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其他
  • 其他
    朱 竑,安 宁,葛汉文,黄耿志,张虹鸥,王 洋,王长建,苏泳娴,吴旗韬
    2015, 35(5): 607-62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论文
  • 论文
    胡志丁,刘卫东,宋 涛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建构主义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对《推进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文本和文献的梳理分析,归纳当前国际社会对共建“一带一路”的4个主要的主体间共识。结合对当前和未来地缘结构发展趋势的分析,将物质因素、利益和主体间共识融合在“两超多强”或“两极格局”的结构之中,分析了同时包括3个因素的结构对涉及共建“一带一路”主要国家行为的因果作用和建构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重点探讨了美国、俄罗斯、印度、沿线国家对自我身份、利益的界定。而这些不同国家间的身份、利益的集合将对共建“一带一路”产生重要的影响。总体来讲,共建“一带一路”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地区层面,近期重点应该放在中亚、非洲、欧洲和中东地区,由远及近地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在顶层设计层面,应紧密围绕当前形成的4点主体间共识进行正面的宣传和引导。

  • 论文
    司徒尚纪,许桂灵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中外和平、友好、平等的经济、文化、外交等交流为主要内容的海上丝路,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产生了深广的影响。海上丝路萌芽于先秦,正式开辟于秦汉,徐闻、合浦港成为始发港,远航印度洋,发生了以佛教、作物新品种为中心的第一次文化大交流。隋唐五代为其兴盛时期,广州为世界性大港,中外商贾云集。宋元时期其进一步发展和繁荣,广州、泉州取得主港地位,与阿拉伯世界建立起密切的商贸关系;产生海神妈祖崇拜、传入占城稻种等,深刻改变了中国土地利用格局。明代以郑和七下西洋为标志,其由盛转衰。基于番薯、玉米等新作物传入和利玛窦来华宣传西方科技和宗教,以及澳门、肇庆2个中西文化交流中心的形成,在东西方文明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由此引起中国粮食生产一场革命和某些观念文化的改变。清代前期闭关锁国,广州成为全国唯一对外通商口岸;而新辟的全球性海上交通线,带来以广州十三行商帮崛起、中西文化双向交流为主要内容的海上丝路鼎盛时期。但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完全改变了中西贸易的性质,持续了2 000多年的海上丝路,自此划上了一个句号。

  • 论文
    李 凡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海上丝绸之路作为一种跨地域的地理现象,涉及到物资、商品、技术、文化、移民等要素的时空流动以及在岭南的区域影响。基于历史文献资料分析,以历史地理视角,探讨海上丝绸之路在岭南所产生的区域效应。研究表明,海上丝绸之路使岭南及其江河、海陆交互处的地域具有明显的地理边缘效应,对外贸易及其伴生的诸要素的溢出、汇融和交流,带来岭南区域地理空间结构、功能的变化,以及在土地利用、经济地理、聚落地理和社会文化地理等方面的区域效应。结合当下“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提出,以史为鉴,对指导“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在岭南的实践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 论文
    付业勤,李 勇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一带一路”战略的内涵进行了介绍,分析该战略与旅游业、海南旅游产业发展的关系,对海南发展“中国旅游特区”的现状、内涵、背景、内部条件和外部因素以及发展愿景等内容进行综合研究。研究发现,海南“中国旅游特区”在发展理念、发展内容、发展形式、运作方式与体制机制等方面都有所拓展创新,有利于海南抢抓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机遇,解决旅游业发展的现有问题,实现旅游产业整体水平的提升。海南发展“中国旅游特区”的内外部影响因素主要体现在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等方面,优势和机遇是发展的主流。“中国旅游特区”的发展愿景主要表现在海南整体旅游目的地的规格档次、国际化程度和产品多样化水平等方面。最后根据“一带一路”战略要求和海南旅游产业现状,提出树立发展理念、完善支持配套政策、开展区域旅游合作、打造特色产品体系等对策。

  • 论文
    阳茂庆,杨 林, 胡志丁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南半岛与中国西南接壤,是连接“一带一路”的重要枢纽,也是中国西南通往印度洋的重要通道,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文章分析了1995―2013年中国与中南半岛国家的贸易格局,并计算了双方近十年来贸易相互依赖度(HM指数),结果表明:中国与中南半岛国家的贸易格局不均衡,中南半岛国家贸易对中国市场依赖程度明显高于中国对其依赖程度。“一带一路”的实施,中国与中南半岛国家贸易关系将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贸易格局不均衡将引发国内经济运行风险、国际贸易摩擦、国家猜疑、贸易空间平衡等问题;HM指数的个体差异将导致各国与中国经贸合作立场与态度的差异;海陆贸易大通道国外段畅通问题,以及域外大国与中国争夺市场的问题等。积极推行“亲诚惠容”周边外交战略,科学合理地调整贸易结构,大力推动贸易便利化建设,优化西南边境地区经济布局是应对中国与中南半岛国家贸易关系新挑战的有效策略。

