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论文
  • 论文
    Terry McGee(著),黄耿志(译)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旨在通过理念性的探讨,试就“中国在日益深入地参与全球贸易和投资中所面临的主要挑战”这一议题激发大家的讨论。文章论述了当代城市化理论现状、城市化和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对中国国家发展目标的影响以及中国21世纪面临的发展挑战,认为:1)中国应注重基于本土发展经验的理论知识构建,以指导自身的城市化道路。特别地,中国需要平衡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充分利用和部署生态资本,推动生态文明建设;2)以部署生态资本为重心的“软规划”在未来规划中将占据更重要的地位,为此需要进行体制改革、机构重组以及加强政府部门与私营部门和民间社会之间的合作;3)扩展型都市区可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努力打造一个可持续的、宜居的和有经济活力的体制性框架,从而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国际贸易和投资深化发展提供基础。
  • 论文
    王让会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景观尺度、过程与格局(LSPP)及其相互作用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在分析景观尺度及效应、景观生态过程、景观格局及变化的基础上,凝练出了LSPP一体化理念的主要特征,并探索了LSPP中各要素之间的耦合关系。研究表明:LSPP一体化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景观时空尺度是LSPP的重要基础,LSPP体现了景观过程及其生态效应。景观生态研究所涉及的结构、功能、动态与LSPP一体化等的理论与应用问题,随着新时代生态环境的复杂化,在情景模拟技术、大数据挖掘技术,以及生态物联网等技术支撑下,促进了景观生态学机理研究与应用范式的拓展与深化,对于当前区域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论文
    周建国,李新旺,胡金明,杨飞龄,刘锋,邱成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乡镇单元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人为干扰社会经济指标,计算怒江流域云南段2005、2010、2015年各乡镇人为干扰指数(HDI-Human Disturbance Index),分析了怒江流域云南段乡镇单元、已建自然保护区和相关保护优先区的人为干扰强度变化。结果表明:2005年以来,研究区乡镇HDI整体呈增长趋势,低和较低HDI乡镇数量减少但整体HDI增长,中度和较高HDI乡镇数量和整体HDI都增加,高HDI乡镇数量增加不大但整体HDI增幅最大;各级自然保护区人为干扰强度都呈增加趋势,国家自然保护区增幅最大达到较低人为干扰强度,省级自然保护区一直为较低人为干扰强度,县级自然保护区处于中度人为干扰强度,需加强永德大雪山、龙陵小黑山、临沧澜沧江、南捧河4个自然保护区所涉中度及以上HDI乡镇的人为干扰管理,避免人为干扰压力的大幅增加;研究区分布的3类保护优先区人为干扰强度缓慢增长,至2015年基本为低或较低人为干扰状态,有优化的空间和潜力;建议在怒江流域云南段上游增设碧罗雪山自然保护区,在下游考虑已建自然保护区外部空间扩展和自然保护区斑块间的生态廊道构建,在其他中度或较高HDI乡镇可根据保护需求开展迁地保护或自然保护小区建设。
  • 论文
    胡应龙,陈颖彪,郑子豪,吴志峰,李娟娟,杨智威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广州市2004―2016年土地利用分类成果,通过CA-Markov模型模拟预测2020年土地利用状况,结合格网分析法构建广州市2004―2020年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s Value,ESV)密度格网,并展开Getis-Ord热点区分析和圈层分析评估,分析广州市快速城市化进程土地利用变化对ESV变化过程和影响的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1)广州市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建设用地扩张占用了大量生态用地,建设用地面积从2004年的1 