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理

巴基斯坦城镇体系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 李奇 , 1, 4 ,
  • 董晔 2 ,
  • 刘云刚 , 3
展开
  • 1. 中山大学 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广州 510275
  • 2. 新疆师范大学 商学院,乌鲁木齐 830054
  • 3. 华南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学院,广州 510631
  • 4. 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广州 510290
刘云刚(1973—),男,内蒙古呼和浩特人,博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生活空间论,(E-mail)

李奇(1986—),男,广东罗定人,硕士研究生,高级规划师,研究方向为城市与区域规划,(E-mail)

收稿日期: 2020-07-23

  修回日期: 2021-01-11

  网络出版日期: 2021-04-20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071157)

新疆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项目“中巴经济走廊建设中中国企业在巴基斯坦投资风险研究”(XJEDU2018SI008)

Characteristics of the Urban System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in Pakistan

  • Qi Li , 1, 4 ,
  • Ye Dong 2 ,
  • Yungang Liu , 3
Expand
  • 1. School of Geography and Planning,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275, China
  • 2. Business School, Xi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Urumqi 830054, China
  • 3. School of Geography, Southern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31, China
  • 4. CCCC-FHDI Engineering Co. , Ltd. , Guangzhou 510290, China

Received date: 2020-07-23

  Revised date: 2021-01-11

  Online published: 2021-04-20

本文亮点

基于人口普查数据、自然环境、经济产业及交通路网等公开数据,运用城镇体系金字塔、城镇规模基尼系数以及核密度分析等方法,对巴基斯坦城镇体系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1)规模结构方面,城镇规模分布较集中,表现为“大城市化”与“小城市化”并重的特征,中间级别城市发展滞后,城镇人口金字塔大致呈现沙漏形态;空间结构方面,整体呈现分异与整合共存的局面,一方面形成东密西疏的城镇密度格局以及各具特色的省级城镇体系,另一方面东南—西北地区城镇空间结构呈现整合趋势,沿东南—西北形成卡拉奇—拉合尔—伊斯兰堡及拉瓦尔品第都市区—白沙瓦“7”型城镇发展轴线;职能结构方面,形成3个全国性中心,2个地区性中心和多个重要工业、交通节点城市。2)城镇体系在内生因素和外生因素交织影响下形成。内生因素方面,自然环境的差异是形成东密西疏城镇空间格局的基础条件,经济产业因素决定城镇体系的基本格局;地形与交通的共同作用改变城镇间的时空距离,造成东西部城镇体系的差异;各省相对独立的社会因素和行政因素造成各省城镇体系的分异。这个过程受国际投资与贸易、地缘政治和中巴经济走廊等外生因素的间接影响。3)中巴经济走廊将促进“7”型城镇发展轴转变为“两纵三横”城镇发展轴体系。

本文引用格式

李奇 , 董晔 , 刘云刚 . 巴基斯坦城镇体系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 热带地理, 2021 , 41(2) : 290 -302 . DOI: 10.13284/j.cnki.rddl.003330

Highlights

Pakistan is a influential country in South Asia and an important fulcrum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The study of its urban system can promote the understanding of Pakistan and provide references for related cooperation. This paper conducts a more comprehensive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scale structure, spatial structure, and functional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urban system, based on existing research and on the census data, natural environment, economic industry, and traffic network and other public data. It uses the analysis methods of the urban system pyramid, Gini coefficient of urban scale and nuclear density analysis, and analyzes the endogenous and exogenous factors of the urban system.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1) First, regarding scale structure, the overall distribution of the urban scale is relatively concentrated, showing characteristics of both "large urbanization" and "small urbaniz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mediate-level cities is delayed, and the urban population pyramid is roughly shaped as an hourglass. Regarding spatial structure, the urban system of Pakistan embodies the coexistence of differentiation and integration, forming different urban density patterns in the East and the West and a provincial urban system with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However,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towns in the southeast-northwest region shows an integration trend. The eastern region gradually formed the urban agglomeration core areas of Karachi and Lahore, and the urban agglomeration areas of the Islamabad-Rawalpindi metropolitan area, Peshawar, Multan, Sukkur, and Hyderabad, with a "seven"-axis distribution in the southeast-northwest. Regarding the functional structure, there are three national centers, two regional centers, and some important industrial and transportation node cities. 2) The urban system is forme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endogenous and exogenous factors. Regarding endogenous factors, natural environment factors constitute the basis of urban system evolution; the intensity of the economic industry and spatial agglomeration determine the basic pattern of the urban system. The joint effect of terrain and traffic transforms the space-time distance, resulting in the difference of urban systems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 The relatively independent social and administrative factors of each province cause the differentiation of the urban systems in each province. This process is indirectly affected by exogenous factors such as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d trade, geopolitics, and the China-Pakistan Economic Corridor. 3) The China-Pakistan Economic Corridor will strengthen the motivational force of urbanization in Pakistan,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seven" urban development axis into the "two vertical and three horizontal" urban development axis system,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western cities. Suggestions for the overall policy of Pakistan's urban system include: (1)promoting the industrialization process, strengthening the power of urbanization, and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cities at all levels, especially the intermediate level cities. (2) Further, it proposes strengthening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with the world market,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cities in the southern coastal areas and the transportation links with inland cities, as well as the development of cities along the line. (3) Finally, it suggests reducing the administrative and social system barriers between provinces, reducing the distance and division of factor flow, and accelerating the process of urban system integration.

