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医学地理视角下的新冠肺炎疫情解读”专题·”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健康/医学地理视角下的新冠肺炎疫情解读”专题·
    李孜沫, 陈丹阳, 王晓伟
    热带地理. 2020, 40(3): 446-454. https://doi.org/10.13284/j.cnki.rddl.003251

    以清代流行的疟疾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Excel时序刻画、GIS空间分析、MaxEnt生态位模拟、BounderSeer边界探测等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清代有疟疾之年59个,疟疾频度为22.01%,为清代疫灾流行贡献了约2.69%的广度。2)疟疾在中国适生范围广,东南半壁为最佳适生范围;疟疾流行的危险等级高,总体上具有由东南向西北危险等级递减的分布格局;海拔高程、最低气温、气温年较差是影响疟疾流行的主要因素,贡献率分别为44.4%、16.3%和10.6%。3)清代疟疾流行呈现“二横三纵”的边界特征,第一横界40°N一线与第二横界南岭一线分别为疟疾北界和恶性疟疾(瘴病)北界;第一纵界是以霍山为中心,霍山—洪雅直线距离(约1 250 km)为半径的圆弧圈,界内包括96.67%的疟疾流行事件;第二纵界是疟疾高适生区边界线,界内包括中国东、中部省份;第三纵界是以疟疾主要边界网络为标准的围合区,涵盖长三角地区。

  • ·“健康/医学地理视角下的新冠肺炎疫情解读”专题·
    王皎贝, 李钢, 王建坡, 强靖淇, 朱丹丹
    热带地理. 2020, 40(3): 432-445. https://doi.org/10.13284/j.cnki.rddl.003246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的暴发与蔓延,给中国乃至全球带来了极大挑战,已成为社会与学界关注的痛点问题。大流行病在人群与地域的传播扩散是人类与疫情抗争的时空动态过程,值得从地理学视角展开讨论。文章以毗邻中国疫情始发省域湖北的陕西省为研究区,基于官方通报的病例数据与人工判读采集的病例详细信息及相关POI数据,综合运用数理统计、空间分析、文本分析、案例分析等方法,重点探究确诊病例的社会人口学特征和疫情的时空演化格局,评估重点市域的疫情风险等级。结果表明:1)陕西省确诊病例以男性居多,年龄上整体趋向中高龄化,以40~49岁人群为最;外地感染与本地感染均以由“城”作起点的迁移主导;多呈由武汉输入型病例所致的小型核心家庭群聚感染模式,而大型复合感染及特殊场所感染影响深远。2)疫情时间变化差异性显著,整体呈现波动发展、低速衰退、平稳清存3个阶段,确诊时间相对发病时间及初诊时间存在滞后性,且输入型病例多在返陕后0~3 d出现症状。3)疫情在陕西省的空间扩散呈现“远鄂单核”的结构模式,这显著区别于其他环鄂省域。陕西省COVID-19发病率空间分异显著,表现为集中于中南部的倒“T”型分布模式;市域演变呈“三足鼎立”模态;流动路径以“武汉—西安”为主,呈“一源多汇、汉入中南”的流动格局。4)重点市域西安疫情风险等级的空间分布特征表现为“一组团三小片”格局,主城区风险等级高于周边区县。

  • ·“健康/医学地理视角下的新冠肺炎疫情解读”专题·
    刘郑倩, 叶玉瑶, 张虹鸥, 郭洪旭, 杨骥, 王长建
    热带地理. 2020, 40(3): 422-431. https://doi.org/10.13284/j.cnki.rddl.003228

    利用珠海市卫生健康局公开发布的98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流行病学调查数据,通过26个疫情聚集单元的时空特征分析和4类典型传播路径的案例剖析,深入探讨了珠海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聚集发生的时空规律和传播路径。结果表明:1)珠海的疫情发展与武汉的人口流动与管控密切相关,由于管控及时,目前仍以疫源区直接输入和家庭聚集扩散为主要传播方式,在有限范围内扩散。2)存在输入一代家庭聚集传播、输入一代非家庭聚集传播、输入二代家庭聚集传播、输入二代非家庭聚集传播4种不同的传播路径,且以第一种为主要方式,但非家庭聚集传播的路径复杂,应加强流行病学调查和防控。3)对输入性病例从输入到发病的滞后周期以及聚集单元最长发病时间间隔来看,有少部分病例或携带者可以突破14 d限制,应警惕目前普遍采用的14 d隔离措施可能存在的风险。

