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

旅游发展背景下双廊古镇客栈语言景观分布特征及演变逻辑

  • 曾莉 , 1 ,
  • 郑诗琳 2 ,
  • 吕光耀 , 3
展开
  • 1. 淮阴师范学院 美术学院, 江苏 淮安 223300
  • 2. 广东财经大学 文化旅游与地理学院, 广州 510320
  • 3. 西南林业大学 园林园艺学院, 昆明 650224
吕光耀(1996—),男,山东聊城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乡村文化景观研究,(E-mail)

曾莉(1982—),女,江苏盐城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乡村文化景观研究,(E-mail)

收稿日期: 2021-10-14

  修回日期: 2022-03-03

  网络出版日期: 2023-06-13

基金资助

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文旅融合下江苏传统村落景观符号演化与认同建构研究(22YSB016)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场景理论视阈下传统村落的艺术介入与乡村复兴研究(21BH16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乡村女性手工艺者的身体实践与地方重构机制(42201264)

Spatial-Tempor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Evolution Logic of Inn Linguistic Landscape in Shuanglang Ancient Town under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 Li Zeng , 1 ,
  • Shilin Zheng 2 ,
  • Guangyao Lyu , 3
Expand
  • 1. School of Fine Arts, Huaiyin Normal University, Huai'an 223300, China
  • 2. School of Culture Tourism and Geography,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Guangzhou 510320, China
  • 3. College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Horticulture, Sou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 Kunming 650224, China

Received date: 2021-10-14

  Revised date: 2022-03-03

  Online published: 2023-06-13

本文亮点

客栈语言景观作为旅游地文化景观的重要类型,是折射旅游地社会文化现象的窗口。运用半结构访谈与GIS空间分析方法,以2002—2020年云南双廊古镇景区客栈名称为研究对象,探讨客栈语言景观与乡村旅游目的地的互动关系,揭示客栈语言景观的演变过程、特征及其逻辑。研究发现:1)在时间维度上,客栈语言景观经历了从逐渐丰富到衰减再到趋于平稳的发展历程,其中,景观元素范畴占据主导地位;在空间维度上,其呈现为较不均衡的空间结构类型,海街、天生营、老渔港此类临海特征显著的区域是客栈语言景观聚集程度最高的区域。2)双廊客栈语言景观除受市场影响呈现典型听众设计特征外,也受客栈经营者身份的影响而呈现自我意识表达的典型特征。3)在现代性与流动性的综合影响下,双廊古镇景区客栈语言景观的时空演变紧密镶嵌在旅游地营建与消费过程中,客流量的增多、游客对双廊的浪漫想象及旅游移民对自我的思考推动客栈语言景观不断生产出多元范畴;而独特的山水自然环境、有限的生活空间及对商业利益的追求推动着客栈语言景观的空间演变。

本文引用格式

曾莉 , 郑诗琳 , 吕光耀 . 旅游发展背景下双廊古镇客栈语言景观分布特征及演变逻辑[J]. 热带地理, 2023 , 43(5) : 929 -944 . DOI: 10.13284/j.cnki.rddl.003677

Highlights

Linguistic landscapes, which refer to language and text displayed in public areas with a certain scale or visual impact, have become samples for geographers to conduct multi-type regional research and to examine social and cultural phenomena. In tourist destinations, such landscapes are often found in the form of signs, slogans, and billboards throughout public spaces, helping visitors quickly access information and understand the locale. Inn names are representative linguistic landscapes in rural tourist destinations, embodying operators' profound understanding of place and tourism relationships, reflecting tourists' emotional cognition of the destination. Analyzing their evolution helps to deeply understand the local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provides a decision-making reference for future development. This study selects Shuanglang Ancient Town in Dali, Yunnan Province as a case study.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textual analysis, and GIS spatial analysis are adopted to interpret the complex relationship between inn names and local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attempting to answer how the inn names present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adapt to the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destinations. Field investigation revealed that "resident guests" and local Bai ethnic villagers are the producers of the inn's linguistic landscape, following a bottom-up development model, but later indirectly influenced by the government. In the temporal dimension, the inn's linguistic landscape has undergone a development process from gradual enrichment to decline and then to stabilization, with landscape elements dominating. In the spatial dimension, it presents an unbalanced spatial structure, with areas such as Haixia Street, Tianshengying, and Laoyugang featuring significant coastal characteristics and having the highest concentration of the inn's linguistic landscape. The linguistic landscape of Shuanglang inns presents typical audience design characteristics influenced by the market as well as self-expression characteristics influenced by the inn operators' identities. Under the comprehensive influence of modernity and mobility, the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of Shuanglang Ancient Town's inn linguistic landscape is closely embedded in the tourism destination construction and consumption process, with increasing tourist flow, tourists' romantic imagination of Shuanglang, and the self-reflection of migrant tourists driving the production of diverse categories in the linguistic landscape. Meanwhile, the unique natural landscape, limited living space, and pursuit of commercial interests drive the spatial evolution of the inn's linguistic landscape. The rural tourism destination image of "poetry and the distant" is continuously reinforced in the inn's linguistic landscape. In terms of innovation, this study provides new findings for existing research that considers the evolution of tourism destination linguistic landscapes as presenting "audience design" characteristics. Some "counter-market" linguistic landscape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are, in fact, modern people's escape from modernity. However, this behavior is not merely negative; the "warm writing" of the inn's linguistic landscape on living spaces can be regarded as an important practice for their aspirations toward a better life.

语言是文化价值和意义的主要体现,是人类认识世界、理解世界和进行生产生活的重要媒介(霍尔,2003)。20世纪90年代,“语言转向”(linguistic turn)在地理学科研究中兴起,地理学家开始聚焦于“语言政治”(the politics of language),将语言视为一种地理现象来解读各种人文地理过程(Desforges et al., 2001徐茗 等,2015)。其中,语言景观(linguistic landscape)以一种典型文化景观的身份被广泛探讨(徐茗 等,2015),并逐渐成为地理学家展开多类型区域研究的样本以及透视社会文化现象的窗口。近年来,旅游地理学开始关注语言景观现象,相关研究多聚焦于城镇空间中的语言景观,如商业街区、旅游景区等,较少关注乡村地区的语言景观(Juncal, 2019; Lu et al., 2020);在研究内容上,以双语或多语言共存现象的解读,以及其对游客、旅游地的影响为主,在旅游发展对语言景观的作用研究上则稍显薄弱(Nash, 2013; Abdullah, 2021);在研究方法上,多以观察、访谈和文本分析等传统研究方法为主(徐茗,2017张蔼恒 等,2021Nie et al., 2021),较少从时空大数据及社会网络分析等思路展开探究。
语言景观作为公共空间建构的主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人文地理表征(张蔼恒 等,2019),其指在公共区域中展示的各种正式或非正式的、具有一定规模或视觉效应的语言文字及其物质载体,能反映社会意识形态与社会实践(Landry et al., 1997)。在旅游地,语言景观常以招牌、标语、广告牌等刻有书面文字的媒介形式分布于公共空间,帮助游客快速获取信息并理解地方。客栈作为乡村旅游地的主要住宿形式(黄和平 等,2021),其名称是乡村旅游地语言景观中的代表性语言景观。一方面,其蕴含了经营者对地方、旅游关系的深刻理解。客栈名称相较于旅游地其他形式的语言景观,因其登记、办证等流程的复杂性而更具稳定性、长久性,审慎的命名思考背后是旅游业从业人员对商业发展的理解和对地方的细致解读。另一方面,客栈名称是游客认知地方的重要窗口。游客受客栈名称影响而进行住宿消费的行为反映其对地方的认知态度,而该态度又反过来影响客栈名称的发展方向。客栈名称的信息性功能交织出游客、经营者与旅游地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近年来,旅游地语言景观逐渐引起学界关注,相关研究大多聚焦于旅游地可视范围内所有语言景观,对其进行标准化统一解读(巫喜丽 等,2017魏超 等,2023),但旅游地不同类型的语言景观营建动机、发展过程及作用效应往往差异较大(Shoval, 2013),将客栈名称、路牌、标语等纳入一个分析框架中难免消弭掉不同人群对旅游地的认知差异。
客栈名称是经营者解释地方并通过精心编码与设计而形成再现的视觉文本,其发展演变过程受游客影响并反映游客对旅游地的情感认知,对其分析有助于深刻理解地方在旅游从业者与游客的建构中所形成的精彩纷呈的社会文化图景。基于此,本研究选取国内知名的“客栈之镇”——双廊为研究案例地,从客栈名称视角切入,回答客栈名称此类语言景观在旅游地发展过程中呈现怎样的时空演变特征,又是以怎样的演变逻辑来适应地方向乡村旅游目的地的转型发展。以期为旅游地语言景观规划设计提供决策参考。

