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当前位置: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国外空间正义研究热点及趋势——基于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
    林琳, 晁恒, 李贵才
    热带地理    2023, 43 (5): 808-820.   DOI: 10.13284/j.cnki.rddl.003296
    摘要921)   HTML20)    PDF (2326KB)(197)   

    “空间正义”问题进入中国城市研究和规划学者视野后,在多种现实问题的折射下,已成为学界讨论的热点。利用CiteSpace对2000—2021年WOS中的1 516篇英文文献进行分析,绘制关键词聚类、核心作者群及研究机构等知识图谱,揭示国外空间正义研究的热点与趋势。研究表明:1)国外文献发文量呈现阶段性上升的趋势,分为探索期、稳定期和爆发期3个阶段。2)国外空间正义研究呈现3个方面热点:①以青年与儿童为对象的研究方兴未艾;②环境正义研究蓬勃发展,内容不断分化延伸;③随着空间正义价值追求转向高质量与可持续性,城市公共空间、绿色空间成为研究热点。3)环境正义与城市空间的融合,以及技术进步推动下的尺度综合和主题扩展是国外空间正义研究的发展趋势。总体而言,国外空间正义研究日趋成熟,对中国空间正义理论建构与实践应用具有重要的参考借鉴意义。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对接国际前沿,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研究成果并真正贯彻到当前的空间实践中是未来亟待解决的问题。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丹霞山陡坡上风化洞穴的基本特征及成因探讨
    史月欣, 陈留勤, 杜丁丁, 柴乐, 王子涵
    热带地理    2023, 43 (1): 103-114.   DOI: 10.13284/j.cnki.rddl.003614
    摘要764)   HTML18)    PDF (3420KB)(191)   

    风化洞穴在全球不同气候区广泛发育,其形成过程和主控因素是地貌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但形成机制至今仍存在不少争议,尤其对丹霞地貌区风化洞穴的研究还较少。丹霞山是世界自然遗产地“中国丹霞”的典型代表,陡坡上发育形态和规模各异的风化洞穴,是丹霞地貌的重要景观要素,为认识亚热带湿润气候风化洞穴成因提供了良好的机会。文章以丹霞山砾岩和砂岩陡坡上的5处典型风化洞穴为研究对象,利用野外考察、形态测量、气象监测、样品显微观察及盐化学实验等方法,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湿润气候丹霞地貌区风化洞穴的特征和成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在砾岩中发育的洞穴一般个体形态较大,洞穴具有较明显的向上和向内生长趋势;砂岩中发育的洞穴大多密集排列,形态较小,常具有蜂巢结构。2)岩石性质是洞穴发育的基本影响因素,在宏观尺度上决定了洞穴的发育位置和排列方式,也决定了不同岩性下发育的风化洞穴的形态特征。在微观尺度上,岩石含有较多长石、钙质胶结物等易溶矿物组分,在酸性雨水渗流过程中发生化学溶解,加上盐结晶作用导致岩石微观结构破坏,诱发洞穴初始形成。3)洞穴尺寸变大后,洞穴内适宜的微气候是洞穴演化的关键因素,为水和盐的聚集及盐风化提供了有利条件,锦石岩洞微气候为蓝绿藻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是龙鳞片石景观形成的主控因素。4)洞穴形成和演化不同阶段的主控因素有所变化且互相影响,但总体过程受到自组织机制的调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响应区域自然特征的巴渝梯田人居景观图式研究
    廖文静, 毛华松, 罗评
    热带地理    2023, 43 (1): 155-167.   DOI: 10.13284/j.cnki.rddl.003607
    摘要564)   HTML21)    PDF (2935KB)(428)   

    以巴渝地区形态结构完整且具有代表性的梯田区域遥感图像为研究对象,结合史料分析和田野调查,采用可视化的景观图式语言,对单一的梯田水利技术及其时空组合模式以及梯田人居环境3方面的营建特征进行分析,构建巴渝梯田人居系统的景观图式体系。研究发现:1)响应巴渝山地地貌及“春旱夏涝”降雨特征,形成秋水春用的冬水田、夏季排洪的冲冲田以及四季关水的囤水田等系列在地性梯田水利技术;2)巴渝梯田水利技术在时间上形成适应春旱夏涝的“秋蓄-冬沃-春耕-夏排”水资源管理模式,在空间上形成顺应地貌的“高囤-低灌”组合模式;3)梯田人居环境响应地貌影响下水安全差异性,呈现交叉汇聚梯田基底与涵养林为基底嵌套咬合散点型民居斑块的“有机分散型”低山丘陵区梯田人居模式,和涵养林为基底边缘渗透单向跌落梯田与集中型聚落斑块的“大面集中型”中高山沟谷区梯田人居模式。综上,巴渝梯田水利技术类型、组合方式以及梯田人居在山地地貌的建构模式是契合巴渝特有地理地貌和水文条件的经验集成,对城乡低影响开发建设以及传统营建智慧的保护具有积极借鉴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广东省陆地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及其胁迫因素
    耿守保, 孙中宇, 张敏, 徐卫, 周霞, 叶玉瑶, 戴佳玲, 刘郑倩
    热带地理    2023, 43 (3): 359-371.   DOI: 10.13284/j.cnki.rddl.003636
    摘要537)   HTML72)    PDF (1459KB)(342)   

    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的识别及其胁迫因素的分析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恢复提供了有效途径。当前研究大多将物种多样性及其受威胁状况结合起来确定需优先保护的热点区域,缺乏在识别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的基础上对其胁迫状况的深入分析。文章基于广东省动植物物种、生态系统林分类型、土地利用等多源数据,利用植物物种多样性、动物物种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构建陆地生物多样性热度指标,进而识别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并在此基础上根据生物多样性面临的主要威胁分析了生物多样性受胁迫程度及主导胁迫因子。结果表明:1)广东省陆地生物多样性热度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人类干扰相对较小的山区,基于热度值分区识别出云雾山、南岭、罗浮山、莲花山4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总面积达59 931.82 km2,占广东省陆域面积的33.58%。2)热点区域内各类保护区面积合计6 594.39 km2,约为广东省所有陆域保护区面积的61.33%,涉及广东省全部204个陆域保护区中的122个。热点区域内保护区的面积仅为热点区域总面积的11.00%,生物多样性仍有大量潜在的保护需求。3)在4个热点区域中,云雾山生物多样性普遍受到中度至重度胁迫,主导胁迫因子为经济发展强度;其他3个热点区域生物多样性广泛受到轻度至中度胁迫,最主要的胁迫因子均为地质灾害风险。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森林冠层高度和异速生长方程的中国红树林地上生物量估算
    闻馨, 刘凯, 曹晶晶, 朱远辉, 王子予
    热带地理    2023, 43 (1): 1-11.   DOI: 10.13284/j.cnki.rddl.003616
    摘要505)   HTML39)    PDF (1934KB)(504)   

