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17年, 37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7-07-05
      

    论文
    其他
  • 全选
    |
    论文
  • 论文
    张虹鸥,黄耿志,吴康敏,叶玉瑶,王洋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已经步入以“走出去”为鲜明特征的经济全球化新阶段。针对国内经济地理学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研究尚较少或刚起步的现状,从全球和东盟区域尺度分析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类型、区位分布、行业领域和投资来源地等特征。据此围绕目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研究的一个争论,结合地理学关注空间差异、地方、嵌入等因素的视角,探讨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若干研究议题,包括:1)东道国和母国之间的制度距离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影响机制;2)中国境外企业在东道国的地方嵌入机制——或者说企业克服母国和东道国制度差距的模式;3)不同类型(国有/非国有)、不同投资动机的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区位决策的差异;4)中国各地区对外直接投资的差异及其形成的原因和产生的影响。简言之,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经济地理研究需要同时关注投资“流入地”和“流出地”的地理分异现象及其形成机制。
  • 论文
    杨佳意,朱晟君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产品空间方法,基于2002―2011年广东省地级市的出口产品贸易数据,对广东省“双转移”政策与其出口产品结构演化路径的关系进行探讨。结果发现:产业转移政策能促进地区产品结构演化,对于转出政策影响的区域,政策有利于促使地区产品结构升级;对于转入政策影响的区域,政策对于产品结构演化具有一定促进作用,并且在政策对应本地相关产业关联密度较高的条件下,对促进本地产品演化的效果有增进作用。
  • 论文
    WIRUN PHICHAIWONGPHAKDEE(冯志伟),吴悦芳,徐红罡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泰国媒体舆论的文本分析为基础,解析了东道国社会对中国出境游客形象的塑造、认知和应对策略,探讨游客形象塑造的行为―媒介―形象路径,理解微观的游客形象与宏观的国家形象间的互动关系。筛选了泰叻网146条新闻以及10条评论进行文本挖掘,借鉴旅游形象研究中认知―情感形象的分析结构,对泰国媒体的新闻和评论里中国游客的海外形象进行梳理。研究发现:中国游客的形象包括认知形象和情感形象2部分,泰国媒体对中国游客的认知形象侧重对游客的行为形象、文化形象、经济形象的展现,其中泰国社会对中国游客的经济购买力的认知形象具有主导地位。中国游客的市场价值和消费能力使其对泰国经济和社会的影响力上升,媒体舆论引导社会建立对中国游客整体的积极情感形象,并影响了泰国旅游业界对中国游客形象的应对策略。游客的微观行为与宏观的大国形象之间的认知差异形成了泰国社会对中国游客理解的张力与冲突,这为中国出境游客形象的塑造和优化带来新的启示。

  • 论文
    孔锋,方建,吕丽莉,王铸,孟永昌,杨旭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1961―2015年中国535个降水站点数据,根据中国气象局颁布的降水强度等级划分标准,利用变化趋势和变异系数的方法,从降雨雨量和雨日特征2个方面对比研究了中国不同强度降水的空间格局。结果表明:1)1961―2015年中国不同强度降雨雨量和雨日变化趋势表现出不同的空间分异格局。其中小雨和中雨在东北、新疆北部、甘肃、青海和西藏地区以增加趋势为主,在西南和华南地区则以减少趋势为主。大雨在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以增加趋势为主,而西南地区以减少趋势为主。暴雨、大暴雨和总暴雨在东部和南部广大区域呈增加趋势,华北地区以减少趋势为主。特大暴雨仅在四川部分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有增加趋势。2)1961―2015年中国不同强度降雨雨量和雨日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波动特征。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和总降雨均在西北波动最大。特大暴雨波动最大的区域则主要分布在环渤海及其以南的广大地区。综上所述,中国的降雨在朝着极端化方向发展,提出适应、设防和减轻降水不利影响的应对方案势在必行。
  • 论文
    周明飞,万雪丽,罗喜平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统计学和天气学方法对贵州近30年高架雷暴冰雹天气的统计分析发现:高架雷暴冰雹多出现在滇黔静止锋后的贵州中东部,与贵州总体冰雹分布明显不同。对典型的37次高架雷暴冰雹个例进行天气学分析发现,滇黔静止锋是判定高架雷暴的重要依据。根据静止锋强弱的变化,分为静止锋西进型、静止锋维持型和静止锋北退型三大类高架雷暴冰雹天气。分别选取3次典型个例对比分析得出:静止锋的存在使得低层有稳定的逆温层,但将抬升起始高度抬高到逆温层顶后,3次个例中均出现了一定强度的对流有效位能CAPE,同时呈现出“上干下湿”的喇叭口探空图形;对水汽条件的分析发现,低层水汽的输送均来自于锋面逆温层上的偏南气流;由锋面造成的较强垂直风切变是形成高架对流天气发展的有利条件。由于3次冰雹天气过程地理位置不同和静止锋的摆动,其锋面逆温层高度不同,锋生高度不同,前两类高架雷暴冰雹锋生过程中变形项为主要贡献项,第三类高架雷暴冰雹锋生函数先由变形项形成锋生,随后以水平辐散项为主导形成强烈锋生触发强对流天气发生发展。