1 文献综述

文化景观演变是地理学、旅游及相关学科的重要研究内容。文化景观是在自然景观之上叠加人类活动结果而形成的景观(汤茂林,2000),通常划分为物质文化景观与非物质文化景观(徐茗 等,2015)。20世纪以来,随着城市化、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结构发生巨变,文化景观的破碎化与边缘化现象、演变内容及其驱动因素、原真性保护与商业性发展等(王云才 等,2009卢松,2014云翃 等,2021)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其中,学者普遍认为旅游发展已成为地方文化景观演变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Palang et al., 2005),旅游业与文化景观交织的旅游地文化景观演变逐渐成为学者探究地方发展的重要切入点,研究主体涵盖了以农业、工业或建筑遗产景观、文学旅游地等为代表的物质文化景观,以及以饮食文化和传统节庆等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景观(Xie, 2015刘彬 等,2019Wang et al., 2021)。语言景观作为典型的文化景观,兼具物质与非物质文化属性,其演变研究是当前旅游地文化景观研究领域的前沿方向(徐茗 等,2015;杜克·戈特,2020张蔼恒 等,2021)。
语言景观概念源自语言规划(language planning)领域,20世纪80年代初,比利时和加拿大魁北克的语言规划者是首批认识到语言景观重要性的人。20世纪90年代末,Landry等(1997)基于对上述地区的观察,提出语言景观的初始概念,将其定义为“广告牌、街道名称、地名、道路标志、商业标志和政府建筑物上的标志等语言组合在一起,形成的特定领土区域的语言景观”。之后,该研究对象在语言学研究中兴起,其定义随着研究的深入被拓展至“不断变化的公共空间中的文本”,因此,游行口号、临时横幅、甚至是T恤与纪念品上的文字皆可作为语言景观的重要组成(Shohamy et al., 2009)。由此可见,语言景观的生产路径可概括为自上而下(top-down)与自下而上(bottom-up)2种模式(Karam et al., 2020)。前者是指由政府或相关组织设置的标语文字,如地名、路名以及空间中的政治话语等,此类语言景观与语言政策、国家意识形态等联系紧密,其生产过程多由专家、社会精英或政府人员主导。如地方政府以发布规章条例的方式来推进旅游地景观上的少数民族语言书写(徐红罡 等,2015)。自下而上生产的语言景观是指个人自由创作的、非官方的,以表达自身想法或出于商业等目的的语言标语,如商店招牌和墙绘等,此类语言景观更能体现语言实际使用情况及人们对其真实态度(单菲菲 等,2016Nie et al., 2021)。
目前,对语言景观的研究主要从应用语言学或社会语言学角度展开(张蔼恒 等,2021),语言景观相关研究中,语言传播与多语现象、语言政策、语言教育和语言商品化是研究的热点(Muth, 2018;杜克·戈特,2020)。如Leeman等(2009)通过考察华盛顿唐人街商业招牌中的文字标志,发现中文书写在社会互动与交流中的作用性逐渐降低,逐步成为一种象征性的设计元素,用于构建商业化的城市场所。Huebner(2006)通过对曼谷街区多语言现象的研究,揭示了全球化背景下英语语言景观在多语言地区的重要影响力。在国内,语言景观研究在中外语言文字、旅游两大学科领域内占有相当高的比例。近年来,在地理学中成长的书法景观(calligraphic landscape),其对文化认同(张捷 等,2014)、旅游地形象构建(尹立杰 等,2011)和地方感知(蒋长春 等,2015)等人地互动关系的探讨,为旅游地理学开展语言景观研究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语言景观具有时间与空间的双重属性,并与旅游地联系密切。在时间维度上其作为物质文化景观经历着“恒定”或“转换”,从而逐渐构成旅游地丰富的旅游景观;在空间维度上,其又基于多变的地形与独特的景色不断重构,从而反映旅游地的文化内涵。同时,语言景观的象征功能又将旅游地地理空间塑造成复杂的社会空间(徐茗 等,2015),引发新空间的生产与消费(张蔼恒 等,2021)。在旅游地发展中,独具特色的语言景观不仅成为强化旅游地形象、给予游客新鲜感与真实感体验的主要工具(Kallen, 2009),亦是研究旅游发展对地方影响的重要窗口(Lu et al., 2020)。
迄今为止,西方学者已在全球多民族多语言旅游地开展了较多扎实的语言景观研究,如西班牙的Bruye等(2015)、澳大利亚的Nash(2013; 2016)、美国的Leeman(2009)和加拿大的Hoffman(2017)。在他们的研究中,语言景观本身(如语言的可见性、发展历程及多语言环境中各种语言的书写顺序等)是探索特定地区社会权力关系、文化融合和发展政策导向等方面的有利工具。国内对旅游地语言景观的研究起步较晚,且数量较少,一方面关注书法景观的演变及其对旅游业、游客的作用(张捷 等,2014),另一方面关注旅游发展对少数民族旅游地语言景观的影响(张蔼恒 等,2021)。在研究对象上,相较于对地名标识(赵巧艳 等,2019)、民族语言(徐红罡 等,2015)等由政府相关单位主导生产的语言景观的讨论,尚未有对住宿业语言景观这一“自下而上”发展类型的集中探讨。在研究方法上,对语言景观构建过程的分析较依赖于以访谈、观察为主的传统文化地理学研究方法(张蔼恒 等,2021Abdullah, 2021; Nie et al., 2021)。就研究地而言,国内研究形成了以东南部城市为中心、以西南民族乡村地区零散分布的空间格局(Nie et al., 2021),可以说,国内乡村旅游地语言景观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其中,单菲菲等(2016)分析了西江千户苗寨多语关系及其社会地位,指出旅游业改变了乡村语言景观结构,并压缩了苗族语言文化生存空间。也有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如Nie(2021)通过对香格里拉独克宗古镇语言景观的统计调查,发现旅游业在促进少数民族语言中发挥积极作用;但在认同方面,附近村落的藏民因其文化信仰(佛教)对语言景观中藏语的广泛使用普遍持负面态度。张蔼恒(2021)通过对阳朔西街语言景观的分析,认为全球化进程中,地方语言景观呈现典型的“听众设计(audience design)”特征,流动性以弱化主客交往的方式推动了乡村旅游目的地语言景观的转变。诚然,语言景观作为旅游地营销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需不断重构以适应地方快速商业化所带来的影响,并以一种象征资本(symbolic capital)的形式参与到地方营建与消费中(Light, 2014徐红罡 等,2015)。但是,地方发展是系统性的,并非所有旅游地的语言景观生产皆以商业盈利为主要目的,主流研究中的国家意识形态、语言政策、游客动机与商业发展也不全是影响语言景观演变的主要因素。因此,乡村旅游地语言景观相关研究中,需加大对语言景观生产者主观能动性的探讨。此外,中国地域辽阔,各地民族文化异彩纷呈,社会结构作为语言景观构建动力之一(张蔼恒 等,2021),也应被纳入旅游地语言景观演变分析网络中。

