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论文
    王姣娥,焦敬娟
    热带地理. 2014, 34(3): 275-282.
    Baidu(15)

    高速铁路作为现代交通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产生时空收敛效果,并进一步对生产要素流动、城市空间扩张、区域空间结构重构产生重要影响。文章在分析中国高速铁路发展过程、模式的基础上,剖析了其空间格局特征及与区域人口和经济的耦合关系;同时,借助ArcGIS方法从空间服务水平、时空收敛效应和中心城市交通圈等角度,探讨高速铁路网络的空间效应。结果显示:高速铁路的空间扩展过程表现出独特的“核心―核心”至“核心―网络”模式,与城市群的空间分布具有较好的耦合性;高速铁路的空间格局与中国城市人口、工业分布表现基本一致,站点1 h范围内可覆盖全国50.07%的城镇人口、73.47%的GDP和98.17%的第二产业产值;中国高速铁路建设导致的时空收敛效果呈现出明显的廊道效应,中心城市枢纽地位得以强化,服务范围的拓展和生产要素的便捷流动为城市群的空间扩张和重构提供了条件。

  • 论文
    王长建,张虹鸥,汪菲,叶玉瑶,吴康敏,徐茜,杜志威
    热带地理. 2018, 38(6): 759-770. doi: 10.13284/j.cnki.rddl.003078
    采用表观能源消费数据进行分能源品种和分行业类型的碳排放总量核算,利用基于IDA理论和Kaya恒等式的LMDI模型对碳排放总量变化进行多要素的分解分析,在解析人口规模效应、经济产出效应、能源强度效应对碳排放影响机理的同时,进一步纳入人口结构性因素、产业结构性因素和能源结构性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以广州市为例,对其2003—2013年产业活动和居民消费2个部门碳排放的主要驱动因素进行时间序列分析,并定量研究各个影响因子在2003—2005、2005—2010和2010—2013年3个不同发展阶段的作用机理,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广州市能源消费及其碳排放前期以煤炭为主,近年来以石油为主,同时外购电力对广州市的能源消费结构优化影响显著。2)各影响因子对广州市碳排放总量变化的作用机理与影响机制在3个发展阶段各不相同,不同发展阶段的发展措施和政策背景对于各个影响因子的碳排放效应影响显著。3)总体分析,经济产出效应和人口规模效应是产业部门碳排放增长的最主要贡献因子;工业能源消费强度效应、工业能源消费结构效应和经济结构效应是遏制产业部门碳排放增长的最主要贡献因子。城镇居民收入效应是居民消费碳排放增长的最主要贡献因子,城镇居民能源消费强度效应是遏制居民消费碳排放增长的最主要贡献因子。
  • 论文
    李志文,李保生,孙丽,王丰年
    热带地理. 2015, 35(2): 179-185.
    Baidu(2)

    中国东部亚热带地区全新世期间的气候波动频繁,引起哺乳动物群的多次迁徙。该时期哺乳动物群的常见种属多见于亚热带地区,仅少数种属如貘、犀、长臂猿和亚洲象等在自然状态下主要分布于热带―中亚热带南部地区,指示了具热带气候性质的中亚热带南部的森林环境。文章在确定中国东部全新世不同阶段此类动物群的种属构成与分布特征的基础上,主要根据热带种的迁徙和分布特征,初步推断各阶段亚热带地区的气候变迁状况如下:盛冰期之后的冰消期,温度逐渐回升,14 000―12 000 a BP时,热带种分布北界大致南移2°,指示1月平均气温较今低3~5℃;12 000―8 500 a BP为升温期,气候转暖,热带种分布北界达中亚热带南部,逐渐类似于现今气候;8 500―5 000 a BP为大暖期,热带种分布北界抵秦岭―淮河一线,北移约6°,指示1月气温较今高约7~9℃;5 000―3 000 a BP为降温期,热带种分布北界位于秦岭―淮河以南的长江流域,北移约4°,指示1月气温较今高约5~6℃;3 000 a BP以来,气候逐渐变冷。这些变化体现了中国东部亚热带地区在全新世时期发生了多次较大的气候和生物气候带变迁事件。

  • 本土探索与国际启示
    周俊俊, 李钢, 洪丹丹, 徐锋, 徐嘉辉, 于悦, 陈曦亮
    热带地理. 2022, 42(9): 1430-1442. doi: 10.13284/j.cnki.rddl.003542
    PDF全文 (8429) HTML (417)   可视化   收藏

