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建企业介入的乡村旅游绅士化形成机制

  • 陈培培 , 1 ,
  • 林昕妤 1 ,
  • 张敏 , 1, 2
展开
  • 1. 南京大学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南京 210093
  • 2. 江苏智慧城市研究基地,南京 210093
张敏(1976—),女,江苏盐城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城市与区域规划、文化地理学与城市文化空间研究,(E-mail)

陈培培:选题方向、研究设计、初稿撰写、校对修改、基金支持;

张 敏:选题方向、理论指导与提升、基金支持;

林昕妤:数据收集与分析、初稿撰写与修改。

陈培培(1989—),女,河南焦作人,博士,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乡村地理、文化地理,(E-mail)

收稿日期: 2024-11-12

  修回日期: 2025-02-12

  网络出版日期: 2025-09-15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4220123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2271230)

江苏自然资源智库2025年度开放合作项目(ZK2507)

Rural Re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Involving Rural Tourism Gentrification: A Case Study of Longshang Village, Nanjing, China

  • Peipei Chen , 1 ,
  • Xinyu Lin 1 ,
  • Min Zhang , 1, 2
Expand
  • 1.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3, China
  • 2. Smart City Research Base of Jiangsu Province, Nanjing 210093, China

Received date: 2024-11-12

  Revised date: 2025-02-12

  Online published: 2025-09-15

摘要

已有乡村绅士化研究强调土地私有制下中产阶层绅士群体对于推动绅士化的作用,而对于土地非私有制的国家和地区乡村绅士化过程中政府、市场及社会力量相互作用的多元模式缺乏足够探讨。文章运用质性研究方法,以南京市江宁区龙尚村为例,探究乡建企业田园东方介入下龙尚民宿村的旅游绅士化发展过程与机制。结果发现,乡建企业介入的乡村旅游绅士化本质上是中国乡村振兴背景下,地方政府乡村旅游发展目标、乡建企业探索的乡村旅游绅士化发展模式、及绅士群体乡村生活或创业动机的契合。具体地:1)地方政府与乡建企业联合为乡村旅游绅士化发展创造制度条件;2)乡建企业打造具有绅士化审美特色的象征性和生活性景观,提升乡村土地和房屋的符号价值与商品价值;3)乡建企业招募多元绅士群体入驻,消费并再生产绅士化空间及差异化的旅游产品,使龙尚村实现从都市近郊普通村向民宿村的转变。乡建企业成为连接地方政府和绅士群体之间的桥梁。

本文引用格式

陈培培 , 林昕妤 , 张敏 . 乡建企业介入的乡村旅游绅士化形成机制[J]. 热带地理, 2025 : 1 -13 . DOI: 10.13284/j.cnki.rddl.20240718

Abstract

Rural gentrification is a global phenomenon. Studies of rural gentrification in the West emphasize the role of middle-class gentrifiers in promoting gentrification under private land ownership. However, few studies have investigated the more complex role played by governments in the process of rural gentrification in countries and regions with non-private land ownership. In addition, the more diverse interaction patterns among the government, market, and social forces have not been examined. Using Longshang Village in suburban Nanjing, China, as a case study, we explored the role of rural re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in the rural tourism gentrification process. Longshang Village is a typical village in the Jiangning district of Nanjing, which is located in Southeast China. However, the village was transformed into a Minsu guesthouse village with the help of a rural reconstruction enterprise called Tianyuan Dongfang. Therefore, we investigated Longshang Village to understand the rural re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involved in rural tourism gentrification. Data were collected through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and observations. Twenty-one people were interviewed, including local government officials, Tianyuan Dongfang employees, entrepreneurs, lifestyle migrants, and village residents. Online resources were used as secondary data by following the public WeChat account of Tianyuan Dongfang. By analyzing the process and mechanism of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in Longshang Village, we found that rural tourism gentrification involving rural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represents the convergence of local governments'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goals in the context of China's rural revitalization, rural tourism gentrification models explored by rural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and the motivations of gentrified groups for rural life or entrepreneurship. Specifically, local government and rural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jointly create institutional conditions for developing rural tourism gentrification. In addition, rural re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create rural landscapes with gentrified aesthetics, thereby enhancing the symbolic and commercial value of rural land and houses. Furthermore, rural re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recruit gentrifiers with high economic and cultural capital to produce differentiated tourism products. Thus, the local government, rural re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and middle-class gentrifiers combined to transform Longshang Village from a typical suburban village into a tourism-gentrified village. In this process, rural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acted as bridges that connected local governments and gentrifiers. This study presents a new model for the gentrification of rural tourism in China. The findings enrich research on the agents and motivations of gentrification and contribute to comparative gentrification studies by exploring new interaction patterns among the government, market, and social forces in rural tourism gentrification in locations where land is not privately owned. Furthermore, the findings provide theoretical guidance and empirical references for promo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through rural tourism in China.

绅士化概念自20世纪60年代被提出以来,已发展成为国内外地理研究者关注的热点话题。绅士化主体和动机是绅士化研究关注的关键主题之一,以全球北方城市为主要背景的研究记录了绅士化主体从中产阶层个人绅士到地产开发商再到政府与开发商联合的转变过程(Glass, 1964; Ley, 1996; Smith, 2002; Shaw, 2008)。乡村绅士化首先出现在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的乡村地区,是厌倦城市生活的中产阶层向具有田园生活气息的乡村地区迁移,并伴随乡村社会阶层与景观重构的现象(Parsons, 1980)。以欧洲和北美等西方发达国家的乡村地区为主要背景的乡村绅士化研究更多关注市场机制在乡村绅士化中的作用,强调土地私有制下中产阶层绅士群体的投资和消费需求对于推动绅士化的作用(Phillips, 2005; Hines, 2012; Smith et al., 2021)。然而,对于土地非私有制的国家和地区乡村绅士化过程中政府、市场及社会力量相互作用的多元模式缺乏足够探讨(谭华云 等,2022)。
不同于西方以中产阶层的居住迁移为主导的乡村绅士化,中国的乡村绅士化与乡村旅游发展紧密联系并相互促进,推动乡村旅游绅士化发展(杨雪珂 等,2023)。在绅士化主体方面,不同于西方背景下市场和社会力量在乡村绅士化中的主导作用,中国乡村旅游绅士化的发展是政府、市场及社会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对于中国的乡村旅游绅士化中多元主体的相互作用机制的探究,不仅有助于理解中国乡村更新的复杂动力机制,还可以形成与国际乡村绅士化研究的理论对话。目前,国内学者探索了具有一定旅游资源的乡村旅游目的“自下而上”的乡村旅游绅士化,强调当地村民(谭华云 等,2021储德平 等,2023)、底层商户(王华 等,2021)及城市中产阶层(刘小琼 等,2020于立 等,2021Chen et al., 2022)在绅士化初期的重要作用,以及后期政府力量的介入及绅士化升级(蔡晓梅 等,2021)。此外,在原本没有特色旅游资源的普通乡村,伴随土地经营权流转制度改革,政府“自上而下”盘活存量土地,并引进开发商投资推动旅游绅士化的现象逐渐出现(Kan, 2021; Du, 2022)。然而,由于地方政府投资乡村旅游项目存在因不善经营而造成资源浪费的现象(程鹏 等,2024),以及旅游集团或地产开发商垄断式投资而带来的社会不公问题(Du, 2022),政府投资并邀请乡建企业进行策划运营的模式也逐渐出现,但对其发展模式及多元主体相互作用机制尚缺乏深入探究。
乡建企业是以文旅项目策划和运营为主要业务,为投资乡村振兴项目的地方政府提供集规划设计与运营为一体服务的民营企业。在乡建企业与地方政府合作推动乡村旅游绅士化发展过程中,乡建企业以轻资产的方式参与,接受政府委托打造绅士化景观,并通过策划运营招募城市中产阶层以绅士群体的角色参与乡村旅游绅士化发展。该模式成为不同于政府主导、旅游集团主导或绅士群体主导的一种新型的乡村旅游绅士化发展模式,对该模式的研究有助于丰富中国乡村绅士化主体的多样性,深化土地非私有制背景下乡村绅士化发展过程中多元主体相互作用的复杂关系。为此,本文选取南京市龙尚村为案例地,利用访谈与观察法收集质性数据,探究乡建企业田园东方介入的乡村旅游绅士化发展演变过程和动力机制,以期为新时期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借鉴,并丰富与拓展非西方背景下乡村旅游绅士化主体与动机研究。