随着“走出去”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国内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城镇体系的关注度逐步提升。巴基斯坦是“一带一路”重要支点国家,中巴经济走廊的提出给巴基斯坦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如何在实现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促进城镇体系的良性发展,是巴基斯坦乃至中巴经济走廊建设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目前,巴基斯坦工业化进程滞后,经济发展基础薄弱,城镇体系规模结构呈现全国层面的不均衡与不连贯现象。Arif(2003)研究指出,巴基斯坦城镇规模分布集中在少数大城市,并认为是城市行政级别的差异导致该现象。Arshad等(2019)利用捷夫定律进行分析发现,巴基斯坦各省城镇体系比全国层面更遵循捷夫定律(信德省的分析剔除了最大城市卡拉奇的数据),并认为其工业化和全国经济一体化水平较低,导致全国层面城镇体系规模结构连贯性不强;而各省具有相对独立的语言、民族和制度,使得省级层面的城镇体系规模结构具有更好的连贯性。
现有研究揭示了巴基斯坦城镇体系规模分布特征,并从经济、社会、行政等方面进行初步解释,但相关研究尚待进一步深入:1)城镇体系包括规模、职能与空间三方面结构(宋家泰 等,1988),现有研究集中在规模结构,对职能结构与空间结构的论述较少;2)对国外影响因素较少涉及;3)最新的数据和发展形势尚待跟进,包括2017年巴基斯坦最新一轮的人口普查和中巴经济走廊的影响。因此,本文拟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巴基斯坦1951—2017年6次人口普查数据,对城镇体系规模结构、空间结构和职能结构特征进行更全面的实证分析,在现代化发展进程和地缘政治两个视角的基础上,分析城镇体系的内生及外生影响因素,以期为巴基斯坦城市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为中巴双方在城市建设、经济产业、交通设施等方面合作提供参考。

1 研究区概况

巴基斯坦位于南亚次大陆西北部(图1),国土面积 179.6万km2,分为伊斯兰堡首都区、信德省、旁遮普省、俾路支省、开伯尔—普什图省和克什米尔地区(克什米尔地区包括吉尔吉特—巴尔蒂斯坦地区以及自由查谟和克什米尔地区)。巴基斯坦2017年人口为207 774 520人,其中城镇人口75 584 989人,城镇化率为36.38%。根据世界银行数据,巴基斯坦2017年GDP为2 782.22亿美元(现价)。由于克什米尔地区未公布人口普查数据且人口较少,因而本研究主要针对伊斯兰堡都市区和信德省、旁遮普省、俾路支省、开伯尔—普什图省4个省份。
图1 巴基斯坦区位

Fig.1 Location of Pakistan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与处理

2.1.1 人口与城镇数据

人口数据来源于巴基斯坦统计局公布的历次人口普查报告 2。自1947年建国以来,巴基斯坦共进行了6次人口普查,分别为1951、1961、1972、1981、1998和2017年。巴基斯坦人口普查有规模标准和行政标准2套界定城镇人口的标准,其中,规模标准界定人口聚居地人口在5 000人以上的为城镇地区,行政标准界定大城市委员会(metropolitan corporations)、市委员会(municipal committees)、城镇委员会(town committees)以及军营(cantonments)管辖的范围为城镇地区。1951、1961、1972年人口普查同时采用2套标准,而1981、1998、2017年只采用行政标准。Arif(2003)指出前3次人口普查中规模标准并没有得到良好的实行,主要实行的仍然是行政标准。由此可见6次人口普查均主要基于行政标准,标准具有连贯性,本文直接采用历次人口普查数据进行研究。
根据2017年人口普查数据,巴基斯坦共有624个城镇地区(Urban Areas),包括各级城镇和军营,其中部分城镇地区未公布城镇人口数据,部分大城市如卡拉奇等被拆分为数个城镇地区进行统计,部分城镇地区特别是军营与附近的城镇实际上已经连绵发展。对上述城镇地区进行剔除和归并,获得城镇532个。

2.1.2 其他数据

经济产业与交通数据除特别说明外,数据来源于巴基斯坦历年经济调查报告、统计年鉴以及世界银行数据库 3。城镇地理位置根据巴基斯坦统计局公布的城镇分布栅格地图整理获得。

2.2 研究方法

2.2.1 城镇体系金字塔

城镇体系金字塔是用图表达的不同规模等级城镇数量、人口分布情况,用于衡量不同规模等级城镇的数量、人口比例关系。结合巴基斯坦各行政级别城镇的人口规模标准,参考中国和印度的城镇等级划分标准,将城镇划分为6个等级:小城镇(城镇人口≤29 999人)、小城市(30 000~ 199 999人)、中等城市(200 000~499 999人)、大城市(500 000~999 999人)、特大城市(1 000 000~ 4 999 999人)、超大城市(≥5 000 000人)。

2.2.2 城镇规模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G)是考察居民收入分配差异的重要指标,逐步被用于研究地区的相对均衡程度,可用于反映城镇体系的整体均衡程度,计算公式为(马子量 等,2015):
G = 1 + 1 n - 1 n 2 P ¯ ( P 1 + 2 P 2 + 3 P 3 + + n P n )
式中:n为城镇数量;P 1P 2P 3,…,P n为城镇按规模从大到小排序后,某位序城镇的人口规模; P ¯为城镇人口规模平均值。基尼系数在0~1之间,其值越小,说明城镇规模相对差异越小,城镇规模分布越分散;反之则说明城镇规模相对差异越大,城镇规模分布越集中。

2.2.3 首位度指数

城市首位度指数用于衡量最大城市在国家城镇体系中的地位,其中2城市指数S 2是最大城市与第二大城市人口规模比值,计算公式为(许学强 等,2009):
S 2 = p 1 / p 2
式中:p 1p 2为城镇按规模从大到小排序后某位序城镇的人口规模。按照位序-规模的原理,理想均衡状态下S 2为2。

2.2.4 核密度分析

核密度分析能有效反映城镇体系空间密集区范围的分布特征与变化。参照相关研究(顾朝林 等,2008陈春林 等,2013魏建飞 等,2019),依托历年人口普查城镇人口数据,利用ArcGIS软件中的Kernel Density空间分析工具,对巴基斯坦1951—2017年城镇空间点格局进行分析,考虑到印度河流域城镇分布较为密集,设定搜索半径为100 km,将核密度>200人/km2的区域作为城镇密集区,>500人/km2的区域作为城镇集聚核心区。

