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村落”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传统村落
    杨立国, 王佳琴, 刘旭
    热带地理. 2024, 44(10): 1800-1811. doi: 10.13284/j.cnki.rddl.20230659

    随着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传统村落居民的情感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而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其居民情感的重要载体,传统村落城镇化、旅游化的过程中,其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的情感及其交换模式也在不断的演变。文章基于日常生活实践理论,以皇都村侗族大歌为案例,采用半结构化访谈和参与式观察等质性研究方法,通过构建“日常生活实践-情感交换”的分析框架,探讨传统村落居民在非遗日常生活实践中情感交换模式的演变过程及动力机制。研究发现:1)根据侗族大歌实践中的权力博弈演变,可将皇都村日常生活实践分为4个阶段:原始平衡阶段、被动妥协阶段、主动抵制阶段、融合再生阶段;2)皇都村居民非遗日常生活实践中情感交换模式的演变经过从互惠型依次向一般型、协商型和生产型转变的过程;3)传统村落居民非遗日常实践中情感交换模式演变具有系统性,外缘系统的演变推动内核系统调适,推动力、牵引力和支撑力构成其演变的动力机制。情感交换模式的演变过程展现居民在面对非遗资本化时的抵制策略与情感调适过程,对非遗保护实践中情感治理具有借鉴意义。

  • 传统村落
    黎丽华, 曾娟
    热带地理. 2024, 44(10): 1812-1825. doi: 10.13284/j.cnki.rddl.20230724

    侨乡村落是中国乡村的特殊类型,华侨建筑遗产作为核心旅游吸引物是目前侨乡村落振兴的主要模式,但现有研究对该模式下各类侨村发展特征与困境、侨产承担的角色功能及对侨村的影响关注不足,侨乡振兴所面临迫切问题未能在学理层面得到充分解释。文章运用观察与访谈等方法,在广东省台山市20座侨村进行为期45 d的实地调查,聚焦于5座典型侨村,依据振兴动力特征将侨村振兴类型识别为“自组织型”“双驱动型”与“多联动型”3类。进一步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剖析以侨产为旅游吸引物的不同类型侨村的振兴模式主要特征及所面临各自困境。研究发现:1)3类侨村在侨产角色与关键行动者方面具有迥异特征,即侨产的角色与功能分别为“具有生活性和象征性的离散旅游原真性纪念物”“具有示范性和吸引性的地方政府示范村展示物”与“具有生产性和盈利性的企业特色景区生产物”。关键行动者分别为“村民、华侨与侨联”“村委会与政府”与“企业”。2)3类侨村面临的主要困境分别聚焦于“建设话语权争夺”“侨产归属权流散”与“侨产收益权冲突”。文章提出需重点关注“华侨-侨产经纪人-侨房实际使用者”的侨产资源开发利用链条。未来侨村振兴研究应聚焦于侨产作为离散旅游吸引物的角色与特征、华人华侨作为游客的需求及侨房产权背后涉及的权力冲突的演变与影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