    以“Web of ScienceTM核心合集”和CNKI期刊文献为数据源,运用CiteSpace软件进行文献计量分析,梳理总结了2000年以来国内外儿童贩运的研究热点与趋势。结果发现:1)中外儿童贩运研究的发文量整体呈波动增长态势,美国的发文量位居世界首位,国外研究集中在社会学、心理学、儿科医学、家庭研究与犯罪学等5大领域。国内研究进程相对缓慢,早期研究集中在法学、犯罪学与社会学3大领域,近年来地理学领域快速兴起。2)由于区域环境与国情存在差异,国外儿童贩运包含在人口贩运研究中,更关注以剥削为目的跨国贩运,包括直接剥削与间接剥削2种方式,涉及商业性贩运、童工贩运、人体器官贩运和童婚贩运等多种贩运类型,商业性贩运与性剥削是儿童贩运的主要研究热点;国内拐卖儿童犯罪通常与拐卖妇女合并讨论,聚焦于以收养为目的的省域拐卖,诱骗养子型和家庭操控型是最常见的2种类型,拐卖儿童犯罪的法律政策与社会原因是热点关注话题。3)随着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发展,国外儿童贩运的研究主题从贩运类型向儿童被解救后的自杀风险与福祉评估、康复回归与重返社会、儿童保护与贩运防控对策持续拓展;国内拐卖儿童犯罪的研究主题从法律政策与社会原因向时空格局、影响因素、安置回归与社会融入延伸。未来如何将儿童贩运的相关主体(犯罪人、受害人或监护人与其他社会人)与时空环境(社会环境、建成环境及周围人流环境)进行综合贯穿,从犯罪地理学视角探究儿童贩运的地理环境因素与时空活动轨迹的演变,深入解析“时-空-人”三维视角下儿童贩运的发生机制至关重要,以及在实践中如何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追踪和打击儿童贩运,为中外儿童贩运防治与管理贡献力量。

  • 交通建设与城市发展
    桂壵壵, 朱喜钢
    热带地理. 2010, 30(2): 188-193.
    Baidu(17)
    借鉴国外成功的城市副中心建设案例,总结其在政策、交通、综合设施、景观环境等方面的经验.基于上版南京总规对河西副中心的功能定位,在新版总规纲要背景下,探讨河西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过度追求区域性CBD、生活设施不配套以及现状交通不便等问题,分析其根本原因在于决策的超前性和实际建设中缺少"人本性"相矛盾,提出河西建设要与主中心错位发展及正确定位,增强其综合性等建议,同时给下一步的城市分区规划提供参考,也给国内其他城市的副中心建设以启示.
  • 理论与方法研究
    刘凯, 黎夏, 王树功, 钟凯文, 钱峻屏
    热带地理. 2005, 25(2): 111-116.
    应用多种规则相结合的专家系统方法,对珠江口地区3个时相的遥感图像进行分类,得到3个时相的红树林面积变化和空间分布变化.结果表明,从1988年到2002年珠江口地区红树林的整体面积变化是一种先降低再增长的趋势,但红树林类型由分散分布的天然林转变为集中分布的人工林,除淇澳岛、深圳河口地区还有大片的红树林外,其它地区的红树林基本消失.
  • 论文
    程顺祺,祁新华,金星星,李达谋,林涵
    热带地理. 2016, 36(1): 122-131. doi: 10.13284/j.cnki.rddl.002795
    Baidu(9)
    按照纵向发展时序对国内外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研究的视角、方法和主题进行了梳理。结果表明:国外研究主题历经了区位选择和布局模式、空间布局的公平性和可达性、布局的社会分异及其形成机制等的演变;研究视角从单纯的计量地理发展到与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方法从构建模型发展到与GIS结合等多种方法集成等。相比之下,国内研究差距明显,主要表现在研究视角欠缺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方法多借鉴国外,缺乏创新,主题较为局限。最后提出未来研究应该多关注以下5方面:丰富可达性的内涵进行公平性度量;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整合配套多设施协同布局;注重设施的应时性和可变性;在大数据背景下开展小尺度的实证研究;植根中国实际,研究对象转向农村地区以及城市边缘区。
  • 论文
    李小云, 田银生, 陈锦棠
    热带地理. 2011, 31(6): 575-579.
    Baidu(27)
    从我国老龄化的社会背景出发,分析了城市“人口红利”优势的弱化、老龄产业的兴起与发展、老年住房供需矛盾突出、老年社会角色的延续与转换等相关性特征.认为我国城市管理者或规划师应前瞻性地认识中国老龄化社会发展趋势,对城市规划从城市发展策略、用地布局、交通组织、社区规划、公众参与等过程作出应对性的调整,制定适合老年主体人群的城市规划体系,以维护社会各阶层的合法利益,体现出城市规划的公共政策性.
  • 论文
    赵焕庭,王丽荣,袁家义
    热带地理. 2017, 37(5): 659-680. doi: 10.13284/j.cnki.rddl.002983
    结合近百年几代科学工作者在南海诸岛开展的自然科学调查研究,从区域地质地貌、气候、海洋水文、海洋生物、陆地生物、土壤、自然综合体和自然区划等方面对南海诸岛的自然环境进行了综合阐述;继而从国土资源、渔业资源、旅游资源、油气资源和天然气水合物资源、灰沙岛陆地生物资源和水资源、港口航道资源及海洋―大气能资源等方面对南海诸岛拥有的自然资源进行了详细解释。在此基础上,结合其自身禀赋、战略地位的重要性,提出了科学开发南海诸岛的策略。南海诸岛的开发,除了大力发展旅游业、捕捞业和环礁潟湖养殖业外,应重点推进海洋油气和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探与开发。
  • 王佳果, 杨海鑫, 郑密
    热带地理. 2022, 42(1): 55-66. doi: 10.13284/j.cnki.rddl.003424
    PDF全文 (5388) HTML (531)   可视化   收藏