2.2.5 一般描述方法

巴基斯坦历年人口普查未公布城镇各行业劳动力数据,难以通过统计分析方法量化城镇职能体系,因而采用一般描述方法分析主要城镇职能结构。首先确定一个城镇类别的体系,以描述性的名称加以命名,然后根据所掌握的信息把各城镇归入各个类别,常见的类别包括行政、防务、文化、生产、交通与娱乐等方面(许学强 等,2009)。根据基础资料情况,选用行政、交通、工矿业、现代服务业等常见的类别,并引入GaWC 2018世界城市级别作为一个单独的类别,以反映巴基斯坦国内城市在世界城市体系的地位。

3 巴基斯坦城镇体系特征

3.1 城镇规模结构

2017年巴基斯坦全国城镇规模基尼系数为0.77,说明全国层面城镇规模分布较集中。通过分析图2可得,2017年巴基斯坦54.23%的城镇人口集中在10个100万人口以上城市,42.37%的城镇人口集中在50万人口以下城市,只有3.40%的城镇人口集中在中间级别城市(城镇人口500 000~999 999人)。全国层面城镇规模结构呈现“大城市化”与“小城市化”并重的特征,中间级别城市(大城市)发展滞后,出现一定程度的断层,城镇人口金字塔大致呈现沙漏形态。
图2 2017年巴基斯坦全国(a、b)与主要省份(c、d、e、f、g、h、i、j)城镇数量金字塔与人口金字塔

Fig.2 Pyramid of city numbers and urban population of nationwide(a,b) and major provinces(c, d, e, f, g, h,i,j) of Pakistan in 2017

发展中国家由于历史原因和政策上的偏差,容易形成人口集聚在首位城市和大城市的现象(宋利芳,2000)。如撒哈拉以南非洲与拉丁美洲是2个典型地区。撒哈拉以南非洲城镇人口集聚在首位城市,根据世界银行数据,2019年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最大城市人口占全部城镇人口比例为56%,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16%);但人口100万以上城市人口占全部城镇人口比例为39%,低于世界平均水平(43%)。拉丁美洲国家城镇人口则集聚在以首位城市为核心的若干个100万人口以上特大城市中,表现为“大城市化”集中型城镇化特征(杜凤姣 等,2015),根据世界银行数据,2019年拉丁美洲与加勒比海地区最大城市人口占全部城镇人口比例为32%,人口100万以上城市人口占全部城镇人口比例为47%,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017年巴基斯坦人口100万以上城市人口占全部城镇人口比例为54.23%,高于拉丁美洲与加勒比海地区,出现了类似的“大城市化”集中型城镇化特征,而最大城市人口占全部城镇人口比例为20%,远低于撒哈拉以南非洲以及拉丁美洲与加勒比海地区。巴基斯坦首位城市卡拉奇(2017年城镇人口14 910 352人)和第2位城市拉合尔(2017年城镇人口11 126 285人)为国内两个超大城市,两个城市人口数量较为接近,导致城市首位度不高,2017年为1.34。
巴基斯坦城镇体系也出现“小城市化”的倾向,97.37%的城镇人口数量在50万以下,其中有92.50%的城镇人口数量在20万以下,这些城市大多数是地区各级行政与公共服务中心。以西南滨海地区的瓜达尔市为例,该城市集聚了瓜达尔地区的主要行政、教育与医疗服务设施,主要产业为渔业与渔业加工业,工业发展滞后,2017年城镇人口仅为9.08万人,城镇人口规模较小,基础设施建设薄弱。这种缺乏工业化支撑的“小城市化”城镇化现象在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较为普遍,以非洲为例,非洲城镇化主要发生在中小城市,居民人口低于30万的小城市的增长占2000—2010年城市增长的58%(亚瑟·敏赛特 等,2018)。
各省城镇规模结构也呈现“大城市化”与“小城市化”并重的特征,但具有不同特色。信德省以第一大城市卡拉奇为绝对重心,2017年卡拉奇占全省城镇人口的59.87%,城市首位度为8.13,基尼系数高达0.83,是唯一高于全国水平的省份。旁遮普省城镇人口金字塔结构与全国形态较为接近,是唯一拥有全部6个级别城镇的省份,2017年省会城市首位度为3.47,基尼系数为0.74,略低于全国水平。开伯尔-普什图省与俾路支省仅有省会为特大城市,大城市与中等城市发展滞后,2017年两省省会城市首位度分别为5.49与4.69,基尼系数分别为0.63与0.59。

3.2 城镇空间结构

1951—2017年巴基斯坦城镇时空分布的核密度分析结果(图3)显示,巴基斯坦城镇空间结构呈现分异与整合共存的特征。一方面,东部印度河平原和北部亚高山高原地区核密度高于西部俾路支高原地区,整体上呈现东密西疏的城镇格局,西部地区城镇呈点状分布,同时各个省份具有相对独立的城镇空间特征:信德省呈现门户特征,滨海港口城市卡拉奇是城镇发展重心;旁遮普省以拉合尔为核心,空间结构相对均衡;俾路支省和开伯尔-普什图省呈现以省会为中心的前工业化特征,省会城市占主导地位。另一方面,东南—西北地区城镇在经济产业、交通等因素的影响下出现连绵发展的整合趋势,以滨海门户卡拉奇和内陆核心拉合尔为发展基础,打造滨海与内陆并重的城镇空间格局,逐步发展形成卡拉奇和拉合尔周边2个城镇集聚核心区和伊斯兰堡—拉瓦尔品第都市区 4、白沙瓦、木尔坦、苏库尔、海得拉巴等数个城镇密集区,在空间结构上呈现卡拉奇—拉合尔—伊斯兰堡及拉瓦尔品第都市区—白沙瓦“7”型城镇发展轴线。
图3 1951—2017年巴基斯坦城镇时空分布核密度分析

