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广东省农村宅基地房屋特征

  • 徐涛 , 1, 3, 4 ,
  • 朱紫阳 2, 3 ,
  • 丁华祥 2, 3 ,
  • 肖建能 2, 3 ,
  • 赵耀龙 , 1, 3
展开
  • 1. 华南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学院,广州 510631
  • 2. 广东省国土资源测绘院,广州 510663
  • 3. 自然资源部华南热带亚热带 自然资源监测重点实验室,广州 510663
  • 4. 广东省海洋发展规划研究中心,广州 510220
赵耀龙(1974—),男,河南沈丘人,博士,教授,主要从事空间分析与政策模拟、空间综合人文学与社会科学研究,(E-mail)

徐涛(1995—),男,安徽马鞍山人,硕士,研究方向为空间分析与政策模拟,(E-mail)

收稿日期: 2021-06-20

  修回日期: 2021-10-21

  网络出版日期: 2021-12-30

基金资助

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2018B020207002)

广东省自然资源厅科技计划项目(GDZRZYKJ2019002)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Homestead Housing in Guangdong Provinc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 Tao Xu , 1, 3, 4 ,
  • Ziyang Zhu 2, 3 ,
  • Huaxiang Ding 2, 3 ,
  • Jianneng Xiao 2, 3 ,
  • Yaolong Zhao , 1, 3
Expand
  • 1. School of Geography,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31, China
  • 2. Surveying and Mapping, Institute Lands and Resource Department of Guangdong Province, Guangzhou 510663, China
  • 3. Key Laboratory of Natural Resources Monitoring in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Area of South China, Ministry of Natural Resources, Guangzhou 510663, China
  • 4. Marine Development Planning and Research Center of Guangdong Province, Guangzhou 510220, China

Received date: 2021-06-20

  Revised date: 2021-10-21

  Online published: 2021-12-30

本文亮点

以广东省农村地籍调查数据为基础,结合GIS空间分析方法,对农村宅基地房屋的利用、结构、空间分布等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内农村宅基地房屋以一层、砖结构和混合结构为主,空间分布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性。同时层高与结构间的空间分布存在一定相关性,低层与砖、混合结构房屋主要分布在粤北及粤西等偏远地区,高层与砼结构房屋多集中在珠三角地区。2)研究区内农村宅基地房屋空置、闲置现象普遍,平均空置率和闲置率分别为6.75%和5.66%,且农村空心化现象显著,50.87%的区县村庄处于中度空心化程度以上。此外,研究区内存在一定的一户多宅与户均宅基地面积超标现象。3)研究区内农村房屋利用特征受到人文、自然、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的影响,其中区域经济差异及珠三角发达地区的虹吸效应影响最为显著。广东省农村宅基地房屋利用特征与影响因素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性,且存在一定的闲置宅基地资源,因此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时应当因地制宜,加强农村建设用地优化调整。

本文引用格式

徐涛 , 朱紫阳 , 丁华祥 , 肖建能 , 赵耀龙 . 乡村振兴背景下广东省农村宅基地房屋特征[J]. 热带地理, 2022 , 42(1) : 148 -159 . DOI: 10.13284/j.cnki.rddl.003426