    基于“认知-情感-意动”理论框架,引入旅行生涯模式理论,构建了包括旅游者感知文化距离、感知新奇、感知文化风险、文化体验意愿和旅游经验等构念在内的模型,以2个典型民族文化遗产旅游目的地——广西龙脊梯田和贵州肇兴侗寨为案例地,运用PLS-SEM工具检验结构模型,结果表明:1)认知阶段对情感阶段的影响显著,即TPCD正向影响感知新奇和感知文化风险,情感阶段对意动阶段的影响亦显著,即感知新奇正向影响文化体验意愿而感知文化风险负向影响文化体验意愿;2)感知新奇与感知文化风险在TPCD对文化体验意愿的影响过程中起中介作用,该结论验证了旅游者文化体验意愿产生的心理过程遵循CAC理论模型,这是一个认知影响情感进而影响行为意愿的递进过程;3)认知积累在认知阶段对情感阶段影响路径中的调节作用部分显著,即旅游经验负向调节TPCD对感知文化风险的正向影响,但在TPCD对感知新奇的正向影响过程中的调节效应不显著。结论表明,感知文化距离在特定的国内旅游情境下同样对旅游者行为意愿有显著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旅游文化距离研究的对象范围。

  • 可持续发展研究
    王伟臣, 黄少辉
    热带地理. 1999, 19(3): 258-263.
    Baidu(6)
    介于旅游博彩业在澳门经济社会中的特殊地位,在澳门回归前夕,对其过去、现状和未来进行综合研究分析,对于澳门未来的恰切定位及增进外界对澳门的了解,意义重大.本文在对澳门的旅游发展历史、旅游资源、旅游市场现状以及旅游业在现阶段澳门经济社会中的角色定位进行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澳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机遇与挑战、合作与发展思路.并以香港为参照系,论述澳门旅游业的发展前景和合理定位.
  • 人文地理
    漆建武, 李巍, 王录仓, 张凯
    热带地理. 2023, 43(5): 913-928. doi: 10.13284/j.cnki.rddl.003559
    PDF全文 (4892) HTML (677)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梳理文化记忆理论,归纳文化记忆演变历程和发展脉络,以国内外地理学1 527篇重点文献为支撑,借助文献计量和可视化工具CiteSpace从关键词共现聚类、主题路径演化及研究趋势分析国内外文化记忆空间研究的主要内容和进展。通过综述当前国内外文化记忆空间研究的前沿热点,以期建构地理学视角下文化记忆的研究范式,改进文化记忆研究方法,为文化记忆理论的本土应用和多学科融合提供借鉴与参考。从分析结果看,国外文化记忆空间研究的主题多集中于:1)日常生活景观的记忆表征研究;2)记忆中的政治与仪式研究等方面。国内研究主题主要包括:1)集体、社会记忆中的文化与地方研究;2)空间承载的城市与乡村记忆研究;3)文旅推动下的遗产记忆再现研究等方面。尽管近年来国内外关于文化记忆空间研究的文献逐渐增加,对于纪念性景观、遗产建筑、仪式庆典、战争创伤、民族记忆等的关注度增高,但文化记忆空间研究并未形成具体的理论范式,绝大多数文献仅仅关注文化记忆与其他领域的融合,而对文化记忆空间的内涵、媒介转换机制、空间识别方法的研究相对较少。从国内外研究的内容及趋势来看,西方学者更注重对移民、权利、自由意志、女性、权力政治、战争创伤的研究;对空间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城市、情感与权利空间。国内地理学者注重从记忆的非物质载体去解构地域化、中国化的文化记忆与地方认同,研究多以明显的政策导向为主,战争遗址、红色旅游地、传统村寨、特色民俗与节庆仪式等成为文化记忆空间研究的重要主题。未来,地理学研究应将文本、仪式、语言等实践过程通过非表征手段进行刻画,以物态化的方式将记忆重新引入人类研究的视野;同时应明确界定城市与乡村文化记忆的内涵,以影像数字化手段将遗产、移民与旅游作为文化记忆空间研究的新主题。

