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海岸河口研究
  • 海岸河口研究
    黄晖, 马斌儒, 练健生, 杨剑辉, 董志军, 符曲, 梁文
    2009, 29(4): 307-312,31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2005年涠洲岛珊瑚礁生态调查,结合对以往资料和数据的分析,对比1984年和1964年2次调查结果,掌握涠洲岛珊瑚礁的现状.同时讨论了涠洲岛珊瑚礁区面临的生存威胁,提出保护和管理涠洲岛珊瑚礁的建议,以期建立可持续的生态旅游开发与新型的生态保护生态管理体系.
  • 海岸河口研究
    李团结, 龙江平, 刘激
    2009, 29(4): 313-31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珠江口57个表层沉积物的4项重金属元素Cr、Pb、Zn、Cu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其含量分布在珠江口西侧高于东侧,在内伶仃岛以南呈明显的东南向降低趋势;重金属元素与常量元素TiO2、MnO、Fe2O3、P2O5、Al2O3呈正相关,以Fe2O3、P2O5最为显著:与粘土含量也呈正相关.研究结果还表明,底质环境中Cr、Pb、Zn、Cu含量近年来呈增长趋势,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生态危害性大小为Pb>Cu>Cr>Zn,个体和总体危害程度轻微.
  • 气候与全球变化
  • 气候与全球变化
    张润琼, 刘艳雯, 姚刚, 赵群剑, 黄天福, 钟静
    2009, 29(4): 319-323,33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08年1月下半月到2月上半月,贵州所遭遇的历史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具有降温幅度大、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冰冻灾害重等特点.文中分析了这次灾害的可能成因及其影响.分析表明,2007年8月发生的拉尼娜事件所造成的大气环流异常是导致贵州大范围持续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重要原因.乌拉尔山地区环流场偏高,中亚至蒙古国西部直到俄罗斯远东地区偏低的环流异常持续时间长,有利于冷空气自西北向东南活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偏西偏北及青藏高原南缘的南支槽异常稳定活跃,有利于暖湿气流不断向云贵高原输送,为贵州雨(雪)天气
  • 气候与全球变化
    张运英, 黄菲, 杜鹃, 王国复, 钱峻屏
    2009, 29(4): 324-32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1980-2003年广东省22个地面气象观测站24 a的气象观测资料,采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和连续功率谱分析方法,分析广东省雾霾天气下能见度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发现,广东地区雾霾天气能见度的年际年代际变化主要表现在EOF的前2个主模态,方差贡献分别占17.4%和11.8%.其中第1主模态的空间场与广东省自然地理区划基本对应,其时间序列反映的主要是雾霾天气下能见度的年代际变化.在1992年前后由正向负的逐渐减小可能与上世纪90年代以后广东地区经济活动的明显增强有关;第2主模态的空间场反映出广东地
  • 气候与全球变化
    林培松, 高全洲
    2009, 29(4): 329-33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实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韩江流域典型区4种主要林分土壤有机碳储量和全量养分库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区4种林分土壤有机碳平均含量在8.48~11.93 g/kg之间,常绿阔叶林最高,其次为针阔混交林,桉树林最小.土壤有机碳含量随深度增加而递减,其中阔叶林垂直变化幅度最大,达72.35%.(2)4种林分土壤碳密度差异显著,其各土层变化范围为1.78~5.74kg/m2,土壤碳密度亦随深度增加而减少.对于整个土层而言,各林分土壤碳密度在13.4l~16.74 kg/m2之间.
  • 灾害防治
  • 灾害防治
    燕丽萍
    2009, 29(4): 335-33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广东省泥石流灾害主要分布于粤西、粤东、粤北西部和珠江三角洲北部地区.根据对泥石流历史数据的统计分析研究发现,广东省泥石流灾害虽然发生频率低,但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明显高于滑坡、崩塌灾害,且呈现频率低、规模大、成灾快、损失严重、时空分布集中、危害范围广等特点.文中最后提出了广东省泥石流防治对策:提高防灾意识,做好防灾规划;注重对低频泥石流的防范;因地制宜采取防治措施;加强预防监督,社绝人为灾害.