2 研究区概况与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近年来,中国西南地区客栈层出不穷,大量以文艺情怀为噱头的客栈民宿在拥有文化底蕴与文艺气息的历史名村名镇中迅速“生根”(中商情报网,2017),成为旅游地的一大特色。双廊古镇景区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是云南省省级旅游名镇与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其区域范围由双廊村、康海村、天生营、大建旁村及岛依旁5个自然村与南诏风情岛构成(图1)。随着双廊旅游业的发展,其“沿海”经济收入逐渐转向旅游业,大量白族民居被改建为客栈(罗秋菊 等,2018),双廊从传统的以渔业为主、农业为辅的小渔村发展为成熟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娄阳,2018孙九霞 等,2020)。如今双廊客栈呈现显著的地理空间倾向,其名称也演变出多种类型,在塑造大理世外桃源、风花雪月般(李东红,2004)的旅游地意象的同时,逐渐成为双廊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往乡村旅游地语言景观研究,多选取政府或相关单位干预较多的案例地展开探讨,鲜少讨论双廊这种“自下而上”发展的普通乡村旅游地的语言景观;此外,随着住宿行业在中国充满“异域”风情的西南地区迅速蔓延,游客也于旅游地开始向“驻客”或“生活方式型旅游企业”等身份转变,开客栈成为其重要生计方式,但收入的增长并非其首要关注点(杨慧 等,2012钱俊希 等,2015),双廊古镇即是此类旅游业从事人员的典型聚集地,对双廊古镇客栈语言景观的解读或将不同于其他研究——将旅游地语言景观演变仅仅归结为以市场为导向(徐红罡 等,2015Lu et al., 2020)。因此,选取双廊古镇景区作为案例地具有一定代表性与典型性。
图1 双廊古镇景区区域范围影像

Fig.1 Satellite image map of Shuanglang ancient town area scope

2.2 语料收集与研究方法

于2016—2021年前往双廊古镇进行5次实地调研,于2017年获取到古镇景区管理机构于同年统计的双廊镇服务业(住宿)汇总数据,其中包括客栈名称、所属村域和开业时间等信息。在剔除掉双廊古镇景区范围外的客栈后,共得到412家客栈的基础数据。然后,在地方精英 1的带领下,分片区对412家客栈逐个展开走访调查,标记客栈地理空间位置、拍摄客栈名称。同时,向客栈经营人员询问客栈命名的原因,并对其中28家客栈进行二次走访。针对收集的调研材料,将客栈名称归纳为包括5个主范畴与14个子范畴的客栈名称分类初表。2019年,以上述方法又对古镇客栈进行了调查,并请客栈经营人员按其命名想法在表格中选择相应的范畴,发现有8家客栈对其名称的解释与首次调研记录出入较大,为此对这8家客栈进行了更为深入的访谈以确保调研记录的准确性。此次调研还发现了29家新开设的客栈,并对其数据信息做了及时记录。另外,按照部分客栈经营人员意见,对客栈名称分类初表作出改动,将客栈名称主范畴删减至4个,子范畴扩充至17个。2020年,再次对双廊古镇客栈命名原因进行调查,期间补充了7家新开设客栈的相关数据信息,通过与2019年统计的客栈名称分类表对比未发现有过多出入。2021年,笔者前往双廊进行最终的补充调研,期间并未发现有新开设的客栈。至此,共计448家客栈的数据信息作为本研究的基础文本。
本研究综合应用质性研究方法和量化研究方法。前者包括半结构化访谈法和文本分析法;而量化研究是指基于GIS空间分析工具(核密度分析)对景区客栈名称的时空演变展开探究。核密度分析被广泛应用于点数据的空间集聚研究,通过对点数据的空间可视化操作,能反映研究范围内不同业态的聚集特征与聚集规模(张程远 等,2017)。调研期间对客栈经营人员、本地村民、政府工作人员和游客等共计30位旅游地实践主体进行半结构化访谈(表1),时间在30~60 min,主要围绕景区发展历程、旅游影响以及对客栈名称的命名、发展等方面展开。文本分析法主要是对政府所提供的景区相关规划文件、政策和景区餐饮业管理文件,以及各大旅游网站游客所提供的相关游记与点评等进行辅助分析。
表1 访谈对象的基本信息

Table 1 The basic information of interviewees

编号 性别 年龄/岁 籍贯 身份 在双廊古镇景区居住时间/a 编号 性别 年龄/岁 籍贯 身份

在双廊古镇景区

居住时间

I1 42 重庆 客栈老板 10 L1 45 大理 村民 45 a
I2 42 昆明 客栈老板 12 L2 26 大理 村民 26 a
I3 38 成都 客栈老板 5 L3 65 大理 村民 65 a
I4 40 北京 客栈老板 10 L4 63 大理 村民 63 a
I5 44 北京 客栈老板 9 L5 24 大理 村民 14 a
I6 38 重庆 客栈老板 8 L6 38 大理 村民 25 a
I7 45 大理 客栈老板 18 G1 42 大理 管委会人员 15 a
I8 35 深圳 客栈老板 5 G2 32 昆明 管委会人员 5 a
I9 40 大理 客栈老板 17 G3 26 大理 市政府人员 3 a
I10 32 上海 客栈老板 4 G4 38 大理 市政府人员 10 a
I11 50 昆明 客栈服务人员 15 T1 40 贵阳 游客 每年住3个月
I12 35 合肥 客栈老板 7 T2 32 沈阳 游客 每年住1个月左右
I13 40 广州 客栈老板 8 T3 29 成都 游客 每年住1个月左右
I14 55 大理 客栈服务人员 8 T4 55 昆明 游客 每年住4个月左右
I15 42 大理 客栈老板 12 T5 27 丽江 游客 每年住半个月

3 研究发现

3.1 景区客栈名称分类

本文得出的包括4个主范畴、17个子范畴的双廊古镇景区客栈名称数据库如表2所示。客栈经营者所勾选的范畴能清晰地展现其客栈命名思路。但值得注意的是,客栈命名思路是复杂的,有些客栈命名缘由不单属于一个范畴,作为吸引游客的重要手段,客栈经营者在申请营业执照前会对命名万般谨慎,因此会出现一个客栈名称被分类到多个范畴的情况,如表2中的360观景客栈、水岸阳光客栈和苍雪海月客栈等。整体上,在主范畴中:景观元素类别共有8个子范畴,其涉及的客栈数量最多;而文化参照运用涉及的客栈数量最少,其中,对流行词汇的引用较典故少。具身认知体验与表达描述技巧所涉及的客栈数量相差不大,前者在客栈名称的运用中侧重于情感与行为表达,而后者看重描述语的运用。综上所述,以客栈名称为研究对象的景区语言景观呈现种类繁多,各范畴分布不均的总体特征,整体表现出较强的语言活力。
表2 双廊古镇景区客栈名称数据库

Table 2 Shuanglang ancient town inn name database

主范畴 子范畴 涉及客栈数量/家 访谈对象及访谈重点
编号 客栈名称 访谈材料
具身认知体验(A) 人物名称表达(A1) 36 221 钒域酒店 “钒是老板大儿名,域是他家老二名,用他俩名取的”→A1
情感与行为(A2) 110 303

雅林轩

客栈

“请一个老师给取的名,给他说了想要一个文雅的名字,毕竟是自家房子改的客栈,求个雅致的生活氛围吧”→A3
生活状态及愿景(A3) 75
表达描述技巧(B) 数字(B1) 43 287

