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地理与古环境”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古地理与古环境
    付淑清, 朱照宇, 欧阳婷萍, 邱燕
    热带地理. 2010, 30(1): 24-29.
    Baidu(31)
    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ICP-MS)法,对南海南部86GC柱状沉积物样品的稀土元素(RISE)含量进行测量,并对其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自大约31 kaBP以来,该海域的沉积物具有基本相同的物质来源,物源区的气候环境变化可能是影响沉积物中REE指标纵向变化的主要因素.各指标的综合分析显示,末次冰期南海南部海域的沉积物源区具有较强的化学风化作用,冰后期则相对减弱,这就意味着南海南部及周边地区末次冰期期间依然盛行热带气候,冰后期的气候环境则可能较为多变.另外,在柱状样深度分别为17 cm和10
  • 古地理与古环境
    黄臻, 王建力, 王勇
    热带地理. 2010, 30(1): 30-33,39.
    Baidu(15)
    以长江三峡巫山第四纪沉积物为主要研究对象,目的在于弄清它究竟是风化壳还是北方黄土在此区的沉积.利用马尔文激光粒度仪对其粒度进行了检测,并计算了粒度参数,结果表明:(1)砂含量极少,平均值为0.7%,粉砂最高,为68.64%,黏粒次之,为30.66%;风尘基本粒组10~50 μm含量较高,平均值为52.07%,推测其成因有一定的风成特性.(2)剖面粒度分布曲线呈单峰形态,拖有细尾,与风成黄土类似,可能指示沉积后经历了风化成壤作用.(3)望天坪剖面粒度参数特征与北方风成黄土具一定相似性,判别参数分析对应于风成
  • 古地理与古环境
    赵焕庭
    热带地理. 2009, 29(6): 509-514.
    Baidu(8)
    自从笔者发现刊于中山大学日报1937-05-20的<十公尺海蚀台地之发现>一文后,吴尚时已被公认是广州七星岗海蚀地形、珠江三角洲地区古珠江河口湾海蚀地彤的发现者.七星岗海蚀地形同珠江三角洲的演变紧密联系,对七星岗海蚀地形的研究与讨论,推动了广州地区地质地貌学的发展.其集中体现在珠江三角洲的形成与发展研究方面,科研成果累累,科学人才辈出.认为应进一步保护好七星岗海蚀地形遗迹,充分发挥它的积极作用.
  • 古地理与古环境
    张会领, 覃嘉铭, 林玉石, 蒲晓强, 刘长华
    热带地理. 2009, 29(6): 515-519,538.
    Baidu(12)
    通过对云南寻甸白石岩仙人洞1号石笋(XRl)进行TIMS-U系测年和氧碳同位素分析,揭示了该区全新世中期氧碳同位素气候演化的模式.依据石笋不同时段有机碳含昔的变化,重建了基于石笋有机碳指标的气候变化模式.通过对比,发现这两种指标所记录的寻匈地区古气候变化过程几乎完全一致.云南寻甸地区全新世中期的气候演化町分为3个气候期:1)8 000-5 600 aBP为温暖湿润期,气温较高,降水丰沛,石笋的氧碳同位素偏负,有机碳含量偏高;2)5 600-4 500 aBP为气候突变期,气候由温湿变为冷干,石笋氧碳同位素
  • 古地理与古环境
    刘激, 周英, 李团结
    热带地理. 2009, 29(3): 230-235.
    Baidu(1)
    主要依据大亚湾中部海区B3802柱状沉积物的粒度、矿物、元素地球化学等特征,结合14C测年、有孔虫记录等对大亚湾海区全新世以来的沉积环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全新世以来大亚湾海区海平面波动上升,沉积速率逐渐下降,海水动力作用减弱.全新世初期为河口湾相沉积环境,广盐性有孔虫含量较高,海洋沉积物中陆源物质增加,气候由干冷转为温暖:全新世早一中期为正常海相环境,沉积物中海源物质增加,气候温暖湿润,指示当时海洋生态环境较好;全新世晚期为河海交互相沉积环境,海平面继续上升,气候仍然湿热.
  • 古地理与古环境
    束振华, 杨守业, 窦衍光, 刘振夏, 余华, Serge Berne
    热带地理. 2009, 29(3): 236-240,273.
    Baidu(7)
    运用1N HCl对冲绳海槽中部西陆坡DGKS9604孔沉积物样品进行预处理得到酸不溶相组分,利用ICP-AES分析常量元素的含量.结果显示主要氧化物与Al<,2>O<,3>的比值以及氧化物通量在垂向上呈规律性变化,反映了近30ka以来的元素地层以及沉积古环境对沉积地球化学组成的影响.30~22 ka、17.8~11.8 ka、7~3.5 ka和2ka B.P.以来氧化物通量高于末次冰盛期和全新世早期.主要氧化物组成记录了7.4 Cal ka和25.8 Cal ka B.P.两次火山事件;因子分析揭示钻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