Highlights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 has achieved great progress in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However, due to the long-term implementation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l of "emphasizing cities over township" and the urban-rural dual system, th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is constantly increasing, and the problems of land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contradiction between man and land in rural areas have gradually emerged. Rural homestead is the main place where farmers live, with unique land use characteristics. The information such as the structure and utilization status of houses on it can clearly reflect the local rural economic situation and homestead problems. Therefore, understanding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differences of rural homestead housing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understand and grasp the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rural development and promo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Based on the rural cadastral survey data of Guangdong Province and combined with GIS spatial analysis method,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homestead housing.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rural housing in the study area is relatively low, mainly with one floor, supplemented by two and three floors, mainly brick and mixed structure, supplemented by concrete structure, and there is a certain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number of floors an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structure. Among them, the proportions of one storey house, brick structure and mixed structure house are 59.42%, 37.71% and 42.60% respectively. (2) There are obvious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the number of floors and structural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rural homestead housing in the study area. Low-rise, brick and mixed structure houses a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remote areas such as northern and western Guangdong, and high-rise and concrete structure houses are mostly concentrated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3) The vacancy and idleness of rural homestead housing in the study area are common. The average vacancy rate and idle rate are 6.75% and 5.66% respectively, and the rate of one househould with multiple houses reaches 23.88%. The phenomenon of rural hollowing is obvious, and 50.87% of the villages in districts and counties are above the moderate hollowing,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fringe area of the Pearl River Delta and Meizhou in northern Guangdong. At the same time, there is a certain phenomenon that the average household homestead area exceeds the standard. (4)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housing utilization in Guangdong Province are affected by factors such as policies, economy, transportation, physical geographical condition and local customs.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in different regions are different, such as the special folk customs have a greater impact on rural housing in eastern Guangdong, and the economic situations and urban siphon have a greater impact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housing in the edge of the Pearl River Delta. There are obvious spatial differences in the utilization of rural homestead housing in Guangdong Province, and there are many idle homestead resources. There is great potential for the optimization and adjustment of rural construction land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取得突出成就,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1978-2019年年末,中国城镇常驻人口从1.7亿人增加至8.484 3亿人,常住人口城市化率从17.9%上升至60.6%(国家统计局,2020)。伴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乡地域结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与社会结构发生了快速变化,城乡关系明显改变。同时,由于长期以来中国实行“重城轻乡”的发展模式,以经济增长与城市建设为核心,导致城乡二元化现象严重,进一步加深了城乡分割、土地分治、人地分离的矛盾,严重制约了新时代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城乡发展转型(刘彦随,2018)。当前乡村发展面临半城镇化现象严重(陆大道 等,2015)、农村空心化(龙花楼 等,2009姜绍静 等,2014郑殿元 等,2019)、土地资源配置矛盾显化(李裕瑞 等,2010)、区域城乡发展差异拉大(刘彦随 等,2016)、城乡环境问题日益突出(Wang et al., 2016)等问题。如何建立城乡融合体制、健全乡村发展机制、解决乡村发展不平衡、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成为新时代中国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Liu et al., 2015)。
为了解决二元体制下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带来的各种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不协调问题,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Long et al., 2016)。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颁布《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出阶段性谋划。
乡村振兴是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总要求,着眼于中国当下国情与未来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保障乡村充分发展、促进城乡均衡发展的重大发展战略(罗邱戈 等,2021)。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中国目前社会主要矛盾、促进农村农业现代化、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农村宅基地作为乡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乡村生活空间的主体、为农民提供生活服务的国土空间,同时也是乡村振兴用地的重要保障之一。因此,清晰认识和把握农村宅基地现状对于优化乡村发展布局、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乡村振兴建设用地保障、确保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具有重大意义(朱琳 等,2021)。
目前国内学者对于农村宅基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宅基地政策改革(刘同山,2018)、产权制度(刘守英 等,2018)、宅基地的取得(刘震宇 等,2011)、抵押(孟光辉,2016)、退出(洪德和 等,2019)、流转机制(周文 等,2017)以及宅基地用地标准(张怡然 等,2011)等宏观层面上。而宅基地内部房屋的层高、结构、使用状况、占地面积等作为农村人居环境与宅基地现状的重要体现,对于科学把握乡村的差异性,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制定科学合理的振兴策略具有重要意义(罗其友 等,2019)。但由于该类数据体量大、调查成本高、难以获取等原因,目前研究以居名点(Yang et al., 2016)或小区域为主(吕凤琴 等,2015),鲜有大范围区域尺度的案例。
广东省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虽然经济发达、人口众多,但地区间发展不平衡,乡村的发展与整体经济形成明显的反差。同时,由于地域辽阔,自然地理差异明显,广东省形成了较为复杂的乡村格局,既有广阔的平原村落,又有中原人迁徙定居形成的客家村落,也有一些由于历史原因坐落于自然条件较差、交通不便的山区,如连南千年瑶寨等(程晔 等,2019)。面对复杂的乡村状况,如何遵循乡村发展的客观规律,把握乡村系统要素的空间分异特征(刘彦随 等,2019),因地制宜,科学谋划,成为积极有效推进广东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首要问题。自2015年开始,广东省开展农村地籍调查工作,旨在摸清全省范围内农村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零星国有建设用地及地上房屋的基本状况,夯实农村地籍管理基础,明晰农村土地产权,以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这些调查成果为深化分析农村宅基地利用现状和特征,优化调控乡村建设用地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基础。为深入了解广东省农村宅基地利用问题,探讨区域间的差异性,以便因地制宜地推进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以广东省农村地籍调查数据为基础,结合GIS空间分析方法,区(县)尺度分析全省乡村地籍状况、探究乡村住宅问题、剖析不同地域间乡村宅基地房屋的空间差异性,以期为广东省乡村建设用地优化调整、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1 数据与方法

1.1 研究区域概况

广东省位于20°09′-25°31′ N,109°45′-117°20′ E,地处中国大陆南部,属低纬度热带亚热带区域,跨越热带、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3个气候区(图1)。土地总面积1 797.25万hm2,其中耕地面积259.31万hm2,但由于广东省人口众多,农村土地资源相对匮乏。广东省经济体量大,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空间差异性明显,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城镇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向外转移,造成农村空心化现象严重,宅基地出现闲置、空置现象,农村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不高。因此,以广东省为对象,分析农村宅基地房屋利用特征,探究农村宅基地利用问题。其中深圳市与珠海市香洲区土地均为国有,没有农村地区,故不在本研究范围内。
图1 研究区域地理位置

注:基于广东省标准地图服务服务网站下载的标准地图制作,底图无修改。审图号:粤S(2020)032号。后图同。

Fig.1 Location of the study area

1.2 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2018年广东省农村地籍调查数据,由广东省自然资源厅档案馆提供。该数据采用解析法、图解法结合测量并实地调查的方式获取,根据2018年最新版行政区划对全省各区县内所有土地类型为集体建设用地的地区实施全覆盖、逐地块调查,共获得2 434.515万宗农村宅基地信息,调查内容包括农村区域内的宗地权属、房屋结构、层高、使用状况、占地面积以及房屋权利人、户籍人口数等信息。由于农村地籍调查数据种类繁多、体量庞大、属性信息繁杂,因此需要对数据进行筛选。根据研究主题,从农村地籍调查数据库中提取农村宅基地及其属性数据,并利用ArcGIS等软件剔除宅基地周围的牲口房(如猪圈、牛棚)等非农村住宅区域,获得纯净的农村宅基地及房屋数据集。

