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气候事件的复合型灾害效应”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极端气候事件的复合型灾害效应
    刘青, 吴国凤, 姚前, 许瀚卿, 牛怡莹, 魏旭辰, 王军, 李梦雅
    热带地理. 2025, 45(4): 527-539. doi: 10.13284/j.cnki.rddl.20240785
    PDF全文 (1085) HTML (1257)   可视化   收藏

    以海口市为例,基于高分辨率气候模式数据,利用热带气旋路径数据集模拟1960—2099年热带气旋风暴潮位,并结合降雨和河流流量,利用超阈值法和极值分布,分析海口市复合洪涝致灾因子变化特征。基于此,构建复合洪涝情景,对极端复合洪涝灾害进行危险性模拟并深入探究。结果表明:1)最高风暴潮位、累积降雨量和上游最大流量的极值分布拟合结果显示,气候变化下未来海口市最高风暴潮位和上游最大流量有所上升,累积降雨量有所减少;2)海口市复合洪涝灾害致灾因子统计结果表明,气候变化下海口市发生多致灾因子碰头事件概率增加,降雨峰值与风暴潮峰值同时发生的概率较大,与上游流量峰值碰头概率较低,但存在同天发生的可能性,因此需全面考虑多致灾因子的耦合作用,否则将会低估极端洪涝灾害的影响;3)模拟结果表明,在50 a一遇情景下,未来阶段(2015—2099年)总淹没面积达371.01 km2,相较历史阶段(1960—2014年)的396.96 km2有所减少,但深度>3 m的淹没区域面积和体积大幅增加,分别从50.13扩展至78.45 km2,从529.29×106增加至637.08×106 m3,尤其是南渡江沿岸及北部滨海区的洪涝风险将进一步加剧。

  • 极端气候事件的复合型灾害效应
    沈秋华, 王钧, 黎昊, 宫清华, 黎念卿, 李景富, 袁少雄, 刘博文
    热带地理. 2025, 45(4): 540-552. doi: 10.13284/j.cnki.rddl.20240793

    文章以粤西高州马贵河流域“2010.9.21”特大滑坡泥石流灾害为例,从灾害链触发、传递和累积放大角度出发,分析该次灾害事件中滑坡—泥石流灾害链的演化特征;基于小流域单元,从滑坡—泥石流灾害链的启动条件、累积放大条件入手,建立以累积放大效应为导向的灾害链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综合指数模型对滑坡—泥石流灾害链的危险性进行评估,用实际调查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1)马贵河流域滑坡—泥石流灾害链具有多沟汇集,冲击力大,地形起伏度大等特点;在物源区,滑坡在失稳过程中直接转化为泥石流,经过短距离流动汇入泥石流支沟,多条泥石流支沟在沿途中接受滑坡汇集汇入主沟谷,经流通区势能加速后冲出沟口,在沟口低缓地形区产生大面积扇形堆积,造成居民房屋、农田等遭受严重淤积。2)马贵河流域滑坡—泥石流灾害链的危险性以中危险性为主,仅1处小流域处在极高危险区。3)评价结果与实地调查结果高度一致,文章提出的考虑累积放大效应的灾害链危险性评估方法可靠,可以为滑坡—泥石流灾害链的风险评估提供参考。

  • 极端气候事件的复合型灾害效应
    安澳华, 陈洁, 高郭平
    热带地理. 2025, 45(4): 553-566. doi: 10.13284/j.cnki.rddl.20240729

    中国东南沿海对气候变化响应敏感,同时经济高度发达、人口老龄化严重,具有高暴露度和脆弱性,是复合高温-干旱事件(Compound Heat-Drought Events, CHDEs)发生的潜在高风险区域。文章基于多模式集成的CMIP6气候预估数据,采用Copula联合分布函数,从发生天数、强度和持续时间维度探讨未来多情景(SSP1-2.6、SSP2-4.5、SSP3-7.0、SSP5-8.5)、多时段(2021—2040、2041—2060、2081—2100年)下,东南沿海CHDEs的危险性时空格局,并运用可归因分数(Attributable Fraction, AF)方法探讨高温对干旱的滞后效应。研究发现:1)未来情景下东南沿海CHDEs危险性呈上升趋势,其中强度增长最为显著,在SSP5-8.5情景下,21世纪末强度达到基准期(1995—2014年)的3.41倍;2)空间格局上,上海大部分地区、江苏东南部和浙江东部靠近海岸线地区为危险性高值区,且随着辐射强迫的增加,空间异质性增强;3)东南沿海地区的高温对干旱具有明显滞后效应,其中江苏东北部、浙江东部靠近海岸线地区及上海大部分地区最大滞后AF值超过5%,部分区域滞后天数高达7 d。

  • 极端气候事件的复合型灾害效应
    郑杨坤, 王锋, 韦秋莹, 张云, 杨芳, 胡茂川
    热带地理. 2025, 45(4): 567-574. doi: 10.13284/j.cnki.rddl.20240446

    中国沿海城市经常受到雨潮遭遇复合灾害的影响,合理计算不同标准下的降雨、潮位设计组合值,对沿海城市防洪排涝规划设计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广州市105个排涝片区为研究对象,基于2个潮位站点和广州市高程数据,将105个涝区划分为37个非高潮位影响区域与68个高潮位影响区域,并基于超阈值选样法选取片区雨量序列及其对应的潮位序列。在此基础上,通过Copula函数和同频法计算各片区不同联合重现期下雨量、潮位设计组合值,并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受降雨量、高程等因素的影响,雨潮遭遇联合重现期为50、100、200 a时,各排涝片区雨潮设计量级分别约为30~35、50~58、74~94 a,雨潮遭遇具有明显的放大效应。设计暴雨总体呈自北向南逐步减少趋势。广州市百年一遇日降雨和高潮位遭遇概率大体呈从北向南增大趋势;广州市远离河口的区域相对于中部与南部地区更不容易受高潮位影响,雨潮遭遇风险相对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