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地理

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阶段都市农业的模式研究——基于广州的实践

  • 罗珂 , 1 ,
  • 郭雨露 1 ,
  • 何可 2 ,
  • 叶昌东 , 2 ,
  • 陈子晗 2 ,
  • 凌佩云 2
展开
  • 1.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广州 510060
  • 2. 华南农业大学 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广州 510642
叶昌东(1983—),男,广东韶关人,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注册城市规划师,研究方向为乡村振兴、城市更新、国家公园等,(E-mail)

罗珂(1984—),男,湖南衡阳人,高级工程师,硕士,注册城市规划师,研究方向为乡村规划、国土空间规划、专项规划;(E-mail)

收稿日期: 2022-08-16

  修回日期: 2022-10-27

  网络出版日期: 2023-08-02

基金资助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科技基金项目“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广州农业农村单元传导管控关键技术研究”[2022科研(院)05]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科技基金项目“国土空间规划乡村规划政策系列研究——耕地占补平衡政策梳理”[2020科研(院)62]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科技基金项目“乡村振兴导向下广州‘景村融合’实施路径研究”(RDI2220202005)

Urban Agriculture Pattern in High-Quality Urban-Rural Integration Stage: A Case Study of Guangzhou

  • Ke Luo , 1 ,
  • Yulu Guo 1 ,
  • Ke He 2 ,
  • Changdong Ye , 2 ,
  • Zihan Chen 2 ,
  • Peiyun Ling 2
Expand
  • 1. Guangzhou Urban Planning & Design Survey Research Institute, Guangzhou 510060, China
  • 2. College of Forestry and Landscape Architecture,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42, China

Received date: 2022-08-16

  Revised date: 2022-10-27

  Online published: 2023-08-02

本文亮点

基于广州都市农业的4个实践案例(花城农园、一方乐田、都市锦田和艾米稻香小镇)探索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阶段都市农业的新内涵和基本模式。研究发现:1)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背景下都市农业具有新技术、新机制、新功能和新形态“四新”内涵。2)广州4个都市农业案例由城市中心到外围的区位布局依次归纳为立体农业(新形态)、休闲农业(新功能)、田园综合体(新技术)以及共享农业(新机制)4种基本模式,不同模式的创新做法、空间形态和实施效果各有差异。3)广州都市农业发展的创新经验主要有:强化农业资源转化和多重功能价值;发展多元途径、创新融合多种发展形态并以模式创新为抓手;科技与人工智能共同赋能于都市农业发展;多方主体参与,形成“政-企-校”智库联合机制;制度保障助力都市农业项目落地。

本文引用格式

罗珂 , 郭雨露 , 何可 , 叶昌东 , 陈子晗 , 凌佩云 . 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阶段都市农业的模式研究——基于广州的实践[J]. 热带地理, 2023 , 43(7) : 1302 -1314 . DOI: 10.13284/j.cnki.rddl.003709

Highlights

This research investigated the new concept of urban agriculture in the new stage and its patterns based on four practical cases of urban agriculture in Guangzhou: Huacheng Farm Park in Tianhe, Happy Farmland in Haizhu, an urban Jintian in Huangpu, and Amy's Rice Town in Conghua. The results show the following: First, after experiencing the four stages of the independent stage in the urban-rural isolation period, output stage in the rural-support urban period, compensatory stage in the urban-feeding rural period, and modern agriculture stage in the urban-rural integration period, the new stage of urban-rural, high-quality integrated urban agriculture indicates the four new characteristics of new functions, new technologies, new mechanisms, and new forms. Second, based on the concepts of the four new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agriculture in the new stage,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agriculture in Guangzhou can be summarized by the four basic patterns of stereoscopic agriculture (new form), leisure agriculture (new function), rural complex (new technology), and shared agriculture (new mechanism) distributed from the central to outside region. Stereoscopic agriculture, which is basically located in the CBD, combines agriculture and commercial functions, focusing on new technologies such as e-commerce operations and technological displays, emphasi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mmercial operations in the mechanism, and manifesting itself as an intensive three-dimensional construction. Leisure agriculture, essentially located in the urban central area, is the combination of agriculture and the daily recreation function of citizens. It applies park landscape construction and artistic creation techniques, reveal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arming experience and providing leisure parks for citizens. The rural complex is basically located in the inner suburban area and combines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with scientific research activities. It comprehensively uses new technologies of farmland consolidation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is characterized by science, technology, and agriculture shaped as independent islands. In the outer suburbs, shared agriculture combines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with the rural tourism experience, in addition to using new agricultural technologies for farmland preparation and production. It also emphasizes using new Internet of Things technologies, highlighting the new mechanism of shared participation, and is designed as standardized farmland. Third, the innovative experience of Guangzhou's urban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mainly includes strengthen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the value of multiple functions; diversified innovation and integration forms; pattern innovation, new technologies,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o enhance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agriculture; the combined mechanism of "government, enterprise, and university"; and institutional guarantees to facilita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urban agriculture projects.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agriculture in the new stage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in Guangzhou provides experience and lessons for other cities.

