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亚洲象保护地的动物氛围建构与协商

  • 刘嘉文 , 1 ,
  • 唐雪琼 2 ,
  • 尹铎 , 3
展开
  • 1. 西南林业大学 水土保持学院,昆明 650224
  • 2. 西南林业大学 园林园艺学院,昆明 650224
  • 3. 广州大学 地理科学与遥感学院,广州 510006
尹铎(1990—),男,内蒙古鄂尔多斯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保护地社会—自然交互,(E-mail)

刘嘉文:论文撰写、修改,田野调查与数据获取分析;

唐雪琼:调研支持,课题整体规划,论文撰写指导;

尹 铎:论文选题、撰写、修改与指导。

刘嘉文(2000—),男,贵州赤水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社会文化地理,(E-mail)

收稿日期: 2024-12-09

  修回日期: 2025-03-16

  网络出版日期: 2025-08-21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237122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2171240)

云南省兴滇英才计划项目

The Construction of "Animals' Atmosphere" and Negotiations between Animal Groups in the Xishuangbanna Asian Elephant Protected Area

  • Jiawen Liu , 1 ,
  • Xueqion Tang 2 ,
  • Duo Yin , 3
Expand
  • 1. College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Sou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 Kunming 650224 China
  • 2. College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Horticulture, Sou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 Kunming 650224
  • 3. School of Geography and Remote Sensing, Guangzhou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006, China

Received date: 2024-12-09

  Revised date: 2025-03-16

  Online published: 2025-08-21

摘要

基于动物氛围的核心概念,以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勐养子保护区为例,探讨人与野生动物在多元时空维度下的互动及情感氛围的生成与演变。研究发现:1)历史时期亚洲象的主体性通过文化表征的形式映射了地方居民的情感体验,奠定了自古以来人象关系的感情基调;但近代以来,在发展逻辑的转变下,物质环境与社群关系的变迁重塑了亚洲象的生活世界,人象之间的负面情感氛围凸显。2)在现代旅游及保育活动的影响下,亚洲象的主体性在不同的互动情景中得以施展,同时物质环境的变化又重塑了人象之间的社群关系,人象之间共同展演了排斥与喜爱交织的复杂情感氛围。3)人象之间的多元情感是人与野生动物在特定时空中协商与博弈的结果,亚洲象通过其情感主体性深刻影响了人类对保护与发展的认知与实践。

本文引用格式

刘嘉文 , 唐雪琼 , 尹铎 . 西双版纳亚洲象保护地的动物氛围建构与协商[J]. 热带地理, 2025 : 1 -11 . DOI: 10.13284/j.cnki.rddl.20240810

Abstract

Protected area is a crucial spatial concept in contemporary human geographical research. Previous research concerning human-wildlife relationships has predominantly focused on pragmatic frameworks such as wildlife population management strategies or post-conflict compensation mechanisms. However, the "emotional turn" concept in human geography points out that research on human-animal interactions must not overlook the affective interactions between humans and animals that occur within specific places. Therefore, this study selected the Mengyang Sub-Reserve in the Xishuangbanna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China, to investigate the underlying factors influencing human-wildlife interactions within protected areas,. Drawing on the core concept of "animals' atmosphere," it explored human-wildlife interactions across multiple spatiotemporal dimensions and the generation and evolution of affective atmospheres. This study employed comprehensive qualitative methods, including participatory observation and textual analysis. The main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1) In the pre-modern era, the subjectivity of Asian elephants was reflected through cultural representations, such as historical allusions and mythological legends, which mapped the affective experiences of local residents and focused on reverence and admiration. These affective experiences have established the emotional foundation of the human-elephant relationship since ancient times. However, since the modern era, economic development, transformations in the material environment, and community relationships have reshaped the lifeworld of Asian elephants. Phenomena, such as habitat destruction and poaching, have led to a predominantly negative atmosphere between humans and elephants. (2) The introduction of modern tourism and conservation activities have meant that the subjectivity associated with Asian elephants is exercised in non-representational ways within different interaction contexts: For example, scenic areas manipulate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humans and non-human animals by reshaping tourist spaces where tourists discern the subjectivity of Asian elephants through the act of gazing. Asian elephants continuously adjust their interactive approaches toward local residents through bodily gestures and accumulate survival capital through contestation and negotiation within specific spaces and times. Additionally, conservation rangers establish deeper emotional connections with Asian elephants through specialized zoological knowledge. (3) Although scenic areas manipulate tourist sentiment by creating material environments, there is often a friction between tourism operations that cater to modern tourism experiences and wild elephant survival patterns. Humans and Asian elephants constantly construct their comfort zones through mutual negotiation and compromise. In summary, this study reinvestigated the affective networks between humans and animals from a "more-than-human" perspective. It utilized the concept of the "animal atmosphere" and elucidated the intrinsic logic between con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 within protected areas. The findings emphasize that affective logic can still be used to uniquely interpret cross-species relationships within these coexistence spaces and provides a geographical explanation that can improve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humans and nature. Moreover, this study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ildlife conservation and local development from spatial and affective perspectives. It addresses previously inadequate research on the differences in agency among multiple actors, responds to contemporary new animal geography requirements to explore animal agency across diverse spatiotemporal contexts, and provides concrete empirical results within a distinctive Chinese context. Finally, the study suggests that future research should engage more extensively in dialogue with disciplines such as animal ecology and ethology and should shift its focus towards more concrete tourism contexts to analyze the applicability of the theoretical concept of "animal atmospheres" across different scenarios.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求加快新时代生态文明的建设 1。而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正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在要求(蔡晓梅 等,2023)。在自然保护地中,人类与野生动物的互动关系不仅决定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成效,也深刻影响人类的生计发展,两者的关系已成为地理学重要研究议题。
当前,学者在野生动物的种群管理与生境恢复(李勤 等,2013)、人兽冲突的治理方案(程一凡 等,2019)及保护地居民的生计转型路径(李群绩 等,2020徐菲菲 等,2023)等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然而,保护地的建设与社区发展涉及复杂的互动过程及社会文化机理(杨君杰 等,2023)。如纳米比亚地方政府曾为了筹措黑犀牛保护资金而引导地方社区开展野生动物旅游,但该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忽视了本土居民长期以畜牧业为主的生计传统,激化了社区内外部矛盾,使保护与发展的平衡难以实现(Christophers, 2006)。这表明,若是将人与野生动物的关系二元化或是片面化地理解,则难以贯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在此背景下,地理学的“情感转向”为研究人与动物的关系提供了新路径。这一视角聚焦于承载多元主体间丰富情感体验的微观地方,提供了更为细致的主体协商与博弈的线索(朱竑 等,2015)。如Lobo等(2023)对印度孙德尔本斯红树林保护区的研究发现,外来非政府组织(NGO)试图将当地社区中因老虎袭击而失去丈夫的寡妇塑造为悲惨的边缘群体,以获得国际媒体的关注。但原住民却将这种至亲的死亡描述为“回归森林的感召”——否定了来自他者的创伤叙事。又如Stone等(2022)在乔贝国家公园的研究中发现,野生动物不仅仅是吸引游客的“情感资本”,又是破坏农作物、威胁社区居民生计的风险载体,这种矛盾性直接导致社区对野生动物保护策略的抵抗。这些研究表明,情感不仅是主体的心理状态,更是权力博弈的一种空间媒介。
尽管如此,现有研究仍聚焦于人类主体间的情感体验,忽视了动物本身具有的主体性和感知能力,它们的情感表达同样对塑造人与动物间的关系至关重要(Buller, 2014)。如Smith等(2021)研究了警犬在得到训犬师的肯定与激励后产生的积极情绪响应,正是利用犬科动物自身的一系列情感反馈机制,训犬师的行为训练才得以成功。然而,这类将动物视为情感主体的研究大多局限于高度可视场域下的宠物或是其他驯化物种。那些处于荒野之地的野生动物仍被默认为仅靠生理调节机制行动的被动客体,其自身的情感表达与互动并未得到足够重视。实际上,在自然与社会界线日益模糊的人类世(Anthropocene),人与野生动物的互动愈加频繁,“纯粹自然”的观点不断受到挑战。一方面,野生动物之间的情感交流常常打动保育者,增强他们对保护和研究这些动物的信念。如通过野外红外相机的记录,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母子间的亲昵互动被细致地捕捉并引起关注 2;另一方面,像狮子(Panthera leo)这类野生动物对人类活动产生负面感知时,其“报复行径”让周边社区居民头疼不已,人与动物的关系变得更为紧张(Margulies, 2019)。在自然保护地的保护与发展中,野生动物似乎总与人类处于复杂纠葛的矛盾状态。这种矛盾不仅体现在人类与野生动物之间的空间摩擦,更深刻地反映在两者情感互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中。那么,这些野生动物到底如何与人进行跨物种互动与协商,其中的情感逻辑又是如何影响保护地的野生动物保护与社区发展,成为值得探讨的科学问题。
因此,本文选取亚洲象(Elephas maximus Linnaeus)这一旗舰物种,聚焦西双版纳野生动物保护与社区发展的具体情境。通过“动物氛围”(animals' atmospheres)的理论概念,将情感因素纳入人与野生动物关系的探讨中,试图突破传统的“科学主义”思维,追踪人与野生动物在特定时空共同编织的情感网络。为理解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提供来自情感与时空混合视角的诠释。

