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地理”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文化地理
    唐晓岚, 徐嘉绮
    热带地理. 2025, 45(3): 449-459. doi: 10.13284/j.cnki.rddl.20240154

    松江被誉为“上海文化之根”,而九峰作为该地区独一无二的山林资源,以其独特的自然美景自元代以来便成为了江南地区的著名景点。在当代,九峰仍然是展现当地山林景观的重要地标。深入研究九峰地区景观空间意象,有助于识别与理解当地特色景观,从而还原历史风貌,以推动中国传统景观文化传承与发扬。诗词中含有丰富的历史地理信息与景观空间意象的细腻描写,因此,文章以元明清时期639首松江九峰地区景观题材诗词作为研究对象,借助数字人文技术对诗词进行分节、筛选、定量分析与可视化分析,探索松江九峰地区景观意象构成因素及特色。结果表明:1)松江九峰地区拥有数量繁多的自然景观物象与类型丰富的人文景观物象;2)松江九峰地区诗词文本中以中性情感词与积极情感词占比最高;3)围绕物象与情感,松江九峰地区共归纳出“秋月泛舟”“闲适幽居”“松山感怀”“山间怀想”与“华亭山水”5类景观空间意象。

  • 文化地理
    廖辉辉, 魏成, 罗鹏, 沈静
    热带地理. 2025, 45(3): 460-476. doi: 10.13284/j.cnki.rddl.20240171

    科创时代背景下,文化创意企业的空间分布演变格局趋于多元化,传统区域要素难以较好地解释其迁移机理,而舒适性理论为解读其迁移特征与机制提供新视角。基于企业微观主体,运用UCINET社会网络分析和地理探测器,从舒适性视角探究广州市文化创意企业迁移特征与影响机制。研究表明:1)有别于早期的文化创意企业主要向中心区集聚的演变模式,也不同于制造业企业主要由中心区向外围转移的单向迁移路径,文化创意企业呈现更为复杂的迁移网络关系。具体表现为城市中心区既是企业的主要迁入地,也是主要迁出地,迁出与迁入模式均以中心区为核心,分别呈均衡扩散和等级衰减,且不同类型企业的舒适性偏好和迁移特征趋于多样化。2)舒适性因子对于不同阶段和类型企业迁移的影响力具有异质性,其中休闲与社交场所、交通设施等因素影响力较为显著,景观舒适性因子的影响力相对较低。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内,舒适性因子的适用均存在地域性。3)舒适性对于企业迁移的决策影响主要通过作用于企业本身和从业者2类主体实现,其影响机制可总结为政策导向下中心区企业流动、设施配套需求下企业回流、政策与设施助推下企业外迁3方面。最后,提出文化创意空间营造、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舒适性环境塑造等策略建议。

  • 文化地理
    陈燚菲, 何金廖
    热带地理. 2024, 44(11): 1949-1961. doi: 10.13284/j.cnki.rddl.20230658

    人才出生地具有地方集聚性是一个普遍的地理现象,却一直没有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现有研究主要考察人才(成长后)的空间流动及其影响因素,忽略了对人才成长环境的探讨。文章基于文化资本理论,以华语流行歌手为例,结合音乐创作的特点和音乐学相关理论构建了地方音乐文化资本指标体系,运用核密度分析方法对华语流行歌手的空间集聚特征进行可视化分析,通过负二项回归模型探析华语流行歌手出生地空间分布的影响因子。研究表明:1)华语流行歌手出生地呈现多核心空间结构;2)华语流行歌手出生地空间分布特征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具有差异,拥有多样化文化资本的地区(如四川、东北)对华语流行歌手的成长和培育有着重要贡献;3)地方文化资本存量的提高,有助于华语流行歌手的成长和培育,但不同维度的文化资本对华语流行歌手的影响存在差异。其中,教育文化资本(教育水平及教育资源)是促进华语流行歌手成长最重要的因素,其次是固体文化资本(地理环境及历史传承)和能力文化资本(民族文化及音乐产业化)。

  • 文化地理
    彭熔, 刘超
    热带地理. 2024, 44(11): 1962-1977. doi: 10.13284/j.cnki.rddl.20240033

    音乐有着再现地方和唤醒地方感的力量。以地名命名的歌曲及其评论对地方有着意象化的表达,也是创作者和听众符号化的情感映射。文章搜集与成都有关的歌曲,以歌词及其评论为文本数据,运用内容分析法和扎根理论,从音乐叙事视角分析成都地方意象的维度、建构过程以及意象特征。结果表明:1)音乐叙事里的成都地方意象由符号呈现意象、意义赋予意象和综合表达意象3个层面共同构成。2)音乐叙事分为歌曲的叙事,以及叙事传输影响下听众有感而发的评论叙事,叙事文本从叙事要素、结构和基调3方面起元素认知、情感共鸣、基调渲染的作用,从而构建地方意象。3)音乐叙事下的成都地方意象具有传统性与现代性共存、自然性与人文性交互、浪漫感与“家的感觉”同在的三重特征。4)音乐叙事构建了“理想家园”“故事酒馆”“烟火人间”的地方意象,这些意象成为城市魅力所在。文章丰富了音乐与地方关系的解读,将城市意象的表达从空间结构、符号感知进化到地方意义层面,赋予空间以温度、让空间活起来,为魅力城市的打造、地方意象的建构和形象宣传提供理论和方法借鉴。

  • 文化地理
    刘海龙, 刘美彤, 呼旭红, 郭晓佳
    热带地理. 2022, 42(3): 469-480. doi: 10.13284/j.cnki.rddl.003414
    PDF全文 (1748) HTML (232)   可视化   收藏

    选取1990—2018年博物馆名录,运用核密度分析、标准差椭圆、空间自相关和地理探测器模型,对1990—2018年中国博物馆时空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1990—2018年博物馆数量呈整体加速发展态势,东西差异明显,东部地区博物馆数量密集,且发展速度较快,中西部地区数量稀疏,且发展较为缓慢。2)中国博物馆空间上不断集聚,并呈现出“单核”向“多核”模式演化的分布格局。3)中国博物馆重心居于东部,重心移动轨迹呈“Z”形移动。4)中国博物馆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过程,形成“东热西冷”格局,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中国博物馆的热点地区,新疆和西藏始终处于冷点区域。5)博物馆的空间分异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受经济、社会、政策和文化教育的影响。其中,政策和文化教育因素是博物馆空间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社会因素次之,经济因素是一般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