改革开放以来,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改变了传统的城乡空间关系。2019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强调以城乡融合发展推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新华社,2019)。随后在2021年中国正式宣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标志着中国城乡空间关系进入高质量融合发展的新发展阶段(周德 等,2021)。新时期,农业不仅需要发挥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作用,还需要满足生态、经济、社会及文化等方面的新需求。
都市农业是实现城乡融合,协调发展生态、经济、社会与文化等要素的重要途径。都市农业受到国内外相关学者的重视,研究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1)都市农业的功能。都市农业体现了农业由以传统生产功能为主导向生产、生态、经济、社会与文化等多种功能综合发展的转变趋势(杨其长,2022)。有学者认为都市农业具有旅游观光功能,提供休闲、娱乐、体验与观光等多种服务(郭焕成 等,2000杨振山 等,2006)。也有学者认为都市农业具有社会文化功能,在城乡融合共同发展、基础设施同步完善以及休闲文化产业活力提升等方面有重要作用(韩平阳 等,2021)。此外,都市农业还需要发挥生态保障作用,城市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的提升可以依托农业景观化的形式来实现(周灿芳,2020)。2)都市农业的成因机制。现有研究阐明,都市农业受到城镇化的内在驱动,需要适应不同城市发展阶段的多元需求(李洪庆 等,2010王文婷,2012尧珏 等,2020)。此外,也有学者认为都市农业应当更多地考虑经济和生态方面的需求(Dona et al., 2021)。3)都市农业的空间形态。都市农业呈现生态化、规模化、景观化和立体化等多种形态(王晓君 等,2017窦艳芬 等,2021)。学者们建议,应当发展村落式度假区,将其融入城市空间,构建都市农业形态(龙成志 等,2014);都市农业应突出地方特色,并强化农业的产业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黄修杰 等,2013)。综上所述,目前关于都市农业的研究集中在功能定位、动力机制与表现形式上,成果主要针对传统城乡空间关系下的农业生产和景观形态展开讨论,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阶段的都市农业新内涵仍具有较大的挖掘空间。都市农业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与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让农业资源与城市空间有机融合,发挥其更大的价值,助力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
近年来全国各地均开始积极探索都市农业的新模式,如北京的都市农业充分发挥了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形成了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都市农业高端品牌;上海已形成具有较高竞争力的都市农业,高技术农业、休闲农业和生态农业等多种发展模式已较为成熟;广州以高品质健康食物供给为导向,对接稳物价、保民生的“菜篮子”工程,实现了农产品有效供给目标;成都主打农业与旅游业深度融合,串联休闲、旅游、体验和观光4大功能;西安着力打造功能聚集且产业融合的现代农业科技园,发挥其示范及辐射作用(陈凯 等,2009王全辉 等,2012王晓君 等,2017)。然而现有文献对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阶段的都市农业理论内涵总结仍相对缺乏,广州作为实践都市农业的超大城市,较早进行都市农业的城乡融合探索,在都市农业发展模式上有许多积极的创新做法。因此,本研究尝试对广州的都市农业发展模式进行总结,通过广州实证案例丰富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阶段的都市农业新内涵,基于该阶段都市农业的新内涵提出都市农业发展的若干模式。以期提供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阶段对都市农业内涵的新认识,总结模式和经验,丰富相关理论研究内涵,助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1 分析框架与案例地选择