1 理论回顾

早期,西方社会文化地理学侧重于对动物进行社会建构,思考动物表征的社会文化意义,同时将动物视为反思人类社会实践的棱镜(Hovorka, 2018)。其关注的核心仍是Animal SpacesBeastly Places中所述——人类建构的“动物空间”(Philo & Wilbert, 2000)。20世纪90年代,受行动者网络理论(Actor-Network-Theory)、生物哲学以及非表征理论等影响,人与动物议题的研究逐渐转向超越人类(more-than-human)的范式,强调不应局限于对动物进行话语建构式的“再现”,而应尽可能地将人与动物的互动进行还原与呈现(Buller, 2015)。该范式下的地理学研究将动物视为具有差异能动性的个体,而不仅仅将其扁平化为物种水平上的客体;此外,“超越人类”的研究期望能“倾听动物的发声”,因而迫切需要一些新的概念与理论,以更好地探究各种空间中人类与非人类动物的复杂关系(Buller, 2016)。
动物氛围概念的出现,强调动物能感知周围的环境,塑造自身的情感体验,主张研究应关注动物与人交互的生活世界,为理解动物的非人能动性提供了新路径(Lorimer et al., 2019)。根据Lorimer等(2019)的研究,在分析动物氛围时,需考虑动物主体(animal subject)、社群关系(social relations)与物质环境(material circumstance),同时这几种要素需置于特定时空条件(space-time)下进行考量。首先,动物的主体性(subjectivity)承认了动物具备感知与情感体验的能力(Despret, 2008)。从方法论的视角而言,一方面历史地理学认为动物主体性是历史资料文本的再表征,通过重塑在历史档案中沉默的动物形象,展示动物是如何塑造人类社会的文化传统以及知识经验。如Neumann(2022)对20世纪30年代约塞米蒂国家公园黑熊的研究发现,管理者的科学记录与游客的情感叙事共同建构了黑熊“危险而迷人”的双重形象。而这种主体性实质是话语权力与殖民自然观的产物,掩盖了黑熊通过冬眠等行为对管理策略的实际抵抗。另一方面,已有研究广泛借鉴现代动物行为学理念,承认不同的动物个体感知周围环境的能力和特性具有差异。如动物行为学家Uexkull发现,动物个体通过视觉、嗅觉、触觉和其他独特感官感受着人类难以察觉的电磁化学环境,形成自身的“生活世界”(umwelt)与情感体验(Tønnessen,2009)。因此,研究者需通过具身(embody)移情的方式,深入动物的“生活世界”当中以感知动物氛围的形塑。
其次,动物的社群关系及其所处的物质环境同样塑造了动物氛围(Lorimer et al., 2019)。一方面,在动物群体中,社群内的物质信息与情绪的传递与接收共享了个体间的情感体验。如野象群互相戏水玩耍时的欢快愉悦、遇到威胁时的集体护幼及攻击行为等均体现了野生动物分享情感的潜力,证实了亚洲象等哺乳动物具有高度的社会组织性(Fernando & Lande, 2000)。另一方面,物质环境也是氛围塑造的关键因素。人类世以来频繁的人类活动已改变了动物的生存环境,诸如森林砍伐、采矿以及道路开辟等活动改变了原始生境,枪支盗猎、陷阱捕捉等行为产生的“创伤景观”对氛围的塑造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Lorimer et al., 2019)。
此外,氛围不是超越历史的、僵化的结构物,而应被视为特定时空下由在场的主体共享的一种情感拼装(emotional assemblage)(Jones & Clark, 2019)。首先,氛围具有空间异质性的特征。如尹铎等(2021)以丽江旅游客栈的宠物狗为对象,分析了不同场景下人与宠物间的互动体验,展现了客栈前台与后台不同情感氛围。此外,氛围处于动态变化中。瞬息事件的触发或是长期历史的实践都影响情感的传递,氛围的凝结与消散是在一定的时间序列下展开的,应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分析人与动物复杂的动态关系(Lorimer et al., 2019)。
需要强调的是,动物氛围的概念不能将其理解为仅仅是“动物间的情感”,否则将陷入“拟人化”(anthropomorphism)的认识论争议(Wynne,2007)。如Fox & Gee(2019)所述,人与动物都是情感的塑造者与感受主体,动物氛围的建构、消散与重构是多物种间互动协商的过程,主体间的情感通过各种复杂的动态博弈而产生,并且在主体之间传递、分享,从而塑造集体维度的氛围。换言之,人与动物在特定时空的互动产生了具有跨物种特征的情感氛围,对多物种间互动协商的剖析可更清晰地展现氛围形成的动因,并揭示氛围面纱笼罩下的政治生态实践过程。
与当前被大量研究的城市空间不同,自然保护地中的跨物种情感关系少有学者关注。野生动物尽管或多或少受人类活动的影响,但仍保留了相对完整、独立的社群生活模式以及生活习性(Whittaker & Knight,1998)。它们不是Haraway(2010)所述的受现代经济技术活动影响所创造的“赛博格”(Cyborg),而是具备自主选择活动轨迹以及生理响应机制的独立生物体。在自然保护地中,人与动物的相遇和互动不是总处于受人类主体掌控的“迪士尼乐园”,而是充满更多未知与不期而遇的“兽性地方”(Philo, 2000)。同时,人与动物塑造的情感氛围也不再是单一的微观空间下的产物,而是在更广阔时空尺度下的复杂动态过程。因而,本文构建了动物氛围的分析框架(图1),探究在动态的空间情境下,人与野生动物的互动究竟产生怎样的情感氛围,从而塑造、改变了自然保护地的多物种关系。
图1 自然保护地中的动物氛围分析框架

