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沈玉昌.现代地貌与研究的进展.地质科技在发展中(94),1980.[2] 金德生.地貌过程实验与模拟中的几个间题.地貌过程与环境.北京:地震出版社,1993.[3] Schumm, S. A.,The evolution of drainage system and slops at Perth Amboy, New Jersey. Bull. Geo. Soc. Amer.Vol. 67, 1956a.[4] 吴正.中国风沙地貌学研究的新进展.地理研究,1993, 12 (1);10-17.[5] 凌裕泉,吴正.风沙运动的动态摄影实验.地理学报,1980, 35 (2); 176-181.[6] 贺大良,陈福生等.新疆大风地区翻车风速的风洞实验.见:中科院兰州沙漠所集刊(2).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 99-108.[7] 尹学良.弯曲性河流形成原因及造床试验初步研究.地理学报,1965, (4); 287-303.[8] 金德生等.实验地貌学研究进展.见:地貌实验与模拟研究.北京:地震出版社(待出).[9] 钟耳顺.区域持续发展与地理信息系统的协调作用.中国人口·资源和环境,1994, (1); 37-41.[10] 孙以义.地理信息系统与地貌模拟.自然杂志,1993, (3); 38-42.[11] 许炯心.论流水地貌野外实验研究.见:地貌实验与模拟研究.北京:地震出版社(待出).[12] 李德仁,龚键雅等.地理信息系统导论.北京:测绘出版社,1993.[13] 黄杏元,陈丙咸.地理信息系统发展趋势.地理学报,1989, (2):230-236.[14] 张幼莹.DTM应用于铁路线路优化设计的研究和实践,测绘通报,1994, (3), 24-27.[15] 汤国安.数字坡度模型的建立与应用.西北大学学报,1991, (1):79-85.[16] 陈顺清.G1S发展、困惑与对策.遥感信息,1994, (2):12-15.[17] 梁启章.地理信息系统的现状及其技术系统的研究动向.地理学报,1989, (1): 117-121.[18] 李矩章.现代地貌学数学模拟.见:地貌实验与模拟研究.北京:地展出版社,(待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