    红树林是一种高效率的滨海蓝碳生态系统,准确估算红树林地上生物量对研究碳循环和气候变化十分重要,获取中国红树林地上生物量将具有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遥感技术便捷高效、观测范围广,能够服务于大尺度的生态系统监测。文章使用基于GEDI星载激光雷达反演的森林冠层高度数据和基于异速生长原理构建的红树林“树高-生物量”异速生长方程,估算2019年中国红树林地上生物量,进而分析其数量、空间分布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显示,2019年中国红树林地上生物量总量和均值分别约为1 974 827 t和73.0 t/hm2;红树林分布的各省份(地区)的地上生物量均值在53.3~92.1 t/hm2,其中海南省的红树林地上生物量均值最高,达到92.1 t/hm2;中国红树林地上生物量的累积和分布受纬度和人为因素的影响。研究结果能够为后续红树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核算提供数据基础和技术参考,也将有助于中国沿海红树林生态恢复和保护措施的制定,以及控制碳排政策的出台实施。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广东省红树林土壤碳储量及固碳潜力研究
    覃国铭, 张靖凡, 周金戈, 卢哲, 王法明
    热带地理    2023, 43 (1): 23-30.   DOI: 10.13284/j.cnki.rddl.003606
    摘要494)   HTML14)    PDF (644KB)(435)   

    利用文献收集和数据整合的方法,对广东省不同红树林群落和地区的碳储量及碳埋藏速率进行了系统梳理。研究发现,广东省红树林的面积为9 106.21 hm2,土壤碳储量为1 542.02 Gg C,土壤碳密度为0.23 Gg C/hm2。广东省内红海榄(Rhizophora stylosa)和木榄(Bruguiera gymnorrhiza)群落的土壤碳密度最高,分别是0.27和0.23 Gg C/hm2,而秋茄(Kandelia candel)群落土壤碳密度最低,仅为0.13 Gg C/hm2。广东13个沿海地市的红树林土壤碳储量按大小顺序为湛江(894.5 Gg C)>阳江(195.4 Gg C)>江门(97.7 Gg C)>珠海(91.0 Gg C)>茂名(59.6 Gg C)>汕头(51.4 Gg C)>中山(49.2 Gg C)>惠州(36.1 Gg C)>广州(35.1 Gg C)>深圳(18.3 Gg C)>汕尾(10.8 Gg C)>东莞(2.8 Gg C)>潮州(0.11 Gg C)。基于210Pb测年法,广东省各地区红树林的平均沉积速率为13.5 mm/a,淇澳岛的沉积速率最高,为31.5 mm/a;其次是镇海湾16.5 mm/a,深圳福田15.9 mm/a;雷州湾的沉积速率最低,仅为7.3 mm/a。碳埋藏能力方面,广东省碳埋藏能力约为19.72 Gg C/a,其中雷州半岛的碳埋藏能力最高为6.05 Gg C/a,而深圳福田的碳埋藏能力最低,仅为0.66 Gg C/a。综上,目前广东省红树林碳储量相对较低,但具有较高的固碳潜力,加强对当地红树林的保护和重建,将有助于充分发挥红树林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乡村振兴背景下村庄道路规划智能化研究——以广州市花都区港头村为例
    刘以娜, 包世泰, 佘美萱, 陈顺清
    热带地理    2023, 43 (2): 226-233.   DOI: 10.13284/j.cnki.rddl.003625
    摘要474)   HTML22)    PDF (1668KB)(206)   

    自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村庄规划受到越来越多重视,其核心内容之一是道路规划。以村庄作为规划单元,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模糊层次分析法量化影响村庄道路规划的自然、社会、人口等因素及其权重,采用加权叠加分析形成多要素叠加的村庄全域综合成本栅格,构建一个流程化的村庄道路规划GIS工具,采用最小成本路径算法自动生成综合成本最小的村庄道路网。并以广州市花都区的港头村为例,验证方法、技术流程和GIS工具的可行性,高效生成了村庄全域综合成本栅格。根据居住区、耕地、历史古迹、公共设施和对外道路出入口等要素,自动提取村庄规划道路的共5类7个起点16个终点,自动生成多起点到多终点的4级村庄道路,包括主干道路4条、次干道路2条、生产型支路9条、生活型支路13条和环村路1条。验证结果表明,文章提出的村庄道路规划方法能生成符合要求的多类型多等级村庄道路,不仅建设成本最小,且具有较好的连通性和实用性,以期提升村庄道路规划智能化水平以助力乡村振兴。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东南亚红树林时空变化趋势及驱动因素分析
    常云蕾, 廖静娟, 张丽
    热带地理    2023, 43 (1): 31-42.   DOI: 10.13284/j.cnki.rddl.003610
    摘要458)   HTML28)    PDF (1993KB)(136)   

    为揭示东南亚红树林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变化驱动因素,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GEE)云计算平台,利用Landsat系列卫星数据及红树林分布数据集,采用趋势分析法分析了1990—2020年东南亚红树林的时空变化趋势,并利用地理探测器分析其时空变化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1990—2020年东南亚红树林面积整体呈下降趋势,面积减少1 467 883.1 hm2,年平均流失速率达1.1%;2)红树林面积增加的区域主要分布在菲律宾、印度尼西亚西部和东部以及越南北部等区域;3)1990—2020年东南亚红树林退化的区域远远多于改善的区域,退化的区域占红树林总分布面积的79.25%,改善的区域占20.32%,仅0.43%的区域稳定不变;4)红树林变化受驱动因素的影响程度排序主要为养殖池面积>人口>红树林距道路的最短距离>年均温>年均降雨>地形,且各因子之间呈现交互增强作用,增强效果较为明显的主要有:养殖池面积-人口、养殖池面积-红树林距道路最短距离、人口-红树林距道路最短距离。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年屯堡聚落聚集区乡村聚落规模演变——以安顺市西秀区为例
    陈珍琴, 赵翠薇, 祖海琴, 陆清平, 潘秋竹
    热带地理    2023, 43 (1): 168-177.   DOI: 10.13284/j.cnki.rddl.003611
    摘要434)   HTML13)    PDF (1804KB)(99)   

    以西秀区2000、2010和2020年乡村聚落斑块为基础数据,运用乡村位序-规模法则、聚落规模等级模型等方法,分析西秀区乡村聚落等级规模分布特征及演变规律,并分析屯堡聚落在该过程的发展变化。结果显示:1)乡村聚落总规模、聚落数量总体上呈增长趋势,3个时段屯堡聚落面积占乡村聚落总面积的比例超过20%;2)西秀区乡村聚落规模分布符合乡村位序-规模法则,拟合优度在0.90以上,负指数分布特征突出,并表现出“首位聚落”和“垂尾”分布特征,2000—2010年乡村聚落规模趋于集中分布,2010—2020年趋于均衡;3)不同等级乡村聚落空间分布位置相对稳定,数量上呈低等级向高等级演变;4)屯堡聚落规模稳定增长,是高位序、高规模等级聚落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少部分屯堡聚落位序出现倒退现象。未来应科学规划乡村聚落用地布局,形成合理的乡村聚落等级规模结构,保护屯堡文化,打造区域特色聚落。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数字创业实践下的乡村女性赋权研究——以广东省信宜市钱排镇典型乡村为例
    黎宇翔, 罗宇明, 黎咏春, 陈泽淇, 麦卓琳, 买欣
    热带地理    2023, 43 (2): 234-246.   DOI: 10.13284/j.cnki.rddl.003620
    摘要420)   HTML16)    PDF (1671KB)(156)   

