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10年, 30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0-09-10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论文
    沈东芳, 龚政, 程泽梅, 杨会
    2010, 30(5): 461-46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汕尾站、遮浪站潮位距平资料(SLA)与卫星观测的附近海平面高度距平资料(SHA)以及全南海海平面高度距平资料(SSHA)的比对,探讨资料的代表性和长期变化.结果表明,绝对海平面与相对海平面的多年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采用随机动态法和二次项拟合方法分析得出,汕尾多年海平面变化呈波动上升趋势,存在显著的1年、半年、4个月和19年周期,其中年振幅为10.6 cm,且海平面高低受厄尔尼诺事件影响明显.海平面的季节变化特征与季风呈现显著相关性,认为季风导致的海面增减水对海平面的高低存在一定的作用.预估2050年海
  • 论文
    覃卫坚, 覃志年, 陆虹, 廖雪萍
    2010, 30(5): 466-47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1951-2009年广西地面气象观测逐日降水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采用一元回归和小波分析方法对历年广西夏末秋初降水气候趋势变化和周期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从历史资料看,广西夏末秋初降水呈显著减少趋势,而且具有2 a、8 a和14 a周期变化特征,2009年处于2 a周期信号偏少期.造成广西夏末秋初高温干旱的主要原因为:8月副热带高压脊线偏北,东亚槽脊平缓不利冷空气南下,广西常处于高压脊控制;9月副高南落,广西部分地区受副高控制;广西低空呈反气旋的环流形势,低层辐散高层辐合,气流以下沉
  • 论文
    邹光源, 刘奇俊, 马占山
    2010, 30(5): 471-47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国家气象中心研制的中尺度云系模式,模拟研究了广西地区的一次春季云降水天气过程.结果表明,该模式系统对这次云降水系统有较好的预报能力,预报的云降水系统的宏微观结构特征合理.研究显示.冰晶主要处于上层,雪晶主要处于中层,霰主要处于中下层,云水主要处于中下层,雨水主要处于下层;云中强对流区对应地面强降水区;广西春季典型云降水系统中有过冷水,以过冷云水滴为主,有少量的过冷雨水滴,过冷水区冰晶含量稀少,具备人工增雨潜力.云系模式预报的云顶温度与FY-2C卫星反演的云顶温度除了最小值位置略有差别外,最小值基本一致
  • 论文
    饶志国, 吴翼, 朱照宇
    2010, 30(5): 476-480,49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华南地区分布较广的玄武岩风化壳剖面由于代表了自基岩开始向上逐步风化成壤作用加强的过程,具有深入研究土壤磁学参数与成壤强度之间关系的潜力.对来自海南文昌南阳的新生代玄武岩风化壳剖面的磁化率测量和分析表明:该剖面低频质量磁化率(xlf)和高频质量磁化率(xhf)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总体而言,随着成壤强度的增加先缓慢降低而后迅速增加;与此同时,百分频率磁化率(xf1%)则从玄武岩基岩到风化壳顶部呈明显的升高趋势;低频质量磁化率与高频质量磁化率的差值(xfd)则随着成壤强度的增加先缓慢升高而后迅速升高.这些数
  • 论文
    付淑清, 朱照宇, 欧阳婷萍, 邱燕
    2010, 30(5): 481-48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南海南部陆坡86GC柱状样的有孔虫进行了统计与分析,并采用古生态转换函数FP-12E估算了古海水表层温度.分析结果表明,该柱状样所处区域自MIS3晚期以来一直处于溶跃面之上,碳酸盐溶解作用很弱,仅在大约8 000 a BP以来具有部分溶解作用;不同生态特征浮游有孔虫丰度的变化,指示约30 ka BP以来,南海南部表层海水温度(SST)逐步增高,盐度呈降低趋势,反映了末次冰期以来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钻孔所在区域水深加大、碳酸盐溶解作用增强、海水盐度降低的过程.转换函数计算得到冬季SST为(22.8~27
  • 论文
    施祺, 赵美霞, 黄玲英, 严宏强, 张会领
    2010, 30(5): 486-490,50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在三亚鹿回头岸礁区开展人类活动的现场调查,发现礁区目前人类活动主要为以船捕鱼钓鱼、个人涉水捕鱼、采挖螺贝和潜水为主的水域活动和以养殖、餐饮为主的沿岸活动;人类活动强度和分布密度保持较低水平,水下人类活动印迹反映出过去礁区相对较频繁的人类活动状况.认为人类活动是导致三亚鹿回头珊瑚礁衰退的主要原因.基于以往定性资料,利用层次分析法计算了人类活动影响因子权重,并根据人类活动等级估算其影响指数,评价人类活动对珊瑚礁的影响.结果显示,近40年来人类活动对三亚鹿回头珊瑚礁总体为负面影响,但影响程度呈下降趋势,其中
  • 论文
    周阳品, 王雪娜, 黄光庆