Fig.1 The analytical framework of animals' atmospheres in nature reserve

2 案例地概况与方法

2.1 案例地概况

本文所指的西双版纳亚洲象保护地为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由于毗邻保护区的野象谷景区兼具野象救助与保育的科研功能,因此将野象谷共同纳入研究案例中。保护区始建于1958年,是中国热带雨林面积最大、野生亚洲象种群数量最多的自然保护区,同时野象谷也是中国唯一能观赏到野生亚洲象的旅游景区(崔庆明,2023)。自西双版纳大规模种植橡胶以来,保护区的原始热带雨林受到严重破坏,野生亚洲象数量骤减。但随着国家政策的完善、生态保护意识的增强,亚洲象种群也有所恢复,个体数量从20世纪90年代监测到的100余头,增长到2023年的300余头(牙茜葭 等,2023)。一方面,亚洲象被视为具有高度社会组织性的哺乳动物,具有较好的研究基础,是探究人与动物情感机制的较佳对象;另一方面,长期以来西双版纳人象冲突的复杂矛盾及围绕其实施的一系列保护措施勾勒了较具张力的地方场景。选取亚洲象作为研究案例正是出于其独特生物学特性及与人互动的复杂关系的考量。

2.2 方法

首先,查阅西双版纳州志等历史档案及相关影像资料,梳理保护区从建立前后以及人象互动的历史进程;其次,采用半结构化访谈、参与式观察以及文本分析等综合质性方法。考虑到野象出没高峰季节为每年的冬、春季,在2022年11月至2024年2月先后4次前往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勐养片区进行调研,共65 d。针对亚洲象活动频繁的国道G213周边、野象谷景区以及村民的日常生活空间进行考察,观察亚洲象的活动频繁区域留下的痕迹以及村民的典型生活空间,对人类与非人类的活动场景进行记录,在征得同意后,对不同类型的场景进行录像以及照片拍摄。共访谈28人,包括保护区周边的19位村民、6位野象谷游客以及3位“救助象”保育员。每位受访对象访谈时间在30~150 min,访谈问题主要包括:日常劳动与生活实践、人象邂逅的典型情境、对亚洲象的情感与态度、对保护区建设和社区发展的看法等。在所获取的信息达到饱和后停止收集,同时,对收集到的关键信息进行交叉检验,以保障所获数据的信度和效度。在征得受访对象同意的前提下,对访谈过程进行录音并整理为文本,共15.3万字。

