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研究”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南海研究
    石绍宸, 吴文周, 张鹏, 苏奋振
    热带地理. 2024, 44(11): 2015-2024. doi: 10.13284/j.cnki.rddl.20230953

    南沙群岛周边海域作为世界上最繁忙的海域之一,是海难事故的频发区,快速的海上搜救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措施,因此,研究南沙海域的搜救可达性就显得尤为重要。文章基于乘法加权Voronoi图对南沙群岛27个岛礁的影响范围进行了划分,利用船速校正模型得到波浪场影响下船舶航行的实际速度,然后通过最短路径算法计算得到南沙海域周边5国共20个港口至该区域的加权平均可达时间,并使用多种评价指标对各国的可达性能力进行评估分析。结果显示:1)马来西亚至南沙海域的综合可达性最优,平均可达时间最短,其次是文莱、菲律宾和越南,平均可达时间均在20 h以内。而中国至该海域的可达性较差,排名最后。2)新增永暑礁港口后,中国的可达性得到显著提高,平均可达时间缩短至15.54 h,24 h覆盖范围增加了约92.0%。3)鉴于距离南沙海域较远,中国应该加强在远海岛礁建设中转基地及配套搜救设施的能力,这一举措将显著提高中国至中、远海区域的可达性。

  • 南海研究
    关焯强, 李君益, 谢玲玲, 郑全安, 叶小敏
    热带地理. 2024, 44(11): 2025-2038. doi: 10.13284/j.cnki.rddl.20230865

    作为南方典型热带海湾,湛江湾海岸线的变迁分析,可为其海岸带开发利用提供基础数据支撑。基于1973—2023年共42景光学卫星影像,利用随机森林提取岸线的方法,文章分析了湛江湾海岸线时空变迁与驱动因素。结果表明,近50年内湛江湾海岸线长度持续增加了103.13 km,变化区域主要集中在湛江湾主航道和南三水道沿岸。其中东、西海岸向海扩张的岸段比例分别为51.4%和71.6%,而东海岛向陆侵蚀岸段比例为58.0%。岸线分形维数与其长度变化趋势一致,从20世纪70年代的1.086上升到21世纪20年代的1.124。1973—2023年间岸线增加的主要原因在于湛江湾西岸、东岸西南部和东海岛北部有大规模填海,填海总面积为82.82 km2。其中,2010年后的填海面积占比达到57.5%;沿海养殖场面积在1992—2023年间增加了26.98 km2;东海岛东侧及南侧岸线存在较大侵蚀。此外,湛江湾岸线分型维数、岸线长度与湛江市国内生产总值的倒数呈强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是-0.96和-0.99,意味着湛江市经济与其岸线变化息息相关。

  • 南海研究
    高法成
    热带地理. 2024, 44(2): 248-257. doi: 10.13284/j.cnki.rddl.003768

    使用田野工作法,调查了广东硇洲岛渔民生计脆弱性的内生问题。研究发现,渔民因海洋生态保护所遭遇的已经显露的生活困境,或许能在政府的扶持下有所改善,但那些更多的隐性风险——内部竞争、社会保障、文化适应等生计,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战,渔民生产工具的投入、自身的技能、年龄与身份的模糊性,构成其内生的生计脆弱性,在现代消费市场的刺激下容易对海洋资源造成破坏性作用。基于马克思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理论,渔民生计的脆弱性内生于生产力快速提高导致的其自身技能未进行更迭,未能建立适应生产力需求的新的生产关系,因而造成人海关系的紧张。要解决渔民生计的脆弱性内生问题,需从渔民的文化特殊性出发,由内而外地改革渔民的生产关系,更新渔民的技能、建立有效的组织,逐步缓解人海关系的紧张状态,以实现人类-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 南海研究
    阎根齐, 吴昊
    热带地理. 2024, 44(2): 258-268. doi: 10.13284/j.cnki.rddl.003822
    PDF全文 (1151) HTML (328)   可视化   收藏

    通过研究西沙群岛的历史认识和地理环境演变,强调了地理特征和稳定性的重要性,以及风力、潮流和海浪对其造成的影响。研究表明:1)中国人至迟在汉代对“岛”和“沙洲”就有了较为理性的认知,岛屿的形成具有悠久的历史,形成于4 000年以上,地势相对较高,不易被海水淹没。相反,沙洲是相对年轻的地貌,其地势较低,容易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2)风力、潮流和巨浪对西沙群岛地貌的变化有重要影响。风力和巨浪堆积沙洲,但同时也能导致其消失在海平面以下。潮流的周期性变化也对这些岛屿和沙洲的稳定性产生重要影响。这些变迁不仅是地貌的动态展现,也与海洋生物数量下降趋势密切相关。综合分析表明,岛和沙洲在地理特征和稳定性上存在明显差异。西沙群岛地貌的变迁是自然因素与人类活动交互作用的结果。文章有助于更好地了解西沙群岛的演化过程,以及保护和改善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方面的实际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