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地缘战略交汇区的时空演变:特征、规律及其原因
胡志丁(1986—),男,江西上饶人,研究员,博士/博士后,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紫江青年学者,主要从事全球化与地缘环境研究,(E-mail)huzhiding2007@126.com; |
收稿日期: 2019-06-22
要求修回日期: 2019-10-09
网络出版日期: 2019-12-26
基金资助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子课题“亚洲水塔变化与流域内国家命运共同体建设”(XDA2010031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87115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661033)
版权
Temporal and Spatial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Laws of Geostrategic Intersections in Great Powers
Received date: 2019-06-22
Request revised date: 2019-10-09
Online published: 2019-12-26
Copyright
胡志丁 , 王学文 . 大国地缘战略交汇区的时空演变:特征、规律及其原因[J]. 热带地理, 2019 , 39(6) : 833 -843 . DOI: 10.13284/j.cnki.rddl.003196
Since the end of the 20 th century, the world has considerably changed considerably. Great countries are formulating and constantly adjusting their country's geostrategic strategies in response, promoting the formation of a classic and modern geostrategic strategy. However, research regarding the spatial-temporal evolution of geostrategic intersections is limited. Therefore, it is of grea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explor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laws of the spatial-temporal evolution of geostrategic intersections and analyze their origins. Using text analysis and spatial visualization methods, seven major world powers are selected according to comprehensive and industrial indicators. Their geostrategic strategies during different periods since 1900 a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evolution of the geostrategic intersections of large countries shows three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evolution of the geostrategic intersections of the great countries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urasian continent, concentrated in marginal crescent-shaped regions, and spatially distributed around areas surrounding China. At the same time,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evolution of the intersections also followed three evolutionary laws, including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dispersion to concentration and the occurrence of ocean-continent intersections, partial regional stability, and a“low politicization” trend. Following an analysis of the reasons driving the evolution of intersections, it is found that national interests, resource needs, regional histories, and complex religious issues as well as changes in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are important reas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geostrategic intersections. Finally, suggestions such as strengthening naval capabilities, weakening the trend of concentration in geostrategic intersections, and concentrating the power of economic competition in geostrategic intersections are proposed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China to address changes in the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Key words: great powers; geopolitics; geostrategy; intersection area;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表1 不同时期世界部分国家GDP占世界GDP份额Tab.1 The GDP of some countries in the world accounts for the share of world GDP in different periods % |
国家 | 1870年 | 1913年 | 1950年 | 1980年 | 2000年 | 2010年 | |
---|---|---|---|---|---|---|---|
法国 | 6.5 | 5.3 | 4.1 | 6.28 | 4.06 | 4.01 | |
德国 | 6.5 | 8.8 | 5 | 8.48 | 5.81 | 5.18 | |
意大利 | 3.8 | 3.5 | 3.1 | 4.26 | 3.4 | 3.22 | |
英国 | 9.1 | 8.3 | 6.5 | 5.06 | 4.91 | 3.7 | |
葡萄牙 | 0.4 | 0.3 | 0.3 | 0.29 | 0.35 | 0.36 | |
西班牙 | 2 | 1.7 | 1.3 | 2.08 | 1.77 | 2.17 | |
美国 | 8.9 | 19.1 | 27.3 | 25.63 | 30.64 | 22.68 | |