  • 论文
    梁育填,刘鲁论,柳 林,陈蔚珊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2000―2014年中国海关进出口数据,采用位序变动指数和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对广东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出口贸易格局及商品结构的时空变化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广东省对外出口贸易主要集中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地区)如港澳台、东南亚、南亚和西亚/中东地区,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地区)如东欧、中亚、蒙俄地区的贸易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广东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对外出口贸易额保持持续上升的趋势,出口贸易格局发生较大变化,新兴市场国家占广东省进口贸易额比重不断提升,经济总量较小的发达国家(地区)或发展中国家的比重和位次均有所下降;3)广东省对外出口商品结构以装备制造产品、纺织服装、通用设备及仪器为主,受沿线贸易国(地区)需求结构的影响,不同地区的出口商品结构存在较大差异。

  • 论文
    张 林,葛 雷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泛北部湾经济区能源产业现状,构建能源生产、消费的异质性分析模型,从石油、天然气、煤炭、电力等方面对经济区的能源异质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泛北部湾经济区石油资源优势正在逐步丧失,竞争将会更加激烈;而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中国新能源技术与整个地区传统能源互补性较强,具有开展更深层次能源合作的条件,最后通过分析结果提出北部湾经济区能源合作的战略。

  • 论文
    王 洋,张虹鸥,黄耿志,金利霞,林丽颖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人口-经济-社会三维视角构建东南亚城市化水平的综合评价体系,利用熵技术法评价综合城市化水平,分析其区域差异特征,判断发展阶段;研究东南亚人口城市化与经济-社会城市化之间的相互关系,划分城市化类型区;基于灰色关联度判断东南亚综合城市化水平差异的主要驱动因素和影响强度。结果表明:经济城市化子系统在东南亚地区综合城市化评价体系中最为重要;东南亚各国间综合城市化水平差异显著,新加坡、文莱、马来西亚为高综合城市化水平国家,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为中等综合城市化水平国家,柬埔寨、缅甸、老挝、越南为低综合城市化水平国家;人口城市化超前区与滞后区并存,其中人口城市化超前的国家最多;全球化、市场环境、外资驱动等外部动力是东南亚国家综合城市化水平差异的核心驱动因素。

  • 论文
    赵焕庭,袁家义,王丽荣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最早发现和开发利用南海及其诸岛,南海之名始见于周朝,距今3 000多年,至秦汉时,已开发南海至印度洋的航运和商贸事业。南海诸岛和南海部分海域属于中国领土和海疆,标示在中国出版的地图中为断续国界线。南海周边国家关系历来大多处于和谐状态,其中秦汉南海海上丝绸之路和明朝郑和船队下西洋为其中显著发展的和谐时段。而自中世纪以来,域外强国侵入南海,使南海区域在相当长时间内处于严重不和谐状态。其中,15―19世纪,欧美殖民主义者侵占南海周边各国。20世纪上半叶,日本殖民主义者开始侵占中国南海诸岛,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吞占了整个南海区域;20世纪下半叶,法国和美国相继挑起印度支那战争和越南战争。南海周边部分国家霸占中国南海诸岛许多岛礁,并在其上建筑和扩建机场及港口,扩军备,分割其海疆并掠夺其海洋石油天然气资源。中国必须开展积极的外交和军事活动,尤其是加强国防建设,在南海诸岛建设海空军基地,才能保护中国南海油气和渔业资源的开发和运输畅通,并尽早收回全部岛礁主权,使南海周边国家愿意“共同开发”,创造和谐的南海。

  • 论文
    李巧玲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分析雷州具有临海、港湾众多等自然地理特征,是中国海上丝路必经之地的历史基础上,阐述海上丝路文化在雷州广泛而深入的传播,在农业土地利用、器艺制作、建筑、以佛教和妈祖崇拜为主的观念文化等方面留下深刻影响,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雷州文化具有多元、海洋、开放、包容、冒险等文化特质和风格。在当代背景下,应充分认识雷州海上丝路文化资源的历史价值、科研价值和经济价值,并通过开展海上丝路文化古迹普查,建立区域合作关系,构建海丝会展平台,进行宗教文化交流,参与海上丝绸之路申遗等途径,对雷州海上丝路文化资源加以深度发掘及开发利用,为建设“一带一路”之海上丝路服务。