360观景

客栈

“这房子位置挺好的,周围360度都有景色可看,我们当时起名字也想突出这个特色”→B1、A2
描述语(B2) 100
时间表达(B3) 25
方位(B4) 27
景观元素类别(C) 地理区域(C1) 69 288 水岸阳光客栈 “因为就在洱海边上有充足的海景可以看……四个字的店名比两个字的好看也不容易重(复),读起来也更朗朗上口,后面加个阳光也能体现出双廊这种懒懒的生活状态”→C1、A3
山水地物形态(C2) 186
自然天象(C3) 93 038 苍雪海月客栈 “靠着洱海,还能看见苍山……就(苍山洱海)知道的人多嘛,就想取个诗情画意的名字。我们客栈开得早,大理四绝也一直是地方最有名气的,就选了和双廊相关的两样”→C2、C3
动/植物(C4) 64
建筑及工程设施(C5) 158
事物(C6) 18
颜色(C7) 28
声音(C8) 6
文化参照运用(D) 典故(D1) 24 413

良甸口

客栈

“我们村子历史上是叫良甸村。因为萝莳曲里土地肥沃,就叫‘粮甸’,双廊世居在曲内南边,叫着叫着就成了‘良甸’。所以(客栈)取这个名字是有历史价值的”→D1
流行词汇(D2) 14

3.2 景区客栈语言景观时空演变内容

3.2.1 时间演变

客栈语言景观依附客栈实体而存在,对其探讨离不开对客栈实体的统计归纳(图2)。2002年,双廊古镇景区开设了第1家本地人经营的客栈。随后,2005—2010年客栈以每年1~3家的数量缓慢增长。自2011年起,景区内的客栈行业开始蓬勃发展,新开设的客栈数量逐年增加。2015年景区新开设客栈数量达到峰值,仅此一年便开设了110家客栈。而自2016年起,景区新开设客栈数量逐年减少,2020年仅新开设7家。景区客栈新增数量以2015年为节点发生显著变化,2015年之前(包括2015年)共建客栈308家,占客栈总数的68.75%;2015年之后仅建140家,占客栈总数的31.25%。截至2020年10月,双廊仍在营业客栈数量为448家。
图2 2002—2020年客栈数量变化

Fig.2 Changes in the number of inns from 2002 to 2020

2002—2020年,随着景区客栈数量的变化,客栈名称总体数量呈上涨趋势,且于2011—2015年增速较快(图3)。景观元素类别(C)自2007年起便占据着客栈名称的主导地位,并于2014年达到峰值,其中又以强调山水、海景的山水地物形态范畴(C2)与表达自身房屋形态的建筑及工程设施范畴(C5)占比最多,分别为29.90%和25.40%。具身认知体验范畴(A)的占比居于第二位,除2010年外,其在每一年皆有不同程度的运用,且以情感与行为范畴(A2)表述为主。表达描述技巧范畴(B)的运用相对较少,其作用多服务于其他范畴,以保证客栈名称的完整性与可读性,其中,多为由精品、艺术以及梦幻等概念组成的描述语(B2),在2015年得到广泛运用,占比达51.28%。文化参照运用范畴(D)在景区客栈名称上的运用最少,自2009年出现后其数值始终远不及其他3个主范畴。语言景观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其在地域文化的表达上若表现出较弱的可见性,通常表明其并未呈现出较有族群特色的地方性(张蔼恒 等,2019),因此,客栈名称中的文化参照运用范畴所缔造的地方性十分微弱。此外,典故(D1)与流行词汇(D2)范畴中的字词运用频率也相对较低,从侧面说明以此类范畴命名的客栈在旅游地具有一定独特性。
图3 2002—2020年客栈语言景观主范畴(a)与对应范畴(b)变化

Fig.3 Changes of main category (a) and corresponding category (b) of inn linguistic landscape from 2002 to 2020

语言景观具有信息功能(徐红罡 等,2015),每一家客栈名称都有与众不同的名字来传达自身特色。景区内客栈数量从激增到骤减再到趋于平稳的变化过程,折射出景区客栈语言景观从逐渐丰富到衰减再到趋于稳定的发展历程。与此同时,客栈名称近20年的时间变化反映双廊古镇景区客栈语言景观以山水地物环境要素为核心、强调居住空间特色、重视个人体验的主要特征。

3.2.2 空间演变

基于采集的客栈地理坐标信息,建立景区客栈语言景观数据库,并以2016年为节点绘制2002—2015年(图4-a)与2016—2020年景区客栈位置热点(图4-b)。整体上,景区客栈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差异明显、块状聚集与多中心发展的分布格局。2002—2015年,景区客栈广泛分布于景区南部且表现出近海特征,形成“一主多副”的空间形态:以具有规模优势的天生营为主要聚集地,其路域两侧客栈鳞次栉比,形成核心区;而在核心区南部,岛依旁与大建旁村沿洱海区域的客栈也呈现显著聚集特征。在2016—2020年,景区客栈聚集性趋于平缓,核密度最高的区域主要聚集在安南街、安北街两侧。该时段景区客栈整体相较上一时期向远海方向集聚,在景区内部也出现多处小规模集聚。另外,存在部分区域客栈稀缺,如良甸古道东侧,这与该区域地理位置不佳、交通不便、本土白族居民密度高以及居民商业意识淡薄等可能相关。
图4 双廊古镇景区客栈位置热点

Fig.4 Heat map of Shuanglang ancient town inn location

为进一步分析景区客栈名称在近20年内的空间分布特征,针对表2中的17个客栈语言景观子范畴,绘制2002—2020年空间热点(图5)。整体上,各子范畴呈现较为复杂的空间形态,客栈语言景观的空间结构较不均衡。其中,建筑及工程设施范畴(C5)呈现显著集聚特征,其在大建旁村、天生营内集中连片分布,而其余子范畴的空间布局皆较为分散。依据高值聚类分析,可将研究范围划分为古戏台周围区域、天生营、海街东侧区域、岛依旁、老渔港和大建旁村的魁星阁区域等6个区域。具体地,人物名称表达类(A1)在古戏台周围与天生营点状聚集;情感与行为类(A2)在空间分布上较为均匀,仅在魁星阁区域零星分布;生活状态及愿景类(A3)在岛依旁、老渔港与天生营点状聚集;数字类(B1)在古戏台周围高热点聚集;描述语(B2)与时间表达(B3)2个子范畴皆在岛依旁高度聚集;方位类(B4)在古戏台周围点状聚集;地理区域类(C1)在古戏台周围、岛依旁和老渔港的聚集程度较高;山水地物形态类(C2)在海街高热点聚集;自然天象类(C3)在天生营和海街形成点状聚集;动植物(C4)与事物(C6)两类范畴主要聚集于老渔港附近;颜色类(C7)在古戏台周围点状聚集;声音子范畴(C8)在客栈名称中运用较少,并未形成空间意义上的热点聚集。典故类(D1)在天生营附近临海区域点状聚集;流行词汇类(D2)则在古戏台周围点状聚集。综上所述,各子范畴在景区的空间分布上存在较大重叠。对17类子范畴热点图进行叠加分析发现,风情街西侧的海街、天生营和老渔港3个区域是景区客栈语言景观各范畴聚集程度最高的空间区域,3个区域皆呈现临海特征;而在风情街东侧,各子范畴并未出现明显聚集趋势。
图5 2002—2020年双廊古镇景区客栈名称各范畴热点

Fig.5 Heat map of various categories of inn name in Shuanglang ancient town from 2002 to 2020

