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17年, 37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7-05-05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论文
    卢松,周小凤,张小军,邢丽红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旅游开发已成为传统村落遗产保护和利用的有效途径,使得传统村落地域土地利用、就业方式、产业结构发生了重要变化,旅游发展成为传统村落城镇化的重要驱动力。文章以世界文化遗产地宏村为例,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从土地、产业、人口等方面探讨了旅游驱动下地域城镇化的过程。结果表明:1)宏村的土地城镇化过程主要发生在景区外围,表现在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变2个方面,申遗前宏村的土地开发主要集中在景区内小规模的扩展,申遗后发展方向转移到与宏村隔河相对的际村,土地开发速度快且规模较大。2)经过近30年的旅游发展,宏村的产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逐渐以第三产业为主,2012年第三、二、一产业结构为68∶21∶11;同时旅游小企业快速发展,国际奢华度假品牌企业开始进入。3)宏村人口地域集中化趋势较为明显,主要是在旅游利益吸引下本地居民的返回以及外来投资者和劳工人口的流入,当地居民就业结构向非农化(旅游接待业)方向转变,生活方式日益现代化,社会行为方式及居民思想观念等方面日趋城市化。最后,简要讨论了影响宏村旅游城镇化的因素。

  • 论文
    张浩龙,金万富,周春山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具有岭南文化特色的肇庆传统村落为对象,利用GIS和空间句法等研究方法探究其建筑文化景观特征及形成机制。结果表明:1)受传统山水文化理念影响,村落与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组合形成了临水而居型、依山而建型、平地展开型和依山傍水型4种类型;2)传统村落空间扩张则受到宗族和血缘关系的支配,形成了便于信息交流的村落空间组织;3)公共场所周边街巷整合度较高,地势平坦地区街巷结构可理解度较高;4)区域内建筑文化景观主要有广府和客家,其空间布局和内部结构存在显著差异;5)尽管区域内存在不同的文化分区,但其建筑文化景观具有显著的岭南文化基因;6)自然地理环境是肇庆传统村落建筑文化景观形成的基底,社会基础和文化传承则分别是其形成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动力,经济基础和技术水平保障了肇庆传统村落建筑文化景观的形成。

  • 论文
    袁少雄,唐光良,张虹鸥,宫清华,尹小玲,黄光庆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传统村落在广东的空间分布格局,其与国内其他省份空间分布情况差异以及其与民系特征的关系,以广东省126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利用GIS的空间分析法对其空间分布、空间自相关和民系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广东省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类型为凝聚型,与国内其他省份传统村落的分布类型相似;从地市尺度来看,广东省传统村落的分布较为集中,主要集中在梅州、清远、广州、湛江和肇庆等地市;总体上呈不均衡分布,区域尺度上主要分布于粤北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其空间分布密度差异显著,全省分布密度为0.59个/千km2,梅州市最高,达到2.14个/千km2;全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存在梅州―潮汕区、广佛―东莞区、湛江雷州区以及清远连州区等4个比较明显的集聚区;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显著的全局空间自相关性,表现出规模相似地区在空间上趋于集聚的特性,整体上呈现较为明显的热点―次热点―次冷点―冷点的分布格局;广东省传统村落主要分布在广府、客家民系中,分布密度最高的民系为少数民族区,达1.31个/千km2,其次为韶州土话民系区,为1.00个/千km2,尽管客家民系与广府民系区的传统村落数量最多,但由于这两大民系在广东省分布面较广,密度分别只有0.59和0.48个/千km2

  • 论文
    黄铎,苗凯,魏成,袁少雄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传统村落基础设施的评价是传统村落保护的重要环节,传统上基于手工数据处理的方法,对于传统村落基础设施复杂的数据环境以及多层级多权重评价过程与计算难以可持续地实现,因而如何构建数字化的基础设施评价系统是保证评价过程科学性和可持续性的重要途径。文章在分析传统村落基础设施评价系统结构与评价系统所依赖的数据特征基础上,提出了基于非关系型数据库MongoDB的多源、异构数据存储方案以及多层级基础设施评价体系的计算逻辑与表格设计,其中重点研究了在高度依赖非结构化数据的条件下,如何基于MongoDB独特的文档类型建立集成文本、二进制流文档以及评价表格以实现一体化文档集管理的数据库存储体系,以及通过构建基础设施多层级评价体系与不同地域环境下的差异性权重配置,实现具有高度灵活性和一致性的评价计算和分析,进而满足多样性地域环境下的传统村落基础设施评价。

