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带地理 ›› 2016, Vol. 36 ›› Issue (1): 132-141.doi: 10.13284/j.cnki.rddl.002793
康维娜1,邵景安1,2,郭 跃1,2
出版日期:
2016-01-05
发布日期:
2016-01-05
通讯作者:
邵景安(1976―),男,安徽亳州人,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土地利用与生态过程研究,(E-mail)shao_ja2003@sohu.com。
作者简介:
康维娜(1990―),女,四川达州人,硕士,主要从事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研究,(E-mail)kangwn2005@163.com
基金资助:
KANG Weina1,SHAO Jing’an1,2,GUO Yue1,2
Online:
2016-01-05
Published:
2016-01-05
摘要: 将重庆市石柱县2004和2014年各乡镇人口迁移系数、农村人口迁移强度系数设定为衡量指标,借助GIS-ESDA空间分析方法,利用空间关联指数、变差函数、二元Logistic回归等测度模型,分析了2004―2014年该县人口迁移的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近10 a,人口迁移的总体空间格局表现出较强的空间正相关性,空间聚集度不断上升。2)冷热点分布上,人口迁移高值区的集聚趋势明显,低值区仅在局部地区发生微调。冷热点演化上,人口迁移系数的热点区由呈团聚状渐变扩展成呈沿江条带状分布,冷点区未发生大的突变;农村人口迁移强度系数的热点区历经“离散―多核心”的发展变化,冷点区呈现出收缩式跃迁态势。3)总变异中随机性、结构性差异明显,说明人口迁移不均衡性和集聚性逐年递增。4)各内部因素对人口迁移的驱动力大小不一。其中,迁移经历、家庭总收入、劳动力数量、道路连接度的影响最为显著,家庭负担与所在区域地形兼具独特性和复杂性特点。
康维娜,邵景安,郭跃. 重庆典型山区县人口迁移的 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 热带地理, 2016, 36(1): 132-141.
KANG Weina,SHAO Jing’an,GUO Yue. Spatial-Temporal Distribution and Influence Factors of Population Migration in Typical Mountainous Area,Chongqing[J]. TROPICAL GEOGRAPHY, 2016, 36(1): 132-141.
[1] 丁金宏,刘振宇,程丹明,刘瑾,邹建平.中国人口移动的区域差异与流场特征[J].地理学报,2005,60(1):106-114.[2] 张苏北,朱宇,晋秀龙,田盼盼.安徽省内人口迁移的空间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经济地理,2013,33(5):24-30,23,36.[3] 刘涛,齐元静,曹广忠.中国流动人口空间格局演变机制及城镇化效应——基于2000和2010年人口普查分县数据的分析[J].地理学报,2015,70(4):567-581.[4] BOGUE D J.Internal Migration[M]//HAUSER P M,DUNCAN O D.The Study of Population:An Inventory and Appraisal.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55:486-509.[5] 肖周燕.人口迁移势能转化的理论假说——对人口迁移推-拉理论的重释[J].人口与经济,2010,183(6):77-83.[6] LEWIS W A.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ies of labor [J].The Manchester School of Economic and Social Studies,1954,22(2):139-191.[7] 费景汉,古斯塔夫·拉尼斯.劳动力剩余经济的发展[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1-50.[8] TODARO M P.Internal Migr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A Review of Theory,Evidence,Methodology and ResearchPriorities[M].Geneva:International Labor Office,1976:1-30.[9] STARKO,BLOOM D E.The new economic of labor migration [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5,75:173-178.[10] 刘晏伶,冯健.中国人口迁移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J].人文地理,2014,136(2):129-137.[11] 樊新生,高更和,罗庆.农村劳动力流动空间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河南省为例[J].经济地理,2015,35(7):134-139,38.[12] 朱传耿,顾朝林,马荣华,甄峰,张伟. 中国流动人口的影响要素与空间分布[J].地理学报,2001,56(5):548-559. [13] 李玲.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内人口迁移及其研究[J].地理研究,2001,(4):453-462. [14] 邓羽,刘盛和,蔡建明,鲁玺.中国省际人口空间格局演化的分析方法与实证[J].地理学报,2014,69(10):1473-1486.[15] 曹广忠,刘涛.中国城镇化地区贡献的内陆化演变与解释:基于1982―2008年省区数据的分析[J].地理学报,2011,66(12):1631- 1643.[16] SHEN J F.Changing patterns and determinants of interprovincial migration in China 1985-2000[J].Population,Space and Place,2012,18(3):384-402.[17] 张耀军,岑俏.中国人口空间流动格局与省际流动影响因素研究[J].人口研究,2014,38(5):54-71.[18] 王桂新,潘泽翰,陆燕秋.中国省际人口迁移区域模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基于2000和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12(5):98-111.[19] 李扬,刘慧,汤青.1985―2010年中国省际人口迁移时空格局特征[J].