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修旅游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深度融合的形式,为个体提供独特的心灵成长与自我探索途径。文章构建了“空间-情境-身份”理论框架,选取32位非禅修惯习者为研究样本,采用定性研究方法,探讨禅修旅游中非禅修惯习者身份建构与转换的动因、过程及影响。研究发现:1)非禅修惯习者的参与动机主要包括宗教吸引、身心放松、情感联结与寻找自我等;2)其身份转换历经空间情境化、情境身份化、身份情境化与情境空间化等阶段,呈现从身份感知到身份习得,再到身份维持与身份约束的动态演化过程;3)禅修场所通过物质空间特征、行为规范及社会互动等,塑造了独特的空间与情境,为非禅修惯习者身份转换提供了实践基础;4)禅修旅游帮助非禅修惯习者暂时“逃避”世俗世界的压力,重塑了主体与外界环境的交互方式,让他们在生活生产中实现心理调适与文化认同。文章深化了文化地理学中主体身份建构的研究,为中国禅文化在旅游开发与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
文章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6—2020年数据,构建互联网使用方式对社会信任影响的理论框架,探究中国社会信任的时空演进特征,并运用Ordered Probit模型分析不同互联网使用方式对社会信任的影响。研究发现:1)互联网发展为不同维度社会信任构建带来更多可能,拓宽了社会信任的形成渠道。2)中国社会信任构成以熟人信任为主,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部的熟人信任水平呈现“低-高-低”时空演进特征,陌生人信任水平随着时间推移在不同区域均有明显提升。3)不同互联网使用方式对社会信任存在差异化影响,信息传递的正向促进效应对熟人信任和陌生人信任均有积极作用。4)网络社交的“双面”效应表现为对熟人信任有消极作用而对陌生人信任有积极作用。
三峡作为长江标志性风景带与文化带,是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立先行示范区的重要选址地段。研究三峡人文景观特征,有利于彰显三峡作为中华代表性符号的特性,促进其标志性文化资源的识别保护与价值诠释。唐宋时期是三峡相关诗词数量激增、代表性最高、影响力最广的关键时期。文章梳理440首唐宋三峡诗词中的景观地理信息,利用文本挖掘技术,结合ArcGIS空间分析法,实现三峡人文景观空间分布可视化和审美认知分析。结果表明:1)唐宋时期三峡人文景观在景物类型上主要由城镇景观、遗址胜迹、寺观宗祠和名人故居组成;2)在空间特征上呈沿江线性串珠式分布,并围绕奉节、巫山形成核心景观集群;3)在语义网络上形成了峡江大观、白帝古都、西陵胜景、巫山云雨等6类景观主题。文章对各主题的审美思想进行剖析,从而提出以诗词引导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三峡段空间布局和诗意场景营造的建设建议。
红色歌曲记录了特定时空的家国故事,是传播中华民族精神,构建集体记忆,引发情感共鸣的宏大叙事。基于人文主义认识论,借助NVivo11软件,采用扎根理论、自然语言处理方法及LDA模型从时空叙事视角分析歌词文本的维度结构及其价值内化机理。结果表明:1)红歌歌词文本可分为时间、空间、记忆和精神4个维度,其中时间和空间是显性维度,而记忆和精神则是时空中的隐喻维度,呈现时空表现隐喻至时空表征的关联路径。2)红歌的价值内化体现为受众对多维度信息的接收、比对、叠加、重构、升华等系列过程,从而构建符合社会主流价值的思想和意识。3)红歌歌词的价值内化机理是政治话语、文化基因和现代性作用于媒介、教育、主体和社会等因素上的连锁反应。
通过梳理文化记忆理论,归纳文化记忆演变历程和发展脉络,以国内外地理学1 527篇重点文献为支撑,借助文献计量和可视化工具CiteSpace从关键词共现聚类、主题路径演化及研究趋势分析国内外文化记忆空间研究的主要内容和进展。通过综述当前国内外文化记忆空间研究的前沿热点,以期建构地理学视角下文化记忆的研究范式,改进文化记忆研究方法,为文化记忆理论的本土应用和多学科融合提供借鉴与参考。从分析结果看,国外文化记忆空间研究的主题多集中于:1)日常生活景观的记忆表征研究;2)记忆中的政治与仪式研究等方面。国内研究主题主要包括:1)集体、社会记忆中的文化与地方研究;2)空间承载的城市与乡村记忆研究;3)文旅推动下的遗产记忆再现研究等方面。尽管近年来国内外关于文化记忆空间研究的文献逐渐增加,对于纪念性景观、遗产建筑、仪式庆典、战争创伤、民族记忆等的关注度增高,但文化记忆空间研究并未形成具体的理论范式,绝大多数文献仅仅关注文化记忆与其他领域的融合,而对文化记忆空间的内涵、媒介转换机制、空间识别方法的研究相对较少。从国内外研究的内容及趋势来看,西方学者更注重对移民、权利、自由意志、女性、权力政治、战争创伤的研究;对空间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城市、情感与权利空间。国内地理学者注重从记忆的非物质载体去解构地域化、中国化的文化记忆与地方认同,研究多以明显的政策导向为主,战争遗址、红色旅游地、传统村寨、特色民俗与节庆仪式等成为文化记忆空间研究的重要主题。未来,地理学研究应将文本、仪式、语言等实践过程通过非表征手段进行刻画,以物态化的方式将记忆重新引入人类研究的视野;同时应明确界定城市与乡村文化记忆的内涵,以影像数字化手段将遗产、移民与旅游作为文化记忆空间研究的新主题。