  • 论文
    李郇,谢石营,张丞国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生产活动的全球化,“城市―地区”替代国家,成为全球生产网络和国家发展管治的核心地域。中国主要都市区通过“撤县(市)设区”行政区划调整,在地级市层面出现城市―地区新型地域空间。文章以佛山作为案例,探讨管治重整的过程及其对产业空间发展的影响。政府通过调整“市―区”财政关系、推动行政架构改革、建立空间规划和审批架构3个方面进行管治的尺度调整,构建出与新的管治空间相匹配的管理架构。同时,管治的尺度调整带来了产业空间的变化,佛山市域的工业企业空间分布格局整体呈现“大分散、小集中”的变动过程,以及呈现去中心化和多中心化的趋势。
  • 论文
    许树辉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基尼系数、区位熵和克鲁格曼专业化指数,对广东省2005―2014年度规模以上制造业行业数据进行分析,并将其与FDI、内资投资2个指标为代表的产业转移进行SPSS相关性分析,厘清“双转移”战略实施以来广东省制造业行业的空间集聚变化和区际分工态势,以及驱动性因素。结果发现:1)广东省制造业行业集聚水平差异大,空间集聚程度在降低,出现行业空间分散化;轻纺工业、资源加工工业流向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机械、电子类先进制造业在珠三角地区集聚增强;珠三角各城市之间、“对口帮扶”城市之间制造业行业的专业化分工趋于深化。2)制造业空间集聚程度下降,受到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共同影响;珠三角先进制造业的集聚增强,与国际产业转移关系密切;轻纺、资源加工工业在粤东西北的集聚发展,多与国内产业转移有关;城市之间专业化分工,存在着产业转移的双重叠加现象。3)产业转移提升了先进制造业在珠三角、轻纺工业和资源加工工业在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的比较优势,促成了珠三角地区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以轻纺工业和资源加工工业为主的专业化分工趋势。
  • 论文
    陈春,张维,冯长春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总结地票制度存在的6大风险因素及其对应的风险因子后,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对各风险因素及对应的风险因子赋权重值,再通过集值统计分析法得到各个风险因子的风险值,最后运用综合评价法得出地票制度系统风险。评价结果表明:地票制度系统风险概率值为0.670 7,风险较高,其中最主要的风险因子是地方政府土地复垦上的寻租风险、地票成本转移到房价上的风险、地票持有人拿地不成功的风险、复垦后撂荒导致耕地质量下降风险、复垦农民社会保障风险、地票对现行征地政策的影响风险、地票和国家计划指标衔接的法律缺失风险。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地票风险规避的措施和建议。
  • 论文
    王维靖,林宗贤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台湾的城市与滨海旅游地不同地理空间居民对气候变化的知觉及其与调适意愿间关系的差异,以便利抽样(拦截式访问)获取研究数据,并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实证气候变化知觉对调适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地理空间居民对气候变化知觉有显著的差异:其中,旅游地居民对与旅游吸引力有关的气候变化知觉感受较深;同时,在调适生活行为的意愿略高于城市居民。结论认为:居民气候变化知觉的差异与地理空间的个人微气候处理有关,且对气候变化心理体现较具体者,其提升调适意愿的可能性较高。

  • 论文
    钟思琪,汪侠,吴小根,张娇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SSCI数据库,对中国旅游学者发表的合作论文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以揭示中国旅游学者在SSCI环境下科研合作的模式和特征,从而为中国旅游学者寻求科研合作提供参考。结果显示:中国旅游研究学者之间的合作不断加强,跨机构合作逐渐成为旅游学科领域合作的主要方式;由于“马太效应”在合作网络中普遍存在,学者合作呈现明显的幂律分布特征;合作的活跃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与学术产出有关;合作网络明显呈现出“大分散、小集聚”的特征,部分核心学者拥有一群相互之间紧密联系但与其他学者相对隔离的合作者;中国的大陆、香港及台湾地区旅游学者的合作模式存在差异。最后,针对中国旅游学者的合作研究特征,提出促进中国旅游科学研究国际化发展的建议。
  • 论文
    陈通利,马世发,徐舒苑,黎海波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应急物资的调度是一个典型的社会服务空间优化问题,将粒子群优化算法与GIS相结合建立应急物资空间分配智能优化模型。首先,针对传统标准粒子群算法随维度增高而极易陷入局部最优的特点,模型将粒子群进化曲线的曲率定义为种群多样性,采用“扑食”和“探索”2个状态建立自适应双态进化机制;其次,改进的算法只针对全局最优粒子进行变异,很好地控制了群体“集群飞行”与“外空探索”之间的协调;第三,利用动态递归和生物智能的随机特性建立起了约束处理机制。通过低维和高维理论模型测试,验证了模型在低维优化空间获取了绝对最优解;而在高维空间也达到了非常高的优化精度。最后,选择某市物资供应为案例,利用该模型分析了试验区物资分配格局。研究表明,耦合生物智能的GIS空间优化模型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应用意义。
  • 论文
    郑泽煜,张灵,千怀遂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南岭自然保护区不同海拔高度的乔灌木样方为研究对象,利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研究林分自然稀疏规律和植物个体大小与密度的关系及其对海拔高度变化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1)群落尺度上也存在着自然稀疏规律,乔木群落的自然稀疏指数为-1.305 6,灌木为-1.298 9,符合Enquist提出的-4/3自疏法则。2)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大,乔木样方的平均冠幅与树高都明显减小,灌木样方的平均冠幅减小,植株高度变化则不明显。3)随着海拔高度变化,乔灌木的个体大小对其作出不同的响应。在自然稀疏表达式中,系数k的大小随海拔高度变化而变化,海拔高度越高,k值越小。其中乔木样方的k值变化幅度大,灌木样方幅度小,表明海拔高度变化对乔木个体大小的影响更大。

