过刊目录

  • 全选
    |
    理论与方法研究
  • 理论与方法研究
    施祺, 余克服
    2007, 27(1): 1-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位于南沙群岛永暑礁西南小澙湖的南永4井岩芯柱中含多层珊瑚枝和珊瑚砾石的堆积,反映了突发性风暴事件造成的珊瑚碎屑快速搬运和堆积.全新世晚期约4 000 aBP以来,澙湖珊瑚砾堆积记录了1 400~870BC、660BC~390AD、600~770AD和940-1992AD 4个主要的风暴事件频发时期,并且风暴的强度呈阶段性增强.风暴事件还表现出千年和百年尺度的周期性波动,具有1 280 a、370 a、210~230 a、140~150 a和90 a的准周期,与全新世气候环境的周期性变化相对应,很大程度上受
  • 理论与方法研究
    刘尚仁
    2007, 27(1): 6-1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依据广东西部超过18条河流、39处河流阶地、至少35个14C、热释光的冲积层测龄数据等情况,可知粤西最多有4级河流阶地(不包括湛江组和北海组阶地);多数河流最高阶地靠近现代主河床分布,深切曲流中有河流阶地,反映近数十万年来河床改道不大;西江在封开有广东高度最高(76 m)的河流阶地,而广东高度最高的地下河阶地是111 m,大致显示出地面与地下剥蚀强度的差异;通常山区河流长度越大,河漫滩和河流阶地的高度越大,河流阶地的级数和级别也常增加;在河流上游的下段和中游的上段,河流阶地的高度最大且级数也最多;在晚更新
  • 理论与方法研究
    张俊香, 李平日, 黄光庆, 张虹鸥
    2007, 27(1): 11-1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引入能够优化处理小样本和体现风险评估模糊不确定性的基于信息扩散原理的模糊风险计算模型,应用1949~2000年中国沿海特大台风暴潮记录数据对中国沿海特大台风暴潮灾害进行了风险评估,给出了中国沿海特大台风暴潮灾害的超越概率曲线并进行计算,结果与2001~2005年期间中国沿海特大台风暴潮的实际发生情况基本相吻合.该方法简单易行,分析结果意义清楚,对防灾减灾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 理论与方法研究
    孔宁谦, 蔡敏, 陈润珍
    2007, 27(1): 15-2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1960~2002年在广西影响区活动的热带气旋进行分析统计,发现有如下气候特征:广西影响区活动的热带气旋平均每年5.2个,强度发生突变的有3.1个,其中2%的热带气旋只发生强度突然加强,90%只发生强度突然减弱,而8%的热带气旋既发生强度突然加强,又发生强度突然减弱过程.强度突然减弱发生在5~11月,受海岸和陆地地形影响,其区域主要集中在登陆和登陆后的陆地;强度突然加强发生在6~10月,受海洋环境影响,其区域集中在粤西近海至海南岛东部海域和北部湾海域.
  • 理论与方法研究
    李萍, 黄忠良
    2007, 27(1): 21-24,6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南澳岛建立次生草坡对照及草坡种植试验样地,观测群落植物多样性、土壤肥力及生物量变化,以探讨海岛退化草坡的植被恢复过程.结果显示,海岛迎风面上修建公路、风能发电场或开垦后的弃耕祼地在自然状况下很难恢复其植被,植物种类和数量甚至有所减少,植被覆盖度下降,需要进行人工植被恢复;在迎风面恶劣的环境下,次生草坡可能是一种偏途顶极,短时间内植物多样性变化不大.退化草坡的土壤肥力较低,开垦后若不及时恢复适当植被,情况会恶化.该岛草坡的生物量均较低,远低于该岛一般人工林或次生林的水平.海岛本身存在水分、土壤、生物条件等
  • 理论与方法研究
    马林兵, 骆骏
    2007, 27(1): 25-28,8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综合分析了城市地理学研究的几种基本方法,并重点探讨了GIS技术在城市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应用.指出多源数据的获取、数据共享、模型方法的互操是目前城市地理学研究面临的重要问题,建议将网格计算这一新的分布式计算技术应用到城市地理学的研究中,并给出一个基本的城市地理学网格计算体系结构,讨论了实现这个计算体系的几个关键问题,认为采用Web Service标准建立城市地理学研究的网格计算体系是目前可行的方法.