地理研究,2015,34(6):1135-1148.[20] 李立宏.中国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浅析[J].西北人口,2000,80(2):37-40.[21] 郭蕾蕾.中国省际人口迁移圈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上海:复旦大学,2010.[22] 郭永昌.安徽省省内人口流动空间选择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2(2):118-121. [23] 李亚婷,潘少奇,苗长虹.中国县域人均粮食占有量的时空格局——基于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的对比分析[J].地理学报,2014,69(12):1753-1766.[24]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概况编写组.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概况修订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1-18.[25] 邵景安,张仕超,李秀彬.山区耕地边际化特征及其动因与政策含义[J].地理学报,2014,69(2):227-242.[26] 赵永春. 关于“人口迁移”“移民”及其相关概念[J].史学集刊,2012(2):24-28. [27] 彭勋.人口迁移与社会发展——人口迁移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2.[28] 张善余.中国人口地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9] 何娟娟.城镇化进程中农民进城定居意愿与迁移强度影响因素研究——以张掖市甘州区为例[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4.[30] 张开洲,陈楠.1990―2010年福建省县域人口老龄化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机制[J].地理科学进展,2014,33(5):605-615.[31] 池建.精通ArcGIS地理信息系统[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32] 张荣天,张小林,李传武.基于县域尺度的江苏省乡村性空间格局演变及其机理研究[J].人文地理,2013,130(2):91-97.[33] 关伟,朱海飞.基于ESDA的辽宁省县际经济差异时空分析[J].地理研究,2011,30(11):2008-2016.[34] 王国霞,秦志琴,程丽琳.20世纪末中国迁移人口空间分布格局——基于城市视角[J].地理科学,2012,32(3):273-281.[35] 臧磊,杨山.户籍制度视角下的江苏省人口时空格局响应[J].热带地理,2013,33(4):450-458.[36] 王国刚,王明利,王济民,杨春,刘玉凤.中国草食家畜养殖的时空动态及其影响因素[J].地理学报,2015,70(7):1091-1100.[37] 靳诚,陆玉麒.基于县域单元的江苏省经济空间格局演化[J].地理学报,2009,64(6):713-724.[38] 张志斌,潘晶,李小虎.近30年来兰州市人口密度空间演变及其形成机制[J].地理科学,2013,33(1):36-44.[39] 沈小凤.Logistic人口模型在民族地区的适用性检验——以贵州省民族自治州为例[J].中国集体经济·学术探讨,2011(18):72-73.[40] 黄润龙,帅师良.人口增长的Logistic模型及其应用研究[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16(3):25-27.[41] 李玉森.辽宁省交通优势度综合评价研究[D].辽宁:辽宁师范大学,2012. |
[1] | 李华勇, 张雯清, 罗传秀, 李冰, 邹后曦, 梁志姣. 预处理方法对重庆地区考古遗址粒度分析结果的影响[J]. 热带地理, 2023, 43(1): 115-124. |
[2] | 王世琼, 刘睿, 戴技才, 陈希娅, 胡秋宁. 重庆市乡村义务教育资源可得性差异及影响因素[J]. 热带地理, 2022, 42(8): 1349-1362. |
[3] | 雷玙冰, 林耿, 杨忍, 王英. 产业与地形因素影响下的山地城市职住空间关系——以重庆市主城九区为例[J]. 热带地理, 2022, 42(4): 616-628. |
[4] | 韦鑫, 尹珂. 重庆市主城都市区人口老龄化与养老服务资源配置空间错位研究[J]. 热带地理, 2022, 42(12): 2020-2030. |
[5] | 孙平军, 罗宁, 刘菊, 彭雅丽. 双循环新格局下重庆市城镇化发展动力与实现路径[J]. 热带地理, 2022, 42(11): 1816-1828. |
[6] | 甘金磊, 宗会明. 重庆市主城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空间格局演化与区位选择[J]. 热带地理, 2021, 41(6): 1270-1279. |
[7] | 胥夷, 刘苏. 重庆下浩社区绅士化中的失所空间体验[J]. 热带地理, 2021, 41(3): 472-484. |
[8] | 陈春,张维,冯长春. 基于集值―层次分析的重庆地票风险识别与评价[J]. 热带地理, 2017, 37(3): 356-364. |
[9] | 李红,张珺,欧晓静. 边境省区县域城镇化与人口迁移的时空演变及机制分析——以广西为例[J]. 热带地理, 2017, 37(2): 163-173. |
[10] | 吴水田,陈平平. 岭南疍民人口迁移的历史过程与空间特征[J]. 热带地理, 2014, 34(3): 408-413. |
[11] | 宗会明, 谷艳博, 桂林. 重庆市统筹城乡发展管理举措及实施评价——以江北区为例[J]. 热带地理, 2012, 32(6): 652-657. |
[12] | 施开放, 刁承泰. 重庆市永川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现实潜力估算[J]. 热带地理, 2012, 32(3): 269-273. |
[13] | 李京校, 李家启, 肖稳安, 陈宏, 朱传林, 何慧根. 重庆市雷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J]. 热带地理, 2011, 31(2): 171-177. |
[14] | 胡志丁, 骆华松, 阳茂庆, 李树梅. 人口发展功能区格局下区域经济增长空间差异及其协调发展[J]. 热带地理, 2010, 30(3): 248-254. |
[15] | 王翱宇, 蒲俊兵, 沈立成, 何阳. 重庆雪玉洞CO2浓度变化的自然与人为因素探讨[J]. 热带地理, 2010, 30(3): 272-27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