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地理

音乐叙事里的城市魅力:歌曲中的成都地方意象建构

  • 彭熔 ,
  • 刘超
展开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武汉 430078
刘超(1980—),男,湖北鄂州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人文地理、旅游时空行为、旅游规划等,(E-mail)

彭熔(2000—),女,湖北麻城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人文地理,(E-mail)

收稿日期: 2024-01-16

  修回日期: 2024-03-15

  网络出版日期: 2024-09-30

The Charm of the City in Musical Narr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Chengdu's Local Image in Song

  • Rong Peng ,
  • Chao Liu
Expand
  • School of Geography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430078, China

Received date: 2024-01-16

  Revised date: 2024-03-15

  Online published: 2024-09-30

摘要

音乐有着再现地方和唤醒地方感的力量。以地名命名的歌曲及其评论对地方有着意象化的表达,也是创作者和听众符号化的情感映射。文章搜集与成都有关的歌曲,以歌词及其评论为文本数据,运用内容分析法和扎根理论,从音乐叙事视角分析成都地方意象的维度、建构过程以及意象特征。结果表明:1)音乐叙事里的成都地方意象由符号呈现意象、意义赋予意象和综合表达意象3个层面共同构成。2)音乐叙事分为歌曲的叙事,以及叙事传输影响下听众有感而发的评论叙事,叙事文本从叙事要素、结构和基调3方面起元素认知、情感共鸣、基调渲染的作用,从而构建地方意象。3)音乐叙事下的成都地方意象具有传统性与现代性共存、自然性与人文性交互、浪漫感与“家的感觉”同在的三重特征。4)音乐叙事构建了“理想家园”“故事酒馆”“烟火人间”的地方意象,这些意象成为城市魅力所在。文章丰富了音乐与地方关系的解读,将城市意象的表达从空间结构、符号感知进化到地方意义层面,赋予空间以温度、让空间活起来,为魅力城市的打造、地方意象的建构和形象宣传提供理论和方法借鉴。

本文引用格式

彭熔 , 刘超 . 音乐叙事里的城市魅力:歌曲中的成都地方意象建构[J]. 热带地理, 2024 , 44(11) : 1962 -1977 . DOI: 10.13284/j.cnki.rddl.20240033

Abstract

Music has the power to recreate place and awaken a sense of place. As a medium of communication, music combines the narrative characteristics of imagery, nostalgia, and localization. Songs named after place names and their comments have an image-based expression of the place, as well as a symbolic emotional mapping between the creator and the listener. Focusing on two music platforms, QQ Music and NetEase Cloud Music, this study considered songs related to Chengdu, used lyrics and comments as textual data, and conducted content analys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usical narration. It determined the degree of association between feature words through high-frequency word statistics and socio-semantic network analysis and constructed the dimensions of local imagery through rooting theory. The study also constructed a theoretical model of "local image construction based on music narration," analyzed the features of local image, and examin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usic narration, local image, and city charm. The results indicate the following: (1) The local image of Chengdu in music narrative comprises three aspects: symbol presentation image, meaning-endowed image, and comprehensive expression image. Among these, symbol presentation image includes seven categories, while meaning-endowed image and comprehensive expression image each contain two categories. (2) Music narration can be categorized into the narration of songs and critical narration whereby listeners express their view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narrative transmission; narrative text has an impact on element cognition, emotional resonance and tone rendering in three aspects: narrative elements, structure and tone, so as to construct place image. The local image is specifically expressed as follows: based on narration elements such as character, time, place and environment, it connects the cognition of image elements such as character, time, space and landscape; through the narration structure of "I say to you" and "you listen to me," the emotional resonance is triggered after the individual role is substituted, forming emotional and intentional images; under the rendering of these narrative tones, combined with individual cognition and emotion, macroscopic atmosphere image and local characteristic image are formed. (3) The local image of Chengdu as narrated musically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coexistence of tradition and modernity,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nature and humanity, and the sense of romance and "the feeling of home". 4) Music narration constructs the local image of "ideal home," "story tavern, " and "earthly life, " which become the charm of the city. This study connects music, narration, and place; addresses how music constructs local image; and introduces the perspective of narratology to exp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usic and local image into a deeper mechanism. Simultaneously, the expression of the city image evolves from the spatial structure and symbolic perception to the place meaning level, conveying a sense of spatial temperature and bringing the space to life. Moreover, the model proposed in the study provides theore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reference for the creation of charming cities, construction of local imagery, and image promotion.

近年来,许多含有地名的歌曲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如《北京北京》《成都》《去大理》《汉阳门花园》《深爱山西》等等。这些歌曲不仅唱出了人的情感,也将一个地方的风景、人文、故事和空间坐标等串联起来,带上地方印记和情感标签,如2017年春节后火爆的一首《成都》,将“小酒馆”“玉林路”等地标深深植入大众脑海中。作为一种传播媒介,音乐具有意象化、怀旧化和地方化的叙事特征(魏嵘,2016)。叙事,简单而言就是讲故事,音乐叙事以歌词和评论文本为叙事媒介,来体现场所特征、重现地方、表达人对地方的情感。(洪学婷 等,2021)。正如音乐学家Cone(1974)所说:“音乐在交流着,它做出陈述、传达信息、表达情感”。不仅如此,歌曲在叙事中建构了地方形象,也影响着听众对地方形象的感知(朱竑 等,2010陈楚旋,2022)。同时,也有学者指出音乐的经济效益属性,歌曲通过情景的展现和情绪的诱发影响听众对地方的态度及偏好,表现出具有积极意义的溢出效应(吕兴洋 等,2020),好的数字音乐产品能激发市场活力,从而带动地方的旅游经济发展(吕德胜 等,2022)。可见,音乐叙事不仅是地方形象快捷传播的重要方式,更是地方旅游业发展的助推器。
地方是音乐创作的载体和场所,音乐则是体现地方意象及特质的重要来源和窗口(Kong, 1995)。音乐地理学早期关注“音乐与地理”,强调音乐的地域差异,后来重点关注音乐与地方及情感的联系,以及声音景观的研究,强调音乐所体现的话语权及地方意义(王婷 等,2020)。Connell and Gibson(2004)认为,音乐凝练了地方元素,这些元素共同催生了地方意象,能让听众了解并感知歌曲中叙述的地方,可视为一种目的地觉醒。现有研究关注歌曲对地方意象的建构,如Marcus(1975)通过摇滚歌曲的歌词辨析了美国的多种城市意象;吴成业(2021)探讨了近70年来云南旅游歌曲中建构的区域意象及意象的区域差异;相关研究也分析了歌曲中地方意象表达的话语意义及其认知特征(Mthatiwa and Ngwira, 2019王婷 等,2020)。这些研究解读了音乐与地方的关系,然而,对于“音乐如何建构地方意象”缺乏更深入的理论解读和机制阐释,未能更好地发挥音乐的传播媒介作用。
因此,本研究以描写成都的歌曲及其评论为原始数据,尝试从音乐叙事的角度,运用内容分析法和扎根理论分析文本数据中的地方意象,从符号呈现意象、意义赋予意象、综合表达意象3个层级解读音乐与地方的关系,建构和描述音乐叙事中的地方意象,以期为地方的意象建构和城市的形象宣传提供借鉴。

1 文献综述

1.1 音乐叙事

音乐叙事研究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是叙事学在多元化、跨学科的发展背景下产生的分支研究。纽康、莫斯、纳迪兹等作为较早提倡音乐叙事研究的学者,普遍关注音乐与叙事的关联,并提出了不同的音乐叙事模式(陈德志,2013)。以文学叙事为主的叙事学研究将叙事定义为在时间和因果关系上有一定关联的系列事件的符号再现(Beard and Gloag, 2005)。而音乐中显在或隐含的叙事特征让“叙事”运用到音乐分析上成为可能(王旭青,2011),学者们试图以标题音乐和歌剧等为案例,说明音乐丰富的艺术手法能有效传达叙事者的声音(Abbate, 1996)。美国音乐学家Cone(1974)认为,音乐是一种语言,能做出陈述、传递信息、表达感情,叙事学中的“主题”“应答”“呈示”“讨论”“总结”等一系列词汇都能用于描述音乐作品。音乐叙事不仅仅以叙述某个故事为目的,事实上指向的是叙述意义本身,即通过“叙事性”刺激听众的想象、联想和感悟,也为研究者提供了相互交流的话语空间(王旭青,2011)。
音乐叙事研究关注的重点问题除了音乐与叙事的关系外,也关注音乐文本的分析。音乐叙事分析的重要载体是音乐文本,正如Kivy(1991)所说:“音乐叙事归根结底是对叙事文本的音乐说明”。音乐文本是兴辞特征的承载物,是体现音乐自身各元素间形式化逻辑以及结构特征的载体(张宏伟,2023)。受后结构主义思潮的影响,“读者是文本的生产者”的观念被大多数学者接受,音乐叙事研究对音乐文本的界定和解读逐渐开放,认为听众可以为音乐文本创建情节(王旭青,2022)。20世纪90年代以来,音乐叙事研究更强调文本与语境、听众的关系。Walton(1994)认为,音乐叙事的虚构话语表达的正是听众的想象性活动内容。张宏伟(2023)提出“真实听众”和“隐含听众”的概念,认为真实听众想要理解作曲家的叙事,必须尽可能靠近能完全理解作曲家意图的隐含听众,并以音乐自为的方式切入音乐文本。由此可见,音乐叙事的分析不可忽视听众这一主体,听众基于音乐有感而发的评论正是叙事文本的再生产。