  • 综述
    刘明达,蒙吉军,刘碧寒
    热带地理. 2014, 34(2): 248-258.
    Baidu(37)

    近年来,碳排放研究已被世界广泛重视,其核算方法直接影响到碳排放数据的可靠性。文章针对近年来碳排放领域的核算研究,从理论上讨论了IPCC和中国关于碳排放项目清单,对比分析了排放因子法、质量平衡法和实测法3种主要碳排放核算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对象;从实践上将核算清单项目与方法细化到国家/省区、城市、住区、单体建筑和家庭5个空间尺度单元。在总结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概括出了碳排放研究的范式与框架。综述发现:1)碳排放研究已形成以IPCC为主导、各方积极参与的局面,目前已发展成为一个范式清晰、方法成熟、使用范围广泛、与时代紧密结合的研究领域;2)IPCC提出的排放清单与核算方法在各空间单元尺度开展实践,并在解决城市问题过程中产生新的学科增长点;3)碳排放核算仍然存在尺度关注不均衡,中观尺度研究较少,以及核算方法的自身缺陷,数据获取的外部限制等问题;4)中国形成了适合本国的碳排放清单,在历史碳排放、碳排放区域差异以及自然系统碳排放等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存在理论创新少、方法探索不多、数据获取受限等问题。