1.3 研究方法

1.3.1 农村宅基地房屋利用特征指数

为科学认识农村宅基地房屋利用现状,综合考虑房屋的结构、占地面积、建筑面积、层高、使用状况、容积率、户籍人口数等属性信息,构建农村宅基地房屋利用特征指数(表1),从宏观尺度上探究农村宅基地房屋利用情况。
表1 农村宅基地房屋利用特征指数

Table 1 Utilization characteristic index of rural homestead housing

指数 计算公式 各参数含义
建筑高度占比 P F H = H i N j (1) 式中: H i表示层高为 i的房屋总数;   N j表示 j地区所有房屋总量
房屋结构占比 P H S = S i N j (2) 式中: S i表示结构类型为 i的房屋总数
使用类型占比 P H U = U i N j (3) 式中: U i表示使用类型为 i的房屋总数
容积率 P R = t = 1 n A t C t P a (4) 式中: A t表示建筑物 t的占地面积; C t表示建筑物 t的层数; P a表示地块 总面积。
一户多宅率 M H L = L j M j (5) 式中: L j表示 j地区住宅大于一处的户数; M j表示 j地区总户数
户均宅基地面积 H A P H = t = 1 n A t M j (6) 式中: A t表示建筑物 t的占地面积; M j表示 j地区总户数
空心率 H R = n · P H U + m · P H U (7) 式中: n m分别表示各组分的权重值; P H U P H U 分别表示农村 宅基地闲置率和空置率

1.3.2 局部空间自相关

为了更加细致地分析农村宅基地房屋利用状况的空间格局,采用局部空间自相关的方法,用Moran's I 指数反映各研究单元间的相关性和相似性(宋伟 等,2020),计算方法为:
I i = y i - y ¯ S 2 j = 1 n W i j ( y j - y ¯ )
式中: I i表示研究单元 i的Moran's I指数; y i y j分别为单元i,j的值; S 2 y i的离散方差; y ¯为计算对象的均值; W i j为权重矩阵 W的元素,表示研究单元 i与研究单元 j的空间权重,两者相邻则为权重为1,否则为0。其中邻近关系采用Queen类型,即网格间只要有共同边界或顶点即为相邻。
用Z检验值判断研究区域内相邻地区在特征属性上是否存在相似(空间正相关)、相异(空间负相关)或相互独立(随机分布)(Botev et al., 2010),计算公式为:
Z = I - E ( I ) V a r ( I )
式中: E ( I )表示Moran's I指数在空间随机分布假设下的数学期望; V a r ( I )为变异系数。规定当 Z>1.65时存在空间正相关,即高-高集聚或低-低集聚;当Z<-1.65时存在空间负相关,即高-低集聚或低-高集聚(Yu et al., 2018)。本文用空间集聚图说明局部空间的集聚类型与差异。

2 结果与分析

2.1 宅基地房屋利用特征

农村宅基地房屋的特征主要采用房屋层高、结构和使用类型3种指标表达(表2)。研究区域内农村宅基地房屋层高整体较低,以一层为主,数量占比为59.42%。房屋结构强度较高,以混合结构与砖结构为主,数量占比分别为42.60%和37.71%,砼结构数量占比次之。此外,研究区域内还存有少量木结构房屋,主要分布在河源市的东源县。使用情况上,以自用为主,同时存在较多空置(指一年之内基本无人居住)与闲置(指一年之内实际使用不超过2个月)房屋,空置房屋与闲置房屋数量占比分别为6.75%、5.66%。此外,存在一定程度的出租现象。
表 2 农村宅基地房屋利用情况

Table 2 Housing utilization of rural homestead

宅基地房屋利用特征 数量占比/%
房屋层高/层 1 59.42
2 14.70
3 18.09
≥4 7.79
房屋结构 木结构 0.079
砖结构 37.71
混合结构 42.60
砼结构 18.90
房屋使用类型 自用 85.74
出租 1.85
空置 6.75
闲置 5.66

2.2 宅基地房屋空间格局特征

各个指标Moran's I指数(表3)显示,除木结构外,其他指标的Moran's I指数均远>0,且Z检验值均>1.65,说明各类型农村宅基地房屋在空间上存在明显的空间正相关,即高-高聚集或低-低聚集。
表3 研究区域各指标的Moran's I指数