1 乡村绅士化多元主体

绅士化概念最早是由英国社会学家格拉斯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用以描述伦敦内城衰败居住社区中出现的中产阶层对工人阶层的替换,以及与之相伴的社会空间重构现象(Glass, 1964)。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绅士化已成为地理学领域的热点议题,其研究背景从城市居住社区拓展到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滨水空间、以及乡村地区等,并衍生出不同类型的绅士化现象,形成动态发展的当代绅士化概念体系(Davidson & Lees, 2005谭华云 等,2022)。绅士化的参与主体及其动机始终是绅士化研究的核心议题之一,呈现不断变化与复杂化的特征。从20世纪60年代的第一次绅士化浪潮中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个人或家庭(Ley, 1996),到70年代后期文化引导城市更新政策背景下,开发商和房产中介成为绅士化发展的重要推手(Hackworth & Smith, 2001),再到90年代绅士化发展成为政府与市场合谋的全球城市战略(Smith, 2002)。既有关于绅士化主体和动机的讨论大多被置于全球北方城市语境下,然而绅士化现象已在多个国家的乡村地区出现(何深静 等,2012Hines, 2012; Smith et al., 2021),自上而下的宏观经济变革和自下而上的公众参与共同推动乡村绅士化的发展。Phillips & Smith(2018)提出要警惕将城市的绅士化研究结论向乡村单方向输出,呼吁关注乡村发展的特殊性及其对乡村绅士化的影响。
乡村绅士化是绅士化现象在乡村地区的呈现,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70—80年代的英国和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乡村地区,相关研究强调具有特定审美倾向的中产阶层为寻求自然的生活方式从城市向乡村聚落搬迁,带来乡村人口结构与景观变迁的现象(Cloke, 1979;Phillips, 2002)。进入21世纪,伴随交通水平的不断提升及人口流动的逐渐增强,乡村绅士化现象逐渐向全球南方和全球东方国家乡村地区蔓延。在这些地区,乡村绅士化与乡村旅游发展紧密联系(Lorenzen, 2021; Qu & Zollet, 2023; Yan et al., 2023)。一方面,具有一定旅游资源的乡村地区通过吸引游客及创业者而出现旅游绅士化现象,即通过乡村旅游推动绅士化的发展。如Oh(2022)的研究揭示了韩国济州岛上的月正村由于其海滩景观吸引大量游客而带来旅游绅士化现象。Lorenzen(2021)的研究记录了具有较好舒适物的墨西哥乡村对富裕的城市居民的吸引及由此带来的旅游绅士化。另一方面,乡村绅士化逐渐成为政府对衰败的乡村地区实施乡村振兴的政策工具,即利用乡村绅士化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如基于日本的研究探讨了国家乡村振兴政策如何鼓励城市居民向乡村流动,并结合艺术活动的开展吸引游客和旅游创业者,从而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和乡村复兴(Yan et al., 2023; Ji, 2024; Zollet & Qu, 2024; Reiher, 2025)。尽管乡村绅士化在不同国家的表现形式有差异,但相关研究从消费端和供给端对乡村绅士化现象的发生机制进行解释,其中消费端的解释强调乡村绅士群体对绿色空间和环境舒适性的需求,促使他们季节性或是永久性地从城市迁入乡村地区(Smith, 1998;Phillips et al., 2022),消费自然和田园生活方式被看作是乡村绅士化发生的主要动机(Hines, 2012;Lorenzen, 2021)。而供给端的解释关注资本在乡村绅士化中的作用,绅士群体成为乡村土地及房屋等资源的开发者,通过经济资本及文化资本的再投资,实现对去投资化的乡村资源的再利用(Darling, 2005;Nelson & Hines, 2018)。
以欧洲和北美为主要背景的绅士化研究关注土地私有制背景下市场机制在乡村绅士化中的作用。然而,基于全球南方和全球东方的乡村绅士化研究已关注到土地非私有制的国家和地区乡村绅士化过程中,政府角色重要性及其与市场的复杂关系(Kan, 2021;Yang & Loopmans, 2023)。在中国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已被政府作为推动乡村发展的一种重要策略,相关研究逐渐关注多元的乡村旅游绅士化模式中政府、开发商、绅士群体、当地村民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复杂关系。其中,部分研究关注自身旅游资源丰富并有一定旅游发展基础的乡村旅游目的地自下而上的旅游绅士化发展过程,该过程的初期主要由当地村民或草根绅士群体主导,后期才有政府和商业资本的介入,从而促成旅游绅士化的进一步发展(刘小琼 等,2020谭华云 等,2021储德平 等,2023)。如,巴马盘阳河流域长寿村的旅游绅士化在经历了村民自发建房和小商业资本进入而带来的无序绅士化后,政府介入主导并引进大型开发商,新建高端养生小区与康养设施,为高端消费的舒适移民提供新建绅士化社区,成为推动该地区绅士化发展的重要动力(谭华云 等,2021)。与此相似,丹霞山区的乡村旅游绅士化在经历了草根商户绅士化后,迎来以企业集团为代表的大中型商业资本的入驻以及对绅士化景观的高端化改造(王华 等,2021)。
中国乡村土地制度的改革以及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政策的实施,为普通乡村的旅游绅士化转型提供了契机,地方政府通过土地流转和宅基地盘活主动引入资本,推动普通乡村的旅游绅士化发展(程鹏 等,2024)。如Kan(2021)的研究发现,中国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的市场流转为外来投资者提供了新的商业开发机遇,并通过珠海的案例展示了地方政府如何通过集中流转土地来吸引地产资本,从而促进乡村旅游绅士化(Kan, 2021)。与此相似,Du(2022)分析受到污染的乡村地区的整体绅士化发展模式,并指出大规模的农民搬迁、村集体征收农业用地并出租给开发商,并推动乡村旅游绅士化的现象。这些研究共同揭示了土地制度变革为乡村旅游绅士化提供了重要契机,并强调政府主导的土地流转以及旅游集团和地产开发商的资本投入,是推动乡村旅游绅士化的关键力量。
既有研究发现,一方面地方政府主导的乡村旅游项目存在资源浪费和经营不善问题(程鹏 等,2024);另一方面,大型旅游集团或地产开发商的垄断式投资引发社会不公(Du, 2022)。同时,潜在绅士群体虽有从城市向乡村搬迁的动机,但却受制于乡村住房产权制度的限制。鉴于这些挑战,具备丰富文旅项目经验的的乡建企业抓住机遇,它们通过为政府和国有平台提供服务而非大规模投资,成功搭建连接政府和潜在绅士群体的桥梁,有效推动了乡村旅游绅士化。有少量研究已关注到乡建企业对于政府推进乡村旅游绅士化中的平台作用(何静 等,2022)。但对于该模式中政府与乡建企业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还缺乏深入探讨。基于此,本文试图构建政府-乡建企业-外来绅士群体相互作用的分析框架(图1),以乡建企业田园东方参与的龙尚民宿村的乡村旅游绅士化发展为例,探究在土地制度改革背景下,乡建企业介入的乡村旅游绅士化的发展演变过程和动力机制。
图1 乡建企业介入的乡村旅游绅士化研究框架