  • 论文
    蒋大亮,孙 烨,杨 钿,任 航,陈影影,符跃鑫,张振克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2010―2013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对东南亚10个国家网络关注度的百度指数,采用弹性系数、泰尔指数和相对网络关注度测度方法,从“信源”“信宿”和“信道”3个角度对网络关注度区域差异特征进行了分析,发现:1)中国对东南亚国家关注度普遍提高,东南沿海地区普遍高于内陆地区,长三角地区关注度增长迅速,珠三角地区关注度最高。2)泰尔指数整体下降明显,东、中、西和东北经济分区区内部关注度差异的缩小与区域间关注度差异的拉大并存。3)区域内部的差异是造成中国对东南亚国家关注度差异的主要原因,而东部省份之间的区域差异是造成区域内部差异的主要原因。4)马来西亚逐渐取代越南,与新加坡、泰国组成东南亚地区被中国关注最多国家中的前三甲,出境旅游、经济贸易往来以及金融投资与合作是拉近双边关系的重要因素。5)对东南亚国家相对关注度较高的地区向东南沿海集中,东南亚被关注国家均分布在南海周边,南海战略地位突显。上海与东南亚国家的联系逐渐弱于广东,表现出广东在对东南亚贸易方面突出的地位以及城市之间跨流域的区域贸易分工。

  • 综述
  • 综述
    李 红,韦永贵,徐全龙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1991―2015年CNKI中主题为“地缘经济”的中文期刊文献为样本,运用Citespace识别中国地缘经济研究的主题分布及发展脉络,进而以中国―东盟地缘经济合作研究探索文献的主题发展态势为例,结合研究主题内容的分布,从地缘经济合作的特征、地缘经济区合作的影响因素与动力机制以及地缘经济重点合作领域等方面,系统梳理了并回答基于中国视角的地缘经济研究发展路向问题。结果认为,25年来中国的地缘经济合作理论大致是重点围绕着地缘经济区(体)这一条研究路径展开,兼顾地缘经济区(体)与行为体两大研究方向,集中于地缘经济合作的三大特征(竞争性与合作性并存、宏观与微观研究并行、政治与经济并进)、4个重要领域(产业合作细化、互联互通合作强化、区域金融市场一体化、合作信任关系深化)及多因素动力分析等方面。最后,提出应加强对地缘经济中的地理、边境、文化、企业等多层级地缘经济行为体与地缘经济区体的研究。

  • 综述
    王淑芳,刘玉立,葛岳静,王惠文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经济学和地缘政治学的视角,运用文献资料法和比较分析法,综述了中国―东盟地缘经济的研究成果,总结了其研究特点。通过对文献梳理发现:1)从内容上看,现有研究侧重于对中国和东盟自由贸易区、区域经济合作以及经济竞合等方面的现状、问题和对策研究,缺乏对地缘经济发展规律和干预策略的检验研究;2)从方法上看,主要采用传统的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对中国―东盟的地缘经济进行了叙述性和静态性的分析,缺乏动态的情景模拟与预测分析;3)从研究视角上看,主要采用经济学的视角,缺乏多学科交叉的综合视角。最后,提出未来的研究应采用经济学、地理学、国际关系学和计算科学等多学科交叉的视角,使用建模仿真和计算实验方法,重点探索中国―东盟地缘经济发展的演化过程、格局和机制,提出地缘经济演化的干预策略并进行效果评估。

  • 论文
  • 论文
    唐 盟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南海海域200 m等深线水深图和南沙群岛海域11幅1﹕250 000海图以及1﹕800 000海图为基础数据,使用ArcGIS 10.1,采用墨卡托投影,CGCS 2000坐标系对海图进行配准并进行矢量化处理,提取图中水深点、岛礁位置信息、礁坪、礁体位置信息。通过对被越南侵占的南沙群岛29座岛礁的空间分析,认为被占岛礁在空间上存在“一纵一横”的空间分布特征,南沙群岛被占岛礁南子岛、景宏岛、南威岛、六门礁从N至W构成了4个核心和广雅滩1个次核心的岛礁空间分布战略格局。通过对被占岛礁面积、礁坪面积及礁体面积进行插值处理,叠加分析,按重分类方法将插值结果按数值大小划分为5类,予以揭示被占岛礁的重要程度及未来开发潜力。通过分析越南侵占岛礁的岛屿面积与礁体面积比值,指出鸿庥岛、景宏岛、西礁、中礁、毕生礁、六门礁、柏礁有较大填海造陆潜力的岛礁。

