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生态”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景观生态
    杨文越, 徐子豪
    热带地理. 2024, 44(7): 1289-1299. https://doi.org/10.13284/j.cnki.rddl.20230490

    道路基础设施建设的扩张导致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严重破碎化。开展野生动物栖息地连通性分析并识别野生动物通道选址,对于区域生态修复和栖息地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广州市作为研究区域,结合生境适宜性模型、形态空间格局分析(MSPA)和景观连通性指数识别和分析野生动物栖息地。同时,使用水文分析方法提取野生动物扩散路径,识别野生动物通道选址位置。结果表明:1)广州市野生动物栖息地面积和数量较低,呈“东北集聚、中西分散”的分布格局,栖息地内部生态功能相对稳定,但外部缺乏促进连通的小型生态空间; 2)不同的栖息地斑块对于维持野生动物栖息地整体连通性发挥的作用具有显著差异。分别识别出关键斑块4处、重要斑块9处,它们是广州生态网络与栖息地保护的关键区域;3)道路基础设施对野生动物在栖息地间的扩散构成了严重的阻碍作用。共识别野生动物一级扩散路径221.94 km,二级扩散路径84.09 km,以及这些路径与高、快速路交汇的一级野生动物通道38处、二级通道13处。野生动物通道的建设可有效保障区域生态网络的完整性和整体连通性,对于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 景观生态
    罗欣然, 夏丽丽, 张佳锃, 安 琳
    热带地理. 2024, 44(7): 1300-1313. https://doi.org/10.13284/j.cnki.rddl.20230282

    从维稳性、适应性和转型性3个维度构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韧性测度框架,探究2010—2020年珠三角创新生态系统韧性的空间演化及知识复杂性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韧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知识复杂性通过知识子集类型的多样性、子集间的相互依赖性和知识空间粘性、吸收和竞争效应影响系统韧性;2)2010—2020年珠三角创新生态系统韧性显著提升,逐步形成以深圳、广州为核心,中部高、东西部低的空间格局,中部和东西部韧性差异日益显著;3)不同韧性维度空间呈现中部地区维稳性、适应性较高,东部地区转型性较高,西部地区3个维度的韧性均较低的空间格局,其中,维稳性呈现“中部高、东西部低”的稳定结构,适应性呈现“中北和中东部高、中南和东、西部低”的稳定结构,转型性呈现“中、东部高、西部低”演变为“中东部、东部高、中西部和西部低”的发展态势;4)知识复杂性对珠三角创新生态系统韧性具有显著正效应,对系统维稳性、适应性的影响显著为正,对转型性的影响显著为负,知识复杂性通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技术进步和政策环境优化对珠三角创新生态系统韧性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

  • 景观生态
    廖文静, 毛华松, 罗评
    热带地理. 2023, 43(1): 155-167. https://doi.org/10.13284/j.cnki.rddl.003607

    以巴渝地区形态结构完整且具有代表性的梯田区域遥感图像为研究对象,结合史料分析和田野调查,采用可视化的景观图式语言,对单一的梯田水利技术及其时空组合模式以及梯田人居环境3方面的营建特征进行分析,构建巴渝梯田人居系统的景观图式体系。研究发现:1)响应巴渝山地地貌及“春旱夏涝”降雨特征,形成秋水春用的冬水田、夏季排洪的冲冲田以及四季关水的囤水田等系列在地性梯田水利技术;2)巴渝梯田水利技术在时间上形成适应春旱夏涝的“秋蓄-冬沃-春耕-夏排”水资源管理模式,在空间上形成顺应地貌的“高囤-低灌”组合模式;3)梯田人居环境响应地貌影响下水安全差异性,呈现交叉汇聚梯田基底与涵养林为基底嵌套咬合散点型民居斑块的“有机分散型”低山丘陵区梯田人居模式,和涵养林为基底边缘渗透单向跌落梯田与集中型聚落斑块的“大面集中型”中高山沟谷区梯田人居模式。综上,巴渝梯田水利技术类型、组合方式以及梯田人居在山地地貌的建构模式是契合巴渝特有地理地貌和水文条件的经验集成,对城乡低影响开发建设以及传统营建智慧的保护具有积极借鉴意义。

  • 景观生态
    陈珍琴, 赵翠薇, 祖海琴, 陆清平, 潘秋竹
    热带地理. 2023, 43(1): 168-177. https://doi.org/10.13284/j.cnki.rddl.003611

    以西秀区2000、2010和2020年乡村聚落斑块为基础数据,运用乡村位序-规模法则、聚落规模等级模型等方法,分析西秀区乡村聚落等级规模分布特征及演变规律,并分析屯堡聚落在该过程的发展变化。结果显示:1)乡村聚落总规模、聚落数量总体上呈增长趋势,3个时段屯堡聚落面积占乡村聚落总面积的比例超过20%;2)西秀区乡村聚落规模分布符合乡村位序-规模法则,拟合优度在0.90以上,负指数分布特征突出,并表现出“首位聚落”和“垂尾”分布特征,2000—2010年乡村聚落规模趋于集中分布,2010—2020年趋于均衡;3)不同等级乡村聚落空间分布位置相对稳定,数量上呈低等级向高等级演变;4)屯堡聚落规模稳定增长,是高位序、高规模等级聚落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少部分屯堡聚落位序出现倒退现象。未来应科学规划乡村聚落用地布局,形成合理的乡村聚落等级规模结构,保护屯堡文化,打造区域特色聚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