  • 论文
    黄 莉
    热带地理. 2012, 32(04): 402-408.
    城市一直都是多样性集聚的场所,且在全球化、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日益开放和融合发展,进而呈现出多元化和差异化增强的趋势,功能复合开发是应对上述趋势并提高城市化发展水平的一种普遍选择。本文从中外城市功能复合发展的路径出发,从城市、社区、建筑等多个尺度探讨了城市功能复合的模式与相关规划策略,同时,结合广东省新型城市化发展实践,提出了促进人口多元化、在新区开发中预留白地、旧城改造中引荐棕地、填充式开发理念以及“TOD+SOD+EOD”的综合开发策略,以期为未来进一步优化城市土地利用布局、提高城市空间活力、推进社会多元包容发展探索可能的途径。
  • 研究方法
    廖重斌
    热带地理. 1999, 19(2): 171-177.
    Baidu(1565)
    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文中通过对协调、发展及协调发展这3个概念的定义和论述,分别推导出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的计算模型,并用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的大小等作为评判标准,将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状况划分为从简洁到详细不同的 3个层次,共30种基本类型.最后还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评价对象,给出了上述计算方法和分类体系的应用实例,同时证明其可靠性.
  • 论文
    游 珍,王 露,封志明,杨艳昭
    热带地理. 2013, 33(2): 156-163.
    Baidu(67)
    采用人口增减变化、人口商度以及人口集聚度等方法,对珠三角地区1982、1990、2000和2010年4期人口普查数据进行了分析,定量揭示了珠三角地区近30年来人口分布的时空格局及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从人口总量变化来看,1982―2010年珠三角地区人口数量增加了3 821.66万人,增长率达215.61%,远超全国平均水平;2)从人口流动状态看,1982―2010年珠三角地区以人口流入为主,其中珠三角的中部以及东部城市成为人口流入的主要地区,人口迁移流入是珠三角地区总人口增加、人口集聚程度增高的主要原因之一,但近10年珠三角地区的人口流入速率有所减缓;3)从人口集聚度上看,1982―2010年珠三角地区县市人口集聚程度普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并逐年增高,深圳、广州、东莞等市已成为区域人口集聚中心。
  • 历史与文化地理
    李爱军, 司徒尚纪
    热带地理. 2008, 28(2): 193-198.
    Baidu(11)
    起源于北宋杨家将抵抗外敌入侵历史的杨家将文化,经过长期的戏剧、小说等文艺形式和信仰扩散,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品牌之一.与杨家将相关的地名分布广泛,遍布内地18省市.其成因与杨家将历史活动、文化信仰、军事激励、祭祖文化等因素有关,地域分布呈现一定规律性,形成以杨家将历史活动区域为中心的历史活动区、军事文化地名扩散区、敬仰文化地名扩散区、后代迁徙地名扩散区四大功能区,其中以黄河中下游和汉水上游地区为杨家将地名分布的最大板块.
  • 论文
    李燕
    热带地理. 2013, 33(6): 756-765.
    明中后期澳门的兴起既是历史选择的一次偶然,也是明代特殊海外贸易政策下的必然结果。文章从明代朝贡贸易和市舶司制度的兴衰入手,探讨澳门兴起的动力机制和主要影响因素,特别是在澳门兴起过程中广州所起的作用以及两者的经济互动。同时,基于明代全国视角下的海外贸易与港口分布的总体格局,综合分析澳门、广州以及隆庆以后的月港这3个在明代后期开放的港口,探讨三者在功能、性质、贸易对象等方面的异同点,进一步论证澳门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受益于明代朝贡贸易体制对海外贸易和港口发展的束缚。正是由于广州在明代后期对外通商的垄断性和不完整性,澳门才能以广州外港的性质互补,从而成为当时最大的东西方国际贸易体系之枢纽。
  • 区域发展研究
    李文翎, CHEN Jian-long
    热带地理. 2008, 28(4): 363-368.
    Baidu(16)
    通过对广州城市交通现状尤其是结合对地铁交通的土地利用与居民出行情况进行调查,指出地铁实施TOD战略具有诱导城市空间结构重组、加快城区更新与土地置换的步伐、推进对地下空间开发、吸引居民出行等作用.同时发现广州地铁尚存在如下问题:地铁与常规公交衔接不畅;地铁沿线预留地太少,地下空间没有有效利用;地铁票价过高,通勤出行率低;线路规划缺乏全面考虑,站点布置不合理,换乘繁琐.据此提出规划建设地铁环线的设想与具体措施,希望能为未来广州地铁TOD的顺利实施提供借鉴与参考.
  • 理论与方法研究
    杨立辉, 叶玮, 朱丽东, 李凤全, 沈叶琴
    热带地理. 2005, 25(4): 293-297.
    Baidu(56)
    通过对目前中国南方红土的不同测年方法和测年结果的详细对比和总结,得出南方第四纪红土不同层次的年代序列.上覆黄土沉积时间小于100kaBP;均质红土介于100~400kaBP;网纹红土400~80kaBP;下伏砾石层年龄大于800 ka BP.
  • 历史与文化地理
    王彬, 朱竑
    热带地理. 2007, 27(6): 574-579.
    Baidu(11)
    明清时期,回族从西北、华北、华中、江南、东北及周边省份迁移而来广东.从职业看,多为驻防军士、任职官员及其家眷,亦有来粤经商、游教及被流放人员;从迁移性质看,多系受政府支配,甚至是被迫迁移的.来粤回族主要集中在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和以肇庆为中心的西江一带,其它地区亦有零星分布.他们在城市自成街区,在农村独成村落.展转来粤的回族人士因种种缘由后来又继续迁移,甚或迁往省内外及港澳等地区.对明清时期广东回族来源及分布的研究有助于理解当今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广州乃至全省多元文化相融并蓄的文化格局和区域(城市)文
  • 论文
    邓毛颖, 谢理, 林小华
    热带地理. 2000, 20(1): 32-37.
    居民出行调查是城市交通规划、建设、管理的基础依据,通过对比分析广州市1998年万户居民出行调查和1984年居民出行调查的有关数据, 总结归纳出广州市城市居民出行的规律、变化特征及其原因,并针对其特点,提出广州市未来交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 城市问题探讨
    邱建华
    热带地理. 2002, 22(2): 125-129.
    探讨了西方"绅士化运动"的概念、起源及其发展演变的动力机制,着重分析了"绅士化运动"对原住居民的影响以及城市地方政府在"绅士化运动"中的作用,认为"绅士化运动"对我国当前的旧城更新具有重要的启示与借鉴作用.文中建议在编制旧城更新规划时开展关于旧城更新项目对原住居民影响的专项研究,以保障社会公平的实现.
  • ·“健康/医学地理视角下的新冠肺炎疫情解读”专题·
    张凯煌, 千庆兰
    热带地理. 2020, 40(3): 396-407. doi: 10.13284/j.cnki.rddl.003252
    PDF全文 (3929) HTML (1608)   可视化   收藏