1.2 地方与地方意象

地方被认为是一个有意象和感觉价值的中心(张中华 等,2008),是情感附着和充满意义的场所。地理学领域认为意象是一种印象或知觉,用于说明人们心中对某一区域或地方的心理图像(白凯 等,2011)。可见,地方意象是关于地方的能被区别、组织和赋予意义的印象总和,也是人们对地方的信念、想象、感知和情感的表达。与地方意象相关的概念有旅游地意象和城市意象,从意义涵盖而言,地方意象是一个更加宽泛的概念,“地方”可大可小,对地方意象的研究往往聚焦到某一区域或空间,如城市、古村落、古镇等空间(唐文跃,2007)。城市意象以城市区域和空间为主,其主体更多指居民,而旅游地意象则强调区域和空间的旅游属性,侧重游客主体。无论是旅游地还是城市,都是具有明确空间边界或地域尺度的地方,当意象研究的对象是城市和旅游地时,地方意象、城市意象、旅游地意象会存在交叉融合。学界对旅游地意象的研究最为活跃和丰富。
在地方意象的维度上,通常将其划分为认知意象和情感意象(Gartner, 1994),也有学者在此基础上提出整体意象(Baloglu and Mccleary, 1999),现有研究也普遍遵循这一分类逻辑。个体对目的地共同属性和独特属性的认知知识,以及对这些属性的情感反应,通过相互作用后形成整体意象(Tasci et al., 2007)。Stylidis等(2014)基于地方属性对居民地方意象进行分类,验证了旅游目的地意象的三维度(认知、情感、整体)在地方意象的维度建构上同样适用。此外,以特定旅游地进行意象研究时,学者对意象维度的划分有进一步发展,如将认知意象分为景观意象、服务意象、地方意象和展示意象(宋晓 等,2021),以认知意象、情感意象、意动意象和意象认同建构复杂旅游地意象系统(蔡礼彬 等,2017)。以具体城市为意象研究对象时,受城市意象理论的影响,对意象的研究强调主体认知的空间属性,注重区域、节点、道路、边界和标志物等空间意象(Lynch, 1964),多将个体认知与时间、空间结合,探究意象的特征与区域差异(王婷 等,2020杨迪 等,2020)。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区概况

成都,又称“蓉城”“锦城”等,地处成都平原腹地,素有“天府之国”的美称。成都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古蜀文明的发祥地,拥有独特的方言、戏曲、美术、音乐、美食等传统文化艺术。自古以来,成都就是一个丝管纷纷、锦瑟悠悠的音乐名都,如杜甫的《赠花卿》称颂成都的音乐“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2017年成都提出的“三城三都”目标就包含了“音乐之都”,2022年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发布《成都市“十四五”旅游名城和音乐之都建设规划》,助力成都打造国际音乐之都。
在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调查推选活动中,成都连续15年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作为“雪山下的公园城市、烟火里的幸福成都”,许多描述成都的歌曲也充分表达着这座城市的魅力。音乐的气息充斥在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成为其特质。故本研究以成都为例,从音乐叙事的视角分析歌曲及其评论中所表征的成都地方意象。

2.2 数据来源与预处理

歌词是音乐的载体和音乐叙事的文本,听众评论是基于歌曲有感而发的再生产文本,前者是音乐叙事中地方意象的直接来源,后者是间接来源,音乐创作者和听众均是地方意象建构的主体。选择QQ音乐、网易云音乐两大音乐平台,利用八爪鱼采集器抓取以成都为描写对象的华语歌曲的歌词及其评论,共收集歌曲115首,相关评论245 223条,数据获取日期为 2022-11-23—12-05。
为尽可能保证数据的代表性和认可度,按照以下标准对歌曲进行筛选:1)剔除只出现“成都”字样,而与这座城市关联性不大、缺乏叙事性和表征意象的歌曲;2)保留歌曲评论>100条或收藏量(添加到“我的喜欢”)>200的歌曲;3)若评论数低于100条,则保留满足收藏量达“999+”的歌曲。经过数据筛选和清洗,删除不满足条件的歌曲及不相关、无意义的评论,共保留歌曲66首(表1),有意义的评论6 203条,共计288 025个字符。
表1 以成都为描写对象的部分华语歌曲信息

Table 1 Information of some Chinese songs with Chengdu as the object of description

序号 歌曲名称 歌手 发行年份 评论数/条 收藏量/万次(QQ音乐)
QQ音乐 网易云
1 《成都》 赵雷 2016 43 773 441 462 >999
2 《I Love This City》 张靓颖 2008 258 1 530 >1
3 《蜀绣》 李宇春 2015 1 745 21 930 >10
4 《烟火成都》 毛不易 2021 48 260 >10
5 《我的城》 郁可唯 2019 1 243 1 401 >1
6 《天府》 双笙(陈元汐) 2019 3 302 >10
7 《这才是成都》 谢帝 2017 26 9 050 >1
8 《锦中客》 国风堂/三无MarBlue 2019 13 448
9 《成都之夏》 英伦盒子 2016 999
10 《春熙路旁》 曲泉丞 2010 233 258 >1

2.3 研究方法

内容分析法是对大量文本内容进行简化、浓缩和分类的系统研究方法,能将文字、图片等符号内容转化为定量数据。本研究使用ROST CM6文本挖掘工具对筛选后的数据进行分词,为确保分词包含常见和能表征地方意象的词组,使用自定义分词表添加相关词组;对分词后的文本进行高频词统计和社会网络语义分析,以提取歌曲创作者和听众对歌曲中成都地方意象的主要感知元素及关联特征。
扎根理论是一种质性研究方法,主要宗旨是从经验资料的基础上建立理论。扎根理论最早由Glaser和Strauss提出,随着该方法论的演变和发展,出现了不同于原始版本的程序化扎根和建构型扎根理论,本研究遵循程序化扎根理论,利用Nvivo 12对歌词及评论进行逐级编码直至理论饱和,提取核心范畴,并梳理故事线。

3 结果分析

3.1 地方意象高词频分析

对歌曲以及评论文本中反复提及的意象高频词进行提取,可较直观地反映歌曲创作者和听众对成都地方意象要素关注点和关注度。运用ROST CM6对文本数据进行分词,并得到词频统计,删除如“全部”等与地方意象无关的词汇后,排名前120位的高频词如表2所示,并制作高频词词云图(图1)。
表2 以成都为描写对象的华语歌曲及评论文本高频词(前120位)

Table 2 The high-frequency words in Chinese songs and the critical text that depict Chengdu (Top 120 )