客栈语言景观作为旅游地文化景观的重要类型,是折射旅游地社会文化现象的窗口。运用半结构访谈与GIS空间分析方法,以2002—2020年云南双廊古镇景区客栈名称为研究对象,探讨客栈语言景观与乡村旅游目的地的互动关系,揭示客栈语言景观的演变过程、特征及其逻辑。研究发现:1)在时间维度上,客栈语言景观经历了从逐渐丰富到衰减再到趋于平稳的发展历程,其中,景观元素范畴占据主导地位;在空间维度上,其呈现为较不均衡的空间结构类型,海街、天生营、老渔港此类临海特征显著的区域是客栈语言景观聚集程度最高的区域。2)双廊客栈语言景观除受市场影响呈现典型听众设计特征外,也受客栈经营者身份的影响而呈现自我意识表达的典型特征。3)在现代性与流动性的综合影响下,双廊古镇景区客栈语言景观的时空演变紧密镶嵌在旅游地营建与消费过程中,客流量的增多、游客对双廊的浪漫想象及旅游移民对自我的思考推动客栈语言景观不断生产出多元范畴;而独特的山水自然环境、有限的生活空间及对商业利益的追求推动着客栈语言景观的空间演变。
使用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和个案访谈数据,从新古典经济理论和新迁移经济理论出发,基于“家业”“三类留守家人”“代际”和“社会变迁”维度的比较分析,探讨了外出的“业”和留守的“家”对农民工回流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外出的“业”减弱农民工回流意愿,留守的“家”则提升农民工回流意愿。比较而言,外出的“业”的影响大于留守的“家”。在留守家人中,留守子女、留守配偶和留守父母的影响依次递减。从代际差异看,外出的“业”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影响大于对老生代农民工;留守子女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影响大于对老生代农民工,留守配偶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影响则小于对老生代农民工。从社会变迁看,随着时间的推移,外出的“业”和留守子女对农民工回流意愿的影响增强,但留守配偶和留守父母的影响减弱。论文补充和拓展了新古典经济理论和新迁移经济理论的观点,发展和深化了农民工回流意愿的实证研究。
从空间生产理论出发,以W村为研究个案,采用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方法,基于“空间变换”与“农村家庭”的交叠过程,探讨农村家庭的发展。研究发现:当代农村家庭生计的空间穿梭、家庭居住的空间镶嵌,以及家庭生活方式的空间效仿等实践是农村家庭“离乡不离农”的“城乡之间”发展新方式。在空间表象为农村家庭与城市互融互嵌、不分物质、不分精神的共同富裕需求。但城乡现实情境的差异,农村家庭仍表现出对农业生产以及农村生活的不自信,呈现出农村社会人伦与位育日渐式微的表征性空间。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以及共同富裕的进程中,应建设“零价差”的社会政策空间,再塑村落自信的农村家庭发展外部空间,重构个体自主的农村家庭发展内部空间,据此建构回应家庭发展内生需求的城乡二元物理空间及其一元社会服务空间。
基于个体心理决策视角,使用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流出地的“家”和“业”对青年农民工回流意愿的影响过程。研究发现:文化意义上的“家”是影响青年农民工回流意愿的深层因素,但其影响还需要“业”的强化。流出地的“家”和“业”共同作用,形塑青年农民工的回流意愿。“家”的文化观念通过新的人生节点、具有挑战性的家庭责任和规划中的家庭发展触发青年农民工回流;“业”的想象则通过选择新的就业地点、渴望好的就业条件、寻找独特的创业资源和改变旧的发展路径增强青年农民工回流意愿,由此实现回流决策中的“家”“业”兼得。在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情况下,流出地政府既要大力发展经济、增加就业机会、提升收入水平,又要加大对回流的青年农民工的创业扶持,使他们的“业”得到持续强化,“家”“业”可以持续兼得。在对农民工群体进行研究时,可以把“家”作为一个关键的切入点,从“家”出发构建中国话语的分析框架,这蕴含了创建中国本土人口流动理论的可能性。
以广州市长者饭堂为研究对象,采用百度地图API、居民点POI、广州市为老综合服务平台等多源数据,综合考虑可达性和运营可行性,并对两步移动搜索法进行改进,通过转换测度结果和过程变量,刻画长者饭堂的供需匹配情景。研究发现:1)广州长者饭堂在“行政单元全覆盖”推广下供需空间匹配度六成合格,形成平衡型、剩余型和短缺型的数量“631”结构;2)供给和需求的主体优势、空间分布错位,需求获取优势高于供给,空间呈现“内低外高—单中心圈层”供给结构与“南强北弱—多核网状”需求结构;3)出行优势中心两级分化,成为剩余型和短缺型的主要聚集地。主核心片内出现“老城中心洼地”和“黄埔高地”,外围行政区出现多个剩余小高地或短缺谷地。最后,为精准干预长者饭堂网点布局,提出存量提升、配对整合、存量精简等适宜不同空间关联条件的不匹配型优化思路,优先考虑强空间关联的剩余型和短缺型街道配对整合;以及直接提升、主动提升、被动提升的匹配型提升思路,实现广州长者饭堂全覆盖全匹配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