3 历史钩沉下的氛围展演

3.1 敬重与赞美:话语表征中的动物主体

动物主体性的呈现方式建构了人类主体对动物的感知与态度,塑造了人与野生动物之间的情感氛围。历史典籍中,亚洲象因其庞大的体态和巨大的力量等生物学特征被符号化为人类的劳作伴侣。如《新唐书列传·南蛮上》曾经记载:“永昌之南……象才如牛,养以耕”(吴圣杨,2007)。更有典籍详细记载了象耕的具体方式,如《论衡·书虚篇》:“象自蹈土,鸟自食苹,土蹶草尽,若耕田状,壤靡泥易,人随种之”(刘祥学 等,2022)。文中“象足踏土”的生物特征因为与人类耕作方式的相似性被加以捕捉和阐释,从而将亚洲象的主体性锚定为生产的协作者。该形象亦是人类对野生动物的话语权力的投射——亚洲象自身的繁衍需求、生活习性被选择性地掩盖,而符合人类价值取向的行为被提取并刻画为温顺、善于劳作的符号形象。
更具有故事性的神话典故将亚洲象的主体性进一步铭刻入文化传统中。傣族图腾神话《象的女儿》描绘了傣族先民的由来(朱德普,1990):古时一位妇女进入森林挖野菜,因为天气炎热喝下了路边的一眼清泉,可没曾想这是始祖神象在森林里刚撒下的尿,于是怀下了始祖神象的孩子。妇人生下的女孩被世人称为象姑娘,她长大之后为了认清自己的身世到森林里找到了始祖神象,并得到了神象的认可。后来,象姑娘与一位青年猎人成为伴侣,回到了人类居住的平坝后生育了许多儿女,这些后代就是神象的后裔。这一神话故事中,傣族将自身塑造为大象的后裔,认为大象与人有着密切的亲缘性。这种叙述方式并非根植于人类社会的伦理框架,而是依托于诸如野生动物自身的领地意识、身体特征等生物属性将亚洲象的生命力无限延伸。如今,亚洲象早已融入傣族人民的社会文化中,纵观作为西双版纳首府的景洪市以及各地村寨,随处可见充满象元素的雕塑以及各式家用器具,足以显现亚洲象在地方民族文化发展中的重要性。
然而,动物主体性的施展方式也会随时间的推移而改变。20世纪90年代,美国人类学家Hathaway(2013)跟随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成员在西双版纳进行防象电围栏的调查。他在调查中记录了与村民交流的情景:“有一天晚上,我和五个村民聊天,问为什么在非洲相当有效的防象电围栏在这里却不起作用。其中一个幽默的男人从椅子上站起来朝门口走去,说:‘我该说什么呢?这些是中国大象,也许它们比非洲的更聪明。坐在木桌旁的其他人看着他,然后微笑着向我点头。’”在地方居民的话语体系中,大象的能动性通过“本土”及“外域”的方式加以建构,强调“本土”的象更聪明。这种认知并非源于严谨的现代科学,而是动物的主体性在人类知觉感官中留下的直觉认知。当这种主体性突破人类设定的物质边界时,其智慧与力量的表现再次成为氛围展演的注脚。
正如保护区周边X村的村民B01所述:“跟现在不一样,老一辈是把大象看成跟神灵一样。以前大象去寨子里面,然后老一辈的去拜大象,大象来了也就随口吃两口苞谷就走了。就算种了一些甘蔗被大象吃了,那些老人也说给它吃吧。就算被吃了,也说是我的福气、运气。”与近年来国内外媒体塑造的频繁破坏的“肇事象”形象不同,傣族先民反而视大象为神祇。长期以来,在历史文献的记载以及话语表征下,亚洲象的主体性以不同的方式得到地方居民的承认,并在不同的社会场景下得到不同的价值诠释。这种动物主体性实际上是根植于其自身的生活实践,它们的身体、行为与感知能力成为人类对其进行情感投射的鲜活素材。

3.2 恐惧与悲伤:野象社群中的氛围重塑

当西双版纳地方居民传统的自给自足式的生计方式转向经济作物种植时,物质环境的改变与人象间社群关系的变化使跨物种间的祥和、温馨的氛围被打破。
20世纪50年代初,国家工业化的需求衍生了西双版纳大规模的橡胶生产空间(翟佳豪 等,2022)。在国家政策以及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民营橡胶产业也在20世纪70年代后得到发展。这些经济林直接导致亚洲象赖以生存的原始森林被简化为单一的人工种植网络,亚洲象传统的觅食区域和栖息地逐渐破碎化和孤岛化。物质环境的重塑极大地瓦解了Uexkull所述的象群的独特“生活世界”(Tønnessen, 2009),显著影响了亚洲象的种群生活史策略(life-history strategies)(Mar, 2002)。
20世纪70年代,纪录片《捕象记》揭示了暴力手段与话语权威如何将现代性的娱乐需求置于野象生存空间上 3。1971年,上海西郊动物园由于繁育种源不足,组织捕象队进入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捕捉幼象以补充种源。由于缺乏经验,整个抓捕行动共造成三头野象的死亡。纪录片旁白叙述道:“1971年5月5日,正在接近象群的捕象队被一头公象发现,它突然冲了过来,形势十分危急。在场的战士们为了保卫阶级兄弟,用冲锋枪击毙了这头凶猛的野兽……”旁白以一种人类中心主义的叙事逻辑合理化了捕象的行动,将击毙野象的行为视为维护人类生命安全的正义手段。这样的叙事方式反映了过去生态保育以及野生动物保护观念的极度匮乏,作为独立生命个体的野象被建构为满足人类需求实践时所遇到阻碍与危险。
捕象队最终捕获了一头年龄8岁的小象,这头小象后来成了闻名全国的母象“版纳”,在上海动物园生活了46年,给几代上海人带来了珍贵的回忆 4。纪录片详细地描述了“版纳”被捕获的过程:“这是一个由20多头象组成的家族。当发现这头小象的时候,它们母子刚好和象群分散,麻醉枪打过去之后,它就倒了。母象很着急,开始嘶吼,看它没有动静,以为它没有了。再加上我们周围人多,母象只能撤退了……小象被麻醉后的几天,我们要原地等它恢复。象群知道小象还活着,连续几个晚上都在附近守着,丛林里的大象不甘的嘶吼声在山谷里回荡。小象也一直在叫,好像在给族群传递信息。捕象队员只能不停地往火堆加柴,就这样对峙着。”研究表明,野象对族群中处于困境的其他成员会表现出共情的行为,并对成员的死亡有着极为敏感的认知(Douglas-Hamilton et al.,2006)。小象“版纳”被麻醉后,母象的嘶吼、象群数夜的守候揭示着象群成员通过人类难以理解的声学信息进行交流,而这种“焦急”“悲伤”的情绪也在个体之间传递,使整个野象族群笼罩在一种伤感的氛围中。此外,这种对幼体的剥离与成员的死亡会显著影响野象社群的代际传承机制(Hart et al., 2008)。如村民B06所述:“这些老象它们的记性可好了,假如你对它不好,打它,它可能会记你一辈子,甚至还会跟它的孩子说……”。
《捕象记》所记叙的捕象行为不仅仅是物理层面的生态干预,更是跨物种的创伤记忆的生产。一方面,于野象而言,麻醉枪的刺痛、火堆的光亮以及人类呼喊声的侵扰,构筑了其感官世界持续不断的恐惧与悲伤。另一方面,纪录片中的捕捉与象群反抗的嘶吼交织的视觉与听觉媒介,将这种“野性”固化为一种危险的象征。这种双向的创伤实践实际上不断地重塑着西双版纳的动物氛围:野象栖息地的萎缩与经济林的扩张并行,而象群的报复性侵扰又进一步强化了人类的戒备心理,恐惧与悲伤的氛围以一种循环往复的方式不断展演着跨物种的实践。