Fig.3 Kernel density analysis of spatiotemporal of cities in Pakistan from 1951 to 2017

3.3 城镇职能结构

利用一般描述方法对主要城镇职能结构进行分析,发现巴基斯坦呈现3全国性中心+2地区性中心+多个重要工业、交通节点城市的城镇职能体系(表1)。3个综合性的全国中心城市包括卡拉奇、拉合尔与伊斯兰堡-拉瓦尔品第都市区,其中卡拉奇偏重交通、贸易与金融业中心功能,是与世界联系的主要门户;拉合尔及周边地区偏重工业功能与公共服务功能;伊斯兰堡-拉瓦尔品第都市区偏重行政中心功能。俾路支省省会奎达、开伯尔-普什图省省会白沙瓦是以公共服务为主导功能的地区性中心城市。海得拉巴、费萨拉巴德、古杰兰瓦拉以及木尔坦是重要的工业城市。苏库尔、阿塔克与瓜达尔是重要的交通节点城市。
表1 巴基斯坦主要城市职能

Table 1 Functions of major city in Pakistan

主要城市 行政职能 交通职能 工矿业职能 现代服务业职能 GaWC 2018世界城市级别 职能分类
卡拉奇 省级行政中心

航空、港口中心、

铁路重要节点

工业中心城市 贸易、金融业中心城市 Beta 全国性中心城市
拉合尔 省级行政中心

航空中心

铁路枢纽

工业中心城市

科教文化中心、金融业

重要城市

Gamma+ 全国性中心城市
伊斯兰堡-拉瓦尔品第都市区 首都 航空中心 新兴产业城市 金融业重要城市 Gamma 全国性中心城市
白沙瓦 省级行政中心 铁路重要节点 地区性中心城市
奎达 省级行政中心 铁路枢纽 地区性中心城市
费萨拉巴德 重要工业城市 重要工业城市
古杰兰瓦拉 重要工业城市 重要工业城市
海得拉巴 铁路枢纽 重要工业城市 重要工业城市
木尔坦 铁路枢纽 重要工业城市 重要工业城市
阿塔克 铁路枢纽 重要交通节点城市
苏库尔 铁路枢纽 重要交通节点城市
瓜达尔 港口城市 重要交通节点城市

注:世界城市级别来源于GaWC网站(https:/www.lboro.ac.uk/gawc/world2018t.html)。

巴基斯坦没有形成具有绝对优势的全国中心城市,职能结构呈现省级层面的均衡现象。东南—西北地区职能结构呈现整合发展的趋势,“7”型城镇发展轴线汇聚重要的全国性、省级中心城市和工业城市,形成重要的城镇功能发展轴线。

4 巴基斯坦城镇体系的主要影响因素

4.1 影响因素框架

城镇体系发展与国家的发展进程息息相关,受到内生(国内)和外生(国外)因素的影响(图4)。
图4 巴基斯坦城镇体系影响因素框架

Fig.4 The framework of influencing factors of urban system in Pakistan

内生因素通常包括自然环境、经济产业、交通设施、社会与行政等(薛东前 等,2000程开明 等,2013鲍超 等,2014)。其中,自然环境因素构成城镇体系演变的基础,经济产业因素主导,交通设施、社会与行政因素共同影响下的区域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人口流以及资金流是塑造城镇体系的主要力量。借鉴世界银行《2009年世界发展报告:重塑世界经济地理》提出的密度(Density)、距离(Distance)和分割(Division)3个地理特征(世界银行,2009)描述这个过程。其中,密度方面,自然条件特别是气候、地形与水土综合条件的分布情况以及经济产业因素的强度和空间集聚程度决定城镇体系的基本格局;距离方面,交通设施改变地区间的时空距离,促进城镇体系的整合与分化;分割方面,社会因素和行政因素影响各省之间要素的流动,形成分割因素。
外生因素可以从国家的现代化发展进程和地缘政治两个视角考虑。罗斯托的工业发展阶段理论认为,国家现代化进程受工业化、制度框架(社会与行政)以及国际贸易的重要影响(Rostow, 1959),国际投资与贸易是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进程中重要的外生因素。地缘政治方面,巴基斯坦所在的南亚地区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缘政治区,这对巴基斯坦城镇发展布局战略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中巴经济走廊是近年来影响巴基斯坦城镇发展的重要国际合作项目,涉及国际投资与贸易以及地缘战略(周强 等,2018)的交织作用,本文将其列为独立的外生因素进行分析。

4.2 内生因素

4.2.1 自然环境因素

自然环境条件差异是形成巴基斯坦东密西疏的城镇格局以及各省独特城镇体系的直接原因。巴基斯坦分为北部高地、亚高山高原(包括波茨瓦尔高原与跨印度河平原)、俾路支高原和印度河平原(包括上印度河平原和下印度河平原)4个地理区域(图5)。旁遮普省与信德省分别位于上、下印度河平原,是印度河的主要流经区域,地形平坦,海拔较低,降雨较多。这两个省是全国重要的城镇密集地区,城镇数量分别占全国的44.74%和34.40%,城镇密度分别为11.59和12.99个/万km2。开伯尔-普什图省横跨俾路支高原北部、上印度河平原西部、跨印度河平原以及北部高地组成的狭长地带,地形起伏、海拔与降雨适中。该省城镇数量占全国的9.96%,城镇密度为5.21个/万km2。上述3个省份所在地区地形相对连续并由印度河串联,城镇密度较高,利于城镇体系的整体发育与连绵发展,是“7”型城镇发展轴线的形成基础之一。西部的俾路支省位于相对独立的俾路支高原,海拔高、地形起伏大,气候干旱。该省城镇数量占全国的10.71%,城镇密度较低,仅为1.64个/万km2,形成相对独立的点状分布城镇空间体系。
图5 巴基斯坦地形、河流与城镇分布

Fig.5 Distribution of topography, rivers and cities in Pakistan注:高程数据来源于SRTM网站(http://srtm.csi.cgiar.org/srtmdata/)。