320 km2扩张到2016年约2 000 km2,预计2020年将达到2 263.63 km2,生态用地斑块日趋破碎化;2)2004―2016年间,广州市ESV总值累计减少了92.41亿元,年均减少约8.4亿元,预计2016―2020年其继续减少但减速会放缓;3)ESV高值区域的格网数量净减少近18%,低值区域的格网数量净增加约46%,局部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改善难以抵消快速城市化造成的ESV损失;4)广州市ESV变化呈现局部空间自相关现象,高冷区常年集聚分布在花都区和番禺―南沙一带,高热区从集聚分布于东北部逐渐变成为零星分布;5)ESV圈层格局从中心城区向外围区(核心区、近郊区、边缘区和外围区)呈“低―低―中―高”向“低―低―低―高”的结构特征演变,地处城市边缘的近郊区域和边缘区域逐渐形成空间异质性最突出的城乡交错带。
  • 论文
    史莎娜,李晓青,谢炳庚,胡宝清,汤传勇,闫妍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选取广西壮族自治区典型喀斯特丘陵盆地——全州县为研究区,根据景观格局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相关理论,采用2005、2010和2015年TM遥感影像的解译结果及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借助ArcGIS和Fragstats软件,对比分析了2005―2015年全州县喀斯特区和非喀斯特区的农业景观格局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结果显示:1)2005―2015年间全州县农业景观格局发生明显变化,但喀斯特区和非喀斯特区优势景观类型均未发生变化。2)10年间农业景观用地面积喀斯特区减少了472.23 hm2,非喀斯特区减少了476.28 hm2,但喀斯特区的减少率高于非喀斯特区;喀斯特区比非喀斯特区景观更加破碎,斑块形状更加分散、复杂,景观异质程度更高。3)研究期内喀斯特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减少0.01亿元,非喀斯特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0.04亿元。其中,有林地的减少对2个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减少的贡献率均为最大,喀斯特区达到78%,非喀斯特区达到83%,水域景观的增加导致2个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
  • 评论
  • 评论
    刘筱,王铮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气候变化及其应对在短短20年期间逐渐成为全球重要议题,以何种共赢、共识的方式行动起来,这不仅仅是技术进步问题,更是对人类集体认知的挑战。因此,需要从伦理学的角度尤其是基于气候变化的长期性和不确定性认识考虑全球气候治理问题。首先经济手段是全球行动和气候决策的最有效方法,但是它仍然存在各种争议,经济目标并非进行决策的唯一选项,除了经济上的效率原则,人类生活中还需要其他原则。其次,在应对决策上,不论是减缓还是适应,不论是征税还是补贴或是不同的贴现率决策,都需要更公平公正的路径来实现共赢,而这又必然涉及代际公平的讨论,进而又必然导致伦理准则的讨论。再次在气候变化决策模拟过程中,任何一个参数的设置和选择都涉及到价值判断,从而又让争论回到伦理原则。另外,不同国家和政府基于不同的国情和目的采取各种各样的碳税政策,要统一或协调可以用于全球所有国家和地区的标准就不仅仅是经济学问题,而是公平问题。因此基于全球气候治理的复杂性,文章提出基于更全面科学认知基础上的政策模拟才是人类进行气候治理的最佳方法。
  • 论文
  • 论文
    彭 颖,翁时秀,李立勋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回顾电视传媒市场化改革的基础上,结合时空分析、标准距离法和决策树C5.0演算法,研究了2005―2015年4个直辖市和26个省会城市电视市场结构的空间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电视市场空间格局存在3阶段变化特征,市场化发展期为南北差异格局,市场化推进期为东西差异格局,市场化深化期东西差异格局进一步细化;文化差异、电视传媒发展、市场的“马太效应”分别是3个市场化阶段电视市场结构空间格局演变的主要原因,市场化使电视市场结构从文化差异主导的空间格局演变为经济差异主导的空间格局。
