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与全球变化”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气候与全球变化
    王翱宇, 蒲俊兵, 沈立成, 何阳
    热带地理. 2010, 30(3): 272-277.
    Baidu(31)
    通过对重庆雪玉洞洞穴CO2浓度、地下河CO2分压及地下河水、滴水次生沉积物稳定碳同位素δ13C等地球化学指标进行的完整水文年监测,并结合该洞以往的CO2短期观测记录,发现洞内与CO2相关的环境因子均存在显著的季变性,其总体特征是:CO2浓度夏高冬低,δ13C夏轻冬重.对比每月游客量变化,发现人为因素对洞穴CO2 环境的改变远弱于自然因素,洞内发育的常年地下河在其中起主导作用.地下河的存在使不同相态的碳在洞内快速流动交换以达到平衡,从而在"质"上(同位素比)和"量"上(浓度)反映外部环境的季节变化,又使得各
  • 气候与全球变化
    顾欣, 田菊萍, 张艳梅, 周艳
    热带地理. 2010, 30(3): 278-283.
    Baidu(10)
    基于贵州省黔东南地区1961-2008年1-12月16个台站冰雹观测资料,引入了表征冰雹事件时间分配特征新参数--冰雹事件集中度和集中期,对黔东南地区冰雹事件年内非均匀性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黔东南地区冰雹事件集中度及集中期的平均和异常空间分布均存在很大区域差异,异常空间分布根据地形可分为4个区;从时间演变卜看,各区年内冰雹事件集中度与集中期均表现出显著的年代振荡特征,各区年代际变化特征不一致;黔东南区域年内冰雹事件集中度和集中期表现出反向变化趋势.
  • 气候与全球变化
    肖莞生, 陈子燊
    热带地理. 2010, 30(2): 135-140.
    Baidu(30)
    利用汕尾站、广州站和阳江站1953-2008年56 a的逐月降水量、逐月的日最大降水量作为基本资料,探讨广东省降水量的时空分布特征、长期变化趋势及突变分析.Morlet小波变换表明各城市降水茸存在着7.8 a和11 a等周期变化,与厄尔尼诺和太阳黑子的运动周期相关.其次运用皮尔逊Ⅲ型分析3城市的最大日降雨量的极值分布情况,其中阳江站5年一遇的年最大日降水量300 mm,达到特大暴雨的标准.M-K检验表明阳江站和广州站降水量分别于1971、1981年发生突变,年降水量由少雨期进入多雨期,且R/S分析表明其增
  • 气候与全球变化
    苏志, 张瑞波, 周绍毅, 黄颖
    热带地理. 2010, 30(2): 141-144.
    Baidu(23)
    利用北部湾沿海7个气象站建站至2008年最大风速资料,采用指数律风速廓线公式和"时次换算"方法订正最大风速,得到长年代10 m高处10 min平均年最大风速序列;采用极值Ⅰ型分布估算北部湾沿海各地50年一遇最大风速,通过伯努利方程计算基本风压.结果表明:北部湾沿海的基本风压以涠洲岛最大,达1.13kN/m2;其次是东兴、北海,分别为0.59和0.58 kN/m2:第三位是防城港和合浦,分别为0.49和0.47 kN/m2;最小是防城和钦州,分别为0.39和0.33 kN/m2,表明越靠近海的地方基本风压越
  • 气候与全球变化
    赵金彪, 罗建英, 高安宁, 曾小团
    热带地理. 2010, 30(2): 145-150.
    Baidu(31)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卫星TBB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8年6月8-13日持续性暖区暴雨的环流特征、影响系统及物理量变化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本次暴雨过程是在高层200 hPa出现环流型调整、500 hPa贝加尔湖至新疆地区为弱阻高形势和地面锋面低槽的环境下产生的,主要影响系统有低层切变线和低涡;低空急流迅速建立、北抬,使低层风速辐合加强是产生锋前暖区暴雨的有利因素;广西的中尺度环境存在南北明显差异,可能是形成双雨带的主要原因;在切变线和低涡切变锋区上垂直运动结构有明显差异,低涡切变上低层辐合高层强
  • 气候与全球变化
    王卫, 陈健飞
    热带地理. 2010, 30(2): 151-155.