4.2.2 经济产业因素

巴基斯坦工业化进程滞后,经济产业体系带有边缘国家特征,深刻影响城镇化以及城镇体系的发展。

1)工业化进程缓慢导致城镇化滞后

巴基斯坦城镇化主要由以传统生活服务业为主的服务部门拉动,缺乏工业部门的支撑,发展滞后。巴基斯坦工业化进程缓慢,工业部门GDP占比长期偏低,1969—2019年工业部门GDP占比在19%~30%浮动,近年来甚至出现下降趋势,进入以传统生活服务业为主的服务部门经济主导阶段。巴基斯坦2019—2020财年GDP中农业部门、工业部门和服务业部门比例为19.3∶19.3∶61.4,其中服务业部门以生活服务业为主,批发与零售、居家服务以及其他私人服务占服务业部门产值的60.1%,金融与保险业仅占5.9%。根据钱纳里标准法 5,利用插值法计算2017年巴基斯坦各项指标的钱纳里理论值并与实际值相比较,发现巴基斯坦工业化水平(制造业占GDP比例)实际值为13.6%,滞后于理论值22.9%;城镇化水平实际值为36.4%,滞后于理论值39.1%,而非农产业占GDP比例实际值为81.1%,高于理论值69.6%,这反映了城镇化缺乏工业化的有效支撑,发展滞后。

2)工业发展规模有限且集聚在少数城市,形成沙漏形态的不均衡城镇体系格局

巴基斯坦工业化发展滞后,工业发展规模受限且增长缓慢,现有工业局限在以卡拉奇与拉合尔为核心的少数城市。这些城市吸引了大量人口集聚,发展为特大城市级别以上城市。以旁遮普省与信德省为例,根据《旁遮普发展数据年鉴2017》的数据,2005年拉合尔、费萨拉巴德、拉瓦尔品第、古杰兰瓦拉、木尔坦5个特大城市级别以上城市集聚了省内工业产出值的49%,2016年这5个城市集聚了省内注册工厂数量的51%;根据《信德省发展数据年鉴2018》的数据,2005年卡拉奇集聚了省内工业产出值的76%。其他城镇一般作为农业经济主导地区的公共服务中心,形成了大量小城市级别城镇。这些小城市很难有机会通过工业发展进一步扩大人口规模,导致中间级别城市(大城市)发展滞后,出现断层现象。

3)产业布局特征促进形成滨海与内陆并重的城镇职能和空间格局

在全球化时期,海运成为国际实物贸易的主要运输方式,滨海地区往往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繁荣地区(雷诚 等,2010)。巴基斯坦出口导向产业以传统产业为主,形成滨海与内陆并重的产业分工和城镇体系格局:一方面,滨海地区的卡拉奇是巴基斯坦与世界联通的交通门户、贸易门户和临港工业中心,成为滨海城镇集聚核心区。2019—2020财年位于卡拉奇的卡拉奇港与卡西姆港占全国港口吞吐量的99.99%。以交通仓储、商贸、金融等为主导的第三产业约占卡拉奇GDP的四分之三,同时卡拉奇也成为巴基斯坦化学、电力、汽车装配、造船业等临港产业的重要发展基地(Karachi Master Plan 2020 Project Team,2007);另一方面,巴基斯坦出口导向产业以纺织品和食品等依托本国原材料的传统工业为主,印度河平原地区拥有大量劳动力资源和丰富原材料,成为传统工业的重要发展地区,形成拉合尔、费萨拉巴德、拉瓦尔品第、古杰兰瓦拉、木尔坦以及海得拉巴等内陆工业集聚城市,其中拉合尔是内陆城镇集聚核心区。

4.2.3 交通设施因素

以卡拉奇为端点的港口-陆地交通体系是产业扩散与城镇间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人口流以及资金流的重要依托,促进了东南—西北地区城镇体系的连绵发展。卡拉奇是巴基斯坦与世界连接的交通与贸易门户,以卡拉奇为端点,巴基斯坦东部及西北部地区形成了带状密集铁路网络和干线公路网络,串联了信德省、旁遮普省与开伯尔-普什图省的主要区域,促进了城镇体系的连绵发展。其中,1号铁路干线(Main Line 1)从卡拉奇向北经拉合尔、伊斯兰堡至白沙瓦,串联了沿线工业城市,是卡拉奇—拉合尔—伊斯兰堡及拉瓦尔品第都市区—白沙瓦“7”型城镇发展轴线的形成基础。西部俾路支省主要通过苏库尔—奎达这一东西向的交通通道与东部地区相连,交通系统相对独立,其南部港口瓜达尔港吞吐量仅占全国不到1%且没有铁路连接,省内城镇体系空间结构以点状布局为主。

4.2.4 社会因素

巴基斯坦各省相对独立的民族、文化特征导致较低的省际人口迁移率,强化了各省城镇体系的独立性。巴基斯坦各省主体民族集聚程度较高,各省本地语言母语人口比例均在60%以上,其中俾路支省与旁遮普省达到80%以上。由于巴基斯坦2017年人口普查尚未公布迁移人口数据,本文以1998年人口普查数据进行研究,该次普查将登记地与出生地不在同一省份的人口定义为迁移人口,即“终身迁移者”(刘金塘 等,2004)。根据该次普查数据,迁移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为3.87%,远低于中国同时期数据(根据2000年中国第5次人口普查数据,中国迁移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为6.21%,其中广东省达到18.19%),说明巴基斯坦省际人口迁移率偏低。巴基斯坦各省城镇发展以省内人口迁移为主,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各省形成相对独立的城镇体系。

