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高质量发展的地理学解读”专题”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广东省高质量发展的地理学解读”专题
    李云, 沈凤钱, 申霄媛, 郭春兰
    热带地理. 2023, 43(12): 2249-2262. https://doi.org/10.13284/j.cnki.rddl.003787

    在全球化语境下,跨界区域成为提高国家竞争力的战略地区,跨界治理也逐渐成为区域一体化研究中的关键议题。当前,随着逆全球化趋势日渐严峻,区域治理转型探索对国家发展至关重要。文章基于政策网络理论构建了跨界治理网络研究框架,认为在跨界治理中,各政府行为体基于共同发展目标,在中央权力重构下,形成多层次、系统性的政府共商组群,共同作用于跨界区域发展。其中,经济地域化与政府能力是理解这一概念的关键。在“一国两制”制度框架下,以深港跨界区域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指出了经济地域化进程与跨界治理网络构建之间的密切关系,探讨了跨界治理网络的运作方式,进而分析不对称治理下辖域网络内的政府-社会关系对跨界治理网络的运作的影响。研究证明,跨界治理网络是一种韧性的治理机制,克服了传统政策网络在实践中的局限性和过于简化的问题;并将跨界的经济和制度都根植于可变化的地域背景之中;采用多层次治理方法中的“通用”和“特定任务”来描述不同的政府共商组群,同时引入“倡导联盟”框架的理念,有助于理解政府主导的跨界地区制度一体化的过程。在跨界治理网络的动态构建下,这种多层次、系统性的治理方式将带动深港跨界合作不断深入发展。

  • “广东省高质量发展的地理学解读”专题
    许险峰, 许吉黎, 姚江春, 黄嘉玲, 胡思聪
    热带地理. 2023, 43(12): 2263-2273. https://doi.org/10.13284/j.cnki.rddl.003782

    “飞地经济”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空间治理工具,广东在全国率先探索“飞地经济”模式,旨在“以点带面”促进粤东西北地区发展,但亟需破解“飞地经济”产业协同弱、与地方城镇化发展脱节、利益驱动机制不足等问题。文章借助共生理论,分析“飞地经济”中不同行为主体之间合作关系和互利共生机制,基于“飞地经济”的特点,建立“产业共生网络-产城共生单元-利益共生机制”的“飞地经济”高质量发展理论框架。实证上,以广清经济合作区(广德园)为案例,探讨其发展历程、驱动机理,分析其面临的产业移植化孤岛化、产城单元割裂、利益锁定与权责错配等共性问题,提出建立跨区域“飞地经济圈”、建立产城资源链接平台、构建利益共同体的高质量发展路径,推动从非对称互惠共生迈向更高水平的对称互惠共生。

  • “广东省高质量发展的地理学解读”专题
    王翔宇, 叶玉瑶, 巫细波, 张智颖, 程风雨, 邹小华, 赵蓓蕾, 张虹鸥
    热带地理. 2023, 43(12): 2274-2287. https://doi.org/10.13284/j.cnki.rddl.003788

    主要基于2014—2021年美国出口管制条例(EAR)以及珠三角电子通信产业发明专利数据,通过描述性统计以及建立QAP(Quadratic Assignment Procedure,二次指派程序)和负二项回归模型,探究新一轮贸易保护对产学研合作关系以及二者共同对合作创新绩效的影响效应和机制。研究发现,珠三角电子通信产业产学研合作创新关系的结构逐渐去中心化,其异质性增长趋于停滞,新一轮贸易保护没有促进产学研合作关系异质性的增加;新一轮贸易保护显著调节地理邻近性,造成合作创新的地理尺度下降。计量回归结果显示,在贸易保护的冲击下,产学研合作关系的异质性对合作创新绩效的影响由正转负,倒U型关系已达显著;贸易保护使其他维度的邻近性与地理邻近性对合作创新绩效的影响效应此消彼长,其调节效应突出体现在其强化地理邻近对产学研合作关系及创新绩效的正向效应。上述发现提醒产学研创新支持政策还需进一步细化优化。文章由此针对性地提出一些政策建议,即针对不同类型企业的内部与外部化创新交易成本制定相适应的创新支持政策,强化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促进跨地区合作,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中国的区域战略性产业摆脱国际技术贸易封锁、实现高质量自主创新与技术合作提供决策参考。

  • “广东省高质量发展的地理学解读”专题
    童珺玥, 吴旗韬, 李苑君, 千庆兰, 陈和平, 金双泉
    热带地理. 2023, 43(12): 2288-2299. https://doi.org/10.13284/j.cnki.rddl.003779

    在网络研究由结构描述转向绩效评价背景下,基于网络外部性理论探索区域城市的空间互动关系及经济溢出效应成为当前城市网络研究关注的重点。以广东省为研究区域,基于车流、人流、快递流构建城际客货流网络,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探讨网络的空间结构特征,并采用空间杜宾模型测度网络的经济溢出效应。研究发现:1)车流和人流网络核心层均由广佛组成;快递流网络核心层由广莞深构成。一级优势流在车流网络中呈佛―广―莞―深的廊道式分布;在人流网络中呈广―佛、深―莞的双通道模式;在快递流网络中集聚于广―莞―深之间。2)广州在客货流网络中核心地位显著;城市节点在快递流网络有明显职能分异。3)广东省客货流网络的经济外部效应呈显著负向溢出,现阶段广东省域尚未形成协同互补的发展格局。4)城市节点功能关联的提升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协同增长。城际要素流动可降低消费市场的进入壁垒和交易成本,使区域内城市享受市场规模借用带来的发展好处;而营商基础配套条件的改善将加速资源虹吸,进一步加剧集聚阴影的形成。

