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13年, 33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3-01-31
      

    论文
    综述
  • 全选
    |
    论文
  • 论文
    王 婷,李翠华,胡娅敏,潘蔚娟,黄浩辉
    2013, 33(1): 1-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风能资源数值模拟评估系统(WERAS)为基础,对其中的MM5模式模拟方案进行改进(即利用格点分析张弛逼近的方法完成3 h间隔的地面观测资料的四维同化处理,以减小原WERAS系统的模拟误差),对广东省2009-06-01―2010-05-31的逐时风能资源进行高时空分辨率的数值模拟评估。模拟结果表明:广东省风能资源较丰富的地方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和粤北、粤西海拔较高的山区,70 m高度上年平均风速达到6.0 m/s以上,年平均风功率密度达到300 W/m2以上;冬半年的风能资源优于夏半年;风能主要由出现频率相对较低的大风速过程产生。模拟结果所揭示的广东省风能资源时空分布特征与本地的气候特征和地形地表特征相符合,70 m高度风速模拟误差在10%左右,风功率密度模拟误差在30%左右。

  • 论文
    周永水,原 野,牟克林,彭 芳
    2013, 33(1): 9-1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 1.0°×1.0°格点再分析资料,计算了贵州2001―2010年春季对流参数并插值到贵州84个站点上,结合贵州春季冰雹实况统计分析,选取与冰雹相关性好的对流参数作为预报因子,分别用判别分析法和指标叠加法制作冰雹潜势预报,结果表明:指标叠加法优于判别分析法。最后用指标叠加法试报了2011年3―5月、2012年3―4月的冰雹,临界成功指数CSI=51.85%,命中率POD=93.33%,虚假报警率FAR=18.84%。
  • 论文
    王学良,余田野,朱传林,杜良敏,刘学春
    2013, 33(1): 13-2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中部五省雷暴日时空分布特征,利用1961―2010年中部五省85个气象台站雷暴日资料,采用小波分析和EOF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对其雷暴日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近50年来,中部五省初雷日期和终雷日期没有表现出提前或推迟的趋势,年平均雷暴日整体呈下降趋势,夏季雷暴日的减少是影响年雷暴日减少的主要原因。中部五省年平均雷暴日为41 d,其中春季占全年雷暴日的30.3%,夏季占57.6%,秋季占8.5%,冬季占3.6%;五省平均初雷日期在3月1日或2日,从南至北初雷日期依次推迟,南北最大相差近3个月;终雷日期在10月4日或5日,终雷日期是南晚北早,南北最大相差近2个月;雷暴日月变化曲线呈双峰型,主峰在7月或8月,次峰在4月;通过小波分析,年平均雷暴日主要呈11 a、17 a和6 a、4 a左右的振荡周期;长江以北地区,20 d<年平均雷暴日≤40 d,属多雷暴地区;长江以南地区,年平均雷暴日>40 d,属于高雷区或强雷区,其中赣南和湘南少部分地区年平均雷暴日>60 d,属强雷区。根据EOF分析,将五省年平均雷暴日空间分布划分为:一致型、南北反相型、梅雨型和局地型等4种类型。年平均雷暴日整体呈下降趋势的原因,可能与夏季风的强弱和大气环流突变有关。
  • 论文
    杨云源,史正涛,何 萍
    2013, 33(1): 21-2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Quickbird、Landsat TM/ETM+、Modis、房地产图、卫星过境时气象资料等数据,研究了昆明市主城区建筑区热环境特征。采用Modis数据进行Landsat band 6数据有效性验证,采用ENVI的FE模块进行基于Quickbird的城中村提取,分析连片建筑区、城中村和住宅小区的地表温度(LST)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城内、城郊地表热环境差异很明显;建筑区地表温度高温区逐渐从一、二环间向二、三环间移动;城中村和住宅小区的LST均温都存在相同特征:一环内>一、二环线间>二、三环线间>南三环外区域;2000-04-24住宅小区LST均值比城中村高0.5℃,2008-04-06城中村LST均值比住宅小区高1℃,2个时期住宅小区温度范围波动均比城中村大。
  • 论文
    章 文,刘丙军,辛彦博,严淑兰
    2013, 33(1): 28-3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珠江河口区具有三江汇流、八门入海的复杂河网,水动力条件存在多种不确定性,加之河口区水资源系统受快速城市化、河口挖沙与河道整治、上游水利工程调度、海平面上升等多重因素影响,盐水入侵现象异常复杂。选取磨刀门水道广昌站近10年来(2001―2011年)枯水期逐日及逐时盐度序列,应用小波分析方法,研究了珠江河口区―磨刀门水道盐度序列多时间尺度周期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磨刀门水道盐度变化周期特征与潮汐周期特征一致,存在明显的日周期(24.6 h)、半月周期(14.8 d)及不明显的半日周期(12.3 h)、月周期(30 d)。
  • 论文
    肖莞生,陈子燊
