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15年, 35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5-06-05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论文
    刘希林,张大林
    2015, 35(3): 291-29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PR2/6土壤剖面水分测定仪,在广东五华县莲塘岗崩岗布设了8个定位监测点,对崩岗土体剖面含水率进行了连续3年共计6次野外监测,据此统计分析崩岗土体含水率分布模式、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8个监测点3年的监测数据表明,崩岗土体剖面含水率自上而下地可分为3种变化模式:逐渐增加、均衡稳定和波动变化。各监测点各土层含水率变异系数自上而下逐渐减小,表明土体含水率上层变化明显,下层变化较小,含水率趋于稳定。各土层含水率变异系数自崩口向崩壁逐渐变小,反映出土体含水率在流域下部变化较大,流域上部变化较小。总体而言,土体上层含水率较低,200 mm深度土层以上比较干燥,含水率均低于20%。随着深度增加,含水率逐渐增大,200 mm深度以下土层含水率均在20%以上。各土层含水率由崩岗流域出口向崩岗内部逐渐升高,土体含水率空间分布受植被覆盖、土体特性和局部地形多种因素影响,表现出一定的空间分异规律,但随机变化也比较明显。7 d前期累积降雨量对崩岗土体含水率有显著影响,是研究崩岗土体含水率与崩岗失稳和坡面产流时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

  • 论文
    朱爱萍,陈建耀,江 涛,黎 坤,高庆旺,陈怡东,钟金龙
    2015, 35(3): 298-30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茅洲河口为研究对象,通过2014年1月对茅洲河口3个站位进行的全潮观测,并测定其各站的无机营养盐质量浓度水平,分析了各站位营养盐的时空变化及成因,并估算了营养盐的入海通量。结果表明:茅洲河口NH4+-N、DTN、PO43--P、SiO32--Si等营养盐污染较严重,A1、A2、A3站位的NH4+-N、DTN、PO43--P、SiO32--Si质量浓度范围相应地分别为15.8~19.8、18.0~29.0、0.25~2.15、6.16~9.03 mg/L;11.5~23.4、25.9~53.6、1.70~2.70、5.04~6.28 mg/L;0.74~7.39、3.06~24.9、0.01~0.98、2.77~4.17 mg/L。A2站位的NH4+-N、DTN与潮汐的变化一致,表现出涨潮时升高、落潮时降低的变化特征;而各形态的磷、硅营养盐与潮汐的变化则不明显。在形态分布上,氨氮是溶解态总氮的主要存在形态,溶解态总磷则以磷酸盐为主。除硝态氮外,其余各营养盐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性,说明流域内氮、磷等营养盐的来源大致相同,而高质量浓度的氨氮表明生活污水等点源污染是流域内营养盐的重要影响因素。N/P比值表明茅洲河口水域磷是浮游植物的限制性因子。通量计算表明,茅洲河口A1、A2站位的NH4+-N的入海通量均较大,分别高达48.0和71.8 g/s。

  • 论文
    盛盈盈,赖格英,李世伟
    2015, 35(3): 306-31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SWAT模型对亚热带季风湿润区红壤背景下江西省梅江流域非点源污染进行了模拟,并根据实测数据对模型的参数进行了率定和验证。在确定模型适用性的基础上,进行氮、磷营养盐负荷计算,分析了流域非点源污染负荷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非点源污染负荷具有显著的时空分布特征,在时间变化上,氮、磷污染负荷与降雨有明显相关性,R2分别是0.909和0.921;硝态氮年平均污染物负荷排放方式主要以下渗为主,下渗硝态氮排放量占总量的63%,与流域内高植被覆盖率有关;在空间分布上,有机氮与有机磷空间分布基本一致,流域内污染物主要分布在梅江中下游的黄陂河与会同河流域,不同土地利用下非点源污染负荷以耕地排放量为主。