    Baidu(9)
    利用1989-2006年封开县多时相TM影像提取NDVI,结合封开县气象站点逐年的气温和降水量资料,对18年来封开县植被时空演变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作了分析.结果表明,1989-2006年封开县植被覆盖度呈上升趋势,低覆盖植被面积减少10%,高覆盖植被面积持续扩大,增长了2.3倍;年均气温随全球气温变暖而升高,而降水量则有减少的趋势:植被覆盖变化表现出对气温变化的显著响应.
  • 气候与全球变化
    覃卫坚, 容军, 何慧
    热带地理. 2009, 29(6): 520-525.
    Baidu(28)
    利用近45年广两67个气象站观测资料,使用EOF分析方法对广西云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广西云量变化以全区一致性为主要特征;第二特征总云量以山区和丘陵平原地区呈反位相变化关系,而低云量则以山永为界,山的东部和两部呈反位相的变化关系.广西大部分地区总云量变化旱逐渐减少趋势,但趋势不显著;低云量变化特征为除百色、河池两南部分地区呈减少趋势外,其他地区均呈增加趋势,而且趋势显著.总云量与气温成反相关,其中山区和沿海地区相关显著;低云量和气温除了广西中部与西南部的部分地区为正相关外,其他地区为反相关.云量与降水的正
  • 气候与全球变化
    赵家成, 魏宝华, 肖尚斌
    热带地理. 2009, 29(6): 526-531.
    Baidu(44)
    根据宜昌2007年5-11月大气降水中稳定同位素和气象资料,分析了宜昌地区大气降水中稳定同位素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宜昌降水中氘过剩值(d)偏高,说明宜昌地区大气降水的水汽原蒸发较快:稳定同位素与降水时的平均温度呈正相关,并且存在阶段性差异,δ18O的分馏时段与δD相反;但与降水量的相关性不明显,只表现在夏季的6月和7月.研究得出,宜昌大气降水线与全球和全国存在差异,主要体现在宜昌的地理环境、地理背景以及宜昌的大气环流模式上.
  • 气候与全球变化
    张润琼, 刘艳雯, 姚刚, 赵群剑, 黄天福, 钟静
    热带地理. 2009, 29(4): 319-323,334.
    Baidu(20)
    2008年1月下半月到2月上半月,贵州所遭遇的历史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具有降温幅度大、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冰冻灾害重等特点.文中分析了这次灾害的可能成因及其影响.分析表明,2007年8月发生的拉尼娜事件所造成的大气环流异常是导致贵州大范围持续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重要原因.乌拉尔山地区环流场偏高,中亚至蒙古国西部直到俄罗斯远东地区偏低的环流异常持续时间长,有利于冷空气自西北向东南活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偏西偏北及青藏高原南缘的南支槽异常稳定活跃,有利于暖湿气流不断向云贵高原输送,为贵州雨(雪)天气
  • 气候与全球变化
    张运英, 黄菲, 杜鹃, 王国复, 钱峻屏
    热带地理. 2009, 29(4): 324-328.
    Baidu(94)
    利用1980-2003年广东省22个地面气象观测站24 a的气象观测资料,采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和连续功率谱分析方法,分析广东省雾霾天气下能见度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发现,广东地区雾霾天气能见度的年际年代际变化主要表现在EOF的前2个主模态,方差贡献分别占17.4%和11.8%.其中第1主模态的空间场与广东省自然地理区划基本对应,其时间序列反映的主要是雾霾天气下能见度的年代际变化.在1992年前后由正向负的逐渐减小可能与上世纪90年代以后广东地区经济活动的明显增强有关;第2主模态的空间场反映出广东地
  • 气候与全球变化
    林培松, 高全洲
    热带地理. 2009, 29(4): 329-334.
    Baidu(44)
    采用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实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韩江流域典型区4种主要林分土壤有机碳储量和全量养分库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区4种林分土壤有机碳平均含量在8.48~11.93 g/kg之间,常绿阔叶林最高,其次为针阔混交林,桉树林最小.土壤有机碳含量随深度增加而递减,其中阔叶林垂直变化幅度最大,达72.35%.(2)4种林分土壤碳密度差异显著,其各土层变化范围为1.78~5.74kg/m2,土壤碳密度亦随深度增加而减少.对于整个土层而言,各林分土壤碳密度在13.4l~16.74 kg/m2之间.
