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论文”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研究论文
    刘晔, 陈安琪, 刘华扬, 冯志昕
    热带地理. 2024, 44(1): 92-105. https://doi.org/10.13284/j.cnki.rddl.003809

    中等规模城市住房发展的不充分不平衡问题长期被学术界所忽视。文章基于肇庆市第六次和第七次全国分乡镇街道人口普查数据,构建肇庆市居民住房条件评价体系,分析2010—2020年肇庆市居民住房条件的时空分异格局、空间相关特征和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2010—2020年,肇庆市居民住房条件的空间差异特征发生明显变化,表现为高分区域由东南向西北转移;2)肇庆市居民住房条件总体呈现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10年间住房总体条件得分的空间集聚度变化不大,建成年代、建筑结构和住房生活设施得分的空间集聚度大幅下降;3)2020年,城镇居民和乡村居民的住房条件呈现不同的空间分异格局,乡村住房的人均建筑面积子系统主导该市所有居民住房条件的空间分异格局;4)驱动机制方面,早期的城市形态构成肇庆市住房条件空间格局的历史基础,政府政策与规划是塑造空间格局演变的关键动力,住房市场的过滤效应进一步强化既定的空间格局。

  • 研究论文
    李文言, 林岚, 刘群, 刘豪, 郑颖玲
    热带地理. 2024, 44(1): 106-120. https://doi.org/10.13284/j.cnki.rddl.003800

    以生态模型视角下影响老年人日常休闲性步行时频规律为研究框架,基于1 285份南京市老年人休闲性步行调查数据,运用多元Logistic回归等方法,探讨南京市老年人日常休闲性步行时频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南京市老年人日常休闲性步行时频规律总体呈现“中时长和高频次”居多的特征,步行中高时长占75.02%,中高频次占89.96%,且老年人休闲性步行时频规律表现出较大的群体差异性;2)性别、家庭结构和居住年限等个人社会因素;步行偏好、步行动机、个人制约和步行时段意向等个人心理因素是南京市老年人日常休闲性步行时频规律的共同影响因素;3)健康状况、协商效能和建成环境制约感知是南京市老年人日常休闲性步行时长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而年龄和个人月收入是影响老年人日常休闲性步行频次差异的主要因素。

  • 研究论文
    吴朝玮, 税伟, 黄志刚, 汪春辉, 乔璐, 吴叶玲
    热带地理. 2024, 44(1): 121-142. https://doi.org/10.13284/j.cnki.rddl.003818

    基于人与环境耦合系统视角构建了“暴露性-易损性-适应力”的城市高温脆弱性研究框架和预警指标体系,提出了城市高温指数、多元主体适应力耦合技术、多元群体脆弱风险评价标准库等关键预警技术和方法。以城市多元利益主体为服务对象,设计了城市高温脆弱性预警系统,在厦门市试点应用并取得了良好效果。2021年9月“城市高温指数”业务模块在福建省公共气象服务平台——“知天气”App正式上线。基于多尺度脆弱性框架的研究视角和方法为动态精细化表征极端自然灾害的影响提供了有效途径。文章提出的城市高温脆弱性预警系统支持了城市多元利益主体在高温天气下开展生产生活,也有助于地方定制针对性的防灾减灾方案。

  • 研究论文
    张卡, 刘丙军, 胡仕焜, 曾慧, 张明珠, 李丹
    热带地理. 2024, 44(1): 143-151. https://doi.org/10.13284/j.cnki.rddl.003813

    利用1988—2017年珠江河口三灶站潮位、澳门风速、上游流量日极值数据,基于广义可加模型(GAMLSS)的非一致性频率计算方法与时变Copula函数,对上游洪水、台风和天文潮的复合洪水事件重现期及其主控因子展开研究,结果表明:1)珠江河口区潮位、风速、流量均为非一致性序列,构建的时变Copula模型相比传统恒定参数的Copula更符合实际情况。2)1988—2017年珠江河口区典型复合洪水事件发生周期随时间不断缩短,发生概率增大,未来极端复合洪水事件发生概率增强。“黑格比”台风引发的复合洪水事件重现期从1988年的13.06 a一遇减小到2017年的10.80 a一遇,“韦森特”“天兔”引发的复合洪水事件在1988—2017年重现期缩短了1.06和0.97 a;3)当3种因子重现期为5 a一遇时,珠江河口区复合洪水事件主要受台风风速影响较大;重现期为10、20、50 a一遇时,复合洪水事件主要受天文潮潮位影响较大。

  • 研究论文
    姜文珺, 王静文, 高喆
    热带地理. 2024, 44(1): 152-163. https://doi.org/10.13284/j.cnki.rddl.003794