    数字经济时代,农产品“直播带货”成为乡村振兴的新手段,在推动乡村经济转型的同时也深化了村民主体权利与身份的双重生产。文章以女性主义地理学为视角,基于乡村女性参与农产品直播带货的实践过程,探讨直播经济如何实现乡村女性的身份重构及其生产、生活空间的再生产。并以广东省信宜市钱排镇典型乡村为例,通过参与式观察、深度访谈、话语分析等质性研究方法,揭示女性在乡村空间转型中的增权契机、赋权过程以及赋权成果。研究发现,乡村数字经济发展为原本进城务工或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村妇女带来新的增权动力,推动她们从“进城务工者”到“返乡创业者”、从“知识接收者”到“文化传播者”这一自我身份的重塑。直播场所“家庭化”打破女性生产和生活空间的边界,有助于实现家屋空间经济化、私域空间社会化的转变,进而对重塑乡村生产和生活空间产生影响。同时,女性的数字创业实践有助于提升自我价值认同、转变传统农村女性的家庭和社会角色,提升其在家庭经济活动中的话语权和主导地位。深入认识直播经济对乡村女性及其生产、生活空间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有助于从数字技术赋权女性的微观视角解读乡村人地关系的发展演变。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夜光遥感的粤港澳大湾区人口空间分布及特征研究
    李姗姗, 林文坛
    热带地理    2023, 43 (3): 384-394.   DOI: 10.13284/j.cnki.rddl.003640
    摘要415)   HTML52)    PDF (4110KB)(303)   

    将粤港澳大湾区的珞珈一号辐射亮度数据和高精度土地类型数据融合,在区县级行政区划上构建分区逐步回归模型,获得大湾区2020年500 m人口格网数据并进行精度验证,从人口数量和密度、空间方向性和空间集聚分散等角度分析2020年人口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珞珈一号夜光遥感数据与土地类型数据的融合提高了人口空间化精度;2)大湾区人口数量与密度具有高度协同的空间分布关系,存在五大人口集聚区,分别是广州天河、越秀、海珠、荔湾和白云西南部组成的集聚区;东莞内部环形集聚区;深圳西、中和北部集聚区;港澳集聚区和肇庆端州集聚区,边缘城市人口稀疏;3)人口分布沿广州—东莞—深圳—香港方向性显著,说明经济水平是影响人口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4)人口集聚特征明显,68%的人口分布聚集在27.64%空间范围内,人口热点区位于东莞、深圳和香港一带,冷点区域主要分布在肇庆和江门内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海口东寨港自然保护区红树林变化及其与周边社区关联分析
    辜晓虹, 邱彭华, 陈卫, 周文芊, 陈晓娟, 杨仕莉
    热带地理    2023, 43 (1): 43-58.   DOI: 10.13284/j.cnki.rddl.003617
    摘要408)   HTML13)    PDF (3935KB)(334)   

    利用1976—2021年共6期遥感影像获取了海口市东寨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范围内不同年代的湿地数据,基于转移矩阵、问卷调查和主成分分析,剖析了45年来保护区红树林的变化及其与周边社区的关系。结果显示:1)保护区内红树林面积由1976年的1 395.84 hm2增至2021年的1 589.28 hm2,期间呈“骤减缓升”之势。除1976—1985年红树林面积有减少外(减少了250 hm2,减少幅度为18%),其余时段红树林面积均为增长态势。2)1976—2021年保护区红树林转出对象分别是淤泥质海滩(34.32 hm2)、河流(25.81 hm2)、海水养殖场(21.06 hm2)、其他用地(10.58 hm2)和洪泛湿地/内陆滩涂(8.26 hm2);转入为红树林的对象主要是淤泥质海滩(177.41 hm2)、河流(38.18 hm2)、其他用地(28.21 hm2)、三角洲/沙洲/沙岛(22.15 hm2)、洪泛湿地/内陆滩涂(21.79 hm2)和水田(6.34 hm2)。3)周边社区居民的捕捞收入与养殖、毁林挖塘面积、保护意识与红树林面积变化存在较大的关联性。周边社区居民问卷调查中的捕鱼方式、捕捞收入、捕捞月数、捕捞量和保护态度在红树林面积变化主成分分析中指标代表性值(cos2值)>0.6,其中捕鱼方式和捕捞收入的主成分指标cos2值>0.8。居民捕捞频率下降与家庭收入来源、职业结构由捕捞养殖向外出打工和服务业转变相互应证,居民的保护意识与保护态度有所提高,红树林面积从破坏严重向破碎化程度减少转变;淡水养殖场、常住人口、中学数量、村庄到红树林的距离因子的贡献率均大于10,与红树林面积变化呈负相关关系。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无人机影像的无瓣海桑单木提取与地上生物量估算
    余楚滢, 龚辉, 曹晶晶, 刘燕君, 刘凯
    热带地理    2023, 43 (1): 12-22.   DOI: 10.13284/j.cnki.rddl.003609
    摘要399)   HTML18)    PDF (2640KB)(206)   

    无瓣海桑(Sonneratia apetala)是中国红树林恢复种植最早引进的优质红树树种,其生产力在红树林群落中处于较高水平,具有显著的高生物量和能量积累。然而,由于红树林群落冠层密集、结构复杂,精确描绘无瓣海桑的单木树冠存在极大挑战性。传统的卫星遥感侧重于区域或更大尺度监测需求,而新兴的低空无人机遥感在更精细尺度的红树林生态监测中具有显著优势。以广东省珠海市淇澳岛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利用消费级无人机影像生成的冠层高度模型(Canopy Height Model, CHM)和种子区域生长(Seed Region Growing, SRG)算法进行无瓣海桑单木树冠提取,并建立基于地面调查数据获取的树高和胸径两者之间的回归关系,以优化无瓣海桑地上生物量异速生长方程,进而实现研究区单木尺度的无瓣海桑地上生物量估算。结果表明:基于无人机影像可以有效提取无瓣海桑单木树冠,其提取精度达到67%;验证了树高和胸径之间较高的相关性,提出了基于树高的无瓣海桑地上生物量异速生长方程;研究区无瓣海桑平均地上生物量的范围为2.99~247.24 t/hm2,平均值为92.14 t/hm2,且单木地上质量分布具有空间聚集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莲花山断裂带汕尾段韧性剪切带浅层滑塌特征与成因机制
    王平, 王贤能, 赖安锋
    热带地理    2023, 43 (1): 88-102.   DOI: 10.13284/j.cnki.rddl.003612
    摘要389)   HTML13)    PDF (8330KB)(419)   