  • 气候与全球变化
    王红军, 潘维玉
    热带地理. 2009, 29(3): 219-224.
    Baidu(21)
    利用NCC/CMA资料分析了2008年5月下旬至6月中旬华南降水异常事件的成因.研究表明:2007年7月至2008年2月赤道西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偏低,以及2008年前冬今春青藏高原积雪面积偏大是华南异常降水事件的前期气候背景;2008年5月下旬至6月中旬东亚阻塞高压的异常强大及乌拉尔山长波槽的异常发展,促进了经向环流异常增强;偏强冷空气以阶梯槽的形式频繁入侵华南,为异常降水事件提供了动力条件.此外,副高较常年偏强、偏北,强劲的季风潮为华南地区输送了巨大的水汽和热量,冷暖空气在华南上空频繁交汇是深圳异常降水
  • 气候与全球变化
    吴林, 沈晗, 王刚, 李江南
    热带地理. 2009, 29(3): 225-229,235.
    Baidu(19)
    利用近30年的实际观测资料,分析贺州地区年平均气温和干旱指数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贺州地区年平均气温有增高趋势,冬季和春季较大幅度变暖,带来"暖冬",夏季反而稍微降温,出现"凉夏",秋季稍有增温,但不明显;(2)贺州地区的年平均气温存在11 a和4a左右的两个振荡周期;(3)在上世纪80年代初,贺州地区干旱指数有一次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由负值转为正值,干旱有加重的趋势,未来几年贺州地区干旱指数仍处于增强的趋势中,这与11~13 a左右的振荡周期处于正位相有关.贺州地区4个站的干旱指数都有一个11~13
  • 气候与全球变化
    欧艺
    热带地理. 2009, 29(1): 16-19,25.
    Baidu(12)
    利用1960―2006年共47年广西88个气象测站逐日降雨量资料,分析了广西汛期暴雨站次、日数等降水特征及其变化趋势和可能的成因,并通过相关分析研究南海夏季风建立期与广西汛期暴雨日数、洪涝站次、受灾面积等的关系.结果表明,南海夏季风建立期与广西汛期暴雨总日数等降水特征相关显著,当南海夏季风建立偏早(晚)时,广西汛期暴雨日数偏多(少),发生洪涝的可能性增大(减少),并且这种相关关系在近22年来有增强的趋势.
  • 气候与全球变化
    郑琰明, 钟巍, 彭晓莹, 薛积彬, 马巧红, 蔡颖
    热带地理. 2009, 29(1): 20-25.
    Baidu(17)
    对2005―2006年间在粤西云浮市采集到的40场降水样品进行降水化学分析.结果表明,降水离子的平均浓度为730.62 μeq/L,高于云南丽江、青海瓦里关山、香港、广东广州和鹤山等地,大气污染比较严重;降水中主要阳离子成分是Ca2+和NH4+,阴离子成分是SO42?和NO3?,共占离子总浓度的83﹪;离子浓度高值出现在降水偏少的汛期过渡期,低值则发生在降水丰沛的前汛期、主汛期和台风雨期;云浮降水离子浓度受地壳来源、工业交通污染影响较大,海洋源影响较小.
  • 气候与全球变化
    叶有华, 周凯, 彭少麟, 虞依娜, 邓敏
    热带地理. 2009, 29(1): 26-30.
    Baidu(21)
    在全球变化环境压力下,非干旱地区露水研究对露水沉降规律的认识及其生态效应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文中以非干旱地区为研究区域,采用布片法对晴朗夜间的露水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个季节的露水发生频率和露水凝结量明显受季节变化的影响,不同季节露水发生和凝结各不相同.秋季露水发生频率较高,达80﹪,春季露水频率较小,不到30﹪.就平均每晚露水量看,夏季和秋季无明显差异,但都显著高于冬季和春季.夜间最大露水量发生在秋冬季,大约0.23 mm.此外,下垫面对露水具有重要影响,不同下垫面上凝结的露水量不同,有植被覆盖的下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