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苗长虹;王海江.河南省城市的经济联系方向与强度--兼论中原城市群的形成与对外联系[J].地理研究, 2006,25(02):222-232 [2]王德忠;庄仁兴.区域经济联系定量分析初探--以上海与苏锡常地区经济联系为例[J].地理科学, 1996,16(01):51-57 [3]向云波;彭秀芬;徐长乐.上海与长江经济带经济联系研[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9,18(06):508-514 [4]牛慧恩;盂成民;胡其昌.甘肃与毗邻省区区域经济联系研究[J].经济地理, 1998,18(03):51-55 [5]孟德友;陆玉麒.基于引力模型的江苏区域经济联系强度与方向[J].地理科学进展, 2009,28(09):697-704 [6]顾朝林;庞海峰.基于重力模型的中国城市体系空间联系与层域划分[J].地理研究, 2008,27(01):1-12 [7]李国平;王立明;杨开忠.深圳与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联系的测度及分[J].经济地理, 2001,21(01):33-37 [8]郑国;赵群毅.山东半岛城市群主要经济联系方向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4,23(05):51-54 [9]刘承良;余瑞林;熊剑平.武汉都市圈经济联系的空间结构[J].地理研究, 2007,26(01):197-209 [10]乔旭宁;杨德刚;毛汉英.基于经济联系强度的乌鲁木齐都市圈空间结构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 2007,26(06):86-89 [11]李江苏;骆华松;王晓蕊.引力模型重构在域区与郊区相互作用中的应用--以昆明市为例[J].世界地理研究, 2009,18(02):76-84 [12]金凤君;王姣娥.世纪中国铁路网扩展及其空间通达性[J].地理学报, 2004,59(02):293-302 [13]吴威;曹有挥;曹卫东.长江三角洲公路网络的可达性空间格局及其演化[J].地理学报, 2006,61(10):1065-1074 [14]钟业喜;陆玉麒.基于可达性角度的区域发展机会公平性评价——以江西省为例[J]., 2009,29(06):809-816 [15]郭丽娟;王如渊.四川盆地城市群主要城市通达性及空间联系强度研究[J].人文地理, 2009,107(03):42-48 [16]罗鹏飞;徐逸伦;张楠楠.高速铁路对区域可达性的影响研究--以沪宁地区为例[J].经济地理, 2004,24(03):407-411 [17]赵雪雁;江进德;张丽.皖江城市带城市经济联系与中心城市辐射范围分析[J].经济地理, 2011,31(02):218-223 [18]乔旭宁;杨德刚;毛汉英.基于经济联系强度的乌鲁木齐都市圈空间结构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 2007,26(06):86-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