Fig.1 The research framework for rural reconstruction enterprise involved rural tourism gentrification

2 案例地与研究方法

2.1 案例地概况

龙尚村位于南京市江宁区汤山街道,距离南京市中心约20 km(图2),地处汤山温泉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西南麓,背靠龙尚湖,拥有较好的山水田园风光。尽管如此,龙尚村存在人口外流和产业衰退的问题。龙尚村原本以农业生产和矿石开采为主,2016年被列入“南京市级经济薄弱村”,人均年收入仅8 000元。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江宁区美丽乡村建设持续推进,汤山街道全域旅游大力发展,龙尚村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获得旅游开发机会。自2017年以来,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龙尚村转型发展“特色农业、乡村休旅”,引进乡建企业——田园东方,合作推动龙尚民宿村建设,逐渐发展成为南京市近郊旅游民宿村,被授予“江苏省乡村旅游重点村”,并获评“江苏省乡村振兴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
图2 龙尚村的地理区位

注:该图基于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网站下载的审图号为宁S(2016)001号的标准地图制作,底图无修改

Fig.2 Location of Longshang village in Nanjing

龙尚民宿村的发展是地方政府与乡建企业田园东方合力推动的结果,田园东方是一家民营企业,专注于为地方政府提供乡村振兴项目的“规划—设计—运营”一体化服务。其发展采用EPC-O(Engineering Procurement Construction-Operation)模式,即政府投资,田园东方负责规划、建设和运营。自2011年成立以来,已在全国有超过50个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的文旅项目。自2019年起,以田园东方稼圃集为启动区的龙尚民宿村项目是在土地制度改革背景下,政府与乡建企业联合通过盘活农村宅基地利用方式,招募外来绅士群体入驻生活和投资创业,使龙尚村从边缘化的空心村转变为旅游绅士化乡村。因此,龙尚民宿村的发展是乡建企业介入乡村旅游绅士化发展的一种典型模式,既不同于政府联合开发商主导的乡村旅游绅士化发展模式(Kan, 2021; Du, 2022),也不同于村民自下而上推动的乡村旅游绅士化发展模式(谭华云 等,2019储德平 等,2023)。作为乡建企业较早介入的民宿村,龙尚民宿村稼圃集片区的旅游绅士化发展已经历了相对完整的过程。伴随乡建企业业务的扩展,该模式已扩散到越来越多的乡村地区,因此龙尚村是该模式的典型代表。此外,龙尚民宿村的旅游绅士化发展从核心片区开始并逐渐向外蔓延,具有一定独特性,且兼具稼圃集核心片区式绅士化和外围零星分布式绅士化的特征,不同于整村搬迁的乡村旅游绅士化发展模式(何静 等,2022)。因此,选择龙尚村作为研究对象,剖析其乡村旅游绅士化发展过程,可较好地总结乡建企业介入的乡村旅游绅士化形成机制。

2.2 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非参与式观察法与深入访谈法等方法,于2022年11月、2023年7—8月、2024年4月、2024年10月期间多次前往龙尚村实地调研。调研对象包括龙尚村村委会工作人员、田园东方员工、外来投资绅士群体、本地村民等,其中重点访谈对象21人(表1),个人访谈时间为30~120 min。根据受访对象的类型进行编码,包括1位村委会工作人员(G1)、1位田园东方员工(T1)、11位创业(就业)者(B1~B11)、4位生活方式移民(R1~R4)、4位村民(V1~V4)。对于村委会工作人员和田园东方员工的访谈,主要围绕龙尚村的发展历程、地方政府与田园东方在龙尚村建设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及合作模式,田园东方的运营策略等。对于创业者和生活方式移民的访谈,主要围绕投资或迁入动机以及在龙尚村的创业或生活经历。对于村民的访谈,主要围绕对龙尚民宿村发展的态度以及对其生计的影响。
表1 访谈对象基本信息

Table1 Basic information about the interviewees

编码 性别 年龄/岁 身份及职业 编码 性别 年龄/岁 身份及职业
G1 35+ 龙尚村委会工作人员 B10 20+ 咖啡店老板,创业
T1 35+ 田园东方员工 B11 30+ 壹亩方塘民宿酒店负责人
B1 40+ 咖啡店老板,摩托爱好者 R1 60+ 生活方式移民,外省退休人员
B2 35+ 民宿老板,公司白领 R2 50+ 生活方式移民,政府工作人员
B3 35+ 酒吧老板,创业 R3 50+ 生活方式移民,退休教师
B4 30+ 民宿老板,创业 R4 40+ 生活方式移民,经商
B5 20+ 咖啡店老板,创业 V1 50+ 村民,半农人餐馆员工
B6 35+ 餐馆店长 V2 40+ 村民,咏尚春民宿员工
B7 35+ 咏尚春民宿酒店负责人 V3 50+ 村民,出租房屋
B8 30+ 稼圃集艺术酒店负责人 V4 20+ 村民,自营民宿
B9 40+ 民宿老板,经商
为避免单一的访谈数据带来的信度不足问题,结合非参与式观察法对龙尚村的转型发展变化进行跨年度、分季节跟踪调查。主要观察龙尚村稼圃集片区内的规划设计及景观营造、相关艺术活动的开展、入驻绅士群体的房屋改造、投资经营及对稼圃集住房的到访频率和使用方式等、稼圃集片区之外龙尚村其他住房的更新改造及经营情况等。此外,通过关注“龙尚漫谷”“田园东方·稼圃集”等微信公众号,跟踪龙尚民宿村发展的实时信息。同时关注部分民宿业主的自媒体账号及游客在社交平台的打卡信息,以获取绅士群体在龙尚村的旅游创业及游客的旅游消费信息。运用主题分析法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重点关注地方政府、乡建企业及绅士群体等多元行动者在龙尚民宿村旅游绅士化发展过程中的角色及相互作用机制。