4 现代化转型下的动物氛围建构机制

4.1 排斥与喜爱:具身邂逅下的动物主体

数十年来,中国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及监管水平取得显著提升,以往随意猎杀野生动物的场景再难看到。对于自然保护地而言,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关系也在悄然发生演变。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正式颁布,标志着中国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正式在立法层面得到保障,在随后的30余年中,该法律得到了不断的修正与修订(尹铎 等,2017)。与此同时,在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亚洲象种群的数量逐渐恢复,亚洲象的保护得到足够重视。为更好地探究在保护意识增加以及法律严格限制下的人象互动过程的转变,将从保护区周边村民以及保育员的视角,探索具身邂逅下亚洲象的主体性施展。
对于保护地周边的地方居民而言,他们经历了从野生动物被随意猎杀再到严格立法保护的历史演变过程。与过去相比,如今的人象邂逅形式发生了较大转变,用村民A07的话来讲:“以前是人追着大象跑,现在是大象追着人跑。”与历史时期地方居民对亚洲象主体性的敬重与喜爱不同,它们当前的主体性往往以破坏居民日常生活节奏的形式展现,塑造了弥漫在生活空间当中的紧张氛围。在相对安全的栖息环境下,亚洲象在面对人类时有着充分的协商与博弈能力。村民A07讲述了野象闯入家中的场景:“它们很爱吃盐巴,一进到我那个伙房里面就把盐巴吃掉,把那个什么液化灶、电磁炉拖出来给砸碎。我们那有一户养鸡的,家里装了苞谷面,被那些老象一直拖着走,它们最爱吃苞谷了,记性又好,放在哪里都知道。”——受访者A07。可见,野象的生活习性已逐渐融入人类社会,它们的进食习惯与偏好也受人类种植作物的影响,习得了在人类社会获取能量与营养的能力。这种策略性的空间实践能力使亚洲象将人类的居住空间转化为跨物种的博弈场所,打破了传统保护叙事中的“自然–社会”的二元边界。可见,在现代性的情境之下,野象的主体性施展与村民的日常生活相摩擦时,便催生出排斥性的情感氛围。
然而,保育实践的开展却构建出截然不同的跨物种氛围。为了救助数量稀少的野生亚洲象,西双版纳林业部门在21世纪初建立了亚洲象救护与繁育中心(下文简称“繁育中心”),10余年来在野外救助了“然然”“平平”“阿宝”等野生亚洲象。调研期间,在保育员带领下,笔者得以与4岁大的亚洲象“景景”开展近距离互动。如Despret所言(2013),对于动物的理解应超越表征的建构,通过对动物主体近距离的行为学观察来探索人与动物间的情感体验,这也为更好地理解人与动物的关系提供了更为可信的证据与直观的经验。在近距离接触中,亚洲象不再是抽象的代名词,而是活生生的个体,不同的个体有着相异的个性与喜好。
我拿起相机拍“景景”的时候,它抢镜头了。它很通灵性,知道我在拍它。它好像在朝我笑,大大的眼睛一眯一眯的。它喜欢拿鼻子来蹭我,鼻子长长的,摸起来比较粗糙,有刺手的毛。我和“象爸爸”摸着它的时候它就待在原地蹭来蹭去,好像在跟我们玩游戏。象爸爸告诉我“景景”虽然是个女生,但是还是很调皮的,它很喜欢依偎在妈妈和姨妈身边,仗着有两个家长保护她,就一直去欺负前两年野外救回来的龙龙,可调皮了,得小心它会用后脚来踢人。——调研笔记,2023年4月
与游客或村民相比,保育者掌握了更多的动物行为学知识,并且长时间与大象近距离接触,对每一头大象的性格特性、生理习性都很知悉。如被救助的野象“平平”因为早年在野外受伤的经历,常年患有尿淋漓的疾病,保育员C02凭借“平平”的鸣叫声、耳朵的缺口以及后腿上的尿痕就能轻易地将其分辨出。正如保育员C05所言,“不管是景景还是平平或者龙龙,我都很喜欢它们。它们都有自己的个性,就像家里的小孩子,有的安静有的捣蛋。如果你要照顾它们,你得明白,不是人去选大象,而是大象选人,你要了解它们,知道它们的性格。如果它不认可你,你们就没法建立联系。”保育员对大象喜爱的情感,并不是人类主体所赋予的,这种情感连接既建立于人类对动物主体的差异性感知上,更取决于野生动物的主体性反馈。此外,对于大象而言,保育员的亲密接触与关怀情感的传递,也让其对人类产生深层次的依恋。
总之,人与象之间的具身邂逅重塑了跨物种氛围的生成逻辑,动物的主体性不再是一种被观测的客体所在,而是成为人与野生动物间共情的认知媒介。这种或排斥或喜爱的情感氛围推动着人们探索如何更好地与野生动物共处,同时深化了人类对保育工作的理解。生物多样性保护不仅仅是一种物理意义上的种群管制,更是一种嵌入在跨物种情感体验中的地方实践。

