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带地理 ›› 2015, Vol. 35 ›› Issue (6): 814-821.doi: 10.13284/j.cnki.rddl.002753
李倩菁,蔡晓梅
出版日期:
2015-11-05
发布日期:
2015-11-05
通讯作者:
蔡晓梅(1976―),女,湖南邵阳人,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中国地理学会会员(S110008615M),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文化地理学和酒店管理,(E-mail)caixm@scnu.edu.cn。
作者简介:
李倩菁(1990―),女,福建莆田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文化地理学和酒店管理,(E-mail)milly123jing@163.com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201137、41171125、41201140)
LI Qianjing,CAI Xiaomei
Online:
2015-11-05
Published:
2015-11-05
摘要:
通过质性研究方法,以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为基础,以广州沙面岛为案例地,分析了沙面的空间生产过程。研究发现:1)沙面的空间实践根植于空间的历史和物质基础,同时空间实践受到大环境下现代性和全球化的影响,与表征空间相互作用;2)沙面的权力阶层规划下的空间表征不仅以沙面历史以及阶段性的物质空间为基础,还以权力阶层的自身利益和文化认同为出发点,设计出属于各自的独特的社会空间;3)沙面的表征空间多表现为认同和反抗,不仅体现沙面空间内民众的自身利益和文化认同,同时也受到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冲击。
李倩菁,蔡晓梅. 广州沙面空间的生产与重构[J]. 热带地理, 2015, 35(6): 814-821.
LI Qianjing,CAI Xiaomei. Produc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Shameen Space in Guangzhou[J]. TROPICAL GEOGRAPHY, 2015, 35(6): 814-821.
[1] KOSKELA H.“The gaze without eyes”:video-surveillance and the changing nature of urban space[J].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2000,24(2):243-265.[2] LEFEBVRE H.The production of space[M].Oxford:Blackwell,1991:8-67.[3] MASSEY D.Space,Place and Gender[M].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94.[4] 王丰龙,刘云刚.空间的生产研究综述与展望[J].人文地理,2011,26(2):13-30.[5] 张品.空间生产理论及其对我国城市建设的启示[J].前沿,2010(7):96-99.[6] 叶超,柴彦威,张小林.“空间的生产”理论研究进展及其对中国城市研究的启示[J].经济地理,2011,31(3):409-413.[7] 周尚意,孔翔,朱竑.文化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19.[8] 叶超,蔡运龙.区域地理与系统地理二元论的演变及其透析[J].地理研究,2012,31(5):771-781.[9] HARVEY D.The Limits to Capital[M].Oxford:Blackwell,1982.[10] HARVEY D.The Urbanization of Capital[M].Oxford:Blackwell,1985.[11] CASTELLS M.City,Class,and Power[M].New York:St. Martin’s Press,1972.[12] SOJA E.Post-metropolis:Critical Studies of Cities and Regions [M].Oxford:Blackwell Publishers Ltd.,2000.[13] GOTTDIENER M.The Social Production of Urban Space[M].Austin,Texas: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1985.[14] 叶超.人文地理学空间思想的几次重大转折[J].人文地理,2012,27(5):1-5,61.[15] 叶超.社会空间辩证法的由来[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2,28(2):56-60.[16] 叶超,柴彦威,张小林.“空间的生产”理论研究进展及其对中国城市研究的启示[J].经济地理,2011,31(3):409-413.[17] 庄友刚.何谓空间生产?——关于空间生产问题的历史唯物主义分析[J].南京社会科学,2012(5):36-42.[18] 林晓珊.空间生产的逻辑[J].理论与现代化,2008(2):90-95.[19] 谢纳.空间生产与文化表征[D].沈阳:辽宁大学,2008.[20] 张品.空间生产理论研究述评[J].社科纵横,2012,27(8):82-84.[21] 包亚明.消费文化与城市空间的生产[J].学术月刊,2006(5):11-13.[22] 汪民安.空间生产的政治经济学[J].国外理论动态,2006(1):46-52.[23] 张子凯.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述评[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5):10-14.[24] 李春敏.资本积累的全球化与空间的生产[J].教学与研究,2010(6):32-37.[25] 叶超,柴彦威.城市空间的生产方法论探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1,18(12):86-89.[26] 高春花.列斐伏尔城市空间理论的哲学建构及其意义[J].理论视野,2011(8):29-32.[27] 王敏,赵美婷.空间生产视角下的历史街区自主复兴——以广州华侨新村为例[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47(2):124-133.