3 龙尚村乡村旅游绅士化的发展过程与机制

龙尚村的旅游绅士化发展是在中国乡村振兴背景下地方政府发展乡村旅游的策略需求、乡建企业探索的乡村旅游绅士化发展模式以及绅士群体乡村生活或创业动机的契合。地方政府的乡村旅游发展定位,以及通过行政手段对人口的搬迁及土地与闲置房屋的收储,为旅游绅士化发展奠定基础,乡建企业在具有绅士化审美的空间打造以及绅士群体招募中扮演重要角色,而绅士群体的入驻有助于打破垄断式的旅游地产开发模式,为旅游绅士化发展提供更多元的社会资本和精致化的文化消费空间。

3.1 政府与乡建企业联合为绅士化发展创造条件

3.1.1 地方政府与乡建企业合谋下的旅游绅士化发展策略

龙尚村的乡村旅游绅士化发展是地方政府发展乡村旅游的诉求以及乡建企业所擅长的旅游绅士化发展模式共同作用的结果。龙尚村的乡村旅游绅士化发展首先得益于当地政府旅游发展方向的确定,在中国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地方政府逐渐将旅游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策略。绅士化前的龙尚村虽然拥有较好的山水田园风光,但与多数大都市周边乡村一样,面临农业基础薄弱、农业生产日趋衰退和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等问题(Li et al., 2019杨忍 等,2020)。2017年以来,江宁区政府依托汤山温泉国家旅游度假区建设串联片区内差异化的旅游资源,龙尚村的地理区位和自然资源优势逐渐被发掘,区政府邀请专业规划团队为龙尚村制定“龙尚漫谷”发展规划,确定以特色农业、乡村休旅作为发展动力,龙尚村得以借势汤山温泉国家旅游度假区的开发建设转型发展乡村旅游。
然而,如何充分利用龙尚村的现状资源条件,打造具有吸引力并区别于周边其他旅游型乡村目的地,针对这一问题,地方政府选择与实践经验更丰富的乡建企业田园东方合作。正如龙尚村委会受访者G1表示:“田园东方在无锡、成都、苏州做的也比较成功,作为乡建企业它在运营方面也有自己独到的优势,所以我们决定与它合作”。田园东方将龙尚村定位为民宿村,也是田园东方集团的田园客厅发展模式,聚焦乡振村兴项目的先导区或启动区。在龙尚民宿村的打造中,田园东方将稼圃集片区作为龙尚民宿村打造的核心区(图3),试图通过打造具有一定绅士化审美特征的空间,吸引城市居民入驻生活或开展经营活动,从而将其营建为具有一定产业基础并能吸引人集聚的地方。可见,地方政府在推动乡村旅游绅士化中具有决策作用(蔡晓梅 等,2021),以及市场力量在协助推进乡村旅游绅士化实施上起重要作用(Du, 2022)。
图3 田园东方稼圃集在龙尚村的区位

Fig.3 The location of Jiapuji project in Longshang village

3.1.2 多方合力为绅士化发展创造条件

在江宁区的行政支持和资金扶持下,龙尚村完成了道路修缮、房屋美化、管网改造等村内基础设施改造,以及对外交通干道升级等人居环境整治项目,村庄景观和基础设施得到显著提升。在此基础上,对龙尚民宿村核心片区稼圃集的打造是汤山温泉旅游度假区管委会、龙尚村委会及乡建企业田园东方合力推动的结果。在访谈中,龙尚村委会工作人员G1表示:“我们(指龙尚村委会)和街道管委会合作,协议搬迁了39户老百姓,总共腾出12 000多平的房子,然后我们以土地入股,管委会以资产入股,田园东方以社会治理入股,我们三方合营,做了这个项目,所以这是一个合营的项目”。为推进龙尚民宿村的建设,龙尚村村委会成立了龙尚村龙尚漫谷旅游文化有限公司,与汤山温泉旅游度假区管委会下属的江宁区汤山建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以及田园东方集团三方共同负责项目的建设与运营。其中,江宁区汤山建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提供建设资金,龙尚村龙尚漫谷旅游文化有限公司提供集体土地,田园东方以轻资产的方式参与到项目的规划设计、景观打造及运营管理中。田园东方工作人员T1认为:“这种合作模式也是田园东方所倡导的EPC-O发展模式的体现,政府国企平台投资,田园东方负责规划、建设和运营,这种方式可以解决项目建设和运营脱节的问题,实现高效管理,通过田园东方提供前置规划策划,使得政府的投资更有目的性”。
与土地私有制背景下,西方以中产阶层从城市向乡村的自由搬迁而带来以居住为主的乡村绅士化不同(Phillips, 2005),本案例中地方政府对于39户村民的协议搬迁以及对其土地的流转,使龙尚民宿村绅士化核心片区的建设成为可能。而这也是政府与乡建企业合作推动的绅士化发展中,政府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Halfacree(2018)在对绅士化过程人口的替代问题的讨论中强调乡村的特殊性,不同于城市绅士化过程中,外来者进入并替换原住民(Displacement),乡村地区在外来者进入前已经出现了本地人的外迁(Replacement)。在本案例中,由于中国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限制,外来者无法通过购买当地村民的宅基地或房屋而实现对本地人的替代。地方政府通过行政手段协议搬迁村民并收储宅基地,村民在收到现金补偿或新的住房之后自愿放弃宅基地使用权,这些宅基地被村集体收回,为龙尚村绅士化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不同于地方政府从农户流转土地并集中出租给开发商的发展模式(Du, 2022),龙尚村委会仍控制着从农户流转来的土地,并成为绅士化发展的积极推动者,乡建企业的作用更多体现在为政府提供策划以及运营服务。

3.2 绅士化审美特色乡村景观生产

景观变化是绅士化街区的显著特征之一,在绅士化街区中,绅士群体独特的文化品位和消费需求促使具有较高辨识度的绅士化景观形成(Zukin, 2008)。乡建企业在龙尚民宿村打造过程中最重要的角色之一是具有绅士化审美特色的景观打造,其绅士化审美特色可通过表征性景观和生活性景观2个维度展开分析。