4.2 顿悟与冲突:动物氛围的操纵与协商

经过现代化转型后的西双版纳强调绿色发展,坚守最为严苛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在生态保护的理念下,发展了更为多元的产业模式。其中,旅游业的发展改变了人象间的物质环境与社群关系,重塑了动物氛围。20世纪90年代,在世界自然基金会(World wildlife Fund)的协助下,西双版纳逐步建立起中国唯一可以观赏到野生亚洲象的野象谷景区(Hathaway, 2013)。该景区毗邻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其观赏区域与保护区实际上直接相连,因此象群常年可在保护区以及景区内部活动,具备非常好的观光条件。一方面,野象谷根据对亚洲象习性的掌握,通过种植植被、定点埋放盐分等方式吸引野象光顾景区。另一方面,通过高空栈道替代早期的地面游步道,景区杜绝了游客与野象近距离邂逅的危险性,转而以视觉观察以及物理隔绝的方式,为人与野象间的亲密邂逅提供了可靠的技术载体,也为这种邂逅所产生的情感氛围奠定基础。在2023-04-26调研中,野象群“小缺耳朵”家族于景区2号高空栈道的观象台下方出没。由于象群出没的随机性,邂逅机会千载难逢,游客纷纷驻足拍照。
观赏过程中,领头的母象用象鼻将枝叶卷了起来并放入口中,而象群中的小象也学着“长辈”们的姿态,学习如何进食。母象时常用象鼻将小象裹进身下,呵护有加。——调研笔记,2023年4月
野象的社群行为展演了非人类动物的独特交流模式,它们施展着自然的天性,幼象以及成年象以不同的行为展示着它们的主体差异性,向凝视着它们的游客展示Lorimer(2007)所述的非人类的魅力(nonhuman charisma)。可见,通过刻意的环境改造,景区能将野象的自然习性完整地展现在游客的眼前,不同野象个体间相互的信息传递、情感交流向游客们展示着以往难以在动物园等场所见到的情景。欣喜、激动的情绪在游客间传递,游客T02惊叹道:“哦,这些大象好可爱啊!太稀奇了,我以前从来没见过野生的大象,它们一块吃东西真的好默契,真是一个有组织的小家庭。”——受访者T02。在观赏中,动物个体间的社会行为及信息传递跨越了物种间的表达障碍,彰显了来自非人类动物所形塑的生态价值,游客们对于野生动物保护也在这一刻得到顿悟般的理解。正如游客T03所述“我算是后知后觉,如果不是国家法律严格保护了这些野生的大象,我们现在也很难看到这么珍贵的场景,实在太难得了!”这种跨物种的独特体验与情感氛围的渲染离不开景区精巧的物质环境设计,以及对野象社群生活的巧妙展示。通过这样的方式,景区唤起了广大社会群体对野生动物保护的关注,同时也实现了旅游景区核心吸引物的塑造,进而实现了旅游发展的长期经济收入。
然而,为了迎合现代性旅游体验而进行的景区开发与日常运营,与野象的生理节律和日常活动空间的需求之间产生了潜在的冲突。这种冲突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景区刻意营造的情感氛围。野象谷景区的213国道人为地将勐养保护区划分成东西两侧,野象群不得不从道路中穿过保护区。嘈杂的汽笛声,游客所产生的噪音、乃至对栖息地完整性的分割,改变了亚洲象生存的物质环境。在访谈中,负责景区门口安全工作的观象员C03分享了野象群经过国道的经历:
--引用第三方内容--

“有一次象群要借道,发生过小象掉进路边的排水渠的事情。大象它是很护犊的,所以象群过马路时会比较紧张,通常作为首领的一头母象会先从树林边进入道路,而身后的小象以及其他成员会紧随其后,甚至会有几头象作为警戒象待在道路中央,警惕地看着远处观望的游客,发出吼叫,它们是在警告你,怕你伤害小象,让你不要靠近。”

——受访者C03
野象群的家族成员展现了高度社会化的特征,环境的改变激发了象群紧张不安的情绪,过往甚至曾经出现过野象追赶公路中躲避不及的游客的情景。这些极少发生的冲突事件引起公众对于景区安全性的担忧以及对大象保护监测合理性的质疑。为了应对这些潜在风险,景区甚至设置了近10名经验丰富的观象员常年观测野象群的移动方位,以保障游客与野象的安全。每当监测到有象群快要接近公路时,观象员立即引导旅游车辆熄火,指挥司机与游客向相反的方向后退。正是在这种情感氛围的动态变化中,人类与野象似乎也达成了一种“默契”:一方面,象群习得了从景区专门为它们预留的“象道”中通过的方法,而不从其他的路口贸然进入公路;另一方面,当有象群接近时,游客也在观象员的引导下,保持安静并后退,为象群的经过提供一个没有威胁的轻松、舒适的空间。值得强调的是,这种“默契”并非是人类主体单方面努力的结果,而是跨物种间协商与妥协的产物。
通过倾听Buller(2016)所述的“动物的呼声”,可以发现人与动物实际上仍处于一种非对称性的权力博弈过程中。在人与亚洲象的互动中,一方面,亚洲象所展现出来的主体性及社群关系在不同时空条件下被人类表征与体验;另一方面,人类对物质环境的改造与操纵又塑造了人象间不同邂逅模式,从而形成了多样化的动物氛围(图2)。
图2 西双版纳亚洲象保护地的动物氛围建构机制

Fig.2 The mechanism of animals' atmospheres in Xishuangbanna Asian Elephant Reserve