    2010, 30(5): 491-49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城市问题的凸显,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文中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引人城市生态环境变化预测的研究中,选取广州市1990-2007年的一组环境变量为研究对象,采用SPSS13.0软件为分析工具,研究环境变量随人均GDP的变化规律,预测环境变量的未来发展走势.研究结果表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并不代表环境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只是对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过程的定量描述而已.经济增长并不会自动改善环境,只有经过"后治理"阶段才会出现环境质量的好转.如果只有"先污染",而没有"后治
  • 论文
    卢远, 苏文静, 华璀, 汤传勇
    2010, 30(5): 496-50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1990年和2008年左江上游流域的土地利用数据和数字高程模型为基础,以景观干扰度、景观脆弱度为主要评价指标,构建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对研究区景观生态风险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评估分析.研究表明:(1)伴随着流域开发活动的加强,1990-2008年18年间,左江上游流域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特征为耕地景观显著增加,其面积比例由1990年的20.54%增加至2008年的27.59%;草地景观显著减少,其面积比例由1990的12.66%减少至2008年的3.29%;(2)受地质、地貌格局控制,流域景观生态风险的空
  • 论文
    陈静, 张虹鸥, 吴旗韬
    2010, 30(5): 503-50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综合分析了不同学者提出的生态补偿概念,认为生态补偿在我国更具有"制度安排"的内涵,具有综合性的概念更适合我国国情.生态补偿标准的核算方法、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流域生态补偿、大型生态建设工程生态补偿和主体功能区生态补偿是我国当前生态补偿研究的五大热点领域.通过对研究发展历程和研究进展的梳理,提出展望,以期为我国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提供理论参考.在研究方面,认为应继续与实践结合,深入研究生态补偿标准的核算方法和机制的运作.在实践方面,可考虑结合主体功能区规划设立日常运作机构,加快确立信息公开渠道.
  • 论文
    孙波, 张翔, 王婧静
    2010, 30(5): 510-51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肇庆市德庆县武垄村规划为例,阐述村庄规划对村庄实现生态文明、和谐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提出村庄规划以问题和目标为导向的规划思路,形成"一心、两圈层、多组团"的空间规划结构.探索在村庄规划过程中如何加强人文思考,如何在解决农村人居环境存在的问题的同时,又保护和彰显农村特有的生态价值和人文特色,并总结出如下经验:一是遵循村庄格式和历史文脉,彰显人文特色,实现人文特色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发展、传统与现代化建设融合发展;二是为确保农村土地利用符合生态、节约的发展要求,村庄建设用地应进行类型划分、合理布局和空间管理;
  • 论文
    徐文雄, 黎碧茵
    2010, 30(5): 515-520,52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实地调查和资料分析,并采用案例归纳研究方法,在借鉴绿道研究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阐述了区域绿道功能,分析了珠三角绿道网和从化流溪绿道案例.研究表明:绿道以生态为基底,集交通、人居、旅游、生态、设施等功能为一体,连接乡村、城区、河流、风景区及社区等空间,通过交通衔接、设施共享、生态融合、资源整合、产业联动和市场引导,可提升区域生态质量,优化共享环境,强化绿色导向发展,为城乡统筹发展提供实质性支撑.
  • 论文
    莫星, 千庆兰, 郭琴, 程启纯
    2010, 30(5): 521-52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广州市3 040个运输型物流企业的空间属性资料,揭示广州市运输型物流企业的空间分布规律,剖析不同区域运输型物流企业的集聚机理.研究表明:①全市运输型物流企业空间分布特征是中心城区高度聚集、其它地区零散分布,呈现"三心一轴"的格局.②各个区域呈现不同分布格局,白云区是三纵一横一个中心,越秀区是均质分布,荔湾区和海珠区是零散分布,天河区是轴线分布基础上的小规模集聚,黄埔区、萝岗区是双集聚中心.③影响各区域分布格局的主要因素有:城区历史因素(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基础设施因素(城市主干道),经济活动
  • 论文
    温锋华, 李立勋
    2010, 30(5): 528-53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依据空间近邻、空间密度与规模特征等原则对广州市商务办公空间进行空间区划的基础上,选取包括甲级办公楼数量、甲级办公楼建筑面积、区内办公楼总项目数、办公楼总建筑面积、入驻企业比例、办公就业人口比例、所在区域城市基准地价、商务办公区形成年份等指标进行分区聚类分析,将广州市商务办公空间划分为三级功能区.其中,天河北商务办公区为一级;东风路、中山路、环市路、珠江新城商务办公区为二级;五羊新村、江南大道中等8个商务办公区为三级.同时,对各级功能区的功能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和研究.研究表明,三个级别的功能区之间的功能分
  • 论文
    胡志丁, 骆华松, 李树梅, 夏显芳
    2010, 30(5): 534-539.