3.2.1 兼具乡村性与全球性的绅士化表征性景观打造

表征性景观不仅仅关注景观的物质空间特征,更关注其背后的文化内涵(Zukin, 2008)。伴随绅士化成为一种重要城乡空间更新策略,绅士化景观出现全球流动(Phillips, 2018),即具有特定审美特征的绅士化空间在不同城市甚至乡村地区被复制和生产。在龙尚民宿村建设过程中,田园东方在绅士化景观营造中扮演重要角色,其规划设计和建造的稼圃集片区呈现兼具乡村性和全球性的绅士化景观特征。稼圃集片区是在原住民腾挪出的土地上新建的,包含独栋院落31栋和精品公寓26间,其新颖别致的空间景观特色与朴素的村庄风貌形成鲜明对比。田园东方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村庄肌理和空间尺度,独栋院落在原有宅基地基础上打造,因而具有较小的建筑规模。同时,建筑高度保持在两层或者两层半,使稼圃集片区景观整体上与其周围乡村建筑在规模和高度上保持统一。此外,田园东方试图通过院落空间的打造、绿色植物的大面积种植与乡间小道的铺设等方式,营造具有商业审美属性的乡村自然景观,迎合绅士群体对乡村景观的想象。
稼圃集片区精巧别致的景观特色与龙尚村仍保留的原有村庄景观形成鲜明对比。经设计师精心设计,稼圃集片区建筑外观融入后现代城市建筑风格(图4),极简纯白的立面上开设不同规格的方形窗户,异型屋顶加上出挑的半包围露台,体现精巧而新潮的设计师风格。此外,田园东方创意性地以罗勒、薄荷、扁桃和迷迭香等对稼圃集内的每个院落和公寓进行分区编号,这些具有西方特色的植物名称营造出一种国际化的景观氛围。而实际上,稼圃集正是田园东方将其在无锡蜜桃村的同名文旅项目在龙尚村的复制,因此,可认为龙尚村的稼圃集片区是绅士化景观跨地方流动的结果(Mills, 1988)。而对于这种集中成片的绅士化景观的打造,乡建企业田园东方起关键作用。一方面,与政府的联合使田园东方能对集中成片的宅基地或土地进行改造,从而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新建绅士化景观街区,不同于由零星绅士群体通过单个住宅的改造而带来的乡村绅士化景观变化(杨雪珂 等,2023)。另一方面,乡建企业所拥有的规划设计资源及其在全国各地的项目实践带来绅士化景观的跨地方流动,这种满足中产阶层审美偏好的乡村景观虽然提升了乡村景观品质,但也引发了对其原真性的质疑(Chen et al., 2024)。
图4 稼圃集片区建筑外观

Fig.4 The exterior of buildings in Jiapuji area

3.2.2 兼具艺术与田园特色的绅士化生活性景观生产

相比于象征性景观,生活性景观更关注景观实践在景观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以及景观超越视觉之外的感官意义(Phillips, 2014; Phillips, 2018)。除了物质空间的打造之外,绅士化街区的生活性景观强调空间实践的作用。田园东方通过艺术空间的打造和多元文化创意活动营造片区绅士化的氛围。田园东方在稼圃集艺术酒店开展了“艺术主理人计划”,不定期组织艺术、研学、手工、读书沙龙等文化活动,吸引不同领域的艺术家分享其艺术造诣,吸引热爱和追求艺术的人参与艺术生活共建,探索构筑艺术田园的生活方式。此外,尚庄稼圃集开启“季节性艺术村计划”,邀请艺术家将艺术课程的空间与自然连接,让游客在与自然的接触中发展认识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此外,田园东方也不断强化稼圃集的田园特色,联合半农人农业公司共同打造“野菜种植示范基地”,在稼圃集周边营造特色化、本土化的农业景观,生产原生态的农产品,宣扬药食同源的养生文化理念,营造具有烟火气的乡村生活氛围。
对于后期加入的田园生活合伙人即绅士群体,其日常化和艺术化的实践活动成为绅士化街区生活性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展示其身份的重要方式。绅士群体根据自己的居住或者经营需求对稼圃集住房进行改造,亲自参与住房和院落空间的设计和改造。被多位受访者提及,如受访者R4详细介绍了其院子的植物搭配理念:“红楼梦里宝钗吃的一种药叫冷香丸,我把我的院子命名冷香园,春天有白牡丹,那夏天白荷花,秋天的白芙蓉,冬天的白梅花”。该受访者强调他常利用周末时间打理院子。与此相似,一位创业经营合伙人B5表示:“以前是学画画的……两个人一起设计并动手制作(院落内的家具和小景),一天完成一些,过程比较缓慢,但很惬意……”。在此,参与田园东方组织的系列活动的艺术家和入驻的绅士群体都提供审美劳动(aesthetic labour)(Ning & Chang, 2020),通过亲自参与的景观实践活动而促进生活性景观的生产。但是,正如Du(2022)认为这种中产化的景观实践已经脱离了原真的乡村生活实践,更多是体现一种展演的性质。龙尚民宿村核心片区稼圃集的绅士化景观是乡建企业主导策划,并由外来绅士群体与之共同实践的结果,这种具有绅士化审美特色和展演性质的景观为旅游创业和吸引游客奠定基础。

3.3 社会资本投资及多元绅士化空间的消费与再生产

不同于旅游地产开发商投资主导的乡村旅游绅士化(Du, 2022),田园东方通过招募田园生活合伙人的方式吸引多元绅士群体入驻并投资经营,一方面,为想要在乡村生活/创业的外来者提供进入乡村的平台,另一方面,这些田园生活合伙人也为龙尚民宿村旅游绅士化发展带来社会资本。

3.3.1 乡建企业为田园生活合伙人乡村投资提供平台

在中国土地集体所有的乡村地区,宅基地不能自由市场交易对外来者的进入造成限制。既有研究指出,在中国乡村绅士化地区外来者与村民签订协议并租房的案例中,由于无法遵守协议而造成两者之间的矛盾并带来较大的沟通成本(Chen et al., 2024)。稼圃集项目充分利用了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中允许宅基地使用权转让的新政策,为灵活利用农村宅基地带来机遇(程鹏 等,2024),龙尚村正是通过政府主导下的平台合作模式并引入社会资本来实现宅基地的盘活利用。在稼圃集建设完成后,田园东方以“田园生活合伙人”的名义招募城市居民购买稼圃集住房的使用权。从投资的角度,稼圃集独栋院落住房的价格不到1万元/m2,据受访者B10表示:“一个建筑面积190 m2左右的院落大概130万或140万元,远远低于龙尚村所在的江宁区商品房2020年的均价(约25 355.58元/m2)。”稼圃集片区房价和江宁区商品房较大的差距对于外来者具有一定吸引力。此外,稼圃集片区房屋允许用作商业经营也成为吸引田园生活合伙人投资创业的重要动机。虽然田园生活合伙人只能购买稼圃集片区住房20年的使用权,但地方政府允许其继续签约20年的默许条件为社会资本进入提供了保障。
田园生活合伙人认为稼圃集的独栋院落被如同城市的别墅一样是稀缺资源,生活方式合伙人R2提到:“这里离南京(市区)就一个小时车程……这种项目是稀缺资源,稍微有意识的人都在往郊区走,我也是被专家朋友推荐来的。”在调研中也发现,多数田园生活合伙人是通过自己的社会网络较早获得稼圃集项目的招募信息,才租到比较理想的房子,这在仅有31栋独栋院落(图5)的稼圃集项目中显得尤其重要。与此相比,26间精品公寓由于空间较小,出售率较低,除临街的几间被租用为旅游经营,多数处于空置状态。
图5 稼圃集片区建筑分布