3.3 景区客栈语言景观时空演变逻辑

综上可知,双廊古镇景区客栈语言景观的时空演变过程是循序渐进的。在时间维度上,其经历了前期以人物名称表达(A1)为主,到中后期强调外部山水地物形态(C2)与建筑及工程设施(C5)等子范畴的转变过程;在空间维度上,客栈语言景观各范畴间既有共性又存在差异,共性上,海街、天生营及老渔港等临海且旅游业发展较早熟的空间场所是各子范畴的高聚集区域;差异上则表现在各子范畴在各空间的集中程度不同,如山水地物形态类集中于海街,而生活状态及愿景类则在老渔港周边高度聚集。如Urry(1995)所言,旅游是基于地方的消费,反过来消费本身又能改变地方。客栈语言景观作为旅游地的重要消费物(Light, 2014),其演变逻辑的解读应与复杂的地方发展过程相关联。
依据图2所展现的2002—2020年客栈数量变化可以看出,双廊古镇景区的客栈数量变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分别以2010、2015、2017为节点表现出增速、减速、平稳的发展状态,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双廊古镇景区的发展特点。客栈语言景观随着客栈数量变化同步生产与再生产,因此,下文以往年客栈数量的阶段性变化为划分依据,将双廊的旅游发展过程划分为萌芽期、增速期、减缓期和平稳期4个时期,详细分析旅游发展背景下客栈语言景观的演变逻辑(表3)。
表3 不同时期客栈语言景观时空演变特征

Table 3 Analysis on the evolution of inn linguistic landscape in different periods

时期 生产主体 语言景观表征 时空演变特征 地方发展
萌芽期(2010年之前) 以本地白族村民为主 朴素;多强调经营者身份 各范畴逐渐生成;未形成显著空间特征 传统白族村落
增速期(2011—2015年)

“驻客”、

本地

白族

村民

商业化;景观元素类别突出

山水地物形态子范畴占据主导地位;

聚集于风情街西侧的临海区域

以“苍洱风光第一镇”为

标签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减缓期(2016—2017年)

表达自我意识;

追求居住空间的诗意表达

建筑及工程设施子范畴逐渐凸显;

向风情街东侧的村内区域转移

平稳期(2018—2020年) 市场导向;以建构双廊“诗与远方”的地方性为主

仍以强调山水地物形态为主,其余范畴

皆有发展;向景区边界转移

3.3.1 萌芽期:名人效应下以人物名称表达为主导

双廊原是西南地区典型的白族村落,其到1990年仍保有传统的打渔种田的生活方式,天生营、康海村与双廊村之间隔有大片水田和农地。1996年,画家赵青学成返乡并于金梭岛修建自身居所——“虚设之城”;后因金梭岛更名为“南诏风情岛”并于1999年成为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定点接待单位,赵青搬至天生营,为自己与好友杨丽萍分别修建了名为青庐、太阳宫和月亮宫的3个住所。这3幢建筑融合传统白族民居所使用的石头、青砖和瓦顶,结合西方后现代产物,如钢筋和玻璃等,吸引来众多背包客与艺术工作者,杨丽萍的名人效应及其颇具风格特色的建筑居所成为双廊旅游发展的初始动力。随着背包客增多,双廊的住宿业开始发展,涌现出船家、双福以及粉四等以强调自身身份的客栈语言景观。2008年,洱海开海节在双廊成功举办,投资者开始关注双廊的价值潜能,而后出现了海月楼、千里走单骑∙杨丽萍艺术酒店以及水时光等具备商业经营意识的客栈。届时,海、水与月等自然景观语言在客栈名称中迸发,但双廊客栈名称整体仍以强调人物属性及表明人物身份为重点,在空间分布上主要集中在各自然村村口与村中心区域(图6-a)。
图6 不同时期客栈语言景观的空间分布

Fig.6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inn linguistic landscape in different periods

正如双廊本地白族村民(L1)所说:“零几年的时候,这也没什么游客,开的客栈可能都不算客栈,主要是给外来泥瓦匠工人们住,客栈起名也随意,自家是干什么的就叫什么。太阳宫一(建)起来,游客就变多了,当时有些人(本地人)开客栈还想着能不能沾沾杨老师的名气”。可见,旅游地发展萌芽期地方交通闭塞,经济不发达,名人的名字以一种文化产品的身份被展示消费,以达到快速吸引人流的目的,如杨丽萍、粉四等。

3.3.2 增速期:旅游市场滥觞下景观风光凸显

随着杨丽萍回归双廊生活,画家沈见华、导演张杨等艺术家也先后入驻双廊,为双廊带来更多关注与资本,开启了双廊客栈“井喷式”发展时期。出于经济收入的需求与转变,传统白族民居被村民自发性地推倒重建,一系列钢筋混玻璃样式的海景客栈成为景区主要建筑,客栈语言景观随之多方位发展。在2011—2015年,天生营新设客栈名称便已涉及4类主范畴;随着天生营客栈市场趋于饱和,经营者将目光转向与天生营相距较近的康海村、大建旁村与双廊村,客栈选址由天生营向东、南、北3个方向扩散,传统的街巷脉络和道路肌理受新建客栈的影响,愈发密集紧凑。原本闲置的水田、土地被占满,各村落之间的边界逐渐模糊,山水地物形态与自然天象等子范畴在海街和老渔港等临海区域逐渐呈点状聚集。“12年以后,游客越来越多,好多都是来过四五次的,西南这边重庆的、成都的、贵州的来得很多。来了不走的也有,就跟村民商量着租地盖客栈。你像现在(2020年)基本上外地人开的客栈占到了六成以上”(G2,景区管委会人员)。这期间共开设碧水清波、虫二、云七海景、洱边风、海视星辰、海月湾、苍雪海月、水韵半岛、双水廊桥和近水楼台等总计298家客栈,以海、海景、山、水、岛等山水地物形态(C2)为突出特征的客栈名称,说明景区自然性景观已成为新时期客栈语言景观书写的偏好,如“这个客栈原先叫的名字很文艺,跟双廊也没啥关系,住宿的人很少,用当年的话来说住的都是文艺青年;我接手后就换了个名字,村民也都说要取得和苍山洱海有关系客人才会多”(I6,客栈经营者)。可见,书写旅游地自然景观特色的客栈语言景观已成为双廊客栈重要的特色宣传工具,大多数经营者心照不宣地以苍山洱海为噱头来实现接待量的上涨。
其次,如图6-b所示,客栈语言景观中以度假、缘等概念为代表的情感与行为子范畴(A2)以及以雅、韵等概念为代表的生活状态及愿景子范畴(A3)也达到运用峰值,且常与地理区域子范畴一同标记,如梦廊客栈,“双廊生活是很慢的……我觉得梦是很贴合双廊生活状态的,温柔缓慢,多年来都是这个样子。一个梦一个廊就是我想表达的双廊形象”(I7,客栈经营者)。此外,有游客表示(T3):“双廊这样的客栈这几年开始变多了,名称里没什么景观元素,写的嘛都是些体验类的词;但是基本上都是一个主题,那就是浪漫的、悠闲的生活,其实这就是我们打工人所向往的”。可见,客栈经营者通过客栈名称的生产,构筑了游客对双廊地方性的想象与表征,地方在客栈经营者构建的话语中,从普通传统白族渔村形象逐渐过渡到游客所追寻的“苍洱风光第一镇”的代名词,满足了游客对双廊地方性的想象与解读。综上,该时期双廊古镇景区客栈语言景观受市场导向较多。