    深汕特别合作区是莲花山断裂带的主要展布区,2条大型韧性剪切带从深汕区南北两侧穿过。2015年以来,区内韧性剪切带内(简称“带内”)产生了大量的浅表滑塌,发生密度远高于周边山体。因为深汕特别合作区地质灾害风险区划的需要,有必要查明带内浅层滑塌的特征与分布规律,分析其成因机制,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势。文章通过地面调查与遥感解译,查明了带内浅层滑塌的单体规模为小型,滑塌主要沿基岩面产生,滑塌体主要是土体与全风化岩体;利用信息量模型分析浅层滑塌规律,得出滑塌密度与韧性变形程度(强烈→中等→弱)、距脆性断裂的距离(近→远)、地形坡度(高→低)呈正相关,其分布密度与地貌单元、坡向、原岩类型、斜坡类型也有较强的关联。结合区域地质、勘探、气象等资料,分析得出带内浅层滑塌是在以剪切为主的多期构造作用影响形成的较弱本底条件下,在山区地块现今缓慢上升的背景下,在台风迭加暴雨的诱发下产生的,其发展变化具有迁移性、自愈性、扩展性的特点;带内斜坡在经历了2015年“彩虹”台风期间普遍性滑塌事件后,产生浅层破坏的敏感性下降,需要较长时间孕育才能进入下一次爆发期。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粤港澳大湾区水体淹没频率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宋松, 吴志峰, 曹峥, 孙芳蒂, 杨锦鑫, 张棋斐
    热带地理    2023, 43 (3): 372-383.   DOI: 10.13284/j.cnki.rddl.003642
    摘要389)   HTML45)    PDF (2887KB)(364)   

    文章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国家战略资源保障需求,基于2001—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水体淹没频率数据库,利用空间分析与统计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究近20年来大湾区各类水体范围、特征及水体淹没频率的时空变迁规律,识别区域水体变迁的热点区域,探讨水体分布变迁的驱动因素,为强人类活动干扰区水资源综合管理、洪涝灾害防控等工作提供依据与指导。研究表明:1)近20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地表水体范围及淹没频率均呈萎缩趋势,最大、平均及季节性水体面积分别以50、31与11 km2/a速率衰减,大量季节性水体转化为永久水体与易涝区;2)粤港澳大湾区水面率变迁的时空差异、城乡差异均显著,东翼水面率略有增长,其余地区均大幅萎缩,城区水面率相对较低且下降幅度较大,城市扩张区永久水体衰减率达到90%;3)从水体类型看,基塘系统大量流失,上游大中型湖库面积略有增长;4)区域水体变迁的主导驱动因素为城市化引起的土地利用变化,其对年平均总体水体及基塘水体面积贡献率超过80%,湖库水体面积扩张则主要受降水驱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南流江河口红树林潮沟主要鱼类时空生态位
    承亚男, 黄欣, 吴志强, 刘昊, 徐浩, 苏琼源, 朱亮, 胥鹏, 黄亮亮
    热带地理    2023, 43 (1): 59-70.   DOI: 10.13284/j.cnki.rddl.003604
    摘要379)   HTML13)    PDF (1959KB)(256)   

    基于2019年7月(夏)、2019年10月(秋)、2020年1月(冬)、2020年5月(春)的季节性鱼类采样数据,运用相对重要性指数(IRI)、Shannon指数和Pianka指数对南流江河口红树林潮沟主要鱼类的时空生态位宽度和重叠进行分析,结合冗余分析探讨主要鱼类间的生态位分化。结果表明:共采集到鱼类17 680尾,隶属12目23科37属45种,其中主要鱼类(IRI>100)10种。在主要鱼类中,时间生态位宽度值变化范围为0.46~1.78,其中嵴塘鳢最大,爪哇拟虾虎鱼最小;空间生态位宽度值变化范围为0.81~2.05,其中斑尾刺虾虎鱼最大,爪哇拟虾虎鱼最小。时空生态位宽度值达到2以上(广生态位种)的种类有6种,分别是鲻、齐氏罗非鱼、中华乌塘鳢、斑尾刺虾虎鱼、嵴塘鳢和杂食豆齿鳗。鲻与爪哇拟虾虎鱼的时间生态位重叠值最高(0.928),尾纹双边鱼与食蚊鱼的空间生态位重叠值最高(0.979),齐氏罗非鱼与斑尾刺虾虎鱼的时空生态位重叠值最高(0.822)。南流江河口红树林潮沟主要鱼类时空二维生态位有6.7%的种对显著重叠(Qik >0.6),表明物种时空分布差异较大,时空生态位重叠受季节变化影响较明显。另外,冗余分析揭示影响该区域主要鱼类时空生态位分化的主要因素有水温、盐度和Chl-aP<0.001);其中,主要鱼类生物量分别在冬季与盐度,在春季与溶解氧、pH和Chl-a,在夏季与总有机碳、水温、Chl-a等,在秋季与总氮、浊度、总磷等呈正相关。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广东省红树林土壤碳储量及固碳潜力研究
    覃国铭, 张靖凡, 周金戈, 卢哲, 王法明
    热带地理   
    录用日期: 2023-01-17

    城中村改造中的地方营造与情感机制——以广州黄埔村创新创意空间为例
    林元城, 赖宏韬, 杨忍, 王敏, 徐茜
    热带地理    2023, 43 (2): 320-329.   DOI: 10.13284/j.cnki.rddl.003619
    摘要362)   HTML23)    PDF (1081KB)(271)   

    以广州市黄埔村创新创意空间为例,采用深度访谈、网络文本分析等方法,从情感地理的视角探讨城市更新背景下创新创意空间对地方意义的重构,尤其是情感在地方认同中的塑造作用。研究表明,城中村创新创意空间通过物质环境、文化及社会关系的重塑,对多元主体的地方情感和空间意义产生差异化的影响。城中村创新创意空间物质环境的改善增强了当地居民的情感认同和地方依恋,具有现代性的产业形式在文化价值上未能形塑本地居民的地方认同和文化身份,但提升了创客及租客群体基于创意及文化氛围的地方认同。城中村创新创意空间通过加强主体间的互动与联系,形成以产业为联系纽带的社会网络关系,建构起共同的情感依恋与地方认同,并将传统的居住空间转变为具有消费、生产及休闲属性的多元空间。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村级工业园改造协调机制研究——以广东省鹤山市为例
    金利霞, 肖张荣, 谢宇铭, 张俊杰, 郭杰, 文志敏
    热带地理    2023, 43 (2): 213-225.   DOI: 10.13284/j.cnki.rddl.003624
    摘要355)   HTML7)    PDF (1654KB)(131)   