    2013, 33(1): 34-3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小波分析方法研究了珠江河口区盐度、流速与潮位变化的周期特征,进而利用交叉小波分析盐度与流速、潮位变化周期之间的相位关系。结果表明:珠江河口区盐度、流速及潮位变化存在着12.4 h的半日周期和22.4 h的日周期变化;其中盐度与流速在变化周期上存在显著相关关系,位相差约为85°,各站点超前和滞后特征各不相同;盐度与潮位在变化周期上存在显著相关关系,潮位变化超前于盐度变化约30°~60°。
  • 论文
    冯艳君,李立勋
    2013, 33(1): 40-4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行政区划调整是推动地方发展与重构空间权力的重要策略,但现有研究缺乏对行政区划调整的影响机制的关注。文章以土地利用为研究对象,选取广州市南沙地区为研究区域,梳理其自1992年以来行政区划调整的历程,利用ArcGIS空间分析软件对其土地利用空间特征的演变进行分析,探讨行政区划调整对土地利用空间特征的影响过程与机制。结果表明,行政区划调整通过行政资源在空间上的布局直接与间接影响土地利用的空间特征。其中,直接影响通过政区类型、隶属关系、等级权限、组织体制等行政资源与体制在空间的布局调整而产生影响;间接影响是行政区划通过对城市发展动力、经济发展模式、其他空间政策、行政主体以及市场主体等其他因素而对土地利用空间特征产生影响。
  • 论文
    陈浩龙,刘毅华,吴大放,郑延敏,曾 娟
    2013, 33(1): 48-5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县域单元维度,运用GIS空间分析法和基于PSR模型的协调度测度法对广东省城市土地利用绩效空间差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广东省土地利用效益绩效和效率绩效空间集聚特征显著,而公平绩效则相反;综合绩效的空间集聚可划分为热点区域、冷点区域、异质冷点及异质热点区域4种类型,热点区域和冷点区域的分布面积最大,稳定性明显优于异质值区域;土地利用绩效协调度格局呈现明显的与广东省社会经济地域空间结构相耦合的“中心―外围”结构。协调度格局与综合绩效格局总体相协调,但并不呈单纯的正相关关系。
  • 论文
    朱孟珏,周春山
    2013, 33(1): 56-6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对我国879个城市新区的统计比较,分析了我国目前存在的市场型、开发区型和政区型3种城市新区开发管理模式,以及行政区内部整合、跨行政区整合、开发区设立行政区、行政区-开发区合署、行政区设立新区、新设行政新区等空间组织方式,并且不同的管理模式与空间组织形式存在着差异性、演化性和适用性的特点,城市新区的发展必须根据发展阶段、地域特征、功能形式等选择合适的组织管理形式。
  • 论文
    曾建明,王 健,董国勇,孙 剑
    2013, 33(1): 63-6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武汉市体育场地时空演变过程为主线,运用相关模拟制图工具,将其场地演进过程划分为4个发展阶段,并从中提炼出场地演进的一般与内在特征。然后,进一步分析得出影响场地布局演进的主要因素:1)外部因素:区域总体规划是体育场地空间布局的风向标;区域产业发展是场地空间布局的核心推动力;人口因素成为体育场地布局变动的重要保障;优越的交通路网成为体育场地布局的有利条件。2)内部因素:学校成为场地布局的主要基地;群众体育和大型赛事激发了场地建设;各类场地之间的“集聚与扩散”效应促进了场地合理布局。最后,提出武汉市体育场地空间布局发展趋势及其规划构想。
  • 论文
    黄晓霞,江 源,丁 佼,和克俭,张 勇,秦 雨
    2013, 33(1): 70-7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广西的生物多样性特征,以及因公路网络对景观结构的改变而造成的对生物多样性的潜在影响,文章主要通过公路阻隔效应指数(I)及公路对生物多样性影响指数(B),运用GIS技术,以5 km×5 km的像元为单元格计算各指数的数值,从而确定广西公路建设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的区域特征及差异。结果表明,桂北山区、桂西南岩溶山区和广西边缘山区是生物多样性最易受到公路建设影响的区域,这些地区的生物多样性敏感而特殊,需要特别注意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
  • 论文
    唐启强,张 智,赵 安,张刚刚
    2013, 33(1): 76-8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南昌县是鄱阳湖沿岸血吸虫流行区最主要的区域之一,是江西省血防工作的重点区域。结合疫水接触强度、村内耕牛数量、村到鄱阳湖边界的距离、村内湖岸线的长度等数据,通过传统线性回归、空间滞后回归模型、空间误差回归模型研究了2009年南昌县血吸虫疫情空间分布特点及其流行因素。结果表明:1)2009年南昌县血吸虫疫情主要分布在东北、东南部鄱阳湖沿岸、赣江流域沿岸等村域,疫水接触强度空间分布与疫情分布具有明显的一致性;2)单因素分析表明村内居民的疫水接触强度、村内耕牛数量、村内湖岸线长度、村到鄱阳湖边界的平均距离与病人数都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其中病人数和行政村到鄱阳湖沿岸的距离呈负相关性;3)3种回归模型拟合结果表明居民的疫水接触强度、村内耕牛数量、村到鄱阳湖边界的距离是影响南昌县血吸虫病人数分布的主要因子,以上3个指标可以解释总变异的81%。
  • 论文
    郭洪旭,黄 莹,赵黛青