3.3.3 减缓期:政府主导管控下居住空间形态强化

双廊旅游业发展除了带来收益外,也引发了洱海水污染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市场与政策双重推动下,旅游景区处于被动发展的局面。2016年,政府在管理上开始积极“补位”,并于2017年初划定洱海流域水生态保护区核心区范围,开展大面积的客栈整改和拆除行动,共关闭628家客栈餐厅(中国新闻网,2020),客栈行业在经济巅峰期后随即进入“寒冬”。纵观此阶段新增的104家客栈,大部分语言景观的生产在村内进行,在风情街东侧形成了小规模高值聚类区域,对景区自然景观山水形态的凸显有所减弱,更多是对客栈居住空间的描绘,如以居、舍、庭院、花园、院等小体量的建筑词汇组成客栈名称,不乏有苑、轩、庐等诗意化的表述。
Cresswell(2004)所言,特定社会群体所栖居和体验的地方性,在很大程度上是人自下而上建构起来的。在双廊,随着本地人纷纷将“家”重建为客栈,以及游客向“驻客”(客栈经营者)的身份转变,客栈成为上述二者的“新家”,“客栈经营者”成为他们统一的新身份,其在客栈名称中倾注自身情感、经历与愿望,并将商业空间书写为小体量的、充满人情味的舍、居、庭院或花园等空间。减缓期客栈语言景观中,建筑及工程设施子范畴(C5)的逐渐增多便是他们建构“吾家依旧”“他乡即吾乡”地方性的重要表征。如I12先生是安徽人,2015年,他为了减轻在大城市中朝八晚十的工作压力来双廊游玩,期间爱上当地姑娘,与其结为连理后,夫妻二人在2016年将自家房屋加高改建为有10间房的客栈。I12特地请一位当地德高望重家庭圆满幸福的老先生给客栈赐名“雅林轩”,希望客栈名称在招财进宝的基础上,能凝聚住家的福气,重要的是保佑两地家人的安康。I12还表示“和我差不多情况开客栈的不少,也算是在网上听说慕名而来。大部分都是15年左右旅游市场饱和后多起来的。基本都不在洱海边,没啥地理优势,索性挣钱也不是最主要目的,求的是个安稳生活”。可见,客栈名称被赋予多种意义,并在一定程度上给予远游的人心灵慰藉,在此种语言景观塑造逻辑下,乡村旅游地也被建构为温暖的社会空间。总之,随着双廊旅游业的发展,大多“商住同用”的客栈经营者会利用客栈名称重新建构地方,找寻地方意义,客栈名称的书写即是其中一个维度。此时,客栈语言景观已不再以市场需求为中心,开始强调自我意识表达。

3.3.4 平稳期:旅游市场饱和下地方“诗与远方”的营销

2018年中旬,双廊景区旅游服务业渐渐复苏。但在其旅游经济遇冷(主要指洱海生态问题)过后,以双廊景区管委会为代表的政府主导力量加大了对景区的规限,一系列制度政策导致在景区开设客栈困难重重。此外,双廊住宿业已近饱和,这在近3年客栈开设数量上便可见一斑。该阶段(2018—2020年),景区每一年客栈的开设数量分别为12、17和7家。该时期出现的客栈语言景观在空间分布上,以古戏台西侧临海区域为主,同时伴有客运中心和环海东路东侧山坡2个副聚值区域,可见,双廊客栈语言景观发生了由临海向村内再向景区边界扩展的趋势。其具体名称以景观要素类别为主,以具身认知体验为辅,甄别其具体子范畴,在山水地物形态中,仍以海景、海和山等概念运用居多;在情感与行为类范畴中,运用观和看等概念与山水地物形态类词汇搭配使用,保证名称的可读性。“原先山下那家客栈被(政府)关了,我们就在山上又建了一家。正好能俯瞰洱海和整个双廊,所以我们就选了瞰海和山居两个词来组成了新客栈的名字……有山有海的,网上咨询的游客也多了”(I15,客栈经营者)。“大家(经营者)都挺聪明的,知道什么能吸引客人,所以后来叫海啊、水啊、月啊的特别多……现在很多游客都下意识觉得双廊是体验苍洱风光最好的地方,虽说离不开政府的宣传,但我们觉得也离不开这些名称的洗脑”(I6,客栈经营者)。客栈经营者出于招揽生意和获利的目的,积极满足游客对苍洱“诗与远方”的“凝视”诉求,对客栈名称的把控主要囿于海、海景、山及水等自然性景观的描述,苍山洱海已然成为“诗与远方”的代名词。至此,双廊古镇客栈语言景观中再无不落窠臼的客栈名称出现。

4 结论与讨论

自传统白族村落向乡村旅游目的地发展过程中,双廊客栈语言景观演变主要呈现以下特征:
1)生产主体:“驻客”与本地白族村民是客栈语言景观的生产者,生产过程遵循自下而上的发展模式,但在后期受到政府的间接干预。
2)演变过程:时间维度上,客栈语言景观与地方旅游发展紧密相关,经历了逐渐丰富到衰减再到趋于稳定的发展过程。景观元素类别自2007年出现后便始终占据客栈语言景观的主导地位;具身认知体验范畴次之。空间维度上,2002—2015年,客栈名称以南部天生营为主要聚集地、以岛依旁与大建旁村为副聚集地且表现出近海特征,形成了“一主多副”的空间形态;2016—2020年,客栈名称表现出较不均衡的空间结构类型,多以离散分布为主,近海特征减弱,客栈语言景观的生产逐渐向风情街东侧转移。总体上,海街、天生营和老渔港此类临海特征显著的区域始终是客栈语言景观热点聚集区域。
3)演变逻辑:客栈语言景观萌芽期较为强调人物身份,在空间分布上以各村村口及村中心等交通便利区域居多。随着客流量的增多,客栈语言景观开始将苍山洱海等山水地物形态与自然天象纳入书写范围,同时,受社会话语建构的影响,为满足游客对双廊地方性的想象,情感与行为、生活状态及愿景等子范畴开始受到重视,语言景观在洱海边聚集且呈现丰富多元的特征。在住宿业趋于饱和、环境生态问题显现后,客栈语言景观生产量骤减,整体自洱海边向风情街东侧进行空间转移,其内容开始以客栈经营者的自我意识表达为主,描绘居住空间的建筑及工程设施的名称居多,客栈语言景观成为经营者建构地方的一个维度。如今,双廊客栈语言景观已成为景区独特的文化景观,其整体表现出较强的语言活力,呈现以山水地物环境要素为核心,强调居住空间特征,重视个人情感体验的主要特征,“诗与远方”的乡村旅游地形象在客栈语言景观中得以再次强化。
旅游地语言景观受市场导向影响,呈现典型听众设计特征(徐红罡 等,2015Lu et al., 2020张蔼恒 等,2021)。但双廊客栈语言景观不同的是,其有很大一部分存在自我意识表达的特征,在双廊商业化过程中,客栈经营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折射出的是对当前社会剧烈现代化的反思,这点在风情街东侧的“商住同用”型客栈中尤为明显。现代性体验是后改革时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的一个重要维度,现代化过程在赋予人更多自由的同时也带来新的压抑与束缚(钱俊希 等,2015),双廊客栈语言景观作为过去社会实践创造而成的物质景观,其演变受到现代性与流动性的综合影响。一方面,流动性的加强催化着乡村向旅游地发展,促使居民将“家”改建为客栈,众多语言景观范畴应运而生。随着旅游市场日渐扩大,双廊旅游地形象逐渐形成,双廊客栈语言景观成为客栈经营者建构旅游地形象的重要表征。另一方面,对大城市现代性的逃离致使人们将主流话语中“落后”的西南乡村想象为“异域”的、富含原真性、浪漫化的地方。由此双廊迎来了大量“驻客”,由游客身份转变为旅游移民,其在大城市剧烈现代化的挣扎中,带着逃离现代性的想法栖居于双廊,此时获取利益并非客栈语言景观生产的首要目的,对地方意义的想象或过往经历的总结才是其书写客栈语言景观的重要基础,双廊客栈语言景观也成为其建构地方意义的重要表征。故此,双廊客栈语言景观形成了以“听众设计”为特征的风情街西侧语言景观,及以“自我意识表达”为特征的风情街东侧语言景观。
在案例研究层面,双廊为已有认为旅游地语言景观演变呈现听众设计特征的研究提供了新发现,部分“逆市场化”的语言景观演变特征背后实际上是现代人对现代性的厌弃,但这种“避世”行为并非仅是消极的,旅游发展减缓期,客栈语言景观对居住空间的“温暖书写”可看作其对美好生活期许的重要实践。在学术层面,语言景观为绘制旅游地特色提供了新视角,其作为旅游地文化景观研究领域的新兴话题,未来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其一,强调跨学科研究的可行性与必要性。文化景观也是风景园林学、城乡规划学的重要研究内容,未来可借鉴其研究范式,在民族志和质性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图像识别处理、结构方程模型和数字景观(Digital Landscape)等技术方法进行语言景观的识别、采集与处理,以弥补当前语言景观研究对物质属性分析的不足。其二,重视其作为文化景观的文化属性,将其纳入地方历史与文化脉络中进行解读。未来可参考文化景观与地方性建构的相关研究,考察语言景观与地方性构建主体的互动、语言景观在人们地方感形成过程的作用、语言景观商品化与地方发展等议题。
语言景观为解读旅游地发展建设提供了新对象,亦有助于增进对地理学核心概念,即文化景观内涵的理解。此外,由于客栈命名的复杂性、历史资料的难获取性,本文所用资料难以达到准确无误。旅游地语言景观的演变本身会受社会生产过程的复杂影响,其演变背后的动力机制也在不断变化,政府、游客、地方精英和村民等旅游地多元主体在客栈语言景观的生产演变过程中是怎样互动与协商的,他们对旅游地语言景观的理解和认同呈现怎样的特征,是本文后续探讨的话题。