  • 理论与方法研究
    千庆兰, 陈颖彪
    2007, 27(1): 29-3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竞争力协同发展理论,在把握地区制造业竞争力的内涵与特征,分析影响地区制造业竞争力主要因素的基础上,遵从科学性、系统性、动态性、可操作性原则,针对我国区域经济和制造业特点,运用综合评价法,构建一个符合我国实际的地区制造业竞争力基本理论框架.认为中国地区制造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由3个层次8个模块构成,并从规模、市场、效率、成长、结构和创新6个方面选取11个指标,试图构建我国地区制造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 区域发展研究
  • 区域发展研究
    张杜鹃, 陈忠暖
    2007, 27(1): 35-3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分析泛珠江三角洲地域结构演变对区域经济开放的影响和九省区(除两个特别行政区)国际开放度、区际开放度的测算结果及排名对比,探讨了中国式区域经济开放模式及制度和转型经济下该区域经济开放的路径.即从目前测算结果来看,泛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二元化开放整体上依然是国际开放度大于区际开放度,然而从地缘结构演变、国际国内和区际环境以及地缘优势来看,该区域在今后长远发展趋势上将会呈现出区际开放大于国际开放的趋势.这一分析结果印证了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圈的建立,顺应了当今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发展之大势.
  • 区域发展研究
    杨国华, 周永章
    2007, 27(1): 40-4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珠江三角洲等发达地区以环境为代价,取得了经济的发展,欠发达地区应避免重蹈发达地区"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探索出一条经济-社会-自然良性发展的道路.以地处广东省北部山区的东源县为例,针对资源环境优势,提出东源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充分发挥当地的资源环境优势,寓生态建设于经济建设之中,抓好绿色产品开发,加快以生态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的发展,以专业镇带动农业产业化,并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措施.
  • 区域发展研究
    范建红, 祁新华, 陈烈
    2007, 27(1): 44-4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始兴县是广东省的欠发达山区县,通过对始兴县的经济发展现状、发展水平及发展进程的剖析,详细分析了始兴县域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以生态始兴为特色,提出大力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及生态旅游,推进中心镇建设,形成以特色产业为核心的特色经济,促使始兴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 区域发展研究
    唐常春, 陈烈, 王爱民, 魏成
    2007, 27(1): 49-5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发展模式及其变迁的全新视角研究快速工业化区域土地利用变迁,有利于深刻揭示发展模式对区域土地利用变迁的重要影响机制,从而为制定合理有效的调控对策提供理论依据.文中利用历史普查、更新调查和逐年统计数据,结合卫星影像资料和实地调研,在简要分析典型案例区域佛山市南海区耕地变化和建设用地扩张时空特征的基础上,重点从发展模式及其变迁的视角,综合研究快速工业化区域土地利用变迁的动力机制与过程,并进一步探讨新形势下区域发展与土地利用的耦合调控对策.
  • 区域发展研究
    陈艳华, 韦素琼
    2007, 27(1): 54-5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产业同构化是目前国内各大经济区产业升级优化和彼此合作发展的瓶颈之一.选定海峡西岸经济区,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区为研究对象,从三次产业、工业和第三产业内部结构3个方面着手,应用相似系数这一指标,分别从静态与动态的角度着重分析海西区/珠三角区和海西区/长三角区的产业同构的现状与变化,并在此基础上,依据分形理论中的R/S分析方法,预测其产业同构化的未来发展趋势,期望能够为海西区确定未来经济发展的合理方向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提供理论依据.
  • 区域发展研究
    胡颖文, 徐建刚, 蔡银寅
    2007, 27(1): 60-6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统计和整理非洲外商直接投资数据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非洲外商直接投资(FDI)在时间序列上的变动特点,引入吸收FDI业绩指数,采用变异系数计算模型,探讨了非洲FDI在空间序列上的差异,并对非洲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前景进行了展望.结果表明,非洲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水平在波动中逐步提高,FDI流入量增幅较大,但其占世界FDI流入总额比重一直很低,且有下降趋势;非洲FDI的区域和国别差异均很大,但分布不断向均衡方向发展.