日本 | 2.3 | 2.6 | 3 | 9.89 | 14.56 | 8.64 | |
中国 | 17.2 | 8.9 | 4.5 | 1.71 | 3.61 | 9.25 | |
印度 | 12.2 | 7.6 | 4.2 | 1.65 | 1.38 | 2.51 |
数据来源:参考文献(安格斯·麦迪森,2010)和世界银行数据库(http://data.worldbank.org.cn/)。 |
表2 部分国家国土面积、人口总量、军费开支和居民专利数量统计Tab.2 Statistics of some countries including land area, total population, military expenditure, number of resident patents |
国家 | 国土面积/万km2 | 国家 | 人口总量(2010年)/万人 | 国家 | 军费开支(2011年)/亿美元 | 国家 | 居民专利申请数量/个 |
---|---|---|---|---|---|---|---|
俄罗斯 | 1 710 | 中国 | 133 800 | 美国 | 7 110 | 中国 | 1 101 864 |
加拿大 | 999 | 印度 | 123 100 | 中国 | 1 430 | 美国 | 288 335 |
美国 | 963 | 美国 | 30 933.8 | 俄国 | 719 | 日本 | 258 839 |
中国 | 960 | 印度尼西亚 | 24 252.4 | 英国 | 627 | 韩国 | 167 275 |
巴西 | 852 | 巴西 | 19 679.6 | 法国 | 625 | 德国 | 47 384 |
澳大利亚 | 774 | 巴基斯坦 | 17 056 | 日本 | 593 | 俄国 | 29 269 |
印度 | 329 | 尼日利亚 | 15 857.8 | 印度 | 489 | 英国 | 14 867 |
阿根廷 | 278 | 孟加拉国 | 15 214.9 | 沙特阿拉伯 | 485 | 法国 | 14 306 |
哈萨克斯坦 | 272 | 俄罗斯 | 14 284.9 | 德国 | 467 | 印度 | 12 579 |
苏丹 | 251 | 日本 | 12 807 | 巴西 | 354 | 加拿大 | 4 277 |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和世界银行数据库。 |
表3 地缘战略交汇区时空演变主要分析文本Tab.3 The main analysis text of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evolution of the geo-strategic intersection |
作者 | 文本名称 | 类别 |
---|---|---|
索尔·科恩(2011) | 地缘政治学:国际关系的地理学 | 著作 |
哈尔福德·麦金德(1985) | 历史的地理枢纽 | 著作 |
阿尔弗雷德·赛耶·马汉(2016) | 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 | 著作 |
Nicholas John Spykman(1944) | The Geography of the Peace | 著作 |
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2012) | 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 | 著作 |
张卫娣 等(2013) | 近代以来日本国家战略的演变 | 著作 |
周方银(2013) | 大国的亚太战略 | 著作 |
吴冰冰(2018) | 中东地区的大国博弈、地缘战略竞争与战略格局 | 期刊文章 |
韩志军 等(2015) | 德国地缘战略历史剖析 | 期刊文章 |
陈向阳(2013) | 1947年英国《总体战略计划》述评 | 期刊文章 |
邢悦 等(2019) | 对冷战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的文本分析 | 期刊文章 |
李莉(2018) | 印度东进战略与印太外交 | 期刊文章 |
杜德斌 等(2018) | “一带一路”:中华民族复兴的地缘大战略 | 期刊文章 |
[1] |
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 .2016. 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 北京: 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版社.
[
|
[2] |
安格斯·麦迪森 . 2010. 世界经济千年史.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
|
[3] |
毕洪业 . 2018. 俄罗斯地缘政治思想的演变及影响. 俄罗斯研究, 210(2):25-46.
[
|
[4] |
曹瑞臣, 赵灵燕 . 2010. 地缘战略透视:英国传统均势外交理念的成因与实践.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30(4):116-119.
[
|
[5] |
陈向阳 . 2013. 1947年英国《总体战略计划》述评.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49(2):153-157.
[
|
[6] |
陈秀莲, 樊兢 . 2018. 中国南海海洋战略资源安全的困境与合作对策. 世界地理研究, 27(2):55-64.
[
|
[7] |
|
[8] |
|
[9] |
|
[10] |
杜德斌, 马亚华 . 2015. “一带一路”:中华民族复兴的地缘大战略. 地理研究, 34(6):1005-1014.
[
|
[11] |
|
[12] |
|
[13] |
葛汉文 . 2010. 批判地缘政治学的发展与地缘政治研究的未来. 国际观察,( 4):42-48.
[
|
[14] |
哈尔福德·麦金德 . 1985. 历史的地理枢纽. 北京: 商务出版社.
[
|
[15] |
韩志军, 刘建忠, 张晶, 刘绿怡 . 2015. 德国地缘战略历史剖析. 世界地理研究, 24(4):1-10.
[
|
[16] |
何光强 . 2019. 二战期间美国地缘战略空间观念变迁——基于地图投影的视角. 地理科学, 39(5):714-725.
[
|
[17] |
胡鞍钢, 高宇宁, 郑云峰, 王洪川 . 2017. 大国兴衰与中国机遇:国家综合国力评估. 经济导刊,( 3):14-24.
[
|
[18] |
胡键 . 2016.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及其实践研究. 北京: 时事出版社.
[
|
[19] |
胡志丁, 曹原, 刘玉立, 葛岳静 . 2013. 我国政治地理学研究的新发展:地缘环境探索. 人文地理, 28(5):123-128.
[
|
[20] |
|
[21] |
胡志丁, 葛岳静, 骆华松 . 2018. 地缘战略制定原则与中国地缘战略. 世界地理研究, 27(5):1-11.
[
|
[22] |
|
[23] |
孔小惠 . 2010. 地缘政治的涵义、主要理论及其影响国家安全战略的途径分析. 世界地理研究, 19(2):19-26.
[
|
[24] |
李莉 . 2018. 印度东进战略与印太外交. 现代国际关系,( 1):37-45.
[
|
[25] |
李翔宇 . 2016. 美国媒体在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中的作用. 新闻研究导刊, 7(10):327.
[
|
[26] |
李振福 . 2011. 北极航线地缘政治格局演变的动力机制研究. 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 32(1):13-18.
[
|
[27] |
李自国 . 2017. 大欧亚伙伴关系:重塑欧亚新秩序?. 国际问题研究,( 1):74-88.
[
|
[28] |
刘卫东 . 2015. “一带一路”战略的科学内涵与科学问题. 地理科学进展, 34(5):538-544.
[
|
[29] |
陆大道, 杜德斌 . 2013. 关于加强地缘政治地缘经济研究的思考. 地理学报, 68(6):723-727.