Table 3 Moran's I index for each indicator in the study area

利用特征 指标 Moran's I指数 z p
房屋层高/层 1 0.47 8.24 0.00
2 0.33 5.80 0.00
3 0.38 6.56 0.00
≥4 0.73 13.52 0.00
房屋结构 木结构 -0.02 -0.33 0.74
砖结构 0.47 8.02 0.00
混合结构 0.40 6.91 0.00
砼结构 0.61 10.58 0.00
房屋使用类型 自用 0.18 3.17 0.00
出租 0.43 9.33 0.00
空置 0.25 4.45 0.00
闲置 0.21 3.74 0.00
图2显示了不同层高间空间聚集类型的差异性。一层房屋占比中“高-高”类型聚集的区域主要分布在粤北的韶关和粤西的湛江地区,呈现双中心聚集的特征,而“低-低”类型聚集区集中在广州、佛山同城区域。二层房屋占比中“高-高”聚集区域集中在粤北的梅州,空间分布相对集中,“低-低”聚集区域主要分布广州市主城区和江门市部分地区。三层房屋占比空间聚集分布更为广泛,“高-高”聚集区域主要以珠三角的江门、粤北的河源梅州部分地区、以及肇庆与清远交界地区为中心,呈现多中心集聚分布的特征,“低-低”聚集区域主要分布在韶关和湛江地区。四层及以上房屋分布极为集中,“高-高”聚集区域集中在广州地区。可以发现,农村宅基地房屋层高较低(一层、二层)的区域主要集中在粤北和粤西的广东省边缘地区,层高中等(三层)的地区主要分布在珠三角外围及其周边地区,而层高较高(四层及以上)的地区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的珠三角核心区。
图2 广东省农村宅基地房屋层高聚类(a. 1层;b. 2层;c. 3层;d. ≥4层)

Fig.2 Agglomeration maps of floor heights in rural homestead of Guangdong Province (a. one floor; b. two floors; c. three floors; d. More than or equal to four floors)

农村宅基地房屋结构聚类结果(图3)表明,砖结构“高-高”聚集区域大部分集中在粤北的韶关,少量存在于粤东的揭阳的部分地区,“低-低”聚集区域集中在广州和中山地区。混合结构房屋“高-高“聚集区域主要分布在粤北的清远肇庆交界、河源梅州交界以及粤西的茂名湛江交界地区,呈现多中心集聚分布的特征,“低-低”聚集区域主要集中在粤东地区。砼结构房屋“高-高”聚集区域大部分集中在广州、佛山和中山地区,少量分布在汕头和揭阳地区。可以发现,粤北的韶关及其周边地区农村房屋以一层砖结构为主,粤北的梅州、肇庆、清远以及粤西的湛江、茂名等地方农村宅基地房屋以混合结构为主,而珠三角及潮汕地区农村宅基地房屋以高层砼结构为主。
图3 广东省农村宅基地房屋结构聚类(a. 砖结构;b. 混合结构;c. 砼结构)

Fig.3 Agglomeration maps of housing structure types in rural homestead Guangdong Province (a. Brick structure; b. Mixed structure;c. Concrete structure)

农村宅基地房屋使用类型聚类结果(图4)表明,各使用类型也存在明显的空间聚集特征。由于自用房屋分布较为广泛,不存在“高-高”聚集区域,但在肇庆和江门地区存在较多的“低-低”聚集区域,说明该地区可能存在较多未利用农村住宅资源。出租房屋空间聚集现象显著,“高-高”聚集区集中分布在广州市地区。空置房屋在空间上呈现多中心聚集分布特征,“高-高”聚集区分别集中在粤北的梅州、珠三角的肇庆和江门地区,同时空置屋的“高-高”聚集区与自用房屋的“低-低”聚集区存在一定量的互补关系。闲置房屋的“高-高”聚集区域主要分布在江门和茂名地区,空置和闲置房屋的“低-低”聚集区都分布在广州地区。综上,广东省内农村宅基地房屋以自用为主,但存在一定量闲置、空置的宅基地资源,主要集中在肇庆、茂名、江门以及粤北的梅州地区,出租房屋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广州及其周边地区。
图4 广东省农村宅基地房屋使用类型聚类(a. 自用;b. 出租;c. 空置;d. 闲置)

Fig.4 Agglomeration maps of housing types in rural homestead of Guangdong Province(a. self-use; b. rent; c. vacant; d. idle)

2.3 宅基地利用综合评价

农村宅基地容积率定义为农村住宅内部总建筑面积与占地面积的比率(宋伟 等,2008),体现地区对于土地的利用效率。容积率越高,土地利用效率越高,反之越低。整体上,珠三角、粤东、粤西和粤北地区农村宅基地容积率分别为2.39、1.81、1.74和1.77,呈现以珠三角为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的特征(图5)。其中,广州市天河区农村宅基地容积率最高,达到5.28。珠三角地区的广州、佛山、东莞等地区经济发达,农村土地较少,农户普遍兴建高楼式的农村住宅,而周边地区农村经济条件相对落后,地势复杂,以山地、丘陵为主,同时存在一些少数民族,由于风俗习惯等各种原因,周边地区农村宅基地容积率远低于珠三角地区。
图5 广东省农村宅基地容积率空间分布

Fig.5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lot ratio in rural homestead of Guangdong Province

广东省内存在一定的一户多宅与户均宅基地面积超标现象(图6)。其中一户多宅主要集中在粤东潮州、汕头以及珠三角的恩平市、鹤山市等地区。户均宅基地面积超标地区主要分布在粤东的大部分地区、粤北的河源与梅州、粤西的湛江和阳江以及珠三角的江门和东莞等地区。江门地区的恩平市与鹤山市一户多宅与户均宅基地面积超标现象相对突出。
图6 广东省农村一户多宅(a)与户均宅基地面积(b)