高频词 频次/次 高频词 频次/次 高频词 频次/次 高频词 频次/次
成都 7 241 串串 168 梦想 85 魅力 58
宽窄巷子 695 茶馆 161 慢慢 85 人民公园 56
火锅 578 巴适 161 望江楼 83 九天开出一成都 55
地方 408 芙蓉城 160 锦绣 83 美景 53
春熙路 369 青城山 154 温暖 80 可爱 52
玉林 365 烟火 152 芙蓉花 80 评书 51
小酒馆 322 龙门阵 148 温柔 79 开心 51
武侯祠 320 美丽 147 浣花溪 79 外地人 50
天府之国 306 姑娘 145 包容 78 巴蜀 49
成都人 291 记忆 139 怀念 77 夏天 49
大熊猫 289 故乡 138 幸福 74 相遇 48
小吃 281 慢节奏 135 公园 71 地铁 45
锦里 256 好吃 131 浪漫 69 好地方 45
向往 256 爱上 130 时尚 69 酒吧 45
街头 239 朋友 129 杜甫 68 李伯清 45
美好 236 麻将 126 青羊宫 67 爱情 45
悠闲 210 红油 125 九眼桥 66 豆花 44
感受 208 大学 121 银杏 65 少年 44
街巷 206 历史 118 喝茶 65 发展 44
安逸 199 繁华 116 街道 63 灯火 44
烟雨 194 旅游 109 热情 61 阳光 43
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 191 都江堰 94 舒服 61 努力 43
杜甫草堂 183 热闹 94 享受 61 香气 43
加油 178 花重锦官城 93 风景 60 夜晚 42
回忆 171 世乒赛 92 凉粉 60 热爱 41
故事 170 晚上 92 期待 60 空气 41
太古里 170 惬意 90 天府广场 59 现代 40
锦官城 170 盖碗茶 87 味道 59 万户千门入画图 40
文化 169 想念 87 谢帝 58 情怀 40
印象 169 冰粉 86 锦江 58 青春 39
图1 以成都为描写对象的华语歌曲及评论文本意象高频词词云

Fig.1 Word cloud of high-frequency words in Chinese songs and commentary texts that depict Chengdu

除“成都”之外,排名前20的词汇有“宽窄巷子”“火锅”“地方”“春熙路”“玉林”“小酒馆”等。其中,“宽窄巷子”“春熙路”“玉林”“小酒馆”“武侯祠”“锦里”“火锅”“大熊猫”属于景观符号类意象,“向往”“美好”属于情感意义类意象,“天府之国”“悠闲”“安逸”属于综合表达类意象。从前120个高频词也可看出,歌曲和评论文本中的成都地方意象主要体现在认知层面的景观符号(48个)、情感层面的地方意义(23个)、整体层面的综合评价(33个)。

3.2 社会语义网络分析

在高频词统计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分词文本进行社会语义网络分析,以获取各高频意象之间的关联性及结构关系。成都地方意象呈现“核心—次核心—边缘”的扩散模式(图2)。以“成都”为核心,“火锅”“宽窄巷子”“武侯祠”“锦里”“春熙路”“杜甫草堂”“太古里”“安逸”“惬意”等作为次核心,处于边缘的意象高频词有“天府之国”“家乡”“烟火”“巴适”“繁华”“文化”“大学”“美丽”等。语义网络分析结果与高频词统计结果具有一致性,可进一步验证歌词及评论中呈现的成都地方意象集中在景观符号、情感意义和综合评价3方面。其中,与“成都”共现次数较多的有“地方”和“向往”,说明在人们的认知中,成都是一个内心非常向往的地方。“成都”与“成都人”“感受”“安逸”“悠闲”“惬意”共现次数较多且形成网状,可见“安逸”“悠闲”和“惬意”是成都的特质,也是人们感受到的“成都人”固有的生活状态。“成都”与“玉林路”“小酒馆”“街头”联系紧密,这与歌手赵雷演唱的《成都》密切相关,歌曲的叙事让玉林路和小酒馆进入大众视线,并成为众多人所熟悉的空间意象。在语义网络中出现“美好”“热闹”“印象”“回忆”“故事”等意象并与其他意象元素关联度较高,可见人们在成都的人生经历中,留下许多具有特殊意义的回忆和故事,且对成都的印象以美好、热闹等积极氛围为主。
图2 成都地方意象语义网络关系

Fig.2 Semantic network relationship of Chengdu local image

3.3 成都地方意象的编码分析

3.3.1 开放式编码

开放式编码是三级编码中最基础的程序,通过对原始资料逐字逐句进行概念界定,归类并提炼主要范畴。借助Nvivo12,通过连续的概念界定并不断进行概念之间的比较,直至没有出现新的概念时停止编码,最终共提炼出522个概念,归类后形成45个初始范畴。部分开放式编码如表3所示。
表3 成都地方意象开放式编码举例

Table 3 Example of open coding of Chengdu's local image

原始资料 概念化 初始范畴
成都的宽窄巷子的古风街道,春熙路的繁华车水马龙,武侯祠的别有洞天,成都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中可爱的国宝熊猫,一切都是那么令人惊叹,这样一座历史文化古城,感受巴蜀文化的独特内蕴! 宽窄巷子 人文景观
春熙路 标志物
繁华 商业氛围
成都熊猫繁育基地 标志物
熊猫 特色标识
历史文化古城 特色称谓
巴蜀文化 历史文化
老子就爱呆到成都/不得切也不得憋/休闲的走在了府南河边 呆到成都 定居意愿
休闲 城市氛围
府南河 边界
从小就只待到成都/听到李伯清的评书 李伯清 地方人物
评书 民俗文化
成都也不是小城市,是“国际大都市”成都也没有灯火熄灭的时候,因为成都的夜生活十点钟才正式开始…… 国际大都市 特色称谓
夜生活 商业氛围
成都确实是一个最具有人情味儿和烟火气息的城市。 具有人情味儿 社交氛围
烟火气息 生活氛围
走到玉林路的尽头/坐在小酒馆的门口 玉林(西)路 道路
小酒馆 标志物
夕阳下梧桐挟着晚风,映小棋台以暖橘余晖,车水马龙却悠然自在,大抵便是成都的傍晚。 夕阳 自然景观
梧桐
晚风
傍晚
牵手漫步芙蓉城下/如同走进了一幅美丽的图画 芙蓉城 特色称谓
图画 想象联想

到了成都才知道,这真是做座烟雨的城,春天,是沾衣欲湿杏花雨;夏天,是大雨落幽燕;

秋天,是巴山夜雨涨秋池;冬天,是寒雨连江夜入吴……

烟雨 自然环境
春天 季节
夏天
秋天
冬天
今天考语文默写,考后面一句,我忘了蜀相作者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杜甫 历史人物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诗词文化
捧起一抹蜀绣/裁剪成独特的衣衫 蜀绣 手工技艺

听张钰琪唱《锦城少年行》,青春正好,尽显少年风采,铸造梦想青春,诠释体育精神,

迎成都大运会,期待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啦!

青春 人生经历
体育精神 城市氛围
成都大运会 都市文化
好想去成都,看看这个多情而温柔的城市。 想去成都 出行意愿
多情而温柔 性别气质
火锅里沸腾着思乡的气息/青石板上路过年少的你 火锅 特色标识
思乡 乡愁与家
青石板 设施景观

我的节奏像秘方你听我细说/涮毛肚刺激的味蕾辣椒香味是绝对/非常爽可口脆价格

还不贵

听我说 你听我说
涮毛肚 饮食文化
不扯远/给你说点近的/肖家河家常面依然是满分 对你说 我对你说
歌曲《成都》的旋律舒缓,歌词刻画了许多有关成都的细节。 旋律舒缓 歌曲旋律
歌词刻画 词人创作
琪琪的歌声和rap与老师的戏曲完美融合,共同演绎出了蓉城大街小巷的故事,太好听啦! rap 歌手演绎

3.3.2 主轴式编码

通过初始范畴的聚类分析,形成更广更为抽象的主范畴。分析45个初始范畴之间的逻辑关联和意义共性后,形成13个主要范畴,分别为景观意象、空间意象、人物意象、文化意象、文学意象、自然意象、时间意象、情感意象、意动意象、氛围意象、特色意象、叙事结构和叙事基调(表4)。
表4 成都地方意象主轴编码过程