  • 论文
    沈 静,黄双双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广东省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其2000―2010年污染产业转移的变化特征,发现从2006年开始出现由珠三角向非珠三角地区转移的趋势,其中粤北山区接受转移最多,转移趋势明显的行业包括采掘业、非金属制品业,而水电煤气供应业、有色金属行业有轻微的转移趋势。然后采用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实证研究,以单位工业总产值的SO2排放量为环境管制因子,结果发现总污染产业、采掘业、非金属制品业、水电煤气供应业等产业转移与宽松的环境管制相关。环境管制对广东省污染产业转移起重要作用,中国地方政府强制性的“命令―控制式”的环境管制手段对产业转移的影响大。

  • 论文
    吕凤琴,陈世栋,袁奇峰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ArcGIS、SPSS分析平台,以广州白云区为例,对农村集资房项目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梳理。ArcGIS空间分析结果表明:1)农村集资房空间生产时空演进由“点状”发展走向“交通线状”蔓延,农村集资房空间生产对交通干线的依赖性明显;2)农村集资房空间生产表现出明显的空间集聚性,农村集资房项目相对所属镇街行政中心的空间集聚效应由于区位的不同而存在差别。通过SPSS数理分析发现:1)农村集资房市场发展与商品房市场发展水平存在正相关性,农村集资房开发与房地产市场发展相伴相随;2)政策是农村集资房时空演进的另一重要影响因素,左右着农村集资房的发展方向。政府力(权力)、市场力(资本)和社区力(抗争)等3种力在不同时期作用方向有所不同,推动着农村集资房的形成与发展。

  • 论文
    白 雪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重心方法计算1984―2013年中国经济重心和人口重心的位置,分析其动态轨迹及演变机制,得到中国经济要素和人口要素的空间分布情况及区域差异。研究发现,中国经济和人口分布呈现明显的区域非均衡性,集聚方位均指向东南沿海,经济要素在该方向上的集聚程度更大;人口重心迁移速度更慢,波动幅度更小,意味着人口移动的限制因素更多,经济和人口的聚集存在时滞。最后,分别从人口跨区域流动壁垒的破除、落后地区的人力资本提升和人口潜力挖掘、当前国家重大区域战略布局调整,对实现经济要素和人口要素的区域均衡,促进不同要素的空间一致和耦合性优化提出建议。

  • 论文
    张国丽,杨宝林,张志,王少军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湖北省鄂州程潮铁矿和黄石大冶铁矿为例,利用GIS空间分析功能对研究区数据进行提取分级、赋值统计及归一化等处理,构建了包括高程、坡度、地层、地下开采点的分布密度、相距最近地下开采点的距离、开采厚度与深度比值、蚀变接触带缓冲区、地下水深度以及地表地物类型的矿区采空塌陷易发性评价指标数据集;借助IDL语言调用Matlab神经网络工具箱,将研究区2011和2012年的指标数据集作为输入数据,塌陷易发性作为期望输出,建立基于BP神经网络的矿区采空塌陷易发性预测模型;通过选取并优化训练样本,实现对2013年矿山塌陷易发性的预测。结果表明,高易发区及以上的区域包含89.91%的采空塌陷,随着易发等级的提高,采空塌陷面积占易发等级面积比也随之增大;采空塌陷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带性,高易发区基本沿着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带分布。模型解决了塌陷预测中的非线性映射问题,预测结果与实际调查情况基本吻合。BP神经网络模型与GIS技术相结合预测矿区采空塌陷的易发性具有可行性。

  • 论文
    孟亚飞,陈法锦,曾 珍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获取2002―2013年湛江地区的自然资源、工业、农业、人口和环保等基本统计数据和相关参数,评估了湛江市辖区氮素的来源去向、收支演变趋势及环境效应。结果显示,氮输入总量在35 444.03~40 466.69 t波动;氮源的贡献为化肥氮、人畜排泄物、大气沉降、作物残体和工业废水,其中化肥氮的贡献率从2006年开始呈降低趋势,2008年之后趋于平稳,这可能与2006年湛江开始实施农田测土配方施肥有关;而工业废水氮的输入量在2010年之后迅速增加,与2009年东海岛工业基地的开工有关。氮输出总量在2002―2006年增长了16.35%,2007年开始降低并趋于稳定。氮负荷较高且与耕地面积比例显著相关。氮盈余量变化较大,2002年为6 865.97 t,2013年降低到3 998.96 t,呈减少趋势;年盈余负荷由47.03下降至23.48 kg/hm2。对单位面积施肥量和作物收获氮/施氮量值的分析表明,该地区面临着氮收支不平衡造成的氮污染潜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