Fig.6 The one household, multiple housing lands (a) and the average residence base areas per household (b) in Guangdong Province

空心村是中国农村普遍存在的现象。由于各地区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社会文化等原因导致的空心村问题具有极强的地区特色。广东省农村空心化程度可划分为低度空心化、轻度空心化、中度空心化、高度空心化以及重度空心化5种类型,占比分别为29.83%、19.3%、21.93%、17.54%、11.4%(表4)。区县尺度下广东省农村空心化程度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图7)。重度空心化区域主要分布在珠三角外围地区以及梅州的部分地区,这些地区背靠珠三角核心区,农村经济相对发达,宅基地资源丰富,农村自建房较多,但是这些地区大量劳动力进城务工,人口流失严重,导致农村宅基地利用粗犷,空心化程度不断加深。高度空心化区域主要分布在粤北和其他省交界的地区,以及部分沿海地区。这些地区地广人稀,户均宅基地面积较大,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农村发展面临窘境。中度空心化区域主要零星分布在阳江、清远、汕尾等珠三角周边地区,这些地区靠近珠三角,农村经济相对落后,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村庄空心化发展势头加剧。轻度和低度空心化区域主要分布在珠三角核心区以及距离珠三角较远的广东省北部、东部以及西南部等边缘地区。
表4 广东省各区县农村空心化类型主要特征

Table 4 Main features of rural hollowing types in various districts and counties in Guangdong Province

类型 县区数量/个 面积占比/% 数量占比/%
重度空心化 13 16.32 11.40
高度空心化 20 21.12 17.54
中度空心化 25 27.99 21.93
轻度空心化 22 17.58 19.30
低度空心化 34 16.99 29.83
图7 广东省农村空心化程度空间分布

Fig.7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rural hollowing out in Guangdong Province

2.4 宅基地房屋利用特征成因分析

广东省农村宅基地房屋的利用状况与空间分布特征是长期历史演化的结果。宏观层面主要受到国家政策方针影响,如随着《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的颁布,中国确立了宅基地公有制,实现宅基地和地上房屋的“两权分离”。但由于长期以来中国农村宅基地实行“无偿取得、长期使用”的管理措施,导致宅基地利用效率低下的问题相对突出。此外,由于前期中国宅基地流转、退出机制并不健全,以至于农村“一户多宅”、宅基地房屋空置、闲置现象普遍。近年来,广东省政府对宅基地退出、流转、三权分置以及宅基地制度改革等方面进行试点探索,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效,但由于区域政策制定与执行力的差异,宅基地低效与不合理利用的问题和矛盾依旧突出。
同时,广东省内独特的人文风俗、自然条件以及社会、经济差异等多方面因素均对宅基地房屋利用特征产生深远影响(图8)。
图8 农村宅基地利用特征的成因

Fig.8 The mechanism of the utiliz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homestead

广东省虽然是中国经济第一大省,但长久以来省内各地区经济差异较大(王少剑 等,2013),经济发达地区多集中在珠三角核心区,这些地区农村居民收入水平高,人居环境较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医疗、教育以及社会保障服务较为充足。同时,珠三角地区路网密布、交通发达,便捷的内外交通不仅为农村居民的出行带来便利,也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在较高的收入水平与便捷的交通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珠三角地区农村多兴建高质量农村住宅,因此农村住宅楼层较高、结构强度大、容积率高,同时农村住宅利用效率较高,农村空心化程度较低。此外,由于珠三角核心地区外来务工人员较多,促进了部分地区农村住宅的对外出租,进一步提高了农村宅基地的利用效率。
珠三角边缘地区受到核心区经济辐射影响,农村经济水平相对发达,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相对较高,同时交通也相对便利,农村居民多兴建高质量农村住宅。因此,这些地区农村宅基地房屋也具有较高的层高,结构强度也相对较大。但受到珠三角核心区虹吸作用的影响,这些农村地区的大量劳动力进城务工,人口流失严重,导致虽然农村宅基地建房热情较高,但房屋利用效率较低,村庄空心化现象显著,大量农村住宅空置闲置,宅基地集约利用度大大降低。因此,在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珠三角边缘地区农村住房层高较高、结构强度较大,但利用率较低,空心化现象严重。
粤北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村居民收入水平较低,经济发展的差异导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医疗、教育以及社会保障服务水平较低。同时,广东省内33.7%的区域为山地,多集中在粤北地区。复杂的地形条件导致粤北地区地质灾害风险较大、农村经济活动难以顺利展开,因此对于农村宅基地房屋的层高与结构产生较大限制。粤北地区同样受到珠三角地区虹吸效应的影响,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农村住宅逐渐空置闲置。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粤北地区农村住房多为一、二层的砖结构房屋,住宅容积率相对较低,同时也存在不少中、高度空心化地区。
粤东地区与珠三角地区地形相似,均位于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地形对农村住宅的建造影响较小,同时粤东地区经济水平较粤北地区更为发达,由此导致粤东地区无论是农村住房层高还是结构在全省范围内均处于中等水平,空心化水平也相对较低。但由于粤东潮汕地区风俗特殊,农村居民主要以宗族式的方式生活,一户人家经常出现十几口人的情况,为了满足居住需要会大兴住宅,以至于粤东地区存在一户多宅与户均宅基地面积超标现象。
粤西地区远离珠三角核心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但该地区多为丘陵、台地地区,相较于复杂的山区地形起伏有所改善,宅基地资源丰富。因此,粤西地区农村宅基地房屋以低层混合结构为主且农村住房面积较大。同时,该地区交通优势度较低且远离珠三角核心区(孙一帆 等,2018),因此农村劳动力流失相对较少。另外,该地区农村居民生活风俗有别于潮汕地区,以小家庭方式为主,因此,粤西地区村庄空心化与一户多宅现象较少,但也存在相对严重的户均宅基地面积超标现象。

