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带地理 ›› 2015, Vol. 35 ›› Issue (6): 950-958.doi: 10.13284/j.cnki.rddl.002777
• 论文 • 上一篇
吴小节1,洪彦玲1,汪秀琼2,郑荣宝1
出版日期:
2015-11-05
发布日期:
2015-11-05
通讯作者:
郑荣宝(1975―),男,福建龙岩人,副教授,硕导,博士,研究方向为土地资源评价,(E-mail)zhengrongbao@gdut.edu.cn。
作者简介:
吴小节(1980―),男,安徽安庆人,副教授,硕导,博士,研究方向为区域发展战略,(E-mail)xiaojie_wu@163.com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1102052、71402055);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14JCZH142)
WU Xiaojie1,HONG Yanling1,WANG Xiuqiong2,ZHENG Rongbao1
Online:
2015-11-05
Published:
2015-11-05
摘要:
在界定生态文明概念的基础上,提出生态文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熵值法对2000-2012年广东21个地级市的生态文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使用重心法从重心坐标、移动方向和移动距离3个方面对2000、2004、2008和2012年4个时间点的广东生态文明重心和经济重心及其演变轨迹进行分析,并从经济发展总量与产业结构2个方面总结生态文明发展重心演变轨迹和特征。结果表明:在经济总量方面,广东省生态文明重心和经济重心分别位于其东北部和西南部,两重心偏离幅度较大。在产业结构方面,第一产业经济重心往西南方向移动,生态文明重心的移动几乎不受其影响,两者关联不大;第二产业经济重心与生态文明重心的移动呈现较为明显的背离趋势;第三产业的发展与生态文明发展演变趋势较为一致,两者之间出现一定的正相关发展趋势。
吴小节,洪彦玲,汪秀琼,郑荣宝. 2000―2012年广东省城市生态文明重心与经济重心演变轨迹对比[J]. 热带地理, 2015, 35(6): 950-958.
WU Xiaojie,HONG Yanling,WANG Xiuqiong,ZHENG Rongbao. Comparative on Gravity Centre Evolution of Economy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Guangdong during 2000-2012[J]. TROPICAL GEOGRAPHY, 2015, 35(6): 950-958.
[1] 吴敬琏.中国增长模式抉择[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13.[2] 郑红霞,王毅,黄宝荣.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综述[J].工业技术经济,2013(2):142-152.[3] 申曙光.生态文明及其理论与现实基础[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3):31-37.[4] 徐春.对生态文明概念的理论阐释[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61-63.[5] 谷树忠,胡咏君,周洪.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与基本路径[J].资源科学,2013,35(1):2-13.[6] 关海玲,江红芳.城市生态文明发展的综合评价方法[J].统计与决策,2014(15):55-58.[7] 朱松丽,李俊峰.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世界环境,2010(1):72-75.[8] 王会,王奇,詹贤达.基于文明生态化的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2,12(3):27-31.[9] 张静,夏海勇.生态文明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价方法[J].统计与决策,2009(21):28-30.[10] 孙东琪,张京祥,朱传耿,等.中国生态环境质量变化态势及其空间差异分析[J].地理学报,2012,67(12):1599-1610.[11] 孙峰华,孙东琪,胡毅,等.中国人口对生态环境压力的变化格局:1990-2010[J].人口研究,2013,37(5):104-108.[12] 李国平,郭江.能源资源富集区生态环境治理问题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23(7):42-48.[13] 周江,方发龙.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区域经济增长合理规模的探讨[J].华东经济管理,2009,23(2):85-88.[14] 郭立江,沈满红.生态文明建设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评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0(12):80-85.[15] 许淑琴,韩明辉.生态文明建设与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J].商业经济,2012(9):1-2.[16] 张景奇,孙萍,徐建.我国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研究述评[J].经济地理,2014,34(8):137-142.[17] 巩固,孔曙光.生态文明概念辨析[J].