Table 4 The main axis coding process of Chengdu's local image

主范畴 初始范畴 包含概念示例
景观意象 人文景观 杜甫草堂;青羊宫;昭觉寺;武侯祠;宽窄巷子;锦里;文殊院;大慈寺;合江亭……太阳神鸟
自然景观 兴隆湖;江水;飞鸟;芙蓉花;桂花;古树;垂柳;锦水蜀山;都江堰;西岭雪山;银杏;幸福梅林;晚风……日落
设施景观 绿道;万里号;青砖灰瓦;飞机;高铁;地铁;农家乐;茶馆;麻将馆;公交车;双4f国际机场;博知堂书店……共享单车
空间意象 道路 三环线;二环路高架桥;玉林(西)路;华兴街;人民南路;少陵路;太升路;建设巷;顺城大街;魁星楼街……二仙桥
边界 锦江;府南河;岷江;浣花溪;红墙;光华大道
区域 文殊坊;兰桂坊;青城山;猛追湾;马家花园;人民公园;武侯区;金牛区……东大街
节点 玉林生活广场;盐市口;天府广场;双流(航空)港;成都北站;双流机场;天府机场;银石广场;荷花池……高升桥站
标志物 九眼桥;春熙路;锦江剧场;武侯祠;望江楼;都江堰;电视塔;锦江宾馆;宽窄巷子;太古里;IFS……华西坝
人物意象 历史人物 诸葛孔明;杜甫;刘备;关羽;花蕊夫人;薛涛
地方人物 姑娘;美女;帅哥;王婆婆;子幺姑;街头艺术家;李伯清;赵雷;锦城少年;大学生;王楚钦;孙颖莎;大冰
性别气质 温柔大方;可爱;多情;有性格;有韵味;坚强;恬静;热烈;秀气
文化意象 都市文化 音乐节;世乒赛;国际文化节;国际美食节;AG超玩会;国际车展;国际音乐季;大运会;大冰的小屋
历史文化 三国文化;扬一益二;巴蜀文化
民俗文化 川剧;龙门阵;成都话;打麻将;茶馆品茶;蜀韵;评书;皮影戏;庙会;灯会;谚语
手工技艺 蜀锦;蜀绣;薛涛笺;剪纸;面人;糖画;版画
饮食文化 盖碗茶;川菜;串串香;毛血旺;麻婆豆腐;伤心凉粉;肥肠粉;回锅肉;夫妻肺片;麻辣兔丁……干锅
文学意象 古诗词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茅屋为秋风

所破歌》

小说 《三国演义》《锦城梦华录》
自然意象 地理特征 广阔的平原;海拔骤降;地震;依山傍水;土壤肥沃;远离海洋;四周地势险峻;西南腹地
自然环境 阳光;细雨绵绵;微风徐徐;气候宜人;雾霾;空气质量好
时间意象 历史时期 秦汉初;西汉;蜀汉;唐朝
早上;中午;傍晚;夜晚
周末
季节 春天;夏天;秋天;冬天
童年;学生时代;以前;现在;未来;2008年
情感意象 地方依恋 怀念;特殊意义;难忘;思念;地方依赖;身份认同;归属感;融入地方;留恋;喜爱;信任;向往……自我认同
生活态度 从容优雅;爱耍;随性;不懒散;做自己;潇洒;刚毅;不退缩;乐观豁达;工作与生活的平衡;进取之心;拼搏;洒脱
人生经历 回忆;相遇;故事;梦开始的城市;青春
乡愁与家 第二故乡;童年;家的感觉;爱家;思乡;想起家乡;乡愁;我的故乡;家的温馨
意动意象 出行意愿 想去成都
重游意愿 再去几次;会回来;故地重游
推荐意愿 去春熙路;值得一来;欢迎;要去感受
定居意愿 定居;安家;留在成都
想象联想

童话;美丽图画;像在梦里;朋友;治愈一切;像希腊雅典的费拉小镇;穿越时空;一壶老酒;水墨;芙蓉锦里图……

世外桃源

氛围意象 城市氛围

欢乐安康;国泰民安;繁华热闹;休闲;古朴与现代交织;不拥挤;幸福感;安静祥和;创意;包容;压力感;迷人……

浪漫

商业氛围 双创会;国际化;中西融汇;高楼大厦;商业(会展)综合体;夜生活;酒吧;闹市;小资
生活氛围 安逸;巴适;悠闲;慢节奏;适合养老;惬意;慵懒;压力感;烟火气;舒服;自由自在
社交氛围 友善;随和;热情好客;有人情味儿;包容不排外
特色意象 特色标识 火锅;大熊猫;川剧吐火;喝盖碗茶;晒太阳;掏耳朵;打麻将;摆龙门阵;粑耳朵
特色称谓

蓉城;天府之国;三国圣地;三国蜀都;古蜀文明发祥地;银杏之城;锦官城;美食之都;芙蓉花乡;浪漫之都……

熊猫之乡

叙事结构 你听我说 听我说
我对你说 对你说
叙事基调 歌曲旋律 旋律舒缓;轻快而飘逸;缓慢的调子;温和婉转;放纵不羁;四川民族调式;民谣曲风
词人创作 歌词刻画;诗词意境;中国风
歌手演绎 rap;方言演唱;慵懒唱腔;浅唱低吟;张靓颖演唱;郁可唯演唱;赵雷演唱

3.3.3 选择式编码

选择式编码在主轴编码的基础上,寻找以核心类属为中心的“故事线”,串联主范畴并梳理出清晰脉络,用以解释研究的内涵。围绕“音乐叙事里的地方意象”这一核心类属,梳理的故事线为:音乐叙事分为歌曲的叙事,以及叙事传输影响下听众有感而发的评论叙事,基于人、时、地、环境等叙事要素,串联起人物、时间、空间、景观等意象元素的认知;通过“我对你说”“你听我说”的叙事结构,角色代入后引发情感共鸣,形成情感和意动意象;在这些叙事基调的渲染下,结合个体认知和情感,形成宏观上的氛围意象和地方特色意象。由此,本研究形成基于音乐叙事的地方意象建构理论模型(图3)。其中,符号呈现意象、意义赋予意象和综合表达意象是成都地方意象的3个不同维度,按照意象的属性和类型分别划分而来。符号呈现意象是客观层面的地方元素认知,意义赋予意象是主观层面的情感反馈,综合表达意象是主客观统一下的整体评价和综合表征,认知和情感经验共同促成对成都地方意象的整体评价。
图3 基于音乐叙事的地方意象建构理论模型

Fig.3 A theoretical model of local image construction based on music narration

3.3.4 理论饱和度检验

本研究预留1/4的文本资料用于理论生成后的饱和度检验,通过对剩余文本资料进行三级编码后发现,没有出现新的范畴,现有范畴能包含所有资料信息。由此,可以认为音乐叙事中的成都地方意象建构理论已达到饱和状态。

4 音乐叙事里的城市魅力

4.1 音乐叙事里的地方意象

在认知意象-情感意象-整体意象的维度划分下,本研究所提出的11个意象主范畴能从符号呈现、意义赋予、综合表达3个层面共同解释成都的地方意象。其中,景观意象、空间意象、人物意象、文化意象、文学意象、自然意象和时间意象属于符号呈现层面的意象,情感意象和意动意象属于意义赋予层面的意象,氛围意象和特色意象属于综合表达层面的意象。从表5可看出,符号呈现层面的意象元素超过半数,其中对空间意象的认知最为显著,其次为文化意象和景观意象。这与音乐创作的特点密切相关,描写地方的歌曲多从空间要素着手,展现特色文化和景观,以此串联起地方集体记忆。意象的建构离不开真实环境的遍历性体验,但图像、文本等媒介传播也能塑造特定的意象,实体环境、音乐媒介与经验世界的意象、音乐叙事的意象之间具有“现实-虚拟”的多重意象叠合(赵渺希 等,2023)。
表5 成都地方意象各范畴的概念数量及占比

Table 5 The number and proportion of concepts in each category of Chengdu's local image

维度(占比/%) 主范畴 概念数量/个 占比/%
符号呈现(68.38) 景观意象 57 11.33
空间意象 130 25.84
人物意象 28 5.57
文化意象 85 16.90
文学意象 11 2.19
自然意象 14 2.78
时间意象 19 3.78
意义赋予(14.32) 情感意象 36 7.16
意动意象 36 7.16
综合表达(17.30) 氛围意象 53 10.54
特色意象 34 6.76