3 结论与政策启示

3.1 结论

本文以广东省农村地籍调查数据为基础,运用GIS相关方法,对区县尺度下农村宅基地房屋利用特征和空间格局进行分析,得到的主要结论有:
1)广东省内农村宅基地房屋层高较低,以一层为主,二、三层为辅,结构以砖、混合结构为主,砼结构为辅。房屋使用类型以自用为主,但全省各区县农村宅基地房屋平均空置率和闲置率为6.75%和5.66%,即12.41%的宅基地处于闲置状态。因此,在乡村振兴中实施乡村建设用地整治的潜力巨大。
2)广东省内宅基地房屋特征空间差异性显著。其中粤北地区各区县农村住宅以低层砖结构为主,粤东地区以低层的砖结构与砼结构房屋为主,粤西地区以低层的砖、混合结构为主。珠三角地区农村住宅以高层为主,其中珠三角边缘地区房屋结构以砖、混合结构为主,珠三角核心区以砼结构为主。此外,空置、闲置农村住宅主要集中分布在肇庆、茂名、江门以及粤北的梅州地区。
3)广东省内农村宅基地低效利用问题较为突出。其中50.87%的区县村庄处于中度以上空心化,主要分布在珠三角外围地区和粤北的梅州。此外,农村地区存在一户多宅与户均宅基地面积超标现象。
4)广东省内农村住宅特征受到经济、交通、自然地理状况以及地方风俗等因素的影响,并且不同地区受到各因素的影响各不相同。如特殊的民风民俗对粤东地区农村住宅的影响较大,而经济状况以及城市虹吸作用对珠三角边缘地区农村住宅特征的影响较大。

3.2 政策启示

基于上述结论,提出几点乡村振兴战略政策建议:
1)乡村振兴应明确地区差异性,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积极有效的治理宅基地问题,提高宅基地利用效率、缓解乡村建设用地压力、优化乡村建设用地空间布局。如粤东地区一户多宅与户均宅基面积超标问题较突出,因此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应优先解决这两种问题,保障宅基地资源的合理使用。粤西与粤北地区的农村住宅房屋普遍偏低、结构强度较弱,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应有针对性地优化农村住宅结构,提高宅基地利用效率。珠三角边缘的肇庆、江门等地区,宅基地空置、闲置现象严重,乡村振兴过程中应以提高农村住宅使用效率为优先目标。
2)农村宅基地房屋利用特征存在明显空间差异性,因此,乡村振兴过程中的乡村建设用地优化应根据地区特色,实施科学合理的措施。如对于粤北韶关、河源、梅州,粤西的湛江等地区,农村宅基地房屋以低矮的砖结构房屋为主,可考虑结合“三旧”改造,适当增加乡村建设用地指标,并对部分房屋进行合理改建,鼓励和引导农民兴建公寓式多层住宅,优化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对于江门、肇庆、茂名以及梅州中部等部分地区,农村宅基房屋存在空置、闲置现象,应严格控制乡村建设用地指标,并进行适当缩减,合理规划、流转交易,盘活闲置资源,促进闲置地、空闲地和低效地的开发利用,将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3)根据空心化程度差异,面向乡村振兴的乡村建设用地整治力度应有所不同。针对重度、高度空心化地区,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应制定强有力的政策方针,加强村庄整治规划,按照“建设中心村、缩并自然村、改造空心村”的思路,对分散的村民住宅点进行全面的规划调整、村庄整合,挖掘闲置浪费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积极推进“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针对中度空心化地区,首先要加大对于乡村振兴和空心村治理的宣传力度,积极改变当地农民的传统思想,其次要给予一定程度的资金支持,确保相关工作的顺利展开。针对轻度、低度空心化地区,应当优先发展当地农村经济,提高经济效益,当经济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再着力开展空心村治理工作。
4)贯彻落实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深化宅基地制度改革,完善宅基地管理制度。乡村振兴战略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各地区政府要坚决贯彻落实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并结合地方特色,探索乡村振兴新模式。此外,宅基地制度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要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宅基地“三权分置”的政策制度,在确保所有权归集体、资格权归农户的基础上,适度放宽农村宅基房屋使用权,让使用权得以入市流转。贯彻落实宅基地有偿退出机制,建立健全农村宅基地流转市场,让空置、闲置的房屋与宅基地得以流入市场进行出租与转让,激活农村土地资源活力,实现资源最优配置化。同时,根据地方人文特色,结合当地情况制定合理的宅基地标准,完善宅基地管理制度。通过宅基地制度的改革与管理体制的完善,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稳步实施。

脚注

徐涛:提出研究构想,完成实验与文章撰写;

朱紫阳、丁华祥、肖建能:提供数据与研究建议,修改文章;

赵耀龙:完善研究构想、设计本研究涉及的方法并修改文章。

Botev Z I, Grotowski J F and Kroese D P. 2010. 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 Via Diffusion. Annals of Statistics, 38(5): 2916-2957.