    利益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在城市更新领域中多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博弈过程、冲突机理与协调机制也是城市提升可持续能力的重要议题。而村级工业园改造中涉及的利益相关者类型更多样、利益分化更频繁及利益冲突更激烈。因此,文章以城市政体理论的利益相关者视角作为研究切入点,在构建多尺度多主体的“利益相关者识别-利益冲突分析-利益机制协调”的分析框架基础上,通过对广东省鹤山市村级工业园现实问题的考察,识别鹤山市村级工业园改造过程中涉及的利益相关者、利益诉求和利益冲突;然后结合典型园区改造案例探讨政府部门、国有企业、民营企业、金融机构、村集体和村民等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博弈过程,进而揭示该过程中多元利益联盟形成、多样化目标达成、多主体利益协调的演化路径及其微观机制。研究发现各方利益相关者话语权不对等、权力不正义参与、利益分配和补偿机制不合理是村级工业园改造实施的主要制约因素;珠三角经济欠发达地区通常采取“政府主导+多元参与”模式,发挥财政局、国资委等政府金融组织的力量,联合村集体和村民与开发商、运营商、金融机构形成政村联盟、政企联盟正式与非正式合作关系及利益分配与激励机制,共同推动实现政治、经济、社会和生态等多样化目标。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碳储存变化的海岸带生态系统修复策略——以海南岛东南海岸带为例
    孙天成, 马梓程, 黄赞慧, 王照翻, 陈思, 肖瑶, 谢翠容, 岳常海, 贾凤鸣, 张倩
    热带地理    2023, 43 (3): 443-458.   DOI: 10.13284/j.cnki.rddl.003643
    摘要348)   HTML15)    PDF (3932KB)(548)   

    碳达峰碳中和、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海域海岛可持续管理均是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海南东南海岸带近年来因自然因素、人为干扰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生态系统破坏严重,碳汇功能明显下降。其生态质量的下降与海南自由贸易港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的定位要求明显不符,基于碳储存的生态系统修复工作亟需开展。文章以海南岛东南海岸带为例,基于InVEST模型的碳储存模块,结合研究区2000、201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估算研究区碳储量,划分“碳汇、碳源区”,评价其碳储存功能,识别近20年来研究区碳损失状况,明晰碳损失严重区域,划分生态修复功能区。结果表明:2000—2020年,研究区建设用地扩张明显,林草地面积削减;生态系统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碳储量持续下降,20年降低了0.11 Gt;碳储量低的区域沿着海岸带环线向内陆延伸,万宁市区域单位栅格碳密度值最低,三亚市区域单位栅格碳密度降低最多;碳源区面积始终大于碳汇区面积,碳储存功能为差和极差的区域面积分别为39.84和27.31 km2,主要分布于北部万宁市和乐镇、南部蜈支洲岛上方、西南部三亚市右侧等区域;基于碳损失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等级细分了自然修复区、人工辅助区、重建修复区和适度开发区,并针对性、差异化地提出包括退养还湿、岸线修复、湿地重建、加强监管等修复策略。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海拔梯度及典型土地利用类型对北热带山地土壤有机质和综合肥力的影响
    王平, 华红莲, 丁智强, 俞小押, 谭小爱, 李玉辉
    热带地理    2023, 43 (1): 144-154.   DOI: 10.13284/j.cnki.rddl.003618
    摘要348)   HTML9)    PDF (1295KB)(271)   

    为深入了解北热带海拔梯度各山地土壤带及典型土地利用类型(次生林、香蕉园、橡胶林)土壤有机质(SOM)、综合肥力(SIF)分布特征,以云南省金平县蝴蝶谷地区为例,区分表层(0~20 cm)和亚表层(20~40 cm),测定SOM、pH、全氮、全磷、全钾和速效氮磷钾,采用修正内梅罗指数法评价SIF,分析限制SIF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海拔与SOM、SIF呈显著正相关,6个山地土壤带表层和亚表层SOM、SIF排序为棕壤带>黄棕壤带>黄壤带>红壤带>赤红壤带>砖红壤带(P<0.05)。无论表层还是亚表层,SOM和SIF均以次生林最大,香蕉园次之,橡胶林最小,次生林SOM显著大于香蕉园和橡胶林(P<0.05),SIF则无显著差异。随着海拔升高,限制SIF的因素由速效氮、速效磷转变为速效磷和速效钾,且pH的限制逐渐加强,而维持和限制低海拔不同土地利用类型SIF的因素与同海拔段内自然土壤基本一致。未来山地开发利用过程中低海拔区域应该注重补充氮肥和磷肥,中高海拔区域注重补充磷肥和钾肥,同时调节适宜的pH更有助于土壤养分释放和植物吸收利用。综上,海拔梯度和土地利用类型深刻影响北热带山地SOM含量和SIF空间分异,而人类活动干扰是SOM和SIF下降的重要原因。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深度学习和数学形态学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住房智能识别研究
    劳春华, 林燕慧
    热带地理    2023, 43 (2): 179-189.   DOI: 10.13284/j.cnki.rddl.003628
    摘要345)   HTML23)    PDF (3315KB)(101)   

    中国大部分农村住房处于一种无规划的自发性建设状态。这种无序扩张是对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尤其是耕地资源,因此需要通过对农村住房监测来规范农房建设,同时保护耕地资源。而中国目前的农村住房监测手段主要以全国土地调查人工巡查为主,该方法收集到的信息缺乏实时性和可靠性。针对该问题,文章提出一个基于深度学习和数学形态学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住房智能识别模型,该模型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和PaddlePaddle框架,创新性地引入数学形态学的膨胀腐蚀方法,并与MobileNetV2进行松散耦合,其在农村住房识别监测中的平均精度达到84.5%,且具有一定的泛化性。与ResNet34模型进行对比,该模型平均识别精度比ResNet34模型高10.6%,对地类边界的提取效果更精细,对农村住房轮廓的识别效果更好。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缘政治风险评估及影响因素
    胡芳, 李誉博
    热带地理    2023, 43 (6): 1160-1171.   DOI: 10.13284/j.cnki.rddl.003686
    摘要345)   HTML3)    PDF (1342KB)(437)   

    构建科学合理的地缘政治风险评估体系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防范和化解地缘政治风险的重要前提。基于事后交易成本构建地缘政治风险评估体系,通过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标法、全局莫兰指数以及空间杜宾模型,分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缘政治风险水平、时空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从时间维度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缘政治风险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态势。2)从空间分布看,沿线国家地缘政治风险集聚特征明显,主要集中在中东和东欧地区,但东亚的地缘政治风险近年有所升级。3)地缘政治风险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政治稳定、经济自由、经济增长率、教育支出以及自然资源对地缘政治风险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基于此,研究认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需要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加快国家现代化转型,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区域经济合作框架,提高地缘政治风险抵御能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国农村电商配送点建设水平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汪凡, 汪明峰
    热带地理    2023, 43 (2): 247-257.   DOI: 10.13284/j.cnki.rddl.003621
    摘要341)   HTML20)    PDF (1742KB)(159)   

    基于2016年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行政村电商配送点数据,采用空间自相关与最小二乘法等分析方法,对中国农村地区电商配送水平的空间分布与集聚特征,以及农村物流配送水平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研究发现:1)农村物流配送水平呈现高低值交错分布,局部区域高值区与低值区存在省域同质分布特征。2)整体上,中国四大区域农村物流配送均处于较低的平均水平,但地级尺度上仍存在区域差异,高高集聚区域集中分布于长三角地区和环渤海地区。从空间变异特征看,市域层面电商配送村比例的提升比单纯数量的增加更具实践价值。3)不同因素对各个地区农村电商配送建设水平产生差异性影响,东部地区少数民族特征可以提升农村电商配送水平,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民族特征不影响农村电商配送设施发展。中西部地区道路、公共交通等基础设施发展对农村物流配送发展具有直接影响。山地行政村越多,物流配送建设水平越差,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表现尤其突出。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互联网时代城市隐形消费空间格局与影响因子——以长沙市为例
    梁怡欣, 叶强, 赵垚, 杜卓阳, 万裕瑄
    热带地理    2023, 43 (4): 707-719.   DOI: 10.13284/j.cnki.rddl.003665
    摘要338)   HTML8)    PDF (3573KB)(124)   