    新冠疫情对全球经济造成了严重冲击,在政策空间有限的背景下,讨论结构化政策工具和区域应对方案显得尤为重要。股票市场是国民经济的风向标,因此文章利用在A股市场上市的企业作为研究对象,从产业、主体规模以及区域等维度分析疫情对中国上市企业第一季度财务数据的影响。结果表明:1)除农、林、牧、渔业正增长外,大部分产业均遭受营运利润下滑、经营现金流减少、资产负债率提高等多重打击。各产业中,服务业面临更大挑战。个体的行为决策、政府的停工停产措施以及产业特性是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2)新冠疫情对中小市值主体的影响大于大企业。疫情期间,大市值企业的营运利润能力、现金流水平得到优化,资产负债结构表现稳定。这主要是由运营能力差异和马太效应所造成的。3)制造业、服务业和建筑与房地产业上,发达地区相较于欠发达地区承受了更大冲击,这主要受地方人口结构和土地价格影响。金融业上,北京、上海、广东均出现了扰动,而江苏则表现出增长趋势,区域金融业结构特征和企业经营能力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医药产业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但产业基础好的地区仍出现增长态势,这主要是由医药需求出现取消或推迟、部分药物和设备需求存在紧迫性、优势区域需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造成的。在此基础上,文章讨论了采取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深入优化企业融资环境和差异化选择区域政策工具等政策建议。

  • 理论与方法研究
    戴志军, 陈锦辉, 李春初
    热带地理. 2002, 22(3): 261-265.
    Baidu(32)
    依据1995~1999年广东省所辖21个城市科技人口数量增长率、城市人口数量增长率、耕地面积递减率、森林覆盖递减率、三废处理能力增长率、三废排放增长率、人平工资增长率、人均GDP增长率等指标统计资料,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了广东城市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PRED)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过程,并从众多PRED系统因子中揭示出典型的敏感因子(主成分).同时,也为城市PRED系统可持续发展进程的分类提供新的依据.
  • 理论与方法研究
    靳美娟, 张志斌
    热带地理. 2006, 26(2): 134-138,172.
    Baidu(314)
    回顾了国内外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理论进展,主要评述了不同历史时期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理论观点.国外研究经历的形态研究、功能研究、人文关怀到空间机制的研究,反映出国外空间结构理论体系的日益完善;相比之下,国内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热点才不断增多,研究内容更加丰富多样.但在学科建设、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国内外仍然存在较大差距.最后提出了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发展方向和研究热点.
  • 城市问题探讨
    甄坚伟
    热带地理. 2002, 22(2): 134-137.
    Baidu(13)
    影响澳门发展的环境因素有:地少人多,淡水资源缺乏,小区环境污染等.但澳门有着优越自然条件,地位特殊,交织着东西方的文化色彩,是联系欧、非的桥头,发展前景非常好.如果澳门利用好自己的优越条件,按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建设,克服不利因素,开发离岛,拓宽旅游环境,则澳门一定会成为更富饶美丽的海滨城.
  • 研究综述
    高军波, 苏华
    热带地理. 2010, 30(1): 8-12,29.
    Baidu(45)
    对西方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供给研究进展及理论脉络进行梳理.结果表明:战后西方国家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供给研究历经3个阶段:二战后至70年代,基于公共物品理论和社会公共服务的政府单中心供给模式,布局区位及影响机制是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研究的重点;70-90年代,从公共服务的双主体联合供给理论出发,重在探讨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供给的空间公平;90年代以来,在公共服务多元供给理论基础上,从社会结构的深层次视角研究公共服务设施供给的可达性差异及社会空间分异.最后,从深化公共服务供给体制改革、明确公共服务设施的市场化范围、与城市空
  • 论文
    陶玮,刘峻峰,陶澍
    热带地理. 2014, 34(3): 283-292.
    Baidu(8)
    城市化发展,特别是下垫面特征的改变,对大气环境的外强迫是当前大气环境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下垫面特征变化导致不同尺度气象场发生变化,而气象条件又决定着大气污染物的迁移转化。为了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文章首先从3个方面总结了相关研究:1)城市气候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的内在机制;2)不同尺度下的城市污染气象学特征;3)定量描述城市下垫面地-气作用模式的相关进展。之后进一步综述了利用数值模式方法模拟城市化过程中下垫面变迁对大气环境(包括气象条件及空气质量)影响方面的研究进展。最后利用中尺度大气模式WRF/Chem和过程分析方法研究了中国东部地区城市下垫面扩张对臭氧(O3)和一氧化碳(CO)空间分布的影响。模拟结果显示:在人为源排放不变的情况下,城市下垫面扩张使得近地面和1~3 km高处的O3,以及距地面1~2 km高处的CO体积分数增大;但近地CO体积分数下降。
  • 论文
    舒舍玉, 王润, 孙艳伟, 刘健, 肖黎姗
    热带地理. 2012, 32(2): 134-140.
    Baidu(67)
    以厦门市餐饮业普查数据为基础,结合实地考察,运用ArcGIS空间分析,以街道为研究单位分析了厦门市餐饮业的空间格局.结果发现,厦门市的餐饮业分布岛内岛外差异显著,以厦门岛为核心呈现圈层式发展,岛内从城市中心向外递减,各街道内餐饮业主要以组团式集聚和带状分布相结合的方式出现.综合考虑区域经济水平、人口密度、交通便捷程度、城市空间格局等与餐饮业分布有关的影响因素,运用SPSS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餐饮业的空间分布与城镇住宅面积、商业服务用地关联度最高;城市的公共设施用地面积和城中村住宅面积与餐饮业的发展呈
  • 论文
    吴箐, 钟式玉
    热带地理. 2011, 31(4): 409-415.
    Baidu(28)
    城市增长边界(Urban Growth Boundary,简称UGB)调控空间的规划理念,被视为控制城市蔓延、实现精明增长的空间管理工具.在总结UGB提出背景、基本内涵、理论基础、划定方法、划定目标及其在国外实践经验等基础上,探讨了UGB中国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针对中国尚缺乏明确的UGB规划技术规范和管理政策措施,提出UGB中国化首先应该在规划理念上认清其作为技术措施和空间管理政策的本质与作用;其次在编制技术上,需在区域土地信息系统支持下,根据正向需求与逆向控制相结合的制定方法划定科学合理的UGB;最后在
  • 地缘政治
    胡芳, 李誉博
    热带地理. 2023, 43(6): 1160-1171. doi: 10.13284/j.cnki.rddl.003686
    PDF全文 (3700) HTML (1387)   可视化   收藏