4.2.5 行政因素

省级政府拥有较大的自治权力,强化了各省城镇体系的独立性。巴基斯坦政府级别主要包括联邦政府、省级政府和地方政府3个等级。各省级政府较为强势,拥有强大的自治权力,联邦政府对各个省份之间的行政事务缺乏良好的协调机制,各省之间形成一定程度的分割,阻碍了各种要素在省际的自由流动。巴基斯坦各省均形成以省会为核心的强中心发展模式,省会城市成为省内城镇职能中心与空间、规模重心,城市首位度较高。人口大省信德省和旁遮普省的省会分别是超大城市卡拉奇和拉合尔,与首都伊斯兰堡组成3个全国性中心城市。

4.3 外生因素

4.3.1 国际投资与贸易因素

从经济全球化以及世界体系的视角来看,核心国家控制知识与技术创新、生产管理与高层次的产业(阎小培 等,2002),拥有较高的工资、较先进的技术和较多样的生产方式,处于剥削者的位置。边缘国家则以相对较低的工资、较为初级的技术和较简单的生产方式组合,处于被剥削者的位置(弗林特 等,2016)。巴基斯坦建国后试图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并实现去边缘化,产业政策从进口替代转变为出口导向(殷永林,2016),但成效不大,并没有带动工业化的快速发展。
巴基斯坦FDI以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为主,对国际产业特别是制造业投资吸引力较弱,出口导向型产业发展缓慢。2019—2020财年巴基斯坦FDI中能源、油气、通信等基础设施占比为68%。根据世界银行数据,巴基斯坦2019年货物和服务出口占GDP比例仅为10.1%,同年世界平均水平为30.6%。这些产业集聚在以卡拉奇、拉合尔为首的少数城市,其他小城市难有发展机会,出口导向型产业发展缓慢导致国内工业发展规模受限,间接形成了沙漏形态的城镇体系规模结构格局。
巴基斯坦出口导向产业以依托本地资源的传统工业为主,促进了滨海与内陆并重的产业和城镇格局的形成。2019—2020财年巴基斯坦全部出口商品金额的69.2%为大米、棉纺织品及皮革(含皮革制品)等本地农产品及初步加工产品。这些传统产业倾向于布局在拥有大量劳动力资源和丰富原材料的印度河平原地区,因而滨海的卡拉奇成为连通国内外的交通与贸易门户。

4.3.2 地缘政治因素

巴基斯坦所在的南亚地缘政治区形成以印度为“权力中心”的不对称关系,巴基斯坦与印度主要呈现对抗关系(熊琛然 等,2016),两者最主要的争端是克什米尔地区。此外,阿富汗问题是影响南亚安全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冯传禄,2017),巴基斯坦西部普什图族和俾路支族与阿富汗国内普什图族、俾路支族历史关系密切,是巴基斯坦国内的不稳定因素。巴基斯坦政府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将首都从卡拉奇迁往伊斯兰堡。伊斯兰堡距离印控克什米尔地区逾60 km,距离阿富汗边境逾190 km,相当靠近边境地区(科恩,2011),显示政府对克什米尔地区的战略决心以及稳定西北部地区的企图。近年来巴基斯坦大力发展位于西部俾路支省的瓜达尔港。瓜达尔港距离印度边界逾620 km,而卡拉奇港距离印度边界仅170km,瓜达尔港的发展可以强化巴基斯坦的战略纵深,还可以带动经济长期落后的俾路支省的发展,消除当地人因经济利益分配的不满而蔓延的分离主义情绪,稳定西南部地区(曾祥裕,2009)。
中巴双方在区域地缘政治中有很多共同利益(杜德斌 等,2015),中国已经被视为影响南亚地缘政治格局的一个重要变量(冯传禄,2017)。2013年以来,在区域共同利益基础上,中国与巴方合作推动中巴经济走廊的建设。这有利于构筑中巴两国“命运共同体”,构建起南亚地区新的合作体系,提升两国在南亚地区的影响力(梁振民,2018),将对巴基斯坦的城镇体系产生深远的影响。

4.3.3 中巴经济走廊

2017-12-18,巴基斯坦计划发展部发布由中巴两国政府批准的《中巴经济走廊远景规划(2017—2030年)》,提出建设自中国新疆喀什至巴基斯坦南部沿海城市卡拉奇和瓜达尔的中巴经济走廊。在区域层面,围绕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形成新的国际物流网络和产业布局,通过产业投资,提升南亚及中亚国家全球经济分工地位。在巴基斯坦层面,通过建立新的产业集聚区,提升产业能力,平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走廊提出建立“一带三轴多通道”的空间结构。一带包括整个走廊范围。三轴是指卡拉奇—瓜达尔、苏库尔—奎达和从拉合尔—白沙瓦3条东西向的发展轴;多通道是指从伊斯兰堡连接卡拉奇和瓜达尔的公路和铁路交通干线。从具体推进来看,中巴经济走廊确保“西线”率先推进(张耀铭,2019),即“多通道”中伊斯兰堡连接瓜达尔的公路和铁路交通干线。
走廊的规划建设将对巴基斯坦城镇体系产生深远的影响。第一,产业合作将改善巴基斯坦的国际产业分工地位,促进工业化进程,持续提升城镇化动力;第二,走廊“一带三轴多通道”的空间结构将推动沿线交通设施、产业和城镇的发展,促进“7”型城镇发展轴转变为“两纵三横”城镇发展轴体系,促进伊斯兰堡—瓜达尔的通道形成西部的南北向发展轴线,促进苏库尔—奎达以及卡拉奇—瓜达尔2条轴线形成中部和南部的东西向发展轴线;第三,走廊明确吉尔吉特、德拉伊斯梅尔汗和瓜达尔3个西部小型城镇为主要节点城市,将促进西部城镇发展,适当均衡国家城镇空间结构。