4.1.1 符号呈现:地方元素的认知

所谓叙事,离不开时间、地点、人物三大要素,音乐叙事强调人、时、地三大叙事基质以及故事环境的凸显,以此构成音乐文本的基本叙事形制(魏嵘,2016)。歌曲的创作遵循这一逻辑,听众评论的文本再生产也在无形中同样表达。可以发现,人物意象、时间意象、空间意象正是人、时、地三要素的体现,而景观意象、文化意象、文学意象、自然意象是从自然和社会文化2个层面对故事环境的交代。
具有地方特色和地域风格的音乐作品能将意象符号化,唤醒个体对地方的感知(刘岩 等,1996)。在人、时、地的符号呈现上,歌曲中多提到“姑娘”“美女”“帅哥”“李伯清”等现代地方人物(“宽窄巷子/着汉服的姑娘”“春熙路帅哥美女多不得不羡慕”“从小就只待到成都/听到李伯清的评书”),也有“诸葛孔明”“刘备”“关羽”“杜甫”“薛涛”等历史人物(“高楼间浣花溪水徐流/诸葛孔明在武侯”“当时阅读时就被刘备仁义,关羽的忠义所折服,我对这片土地有了独特的情怀”“草堂里的杜甫/挥墨写诗三千首”“……在望江楼的竹林里信步,欣赏才女薛涛的风采”)。
时间意象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怀旧情绪的唤起,歌曲中包含的时间意象有“秦汉初”“西汉”“蜀汉”“唐朝”等历史时期,评论中也有日、月、年的不同时间段,如日际的“早上”“中午”“傍晚”“晚上”(“在成都,早上自然醒,下午嗑瓜子,晚上撸串串”“夕阳下梧桐挟着晚风,映小棋台以暖橘余晖,车水马龙却悠然自在,大抵便是成都的傍晚”),周际的“周末”(“对火锅的热爱不只是在周末”),月际的“春天”“夏天”“秋天”“冬天”四季(“春天,是沾衣欲湿杏花雨;夏天,是大雨落幽燕;秋天,是巴山夜雨涨秋池;冬天,是寒雨连江夜入吴……”),年际的时间有“学生时代”(“中学的时候听成都,只觉得调调好听,上了大学再听成都却感觉自己很向往歌声中所描述的那样平淡而又幸福的生活……”)、“以前”“现在”和“未来”(“从以前,现在到将来,都会陪你一起,从成都的大街小巷,去到更远的地方”),此外,关于汶川大地震的集体记忆也让“2008年”这个特殊的年份成为听众印象深刻的时间意象(“大家可以去听一下张靓颖的I Love this City也是写给成都的,当时2008年地震重建成都公交车等公共场所都在放播放……”)。这些时间意象承载着听众的感悟和记忆,是一种空间化和情感化的时间刻度。
对地点的呈现从空间上表现为“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共同构成物质层面的成都城市空间意象,符合Lynch对城市意象5要素的归纳。(“虽然没去过成都,但是我知道去二仙桥要走成华大道”“生命如歌/岁月在锦江河里静静流淌”“2010年上大学,坐动车到成都火车北站,出站后就听到这个,陌生的城市,奇妙的感受”“成都地标电视塔/团团圆圆熊猫基地”)。
在故事环境的符号呈现上,歌曲中即囊括了“杜甫草堂”“宽窄巷子”等成都极具历史底蕴的景观(“我踏进成都的土地感受巴蜀之光/游历过杜甫草堂闻诗圣举世无双”),也囊括了“皮影戏”“老茶馆”“川菜”等成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文化符号(“川流街巷不息人群/皮影戏老茶馆/冒出欣荣活力”“成都火锅川菜喔/好吃嘴不放过”),作为“三国蜀都”和文人骚客驻足之地,浓厚的“三国文化”和“诗词文化”也让听众联想到《三国演义》等小说,以及“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等脍炙人口的古诗词,也唤起听众对成都“阴雨绵绵”的自然环境(“细雨绵绵/黄桷兰香/灯红酒馆/风裹椒麻/每当忆起南方时最想家”)和“广阔平原”“西南腹地”的地理特征的认知(“你们都会爱上这片广阔的平原/成都是我的骄傲”“深处西南腹地,却发展成了目前大陆仅次于北上广深的一线城市……”)。

4.1.2 意义赋予:地方情感的共鸣

音乐的创作往往借助歌词文本的“情节结构”或“叙事体系”构建对应的“音乐结构”或“叙事模式”,并在听众的想象联想下表现意象的隐喻特质(王旭青,2011)。一旦意象背后的象征意义通过文本渗透的方式被听众所接受并理解,就能为文本意义的延伸创造条件(魏嵘,2016)。一个地方的意象是能被区别、组织和赋予意义的,所以人们会对这个地方产生认知和持续性的情感。无论是歌词创作还是听众评论的文本再生产,都是以“我对你说”或者“你听我说”为基本叙事结构,为引起听众的情感共鸣奠定基础(魏嵘,2016)。
听众对成都的地方依恋的表达、对成都人生活态度的认知、对人生经历和乡愁与家的感知,共同构成了关于成都的情感意象。其中,对成都的地方依恋表现为“喜爱”(“我爱成都!想去成都养老!美食和城市节奏我都好喜欢”)、“向往”(“我背着行囊/带着对成都的向往”)、“留恋”(“留恋着烟火气息的弥漫/将工作压力释放/谈论着诗和远方”)、“难忘”(“成都,我一生最难忘的地方……”)、“信任”(“我相信成都的发展越来越好,因为本大爷是土生土长的成都人哈”)、“思念”(“成都,我最思念的城,等我”),也有在过往经验联结的基础上产生的“自我认同”(“每个人来到成都的理由/都不同/却同样在这方天地/都找到自我”)、“身份认同”(“我很庆幸自己是一个成都人,说着属于我们成都人的方言……”)、“归属感”(“无论走得多远,这座城都会给予最强烈的归属感与满满的能量”)、“地方依赖”(“……没有比这座城市再适合人类居住了,没有比这座城市再多的人间烟火气了……”)以及“特殊意义”(“这个城市于我有特殊的意义,但我再也不能说出这份意义,只能藏在心底”)。
平凡生活、平凡人的视角叙事,最大限度地拉近了创作者与听众的距离,强烈的代入感让听众产生难以言状的情感认同,而这种“共鸣式”的情感投射表现为文本的再生产,即评论,既有原创评论,也有对歌词和他人评论的复制(张璇璇,2018)。在这个过程中对人生经历的回忆被唤醒,构建了人们关于“青春”“故事”和“相遇”的集体记忆(“成都是许多故事开始的地方,也是许多故事结束的归宿。总有那么多不期而遇……”“在成都的熙熙攘攘中,有人在这里挥洒青春,有人在这里拼搏奋进”),而关于成都这一“地方”的回忆与“家”的回忆发生错位时,透过听觉的空间想象和情绪唤醒,“乡愁”便出现了(“虽然不是成都人,但还是有种家的感觉”“洒落在宽窄巷子的斑斑碎星,惊艳了时光,也唤醒了久违的乡愁……”)。对于与成都有情感联结的人而言,即使家乡所在不是成都,但对成都这一地方的情感促使个体对其意义赋予为“第二故乡”(“我永远热爱这个有着人情味和烟火气的第二故乡”)。
除了地方依恋、人生经历、乡愁与家的唤醒和意义赋予,还能从中感知到成都人的生活态度。歌曲旋律大致可分为慢奏抒情和轻快动感2类,对应着成都人从容优雅和随性洒脱的主要生活态度(“烟火了人间三千年/有什么风起云涌没有见/所以再大困难也谈笑风生/从容优雅每一天”)。此外,听众也通过歌词和自身经验知识感受到成都人在“爱耍”(“人都爱耍/成都/吃东西排长队龙门阵摆得潇洒”)的天性中也不乏“进取之心”(“成都的生活,真的是安逸而又不失进取之心”)、“拼搏”(“不管顺境逆境/我们不会忘记了拼搏”)、“百折不挠”的勇气(“蓉城特有的辣,造就了刚毅的性格,面对前方的豺狼虎豹,惊涛骇浪,从不退缩”)和“乐观豁达”的心态(“只是本土四川人的心态乐观豁达,成都是一种生活心态”)。
个体通过对事物的认知,基于事物对个体的价值关系产生情感,进而引导行为倾向。在地方意象的符号认知与意义赋予的基础上,情感影响行为倾向,形成了包括出行、重游、推荐、定居、想象联想在内的意动意象。歌词的叙事结合歌手的演绎能在一定程度上让听众与歌曲中的故事情景相联结,串联其经验认知并唤起听众的行为意向(李彬彬 等,2021)。
“成都啊,我最想去的地方之一,觉得那里有我想要的感觉”“再一次想故地重游了,总是忘不了那年夏天去成都的经历”“有机会希望你一定要去感受一下成都的慢生活!你会对这个歌有更深的感触”“那我这辈子就永远居住在成都吧、居住在一个自己喜欢的城市,这才是真的幸福吧”“牵手漫步芙蓉城下/如同走进了一幅美丽的图画。”