5 结论与讨论

本文以云南西双版纳复杂的人与亚洲象互动关系为例,构建了动物氛围的分析框架,探究野生动物与人在时空迁移下共同建构的情感联系。通过动物氛围的概念,重塑了人与动物之间多样化的关系,将以往强调冲突的二元视角转换为以情感互动为特征的跨物种关系,揭示了人与野生动物互动的异质性。研究认为,通过追溯人与亚洲象之间生成的情感氛围,得以以一种打破人类中心主义的视角更好地审视人类过去在自然保护地中的实践。人与野生动物的协商与互动并不是单向度的,对待野生动物的感知与能动性应以更为扁平化的本体论立场看待。如Whatmore & Thorne(2000)所言,人类在历史长河中与大象的具身邂逅充斥着宏伟与强烈的美学体验,这种体验表现为一种对于人类息息相关的大型生命形式的敬畏感,与现代城市生活形成鲜明对比。本研究所采取的情感视角再现了这种不同生命形式间的对话与独特邂逅方式,将野生动物视为与人类主体一样具有独特的情感体验与情绪感知,回应了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与贯彻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重大现实关切。
首先,本文顺应了地理学研究中“超越人类”的思潮,将人与野生动物的互动视为多元行动者共同组成的关系网络。采用动物氛围概念解释西双版纳人与亚洲象的协商与博弈产生的情感联系是如何影响保护地的保护与发展实践的。与既往研究不同的是,本研究将亚洲象视为与人类主体具有相同伦理地位的情感主体,认为亚洲象也与人类一样,能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并与人类行动者一起建构出多样化的情感联系。本研究同时拓展了动物氛围概念的应用场景,过往针对人类与非人类情感的研究多聚焦于城市空间的家养宠物或是其他动物,而对野生动物及地方社区间的互动及情感联系关注较少。在自然保护地中,情感的逻辑依旧能以独特的方式解释多物种间的互动特征,最大限度地呈现人象互动的原始张力。
此外,本研究从地理学的视角探讨了自然保护地中人与野生动物的关系是如何演变,透过其中的情感逻辑,梳理了野生动物保护与社区发展之间复杂的嬗变。尽管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能较为细致地刻画多元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但对于不同的空间与地方,多元主体的能动性差异的变化关注不足。本研究立足于地理学视角,分别从历史演变的纵向维度以及空间的异质维度探讨多元主体塑造的情感氛围。在前现代时期,对亚洲象主体性的表征及符号化的艺术形式塑造了长久以来地方民族对亚洲象的独特情感。而在现代化生产生活模式占据话语主导地位时,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潮使人类在人象互动过程中处于能动的优势地位,亚洲象往往成为被人类规训和掌控的对象。随着近年来发展路径转型以及保护模式的不断深化,人象互动的方式以及路径以更多元化的方式呈现。
本研究也存在一定局限性。首先,野生动物的个体及社群行为有着复杂的生物学内在机制。在地理学中,对于人与野生动物关系的探究仍存在许多有待深入的议题。正如分析哲学家Wittgenstein(2009)所述:“即便狮子能说话,我们也不知道它在说什么”。如何在表征与非表征的双重界限中寻找合适的立足点,理解非人类动物的情感与行为,仍存在着方法论挑战。未来应更广泛地与动物生态学相关的研究进行对话,借鉴相关研究方法探究人类与非人类动物丰富的互动关系。此外,野象谷这一旅游空间作为西双版纳重要的地方情境,在本文并未深入涉及,旅游空间中的人象关系展演,并不仅仅局限于道路中人与野象的偶然邂逅,更深刻地体现于围绕驯养象所展开的一系列旅游展出活动。最后,本研究刻画了西双版纳亚洲象保护地的典型案例,对栖息着明星旗舰物种的自然保护地具有参考价值。然而,针对其他保护区,野生动物所发挥出的异质能动性存在显著差异,其生成的情感氛围机制及特征亦会不同,本研究结论的普适性有待检验。

1 https://www.gov.cn/zhengce/202407/content_6963772.htm

2 https://www.wwfchina.org/news-detail?id=1508&type=3

3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5975207/

4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672835

Buller H. 2014. Animal Geographies I.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38(2): 308-318.

Buller H. 2015. Animal Geographies II: Methods.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39(3): 374-384.

Buller H. 2016. Animal Geographies III: Ethics.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40(3): 422-430.

蔡晓梅. 2023. 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自然保护地高质量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写在专辑刊发之后的话. 自然资源学报,38(4):1116-1118.

Cai Xiaomei. 2023. Exploring the Chinese Modernization of Harmonious Coexistence of Human and Natur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Protected areas.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38(4): 1116-1118.

程一凡,薛亚东,代云川,张宇,高雅月,周杰,李迪强,刘洪江,周跃,李丽. 2019. 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人兽冲突现状与牧民态度认知研究. 生态学报,39(4):1385-1393.

Cheng Yifan, Xue Yadong, Dai Yunchuan, Zhang Yu, Gao Yayue, Zhou Jie, Li Diqiang, Liu Hongjiang, Zhou Yue, and Li Li. 2019. The Research of Human-Wildlife Conflict's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 Cognition of Herdsmen's Attitudes in the Qinghai Area of Qilian Mountain National Park. Acta Ecologica Sinica, 39(4): 1385-1393.

Christophers B. 2006. Visions of Nature, Spaces of Empire: Framing Natural History Programming within Geometries of Power. Geoforum, 37(6): 973-985.

崔庆明. 2023. 从冲突到和谐:非人类能动性与野象谷人象关系生产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45(5):97-106.

Cui Qingming. 2023. From Conflict to Harmony: Nonhuman Agency and the Production of Human-Elephant Relations in the Wild Elephant Valley. Journal of Guangximinzu University, 45(9): 97-106.

Despret V. 2008. The Becomings of Subjectivity in Animal Worlds. Subjectivity, 23: 123-139.

Despret V. 2013. Responding Bodies and Partial Affinities in Human-Animal Worlds. Theory, Culture & Society, 30(7/8): 51-76.

Douglas-Hamilton I, Bhalla S, Wittemyer G, and Vollrath F. 2006. Behavioural Reactions of Elephants Towards a Dying and Deceased Matriarch. Applied Animal Behaviour Science, 100(1/2): 87-102.

Fernando P and Lande R. 2000. Molecular Genetic and Behavioral Analysis of Social Organization in the Asian elephant(Elephas Maximus). Behavioral Ecology and Sociobiology, 48: 84-91.

Fox R and Gee N R. 2019. Great Expectations: Changing Social, Spatial and Emotional Understandings of the Companion Animal-Human Relationship. Social & Cultural Geography, 20(1): 43-63.

Haraway D. 2010. When Species Meet: Staying with the Trouble.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D: Society and Space, 28(1): 53-55.

Hart B L, Hart L A, and Pinter-Wollman N. 2008. Large Brains and Cognition: Where do Elephants Fit in? Neuroscience & Biobehavioral Reviews, 32(1): 86-98.

Hathaway M J. 2013. Environmental Winds: Making the Global in Southwest China. Oakland: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Hovorka A J. 2018. Animal Geographies II: Hybridizing.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42(3): 453-462.

Jones A and Clark J. 2019. Performance, Emotions, and Diplomacy in the United Nations Assemblage in New York.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Geographers, 109(4): 1262-1278.