  • 论文
    任启伟,李鑫华,尹小玲,李晶晶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广东省36个气象站1960―2015年逐月降水和气温观测资料,采用标准化降水蒸散发指数(SPEI)识别广东省干旱发生情况,并对干旱变化趋势及其空间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月和6月时间尺度的SPEI较准确识别出了广东省春旱、秋旱以及冬春连旱年份,平均每3~4 a发生1次干旱灾害。对不同干旱期全省平均SPEI序列采用线性函数拟合分析。其中10月SPEI3序列拟合的线性斜率为-0.011,且通过0.1显著性检验,其他SPEI序列未通过0.1显著性检验。表明全省春旱和冬春连旱变化趋势不显著,而晚秋旱有显著加重趋势。最后,对不同干旱期的SPEI序列拟合的线性斜率进行空间插值,发现晚春旱期韶关和广州的干旱缓解趋势显著,雷州半岛冬春连旱加剧显著,全省大部分地区秋旱则以加剧趋势为主。

  • 论文
    华明权,章新平,姚天次,黄 煌,罗紫东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有效评估平衡分馏模式和动力分馏模式模拟水稳定同位素分馏的合理性,开展了不同大气条件下的蒸发皿蒸发实验和2种模式的模拟试验,实验与模拟结果表明:随着蒸发的进行,蒸发皿剩余水体中稳定同位素不断富集,同位素的分馏速率与蒸发速率成正比,并表现出夏季高、冬季低的特点;但在降水发生时段,蒸发水体稳定同位素容易受到相对湿度和大气水汽稳定同位素的影响,出现贫化现象。受到温度和相对湿度等蒸发条件的影响,实测蒸发线斜率呈现夏季低、冬季高的特点。4次实验剩余水体中的过量氘随着剩余水比率(f)的变化总体上呈下降趋势,降水时段的过量氘出现上升现象。在模拟试验中,与平衡模拟结果相比,动力模拟再现水体蒸发过程中稳定同位素变化的能力更强,能体现出实际蒸发过程中水稳定同位素比率随f变化的细节;动力模拟的蒸发线更能反映实际蒸发过程;过量氘的动力模拟值更接近实测值的大小及其变化趋势。
  • 论文
    王然丰,李志萍,赵贵章,谭志强,李云良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鄱阳湖及出入河流组成的复合水系统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湖泊关键水情要素的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基于近60年鄱阳湖水位、长江干流径流以及鄱阳湖主要入湖河流径流等综合数据集,采用Mann-Kendall检验和Sen’s slope法分析了鄱阳湖水情演变趋势与程度。结果表明,鄱阳湖水位、五河径流和长江径流在洪水期和枯水期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鄱阳湖各站点特征水位(除康山站外)、流域五河各站点特征径流(除李家渡站外)、长江干流各站点特征径流(除宜昌站外),其他站点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个别站点变化不一致是由于各支流在降水、人类活动等诸多方面具有差异性。就趋势变化而言,1970年以前鄱阳湖水位、流域五河(赣江、抚河、信江、饶河和修水)来水和长江径流均呈下降趋势,1970―1990年三者均处于不稳定的波动变化阶段,而1991―2004年三者均呈上升趋势,但2005年以后河流最大径流和湖泊水位呈明显下降趋势。