    2013, 33(1): 81-8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解决以行政区为单位的人口数据空间表示法无法准确反映人口实际分布的问题,文章以广州市天河区为例,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采用面向对象法对建筑进行提取和分类,并结合广州市土地利用现状图对分类结果进行验证和修订。在此基础上,利用土地利用密度法估算研究区各街道居住建筑的人口密度,并采用格网法进一步构建城市人口空间分布模型模拟城市居住人口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广州市天河区的人口主要集中在广园快速公路以南的带状区域内,中心商业区和工业密集区的人口密度最大,主干道附近区域的人口密度显著大于其他区域;距离城市中心较远的新塘、凤凰、长兴、龙洞等街道的人口密度整体偏低,模拟结果与研究区的实际情况相符。文章采用的数据可获得性强,操作方法简单,估算精确度高;研究提高了建筑解译和分类的效率,真实地反映了城市人口的空间分布特征,建模方法和研究思路具有一定推广意义。
  • 论文
    张广海,王 佳
    2013, 33(1): 88-9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海南省旅游发展现状,运用生态梯度评价方法,分析海南省旅游的主要风险源、风险受体和最大的生态效应,识别出海南省旅游开发存在一级、二级和三级共14类生态风险效应。以其中9类代表性生态风险效应为基础,构建由16个指标组成的旅游生态风险评价模型,运用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对三亚市、海口市、万宁市和琼海市进行风险等级划分。结果表明:三亚市、海口市位于一级生态风险区,万宁市和琼海市位于二级生态风险区,这4个地区的旅游开发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生态风险,亟需开展旅游生态风险预警管理。为此,创新建立了由旅游生态风险预警运行机制、调控机制和管理机制组成的旅游生态风险预警机制,以防范旅游生态风险,推动海南省旅游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促进海南省资源保护和旅游经济协调快速发展。
  • 综述
  • 综述
    罗 芬
    2013, 33(1): 96-10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旅游业从规划开发阶段到经营管理阶段的转变,治理作为政治与公共政策领域中一个重要概念,被引入到旅游研究之中,并成为当今旅游研究的一个重要议题。文章在对国外旅游治理研究演变分析的基础上,就其研究理论、主要模式、研究议题、评价标准构建、绩效评价等5方面内容进行综述。研究发现,在研究进程上,其从小部分研究者的自发关注转变为当前旅游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在研究理论上,从交易成本理论、产权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到网络理论的转变;在研究议题上,涵盖旅游开发与规划治理、旅游营销治理、旅游资源与环境治理、旅游目的地治理、可持续旅游治理、旅游治理中的权力结构、旅游全球治理、旅游治理难点等内容;在比较研究上,应深入挖掘中国特殊社会经济文化情境下的旅游治理的一般性与特殊性,丰富现有的旅游治理研究。
  • 综述
    唐雪琼,陈岚雪,孙 琳
    2013, 33(1): 104-1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国内外漂流旅游发展日臻成熟,漂流旅游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文章通过对国内外漂流旅游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详细的梳理和分析,从研究方法、研究理论、研究内容3方面评述了国内外漂流旅游的研究进展。总结了国外漂流旅游研究从多学科、多视角切入,研究内容涉及漂流者动机与体验、漂流游憩资源的承载量及价值评估、漂流旅游安全、漂流河流流量、漂流旅游对目的地的影响等方面,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与加强,其基于准确和科学的数据分析的研究结论为漂流旅游开发与管理者提供了有益的理论指导;而国内的漂流旅游研究则停留于实践运作层面,深入、系统的理论探讨较少。最后,指出了我国漂流旅游应拓展研究对象,丰富研究内容;加强定量研究,强化学术规范;获得漂流业界支持,合作开展研究。
  • 综述
    伍 蕾,杨宏浩
    2013, 33(1): 112-11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饭店行业等级评定制度随着旅游业发展而逐步建立并得到完善,其中机构设置、参与性质、实施范围及法律归属性一直是其基本内容。国际饭店等级评定制度范围广泛,形式多样,评定标准具有相似性和差异性,制度安排基本合理。但价值取向的局限性导致评定机构性质由官方机构向非官方机构或者官方和非官方联合机构演变;饭店业态的多样性、评定范围的局限性导致评定形式由定级向评级与评质相分离演变;新元素的纳入导致评定内容逐渐由产品导向型向顾客导向型转化;等级评定与品牌运用逐步发挥协同作用。国际上也出现建立世界统一的饭店等级评定标准等具有争议性的发展方向。未来我国饭店等级评定制度的创新和变革可从评定主体结构转化、评定制度规范化运行和评定内容与国际接轨等方面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