李勤,邬建国,寇晓军,冯利民. 2013. 相机陷阱在野生动物种群生态学中的应用. 应用生态学报,24(4):947-955.

Li Qing, Wu Jianguo, Kou Xiaojun, and Feng Limin. 2013. Application of Camera Traps in Wildlife Population Ecology.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24(4): 947-955.

李群绩,王灵恩. 2020. 中国自然保护地旅游资源利用的冲突和协调路径分析. 地理科学进展,39(12):2105-2117.

Li Qunji and Wang Ling’en. 2020. Conflict and Coordination of Tourism Resources Utilization in China's Protected Areas. Progress in Geography, 39(12): 2105-2117.

刘祥学,宋豪. 2022. 亚洲象研究的百年历史回顾. 中国史研究动态,(6):23-31.

Liu Xiangxue and Song Hao. 2022. A Review of the 100-Year History of Asian Elephant Research. Trends in Chinese History Research, (6): 23-31.

Lobo M, Alam A, and Bandyopadhyay S. 2023. Tiger Atmospheres and Co-Belonging in Mangrove Worlds.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E: Nature and Space, 6(2): 736-755.

Lorimer J. 2007. Nonhuman Charisma.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D: Society and Space, 25(5): 911-932.

Lorimer J, Hodgetts T, and Barua M. 2019. Animals’ Atmospheres.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43(1): 26-45.

Mar K U. 2002. The Demography and Life History Strategies of Timber Elephants in Myanmar. London: University of London,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United Kingdom).

Margulies J D. 2019. Making the 'Man-Eater': Tiger Conservation as Necropolitics. Political Geography, 69: 150-161.

Neumann R P. 2022. Tracing the Historical Agency of Wild Animals in the Archives: Methodology and Multidisciplinarity in Posthumanist Political Ecology. Geoforum, 135: 71-81.

Philo C and Wilbert C. 2000. Animal Spaces, Beastly Places: New Geographies of Human-Animal Relations. New York: Routledge.

Smith H, Miele M, Charles N, and Fox R. 2021. Becoming with a Police Dog: Training Technologies for Bonding. 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 46(2): 478-494.

Stone M T and Stone L S. 2022. Community-Based Ecotourism and Bushmeat Consumption Dynamics: Implications for Conservation and Community Development.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30(11): 2549-2573.

Tønnessen M. 2009. Umwelt Transitions: Uexküll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 Biosemiotics, 2: 47-64.

Whatmore S and Thorne L. 2000. Elephants on the Move: Spatial Formations of Wildlife Exchange.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D: Society and Space, 18(2): 185-203.

Whittaker D and Knight R L. 1998. Understanding Wildlife Responses to Humans. Wildlife Society Bulletin, 26: 312-317.

Wittgenstein L. 2009. 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吴圣杨. 2007. 象谚语与泰人的女性崇拜——从中国南方的象耕古风说开去. 东南亚研究,(5):92-96.

Wu Seng Yang. 2007. Elephant Proverbs and the Feminine Veneration of the Dai People: Tracing from the Ancient Elephant Ploughing Traditions of Southern China.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5): 92-96.

Wynne C D L. 2007. What are Animals? Why Anthropomorphism is till not a Scientific Approach to Behavior. Comparative Cognition & Behavior Reviews, 2: 125-135.

徐菲菲,钟雪晴,王丽君. 2023. 中国自然保护地研究的现状、问题与展望. 自然资源学报,38(4):902-917.

Xu Feifei, Zhong Xueqing, and Wang Lijun. 2023. Status, Problems and Prospects of Domestic Research on Protected Areas.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38(4): 902-917.

牙茜葭,任惠泽,董孝斌,周旭. 2023.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的中国野生亚洲象时空迁移特征分析. 生态学报,43(4):1426-1436.

Ya Qianjia, Ren Huize, Dong Xiaobin, and Zhou Xu. 2023. Spatio-Temporal Mig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Wild Chinese Asian elephants Based on Land Use Change and Ecosystem Service Supply and Demand. Acta Ecological Sinica, 43(4): 1426-1436.

杨君杰,杨茜好. 2023. 生态旅游语境下自然保护地人与野生动物关系的重构研究. 旅游学刊,38(4):10-12.

Yang Junjie and Yang Xihao. 2023. A Study on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Wildlife in Protected Areas in the Context of Ecotourism. Tourism Tribune, 38(4): 10-12.

尹铎,高权,朱竑. 2017. 广州鳄鱼公园野生动物旅游中的生命权力运作. 地理学报,72(10):1872-1885.

Yin Duo, Gao Quan, and Zhu Hong. 2017. The Excise of Biopower in Wildlife Tourism: A Case Study of Crocodile Park, Guangzhou.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72(10): 1872-1885.

尹铎,高权,卢薇,朱竑. 2021. 超越人类的地理学视角下丽江古城旅游地的营建与消费. 旅游学刊,36(4):96-105.

Yin Duo, Gao Quan, Lu Wei, and Zhu Hong. 2021. Place Construction and Consumption of Lijiang Ancient Tow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re-than-Human Geographies. Tourism Tribune, 36(4): 96-105.

翟佳豪,刘影,肖池伟. 2022. 1987—2018年西双版纳橡胶林时空变化及其线状特征. 热带地理,42(8):1376-1385.

Zhai Jiahao, Liu Ying, and Xiao Chiwei. 2022. Spatio-Temporal Changes and Linear Characteristics of Rubber Plantations in Xishuangbanna, Southwest China from 1987 to 2018. Tropical Geography, 42(8): 1376-1385.

朱德普. 1990. 傣族图腾文化及其史影. 广西民族研究,(4):54-59. [Zhu Depu. 1990. Dai Totem Culture and Its Historical Shadow, Guangxi Ethnic Studies, (4): 54-59. ]

朱竑,高权. 2015. 西方地理学“情感转向”与情感地理学研究述评. 地理研究,34(7):1394-1406.

Zhu Hong and Gao Quan. 2015. Review on "Emotional Turn" and Emotional Geographies in Recent Western Geography. Geographical Research, 34(7): 1394-1406.

文章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