    以武汉青山区(含化工区)为例,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式,测度物质和社会空间联系,对大都市穿孔式收缩空间联系展开探讨,并验证其“孤岛效应”的存在。结果表明:1)青山区存在路网可达性低和交通设施不均衡分布等问题,内外物质空间联系相对薄弱,是导致“孤岛效应”产生的重要因素;2)青山区存在基础设施弱化且不均衡分布、对外吸引力差及政策层面独立发展等特征,内外社会空间联系相对不足。上述因素间相互影响,共同推动青山区“孤岛效应”的产生;3)因大都市穿孔式收缩常伴随着“孤岛效应”出现,各城市在后续发展过程中应加快推进交通网络连通和公共空间建设,规避空间联系层面的孤立和封闭。同时应重视不均衡发展问题,加快推动区域间合作及人才引进等相关政策落实。

  • 研究论文
    王永明, 田静娴, 姜玲玲
    热带地理. 2024, 44(1): 164-174. https://doi.org/10.13284/j.cnki.rddl.003810

    流动在当代社会和绝大多数地方广泛存在,但已有的地方构成框架很少考虑到流动要素。文章在学者Agnew提出的地方三元构成框架基础上,通过耦合“文化流动图景”要素,探索构建新的地方构成框架,然后以凤凰古城旅游地为案例地,利用观察、访谈法、文本分析等方法,对新框架进行经验分析。结果表明:1)在新框架中,地方由区位、场所、地方感和文化流动图景4种要素构成,且要素间相互联系。新框架更全面反映了地方的复杂性和流动性。2)凤凰古城案例分析结果揭示了古城地方多元构成要素的共同呈现以及要素间的关联性。古城的区位条件不佳,土地利用以商业用地为主;社会关系以商业性关系为主,留居居民间的社会交往薄弱;各主体的地方感呈现不同。文化流动图景作为动态的要素驱动了古城场所的变迁或转型,场所对文化流动图景具有调节作用;古城区位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文化流动图景,并部分影响到场所;文化流动图景、区位和场所共同塑造了古城地方感,而地方感又为其他3个要素赋予特定意义。

  • 研究论文
    黄小丽, 许庆红, 应奎, 丁金宏
    热带地理. 2024, 44(1): 175-187. https://doi.org/10.13284/j.cnki.rddl.003815

    基于“海外中国企业与员工调查”东南亚地区数据,运用熵值法计算中国影响力并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在东南亚大多数国家的影响力均超过美国,其中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民众对中国影响力评价最高,菲律宾和缅甸的民众对中国影响力评价最低,在马来西亚中美两国影响力差距最大,在菲律宾两国影响力差距最小。回归结果表明,经济距离、制度距离和社会距离对中国影响力评价起显著抑制作用,地理距离起正向促进作用,但作用微弱,文化距离正向作用不够稳健;异质性结果显示,地理距离、经济距离和社会距离对低收入人群影响更大,文化距离和制度距离对美国评价高的人群作用更大,地理距离缩小了受访者对中国影响力评价的差距,而经济距离、社会距离扩大了受访者对中国影响力评价的差距。这启示增强与东南亚各国家的贸易往来和民间友好往来、加强影视文化输出可以有效提高中国影响力。

  • 研究论文
    何玉生
    热带地理. 2024, 44(1): 188-194. https://doi.org/10.13284/j.cnki.rddl.003799

    槟榔黄化病是海南省槟榔树极易感染、蔓延迅速、极具毁灭性的头号病害,综合性的物理、化学和生态防控措施仍然难以控制其蔓延。生态地球化学研究以土壤-植株系统元素地球化学行为和生态效应为研究内容,可能赋予槟榔树自身内在的黄化病抑制能力,从而达到防控黄化病的目的。文章对万宁市槟榔园开展生态地球化学研究,分别配套采集了感染黄化病和未感染黄化病的槟榔树根系土、根系和叶片地球化学样品各30套,分析测试了Se、Cu、Pb、Zn、Cd、Hg、As、Cr、Ni、Fe、Mn、B、Mo、Cl、F、I、N、P、K、Ca、Mg、S、Co、Na、Si、Al等元素质量分数。以槟榔树是否感染黄化病为因变量进行二项逻辑回归统计,结果表明:不同介质样品的分类概率模型中,根系土的As元素,根系的As、N、Na元素,叶片的Zn、Hg、S元素回归系数为负数,表明槟榔树相应部位这些元素的质量分数越高,其感染黄化病的概率越低,联系到含砷农药和药物用于植物病虫害防控和人体疾病治疗的事实,意谓着提高根系土As等元素质量分数可能提升槟榔树对黄化病的预防和抑制能力,从而为槟榔黄化病防控提供了可能而又简单易行的生态地球化学新途径。但As作为毒害元素,是土壤环境质量和农产品食用安全的重要控制指标,因此,利用As元素防控槟榔黄化病,应开展针对槟榔树根系土和果实的系统性田间试验研究和评估,严防二次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