1.1 分析框架

中国经过长期的探索实践,现阶段已基本实现从城乡隔离向城乡融合的跨越,正处于都市农业的高质量发展期。随着农业在城乡空间中的作用地位不断变化,其大体经历了4个发展阶段(图1):改革开放前,“城乡隔离”格局下的独立式农业模式;改革开放初期,“乡支援城”格局下的输出型农业模式;市场经济成熟期,“城反哺乡”格局下的补偿式农业模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期,“城乡融合”格局下的现代农业模式(杨振山 等,2006贺艳华 等,2017刘春芳 等,2018)。随着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城乡空间关系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思路。
图1 农业在城市空间格局关系演变过程中的地位变化

Fig.1 Change of the position of agriculture in the evolution of urban spatial pattern relationship

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是一个多层级、多要素、多功能和多路径共同作用的复杂过程;农业是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新阶段农业生产的主要功能由原来单一的保障粮食安全转变为以保障粮食安全为主,兼顾生态、景观与旅游等多项功能,与工业生产实现相辅相成、互惠互利。总的来说,新时期都市农业发展的内涵可以从4个方面进行归纳:
1)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中的农业“新功能”。新阶段的都市农业发展除了粮食生产的基础功能之外,还要广泛拓展其社会、文化、休闲娱乐与科普教育等新功能。
2)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中的农业“新技术”。粮食生产是农业生产的基本功能,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任何时期都是处于基础性地位,应用新的科学技术实现农业生产模式的转型,是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阶段的基本方向。
3)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中的农业“新机制”。都市农业“新功能”的拓展需要新的机制来推动实现,因此,共享农业、数字农业、直播农业和物联网农业等新型农业生产机制的探索是都市农业发展的重要内涵。
4)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中的农业“新形态”。在“新功能”“新机制”的推动下,都市农业必将表现出“新形态”,对立体农业以及混合农业等农业“新形态”的探索将成为新阶段下都市农业实践探索的重要领域。

1.2 案例地选择

广州是改革开放后全国率先发展起来的地区之一,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程度高,2000年《广州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的实施使得广州的城市空间框架突破“云山珠水”的传统格局,形成了“山城田海”的新格局,在新的城市空间格局中“田”的地位更加突出,但要改变传统空间格局中农田的地位和作用将面临许多困境,主要有:1)城进田退。广州耕地的“围城”特征明显,中心城区周边30 km范围内分布着全市65%的耕地,适合城市建设的平坦区域与耕地集中分布的区域高度重叠。城市的向外扩张挤压了农田空间,广州耕地面积2011—2020年平均每年减少约1 172 hm²(罗珂 等,2021)。2)人退田荒。快速城市化与工业化影响加深后,传统农业生产模式逐渐呈现出低收益、低效率的特征,农村劳动力的逐步转出,使耕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撂荒。受耕地流转需求小、现有低效益种植生产方式难以保持等影响,土地实际用途与耕地保护之间矛盾日益突出(黄东佳,2011)。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城市居民的农产品消费结构、休闲观光等生活习惯也发生了改变,观赏以粮食和蔬菜为主的传统种植方式,已无法满足城市居民对美丽田园、农事体验及农业科普等高品质旅游体验的向往,而此种种植方式也难以满足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因此,迫切需要对农田资源保护利用模式进行创新。3)田荒景差。很多镶嵌在城市化地区内部的“插花田”、交通干道沿线的“带状田”以及成片集中的“城郊田”,被撂荒成“抛荒田、失管田”,上述现象皆是特殊地段农田常年无人种植以及缺乏管理的结果。久而久之,这些闲置荒废空间被各类垃圾、违法建筑与工业废弃物所占据,不仅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还导致人居环境的“脏乱差”,甚至直接影响城市居民生活秩序和健康,成为新时期城市空间高质量发展及治理的新难题。
都市农业的发展与其所处区域的区位条件、土地资源空间分布、农业生产条件和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只有因地制宜地选择相适应的形态模式和发展路径,才能更好地实现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广州各耕地空间分布的差异较大,按区域特征可分为中心城区(CBD和非CBD区域)、近郊区及远郊区共3个圈层4个类型区。中心城区的CBD区域已无耕地,但借助科技发展立体农业和数字农业等,仍然可以满足城市居民在城市中心享受绿色品质、田园乐趣的需求。中心城区的非CBD区域耕地面积约占全市耕地面积的1.5%,受城市建设影响,耕地斑块零散分布,碎片化较为明显,该区域的耕地可保留其农业种植和科普休闲等功能,适宜建设都市农业公园。近郊区耕地面积约占全市耕地面积的59%,耕地集中连片度较中心城区高,该区域受城镇化影响有所减弱,大部分保持原生态田园风貌,是发展规模化粮食生产和田园综合体的理想场所;远郊区耕地面积约占全市耕地面积的39%,耕地集中连片度高,传统农业发展基础和生产条件好,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也具备打造田园景观和发展规模化现代农业的条件(罗珂 等,2021)。
为此,在广州4个耕地类型区中各选取1个典型都市农业案例,分别为天河区的“花城农园”、海珠区的“一方乐田”、黄埔区的“都市锦田”和从化区的“艾米稻香小镇”(图2),考察案例地在城市区位、耕作模式、城乡关系、农业形态演变、农业功能、建设手段和运营机制等方面的差异化特征(表1)。天河区的“花城农园”位于珠江新城CBD范围,其侧重点是发展立体综合农业,是CBD内实现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的都市农业“新形态”典型代表。海珠区的“一方乐田”位于距CBD区域8 km范围内的中心城区,其侧重点是发展休闲游憩农业,是中心城区实现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的都市农业“新功能”典型代表。黄埔区的“都市锦田”位于距CBD区域20 km范围内的近郊区,其特点是在相对独立的无人岛上实践科技引领的现代田园综合体,侧重点是在“新技术”引领下完善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等基本功能,是近郊区都市农业“新技术”的典型代表。从化区的“艾米稻香小镇”位于距CBD区域55 km范围内的远郊区,其侧重点是创新共享农业的新机制,是远郊区都市农业“新机制”的典型代表。
图2 广州都市农业典型案例分布