Fig.5 The distribution of houses in Jiapuji project

3.3.2 田园生活合伙人对乡村的消费

从消费需求的角度,可将田园生活合伙人分为生活方式合伙人和创业经营合伙人。其中生活方式合伙人多数出于休闲度假或养老的需求购买稼圃集住房的使用权,如有“老干部”“退休教师”在此购房养老。此外,还有跟随子女工作而从外省迁居到龙尚村养老的,不仅能离子女近一些从而有照应,还可以享受相对安静的乡村生活。部分生活方式合伙人将其在稼圃集的住房用于家庭度假和朋友聚会,他们平时在南京工作生活,只有周末或节假日回来龙尚村短暂居住,稼圃集的住房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他们的第二居所。
相比之下,稼圃集更多的生活方式合伙人有创业经营的动机,他们将兴趣爱好融入旅游经营中,消费乡村景观的同时融入城市生活理念并生产新的旅游产品,如咖啡馆、民宿、餐馆以及轰趴馆等。如摩界咖啡馆的主人B1是一位摩托车骑行爱好者,对他而言,在稼圃集投资建设咖啡馆除了可以盈利外,但更重要的是能为经常在龙尚村附近活动的摩友提供休憩交流的空间:“我也喜欢摩托车……有一回骑车到这里,也没小店买水歇脚,我就想可以在(龙尚村)开第一家咖啡店,摩友们也能来这休息一下。”田园生活合伙人根据自身审美和使用需求对其购买的稼圃集住房进行个性化的更新改造,他们既是已经商品化的乡村空间的消费者,又进一步将自身对乡村生活的想象投射到物质空间中,再生产绅士化景观。实际上,他们在稼圃集的住房以及生活方式已成为龙尚村旅游发展的吸引物,田园生活合伙人的入驻及其相关活动进一步促进龙尚村的旅游绅士化发展。
在稼圃集片区之外,龙尚村也逐渐吸引多元外来者进入,并引发绅士化空间在整个龙尚村的扩散(图6)。其中一部分大型商业资本租用闲置公共空间如废弃小学等,经营主题民宿如壹亩方塘温泉度假民宿、漫谷漫心温泉酒店、咏尚春客栈等。在旅游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这类大型商业资本的进驻往往伴随绅士化空间的高档化。与此不同,另一部分具有较高文化资本的绅士租用村民的房子,相比购买稼圃集片区的住房,租用村民的房子不仅租金便宜,而且可以发挥创造性,打造符合个人审美需求的功能空间。差异化的绅士群体的进入,进一步丰富了龙尚村的绅士化空间,并提供满足不同类型消费者需求的旅游产品,进一步促进龙尚村旅游产业的发展。
图6 绅士化空间在稼圃集之外的扩散

Fig.6 The expansion of gentrification spaces outside Jiapuji project

4 结论与讨论

以南京市龙尚民宿村为例,探究在乡建企业田园东方的介入下乡村旅游绅士化发展演变过程,尤其关注乡建企业在乡村旅游绅士化中扮演的中间者角色及其与地方政府和绅士群体之间的关系。具体地,在龙尚村现状资源条件的基础上,地方政府的旅游发展定位、对稼圃集所在片区原有村民的协议搬迁与房屋收储、建设资金的支持为乡建企业的进入及绅士化景观的打造奠定基础。乡建企业所打造的稼圃集片区具有特定审美特色的象征性景观和生活性景观构成龙尚村绅士化发展的核心片区。稼圃集项目为田园生活合伙人进入乡村生活或创业提供了便利的平台,并进一步提升稼圃集片区的绅士化景观特色。在此基础上,龙尚村逐渐吸引多元的商业资本和个体绅士进入及绅士化空间向稼圃集之外的扩散,多方力量共同作用推动龙尚村的旅游绅士化发展(图7)。本研究丰富了乡村旅游绅士化多元主体相互作用的解释机制,补充中国本土乡村旅游绅士化发展中政府与旅游集团及绅士群体之间相互作用的新模式,弥补国际上乡村绅士化研究对土地非私有制背景下乡村绅士化发展过程中多元主体相互作用的复杂关系探究的不足。为比较绅士化研究做出理论贡献,为中国旅游引导的乡村振兴提供理论指导与经验借鉴。
图7 乡建企业介入的乡村旅游绅士化形成机制

Fig.7 The mechanism of rural re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involved rural tourism gentrification