  • 论文
    吴小宁,方伟华,林 伟,叶妍婷
    2015, 35(3): 315-32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面向橡胶树热带气旋风险评估及保险应用,文章对橡胶树风灾易损性进行了量化评估。基于1971―2010年橡胶树种植及16场热带气旋的橡胶树农场尺度损毁统计数据,计算了每场热带气旋灾害发生时各农场开割、未开割2类橡胶树,倒伏、断主干2 m以下、断主干2 m以上、半倒、全部主枝折断5种类型的损毁率;使用热带气旋参数风场模型,模拟得到1 km栅格分辨率的风速,优选3 s极大风速(V3s)作为致灾强度指标,建立了6~14级风速区间2类橡胶树5种损毁类型的易损性曲线,并量化表达了损毁率的不确定性。结果表明,开割树(未开割树)自V3s达6(7)级起开始受到损毁,各类型损毁率在V3s达到9级后上升速度较快,在V3s达到14级时,总损毁率达到近70%(55%);未开割树的易损性低于开割树;易损性的不确定性特征随风速区间、承灾体种类、损毁类型不同而不同。橡胶树易损性曲线的建立及其不确定性的量化为橡胶树热带气旋巨灾风险建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 论文
    王轩,尹占娥,迟潇潇,孙钰科,殷杰
    2015, 35(3): 324-33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上海市10个地方气象站1961―2010年逐日降水数据以及高精度下垫面资料,综合使用累积距平、滑动平均、线性倾向估计、SDSM、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方法系统分析了近50年来上海市区、近郊区和远郊区降水指标年际、季节变化特征,并基于ArcGIS空间分析,结合适合上海本地的极端降水阈值,研究了上海市雨洪灾害高危险区域的空间分布。结果发现:研究区降水强度有增强趋势,主要表现在暴雨量级以下降水频次变少,但是总量增多,且暴雨与大暴雨以上量级降水频次增多,市区、近郊区和远郊区响应时间与幅度差异明显;研究区夏季、冬季降水呈显著增加趋势,5 a滑动降水量年递增率分别达到56.23和16.71 mm/10 a,春季和秋季降水呈不显著下降趋势;黄浦江上游地区极端降水发生频次较高,极端降水引发的雨洪灾害高危险区域主要集中在黄浦江上游以及入海口等地。

  • 论文
    钟文婷,白爱娟,蔡亲波
    2015, 35(3): 334-34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TRMM卫星资料和NCAR/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11年11号“南玛都”台风不同阶段的降水特征及其在台湾岛南部登陆后减弱阶段的热力和动力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南玛都”台风的降水分布显著不对称,台风眼壁区降水最强烈,且以对流云降水为主,但层状云降水对总降水量的贡献作用大于对流云降水,其他类型云在台风发展过程中对总降水量的贡献作用很小。台风发展过程中,降水云中3种不同相态的粒子含量表现为:雨水粒子含量最高,冰水粒子次之,云水粒子最少。在台风的初生和减弱阶段,降水范围小,强降水集中在台风环流的西南侧,其他方位上降水零散,且强度较弱。但在成熟阶段台风结构清楚完整,强降水集中在台风中心东南侧。2)“南玛都”台风降水云系在垂直方向呈明显的柱状结构,可伸展到对流层10 km左右的高度,但强降水回波集中在<5 km的高度上;回波中心较低,集中在2~4 km高度处。3)对“南玛都”台风在台湾岛登陆后减弱阶段的分析表明,台风的暖湿中心随高度向西南方向倾斜,潜热释放在对流层中层约5 km高度处累积,再加上对应高度上的暖心结构明显,以及登陆后地面摩擦造成的辐合加强,是台风登陆后产生降水的主要原因。同时在不稳定的大气层结中,伴随着台风西南侧从低空到高空较强的气旋性环流,以及对流层顶强烈的辐散流出,这种大气流场的空间结构有利于台风西南侧降水强度的增加。

  • 论文
    周春山,代丹丹
    2015, 35(3): 343-35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首先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选取近30年的人口、产业、社会和经济等数据对珠三角城镇化的动力进行分析,其次利用面板数据模型进一步探讨珠三角城镇化转型的驱动力和演变特征。分析发现珠三角二产、人口与土地仍是其城镇化主要的驱动因素,但城镇化的“要素推动”作用下降明显,“外向型城镇化”模式逐渐减弱,“知识源导向”城镇化模式正在形成,城镇化模式趋向多元化。珠三角城镇化正面临转型,存在传统“要素推动”不可持续,新型“知识推动”发展相对缓慢,城镇化质量不高,制度建设滞后以及内需不足等新问题。珠三角要大力推进城镇化“创新驱动”,实现“动力转型”,通过建设宜居城乡以实现“质量转型”,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等,促进“制度转型”。

  • 论文
    汪坤,刘臻,何深静
    2015, 35(3): 354-36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人本主义”的视角出发,基于2012年10月―2013年1月在广州进行的抽样调查数据,从封闭小区居民的主观感知出发测量居民的社区依恋情感强度;并基于社区情感研究的“社区失落”“社区继存”和“社区解放”3种观点分析了广州封闭社区居民社区依恋情感。然后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从个体特征、社区社会环境和建成环境3方面系统地分析了社区依恋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广州封闭社区依然存在较强的社区依恋情感,基于地缘关系的传统社区并未解体,但作为“社区继存”只是在居民心中“有限存留”。在影响因素方面,年龄、婚姻状况和居住时间等个体层面特征,邻里关系、邻里交往和社区参与等社会环境因素,居民对社区建成环境的主观评价等因素对社区依恋影响较大。除封闭程度以外,社区建成环境的客观测度与社区依恋并无显著关系。