    解析城市隐形消费空间格局与影响因子是推动城市线上线下商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基础,有助于促进城市商业的健康发展。文章以长沙市为例,以POI数据、高德开放平台商业信息数据为基础,在识别城市隐形消费空间的基础上,采用Getis-Ord指数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等方法,对互联网不同渗透程度的隐形消费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子进行解析。结果表明:1)长沙市隐形消费空间以体验型服务消费为主;2)互联网渗透的隐形消费空间呈现“一主一副一带多中心”的结构形态;3)互联网渗透的隐形消费空间呈现流空间分布特征,向地块内部渗透,朝建筑内部纵向扩散,形成弱区位而非“无区位”的场所演化。其与非互联网渗透的传统隐形消费空间相比,具有显著空间异质性及较弱空间依赖性,其倾向聚集于商业氛围成熟、道路交通便利、租金性价比高、住宅区集中的区域。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声景观智能识别的生态保护红线日常监测与侵扰因素分析
    王林森, 周素红, 赖鹏程, 邹丹, 宋江宇
    热带地理    2023, 43 (2): 202-212.   DOI: 10.13284/j.cnki.rddl.003631
    摘要333)   HTML18)    PDF (1916KB)(122)   

    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是中国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已有较多成熟的相关研究和工作利用遥感、人工调查方法对其进行划定。然而,传统生态评估方法忽略了动态要素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目前仍缺乏一套生态保护红线的日常监测体系。文章从生态声景观视角出发,先制定一份面向日常监测的声景观要素分类标准,并构建深度学习模型进行训练,得到基于声景观智能识别的分类模型;再利用该模型在共成水库保护区结合传统GIS方法对生态保护红线进行评估,并分析影响生态声景观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1)参考“三生空间”制定了一份面向日常监测的声景观要素分类标准,并构建深度学习模型进行训练,得到分类模型的训练精度为89.88%;2)利用训练好的深度学习模型对案例地收集的声景观进行智能识别,利用生态声景观要素占比作为衡量生态受侵扰程度的指标,实现了生态保护红线的日常监测评估;3)利用回归模型分析生态易受侵扰的影响因素,模型结果表明夜间灯光强度对生态受侵扰的影响最大,随后依次是距离居民点的距离、空间中心性、距道路距离。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广东省海岸带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
    刘小丁, 唐力明, 孙端, 李伊黎, 许敏端, 康昕怡, 谭宾, 肖红, 赵桔超, 冯功学, 赵耀龙, 陈伟莲, 许耿然
    热带地理    2023, 43 (3): 459-473.   DOI: 10.13284/j.cnki.rddl.003644
    摘要332)   HTML19)    PDF (3273KB)(342)   

    在国土空间规划“双评价”指南的基础上,针对陆域和海域,探索构建了“生态保护-农业生产-城镇建设”3大功能导向下的海岸带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多源遥感数据及相关调查数据为基础,利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手段,实证开展了海岸带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工作。结果表明:1)海岸带地区84%左右陆域面积、超过1/2县(市、区)的海域资源环境综合承载状态均以可载为主要特征,资源环境综合承载状态整体良好;2)生态保护功能导向下60.05%的陆域以及14个县(市、区)的海域呈可载状态,主要分布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东西两翼;3)农业生产功能导向下的陆域农业承载情况较为严峻,以临界超载为主,而海域农业生产下可载县(市、区)数量相对较少;4)与生态保护和农业生产功能相比,城镇建设功能下可载区域面积分布最广,86.93%的陆域和29个县(市、区)的海域呈可载状态,仅3.01%的陆域以及10个县(市、区)的海域呈超载状态。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建制镇功能演变下县-镇-村空间模式——以广东省两县为例
    莫樊, 黄耀福, 吴昕晖, 王劲
    热带地理    2023, 43 (2): 308-319.   DOI: 10.13284/j.cnki.rddl.003622
    摘要332)   HTML24)    PDF (2673KB)(192)   

    基于地方志等文献,对建制镇的功能演变进行讨论,并采用2021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开展的乡村建设评价中村民问卷调查数据,辅以实地调研,对当前广东省翁源、阳西两县的建制镇在县-镇-村体系中所承担的功能与角色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县-镇-村空间模式与建制镇作用的演变。研究发现,当前建制镇日益成为综合服务功能空间,在市场交易、学前教育、义务教育与基础医疗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等级+网络”的县-镇-村空间结构中连接城乡的重要节点。不同类型功能的服务体系在县-镇-村空间模式中呈现中心地结构与县城中心结构的差异。因此,未来在建制镇建设中,除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外,还应考虑不同类型建制镇与功能的人口规模与服务门槛,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长株潭城市群经济-社会-生态协同发展水平的演化特征及提升路径
    陈奕璋, 周国华, 王华, 崔树强, 毕方泽, 于雪霞
    热带地理    2023, 43 (3): 519-531.   DOI: 10.13284/j.cnki.rddl.003645
    摘要317)   HTML19)    PDF (1350KB)(159)   

    基于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将城市群解析为由经济、社会、生态等子系统集成的复合系统,以长株潭城市群为对象,探讨国家“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获批成立以来长株潭城市群经济-社会-生态协同发展水平的演化特征并探寻其提升路径。结果表明:1)从城市群尺度看,2007—2019年长株潭城市群经济、社会、生态子系统有序度总体呈提升趋势,复合系统协同度由轻度失调走向中度协同;2)从城市尺度看,长沙市、株洲市已实现中度协同,湘潭市仍为轻度协同,研究期内长沙市复合系统协同度持续强化、株洲市与湘潭市相对弱化;3)长株潭城市群协同发展目前存在两大问题,一方面城市群总体协同水平偏低、社会-生态子系统变化缓慢,主要制约序参量为基础设施和环境治理;另一方面城市间协同水平存在明显差距,主要制约序参量为经济规模、发展质量、产业结构和污染排放;4)长株潭城市群协同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在城市群尺度下需合理制定各子系统有序发展与协同目标,健全城市群财政及公共事务统筹管理机制;在城市尺度下各城市应补足短板、提升发展能级,不断完善城市间互动合作机制。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城市群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区域诊断——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
    唐正宇, 冯舒, 俞露, 汤沫熙, 夏丽, 崔丽娜
    热带地理    2023, 43 (3): 429-442.   DOI: 10.13284/j.cnki.rddl.003641
    摘要317)   HTML21)    PDF (3504KB)(310)   