  • 论文
    李云良,赵贵章,姚静,张奇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依托野外地下水位与湖水位观测、地下水流速与流向测定、地下水与湖水水化学离子测试分析等研究方法,探析了鄱阳湖湖岸带地下水与湖水之间的作用关系。结果表明:湖岸带地下水和湖水偏弱酸性,SO2-4 、Ca2+和Mg2+是湖水和地下水的主要阴阳离子。此外,湖岸带地下水中出现了较多NO-3,可能受到当地农业施肥及化粪池泄露等影响。研究区地下水流向主要是由周边丘陵地区向下游地势相对平坦的湖区流动,该地区潜水面为由补给区向排泄区倾斜的曲面,地下水总体上向河流和湖区方向流动。监测数据表明:所测得的研究区地下水位由上游向下游地区呈减小趋势,地下水位呈明显的动态变化,但水位变幅基本<2 m。地下水流速较大的区域主要分布在远离湖区和河流的上游丘陵地区,最大流速可达19.5 m/d,而下游湖区附近地下水流速较小,平均流速约5.1 m/d。地下水位和流速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地形变化基本一致,比较符合地形影响下的地下水流动规律。水化学证据指示了地下水和湖水之间存在一定的水力联系,而地下水流场特征以及地下水与湖水之间的季节性动态水位梯度表明了地下水可能以不同的排泄强度补给湖泊。

  • 论文
    童瑞凤,任 航,王 鑫,汪 欢,张振克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增量、依存度变化及进出口等方面,多角度分析了中国各省(市/区)对非贸易总额的空间分布情况,借助贸易地理多元化指数和均衡度指数计算模型,探讨了中国各省(市/区)对非贸易区域差异状况,并根据增速分布情况展望了对非贸易前景。结果表明:中国对非贸易发展迅猛,极化效应显著,沿海地区是主要增长区;各省(市/区)对非贸易进出口情况差异明显,就出口与进口比值而言,总体分为4种类型:持续下滑、波动上升、先升后降、无规律波动;中国对非贸易呈现出先向少数省(市/区)集中后逐渐分散均衡的发展特征;沿海地区主导着中国对非贸易分布格局变化,内陆地区各省(市/区)对非贸易相对均衡;内陆地区对非贸易增长极快,潜力巨大,将为区域协调发展作出贡献。
  • 论文
    丁启燕,杨 振,周晴雨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艾滋病是一类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恶性传染病,随着全球流动性的增强,其空间蔓延速度越来越快。文章综合采用空间自相关、收敛性检验、主成分回归等方法探讨了中国2004―2014年艾滋病新发疫情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人口流动性的关系。结果表明:1)2004年以来全国艾滋病发病数、发病率快速增长,新发疫情水平在总体上呈现出“南高、北低,西高、东低”空间分布格局和“西快、东慢、中部最慢”异速增长特征;2)各省区新发疫情存在空间自相关现象,地理集聚趋势比较明显,在西南地区形成1处以广西、云南、贵州为中心的高发连片区,在西北、东北等地形成多处低发连片区;3)新发病数的时空变化存在一定收敛性,未来省际差异将不断缩小,发病率的省际差异则无趋同趋势;4)在控制区域经济水平、医疗资源禀赋等变量的条件下,区域人口流动强度与新发疫情同向变化,流出、流入人口的增多会推动发病水平的增加,完善人口流动管理是优化“防艾”策略的可行视角。