  • 论文
    曾建明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实地调查上海、广州、武汉、乌鲁木齐4座城市的15座体育场馆,并在结合相关专家访谈的基础上,分析了大型体育场馆区域的产生、空间特征和功能布局,重点探讨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场馆区域布局设计与区域条件不相适应,建筑设施之间的空间联系不足,区域整体空间局促,建筑设施的功能布局失调,交通流线布局设计有待改进,与外部空间环境缺乏紧密的联系。借鉴国外场馆区域布局设计经验,提出从多样性和整体性方面,合理规划场馆区域的功能布局;从开放和融合的视角,协调中心与周边区域的发展关系;以人性化和层次化手段,优化区域内的交通流线。
  • 论文
    符家铭,刘毅华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1世纪以来,广东省在经济和城镇化高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人口的局部收缩,使经济发展的时空格局复杂化。通过实地调研、数理统计、GIS空间分析等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广东省人口收缩特征、类型及影响因素,并对东莞莞城进行典例个案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0年广东省存在人口局部收缩现象,但总体程度较为轻微且在空间和类型上存在分异;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郊区化和行政区划调整等因素导致了广东省人口收缩;莞城的收缩特征主要表现为外来人口持续减少、经济增速持续放缓和城镇功能地位转变3个方面;在主观和客观的推拉力因素作用下,外来人口未来预期发展下降及莞城自身劳动力需求减少共同导致了莞城的人口收缩。
  • 论文
    冯珊珊,樊风雷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为支撑,从城市地理学视角对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不透水面的时空变化状况进行分析,并探讨了不透水面变化的驱动力。结果表明:1)湾区内城市不透水面扩张现象明显,面积从2006年的12 127.69 km2增加到2016年的20 188.87 km2,年均增长速度高达6.65%;2)区域内城市不透水面空间分布越来越集中,呈现高密度区域聚集;3)交通道路(省道及以上级别)与城市不透水面扩张的速度和方向关系密切,其中与国道的关系最为紧密;4)国民生产总值(GDP)和常住人口的增长都对城市不透水面的扩张产生深刻的正向影响,相关系数分别为0.840 7和0.834 1;5)近10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不透水面的空间格局变化显著,湾区各城市的发展阶段存在差异性,在未来城市发展中应该协调好各城市不透水面的扩张范围和速度,避免过高不透水面带来生态环境问题。
  • 论文
    任向宁,董玉祥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区域土壤耕层有机碳含量的精确测算,对于研究全球碳循环至关重要,但其影响因素多,空间变异性强,现有插值测算方法精度偏低。从提高测算精度出发,基于地理探测器技术,改进传统的协同克里格插值方法,构建多元复合模型进行区域土壤耕层有机碳含量的测算,并以珠三角核心区为例进行实际验证。结果表明:1)珠三角核心区土壤耕层有机碳含量空间变异与地形、水文、土壤和农田利用方式等有关,不同因素的贡献力存在较大差异,各因素贡献力(q统计量)在0.076~0.201之间,其中土壤理化性状与农田利用方式的贡献力大于地形、水文,区别不同因素的贡献力进行土壤耕层有机碳含量的精确测算应是客观要求。2)依照地理探测器分析结果,基于不同因素贡献力构建土壤耕层有机碳含量多元复合模型,插值测算精度明显提升,在珠三角核心区普通克里格、地理加权回归克里格和BP神经网络克里格的土壤耕层有机碳含量插值结果精度较多元复合模型下降16.62%、23.86%和37.33% 。由结果发现,多元复合模型突破了现有算法中辅助因素数量的局限,有效抑制了区域SOCC测算过程中的影响因素耦合噪声,降低了测算结果的不确定性。
  • 论文