  • ·“健康/医学地理视角下的新冠肺炎疫情解读”专题·
    向云波, 王圣云
    热带地理. 2020, 40(3): 408-421. https://doi.org/10.13284/j.cnki.rddl.003247

    人口流动影响新冠肺炎疫情传播与风险扩散。基于百度迁徙大数据和各省市区卫生健康委员会数据,结合地理信息技术,研究了2020年1月1日至3月5日136个城市新冠肺炎疫情扩散与武汉市人口流出的空间关系及其对我国城市公共卫生治理启示。研究表明:1)中国新冠肺炎疫情扩散过程具有阶段性特征,经历了疫情发生与隐性扩散、快速扩散与暴发、扩散遏制和扩散衰减4个阶段。2)研究时间段武汉市人口主要流向湖北省境内以及周边省市和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具有地理邻近性和倾向区域中心城市的人口流入特征。受地理距离、时间成本、社会经济联系、境外输入等因素的影响,新冠肺炎疫情空间分布的不平衡性明显,长江中游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和成渝城市群成为新冠肺炎疫情集中分布的重点区域,一些重点出入境口岸城市的新冠疫情扩散风险较大。3)新冠肺炎疫情扩散与人口流出之间具有较强的正向等级相关性。两者之间的空间关系可以分为8种调控类型,近90%的城市具有人口流入多、确诊病例数高或人口流入少、确诊病例数低的特征。其中,人口流入多、确诊病例数高的城市主要集中分布在湖北省境内以及中国重点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其防控压力来自人口流入多、确诊病例数高带来的疫情扩散风险;而人口流入少、确诊病例数低的城市分布较为分散,其防控的难点在于提高防控对策的精准性。我国疫情防控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随着时间的演进全球疫情形势反弹的不确定性仍然存在,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压力依然很重,现阶段乃至未来一段时期,疫情防控将伴随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成为新常态。建议针对8种调控类型,从人口流动、交通和资源等引导与管控方面分类提出精细化的疫情防控策略,提升城市公共卫生治理能力。

  • ·“健康/医学地理视角下的新冠肺炎疫情解读”专题·
    刘逸, 李源, 黎卓灵, 韩芳菲
    热带地理. 2020, 40(3): 367-374. https://doi.org/10.13284/j.cnki.rddl.003217

    基于广东省各地市卫健委官网披露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的详细信息,对新冠病例在广东省的时空扩散特征以及各地级市疫情传播和变动的空间差异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广东省确诊病例具有中年人最多、青年人其次、老年人第三的年龄结构特点,与全国统计特征较为相似。2)广东省的疫情扩散比率为0.198,表明其防疫措施卓有成效,有效地抑制了疫情的扩散。3)广东省的疫情扩散格局和综合风险格局存在显著差异。三四线中型城市的扩散风险较高但综合风险处于中等水平,发达城市的扩散风险较低但综合风险最高,粤东西部的欠发达地区较为安全。文章建议可积极宣传广东抗疫防疫成果,适度缓解民众焦虑,但仍需重点防范因返工返学带来的二次冲击。在防疫的中后期,应根据各地市的疫情风险等级,在省内科学划分风险防控区域,实施分级管控,有序恢复社会生产生活,避免过度防疫对社会民生造成的负面冲击,并需特别关注原本经济韧性较为脆弱的欠发达地区。

  • ·“健康/医学地理视角下的新冠肺炎疫情解读”专题·
    孙宇婷, 肖凡, 周勇, 田广增
    热带地理. 2020, 40(3): 375-385. https://doi.org/10.13284/j.cnki.rddl.003244