程晔,卓献荣. 2019. 广东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思考. 农业工程,9(3):116-120. [Cheng Ye and Zhuo Xianrong. 2019. Reflections on Implementa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in Guangdong Province.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9(3): 116-120.]

国家统计局. 2020. 中国统计年鉴-2020.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of China. 2020. China Statistical Yearbook. Beijing: China Statistics Press. ]

洪德和,程久苗,吴九兴,费罗成,万亚胜. 2019. 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与行为转化研究——基于金寨县的实证.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40(6):140-148. [Hong Dehe, Cheng Jiumiao, Wu Jiuxing, Fei Luocheng and Wan Yasheng. 2019. Research on the Exiting Willingness and Behavior Transformation of Rural Residential Land of Different Livelihood Types-Based on the Empirical Evidence in Jinzhai County. Chines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Regional Planning, 40(6): 140-148.]

姜绍静,罗泮. 2014. 空心村问题研究进展与成果综述.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4(6):51-58. [Jiang Shaojing and Luo Pan. 2014. A Literature Review on Hollow Villages in China.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4(6): 51-58.]

李裕瑞,刘彦随,龙花楼. 2010. 中国农村人口与农村居民点用地的时空变化. 自然资源学报,25(10):1629-1638. [Li Yurui, Liu Yansui and Long Hualou. 2010. Spatio-Temporal Analysis of Population and Residential Land Change in Rural Chian.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5(10): 1629-1638.]

刘守英,熊雪锋. 2018. 经济结构变革、村庄转型与宅基地制度变迁——四川省泸县宅基地制度改革案例研究. 中国农村经济,(6):2-20. [Liu Shouying and Xiong Xuefeng. 2018. Changes in Economic Structure, Village Transformation and Changes in Homestead System: A Case Study of Homestead System Reform in Luxian County, Sichuan Province. Chinese Rural Economy, (6): 2-20.]

刘同山. 2018. 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演进、成就与挑战.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17(6):707-716. [Liu Tongshan. 2018. Reform of Rural Homestead System: Progress, Achievements and Challenges. Journal of Agro-Forestry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17(6): 707-716.]

Liu Yansui, Chen Cong and Li Yurui. 2015. Differentiation Regularity of Urban-Rural Equalized Development at Prefecture-Level City in China.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5(9): 1075-1088.

刘彦随,严镔,王艳飞. 2016. 新时期中国城乡发展的主要问题与转型对策. 经济地理,36(7):1-8. [Liu Yansui, Yan Bin and Wang Yanfei. 2016. Urban-Rural Development Problems and Transformation Countermeasures in the New Period in China. Economic Geography, 36(7): 1-8.]

刘彦随. 2018. 中国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 地理学报,73(4):637-650. [Liu Yansui. 2018. Research on the Urban-Rural Integra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the New Era in China.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73(4): 637-650.]

刘彦随,周扬,李玉恒. 2019. 中国乡村地域系统与乡村振兴战略. 地理学报,74(12):2511-2528. [Liu Yansui, Zhou Yang and Li Yuheng. 2019. Rural Regional System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in China.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74(12): 2511-2528.]

刘震宇,张丽洋. 2011. 论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的取得.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9(2):47-51. [Liu Zhenyu and Zhang Liyang. 2011. Study on the Acquisition of Rural Residential Land Use Right. 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Journal of Hainan University, 29(2): 47-51.]

龙花楼,李裕瑞,刘彦随. 2009. 中国空心化村庄演化特征及其动力机制. 地理学报,64(10):1203-1213. [Long Hualou, Li Yurui and Liu Yansui. 2009. Analysis of Evolutiv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ir Driving Mechanism of Hollowing Villages in China.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64(10): 1203-1213.]

Long Hualou and Liu Yansui. 2016. Rural Restructuring in China.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47: 387-391.

陆大道,陈明星. 2015. 关于“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编制大背景的几点认识. 地理学报,70(2):179-185. [Lu Dadao and Chen Mingxing. 2015. Several Viewpoints on the Background of Compiling the "National New Urbanization Planning (2014-2020)".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70(2): 179-185.]

罗其友,伦闰琪,杨亚东,马力阳,刘子萱,高明杰. 2019. 我国乡村振兴若干问题思考.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40(2):1-7. [Luo Qiyou, Lun Runqi, Yang Yadong, Ma Liyang, Liu Zixuan and Gao Mingjie. 2019. Consideration on Several Issues of Implemen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Order. Chines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Regional Planning, 40(2): 1-7.]