首先,乡建企业介入下的乡村旅游绅士化本质上是中国乡村振兴背景下地方政府通过乡村旅游实现乡村振兴目标、乡建企业探索的乡村旅游绅士化发展模式、及绅士群体乡村生活或创业动机的契合。不同于旅游资源丰富并具有一定旅游发展基础的乡村旅游目的地的自下而上的绅士化发展过程(谭华云 等,2021王华 等,2021),龙尚村的旅游绅士化过程是地方政府主导的以乡村旅游绅士化发展带动大都市周边空心村转型发展的一种模式探索。本研究发现,地方政府和村集体对闲置土地和宅基地的收储和利用为乡建企业绅士化街区的打造奠定基础,也体现了中国乡村土地集体所有及宅基地使用权出让背景下,地方政府在旅游绅士化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与Kan(2021)和Du(2022)的研究结论类似。
其次,本研究强调乡建企业在地方政府和绅士群体之间的桥梁作用。不同于通过农村土地流转而获得土地使用权并重资产投资的旅游集团或者地产开发商(Kan, 2021),乡建企业以轻资产的方式参与到乡村旅游绅士化发展过程中,其主要角色是象征性和生活性绅士化景观的营造,并以此为平台招募田园生活合伙人,使其成为绅士化街区的进一步投资者。因此,不同于地方政府与开发商联合推动的乡村旅游绅士化,龙尚村形成区政府及汤山街道投资公司出资、村集体提供土地或宅基地、乡建企业营造绅士化景观并招募多元合伙人入驻而共同推动乡村旅游绅士化发展的新模式。通过乡建企业的品牌效应吸引多元化的绅士群体入驻,避免了开发商对乡村土地掠夺式的开发盈利(Du, 2022),而且弥补了地方政府由于市场经验不足及不善经营而带来的建设投资浪费。但乡建企业的介入带来绅士化景观跨地方流动及对乡村景观原真性的消解,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第三,乡建企业策划的稼圃集绅士化街区为外来绅士群体进入提供了平台,不同于西方土地私有制背景下中产阶层以居住为主要目的的流动而带来的乡村旅游绅士化,中国农村宅基地及房屋产权的复杂性为外来者进入乡村带来潜在的阻力(Chen et al., 2024),稼圃集片区房屋使用权的有偿出让为外来绅士群体进入提供了便利渠道。此外,乡建企业招募的多元合伙人参与到乡村绅士化中的多元动机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乡村绅士群体作为消费者或投资者角色的二元分化的身份。西方乡村绅士化研究强调绅士群体对绿色健康乡村的向往,而且多将绅士群体的搬迁看作是不受限制的生活方式选择的结果,本案例的田园生活合伙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对接近自然的乡村生活方式的向往,但也表达出更为实际的选择理由。如距离子女工作的城市更近,方便子女对老年父母的照顾成为部分生活方式合伙人选择龙尚村的原因。此外,尽管一部分资金充足的创业合伙人选择购买稼圃集住房的使用权并在龙尚村创业,但仍有少量合伙人因无法负担稼圃集片区住房相对较高的租金,转而以更低廉的价格租用村民的房屋。这部分人选择租房除了经济考量外,也出于对亲自打造理想空间的渴望。。在一定程度上,他们可被看作是Rose(1984)所指出的边缘绅士群体。
本研究探讨了在中国乡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和土地制度改革背景下,一种独特的乡村旅游绅士化模式。该模式的核心在于,乡建企业扮演着连接政府与绅士群体的关键桥梁角色。尽管土地流转制度为外部投资者进入乡村创造了条件,但地方政府通过集中收储的方式掌握土地使用权,并将其委托给乡建企业进行开发,这些企业将特定区域精心打造为绅士化片区,从而为中产阶层提供了一个进入乡村的重要平台。这种发展模式为中国农村宅基地使用权转让背景下的乡村更新提供了可借鉴模式。它区别于政府直接向开发商大规模租地并由其垄断经营的传统模式(Du, 2022),是一种更具弹性的替代方案。此外,与西方发达国家土地私有制背景下由中产阶层主导的乡村绅士化模式不同(Phillips, 2005),本研究通过深入分析政府、市场和社会力量之间的复杂互动,揭示中国特有模式的运作机制。
本研究也存在一定局限性,龙尚村的旅游绅士化发展是从稼圃集核心片区开始,该片区虽然经历了相对完整的旅游绅士化发展过程,但从整个龙尚村范围看,其旅游绅士化发展尚处于初期阶段。因此,这种发展模式的可持续性及其对当地村民的生计可能带来的影响尚无法形成定论。不同于整体绅士化模式对地方农户参与乡村旅游发展机会的剥夺(Du, 2022),龙尚村以稼圃集为启动区的乡村旅游绅士化发展模式,为原住民参与旅游发展提供了机会。但目前除了少部分在民宿或餐馆工作的当地村民,大部分村民没有参与到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中,未来需持续追踪龙尚村的旅游绅士化模式,综合评价乡建企业介入模式的利弊,及其对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蔡晓梅,刘美新,林家惠,麻国庆. 2021. 旅游发展背景下乡村绅士化的动态表征与形成机制——以广东惠州上良村为例. 旅游学刊,36(5):55-68.

Cai Xiaomei, Liu Meixin, Lin Jiahui, and Ma Guoqing. 2021. Dynamic Representation and Formation Mechanism of Rural Gentrification in the Context of Tourism Development: A Case Study of Shangliang Village, Huizhou, Guangdong. Tourism Tribune, 36(5): 55-68.

Chen P, Clarks N, and Hracs B J. 2022. Urban-Rural Mobilities: The Case of China’s Rural Tourism Makers.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95: 402-411.

Chen P, Zhang M, and Wang Y. 2024. Beyond Displacement: The Co-Existence of Newcomers and Local Residents in the Process of Rural Tourism Gentrification in China.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32(1): 8-26.

程鹏,杨犇,栾峰. 2024. 超大城市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模式和动力机制:以上海乡村振兴示范村为例. 城市规划学刊,(4):105-111.

Cheng Peng, Yang Ben, and Luan Feng. 2024. Revitaliz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Idle Rural Homestead Land and Its Dynamic Mechanism in Megacity Regions: A Case Study of Model Villages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Shanghai. Urban Planning Forum, (4): 105-111.

储德平,黄成昆. 2023. 旅游发展背景下乡村自我绅士化的过程与机制—以陕西袁家村为例. 地理研究,42(7):1856-1873.

Chu Deping and Huang Chengkun. 2023. The Process and Mechanism of Rural Self-gentrification amidst Tourism Development: A Case Study of Yuanjia Village, Shaanxi province, China. Geographical Research, 42(7): 1856-1873.

Cloke P. 1987. Key Settlements in Rural Areas. London: Routledge.

Darling E. 2005. The City in the Country: Wilderness Gentrification and the Rent Gap.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37(6): 1015-1032.

Davidson M and Lees L. 2005. New-Build ‘Gentrification’ and London’s Riverside Renaissance.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37(7): 1165-1190.

Du Y. 2022. Holistic Gentrification and the Recreation of Rurality: The New Wave of Rural Gentrification in Chengdu, China.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96: 237-245.

Glass R. 1964. London: Aspects of Change. London: MacGibbon and Kee.

Hackworth J and Smith N. 2001. The Changing State of Gentrification. 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 94(4): 464-477.

Halfacree K. 2018. From Ambridge to the World? Class Returns to Rural Population Geographies. Dialogues in Human Geography, 8(1): 26-30.

何静,岳艳秋,汤爽爽. 2022. 大都市边缘区乡村绅士化的发展特征及机制差异研究——以南京市黄龙岘村和苏家理想村为例. 现代城市研究,(11):1-7.

He Jing, Yue Yanqiu, and Tang Shuangshuang. 2022. Differences of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and Mechanism of Rural Gentrification in Metropolitan Fringe Areas: Huanglongxian Village and Sujia Village as Examples. Modern Urban Research, (11): 1-7.

何深静,钱俊希,徐雨璇,刘斌. 2012.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乡村绅士化的时空演变特征. 地理学报,67(8):1044-1056.

He Shenjing, Qian Junxi, Xu Yuxuan, and Liu Bin. 2012. Spatial-Temporal Evolution of Rural Gentrificationamidst Rapid Urbanization: A Case Study of Xiaozhou Village, Guangzhou.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67(8): 1044-1056.

Hines J D. 2012. The Post-Industrial Regime of Production/Consumption and the Rural Gentrification of the New West Archipelago. Antipode, 44(1): 74-97.

Ji N Y. 2024. Return to the countryside: An Ethnographic Study of Young Urbanites in Japan's Shrinking Regions.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107): 103254.

Kan K. 2021. Creating Land Markets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Land Transfer, Property Rights and Gentrification in China.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81): 68-77.