  • 论文
    郭 环,李世杰,周春山
    2015, 35(3): 364-37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政府、企业、产权方等各方主体的深入访谈,辅以必要的资料分析,深入研究了广州民间金融街城市更新的产业重构、更新模式及更新成效。研究发现:广州民间金融街城市更新是一种不同于文化旅游和创意经济带动的历史街区更新的新模式,民间金融产业的发展带动了街区的更新,更新的模式可以概括为物质环境更新、产业空间释放和金融产业注入3个方面,更新使街区环境得以改善、功能得以提升、文化得以保护。最后,通过分析文化旅游和创意经济带动下的城市更新存在的问题,指出历史街区更新的思路应当多元化,除了文化旅游和创意经济外,还可以借助于其他产业的发展来带动街区更新。

  • 论文
    田美玲,方世明
    2015, 35(3): 372-37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国家中心城市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在全球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关于国家中心城市的内涵与判别标准,目前尚无明确界定。鉴于此,文章在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系统论述了国家中心城市的基本概念和功能特征,明确了国家中心城市是指那些在全国城镇体系中具有核心控制作用,在全球城市网络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功能节点作用的特大中心城市;确定了国家中心城市的判别标准,进而构建国家中心城市六元判别指数——经济集聚指数、空间辐射指数、对外开放指数、文化创新指数、管理服务指数和生态保护指数,据此判定了12个国家中心城市,排名依次为:北京、上海、广州、重庆、天津、深圳、武汉、南京、成都、杭州、沈阳和大连;最后,根据判别结果,综合分析各项判别指数的得分情况和12个国家中心城市的优劣势,并指出今后的建设重点,即要特别加强对所有国家中心城市的管理服务功能建设,整体提升空间辐射水平,保证文化创新水平在稳定中持续增长,进一步加快经济集聚功能、对外开放功能和生态保护功能的建设。

  • 论文
    柴子为,王帅磊,乔纪纲
    2015, 35(3): 379-38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高精度地表GDP分布数据是开展小尺度区域发展相关研究的关键数据,但通常难以获得完整数据序列。文章比较了DMSP-OLS和NPP-VIRS两种夜间灯光数据在小尺度单元GDP估算工作上的适应性,证实NPP-VIIRS数据在镇级GDP估算中有更好的性能。利用修正后的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建立珠三角地区镇级GDP估算模型,并通过地区差异系数对估计结果进行校正。对2013年镇级GDP估算的实验结果总体精度达到85%。估算结果能够用于填补珠三角地区部分镇级GDP统计数据缺失,为相关研究获取、对比GDP数据提供技术手段。

  • 论文
    李松,罗绪强
    2015, 35(3): 386-39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增强石漠化信息提取的客观性,文章提出了基于小流域的图斑确定方法,并以贵州西部为研究区,基于2013-06-16的Landsat遥感影像和DEM(30 m)数据,分析小流域图斑分割在石漠化信息提取中的应用;并以2013-06-16的Landsat遥感影像为基础提取土地利用边界,以其为地理单元提取石漠化信息。在此基础上构建石漠化稳定指数(DSI),分析不同地理分割单元对石漠化信息提取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2种地理单元的中度及以下石漠化面积比率>80%,而无明显、轻度、中度、重度和强度石漠化提取结果差异分别为66.5%、26.8%、72.4%、75.4%和55.9%,石漠化稳定指数仅0.15,不同地理分割单元对石漠化信息提取有显著影响。基于小流域图斑分割的方法,具有明确的地理意义和良好的稳定性,是石漠化信息提取中理想的分割方法。

  • 论文
    彭盛华,尹魁浩,王越兴,杨晟
    2015, 35(3): 393-40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高度城市化区域水源地环境安全问题较突出,同时环境安全管理技术手段落后,无法满足管理需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文章以深圳某水库为例探讨了高度城市化区域水库水源地环境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需求和开发方案,并基于GIS技术开发了具有多种功能的城区水库水源地环境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经实际应用,识别出深圳某水库水源地主要风险源为库尾截污闸、沙湾路水库段、大望桥段、丹沙路桥段;水源地敏感带除在一级水源保护区内有分布外,主要是分布在二级水源保护区内,甚至在距水库较远的二级水源保护区内的一些区域也被识别为敏感地带,该系统可弥补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方法的不足,用于辅助水源保护区的监管决策;主要风险源发生污染事故时,污染物最快约20 h可到达坝前取水口处;利用实测小时降雨量实现了库尾截污闸处洪峰和开闸泄洪过程,以及泄洪污染物在水库中的迁移扩散过程预报;通过现场视频监控和水质在线监测实现了水源地环境的实时监控。应用结果表明,该系统实用性强,可为高度城市化区域水库水源地环境安全管理提供有效的决策支持。