4.1.3 综合表达:地域标签的评价

在认知和情感的基础上形成的整体意象是综合提炼而成的“地域性”标签,是关于地方的综合表征。歌曲旋律、歌词创作和歌手演绎营造了或舒缓或火热的叙事基调,营造了独特的意境。它们同听众的认知想象和情感经验共同促成个体对成都地方意象的整体评价,可以从氛围意象和特色意象2方面进行概括。
成都的氛围意象表现为以“繁华热闹”(“喜欢这座我熟悉的城市,喜欢成都的繁华热闹”)、“麻将气”(“成都是一座全城都散发着麻将气的城市”)、“幸福”(“成都居然连续十三年是最具幸福感城市”)、“温暖”(“成都的悠闲和美好都唱到心里了,很温暖啊”)、“浪漫”(“成都,既有流行元素的文化,也有古色古香的浪漫”)为代表的城市氛围,以“国际化”(“这种神奇的魅力跃跃欲试亮相国际”)、“经济发展”(“你不妨/看西部经济谁当仁不让”)、“夜生活”(“……成都也没有灯火熄灭的时候,因为成都的夜生活十点钟才正式开始……”)、“酒吧”(“炫酷的豪车/梦幻的酒吧/这里的夜晚充满魅力”)、“商业综合体”(“新会展/新环球/还开了五朵金花”)为代表的商业氛围,以“不排外”(“成都,一座不排外,非常包容的城市……”)、“热情好客”(“成都人淳朴善良,热情好客!人们的生活悠闲自得”)、“人情味儿”(“成都确实是一个最具有人情味儿和烟火气息的城市”)、“友善”(“友善眼神和火热心肠/感动岁月温暖了时光”)、“随和”(“我们的性格/那么的随和”)为代表的社交氛围,和以“安逸”(“流传千年绝句/述说着古城里的安逸”)、“巴适”(“在河边撑伞/感觉巴适得喊”)、“烟火气”(“烟火成都是真的,成都很有烟火气”)、“慢节奏”(“成都适合养老,属于慢节奏,去过几次”)、“悠闲”(“有一种生活是信步悠闲/看风景跌宕让内心平坦”)为代表的生活氛围。这些氛围都体现成都的“火”,城市温暖如火,商业如火如荼,市民热情似火,市井烟火绵长。
特色意象体现成都的地方性特征,是具有可识别性的文化标签,包含特色标识和特色称谓。特色标识既包含“喝盖碗茶”“晒太阳”“粑耳朵”等非表征层面的民俗风情(“四川人最关注的休闲方式是喝茶、打麻将、打游戏、泡温泉、掏耳朵、摆龙门阵、打扑克、听评书”),也包含“火锅”“大熊猫”“川剧吐火”等地方性表征。一个地方的称号往往也是地方特色的体现,成都作为具有历史连续性的城市,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交织下,拥有众多可感知和识别的特色称谓,包含“蓉城”“天府之国”“锦官城”等家喻户晓的别称,“三国蜀都”“古蜀文明发祥地”“三国圣地”等文化符号,还有“银杏之城”“美食之都”“芙蓉花乡”“浪漫之都”“熊猫之乡”“爱情之都”“幸福之都”“休闲之都”“魅力之都”“音乐之都”“麻将之都”等基于听众认知的特色意象称谓(“成都是美食之都,曲中写了红油面龙抄手、豆花、汤圆”“很喜欢成都轻柔的旋律,很喜欢成都描绘的意境,很喜欢成都浪漫的气氛”)。

4.2 音乐叙事下地方意象的元素特征

4.2.1 传统性与现代化共存

在全球化、商业化、城市化背景下,地方的魅力在于兼收并蓄。从音乐叙事中的成都地方意象可以看出,成都既保留着“历史文化古城”“三国圣地”的古老韵味,也显示出“国际化”“中西融汇”的年轻活力。“茶馆”“皮影戏”“评书”等代表成都的传统,“小酒馆”“音乐节”“世乒赛”等代表成都的现代,“青砖灰瓦”是成都的古朴,“高楼大厦”是成都的繁华。“安逸”“巴适”是对老成都生活的诠释,“拼搏”“进取之心”是对现代生活的写照,“说成都安逸的,请体验一下早上8点到10点,下午5点半到7点的地铁1号线;说成都不像以前一样休闲的,请去看一下大街小巷的茶馆和成都周边大大小小的农家乐”。可见传统与现代碰撞下的成都,古今兼容,张弛有度(图4)。
图4 音乐叙事中地方意象的元素特征

Fig.4 The element characteristic of local image in music narration

4.2.2 自然性与人文性交互

自然景观、自然环境和地理特征呈现意象元素的自然性,音乐叙事中有大量描写自然的高频词,如“都江堰”“浣花溪”“府南河”“烟雨”“银杏”“阳光”“空气”“西南”“平原”等;人文景观、都市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手工技艺、饮食文化呈现意象元素的人文性,如“宽窄巷子”“武侯祠”“锦里”“杜甫草堂”“大运会”“龙门阵”“川剧”“川菜”等。此外“浪漫”“怀旧”“文艺气息”“体育精神”“音乐氛围”“烟火气”等氛围意象和“天府之国”“三国圣地”“三国蜀都”等特色称谓也烘托了成都的人文底蕴,呈现地方的特质。自然性与人文性交互,共同展示了一个魅力成都。

4.2.3 浪漫感与“家的感觉”同在

人文地理学者认为“家”是物质的,也是想象的(卢俊 等,2023),是一个物质和情感的空间,由日常实践、生活经历、社会关系、记忆和情感塑造(封丹 等,2015)。在音乐叙事营造的想象空间下,伴随着歌曲的旋律、歌词的描绘和歌手的演绎,听众展开想象联想,更容易感知地方美好的一面,将其“浪漫化”,而在人的认知图式下,美好、温暖等标签与“家”紧密相连(汤佩 等,2017)。“欢乐安康”“幸福感”“包容”等城市氛围,“热情好客”“友善”等社交氛围,“安逸”“巴适”“烟火气”等生活氛围共同呈现了一个有吸引力、有魅力的成都,在知觉的加工下将其“浪漫化”,故而将成都视为有“故事”“爱情”“浪漫”“幸福”的地方,建构出“世外桃源”“水墨画”“朋友”“美丽的姑娘”等富有想象的意象元素,大大拉进了外地人与成都的心理距离。这些氛围意象也成为叙事中的乡愁元素,对外地人来说是“家的感觉”“第二故乡”“成都是一个很美的城市,一个让人感觉很温暖的城市,有家的感觉”“我永远热爱这个有着人情味和烟火气的第二故乡”;对本地人来说,这些熟悉的意象加之掺杂着成都方言的歌曲,则加深了“思乡”的情感,“以前不想家的,一听这首真的很想念家乡,成都街头也很美,真的成都是属于能慢下生活的人……”,也产生了对家乡的认同,“听说成都被评为新一线城市第一名我是最高兴的,最具幸福感城市!美食之都!我爱我的家乡”,建构出一个精神层面的“家”(朱芳 等,2022)。

4.3 音乐叙事里的“魅力成都”

“魅力”在《辞海》的解释为“极能吸引人的力量”,对一个地方或城市而言,魅力代表着独特的吸引力。音乐叙事所建构的成都地方意象,既有人物、时间、空间、自然和文化上的客观符号认知,又有地方依恋、生活态度、人生经历、乡愁和行为倾向上的主观意义赋予,也有元素感知和情感内化后综合形成的宏观评价和特殊标签。这些意象元素呈现的传统性与现代性、自然性与人文性、浪漫感与家的感觉,实质上是现代化和城镇化进程下,人们对留住乡愁、看得见绿水青山的期盼,也是城市的魅力所在,即发展机会与舒适安逸的统一,奋斗与享受的统一,也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陈爱华,2012)。换言之,地方意象本身谈不上魅力,但意象背后所反映的传统与现代的共存、自然与人文的交互、他乡与故乡的转化,经过共性提取和价值关联后,构建了宜居宜业宜游的“理想家园”意象、有爱有情有梦的“故事酒馆”意象、慢活慢享慢品的“烟火人间”意象,体现城市高质量发展硬实力和人间烟火软实力兼具的独特魅力(图5)。
图5 音乐叙事里的城市魅力生成逻辑

