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地理与乡村发展”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农业地理与乡村发展
    杨忍, 林元城
    热带地理. 2024, 44(1): 42-55. https://doi.org/10.13284/j.cnki.rddl.003802

    面向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聚焦于都市农业发展的功能演化与空间重组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文章系统梳理了都市农业功能转型的研究进展,提出了未来亟需关注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发现:1)都市农业功能转型研究的主要议题包括都市农业发展转型评价及类型划分、都市农业多功能转型及可持续发展、都市农业空间组织与生产组织方式、都市农业发展中土地利用及竞租机制、都市农业发展问题及其多维效应等5个方面。2)都市农业地域系统与城乡地域系统间的要素流动、物质循环,以及两者间的内在作用逻辑是都市农业发展的理论基石。都市农业地域系统功能演化和空间重组的动力机制有待深入探索,亟待强化基于地域系统视角的都市农业发展中的土地竞租、土地权属和相关利益主体等研究。3)聚焦于都市农业地域系统功能演变的关键科学问题,未来亟待开展的研究包括3个方面:其一,基于城乡连续体的视角,厘清都市农业系统地域功能演化的内源性和外部性驱动力间的交互联动和耦合作用机制;其二,揭示都市农业地域系统空间重组的核心机理,以及利益主体的作用关系与土地竞租的内在逻辑;其三,探索都市农业地域系统功能演化带来的生态环境效应,以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机制。

  • 农业地理与乡村发展
    谭雪兰, 李印齐, 安悦, 周舟, 刘悦, 朱晶晶
    热带地理. 2024, 44(1): 56-67. https://doi.org/10.13284/j.cnki.rddl.003814

    伴随中国城镇化、工业化、市场化的快速推进及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中国农业发展迈入转型升级的新时期。国内学者高度重视农业发展及农业产业为全社会所提供的服务,地理学者充分发挥学科优势,逐步融合多学科理论与方法针对农业功能的概念内涵、理论基础、分类体系、测度评价、时空过程、影响因素及优化路径等开展了诸多研究。文章通过梳理中国知网平台上近10年核心期刊中关于农业功能的学术论文,选取了151篇高质量文献进行研究,得到以下几点结果:1)地理学者聚焦于农业的生产功能、经济功能、及生态功能等方面研究,更加关注农业功能空间分布、地理特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2)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农业多功能理论、农业区位理论和农业功能阶段论等是农业功能研究的基础,地理学者正不断完善和丰富农业功能相关理论;3)基于GIS和RS技术以及地理数学模型,地理学者进一步研究了农业功能的空间变化与地域特征;4)地理学者科学诊断了不同地理环境下各因子的作用方式、方向与强度,并针对地区地理环境与影响因子进行功能区划与优化;5)未来地理学视角下的农业功能研究需要进一步完善理论框架体系,推动多要素、多尺度、多目标的体系研究;聚焦农业功能转型,强化多学科、大数据、新技术手段的集成研究。

  • 农业地理与乡村发展
    唐林楠, 杨茂伟, 刘玉, 周鹏娜
    热带地理. 2024, 44(1): 68-78. https://doi.org/10.13284/j.cnki.rddl.003812

    大都市郊区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前沿阵地,未来如何通过功能拓展满足城市和居民的多元化需求,如何通过功能的优化组合和协同发展实现自身振兴,是城乡融合发展实践中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文章以Web of Science 、中国知网等为文献来源数据库,运用文献调研法,系统梳理了相关文献,在客观辨识大都市城乡主体需求特征的基础上,梳理了大都市郊区乡村多功能的内涵、特征及分类,多功能演化动力机制与趋势,并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结果表明:1)大都市郊区乡村多功能是为满足城乡居民各类需求、维持郊区乡村自身及所依托大都市融合共生和城乡协作发展所能提供的各类服务和功能的总和,率先响应城乡主体需求而分化和拓展。据此,基于乡村内生型和城镇引致型2类需求,设计了基于“三生”功能视角的大都市郊区乡村多功能分类体系;2)乡村多功能演化发展是自然地理系统、社会经济系统、政策与制度以及人类活动等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功能演化进程领先于一般乡村,率先呈现“生产功能现代化与特色化、生活功能便利化与人文化、生态功能绿色化与可持续”的发展趋势;3)从基础理论和分类体系构建、创新发展规划政策约束下乡村多功能分区识别方法、积极探索多功能协同的典型路径与模式、完善乡村多功能转型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4个方面展望了大都市郊区乡村多功能未来协同演化的研究方向。

  • 农业地理与乡村发展
    刘传明, 王睿, 邵明吉
    热带地理. 2024, 44(1): 79-91. https://doi.org/10.13284/j.cnki.rddl.003811

    基于北京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公布的2018年中国1 880个县域数字乡村指数数据,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冷热点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考察中国县域数字乡村发展的空间格局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中国县域数字乡村发展水平呈现明显的“梯度化”特征,数字乡村发展水平由东部向西部逐渐递减,数字乡村在长三角地区呈“片状分布”,而在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呈“点状分布”。2)中国县域数字乡村发展呈现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网络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的长三角地区形成“高-高”集聚。数字乡村发展呈现次热点区和热点区围绕高热点区集聚的“中心-外围”结构形态。在热点区与冷点区之间形成“T”字形狭长地带,将热点区与冷点区分隔开。3)中国县域数字乡村发展的总体基尼系数为0.035 9,其中数字乡村的区域间差距是数字乡村发展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4)产业经济、人口教育、财政金融和基础设施的空间分异特征对数字乡村空间分布具有较强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