罗邱戈,王婷,程叶青,张金萍,林丹,周向丽. 2021. 乡村振兴视角下海南省中部山区农户发展脆弱性研究——以保亭县陡水河村为例.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4(2):204-214,238. [Luo Qiuge, Wang Ting, Cheng Yeqing, Zhang Jinping, Lin Dan and Zhou Xiangli. 2021. Vulnerability of Rural Household Development of Central Mountainous Area in Hainan Province from Perspectiv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 Case Study of Doushuihe Village, Baoting County. Journal of Hainan N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34(2): 204-214, 238.]

吕凤琴,陈世栋,袁奇峰. 2015. 都市边缘区农村集资房时空演进特征及驱动机制——以20世纪90年代广州白云区为例. 热带地理,35(5):753-761. [Lyu Fengqin, Chen Shidong and Yuan Qifeng. 2015. Spatio-Temporal Patterns of Rural Jizifang in Urban Fringe and the Driving Mechanisms: A Case Study of the Baiyun District, Guangzhou. Tropical Geography, 35(5): 753-761.]

孟光辉. 2016. 农户语境下的住房财产权与抵押登记问题. 中国土地科学,30(9):90-97. [Meng Guanghui. 2016. Chinese Rural Household and Their Housing Property Mortgage Registration. China Land Sciences, 30(9): 90-97.]

宋伟,陈百明,杨红,陈曦炜. 2008. 我国农村宅基地资源现状分析.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3):1-5. [Song Wei, Chen Baiming, Yang Hong and Chen Xiwei. 2008. Analysis on The Status Quo of Residence Base Resources in Rural Areas of China. Chines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Regional Planning, (3): 1-5.]

宋伟,程叶青,林丹,余珍鑫,罗邱戈,张金萍. 2020. 快速城镇化背景下乡村居民点时空演变及其驱动因素——以海口市为例. 经济地理,40(10):183-190. [Song Wei, Chen Yeqing, Lin Dan, Yu Zhenxin, Luo Qiuge and Zhang Jinping. 2020.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and Driving Forces of Rural Settlemen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apid Urbanization: A Case Study of Haikou City. Economic Geography, 40(10): 183-190.]

孙一帆,吴昊,朱彤,刘浩学,何江李. 2018. 公路网对外交通可达性评价——以广东省为例.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5(2):21-29. [Sun Yifan, Wu Hao, Zhu Tong, Liu Haoxue and He Jiangli. 2018. Accessibility Evaluation of Road Network to External Traffic: A Case Study of Guangdong Province. Journal of 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Natural Science), 15(2): 21-29.]

Wang Yanfei, Liu Yansui, Li Yuheng and Li Tingting. 2016. The Spatio-Temporal Patterns of Urban-Rural Development Transformation in China since 1990. Habitat International, 53: 178-187.

王少剑,方创琳,王洋,马海涛,李秋颖. 2013. 广东省区域经济差异的方向及影响机制. 地理研究,32(12):2244-2256. [Wang Shaojian, Fang Chuanglin, Wang Yang, Ma Haitao and Li Qiuying. 2013. The Directions and Mechanisms of Regional Inequality in Guangdong Province. Geographical Research, 32(12): 2244-2256.]

Yang Ren, Xu Qian and Long Hualou. 2016.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Optimized Reconstruction Analysis of China's Rural Settlements during the Process of Rapid Urbanization.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47: 413-424.

Yu Huafei, Zhao Yaolong, Fu Yingchun and Li Le. 2018. Spatiotemporal Variance Assessment of Urban Rainstorm Waterlogging Affected by Impervious Surface Expansion: A Case Study of Guangzhou, China. Sustainability, 10(10): 3761.

张怡然,邱道持,李艳,骆东奇,石永明. 2011. 基于效用函数的农村宅基地用地标准研究——以渝东北11区县为例. 资源科学,33(1):120-126. [Zhang Yiran, Qiu Daochi, Li Yan, Luo Dongqi and Shi Yongming. 2011. Standards of Rural Housing Construction Land Based on the Utility Fuction: An Example of 11 Districts and Counties over Northeastern Chongqing Municipality. Resources Science, 33(1): 120-126.]

郑殿元,文琦,王银,米欢. 2019. 中国村域人口空心化分异机制及重构策略. 经济地理,39(2):161-168,189. [Zheng Dianyan, Wen Qi, Wang Yin and Mi Huan. 2019. Differentiation Mechanism and Reconstruction Strategy of Rural Population Hollowing in China. Economic Geography, 39(2): 161-168, 189.]

周文,赵方,杨飞,李鲁. 2017. 土地流转、户籍制度改革与中国城市化:理论与模拟. 经济研究,52(6):183-197. [Zhou Wen, Zhao Fang, Yang Fei and Li Lu. 2017. Land Transfer, Reform of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and Urbanization in China: Theoretical and Simulation Test. 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 52(6): 183-197. ]

朱琳,王铁霖,夏丹. 2021. 四川省县域乡村地域功能类型识别及乡村振兴路径研究. 热带地理,41(4):870-880. [Zhu Lin, Wang Tielin and Xia Dan. 2021. The Identification of County-Level Rural Territorial Function Types and Research on Rural Revitalization Path in Sichuan Province. Tropical Geography, 41 (4): 870-880. ]

文章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