脚注

1 为村落长者以及大理客栈协会双廊分会会员。

曾 莉:立意构思,数据采集与分析,撰写、修改论文;

郑诗琳:指明研究方向,构思论文框架,论文提升;

吕光耀:数据分析处理,归纳总结文献,撰写、修改论文。

Abdullah C U, and Wulung S R P. 2021. Spatial Patterns of Linguistic Landscape in Tourism Area. Journal of Engineer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6(5): 4298-4308.

Bruyel-Olmedo A, and Juan-Garau M. 2015. Minority Languages in the Linguistic Landscape of Tourism: the Case of Catalan in Mallorca. Journal of Multilingual and Multicultural Development, 36(6): 598-619.

Cresswell T. 2004. Place: A Short Introduction. Oxford: Blackwell.

Desforges L, and Jones R. 2001. Geographies of Languages/Languages of Geography. Social & Cultural Geography, 2(3): 261-264.

杜克·戈特. 2020. 西方语言景观研究学术简史. 方小兵,译. 语言战略研究,5(4):13-22.

Durk Gorter. 2020. Linguistic Landscape: Introducing a Field of Studies. Fang Xiaobing, Trans. Chinese Journal of Language Policy and Planning, 5(4): 13-22.

Hoffman L. 2017. Pharmaceuticals and Tourist Spaces: Encountering the Medicinal in Cozumel's Linguistic Landscape. Acme-An International E-Journal for Critical Geographies, 16(1): 59-88.

黄和平,邴振华. 2021. 民宿文化微空间的游客感知多维分异与地方认同研究——以上海地区为例. 地理研究,40(7):2066-2085.

Huang Heping, and Bing Zhenhua. 2021. Study on the Multi-Dimensional Differentiation of Tourists' Cultural Perception and Local Identity in Homestay Micro-Space: Take Shanghai as an Example. Geographical Research, 40(7): 2066-2085.

Huebner T. 2006. Bangkok's Linguistic Landscapes: Environmental Print, Codemixing and Language Chang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ultilingualism, 3(1): 31-51.

霍尔. 2003. 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 徐亮,陆兴华,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Hall S. 2003. Representation-Cultural Representations and Signifying Practices. Xu Liang, and Lu Xinghua, Trans. 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

蒋长春,张捷,万基财. 2015. 名山风景区书法景观在游客地方感中的作用——以武夷山风景区为例. 旅游学刊,30(4):73-83.

Jiang Changchun, Zhang Jie, and Wan Jicai. 2015. The Role of Calligraphic Landscape on Tourists' Sense of Place in Famous Mountain Scenic Spots: A Wuyi Mountain Case Study. Tourism Tribune, 30(4): 73-83.

Juncal C F. 2019. Urban and Rural Linguistic Landscape: Characterization Parameters. Cultura Lenguaje Y Representacion-Revista De Estudios Culturales De La Unibersitat I, 21: 41-56.

Kallen J L. 2009. Tourism and Representation in the Irish Linguistic Landscape. In: Shohamy E, and Gorter D. Linguistic Landscape: Expanding the Scenery. New York & London: Routledge.

Karam F J, Warren A, Kibler A K, and Shweiry Z. 2020. Beiruti Linguistic Landscape: An Analysis of Private Store Fron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ultilingualism, 17(2): 196-214.

Landry R, and Bourhis R Y. 1997. Linguistic Landscape and Ethnoliguistic Vitality: An Empirical Study. Journal of Landscape and Social Psychology, 16(1): 23-49.

Leeman J, and Modan G. 2009. Commodified Language in Chinatown: A Contextualized Approach to Linguistic Landscape. Journal of Sociolinguistics, 13(3): 332-362.

李东红. 2004. 苍洱五百年.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10.

Li Donghong. 2004. Five Hundred Years of Cangshan Moutain and Erhai Lake Area. Kunming: Yunnan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10.

Light D. 2014. Tourism and Toponymy: Commodifying and Consuming Place Names. Tourism geographies, 16(1): 141-156.

刘彬,陈忠暖. 2019. 旅游作用下的地方饮食文化重构及其机制研究——以台湾兰屿达悟族“飞鱼”为例. 人文地理,34(2):41-46,54.

Liu Bin, and Chen Zhongnuan. 2019. Research on the Reconstruction of Local Food Culture and Its Mechanism on the Background of Tourism: A Case Study of Tao's “Flying Fish” on Orchid Island. Human Geography, 34(2): 41-46, 54.

娄阳. 2018. 大理双廊旅游创意阶层的生产机制研究. 昆明:云南师范大学.

Lou Yang. 2018. Study on the Survival Mechanism of Tourism Creative Class in Shuanglang. Kunming: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卢松. 2014. 旅游对传统地域文化景观影响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旅游科学,28(6):13-23.

Lu Song. 2014. On Progress and Prospects of Studies on the Impacts of Tourism on the Cultural Landscapes in Traditional Regions. Tourism Science, 28(6): 13-23.

Lu S, Li G H, and Xu M. 2020. The Linguistic Landscape in Rural Destinations: A Case Study of Hongcun Village in China. Tourism Management, 77: 1-9.

罗秋菊,冯敏妍,蔡颖颖. 2018. 旅游发展背景下民居客栈的空间生产——以大理双廊为例. 地理科学,38(6):927-934.

Luo Qiuju, Feng Minyan, and Cai Yingying. 2018.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in Home Inns Under Tourism Development: A Case Study of Shuanglang Town in Dali.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38(6): 927-934.

Muth S. 2018. Linguistic Landscaping. Foreign Landscape Education in Multilingual Classrooms, 7: 213-235.

Nash J. 2013. Landscape Underwater, Underwater Landscape: Kangaroo Island Diving Site Names as Elements of the Linguistic Landscape. Landscape Research, 38(3): 394-400.

Nash J. 2016. May I Have Your Name Place? Norfolk Island Hotel Names. Tourism Analysis, 21(5): 541-547.

Nie P, Yao J Z, and Tashi N. 2021. Mapping the Linguistic Landscape from a Multi-Factor Perspective: The Case of a Multi-Ethnolinguistic City in Chi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ultilingualism, (3): 1-19.

Palang H, Helmfrid S, and Antrop M. 2005. Rural Landscape: Past Processes and Future Strategies.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70(1): 3-8.