Fig.5 The logic of city charm generation in musical narratives

文化在地性强调艺术创作与场所之间要建立一种物质实践关系(张一骢,2022),简单来说,即艺术源于生活。流行音乐的创作与音乐人所生活的时代环境及其个人的情感、观念等密切相关,听众的评论创作亦如此。当歌词创作者和听众受到城市魅力的感召并产生意义认同,将进一步影响其对音乐叙事文本的建构。也即,地方意象能体现一个城市的魅力,而一个魅力城市通过影响个体关于地方的认知和印象,反过来塑造地方意象的形成。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本研究以描写成都的歌曲及其评论为原始文本数据,从音乐叙事的角度,围绕地方意象对文本数据进行内容分析,通过扎根理论分析文本中所呈现的成都地方意象,构建了“基于音乐叙事的地方意象建构”的理论模型,并归纳了音乐叙事中地方意象的特征。主要结论有:
1)地方意象的构成维度。音乐叙事里的成都地方意象由符号呈现意象、意义赋予意象和综合表达意象共同构成。其中,符号呈现意象包括景观、空间、人物、文化、文学、自然、时间等7个范畴,意义赋予意象包括情感意象、意动意象2个范畴,综合表达意象包括氛围意象和特色意象2个范畴。
2)地方意象的建构过程。音乐叙事分为歌曲的叙事,以及叙事传输影响下听众有感而发的评论叙事,基于人、时、地、环境等叙事要素,串联起人物、时间、空间、景观等意象元素的认知;通过“我对你说”“你听我说”的叙事结构,角色代入后引发情感共鸣,形成情感和意动意象;在这些叙事基调的渲染下,结合个体认知和情感,形成宏观上的氛围意象和地方特色意象。
3)地方意象的元素特征。音乐叙事下的成都地方意象具有传统性与现代性共存、自然性与人文性交互、浪漫感与“家的感觉”同在的三重特征。并且具有传统性与现代性、自然性与人文性的意象元素能串联起城市记忆,在认知的加工下形成浪漫化的想象,成为感知浪漫和唤醒乡愁的符号。
4)音乐叙事-地方意象-城市魅力之间的逻辑关系。音乐叙事串联个体对地方元素的认知并引发情感共鸣,在叙事基调渲染下建构地方意象,经意象特征提取和价值关联后,构建“理想家园”“故事酒馆”“烟火人间”的地方意象和城市魅力,当歌词创作者和听众受到城市魅力的感召并产生意义认同,将进一步影响其对音乐叙事文本的建构。

5.2 讨论

与以往大多数以网络游记(彭丹 等,2019)、在线评论(蔡礼彬 等,2017)为地方意象来源的研究不同,本研究以音乐文本为数据来源,进一步强化了“音乐能够通过一系列创作元素和艺术表现完成对地方意义的建构”的认识(王婷 等,2020),丰富了音乐地理学关于音乐所体现的地方意义的研究。本研究以音乐创作者和听众作为认知的个体基础,认为符号呈现、意义赋予和综合表达意象的形成是创作者和听众的主观建构和意义赋予的过程,而经过价值关联和意义升华后的城市魅力是基于地方意象的感知和升华,顺应了人文主义认识论对文本解读的“我向”思维、诉诸情感和感悟性的探究进程(周尚意 等,2017)。
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首先,音乐地理学已有研究虽已关注到音乐对地方意象的建构,但音乐传播过程与地方联系的解读欠缺,本研究将音乐、叙事与地方相联系,回答了音乐如何构建地方意象,构建了音乐叙事里的地方意象理论模型,引入叙事学将歌曲与地方意象的关系拓展到更深层次的机制研究,丰富了音乐与地方的关系解读视角,是音乐地理学、媒介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的交叉研究。
其次,以城市为对象的地方意象研究多侧重其空间属性,对社会文化意义和情感寄托的分析较少。成都不仅是一个地方,也是现代意义上的城市:一个可以称之为“家”的城市。本研究将城市意象的表达从空间结构、符号感知进化到地方意义层面,赋予空间以温度、让空间活起来。
最后,本研究提出的理论模型为魅力城市的打造、地方意象的建构和形象宣传提供理论和方法借鉴。音乐、影视、小说等媒介中的“故事”或“叙事”能在不同程度上引起听众或读者的认知、想象和情感的交织,从而起一定的传输效果,即态度或行为的改变(Green et al., 2004)。目的地歌曲在地域文化的背景下铺陈叙事,在故事中的“我”与现实生活中的“你”搭起桥梁,在叙事空间中实现角色的转换和共情(程鑫 等,2022)。由此,好的音乐作品以音乐为媒介,以音乐叙事为手段,应注重意象的串联,以及叙事要素、结构和基调的把握,音乐叙事对于地方的意象构建和形象传播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城市和地方的旅游营销推广也具有启示意义。
然而,受网络文本资料可获取性、系统性限制,本研究所涉及的歌曲以及评论缺乏时间跨度,未来可扩大数据收集范围,对不同年代和时间段的歌曲进行对比分析,关注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上的地方意象的差异。此外,音乐学领域的曲调曲风在本研究缺乏深入探讨,对于非标题音乐(纯音乐)的叙事未作讨论,未来可进行跨学科的深入研究。

脚注

彭熔:论文选题,数据收集与处理,图表绘制,论文撰写与修改;

刘超:指导论文选题与研究思路,对论文进行审阅并提出修改意见。

Abbate C. 1996. Unsung Voices: Opera and Musical Narrative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Baloglu S and Mccleary K W. 1999. A Model of Destination Image Formation.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6(4): 868-897.

Beard D and Gloag K. 2005. Musicology: The Key Concepts. New York: Routledge Press.

白凯,赵安周. 2011. 城市意象与旅游目的地意象研究中的趋同与分野. 地理科学进展,30(10):1312-1320.

Bai Kai and Zhao An'zhou. 2011. Studies on Convergence and Divergence of City Image and Destination Image. Progress in Geography, 30(10): 1312-1320.

Cone E T. 1974. The Composer's Voic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Connell J and Gibson C. 2004. Vicarious Journeys: Travels in Music. Tourism Geographies, 6(1): 2-25.

陈爱华. 2012. “城市魅力”逻辑的环境道德哲学审思.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4(1):15-18.

Chen Ai'hua. 2012. A Philosophical Reflection on the Logic Behind "the Charms of City". 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14(1): 15-18.

陈楚旋. 2022. 本土说唱与城市形象建构研究.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

Chen Chuxuan. 2022. Research on Local Rap in Constructing the City Image: Taking Changsha Rap as an Example. Shanghai: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陈德志,车文丽. 2013. 音乐如何叙事?——近三十年的音乐叙事模式研究. 人民音乐,(1):64-69.

Chen Dezhi and Che Wenli. 2013. How does Music Tell a Story? —Research on Music Narrative Mode in Recent 30 Years. People's Music, (1): 64-69.

蔡礼彬,尹晓. 2017. 基于扎根理论的西湖意象建构机制研究.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1):102-112.

Cai Libin and Yin Xiao. 2017. A Study on the West Lake Construction Mechanism Based on the Grounded Theory. Journal of Zhejiang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1): 102-112.

程鑫,陈旭光. 2022. 大陆新民谣的文化实践:叙事、记忆与身份认同. 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39(4):61-66.

Cheng Xin and Chen Xuguang. 2022. Cultural Practice of New Folk Songs in China's Mainland: Narration, Memory and Identity. Journal of Hubei Polytechnic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39(4): 61-66.

封丹,李鹏,朱竑. 2015. 国外“家”的地理学研究进展及启示. 地理科学进展,34(7):809-817.

Feng Dan, Li Peng, and Zhu Hong. 2015. Progress in Geographic Studies on "Home" and Implications for China. Progress in Geography, 34(7): 809-817.

Gartner C W. 1994. Image Formation Process. Journal of Travel & Tourism Marketing, 2(2/3): 191-216.

Green M C, Brock T, and Kaufman G F. 2004. Understanding Media Enjoyment: the Role of Transportation into Narrative Worlds. Communication Theory, 14(4): 311-327.

洪学婷,黄震方,陈晓艳,徐冬. 2021. 场所叙事视角下乡愁的多维解构与影响机理——基于新民谣歌词与评论的分析. 地理科学,41(1):55-63.

Hong Xueting, Huang Zhenfang, Chen Xiaoyan, and Xu Dong. 2021. The Multi-Dimensional Deconstruction and Influence Mechanism of Nostalgi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lace Narrativ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Lyrics and Comments of New Folk Songs.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41(1): 55-63.

Kivy P. 1991. Sound and Semblance Reflections on Musical Representation: With a New Afterword by the Author.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Kong L. 1995. Popular Music in Geographical Analyses.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19(2): 183-198.