    公众关注作为疫情防控与舆情治理的重要环节,其时空差异与影响因素却鲜见被讨论。因此,文章将百度搜索指数作为网络公众关注度的测量指标,采用百度人口流动大数据和疫情实时监测数据,运用空间分析、时空可视化、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2020-01-09—03-02中国公众对“新型冠状病毒”网络关注度的省域时空差异与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在空间上,公众对疫情的关注度东、西部差异较大,沿海高于内陆,且与疫情高发区吻合;在时间上,武汉“封城”前后各省份的公众关注度分布格局基本趋于一致,且“封城”后均明显高于“封城”前;春节期间关注度达到最高峰,而后随疫情周期性规律(潜伏—暴发)呈波动式下降;关注主题遵循“从早期对相关病毒的搜索到后期关注临床诊断与发展状况”的疫情发展规律。2)疫情动态数据、武汉人口流动的日动态因素与固定区位特征的经济社会发展因素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受众对疫情的关注度,当疫情基本得到控制,宏观区位因素对公众关注度的影响作用开始凸显,具有持续稳定的影响;3)影响因素在疫情暴发前后2个阶段对公众关注度起着不同的影响效果。在疫情暴发初期,公众更易受疫情动态信息影响引发主动搜索行为;而在疫情暴发后期阶段,公众将注意力转移到流入各省份的武汉人口上。

  • ·“健康/医学地理视角下的新冠肺炎疫情解读”专题·
    杜方叶, 王姣娥, 王涵
    热带地理. 2020, 40(3): 386-395. https://doi.org/10.13284/j.cnki.rddl.003248

    航空运输在实现各国互联互通、推动全球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恶劣天气等均易对航空网络的连通性造成影响。本研究以新冠疫情为例,从全球航空网络视角探讨新冠疫情对中国国际航空网络连通性的影响及地区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疫情期间,中国境外通航城市、国际航班、国际航线数量均大幅缩减,航空网络连通效率显著降低,但其空间格局未发生根本性变化,东亚和东南亚仍是中国对外主要联系地区,经济联系与贸易仍然起着重要作用。航线停飞对中国与中亚、西亚和大洋洲航空网络的连通性影响最大,而航班缩减对中国与东亚、中亚和东南亚航空网络的连通性影响最大。在国内,北京、上海和广州仍然是中国对外联系的枢纽城市,且其聚集度在疫情期间得到提升。

  • ·“健康/医学地理视角下的新冠肺炎疫情解读”专题·
    张凯煌, 千庆兰
    热带地理. 2020, 40(3): 396-407. https://doi.org/10.13284/j.cnki.rddl.003252
    PDF全文 (3500) HTML (1028)   可视化   收藏

    新冠疫情对全球经济造成了严重冲击,在政策空间有限的背景下,讨论结构化政策工具和区域应对方案显得尤为重要。股票市场是国民经济的风向标,因此文章利用在A股市场上市的企业作为研究对象,从产业、主体规模以及区域等维度分析疫情对中国上市企业第一季度财务数据的影响。结果表明:1)除农、林、牧、渔业正增长外,大部分产业均遭受营运利润下滑、经营现金流减少、资产负债率提高等多重打击。各产业中,服务业面临更大挑战。个体的行为决策、政府的停工停产措施以及产业特性是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2)新冠疫情对中小市值主体的影响大于大企业。疫情期间,大市值企业的营运利润能力、现金流水平得到优化,资产负债结构表现稳定。这主要是由运营能力差异和马太效应所造成的。3)制造业、服务业和建筑与房地产业上,发达地区相较于欠发达地区承受了更大冲击,这主要受地方人口结构和土地价格影响。金融业上,北京、上海、广东均出现了扰动,而江苏则表现出增长趋势,区域金融业结构特征和企业经营能力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医药产业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但产业基础好的地区仍出现增长态势,这主要是由医药需求出现取消或推迟、部分药物和设备需求存在紧迫性、优势区域需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造成的。在此基础上,文章讨论了采取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深入优化企业融资环境和差异化选择区域政策工具等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