    构建科学合理的地缘政治风险评估体系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防范和化解地缘政治风险的重要前提。基于事后交易成本构建地缘政治风险评估体系,通过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标法、全局莫兰指数以及空间杜宾模型,分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缘政治风险水平、时空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从时间维度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缘政治风险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态势。2)从空间分布看,沿线国家地缘政治风险集聚特征明显,主要集中在中东和东欧地区,但东亚的地缘政治风险近年有所升级。3)地缘政治风险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政治稳定、经济自由、经济增长率、教育支出以及自然资源对地缘政治风险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基于此,研究认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需要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加快国家现代化转型,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区域经济合作框架,提高地缘政治风险抵御能力。

  • 论文
    钟业喜,鲍曙明
    热带地理. 2014, 34(5): 591-598.
    Baidu(9)

    基于中国宗教场所数据,以市为研究单元,以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为研究对象,应用数理统计和空间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剖析了以宗教场所为代表的中国宗教版图分布的时空变化,揭示了中国主要宗教的分布规律及发展趋势。结果表明: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宗教得到了长足发展;中国宗教场所发展不平衡,不同宗教间、不同区域间发展差异较大;不同宗教采取的扩张模式和扩张策略有所不同,主导了宗教空间格局的时空演化,优势宗教区域空间格局变化明显;汉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形成了不同的宗教景观;不同宗教存在过度集聚和急剧扩张现象;不同区域的不同宗教亦呈现了不同的发展模式。

  • 论文
    廖开怀, 李立勋, 张虹鸥
    热带地理. 2012, 32(2): 160-166.
    Baidu(22)
    在地理学“文化和空间转向”背景下,城市社会文化的关注渐渐成为城市研究和文化地理学研究中的热点.文中选择以茶楼为代表的传统茶文化消费和以星巴克为代表的新兴咖啡文化消费空间的冲突与变化为视角,结合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对以星巴克为代表的外来消费文化现象进行分析,从文化行为与心态层面归纳总结广州城市文化消费空间的重构及其内在机制.研究表明:在全球化影响下,星巴克咖啡消费空间的兴起,在广州培育了以中产阶级和学生为主的一批忠实的消费群体,对传统茶文化空间产生一定的冲击,伴随的是消费者“符号化”消费心理的膨胀及追求生活第
  • 综述
    罗媞,刘艳芳,孔雪松
    热带地理. 2014, 34(2): 266-274.
    Baidu(14)

    城市化过程与生态环境变化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是面向可持续发展的人文过程与自然过程综合研究的重要课题。基于系统耦合理论,文章将具有城市化特征的各类城市人文要素的集合与组成生态环境的各类自然要素的集合视为2个相互独立又彼此影响的系统,分别从理论与方法的角度梳理并总结了当前中国城市化过程与生态环境变化之间关系的研究进展。中国学者不仅在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和演化规律认识上取得了成果,而且在定量评价与测度两大系统各要素及系统之间的耦合机制方面积累了经验,也提出了实现城市化发展与生态环境维护相互协调的对策。综合而言,目前国内研究在内容上的多维性特征、方法上的多元化特征和研究对象上的区域性特征明显,但同时还存在理论基础薄弱、定量评价指标体系缺乏以及研究的滞后性和被动性等问题,今后应围绕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系统耦合理论框架和方法体系、系统作用观测与评价指标体系及预警机制、城市生态空间扩展与优化的模式与方法等方面展开深入研究。