5 结论与建议

基于巴基斯坦1951—2017年6次人口普查数据,对其城镇体系规模结构、空间结构和职能结构特征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影响因素。得到的结论主要有:
巴基斯坦城镇规模分布除集中在少数大城市的“大城市化”特征外,也出现了“小城市化”的倾向,中间级别城市(大城市)发展滞后,城镇人口金字塔大致呈现沙漏形态;城镇空间结构呈现分异与整合共存的局面:城镇体系整体性不强,表现为东密西疏的区域城镇密度格局以及各具特色的省级城镇体系;此外,城镇体系也出现整合的趋势,东南—西北地区城镇空间结构逐步连绵发展,形成“7”型城镇发展轴线。城镇职能结构方面形成了相对均衡的3个全国中心+2地区中心+多个重要工业、交通节点城市的城镇职能体系。
巴基斯坦城镇体系的特征是在内生因素和外生因素交织影响下形成的。内生因素对城镇体系具有直接影响作用,本文从密度、距离、分割3个方面进行描述:密度方面,自然环境的差异是形成东密西疏城镇空间格局的基础条件,工业发展规模受限且集聚在少数特大城市以上级别城市,其余城镇以农业经济主导地区的小城市级别城镇为主,形成沙漏形态的城镇人口金字塔;距离方面,东南—西北地区地形连续,交通网络密集,缩短了沿线地区时空距离,促进了“7”型城镇发展轴线的形成,俾路支省地形相对独立、交通条件落后,形成相对独立的城镇体系;分割方面,社会因素和行政因素限制了各种要素的自由流动,强化了各省城镇体系的独立性。而外生因素则通过作用于内生因素间接影响城镇体系的发展:出口导向产业发展缓慢,导致国内工业化进程缓慢,限制了国内经济产业的发展规模,进而影响城镇的发展;南亚独特的地缘政治特征影响了重点城镇的布局;中巴经济走廊产业合作将强化城镇化动力,影响城镇空间格局变迁。
基于本文结论,对巴基斯坦城镇体系的整体发展政策提出以下建议:1)推进工业化进程,强化城镇化动力,促进各等级特别是中间级别城市(大城市)的发展;2)加强与世界市场的一体化发展,促进南部滨海地区城镇发展以及与内陆地区城镇的交通联系,促进沿线城镇的发展;3)减少各省之间行政、社会制度障碍,减少要素流动的距离与分割,加快城镇体系一体化进程。对中巴经济走廊建设的政策建议包括:1)走廊建设目前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导,未来需要进一步促进产业贸易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与互利共赢。2)走廊建设目前以西线地区作为重点,与东部“7”型城镇发展轴线出现错配现象。西线地区城镇发展基础较差,走廊建设需要争取巴基斯坦政府更有竞争力的政策支持。
城镇体系结构是长期历史演进的结果,未来可以进一步归纳巴基斯坦城镇体系的演变阶段及其特征,从经济产业、交通设施、社会因素、行政因素等方面对演变机理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而中巴经济走廊是地区重要国际合作框架,走廊建设与城镇体系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也值得关注。

脚注

1 面积未含克什米尔地区(巴基斯坦实际控制区),下文简称“克什米尔地区”。

2 注:1998、2017年人口普查数据来源于巴基斯坦统计局网站(https://www.pbs.gov.pk/content/population-census);其余年份人口普查数据来源于DSpace Repository网站(http://111.68.102.42:8080/xmlui/handle/123456789/14509)。

3 注:经济调查数据来源于Iris Punjab网站(http://www.irispunjab.gov.pk/ViewStatisticalReports.aspx?Pid=9);统计年鉴数据来源于巴基斯坦统计局网站(https://www.pbs.gov.pk/search/node/Pakistan%20Statistical%20Year%20Book);世界银行数据库网站(https://data.worldbank.org.cn/)。

4 注:伊斯兰堡与拉瓦尔品第已经连绵发展,在职能结构、空间结构分析中将两者合称为伊斯兰堡-拉瓦尔品第都市区。

5 钱纳里标准法是广泛应用的用于评价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与城镇化、工业化水平关系的方法(钱纳里 等,1988;孔凡文 等,2006)。

亚瑟·敏赛特,曹康,刘梦琳. 2018. 中小城市是非洲可持续发展成败的关键.国际城市规划33(5):1-28.

Minsat Arthur, Cao Kang and Liu Menglin. 2018. Small and Intermediary Cities Will Make or Break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in Africa. Urban Planning International, 33 (5): 1-28.

Arif G M2003.Urbanization in Pakistan: Trends, Growth and Evaluation of the 1998 Census. In: Kemal A R, Irfan M and Mahmood N.Population of Pakistan: An Analysis of 1998 Population and Housing Census.Islamabad, Pakistan: Pakistan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5-234.

Arshad S, Hu S and Ashraf B N2019.Zipf's Law, the Coherence of the Urban System and City Size Distribution: Evidence from Pakistan.Physica A: Statistical Mechanics and Its Applications, 513: 87-103.

鲍超,陈小杰.2014.中国城市体系的空间格局研究评述与展望.地理科学进展33(10):1300-1311.

Bao Chao and Chen Xiaojie.2014.Review and Prospect of Research on the Spatial Pattern of China's Urban System.Progress in Geography, 33(10): 1300-1311.

陈春林,陈才.2013.吉林省城镇体系空间发展格局研究.世界地理研究22(2):79-87.

Chen Chunlin and Chen Cai.2013.Research on Urban System Spatial Development Pattern in Jilin Province.World Regional Studies, 22(2): 79-87.

钱纳里 H,赛尓昆 M.1988.发展的型式(1950—1970).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Chenery Hollis and Syrquin Moises 1988Patterns of Development (1950-1970). Beijing: Economic Science Press.]

程开明,庄燕杰.2013.中国中部地区城市体系规模分布及演进机制探析.地理科学33(12):1421-1427.

Cheng Kaiming and Zhuang Yanjie.2013.Size Distribution of Cities and Evolution Mechanism of Urban System in Middle Area of China.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33(12): 1421-1427.

科恩 S B.2011.地缘政治学—国际关系的地理学.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Cohen S B 2011Geopolitics: The Geograph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Shanghai: Shanghai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Press.]