[28] 张德明.文化飞地的空间表征[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22-26.[29] 殷洁,罗小龙.资本、权力与空间:“空间的生产”解析[J].人文地理,2012,27(2):12-16,11.[30] 张敏,熊帼.基于日常生活的消费空间生产:一个消费空间的文化研究框架[J].人文地理,2013,28(2):38-44.[31] 张京祥,于涛,陆枭麟.全球化时代的城市大事件营销效应:基于空间生产视角[J].人文地理,2013,28(5):1-5.[32] 杨芬.城市空间生产的重要论题及武汉市案例研究[J].经济地理,2012,32(12):61-66.[33] 张京祥,罗小龙,殷洁,等.大事件营销与城市的空间生产与尺度跃迁[J].城市问题,2011(1):19-23.[34] 孙萌.后工业时代城市空间的生产:西方后现代马克思主义空间分析方法解读中国城市艺术区发展和规划[J].国际城市规划,2009,24(6):60-65.[35] 江泓,张四维.生产、复制与特色消亡——“空间生产”视角下的城市特色危机[J].城市规划学刊,2009(4):40-45.[36] 林耿,沈建萍.大城市健身消费与地方建构[J].地理学报,2011,66(10):1321-1331.[37] 黄斌,吕斌,胡垚.文化创意产业对旧城空间生产的作用机制研究——以北京市南锣鼓巷旧城再生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2,19(6):86-90,97.[38] 马学广.城中村空间的社会生产与治理机制研究——以广州市海珠区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0(2):126-133.[39] 李文军.“自我”与“他者”,碰撞与融合——论后殖民理论对中国民族文化建设的警示意义[J].滨州学院学报,2008,24(4):81-84.[40] 钟俊鸣.沙面:近一个世纪的神秘面纱[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3-235.[41] 王立桩.中世纪拓殖运动与近代殖民扩张关系初探[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120-123.[42] 王冬梅.福柯的权利话语与后殖民主义[J].铜仁学院学报,2008,2(1):8-10.[43] 李晓瑛.“老广”沙面情谊——给我二沙岛也不舍得搬[EB/ OL].(2007-09-20)[2012-12-25].http://news.qq.com/a/20070921/ 000052.htm.[44] DOEL M.Post-structuralist Geographies:The Diabolical Art of Spatial Science[J].Political Geography,1999,18(5):656-657.[45] MURDOCH J.Post-structuralist geographies:a guide to relational space [M].London:Sage Publications Ltd.,2006.[46] 王志弘.多重的辩证列斐伏尔空间生产概念三元组演绎与引申[J].地理学报,2009(55):1-24.[47] BIRD J,CURTIS B,PUTNAM T,et al.Mapping the Futures:Local Cultures,Global Change[M].London:Routledge,1993:60-70.[48] MASSEY D.A Global Sense of Place in Space,Place and Gender [M].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94:315-323. |
[1] | 朱洪平, 朱文涛, 郑荣宝. 地铁对服务业集聚的影响——以广州市为例[J]. 热带地理, 2021, 41(1): 114-123. |
[2] | 李嘉欣, 郑卓, 谷俊杰, 马婷, 易西兵, 汤永杰. 广州城区晚全新世环境变迁与人类活动[J]. 热带地理, 2021, 41(1): 67-81. |
[3] | 潘卓林, 刘晔, 刘于琪, 李志刚. 基于场域理论的城中村村民市民化研究——以广州猎德复建房社区为例[J]. 热带地理, 2020, 40(6): 981-992. |
[4] | 林琳, 严程棋, 杨莹, 范艺馨, 吴箐. 广州老年人小病慢病“旁路”就医行为及其影响因素[J]. 热带地理, 2020, 40(6): 993-1003. |
[5] | 陈嘉平, 李静, 温耀鸿. “土地租金剩余”视角下旧厂房改造为创新空间的路径研究——基于广州、深圳对比分析[J]. 热带地理, 2020, 40(5): 795-807. |
[6] | 边艳, 周春山, 胡锦灿. 基于住房需求意愿的广州市中产阶层住房区位选择[J]. 热带地理, 2020, 40(5): 832-842. |
[7] | 贺辰戋, 欧阳婷萍, 彭莎莎. 广州市表层土壤磁学性质的空间插值方法比较[J]. 热带地理, 2020, 40(5): 903-918. |
[8] | 刘颖, 袁媛, 邢汉发, 孟媛, 牛通. 街景图片识别城市贫困的适用性——基于广州市中心城区的验证[J]. 热带地理, 2020, 40(5): 919-929. |
[9] | 辛晓东, 保继刚, 刘义. 展馆迁址对城市星级酒店营收格局的空间重构——广交会实证[J]. 热带地理, 2020, 40(5): 930-941. |
[10] | 朱战强, 陶小芳, 周素红. 城市居民超重的居住分异[J]. 热带地理, 2020, 40(3): 487-497. |
[11] | 张晨, 肖大威, 黄翼. 广州市美丽乡村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 热带地理, 2020, 40(3): 551-561. |
[12] | 宋洁, 周素红, 彭伊侬, 林荣平, 徐建斌. 基于移动监测的城市PM2.5污染时空模式研究——以广州市中心区为例[J]. 热带地理, 2020, 40(2): 229-242. |
[13] | 林勋媛, 王广兴, 胡月明. 基于开放大数据的广州市中心城区职住平衡特征研究[J]. 热带地理, 2020, 40(2): 254-265. |
[14] | 张晨, 周霞, 李勇, 杨骥, 李林. 半封闭大棚实验下广州市植被滞尘光谱特征分析[J]. 热带地理, 2020, 40(2): 266-277. |
[15] | 赵鑫, 宋英强, 刘轶伦, 陈飞香, 胡月明. 基于卫星遥感和POI数据的人口空间化研究——以广州市为例[J]. 热带地理, 2020, 40(1): 101-10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