  • 灾害防治
    李春生
    2009, 29(4): 340-34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广东省鹤山市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崩塌、滑坡和泥石流.区内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主要受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大气降雨以及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及地层和岩石类型是地质灾害形成的内因,而降雨及人类工程活动则是引发地质灾害的外因.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应以预防为主,工程治理、生物防治与搬迁避让相结合.
  • 区域经济与城市发展
  • 区域经济与城市发展
    龚建文, 张正栋, 周永章
    2009, 29(4): 345-34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数理统计与综合分析方法,对源城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其与GDP、产业结构、消费结构、城镇化以及人口等社会经济发展因素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994-2007年源城区农用地面积持续减少,其中耕地减少较多,园地增长速度较快,林地逐渐减少;建设用地持续增加,其中居民点与独立工矿用地增长速度最快;源城区的土地利用变化与经济增长、产业升级、城镇化发展、消费结构变化以及人口增长具有显著的相关性,社会经济发展是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完善土地市场机制,优化土地利用配置,依靠科技进步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建立
  • 区域经济与城市发展
    姚华松, 许学强, 薛德升
    2009, 29(4): 350-35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中国特大城市广州为例,分析广州流动人口形成与发展背景,包括良好的地理区位、开放性强的历史沉淀、对外开放及户籍政策的转变、全球化及空间一体化、广州与港澳的地缘关系.在此基础上对近30年广州市流动人口特征及其演变规律进行归纳,研究发现该市流动人口规模增长迅速,波动性强;性别构成上以男性为主导;年龄分布呈现菱形结构;婚姻状况初期以未婚为主,后期以已婚为主;文化素质前期低后期高;来源地前期以省内为主后期以省外主导;职业构成上以制造业为主导;外籍人口数量不断增加.
  • 区域经济与城市发展
    徐美, 刘春腊
    2009, 29(4): 356-36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泛长株潭城市群空间结构具有城镇分布密度大且人口分布与城市分布相一致、城市分布交通指向性明显、交通网络比较发达、城市群空间联系较弱、首位城市带动作用不强等特点.借鉴国内外城市群空间结构发展的典型模式及其成功经验,根据泛长株潭城市群的实际,可采取强调"一点一核一心,五圈三轴"建设的反"K"字型模式对其窄间结构进行优化整合,即重视核心城市长沙的建设,强调长株潭3市的联动发展,保留3市城乡结合部的中央绿心,打造五大城镇组群并强化三大轴线的辐射带动作用.
  • 区域经济与城市发展
    张旭, 徐逸伦
    2009, 29(4): 362-36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网上搜索与实地调研各类餐饮设施的基础上,运用.Arcgis空间分析、比较分析和因素分析的方法总结南京市餐饮业发展的空间特征.从餐饮设施的密度、等级和经营种类空间分布的分析,结果认为,餐饮设施的发展具有地域不均衡性,数量总体上由中心向外围递减,呈圈层式发展;餐饮设施的空间分布与区域经济水平、人口分布因素、交通便捷程度、城市文化传统、空间结构演替等诸多因素有关.
  • 地球信息科学与应用
  • 地球信息科学与应用
    张鹏, 郑粉莉, 陈吉强, 王彬, 丁晓斌
    2009, 29(4): 368-373,40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5次连续模拟降雨试验对坡面沟蚀发育过程的模拟和ArcGis9.0空间分析功能,利用高精度GPS动态监测坡面沟蚀发育过程,估算沟蚀发育不同阶段的侵蚀量,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及提高精度的途径.结果表明,在高精度GPS测量生成的沟蚀发育不同阶段的5期图像上展现的侵蚀形态与实拍相片完全一一对应,完美反映了坡面侵蚀形态的空间分布及其变化.高精度GPS测量能很好地估算坡面侵蚀量,侵蚀量估算值与实测值之间的误差随沟蚀形态的发育而逐渐减少,5次测量估算的侵蚀量平均误差为7.38%.GPS测量过程中所产生的误差可以通过划
  • 地球信息科学与应用
    刘衍君, 曹建荣, 吴仁海, 张俊帆
    2009, 29(4): 374-37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阐述了一种基于GIS和密切值法的土地生态布局规划思路.以GIS为技术平台将东莞市厚街镇划分为524个土地规划单元,并建立10个基础数据文件,利用Matlab软件进行密切值法编程,以工业、农业、居住、商业、绿化等用地类型作为生态规划目标,对各土地规划单元进行密切值计算,依据密切值计算结果将厚街镇土地进行生态布局规划.最后,依托GIS呈现各用地类型及综合的生态布局规划结果.研究结果显示,基于GIS和密切值法进行土地生态布局规划过程简单,结果可信.