Lynch K. 1964. The Image of the City. Cambridge: MIT Press.

李彬彬,龙飞. 2021. 因歌出游?叙事传输理论下流行歌曲对旅游目的地选择倾向的影响研究. 旅游论坛,14(4):53-63.

Li Binbin and Long Fei. 2021. Does Music Matter? The Transportation Effect of Pop Songs on Its Listeners' Tourism Destination Choice. Tourism Forum, 14(4): 53-63.

吕德胜,王珏,高维和. 2022. 数字音乐产品与慕“名”而来的目的地旅游经济效应——一项准自然实验. 旅游学刊,37(11):101-115.

Lyu Desheng, Wang Yu, and Gao Weihe. 2022. Tourism Economic Effects Caused by "Name and Fame" of Digital Music Products: A Quasinatural Experiment. Tourism Tribune, 37(11): 101-115.

卢俊,蔡浩辉,陶伟. 2023. 家—城市地理学视角下生活方式移民“家”的营造与协商. 地理科学进展,42(3):518-530.

Lu Jun, Cai Haohui, and Tao Wei. 2023. Making and Negotiating "Home" of Lifestyle Migra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ome-City Geographies. Progress in Geography, 42(3): 518-530.

吕兴洋,徐海军,谭慧敏,刘晓燕. 2020. 声音营销力:目的地歌曲对潜在旅游者的影响研究——以歌曲《成都》为例. 旅游学刊,35(5):124-138.

Lyu Xingyang, Xu Haijun, Tan Huimin, and Liu Xiaoyan. 2020. The Marketing Force of Sound: The Impact of Destination Song on Tourist's Attitude: Taking "Chengdu" for Example. Tourism Tribune, 35(5): 124-138.

刘岩,李秀霞. 1996. 音乐文化的地理研究. 人文地理,11(4):61-63.[Liu Yan and Li Xiuxia. 1996. Geographical Study of Music Culture. Human Geography, 11(4): 61-63.]

Marcus G. 1975. Mystery Train: Images of America in Rock 'n' Roll Music. London: Omnibus Press.

Mthatiwa S and Ngwira E. 2019. Moyo Wa Mtauni: Imagining the City in Malawian Popular Music. Muziki, 16(2): 67-86.

彭丹,黄燕婷. 2019. 丽江古城旅游地意象研究:基于网络文本的内容分析. 旅游学刊,34(9):80-89.

Peng Dan and Huang Yanting. 2019. A Study on the Tourism Destination Imagination of Lijiang Ancient Town Content Analysis Based on Travel Blogs. Tourism Tribune, 34(9): 80-89.

Stylidis D, Biran A, Sit J, and Szivas E M. 2014. Residents' Support for Tourism Development: The Role of Residents' Place Image and Perceived Tourism Impacts. Tourism Management, 45: 260-274.

宋晓,张新成,陈水映. 2021. 黄河流域典型旅游地意象结构及影响因素研究. 资源开发与市场,37(9):1145-1152.

Song Xiao, Zhang Xincheng, and Chen Shuiying. 2021. Study on the Image Structure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ypical Tourist Destinations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Resource Development & Market, 37(9): 1145-1152.

Tasci A D A, Gartner C W, and Cavusgil T S. 2007.Conceptualization and Operationalization of Destination Image. Journal of Hospitality Tourism Research, 31(2): 194-223.

汤佩,陶伟,丁传标,程明洋. 2017. 西方人文地理学文献中的“家”. 地域研究与开发,36(6):165-170.

Tang Pei, Tao Wei, Ding Chuanbiao, and Cheng Mingyang. 2017. Home in Literatures of Western Human Geography. Are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36(6): 165-170.

唐文跃. 2007. 地方感研究进展及研究框架. 旅游学刊,22(11):70-77.

Tang Wenyue. 2007. A Study Progress of Sense of Locality and Research Framework. Tourism Tribune, 22(11): 70-77.

Walton K. 1994. Listening with Imagination: Is Music Representational?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52(1): 47-61.

吴成业. 2021. 旅游歌曲中的区域意象建构.云南:云南师范大学.

Wu Chengye. 2021. The Construction of Regional Image in Tourist Songs: A Case Study of Yunnan Tourist Songs in Recent 70 Years. Yunnan: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魏嵘. 2016.地域景观中的文化乡愁——大陆新民谣叙事性研究. 兰州学刊,(11):134-141.

Wei Rong. 2016. Cultural Nostalgia in the Regional Landscape: A Narrative Study of New Folk Ballads in Mainland China. Lanzhou Academic Journal, (11): 134-141.

王婷,吴必虎. 2020. 基于关键词共现和社会网络分析的北京城市歌曲中地方意象特征研究. 人文地理,35(6):57-65.

Wang Ting and Wu Bihu. 2020. Research on Characteristics of Place Image in Beijing City Songs Based on Keywords Co-Occurrence Analysis and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Human Geography, 35(6): 57-65.

王旭青. 2011. 音乐叙事理论——新视阈下一种音乐分析方法的探求. 中国音乐学,(3):99-105.

Wang Xuqing. 2011. Narrative Theory of Music: An Exploration of a Method of Music Analysis in A New Perspective. Musicology in China, (3): 99-105.

王旭青. 2022. 弦乐四重奏《终南山怀远》中的时空观念与音乐叙事逻辑. 中国音乐学,(2):109-116.

Wang Xuqing. 2022. Time and Space Idea and Musical Narrative Logic of the String Quartet Longing for One Far Away at Zhong Nan Mountain. Musicology in China, (2): 109-116.

杨迪,高银宝,赵潇欣. 2020. 基于网络图景的重庆主城空间意象研究.规划师,36(15):61-65.

Yang Di, Gao Yinbao, and Zhao Xiaoxin. 2020. The Research on Space Image of Chongqing Main Urban Area Through the Internet Picture. Planners, 36(15): 61-65.

朱芳,黄剑锋,郭英之. 2022. 面向美好生活的“诗意栖居”——旅游情境“家”的研究回顾与展望. 人文地理,37(5):15-23.

Zhu Fang, Huang Jianfeng, and Guo Yingzhi. 2022. "Poetic Dwelling" for a Better Life: Review and Prospect of "Home" in Tourism Context. Human Geography, 37(5): 15-23.

朱竑,韩亚林,陈晓亮. 2010. 藏族歌曲对西藏旅游地形象感知的影响. 地理学报,65(8):991-1003.

Zhu Hong, Han Yalin, and Chen Xiaoliang. 2010. The Influence of Tibetan Songs on the Image Perception of Tibetan Tourist Destinations.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65(8): 991-1003.

张宏伟. 2023. 论音乐叙事结构研究的核心范畴. 中国音乐,(4):126-137.

Zhang Hongwei. 2023. Study on the Core Areas of Music Narrative Structure Research. Chinese Music, (4): 126-137.

赵渺希,陈汝霜. 2023. 网络社会视角下的城市意象理论辨析与规划应用. 人文地理,38(1):71-78.

Zhao Miaoxi and Chen Rushuang. 2023. Theoritical Progress and Planning Prospect of City Image in the Network Society. Human Geography, 38(1): 71-78.

周尚意,许伟麟,李建平. 2017. 人文主义地理学对城市空间文本的解读——以《北京文脉》插图为例. 地理科学进展,36(9):1051-1057.

Zhou Shangyi, Xu Weilin, and Li Jianping. 2017. A Humanistic Geographical Analysis of City Space: A Study of Three Maps in Beijing's Context. Progress in Geography, 36(9): 1051-1057.

张璇璇. 2018. 音乐社交:大陆城市民谣的叙事、传播及情感建构. 南京:南京大学.

Zhang Xuanxuan. 2018. Music Social: the Narrative, Communication and Emotional Construction of Mainland Urban Folk Songs. Nanjing: Nanjing University.

张一骢. 2022. 文化在地性视角下音乐视听节目的创作转向初探. 中国电视,(6):33-39.

Zhang Yicong. 2022. A Primer on the Creative Turn in Music Audiovisual Programm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Locality. China Television, (6): 33-39.

张中华,文静,李瑾. 2008. 国外旅游地感知意象研究的地方观解构. 旅游学刊,23(3):43-49.

Zhang Zhonghua, Wen Jing, and Li Jin. 2008. An Explanation of Theory of Locality in the Foreign Study of Perceptive Image in Tourist Destinations. Tourism Tribune, 23(3): 43-49.

文章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