Ley D. 1996. The New Middle Class and the Remaking of the Central Cit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i Y, Westlund H, and Liu Y. 2019. Why Some Rural Areas Decline while Some Others not: An Overview of Rural Evolution in the World.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68): 135–143.

刘小琼,鲁飞宇,王旭,卢道典,姚华松. 2020. 大城市边缘区乡村绅士化过程及其机制研究——以武汉大李村为例. 城市发展研究,27(9):33-41.

Liu Xiaoqiong, Lu Feiyu, Wang Xu, Lu Daodian, and Yao Huasong. 2020. The Process and Mechanism of Rural Gentrification in Metropolitan Fringe: A Case Study of Dali Village in Wuhan. Urban Development Studies, 27(9): 33-41.

Lorenzen M. 2021. Rural Gentrification, Touristification, and Displacement: Analysing Evidence from Mexico.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86): 62-75.

Mills C. 1988. Life on the Upslope -The Postmodern Landscape of Gentrification.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D, 6(2): 169-189.

Nelson P B and Hines J D. 2018. Rural Gentrification and Networks of Capital Accumulation—A Case Study of Jackson, Wyoming.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Economy and Space, 50(7): 1473-1495.

Ning Y and Chang T C. 2022.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of Gentrification Aesthetics in Shanghai's M50. 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 47: 184-199.

Oh Y. 2022. Insta-Gaze: Aesthetic Representation and Contested Transformation of Woljeong, South Korea. Tourism Geographies, 24(6/7): 1040-1060.

Parsons D. 1980. Rural Gentrification: The Influence of Rural Settlement Planning Policies. Brighton: University of Sussex.

Phillips M. 2002. The Production, Symbolization and Socialization of Gentrification: Impressions from Two Berkshire Villages. 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 27(3): 282-308.

Phillips M. 2005. Differential Productions of Rural Gentrification: Illustrations from North and South Norfolk. Geoforum, 36(4): 477-494.

Phillips M. 2014. Baroque Rurality in an English Village.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33: 56-70.

Phillips M. 2018. Gentrification and Landscape Change. In: Lees L and Phillips M. Handbook of Gentrification Studies. Cheltenham: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81-102.

Phillips M and Smith D P. 2018. Comparative Ruralism and "Opening New Windows' on Gentrification. Dialogues in Human Geography, 8(1): 51-58.

Phillips M, Smith D P, Brooking H, and Duer M. 2022. The Gentrification of a Post-industrial English Rural Village: Querying Urban Planetary Perspectives.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91: 108-125.

Qu M and Zollet S. 2023. Neo-Endogenous Revitalisation: Enhancing Community Resilience through Art Tourism and Rural Entrepreneurship.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97: 105-114.

Reiher C. 2025. (In)Visible Newcomers: Foreign Workers and Internal Urban-Rural Migrants in Japan's Countryside.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114: 103561.

Rose D. 1984. Rethinking Gentrification: Beyond the Uneven Development of Marxist Urban Theory.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D, 2(1): 47-74.

Shaw K. 2008. Gentrification: What It Is, Why It Is, and What Can Be Done about It. Geography Compass, 2(5): 1697-1728.

Smith D P. 1998. The Revitalisation of the Hebden Bridge District: Greentrified Pennine Rurality. Leeds: University of Leeds.

Smith D P, Phillips M, Culora A, and Kinton C. 2021. The Mobilities and Immobilities of Rural Gentrification: Staying put or Moving on. Population, Space and Place, 27(7): e2496.

Smith N. 2002. New Globalism, New Urbanism: Gentrification as Global Urban Strategy. Antipode, 34: 427-450.

谭华云,许春晓. 2019. 舒适移民驱动的乡村绅士化发展特征与机理分析——以巴马盘阳河流域长寿乡村为例. 经济地理,39(1):207-214,232.

Tan Huayun and Xu Chunxiao. 2019. Characteristics and Mechanism of Rural Gentrification Driven by Amenity Migration: A Case Study of Longevity Villages in Panyang River Basin of Bama County. Economic Geography, 39(1): 207-214, 232.

谭华云,许春晓. 2021. 舒适移民型乡村绅士化空间格局及其形成机制——以广西巴马盘阳河流域为例. 旅游学刊,36(2):40-53.

Tan Huayun and Xu Chunxiao. 2021. The Spatial Pattern and Formation Mechanism of Amenity Migration-Based Rural Gentrification: A Case Study of Panyang River Basin of Bama in Guangxi. Tourism Tribune, 36(2): 40-53.

谭华云,周国华. 2022. 地理学视角的乡村绅士化研究框架. 经济地理,42(11):173-184.

Tan Huayun and Zhou Guohua. 2022. Research Framework for Rural Gentrifi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eography. Economic Geography, 42(11): 173-184.

王华,苏伟锋. 2021. 旅游驱动型乡村绅士化过程与机制研究——以丹霞山两村为例. 旅游学刊,36(5):69-80. [Wang Hua and Su Weifeng. 2021. Tourism-Driven Rural Gentrification: Cases Study of Two Villages in Danxia Mount. Tourism Tribune, 36(5): 69-80. ]

Yan N, Matarrita-Cascante D, Sakamoto K, Yamazaki T, and Yokohari M. 2023. Rural Mobility and Socio-Spatial Impacts in Japan: A Case Study of Kutchan, Hokkaido. Habitat International, 141: 102931.

杨忍,罗秀丽. 2020. 发展转型视域下的乡村空间分化、重构与治理研究进展及展望. 热带地理,40(4):575-588.

Yang Ren and Luo Xiuli. 2020. Progress and Prospects in Rural Space Diversification, Reconstruction, and Governance from a Development Perspective. Tropical Geography, 40(4): 575-588.

Yang R and Loopmans M. 2023. Land Dispossession, Rural Gentrification and Displacement: Blurring the Rural-Urban Boundary in Chengdu, China.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97: 22-33.

杨雪珂,徐红罡. 2023. 艺术家影响下乡村绅士化与旅游发展的相互作用——以成都明月村为例. 旅游学刊,38(4):15-25.

Yang Xueke and Xu Honggang. 2023. The Interplay of Tourism and Rural Gentrification Influenced by Artists: A Case Study of Mingyue Village, Chengdu. Tourism Tribune, 38(4): 15-25.

于立,王艺然. 2021. 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乡村中产化的实施路径探讨. 经济地理,41(2):167-173,193.

Yu Li and Wang Yiran. 2021. Exploration of Implementation Path to Rural Middle Classisation Under the Context of Chinese Rural Revitalisation. Economic Geography, 41(2): 167-173, 193.

Zollet S and Qu M. 2024. Revitalising Rural Areas through Counterurbanisation: Community-Oriented Policies for the Settlement of Urban Newcomers. Habitat International, 145: 103022.

Zukin S. 2008. Consuming Authenticity. Cultural Studies, 22(5): 724-748.

文章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