  • “广东省高质量发展的地理学解读”专题
    刘小丁, 钟远军, 赵耀龙, 朱紫阳, 杨尧, 杨娜娜
    热带地理. 2023, 43(12): 2300-2310. https://doi.org/10.13284/j.cnki.rddl.003778

    省级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是全国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中重要的中枢节点,如何构建省级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是有效实施全国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工作的关键环节。长久以来,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工作分散在不同部门,随着自然资源管理业务与职能的重构,现有成果与经验难以简单延续或物理拼接。广东省属于典型的热带亚热带沿海区域,自然资源类型丰富,具有显著的地域特点,其省级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构建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文章以广东省为例,在明确自然资源调查监测目标的基础上,系统梳理省级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工作现状和实际需求,分析总结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建设中的关键问题,提出了建设整体统一基础底版、构建快速联动监测模式、搭建灵活高效应用服务、夯实集约精细支撑环境的省级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总体建设思路,探讨了组织模式重构、对象精准认知、技术融合实现等关键难题,设计了对象业务化、实施信息化、技术智能化、评价目标化、服务知识化的实现路径。文章为省级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为其他地区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参考。

  • “广东省高质量发展的地理学解读”专题
    邓毛颖, 邓策方
    热带地理. 2023, 43(12): 2311-2320. https://doi.org/10.13284/j.cnki.rddl.003781

    多源城市时空数据使得智慧国土空间规划实践成为可能。文章以“生态优先、以人为本”为基本原则,构建一个总体的智慧国土空间规划与数据应用框架,并以广州为案例,从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水平治理4个维度,探究多源城市时空数据如何赋能智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审批和实施监督。多源城市时空数据应用于构建美丽国土空间,可提高“双评价”、“三区三线”划定的精确性、科学性;应用于存量空间治理,为空间功能优化配置、空间载体分类施策和提质增效提供科学依据;应用于人本化城市建设,助力城市空间需求差异性的深入挖掘,促进城市服务品质整体提升;应用于国土空间动态规划管理,通过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实现数据集成,为国土空间的监测、评估、预警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保障。智慧国土空间规划未来应建立规范化的数据渠道与应用标准、加强多源数据整合及“一张图”平台建设、充分吸收跨领域理论与技术,以推进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 “广东省高质量发展的地理学解读”专题
    陈洋, 马向明, 贾卫宾
    热带地理. 2023, 43(12): 2321-2331. https://doi.org/10.13284/j.cnki.rddl.003790

    粤港澳大湾区地处独特的地缘环境中,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复杂的空间秩序,尤其表现为多个功能异质的大都市在区域内并存,并向多都市圈叠合形态演进。为厘清大湾区空间秩序生成与演变背后决定性的因素,文章引入文明交互视角,分析2个主要历史阶段大湾区核心城市间异质功能组合关系的演变及其机制,结果表明,粤港澳大湾区在国家与全球体系的互动过程中所生成的深层结构,随着体系的变化而不断驱动新的空间秩序共时态形成,在商品贸易和生产体系主导下,文明交互中的转换规则分别呈现不同的核心功能载体和作用形式,促使城市区域空间秩序不断演变。面向未来,当创新成为主导性的转换内容时,大湾区的主要城市关系以及由其所影响的空间秩序将再次发生改变,内湾地区有可能成为嵌入全球创新网络的新门户,由此形成以内湾为核心的大湾区超级都市圈。

  • “广东省高质量发展的地理学解读”专题
    吕基新, 朱竞, 陈彩霞, 臧传富
    热带地理. 2023, 43(12): 2332-2344. https://doi.org/10.13284/j.cnki.rddl.003780

    优化生态网络结构与增强生境连通性是保障城市生态安全的关键,结合城市大数据能更精确地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异质性对生态连通的胁迫效应。现有研究受限于矫正阻力数据精度与源地廊道识别方法的不足而难以建立带属性的生态网络,因而对中小尺度城市生态网络构建与连通胁迫分析较为匮乏。文章基于POI数据与土地利用数据构建综合阻力面,利用InVEST模型与电路理论构建具有量化属性的生态网络,并明晰网络中影响廊道连通的胁迫因子与干扰强度。结果表明:1)南沙新区整体生境质量处于良好水平,生态源地中心性介于26.8~69.26,源地中心性与源地面积加权重心距离成反相关;多数生态廊道连通性为17.56~92.56,廊道连通性与廊道长度、阻力具有反比关系。2)南沙新区生态网络由18个高生境质量源地、40条最优生态廊道以及125.70 km2的潜在廊道所组成,在空间上呈现“中部密、南北疏”的内敛格局,中部廊道分布较为密集、长度较短、连通性较高且源地分布集中,而南北两端则零散分布着低级源地且形成较多长距离、低连通性的廊道。3)胁迫生态廊道连通的POI设施由强到弱依次为公司企业、交通设施、生活服务与购物消费,削减与控制以上4类POI在潜廊道范围内的数量,将有效增强生态网络连通性并缓解源地孤岛化、生境碎片化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