  • 理论与方法研究
    麦少芝, 徐颂军, 潘颖君
    热带地理. 2005, 25(4): 317-321.
    Baidu(269)
    主要从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现状出发,阐述了PSR模型的概念及其内容,分析了其在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中的作用,并以PSR模型为基础提出了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指标体系.PSR模型具有很强的因果关系,可作为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指标分类体系,但它未能对所有指标进行严格的分类,有待于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 论文
    符跃鑫,陈影影,张振克
    热带地理. 2014, 34(5): 635-642.
    Baidu(5)

    基于1985―2010年沿海城市人口密度数据,利用ArcGIS和空间统计的方法,分析了1985、1990、1995、2000、2005和2010年6个时间节点沿海城市人口密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并探讨了沿海城市人口密度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985年以来中国沿海城市人口密度整体上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2010年沿海城市常住人口总数为2.64亿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9.70%,平均人口密度在640人/km2左右。人口空间分布差异明显,集中表现为区域中心城市人口密度大,南通市以北地区大部分沿海城市的人口密度小于南通市以南的沿海城市。自然因素、经济因素、城市地位与功能、国家政策以及城市发展历史等是沿海城市人口密度差异的主要驱动因素,其中人口迁入已成为影响人口密度时空变化的最重要驱动力。为进一步促进沿海城市人口的合理分布,建议加强引导沿海地区人口有序流动,积极发展中小城镇,注重提高环境的承载力,促进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 论文
    徐君亮, 梁明珠
    热带地理. 2001, 21(2): 156-159.
    Baidu(15)
    广州番禺“飞龙世界游乐城”是广州市首座主题公园,在1995年元月开业前后,各种新闻媒体曾作过大量宣传,实际景点建设、经营运作声势浩大,一度名扬粤港澳。但在营业4年后,却被广州番禺法院封闭停业了。文中从旅游科学和旅游业实践的角度,通过实地调查研究,认为其失败的主要原因是:(1)景点建设背离主题,贪大求全;(2)市场定位盲目乐观,大量设施空置;(3)经营管理上未能扬长避短,蛇系列产品未能适销对路进入国际市场;(4)投资机制上靠贷款建设,经营严重亏损。并从中得到几点启迪,供今后创办主题公园借鉴。
  • 理论与方法研究
    任海
    热带地理. 2005, 25(3): 195-200.
    Baidu(89)
    喀斯特石漠化一般经历顶极植被-灌草丛-石漠等3个阶段.在这一退化过程中喀斯特石漠化对环境的选择性导致喜Ca、耐旱和岩生性的植物生存,而生物量的移出和耐荫树种消退是退化的关键因素.退化过程中植被、土壤理化性质与环境形成正反馈关系,并具有退化方向上的一致性、退化过程的非同步性和退化速度的非线性等特点.喀斯特植被恢复时,其恢复对策经历了由早期更新对策向中期结构调整对策直至后期结构功能协调完善对策更替.喀斯特生态系统恢复的技术包括自然恢复、人工恢复与复合农林业综合治理技术.喀斯特区域恢复的核心是整体人地系统的生态
  • 论文
    司徒尚纪,许桂灵
    热带地理. 2015, 35(5): 628-636. doi: 10.13284/j.cnki.rddl.002761
    Baidu(2)

    以中外和平、友好、平等的经济、文化、外交等交流为主要内容的海上丝路,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产生了深广的影响。海上丝路萌芽于先秦,正式开辟于秦汉,徐闻、合浦港成为始发港,远航印度洋,发生了以佛教、作物新品种为中心的第一次文化大交流。隋唐五代为其兴盛时期,广州为世界性大港,中外商贾云集。宋元时期其进一步发展和繁荣,广州、泉州取得主港地位,与阿拉伯世界建立起密切的商贸关系;产生海神妈祖崇拜、传入占城稻种等,深刻改变了中国土地利用格局。明代以郑和七下西洋为标志,其由盛转衰。基于番薯、玉米等新作物传入和利玛窦来华宣传西方科技和宗教,以及澳门、肇庆2个中西文化交流中心的形成,在东西方文明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由此引起中国粮食生产一场革命和某些观念文化的改变。清代前期闭关锁国,广州成为全国唯一对外通商口岸;而新辟的全球性海上交通线,带来以广州十三行商帮崛起、中西文化双向交流为主要内容的海上丝路鼎盛时期。但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完全改变了中西贸易的性质,持续了2 000多年的海上丝路,自此划上了一个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