  • 论文
    田义超,梁铭忠,胡宝清
    2015, 35(3): 403-41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基于2000和2012年的土地利用数据,采用土地利用转移流网络和GIS密度制图法定量分析研究区土地系统时空动态变化及其空间集聚效应,并在此基础上应用地统计学方法对研究区土地利用生态服务价值进行时空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1)流域建设用地、水域和园地呈增加趋势,而耕地、林地和草地则呈现减少趋势;2)流域整体土地系统共存在30种土地利用转移流网络关系,上游27种,中游26种,下游17种,耕地、建设用地、草地与林地之间的网络转移关系决定了北部湾钦江流域土地系统土地利用变化的主体方向;3)通过选用不同的变异函数模型对钦江流域生态服务价值空间结构分析可知,2000年流域生态服务价值的最佳拟合模型应为指数模型,而2012年则为球状模型;4)流域整体生态服务价值总量由2000年的802 077.44万元减到2012年的787 794.14万元,减少了14 283.29万元。中游的生态服务价值最高,上游的生态服务价值次之,下游的生态服务价值最小。

  • 论文
    邓艳,蒋忠诚,李衍青,胡阳
    2015, 35(3): 416-42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广西岩溶地区不同石漠化程度下的典型优势灌木为研究对象,利用氢氧和碳稳定同位素技术,结合叶片水势和土壤水势等,分析广西石漠化地区典型植物的水分利用来源。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石漠化的加剧,植物叶片水势和d13C值呈降低的趋势,但并没有呈直线下降,且不同石漠化程度下植物的水势和碳同位素差异性均不显著。在轻度和中度石漠化环境下,灌木主要以吸收土壤水(>70%)为主;重度石漠化环境下,黄荆以夏季早期降雨储存在裂隙孔隙中的水(71.1%)为主要水源,而红背山麻杆则主要吸收土壤水(57.6%)和夏季早期降雨储存在裂隙孔隙中的水(42.4%)。土壤水是石漠化地区植物水分利用的重要来源,在重度石漠化环境下,植物对岩溶裂隙水的利用比例增大。为适应石漠化地区水分不足的现象,植物具有相似的水分利用策略:保持比较低的水势,较高的水分利用效率。植物对不同水源的利用存在转移以适应石漠化环境的加剧。

  • 论文
    梁春玲,于泉洲,刘煜杰,张祖陆
    2015, 35(3): 422-42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近40 a的Landsat系列卫星的MSS、TM和ETM+遥感数据,计算了南四湖湿地植被平均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并以此为湿地植被活动的指标,结合南四湖流域内气象站点的逐年、逐月及逐日气温数据,揭示昼夜温度变化对湿地植被活动的影响差异。结果表明:1)近40 a来研究区日最高温(Tmax)、夜间最低温(Tmin)和日均温(Tave)都存在显著的上升趋势;其中TmaxTmin增温具有不对称性,R2值分别为0.13和0.26,平均每10 a分别增温0.174℃和0.235℃,Tmin的增温趋势更明显。2)在人为活动影响较弱的时段(1973―1999年),偏相关分析显示,去除Tmin影响,TmaxNDVI呈现极显著的偏相关关系(R=0.412,P=0.008);去除Tmax的影响,TminNDVI的偏相关关系在任何时期内均不显著。这可能与湿地充足的水份条件以及昼夜增温对湿地植被的生态效应不同有关。

  • 论文
    姚龙,刘玉亭
    2015, 35(3): 427-43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广州市从化区各行政村为研究对象,基于其地形、区位、规模、经济产业与城镇化、旅游资源的基本指标数据,采用GIS与SPSS的定量分析方法,对从化乡村发展进行客观描述与分类,划分出平原种植型、丘陵种植/林业型、山区林业型、特色旅游型、城镇化整理型五大乡村发展类型,进而分别提出规模化、专业化分工、山区特色化、集群发展、都市农业等的发展策略。

  • 论文
    战赤嘉
    2015, 35(3): 437-44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地形是自然环境中影响地名的一个重要地理要素,通过对茂名市88个镇和其下辖1 513个村地名的统计,结合地名志等文献资料中的地名来源,发现茂名市地名与地形的关系密切,且山地地区地名与地形关联性最强,丘陵地区次之,平原台地地区最小。地形影响地名的产生,地名也反映着居住地选择的趋向,显示了茂名的地名文化。通过对茂名市地名与地形各个要素之间关系的分析,得出了山区的聚落多选择建立在山谷中比较低平的区域;丘陵地区的居住地常选择在山坡和山谷、山间的低地;平原台地地区有较多地名与单座山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