    基于人类干扰评估和生态网络构建,识别粤港澳大湾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区域,划定生态源地修复区、生态廊道修复区和踏脚石修复区,提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与修复策略。结果表明:1)湾区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干扰强度高、影响范围广,高干扰和较高干扰区域占湾区总面积的48.65%,集中分布于湾区中部;2)湾区生态网络整体呈现“两横四纵”的特征,包括北部连绵山体生态屏障、南部近岸海域生态防护带、东部和西部陆域廊道以及中部水域廊道;3)湾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区包括生态源地4 687.42 km2,生态廊道1 362.71 km,踏脚石833.82 km2,主要分布于肇庆市、惠州市、江门市,从生态网络功能与结构完整的角度,提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策略;4)湾区亟待突破区域本位主义理念,凝聚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协同处置的共识,组建跨域协同治理机构,主导跨区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多源数据支撑下的乡村发展活力识别及其活化路径——以广州市从化区221个乡村为例
    张颖诗, 冯艳芬, 蔡世荣, 王芳, 龚建周, 骆海燕
    热带地理    2023, 43 (2): 281-292.   DOI: 10.13284/j.cnki.rddl.003626
    摘要315)   HTML7)    PDF (2474KB)(208)   

    以广州市远郊从化区的221个乡村为研究对象,基于多源地理空间数据及社会经济统计数据,构建乡村发展活力指数、乡村活化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分别测算2020年从化区各乡村的发展活力和多维活化价值,采用等级赋值及组合矩阵方法划分乡村活化类型,并提出相应的活化路径。研究发现:1)发展活力处于中等及以下水平的乡村占62.89%,乡村发展较滞后,空间上呈“十”字形分布格局,高及较高水平的乡村紧邻所在镇(街)的中心,低水平的乡村多分布在从化区西部和北部。2)乡村多维活化价值分异显著,资源活化价值水平总体偏低,生产和生活活化价值处于中等水平,生态活化价值处于优良水平,综合活化价值以中等级及以上为主,活化潜力较大,呈“西南高、东北低”的分布格局。3)乡村活化类型以优先活化型为主(42.99%),活化策略为加强乡村产业融合及实施规划设计;其次是生态引领型(28.96%),活化方向是在注重生态保护的前提下发展生态乡旅;强化提升型乡村占比最低(28.05%),活化重点是激活乡村物业出租经济、促进农用地流转及完善生活保障。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南半岛植被物候与极端降水的变化特征及关联
    朱彤彤, 王绍强, 李卉, 李霞, 刘侦海, 钱钊晖, 王小博, 刘媛媛, 涂勇凯
    热带地理    2023, 43 (3): 532-544.   DOI: 10.13284/j.cnki.rddl.003637
    摘要314)   HTML22)    PDF (3212KB)(228)   

    利用MCD12Q2数据提取中南半岛的植被物候指标,采用Sen+Mann-Kendall法、灰色关联分析及R/S分析等方法,分析中南半岛地区生长季开始、生长季结束、生长季长度及极端降水指标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关联,并预测物候指标的未来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2001—2018年中南半岛生长季开始及结束时间均表现出东部地区早于西部的空间特征,半岛生长季长度多保持在8~9个月左右;除暴雨日数指标,极端降水指标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年总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相似,大致呈西高东低;2)生长季始期与生长季末期以提前趋势为主,生长季长度以缩短趋势为主;年尺度降水量与强度无明显变化,但单日最大降水量、极强降水量和暴雨日数指标呈下降趋势,中雨日数、大雨日数和连续有雨日数指标均呈上升趋势,表明中南半岛极强降水事件减少,中等强度极端事件增多,降水事件的持续时间变长;3)各物候指标的主控极端降水指标类型空间分布模式相似且集中,植被物候与区域气候密切相关;4)中南半岛各物候指标未来变化趋势与过去变化趋势相反,且以延后趋势为主。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可持续乡村建设现状及模式——以长沙市为例
    吴秀, 周配, 朱倚萱, 龚玉兰, 贺艳华
    热带地理    2023, 43 (2): 268-280.   DOI: 10.13284/j.cnki.rddl.003632
    摘要304)   HTML11)    PDF (2649KB)(146)   

    在界定可持续乡村内涵与系统构成的基础上,采用统计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从共性问题和个性特征2个方面对长沙市乡村可持续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可持续乡村建设模式与路径。结果显示:1)可持续乡村是可以持续为本地乡村居民提供优质的就业、居住、出行、医疗、教育、养老、交往等服务,也能不断为周边城市居民提供健康的农产品、良好的生态产品和文旅体验的乡村系统,包括可持续的农村产业、可持续的农村环境以及可持续的农民生活三大内容;2)长沙市乡村地区存在青壮年劳动力流失、主体老弱化、乡村吸引力不明显、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偏低、韧性不强、内生动力不足、居民满意度一般等共性问题,此外,旅游型乡村的旅游吸引力不强,农业型乡村的带农机制不足,传统型乡村的传统文化功能有所衰退、一般型乡村的产业发展基础薄弱等个性问题突出;3)提出了生态休闲旅游模式、高效生态农业模式、特色保护模式和融合发展模式等4种针对性的可持续乡村优化模式,生态休闲旅游模式通过结合生态化、低碳化和乡土化的发展理念,设计休闲、娱乐、度假、体验、教育等多样化的乡村旅游活动,持续提升乡村生态旅游吸引力;高效生态农业模式通过利用生态化、智慧化技术,促进专业化、规模化生产与小农户生产有机结合的方式,持续提高农产品供给能力与农业生态景观功能;特色保护模式主要依托乡村特有的历史文化遗产,结合乡村田园风光、农事体验活动和生态环境等乡村特有资源,适度发展文化旅游及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模式主要凭借城市及周边村镇资源,发挥城市带动作用,实现村镇联动发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农村建筑智能识别与三维建模方法研究
    陈彪, 彭欣月, 周素红, 陈家亮, 孔宪娟, 卞明月, 林高远
    热带地理    2023, 43 (2): 190-201.   DOI: 10.13284/j.cnki.rddl.003633
    摘要301)   HTML14)    PDF (3830KB)(303)   

    中国幅员辽阔且农村房屋数量庞大、分布广泛,乡村地区低成本、广覆盖的信息采集和建模一直是乡村信息化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提出了一种简易的农村三维建筑建模方式,即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农村建筑智能识别与三维建模方法,并以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县河村为研究对象,建立精细化三维建筑模型。该方法分为粗模生成和深化建模2个阶段。首先,在粗模生成阶段,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和Mask R_CNN技术识别建筑物,确定房屋位置并拉伸生成基础白模;在深化阶段,外业采集员根据实际情况,基于农村建筑模型库将基础白模替换为更精细的、参数化的白模;然后,通过简单的手机拍摄及纹理处理,实现建筑立面纹理的补充;最后,通过坐标匹配、影像地形融合、三维轻量化等技术形成真实的、可存储和可交换的三维建筑模型,可支撑乡村调查、乡村规划、乡村建设、共同缔造等应用。该方法简单易用,降低了常规建模在数据采集、处理等技术方面的高要求,为农村地区提供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大众化”建筑三维重建方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居民绿道休闲涉入、忠诚度对环境责任行为影响机制
    吴志才, 王博文, 刘家熳
    热带地理   
    录用日期: 2023-01-11