  • 论文
    田 贺,梁 迅,黎 夏,刘小平,欧金沛,洪 晔,何执兼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将中国划分为4个生态区,在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和自然因素的前提下,利用系统动力学的原理和方法,选取对土地利用变化影响最大的驱动因素,分区构建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系统动力学模型并模拟4种发展情景下2050年中国土地利用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不同情景设定下,土地利用变化差异较大,其中平稳发展情景较理想,生态用地保持良好,城市扩张较为合理;建设用地发展给予的压力以及气候条件的不断恶化,使得4种情景下水域面积在2045年前都呈现减少趋势,需要管理者严控城市扩张,提早规划布局以应对相应挑战;气温和降水对4个生态区的林地和草地影响程度不同,水域面积主要受到降水影响,而技术进步带来的粮食单产提高是影响耕地面积变化的重要因素。
  • 论文
    李坚诚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全球化与地方性的语境下,潮菜是饮食文化生产中“地方走向全球”的一个典型案例,其因潮汕人向海外移民而形成了本土潮菜、东南亚潮菜和港式潮菜“三足鼎立”的空间分布格局。文章以采集到的本土潮菜企业进货数据为依据,结合地方知识,从饮食地理视角探讨潮菜的人地关系表征。探讨了潮菜原料的时空特征:潮菜原料广博,以海鲜为主,地理集中性强,季节性显著,其特有的调味料最能体现潮汕的地方味。全球化与地方性背景下的潮菜饮食文化生产主要表现为本土潮菜受到全球化的影响与海外潮菜保持潮菜的风味内涵2个方面,即一方面本土潮菜由于全球范围内物流的日益发达而更加易于获得世界各地的食材,全球化影响下的文化交流在潮菜中融合了外来元素;另一方面在海外发展的潮菜则主要依靠烹饪方法和特色调味使其保持潮菜的风味。全球化增加了潮菜原料的多样性,由于善于运用广博的原料,潮菜在跨地方饮食文化生产中有很好的适应性。同时全球化带来的空间压缩突破时间限制,满足了潮菜追求原料时鲜的要求,因此全球化有利于潮菜的传播与发展。地方性则体现在传承潮菜精细的烹调技艺和运用其特有的调味料以保持潮菜风味的特质。虽然全球化为本土潮菜提供了更多可供选择的食材,但是本土潮菜始终以本地食材为主,相比海外潮菜更加注重食材的季节性。因此在全球化与地方性的背景下潮菜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

  • 论文
    李鹏,何琳思,赵敏,起星艳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国家公园遴选机制作为多种要素和多个环节有机结合的一套完整制度安排,核心是国家公园遴选标准和国家公园遴选流程。这是国家公园建设的基础,传递了国家公园建设的核心理念,也是中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需要优先解决的领域。国家公园遴选机制是加拿大国家公园建设的科学途径和政府治理的重要成果,具有较高的独特性和科学性,得到了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高度认可和大力推崇。从系统论角度入手,综合运用文献、比较、叠图等方法分析加拿大国家公园遴选机制,结果表明:该机制基于自然区域特征建立国家公园体系,基于生态代表性选择国家公园单元,将遴选标准嵌入系统规划;遴选流程表现为联邦政府主导、上下参与,遴选进展通过土地利用状况变化动态表征;遴选标准、遴选流程和遴选进展共同构成一个动态反馈的遴选机制;该遴选机制有利于达成共识、形成合力、加快建设和扩展保护对象。针对保护地遴选机制中存在的问题,中国国家公园遴选机制应该:遴选标准“点面”结合,可以突破部门分治所造成的自然要素分割,实现不同类型保护地管理机构的整合;遴选流程“上下”互动,可以改变中央在遴选流程中处于被动地位的处境,更好地体现国家公园遴选的国家意志和科学性;遴选进展“动静”联系,可以动态反馈国家公园建设进展,同时反映相对恒定愿景和系统规划。
  • 论文
    席宇斌,王力峰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1979―2015年相关旅游统计资料,利用经济周期波动、季节性强度指数、变异系数和城市首位度等方法,对日本旅华市场的时间结构和空间结构演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自1979年以来,日本旅华市场快速发展,但年际市场增长率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受到一定限制;2)1994―2015年,日本旅华市场年内淡旺季具有一定的规律,市场曲线波动由“三峰型”逐渐向“双峰型”转变,但近年来季节性差异较不明显;3)日本旅华市场在华省域空间分布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多年变化亦不显著,主要包括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等区域;4)上海是日本旅华市场最热衷的旅游目的地城市,此外受双边经贸、旅游产品和政策导向等因素影响,北京、深圳和大连等城市也备受日本游客青睐。
  • 论文
    祁黄雄,邹晓萌,蒋长春,马娜,林燊,林俞先,费伟成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黄山风景区为例,探索了适用于景区零售网点的租金测算方法。通过文献查阅、实地勘探及访谈等方式,梳理了黄山风景区内零售网点的分布、现状条件等基本情况,在此基础上借助级差地租的理论基础和环比价格指数的思路,以专家评估法、市场比较法等,总结了测算租金的方法,选取山上山下零售网点所售典型商品价格,并根据修正系数,测算出景区零售网点合理的租金。根据测算结果发现:零售网点的面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租金,一般认为面积大的零售网点的租金高于面积小的,而地理位置也对零售网点的租金有较大的影响,地理位置便利而且人流量大的零售网点的租金高于一般低端的零售网点的租金。景区在制定租金定价时可根据零售店的地理位置以及占地面积作合理的取量。在设计上对零售网点的布局进行合理地规划,主要采取保留、改造、合并、取消、新建5种方式。