    熊志斌,王万海,玉屏,于奭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深入研究板寨地下河流域水生植物种类及其固碳潜力,于2014―2016年在植物高生长期和生长结束期对流域内水生植物进行物种鉴定及优势水生物种确定。最终通过对优势种群开展生物量及δ13C测试,推算其固碳潜力。结果表明:1)该地下河有大型水生植物28科、35属、41种,按其经济价值来分,可食用的6种,药用的33种,观赏的20种,具有较大经济开发潜力。2)流域内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竹叶眼子菜(Potamogeton malaianus)、小眼子菜(Potamogeton pusillus)、普生轮藻(Chara vulgaris)和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为优势种群,其生物量依次为136.70、225.00、16.00、172.00、17.00 g/m2。3)板寨地下河水生植物光合作用的固碳能力竹叶眼子菜最大,为111.83 gC/(a·m2),小眼子菜最小,为7.95 gC/(a·m2)。4)板寨地下河水生植物利用作用碳源的比例平均为23.21%,即板寨地下河出口至下游无机碳年通量的损失量中,约23.21%是被水生植物固定下来,其固定的碳量为14.39 gC/(a·m2),说明水生植物光合作用与岩溶作用相结合表现出巨大的固碳潜力。
  • 论文
    冯 静,王 为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图解法计算沉积物粒度参数在沉积学研究中被广泛应用,但需要通过手工作图求累积曲线,是一项相当繁杂的劳动。通用计算软件Origin拥有很强的函数计算和绘图功能,不仅可以批量计算图解粒度参数,同时还可以直接绘制(分段)概率累积曲线图;其实施过程操作简单,仅需点击菜单命令,无需编写任何语句,有利于不懂编程的沉积分析人员进行数据分析,有很大的应用价值。文章随机选取10个不同沉积环境下形成的松散沉积物样本,利用Origin求解各样本粒度累积曲线的百分位数,在其内嵌的Excel表格中计算粒度参数,并用Origin的制图功能绘制粒度概率累积曲线与沉积组分分段直线图。Origin与手工作图计算的结果之间的差值(绝对值平均)及方差都很小(0.004 2~0.018 6)。计算结果表明Origin在粒度参数计算方面完全可以代替手工作图,不仅操作简单,而且精度非常高。
  • 论文
    赵增友,石胜强,殷建军,张春生,代稳,秦趣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世纪暖期和小冰期是近2 000年气候变化中重要的气候事件,厘清其在低纬度地区干湿变化特征及其对古代农业发展及人口增长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广西柳州岩溶洞穴中一60 cm岩芯进行孢粉、炭屑分析发现,研究区的气候、稻作农业从唐末以来先后经历了6个阶段演化:1)875―940 a A.D.,C/P值及花粉记录指示:研究区气候整体偏干,水稻种植减少;2)940―1 050 a A.D.,C/P值及花粉记录指示:夏季风增强,水稻种植稍增长,人口增加;3)1 050―1 140 a A.D.,C/P值及花粉记录指示:夏季风减弱,稻作农业及人口较前期有所增长;4)1 140―1370 a A.D.,C/P值及莎草科花粉含量指示:研究区当时气候处于“中世纪暖期”温暖湿润期,稻作农业面积扩大,人口增加;5)1 370―1 900 a A.D.,C/P值及莎草科花粉含量指示:“小冰期”气候变干,水稻种植及人口逐渐减少;6)1 900―2 009 a A.D.气候变暖湿,水稻种植扩大,人口迅速增长。进一步对研究区气候事件与稻作农业及人口关系研究发现:历史时期气候事件与水稻种植、人口具有耦合关系,即中世纪暖期,气候暖湿,水稻种植扩大,人口增殖;小冰期,气候冷干,水稻种植萎缩,人口锐减。在非原地沉积时,莎草科和C/P 对水分反映敏感,可以用来指示气候干湿变化。
  • 论文
    常江,谢涤湘,陈宏胜,陈惠琪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综合采用质性和定量方法,从社会阶层、物质环境和消费方式等层面研究佛山岭南天地的旅游绅士化现象,并分析原住民在绅士化过程中的情感特征。结果发现,物质环境改造加速了地方社会阶层的更替,原住民大多被游客、中产阶级和房产投资者所替代,空间利用方式呈现出高度商业化特征。旅游绅士化虽有力地推动了地方的环境改造和经济发展,却衍生出阶层更替、社会排斥和空间隔离等副产品,使传统的本地化生活空间转变为“资本空间”与“消费空间”。城市历史街区改造不同于一般城市更新,街区更新应以地方性为落脚点,尊重原住民的情感与历史记忆,不应简单通过商业化手段推进历史街区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