Fig.2 The distribution of urban agricultural case in Guangzhou

表1 广州都市农业建设模式对比

Table 1 Comparison of urban agriculture construction model in Guangzhou

项目 案例地名称
花城农园 一方乐田 都市锦田 艾米稻香小镇
城市区位 中心城区CBD(天河区) 中心城区非CBD(海珠区) 近郊区(黄埔区) 远郊区(从化区)
耕作模式 科技机械培植 人工耕作 机械化耕作 机械化耕作
城乡关系 城乡立体相融 城乡相融 城乡相伴 城中有乡,乡间有城
农业形态演变 CBD“立体田”(农旅综合体) 城中荒田→市民农园 江心岛田→科研实验田 城郊闲田→现代农业产业园
农业功能

种业研发、数字农业、科普教育、

电商展示、文化旅游

粮食种植、农耕体验、

娱乐休闲、研学教育

粮食生产、农业科研 粮食生产、智能农业物联
建设手段 业态形态模式创新 功能价值提升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 农田景观打造
运营机制 企校联合+政府支持 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 政企助力+院士指引 共享+托管

1.3 数据来源与方法

数据来源于对4个都市农业案例的资料收集、实地考察和现场访谈。其中资料收集包括官方资料、新闻报道等;实地考察是对各案例地的区位、农田规模、种植作物、农田设施等进行现场观测;现场访谈是对各案例地所属政府负责部门工作人员进行的访谈。
本文运用个案剖析法,在上述分析框架的指导下从城市区位、耕作模式、城乡关系、农业形态演变、农业功能、建设手段、运营机制等7个方面总结都市农业的基本模式和主要的创新做法。