  • 论文
    杨江敏,杨 忍,薛德升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伴随全球气候变化和快速城市化,区域与城市发展受到生态环境的制约,生态城市的建设成为应对当前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基于1990年以来6个时间断面污染排放、环境本底、环境治理3方面数据,利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对广东省21个地级城市的环境质量进行综合测评,揭示了广东省环境质量变化的时空演变过程,并解析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1990―2014年,广东省环境质量显著提升,经历了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过程,各城市环境质量呈现动态更替演进的过程,排名变动频繁;2)广东省环境质量的泰尔指数值由1990年的3.653增加至2014年的3.893,区域内差异指数值由1990年的3.647增加至2014年的3.893,环境质量存在显著的区域内差异,珠三角城市与非珠三角城市均有高值区和低值区,空间上呈现分散态势;3)粗放型经济、产业转移、环保投资、政府环境治理力度及公众的生活消费方法、环保参与程度对城市环境质量变化有重要影响,对于不同城市的实际影响也存在差异。市场、政府、社会三者有效的相互作用可以促进城市生态建设和发展。
  • 其他
  • 其他
    赵焕庭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论述吴尚时1937年发现并报道的广州东南郊七星岗海岸侵蚀地形及其附近松岗海积沙堤地形,论证吴尚时是珠江河口三角洲地区古海岸地形的首先发现者以及该古海岸地形形成于全新世中期全球海平面上升珠江河口发生桂州海进8―2 ka BP时段。指出七星岗古海岸地形的发现具有重要科学意义,表明中国学者的科研能力媲美同时代的洋学者,这一发现支撑了珠江三角洲的存在,同时为中国古籍对珠江河口湾演变的记述提供了实物证据,数十年来它在高等专业教学实习、科学研究、大众科学知识普及、社会文化教育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让多代地质、地理、海洋人才从中受益,并对珠江河口三角洲的整治与开发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广州市政府1956年将七星岗古海岸遗址列为广州市重点文物,1983年广东省地理学会决定在该处建立纪念碑,近年建造七星岗古海岸遗址科学公园,这是对七星岗古海岸地形遗迹实施有效保护与发挥科教作用的绝佳举措。吴尚时重视野外考察,实事求是,不迷信、不盲从、善思考、勇探索、勤写作、贡献真知灼见的科学创新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 其他
    李平日,周 晴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珠江口伶仃洋近几年迅猛开发,沿岸有广州、香港、深圳等特大城市,近日又被定为“粤港澳大湾区”。这一战略必将大大提升珠江口伶仃洋的经济地位和发展速度,对大珠三角的发展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文章从国家及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对伶仃洋周边地理区位的优势提升着眼,结合其自然历史演变特征,分析其在开发过程中由于围海造地过于迅猛、人为作用对地形演变已占主导作用而诱致的系列问题,总结认为:1)填海造地过快过猛,必将加快“伶仃洋”变成“伶仃河”的速率;2)新填海区地基沉陷问题凸显,将会为地区自然环境带来安全隐患;3)围海造地导致的纳潮量减少削弱了潮汐动力,这对两岸地区的半咸水养殖业、河涌淤积与排污等产生重要影响;4)生态环境的恶化对区域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将具有不可逆性。结合上述现实,提出应从“粤港澳大湾区”的高度谋划珠江口伶仃洋的开发治理问题,建议重视中央层面的宏观调度、科研先行、生态优先,将该区域打造成新兴的“增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