杜德斌,马亚华.2015.“一带一路”:中华民族复兴的地缘大战略.地理研究34(6):1005-1014.

Du Debin and Ma Yahua2015.One Belt and One Road: The Grand Geo-Strategy of China's Rise.Geographical Research, 34(6): 1005-1014.

杜凤姣,宁越敏.2015.拉美地区的城市化、城市问题及治理经验.国际城市规划30(S1):1-6.

Du Fengjiao and Ning Yuemin.2015.The Urbanization, Urban Problems and Governance Experience of Latin America.Urban Planning International, 30(S1): 1-6.

冯传禄.2017.“一带一路”视野下南亚地缘政治格局及地区形势发展观察.南亚研究,(3): 1-32,150-151.

Feng Chuanlu2017.Observations of the Geo-Political Context and Regional Order in South Asia: Perspectives from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South Asian Studies, (3): 1-32, 150-151.

弗林特 C,泰勒 P J.2016.政治地理学:世界-经济、民族-国家与地方.北京:商务印书馆.[Flint C and Taylor P J 2016Political Geography: World-Economic, Nation-State and Locality.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

顾朝林,于涛方,李玉鸣,等 . 2008.中国城市化:格局·过程·机理. 北京:科学出版社.

Gu Chaolin, Yu Taofang, Li Yuming, et al. 2008. China's Urbanization: Pattern, Process and Mechanism. Beijing: Science Press.

Karachi Master Plan 2020 Project Team. 2007. Karachi Master Plan 2020. Karachi: City District Government Karachi.

孔凡文,许世卫.2006.我国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关系分析与判断.调研世界,(7):45-47.

Kong Fanwen and Xu Shiwei.2006.Analysis and Judgment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Development in China.The World of Survey and Research, (7): 45-47.

雷诚,范凌云.2010.国外沿海开发对中国滨海地区发展的启示.国际城市规划25(1):107-111.

Lei Cheng and Fan Lingyun.2010.Study on Coastal Region Development and Its Enlightenment.Urban Planning International, 25(1): 107-111.

梁振民.2018.中巴经济走廊建设:意义、进展与路径研究.亚太经济,(5):13-20.

Liang Zhenmin2018.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hina-Pakistan Economic Corridor under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Significance, Progress and Path.Asia-Pacific Economic Review, (5): 13-20.

刘金塘,王红丽,蔡虹.2004.中国人口终身迁移状况分析.人口研究28(3):16-23.

Liu Jintang, Wang Hongli and Cai Hong.2004.Lifetime Migration in China.Population Research, 28(3): 16-23.

马子量,马丁丑.2015.甘肃省城市体系规模结构演变分析.城市问题,(1):14-19.

Ma Ziliang and Ma Dingchou2015.Analysis on the Evolution of Urban System Scale Structure in Gansu Province.Urban Problems, (1): 14-19.

Rostow W W1959.The Stages of Economic Growth.The Economic History Review, 12(1): 1-16.

宋利芳.2000.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特点、问题及其治理.中国人民大学学报,(5):33-38.

Song Lifang2000.Urbaniz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Characters, Problems and Measures.Journal of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5): 33-38.

宋家泰,顾朝林.1988.城镇体系规划的理论与方法初探.地理学报43(2):97-107.

Song Jiatai and Gu Chaolin.1988.Theory and Methodology of Urban System Planning.Acta Geographica Sinica, 43(2): 97-107.

魏建飞,刘晓阳,丁志伟.2019.中国中部地区城镇体系规模结构演变.地域研究与开发38(2):66-72.

Wei Jianfei, Liu Xiaoyang and Ding Zhiwei.2019.Evolution of Urban System Structure Scale in Central China.Are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38(2): 66-72.

世界银行.2009重塑世界经济地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Bank World2009Reshaping Economic Geography.Beijing: 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

熊琛然,武友德,赵俊巍,范毓婷.2016.印度领衔下的南亚地缘政治特点及其对中国的启示.世界地理研究25(6):38-47.

Xiong Chenran, Wu Youde, Zhao Junwei and Fan Yuting.2016.South Asia's Geopolitical Characteristics behind India and Their Enlightenment on China.World Regional Studies, 25(6): 38-47.

薛东前,姚士谋.2000.我国城市系统的形成和演进机制.人文地理15(1):35-38.

Xue Dongqian and Yao Shimou.2000.Forming and Evolving Mechanism on Urban System in China.Human Geography, 15(1): 35-38.

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2009.城市地理学.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Xu Xueqiang, Zhou Yixing and Ning Yuemin 2009Urban Geography.2nd Edition.Beijing: Higher Education Press.]

阎小培,方远平.2002.全球化时代城镇体系规划理论与模式探新——以广东省阳江市为例.城市规划26(6):40-45.

Yan Xiaopei and Fang Yuanping.2002.A New Approach on the Urban System Planning Theory and Model in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 Case Study of Yangjiang.City Planning Review, 26(6): 40-45.

殷永林.2016独立以来的巴基斯坦经济发展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Yin Yonglin2016Research on Pakistan's Economic Development since Independence.Beijing: China Social Sciences Press.

曾祥裕.2009.巴基斯坦瓜达尔港对国际安全态势的影响.南亚研究季刊,(2):31-36.

Zeng Xiangyu2009.The Gwadar Port: Implications for International Security.South Asian Studies Quarterly, (2): 31-36.

张耀铭.2019.中巴经济走廊建设:成果、风险与对策.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49(4):1-9.

Zhang Yaoming2019.Construction of Sino-Pakistan Economic Corridor.Journal of Northwest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49(4): 1-9.

周强,杨宇,刘毅,翟崑.2018.中国“一带一路”地缘政治研究进展与展望.世界地理研究27(3):1-10.

Zhou Qiang, Yang Yu, Liu Yi and Zhai Kun.2018.A Review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Stud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eopolitics.World Regional Studies, 27(3): 1-10.

文章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