[
|
[30] |
陆大道 . 2016. 当代中国的全球观念与全球战略. 地理科学, 36(4):483-490.
[
|
[31] |
陆俊元 . 2011. 中亚地缘政治新格局及其对中国的战略影响. 世界地理研究, 20(2):8-14.
[
|
[32] |
卢明华 . 1998.当代国际关系理论与实践.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
|
[33] |
|
[34] |
|
[35] |
|
[36] |
|
[37] |
|
[38] |
|
[39] |
|
[40] |
强世功 . 2018. 地缘政治战略与世界帝国的兴衰——从“壮年麦金德”到“老年麦金德”. 中国政治学,(2): 65-114, 257-258.
[
|
[41] |
渠立权, 骆华松, 胡志丁, 洪菊花 . 2017. 中国石油资源安全评价及保障措施. 世界地理研究, 26(4):11-19.
[
|
[42] |
|
[43] |
萨缪尔 . 2010.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北京: 新华出版社.
[
|
[44] |
索尔·科恩 . 2011. 地缘政治学: 国际关系的地理学. 上海: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
[45] |
宋长青, 葛岳静, 刘云刚, 周尚意, 吴相利, 胡志丁, 程昌秀, 高剑波, 方创琳, 韩增林, 武友德, 吉力力阿不都外力, 彭飞, 刘建忠, 董锁成, 王国梁, 熊理然, 潘峰华 . 2018. 从地缘关系视角解析“一带一路”的行动路径. 地理研究,( 1):3-19.
[
|
[46] |
宋涛, 陆大道, 梁宜 . 2017. 大国崛起的地缘政治战略演化——以美国为例. 地理研究, 36(2):215-225.
[
|
[47] |
孙峰华, 陆大道, 代合治, 申晓燕, 王茜茜, 徐建斌 . 2017. 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与中国的地缘政治战略. 地理科学, 37(1):1-10.
[
|
[48] |
孙现朴 . 2012. 印度崛起视角下的“东向政策”:意图与实践——兼论印度“东向政策”中的中国因素. 南亚研究,( 2):66-84.
[
|
[49] |
田庆立 . 2016. 冷战后日本国家战略转型中的美国因素. 东北亚学刊,( 5):16-17.
[
|
[50] |
田庆立 . 2017. 冷战后日本国家战略转型:国内背景、国际环境及其影响. 理论界,( 1):116-124.
[
|
[51] |
田雪雪, 胡志丁, 王学文 . 2019. 当前缅北冲突与中缅边界管控研究. 世界地理研究, 28(2):114-123.
[
|
[52] |
佟达山 . 2018. 冷战后美国战略理论的发展. 现代国际关系,( 6):42-48.
[
|
[53] |
王树春, 林润苗 . 2014. 新欧亚主义,还是欧洲—大西洋主义?——冷战后俄国对外政策中的主导思想流派研究. 俄罗斯学刊, 4(4):5-15.
[
|
[54] |
王淑芳, 葛岳静, 刘玉立 . 2015. 中美在南亚地缘影响力的时空演变及机制. 地理学报, 70(6):864-878.
[
|
[55] |
吴冰冰 . 2018. 中东地区的大国博弈、地缘战略竞争与战略格局. 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 35(5):42-70.
[
|
[56] |
谢瑾, 肖晔, 张丽雪, 杨宇 . 2017.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能源供给潜力与能源地缘政治格局分析. 世界地理研究, 26(6):11-21.
[
|
[57] |
邢悦, 陆晨 . 2019. 对冷战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的文本分析. 国际论坛,( 5):1-21.
[
|
[58] |
杨洁勉 . 2011. 浅析奥巴马政府的全球战略调整. 国际问题研究,( 2):19-22.
[
|
[59] |
杨鹏飞 . 2017. 论大国战略取向与俄罗斯的大国成长——兼论近代俄罗斯在中亚和东亚的地缘扩张. 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6):75-78.
[
|
[60] |
叶正佳 . 1997. 印度对南亚邻国政策的调整和“古杰拉尔主义”. 国际问题研究,( 4):17-22.
[
|
[61] |
|
[62] |
张丽娟, 许文 . 2017. 主要国家北极研发政策对比分析. 全球科技经济瞭望, 32(3):6-13.
[
|
[63] |
张世平 . 2011. 帝国战略——世界历史上的帝国与美国崛起之路. 北京: 解放军出版社.
[
|
[64] |
张卫娣, 肖传国 . 2013.近代以来日本国家战略的演变. 北京: 时事出版社.
[
|
[65] |
张亚庆, 刘子奎 . 2018. 论特朗普政府的“印太战略”. 当代美国评论,( 2):97-126.
[
|
[66] |
赵永琪, 陶伟 . 2017. 权力空间的研究进展:理论视角与研究主题. 世界地理研究, 26(4):1-10.
[
|
[67] |
郑捷 . 2007. 如何定义“大国”?. 统计研究, 24(10):61-63.
[
|
[68] |
周方银 . 2013. 大国的亚太战略.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
[69] |
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 . 2012. 大棋局: 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译.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