  • 旅游资源与开发
  • 旅游资源与开发
    金利霞, 方立刚, 范建红
    2007, 27(1): 66-70,8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概述了我国地质公园地质科技旅游发展概况,以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国家公园科技旅游开发、管理和保护措施等为借鉴,探讨我国地质公园地质科技旅游的开发模式、开发战略与技术方法,并提出了生态科普与地质科技旅游并重模式、地质科技旅游为主生态科普等其他形式为辅的混合模式、生态科普为主地质科技旅游等为辅的混合模式共3种开发模式,重点突出地质公园科技旅游中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探索地质景观三维动态重建技术的开发,以推动我国地质公园科技旅游向更高科技层次发展.
  • 旅游资源与开发
    肖光明, 郭盛晖, 汤晓敏
    2007, 27(1): 71-7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岭南古村落--德庆县金林水乡为例,对旅游给当地带来的社会文化影响进行实证研究.调查表明,旅游对古村落居民的社会文化影响比其他类型旅游地要深刻,目前对金林水乡的影响处于初期,以正面为主,负面影响初显端倪;指出金林水乡应综合考察当地居民在旅游开发中是否受益及受益的公平性,注意分析蕴藏在经济背后的社会文化影响,通过利益协调、教育培训和文化整合控制消极影响,以促进古村落旅游健康持续发展.
  • 旅游资源与开发
    王庭宇, 罗寿枚
    2007, 27(1): 76-8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广东省各地区旅游发展相关指标的分析,发现东西两翼旅游业发展相对落后,因此开发两翼旅游资源非常必要.对两翼旅游资源进行了评述分析:旅游资源丰富,品位高;旅游资源各具特色和优势;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巨大;与相邻地区市场竞争激烈.并提出了两翼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业发展的建议:塑造鲜明的旅游形象;建设区域性的旅游中心城市;与珠三角协同发展;通过合作推进旅游资源的整合与优化.认为在政府的规划协调下,两翼旅游业的发展对于推动两翼的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两翼齐飞和广东各地区全面均衡发展有重要作用.
  • 旅游资源与开发
    陈端吕, 董明辉, 彭保发
    2007, 27(1): 81-8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森林旅游资源具有生命周期的特点,引入环境评价中的生命周期评价方法与步骤,并利用生命周期矩阵的半定量方法,对森林景观进行生命力评价.结果表明:(1)各个景观所表现出的生命力,在森林景观自身的功能基础上,取决于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的旅游魅力,生命力评价指数和常绿阔叶林景观的相关性,说明了常绿阔叶林景观的旅游魅力;(2)森林景观应按照年龄结构进行合理的空间格局配置,以提高旅游吸引力;(3)提高森林景观的旅游生命力,必须调整资源类型结构,尽量扩大高质量的森林景观种类比例,优化树种结构.
  • 历史与文化地理
  • 历史与文化地理
    朱竑, 许然, 韩亚林
    2007, 27(1): 86-9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明清是大陆文化在海南迅速扩散和产生巨大影响的时期.明代将海南划归广东和将琼州升格为府,建置的提升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土官制度、卫所制度和屯田制的实施,在客观上也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和大陆先进文化的推广.置驿开道、兴修水利、移民、文化教育等则是大陆文化在海南传播的最直接表征.这种以政治为目的、军事为保证、经济为手段、文化为结果的文化扩散直接导致海南在地域分布上具有明显环带状海岛型文化的最终形成.
  • 争鸣园地
  • 争鸣园地
    谢小康
    2007, 27(1): 92-9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地质遗迹是指在地球演化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由内外动力的地质作用形成、发展并遗留下来的珍贵的不可再生的地质自然遗产.加强地质遗迹的保护并对其进行科学而合理的旅游开发,可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相反,不合理甚至不科学的旅游开发,虽然获得了短期的经济效益,却不利于普及地质科学知识,甚至伤害广大游客的感情.文中对广东境内及其周边的几处"冰臼"进行了再讨论,并在考察和评价饶平"南国冰臼公园"的基础上,对地质遗迹的科学开发提出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