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地方感的研究多以成年人为主体,忽略了人类从童年时期开始对环境的感知、体验、态度的变化。在新文化地理学的视角下,以《小猪佩奇》为例,采用文本分析等方法,侧重儿童地方感的主要维度,尝试解析动画构建儿童地方感的机制。研究表明:动画通过主角与地方发生的交互体验,包括建成环境、自然联结、社会联结等,向学龄前儿童展示了家庭空间的“非控制”地方性、学校空间的“非规训”地方性;这些方面可以建构儿童对于地方的美感、熟悉感与归属感。因此,动画作为拓展儿童认知空间的“虚拟缓冲地带”,是培养其形成地方感的重要媒介。
研究儿童多维贫困性别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对儿童减贫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时空分析视角,从营养、健康、教育、个体成长、生活条件5个维度构建中国儿童多维贫困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对2010—2018年儿童多维贫困性别差异的时空变化进行分析,并应用二元逻辑回归模型探讨儿童多维贫困性别差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中国儿童多维贫困性别差异呈变小趋势,2010—2012年男童贫困程度较高,而2014年之后女童贫困程度超过男童;儿童贫困的性别差异主要体现在营养和生活条件方面。2)相比男童,女童多维贫困的空间集聚效应更加明显;2018年,中国儿童多维贫困的性别差异明显地区主要集中在闽、湘、吉、陕、鄂五省。3)中国城市和乡村的儿童多维贫困性别差异均呈变小趋势;2018年,城市儿童贫困性别差异在闽、渝、湘、贵四省市十分显著,而乡村儿童贫困性别差异在黑、陕两省更加严重。4)城乡属性、父母婚姻情况、家庭收入及父母中最高受教育程度是影响儿童多维贫困性别差异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