钱俊希,杨槿,朱竑. 2015. 现代性语境下地方性与身份认同的建构——以拉萨“藏漂”群体为例. 地理学报,70(8):1281-1295.

Qian Junxi, Yang Jin, and Zhu Hong. 2015. The Construction of Placeness and Identity in the Context of China's Emerging Modernity: A Case Study of Han Chinese “Drifters” in Lhasa, Tibet.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70(8): 1281-1295.

单菲菲,刘承宇. 2016. 民族旅游村寨语言景观调查研究——基于社会符号学与文化资本理论视角. 广西民族研究,(6):153-161.

Shan Feifei, and Liu Chengyu. 2016. Investigating Linguistic Landscape in the Tourist Villag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Semiotics and Cultural Capital Theory. Guangxi Ethnic Studies, (6): 153-161.

Shohamy E, and Waksman S. 2009. Linguistic Landscape: Expanding the Scenery. New York: Routledge.

Shoval N. 2013. Street-Naming,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onflict: The Case of the Old City of Acre/Akko/Akka. 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 38(4): 612-626.

孙九霞,黄凯洁,王学基. 2020. 基于地方实践的旅游发展与乡村振兴:逻辑与案例. 旅游学刊,35(3):39-49.

Sun Jiuxia, Huang Kaijie, and Wang Xueji. 2020.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Based on Local Experience: Logic and Cases. Tourism Tribune, 35(3): 39-49.

汤茂林. 2000. 文化景观的内涵及其研究进展. 地理科学进展,19(1):70-79.

Tang Maolin. 2000. The Inventory and Progress of Cultural Landscape Study. Progress in Geography, 19(1): 70-79.

Urry J. 1995. Consuming Place. London: Routledge.

王云才,石忆邵,陈田. 2009. 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研究进展与展望.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8-24,51.

Wang Yuncai, Shi Yitong, and Chen Tian. 2009. Research and Progress and Prospects of Traditional Territory Cultural Landscape. Journal of Tongji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Section), 20(1): 18-24, 51.

魏超,肖学宏,徐红罡. 2023. 国际旅游地的语言景观与主客关系研究. 人文地理,38(2):172-180.

Wei Chao, Xiao Xuehong, and Xu Honggang. 2023. Linguistic Landscape and Host-Guest Relationship in International Destinations. Human Geography, 38(2): 172-180.

巫喜丽,战菊. 2017. 全球化背景下广州市“非洲街”语言景观实探. 外语研究,34(2):6-11,112.

Wu Xili, and Zhan Ju. 2017. The Multilingual Landscape of the African Street in Guangzhou City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A Case Study. Foreign Languages Research, 34(2): 6-11, 112.

Wang Z, and Marafa L. 2021. Tourism Imaginary and Landscape at Heritage Site: A Case in Honghe Hani Rice Terraces, China. Land, 10(4): 1-21.

Xie P F. 2015. A Life Model of Industrial Heritage Development.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55: 141-154.

徐红罡,任燕. 2015. 旅游对纳西东巴文语言景观的影响. 旅游学刊,30(1):102-111.

Xu Honggang, and Ren Yan. 2015. Tourism Impact on the Naxi Dongba Linguistic Landscape. Tourism Tribune, 30(1): 102-111.

徐茗. 2017. 国外语言景观研究历程与发展趋势. 语言战略研究,2(2):57-64.

Xu Ming. 2017. An Overview of Linguistic Landscape Studies: History, Trend and Implications. Chinese Journal of Language Policy and Planning, 2(2): 57-64.

徐茗,卢松. 2015. 城市语言景观研究进展及展望. 人文地理,30(1):21-25.

Xu Ming, and Lu Song. 2015. Research Progress and Prospect of Urban Linguistic Landscape. Human Geography, 30(1): 21-25.

杨慧,凌文锋,段平. 2012. “驻客”:“游客”“东道主”之间的类中介人群——丽江大研、束河、大理沙溪旅游人类学考察.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4(5):44-50.

Yang Hui, Ling Wenfeng, and Duan Ping. 2012. Residential Guest: An Intermediate between the Host and the Guest: A Study of Dayan, Shuhe of Lijiang, and Shaxi of Dali in the Perspective of Tourism Anthropology. Journal of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34(5): 44-50.

尹立杰,张捷,张宏磊,张郴. 2011. 书法景观在景区旅游意象构建中的作用研究——以西安碑林为例. 人文地理,26(5):49-53,64.

Yin Lijie, Zhang Jie, Zhang Honglei, and Zhang Chen. 2011. The Research on the Roles of Calligraphic Landscap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ourist Image: A Case Study in Forest of Steles, Xi’an. Human Geography, 26(5): 49-53, 64.

云翃,林浩文. 2021. 文化景观动态变化视角下的遗产村落保护再生途径. 国际城市规划,36(4):91-98,107.

Yun Hong, and Lin Haowen. 2021. The Conservation and Regeneration Approaches of Historical Villages Under Dynamic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Landscapes. Urban Planning International, 36(4): 91-98, 107.

张蔼恒,孙九霞. 2019. 语言景观研究进展:地方主体的空间实践. 人文地理,34(4):13-19.

Zhang Aiheng, and Sun Jiuxia. 2019. Progress of Linguistic Landscape from the Prospective of Space Practice and Place Subjectivity. Human Geography, 34(4): 13-19.

张蔼恒,孙九霞. 2021.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阳朔西街语言景观变迁研究. 旅游学刊,36(10):39-48.

Zhang Aiheng, and Sun Jiuxia. 2021. The Study on the Change of Yangshuo's Linguistic Landscape: A Sociolinguistic Perspective. Tourism Tribune, 36(10): 39-48.

张程远,张淦,周海瑶. 2017. 基于多元大数据的城市活力空间分析与影响机制研究——以杭州中心城市为例. 建筑与文化,(9):183-187.

Zhang Chengyuan, Zhang Gan, and Zhou Haiyao. 2017. The analysis and Influence Mechanism Research of Urban Vigorous Space Based on Multiple Big Data: A Case Study on the Partial Area of Central Hangzhou. Architecture & Culture, (9): 183-187.

张捷,卢韶婧,杜国庆,孙景荣,万基财. 2014. 中、日都市旅游街区书法景观空间分异及其文化认同比较研究. 地理科学,34(7):831-839.

Zhang Jie, Lu Shaojing, Du Guoqing, Sun Jingrong, and Wan Jicai. 2014. On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and Related Cultural Identity of Calligraphic Landscape in Tourist Districts: A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34(7): 831-839.

赵巧艳,闫春. 2019. 伏羲传说与景观叙事的互构——黄河乾坤湾地名标识的人类学解读.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39(3):74-79.

Zhao Qiaoyan, and Yan Chun. 2019. The Mutual Construction of Fuxi Legend and Landscape Narration: Anthropological Interpretation of Geographical Names in Qiankun Bay of the Yellow River. Journal of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39(3): 74-79.

中国新闻网. 2020. 大理双廊:“断腕整治”后的“涅槃重生”. (2020-01-01)[2021-05-05]. https://www.sohu.com/a/36409 6235123753.html. [The China News. 2020. Shuanglang Town, Dali City: New Changes after Rectification. (2020-01-01) [2021-05-05]. https://www.chinanews.com.cn/sh/2020/01-01/9048757.shtml. ]

中商情报网. 2017. 中国各省份/地区客栈民宿数量排行榜. (2017-10-17)[2021-04-28]. https://www.sohu.com/a/19843628364 2249.html. [Ask China Intelligence Network. 2017. Ranking List of the Number of Guesthouses and Home-stays in Various Provinces and Regions of China. (2017-10-17) [2021-04-28]. https://www.sohu.com/a/198436283_642249. ]

文章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