    采用区域人居环境指数、土地资源承载力、水资源承载力、物质积累水平和人类发展水平等5项指标加权求和的方法构建区域综合承载力模型,并对云南省分县区域综合承载力进行了定量评价,在此基础上划分出云南省三大经济发展重点区域,一级经济重点发展区域为"滇中城市群";二级经济重点发展区域地处云南省西部;三级经济重点发展区域地处云南省南部靠近边境地区.文中提出云南省三大经济重点发展区域发展的空间结构和发展模式.
  • 论文
    李鹏
    2010, 30(5): 540-54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历史文献分析、实地考察与深度访谈相结合的定性研究方法,对从化温泉这一典型案例地进行深入研究.研究发现,旅游需求重构对于温泉旅游地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旅游重构过程因为改变了温泉水的使用方式及其产出效应,而温泉水使用量又成为判断温泉地是否进入成熟期的饱和标准,因此,旅游需求重构的过程对于温泉旅游地进入生命周期的后半阶段划分起到了延缓作用.
  • 论文
    徐君亮
    2010, 30(5): 546-55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与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要有明确具体的发展目标,倡议用"四季度假胜地、标志热带森林"作为宏观形象口号目标,用具体的重大建设项目和所要达到的境内外游客数量、旅游业增加值及其在GDP中的比重作为微观的量化目标.文中用实地考察和实验分析数据,论述了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关键在于:打造琼南海滨岬角海湾沙滩黄金海岸,开发具有海南标志的热带雨林、热带植物园和热带作物农场的观光、度假和考察.认为外国游客市场开发不能操之过急,相当时间内还应以粤港澳台为主的本国市场开发为主体.
  • 论文
    符国基
    2010, 30(5): 552-55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资料分析、现场踏勘、重点详查与座谈访问相结合的方法,依据国家标准GB/T 18972-2003<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对海南自然旅游资源进行调查、分类与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海南自然旅游资源有4个主类、16个亚类和61个基本类型,涵盖了全国的绝大部分种类;自然旅游资源单体335个,特品级旅游资源单体47个,占总数的14.0%,优良级旅游资源单体178个,占53.1%,普通级旅游资源单体48个,占14.3%,未获等级旅游资源单体62个,占18.5%,形成一海(中国南海)、两极(海口市和三亚市)、三区
  • 论文
    罗秋菊, 杨云露
    2010, 30(5): 558-563,56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亚运会举办前游客对广州旅游形象的感知进行研究,619份问卷样本分析显示:①举办城市的本底形象是事件提升旅游形象的关键要素和前提,事件活动将对城市旅游形象产生叠加效应;游客对事件的消极影响存有比较理性的认知;大型事件是目的地激活剂,游客推荐及重游意愿比较强烈.②依据感知态度,游客可聚类为理性拥护者、悲观主义者和绝对支持者.③游客对广州亚运会的了解呈明显的距离衰减规律;随着游客在广州停留时间的增加,其对亚运会的了解程度依次提高;广州在省外游客感知中形象鲜明,强吸引力强,但其对广州的友善和安全感知度低;境外
  • 论文
    何峰, 杨燕, 易伟建
    2010, 30(5): 564-56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运用SWOT分析法,对张谷英村的旅游开发条件作全面深入分析,认为其具有区位条件好、交通便利、旅游资源丰富、稀缺性强、知名度高等优势,但也存在遗产资源破坏严重、旅游设施缺乏、管理滞后等劣势;旅游开发面临着宏观政策环境良好、居民旅游消费需求层次提升及带薪假期增多等发展机遇,但也存在着区域内旅游业竞争日趋激烈、古村生态环境破坏加剧、旅游开发中利益主体分配不合理等潜在威胁.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构建了旅游开发战略矩阵,提出了塑造品牌形象、提升景区品质、加强规划管理、强化村民参与力度、
  • 论文
    程胜龙, 尚丽娜, 张颖, 文军, 刘亚萍
    2010, 30(5): 570-57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以往滨海旅游资源综合评价中存在的不足,吸纳海洋科学的研究成果,结合海洋观测资料和滨海旅游资源调查大量数据,构建两层次定量评价方法,从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和潜在开发价值两个方面,针对3类旅游资源(水体-沙滩类、生态类、人文类)分别建立评价指标.应用SPSS和ARCVIEW软件,采用聚类和空间分析方法,对旅游资源开发价值和潜在开发价值的空间分布、组合进行定量研究.研究认为,两层次定量评价法能充分考虑到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性,针对滨海旅游资源的特点,定量地评价滨海旅游资源的现实价值和潜在开发价值,能准确地识别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