  • 论文
    林梅花,甄峰,朱寿佳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居民活动日志为对象,针对居民活动体系提出了居民活动多样性的概念,以2012年12月南京城市居民行为问卷调查为基础,借助ArcGIS10.0分析南京市居民活动的时空特征;并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对居民活动多样性与居民社会经济属性、城市交通、信息技术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居民的社会经济属性、城市交通对居民活动多样性起关键作用,而信息技术的影响并不确定,其直观表现为兼具“替代”与“产生”效应;2)居民活动总体在空间上呈现“单中心多节点”的层次结构,居民活动主要集中在城市中心,城市外围小尺度活动中心也已形成。3)居民活动的多样性在空间上呈现较强的分异性,城区居民活动更为多样而郊区居民活动相对单一。
  • 论文
    林倩怡,葛淼,王聪霞,岑敏仪,姜吉琳,何进伟,李孟姣,刘鑫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参考值制定时忽略了地理因素的影响,为建立更全面的制定标准,分析了中国健康成年人hs-CRP参考值与地理因素的关系。首先收集中国84个市(县)8 350例健康成年人的hs-CRP参考值,分析其与对应的23项地理指标的相关性,提取出其中存在显著相关性的5项地理指标。然后用hs-CRP参考值与提取的5项地理指标建立支持向量回归机模型,并用该模型预测出全国2 322个观测点健康成年人的hs-CRP参考值。最后运用ArcGIS软件进行地统计分析,经析取克里格插值,绘制中国健康成年人高敏C反应蛋白参考值地理分布图。研究表明:中国健康成年人的hs-CRP参考值与海拔高度、年均相对湿度、年均降水量、气温年较差、年均风速5项地理指标存在显著相关关系;支持向量回归机模型在此案例中有优秀的拟合预测能力;克里金插值法将点变成面,绘制出直观的hs-CRP参考值的地理分布趋势图;中国整体hs-CRP参考值呈现明显的从西北向东南递减的趋势。
  • 论文
    刘瑜,吴裕珍,冯志州,黄雪绒姿,王大刚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7种极端降雨指标分析评估TRMM 3B42、TRMM3B42RT及CMORPH这3种主要的卫星降水产品在中国地区的表现。为全面、科学地评估这些产品,采用不同的时间尺度、空间尺度以及评价指标来作检验,结果表明:1)总体上3B42的表现比3B42RT和CMORPH要好,3B42RT倾向于高估,而CMORPH则倾向于低估;2)在对极端降雨量的表现中,3种产品对喜马拉雅山脉地区都存在着高估现象,并在春季的表现最好;3)在对极端降雨强度的表现中,3种卫星降水产品对PRCPTOT的表现更好,尤其在全中国和西部;4)在对周期的表现上,3种产品对海拔较高的地方均有着显著地高估,另外,CMORPH对海拔较低的地方同样存在着高估的现象,3种产品对CWD的表现更好。在中国极端降雨的探测上,3B42要优于3B42RT和CMORPH,但是它们对海拔较高的地方均存在一定程度的高估,因此在这些地方使用时要谨慎。
  • 论文
    刘礼杨,苏泳娴,陈修治,邵怀勇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2009年的AMSR-E/Aqua L2A亮度温度数据,以中国中部和南部地区为研究对象,根据地区干湿差异,以秦岭―淮河线为界,结合旱季(10月―次年3月)和雨季(4―9月),将研究区划分为北方雨季、北方旱季、南方雨季和南方旱季4种情况。利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分别进行地表温度反演独立建模,构建了基于AMSR-E四波段亮度温度的地表温度多元回归反演模型,回归方程的RMSE除北方雨季外均优于3.0 K。以2010年MODIS LST产品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的地表温度反演平均误差约80%被控制在2.5 K以内,南方旱季平均误差<2.5 K的区域面积甚至达到88.64%。文章主要是针对水汽对微波的影响,根据地区干湿差异和旱季、雨季差异而构建的地表温度经验模型,可为其他经验性方法构建提供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