    九江市蓼花剖面末次冰期中晚期沉积的粒度端元特征与气候变化
    李世乾, 李志文, 周万蓬, 杜丁丁, 黎武标
    热带地理    2023, 43 (1): 135-143.   DOI: 10.13284/j.cnki.rddl.003605
    摘要299)   HTML3)    PDF (1622KB)(113)   

    鄱阳湖湖滨地区广泛分布着晚第四纪风沙沉积序列。在星子县沙岭沙山进行野外调查后选择蓼花剖面开展工作,测试了地质时代和粒度,对粒度结果使用端元分析模型进行研究,探讨该区域末次冰期中晚期的气候变化规律。结果显示:该剖面由湖相-古土壤-沙丘砂等沉积相叠覆堆积组成,形成于末次冰期中晚期(48.8—17.1 ka)。端元分析模型将粒度数据分解出3个不同的粒度端元,不同端元组分在垂向上呈峰谷交替的旋回变化,EM1代表粉砂端元组分,峰值对应湖相和古土壤发育时期;EM2和EM3代表中砂—粗砂端元组分,峰值对应沙丘砂发育期,这些峰谷交替变化的规律指示了末次冰期的季风演变以及气候波动变化,万年尺度上表现为LH10(48.8—39.9 ka)和LH3~LH5(28.1—17.1 ka)的冬季风强盛期,分别对应深海氧同位素的MIS3b和MIS2阶段。LH6~LH9(39.9—28.1 ka)为温暖的夏季风时期,对应深海氧同位素的MIS3a阶段。这些变化与YZ洞石笋氧同位素以及格陵兰冰心有良好的对应,与全球气候变化基本一致。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中国网络信息地理研究进展与展望
    何金廖, 汪明峰, 席广亮, 朱华晟, 戴俊骋, 张旭
    热带地理    2023, 43 (4): 567-580.   DOI: 10.13284/j.cnki.rddl.003667
    摘要295)   HTML16)    PDF (2007KB)(188)   

    网络信息地理是人文经济地理领域新兴的学科方向,近年来,在城市数字化转型和数字经济快速崛起的推动下,中国网络信息地理研究迎来爆发式的增长。借助文献计量和知识图谱,采用经典文献索引法,总结归纳21世纪以来中国网络信息地理研究的总体特征、学科方向及演化趋势。结果表明,中国网络信息地理主要集中在城市网络、网络消费行为及其空间影响、网络关注度与旅游流、智慧城市和数字经济5个方面,其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城市地理、经济地理和旅游地理等学科领域;其演化历程大致经历了萌芽起步期—发展壮大期—集中爆发期—转型成熟期4个阶段,逐渐呈现多元化和交叉化的发展特征。文章还探讨了中国网络信息地理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指出当前研究存在学科思想相对单一、理论构建相对滞后、滥用大数据方法以及研究视角过于狭隘等问题。建议未来研究应着重从加强本土理论创新、鼓励多学科交叉融合、拓展新兴研究领域和紧扣时代发展需求4个方面进行突破。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韧性视角下城市社会脆弱性评估及优化策略——以珠三角城市群为例
    王钧, 陈敬业, 宫清华, 袁少雄, 陈军, 刘博文, 黎昊
    热带地理    2023, 43 (3): 474-483.   DOI: 10.13284/j.cnki.rddl.003649
    摘要293)   HTML20)    PDF (1556KB)(325)   

    从防灾减灾角度研究珠三角城市群的社会脆弱性,提出降低社会脆弱性的优化策略。首先,从人口、经济、基础设施、社会组织保障等4个方面构建城市灾害社会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其次,基于客观赋权的信息熵法,建立城市灾害社会脆弱性定量评价模型,计算珠三角城市群社会脆弱性指数,分析各城市社会脆弱性演变规律和影响因素;最后,基于韧性视角提出降低社会脆弱性的优化建议。结果表明:2010—2020年,各大城市的人口脆弱性增加,经济脆弱性呈先增后减趋势,基础设施脆弱性增加,社会组织保障脆弱性降低,社会脆弱性呈先增后降趋势;广州、珠海和深圳社会脆弱性相对较低,肇庆和江门相对较高;经济脆弱性和社会组织保障脆弱性是影响整个城市群社会脆弱性的主要因素;应从科学制订城市空间规划、开展城市韧性水平科学评估、推进城市韧性系统建设、促进蓝/绿/灰防灾基础设施融合、构建城市群防灾韧性管理制度等方面提升韧性城市建设,以整体提高珠三角城市群的防灾减灾能力和城市韧性水平。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数字经济的浙江模式及其地方特征
    马仁锋, 朱闽儿, 孙静怡, 张旭亮
    热带地理    2023, 43 (4): 745-757.   DOI: 10.13284/j.cnki.rddl.003662
    摘要284)   HTML13)    PDF (1862KB)(154)   

    数字经济的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密切相关,阐释其增长的地方性动因有助于促进数字经济健康发展。基于2015—2019年县级经济社会统计数据,运用空间自相关、地理加权回归等方法分析浙江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及其驱动因素的空间分异,甄别数字经济发展的地方特征。结果表明:1)浙江省数字经济发展存在空间差异,发展水平呈东北高、西南低;2)数字经济发展的各驱动因子影响力具有显著空间特征,产业创新为首要驱动因子,其作用力呈现东高西低;政府投入为次要驱动因子,其作用力空间强度与经济基础一致,为西南高东北低;商业文化作用呈南高北低格局,作用强度较弱;3)驱动数字经济发展的四因子空间作用差异存在多组合特性,总体形成企业-消费者主导、政府-企业主导、政府-消费者主导的数字经济地域发展类型,本质是市场(消费者)与创新(企业)共同驱动,企业、市场拓展受消费者需求带动,政府承担规范市场角色。为此,数字经济赋能发展应充分重视欠发达地区在政府带领下育成生态、旅游等传统产业数字化路径。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广州南沙湿地公园鸟类 20142018年际动态及其对生境变化的响应
    黄源欣, 李梦婷, 胡慧建, 袁倩敏, 梁健超, 李玫, 廖宝文
    热带地理    2023, 43 (1): 71-87.   DOI: 10.13284/j.cnki.rddl.003613
    摘要280)   HTML10)    PDF (1693KB)(350)   

    为了解广州南沙湿地鸟类迁徙规律,揭示鸟类整体迁徙动态变化,于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连续在每月下旬日落前3 h采用样点法和样线法对南沙湿地公园鸟类群落多样性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2014—2018年共记录到鸟类139种,以冬候鸟为主。2)鸟类物种数年际波动较大,丰富度年际变化不明显,即鸟类种类在逐渐增加的同时,个体数量趋于稳定。3)鸟类月度变化呈现明显的候鸟迁徙规律,越冬期急速上升,繁殖期平缓。越冬水鸟迁飞时间有提前的趋势,且在富有食物来源的浅水滩涂地和在无瓣海桑等高大茂盛的红树林群落有更多种类与数量的水鸟分布。最后,建议在注重绿化连续性和整体性的同时,保护和管理鸟类的栖息环境,适当扩大滩涂地面积,增加红树林种植面积以及合理地围垦,科学维持浅水滩涂和红树林种植面积比例,吸引更多越冬候鸟。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