  • 旅游资源与开发
  • 旅游资源与开发
    邹家红, 杨洪, 王慧琴
    2009, 29(4): 379-38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2002-2007年间湖南长株潭旅游区、环洞庭湖旅游区、大湘西旅游区、大湘南旅游区及湘中旅游区等五大区域的旅游经济发展差异.研究发现,湖南旅游经济发展总体呈现不平衡的发展态势,旅游经济的绝对差异不断扩大,相对差异在波动中逐渐缩小;分析认为这种现象的产生是受区域资源禀赋、重点客源市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区位机遇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 旅游资源与开发
    陶伟, 杜小芳
    2009, 29(4): 384-38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广东四大名园之一余荫山房为例,分析旅游解说对游客知识、态度和行为方面的影响程度,探讨旅游解说能否作为一种有效的管理工具来平衡遗产旅游与遗产保护之间的矛盾,帮助遗产地实现其可持续的发展目标.研究表明,旅游解说特别是导游解说在游客知识获取、提高游客旅游体验方面起着积极作用.
  • 研究综述
  • 研究综述
    黄耿志, 薛德升
    2009, 29(4): 389-39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非正规就业研究已引起全球范围内学者的广泛重视.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就业模式变化迅速,非正规就业已发展成为重要的就业形式,其研究日趋为学术界所关注.当前我国对非正规就业研究以社会学和经济学为主,主要集中在非正规就业的概念,非正规就业产生的原因,农民工、下岗工人、妇女、高校毕业生等群体非正规就业的特征及非正规就业的发展对策.文中系统梳理和评价了国内研究现状,指出从地理学视角出发的3个非正规就业研究议题包括非正规就业与全球化、非正规就业与城市化以及非正规就业的空间.
  • 研究综述
    李芦松
    2009, 29(4): 394-39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国内外旅游交通研究现状进行系统梳理和总结,认为长期以来学术界对旅游交通缺乏足够的重视和研究.国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交通规划,旅游者旅行空间行为和迁移规律,旅游交通的区域影响及可持续发展,旅游交通满意度,以及交通在旅游发展中的作用的认识过程等5个方面: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交通与旅游的关系,不同层面的区域旅游交通规划,特定交通方式和交通设施的区域旅游影响,以及作为吸引物的旅游交通等4个方面.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交通瓶颈不断被突破,我国"游先旅后"格局逐渐得到缓和.最后比较了国内外旅游交通研究的差别,并对我国旅
  • 争鸣园地
  • 争鸣园地
    李平日
    2009, 29(4): 400-40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汶川地震后,对汶川县城是原地重建还是择地重建的问题,学界争论从未停息.汶川地震周年祭后,原地重建中暴露出的大量问题,引起人们反思.文中认为,应贯彻"以人为本"、"尊重生命"、"尊重科学"的原则重建汶川.
  • 争鸣园地
    叶有华, 梁永贤, 沈一青, 谢林伸
    2009, 29(4): 404-40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简称<规范>)中指标使用、计算方法和应用范围等值得商榷的问题.认为<规范>中的湿地除了应包括天然湿地外还应包含人工湿地,同时应将湿地作为水网的重要构成;未利用地中的部分指标在国家尺度上不具有代表性:将各类水网指标直接相加而不进行权重分配有失客观;归一化方法使用上没有统一.<规范>对于同一区域生态环境状况的动态变化评价没有意义,且不适用于城市内设区的区级行政单位生态环境状况评价.建议根据各区域生态环境特征建立分区的评价指标体系,指标应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可比性和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