烟台大学学报,2014,27(3):14-23.[18] 侯鹰,李波,郝利霞,等.北京市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研究[J].生态经济:学术版,2012(1):436-440.[19] 胡倩,董大为.广西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研究[J].市场论坛,2012(7):23-26.[20] 蒋小平.河南省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08,42(1):61-64.[21] 高珊,黄贤金.基于绩效评价的区域生态文明指标体系构建:以江苏省为例[J].经济地理,2010,30(5):823-828.[22] 马道明.生态文明城市构建路径与评价体系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9,16(10):80-85.[23] 覃玲玲.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与指标体系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1(7):110-113.[24] 梁文森.生态文明指标体系问题[J].经济学家,2009(3):102-104.[25] 李海龙,于立.中国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1,18(7):81-86.[26] 浙江省统计局课题组,黄建生,张宁红,等.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和2011年评价报告[J].统计科学与实践,2013(2):4-7.[27] 崔铁宁,朱坦.国家生态市建设指标分析及建议[J].中国环境管理,2003,22(5):28-29.[28] 汪秀琼,彭韵妍,吴小节,等.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综合评价与空间分异[J].华东经济管理,2015,29(4):52-56.[29] 黄昶生,毕一力,李建法.资源采掘业城市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东营市为例[J].甘肃科学学报,2015,27(2):97-103.[30] 岳利萍.发展视阈下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经济纵横,2014(4):10-15.[31] 任淑荣.基于熵值法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区域差异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4(16):178-181. |
[1] | 吴萍昊,钟凯文,胡泓达,赵怡,许剑辉,王云鹏. 基于Sentinel-1A数据在广东省近海海面风场反演应用[J]. 热带地理, 2019, 39(3): 357-364. |
[2] | 杜志威,张虹鸥,叶玉瑶,金利霞,王长建. 2000年以来广东省城市人口收缩的时空演变与影响因素[J]. 热带地理, 2019, 39(1): 20-28. |
[3] | 邓瑞民,李少英,吴志峰,匡耀求,马世发. 广东省地级市建设用地扩展模式区域差异与驱动机制[J]. 热带地理, 2018, 38(5): 689-698. |
[4] | Terry McGee(著),黄耿志(译). 21世纪中国城市未来的软规划与生态文明建设[J]. 热带地理, 2018, 38(4): 451-457. |
[5] | 王让会. 景观尺度、过程及格局(LSPP)研究的内涵及特点[J]. 热带地理, 2018, 38(4): 458-464. |
[6] | 符家铭,刘毅华. 广东省人口局部收缩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以东莞莞城为例[J]. 热带地理, 2018, 38(4): 525-535. |
[7] | 杨佳意,朱晟君. 产业转移政策对地区产品结构演化的影响 ——基于广东省“双转移”政策的实证分析[J]. 热带地理, 2017, 37(4): 452-461. |
[8] | 任启伟,李鑫华,尹小玲,李晶晶. 广东省干旱灾害识别及变化趋势[J]. 热带地理, 2017, 37(4): 494-500. |
[9] | 杨江敏,杨 忍,薛德升. 广东省城市环境质量变化的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J]. 热带地理, 2017, 37(4): 601-609. |
[10] | 袁少雄,唐光良,张虹鸥,宫清华,尹小玲,黄光庆. 广东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格局及其民系特征[J]. 热带地理, 2017, 37(3): 318-327. |
[11] | 许树辉. 产业转移下的广东省制造业空间集聚与 区际分工演变——基于2005―2014年统计数据 [J]. 热带地理, 2017, 37(3): 347-355. |
[12] | 王长建,张虹鸥,叶玉瑶,苏泳娴,陈伟莲. 广东省能源消费碳排放影响机理分析——基于IO-SDA模型 [J]. 热带地理, 2017, 37(1): 10-18. |
[13] | 梁中雅,冯艳芬. 广东省乡村类型划分及乡村性评价的时空变化[J]. 热带地理, 2016, 36(6): 995-1004. |
[14] | 任炳勋. 广东方形围合族落的时空演化及类型划分[J]. 热带地理, 2015, 35(6): 910-916. |
[15] | 梁育填,刘鲁论,柳 林,陈蔚珊. 广东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出口贸易格局的时空变化[J]. 热带地理, 2015, 35(5): 664-67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