2 高质量融合发展的都市农业模式

2.1 “CBD综合体”变身“城央立体绿洲”——天河区“花城农园”的立体农业模式

“花城农园”位于广州CBD珠江新城中轴线花城汇北区西翼,是粤港澳大湾区首个以现代农业为主题的沉浸式农业科普综合体。农园为立体建筑空间,共3层,占地约2万m²,建筑面积约1.5万m²(农都里,2022)。地面层为农业景观展示区,以“农园秘境”为主题,融合农业、时尚、艺术与美学元素,开发现代农业展示、科普、创意及游艺功能,串联都市户外农园场景。负一层为农产品消费体验区,融合农业科技和商业元素,展示太空育种和现代农业种植科技前沿成果,发展品质餐饮、文化艺术、文创商铺与农业精品展销等多元业态。负二层为农业种植科技互动区,设置果蔬探索馆、植物工厂、沉浸式太空栽培仓以及生活未来客厅,用太空场景塑造集科普、展示、未来和新经济于一体的大型现代农业科普及互动体验空间(图3-a、图4-a)。
图3 广州都市农业案例的功能分区

Fig.3 Functional zoning of Urban agricultural cases in Guangzhou

图4 广州都市农业案例的项目平面布局

Fig.4 The project layout of Guangzhou urban agricultural case

以农业为基础,以科技为支撑,以文化为纽带,以旅游为特色,以乐活为目标,花城农园全面展示了现代化都市农业新成果,结合商业综合体进行农产品展销、优质三农产品的优选购买,提供农业直播与品牌孵化服务。同时为消费者提供线上、线下购买平台以及速递到家的“农业全产业链”服务体验。
立体农业的创新性做法主要包括:1)将创新农业与城市发展有机融合为新形态。借助广州天河区的科技创新实力,把都市综合体变成立体农业科普空间,形成种业研发和数字农业等农业新产业形态,实现科技农业和城市功能生态融合,填补CBD中农业元素的空白。2)打造农文商旅综合体,创新农业+”模式,促进都市农业多业态和新业态的发展。项目将农业、商业、文旅、研学及科普等深度融合,设置“种植-生产-展销-消费-体验”多环节场景,从农业基本形态到工厂式生产,再到多元配套服务,真正实现三次产业一站式融合。以农业科技和文创为基底,巧妙化用各品牌独特的基因,打造多元业态(萌宠俱乐部、文化艺术、文创商铺和农业精品等),打破传统农业的刻板印象,催生农业与商业的新兴模式。发挥地标优势,链接新农业技术,建设新型科普体验业态,打造集现代农业研学、生态博物书店和自然探索馆等新型消费体验于一体的研学体验空间。开展蔬菜认养计划,带动都市亲子及年轻群体,探索自然和接受农业科普教育。打造绿色健康的轻食品牌,通过自动化传送装置,将蔬菜现摘传送至后厨,实现“鲜采植物工厂水培蔬菜”到“餐桌”的现代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模式。3)科技赋能现代种业,打造全国农科“硅谷”示范区。以5G系列数字化技术,展示数字农业示范的“植物工厂”。通过智慧物联模式,运用无土、水肥一体等农业前沿技术,配备智能环控系统、营养液循环系统、监控系统和温湿度控制系统等,保证种子培育所需的光照度、温湿度、PH值、水流量及EC值等指标适宜,避免天然环境污染和病虫对蔬菜产生影响。华南农业大学、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与广州市农业科学院科研团队共建的现代农业科研成果教育区内,展示了“太空水稻”成功从温室中移栽至室外试验田的现代农业科研成果;同时,还展示了将水产养殖与水耕栽培巧妙结合的鱼菜共生种植系统等新型农业生态技术。4)多方团队强强联手保障项目科技核心竞争力。花城农园以广州市城投集团的城市建设水平为依托,以广东安圜绿天然现代农业有限公司的科技生产技术、多项国际现代化科技农业种植设备专利为基础,联合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广州市农业科学院及华南农业大学的专家团队共同打造,有力保障了农业资源的科技成果转化。

2.2 “城中荒田”变身“近邻市民农园”——海珠区“一方乐田”的休闲农业模式

“一方乐田”位于广州中轴线海珠区中大国际创新生态谷核心地带,占地0.113 3 km²(廖靖文 等,2021),其前身为瑞宝街村民的撂荒耕地,因无人管理一度成为城市“疤点”。此后,海珠区政府将地块集中连片流转给企业运营,在保留农业种植基本功能的基础上,拓展了附加功能,打造了城乡融合的市民农园。规划了精品种植、家庭菜园、研学科普与田园休闲4大功能区。打造了家庭小菜园认领项目,设置了可食花园、岭南农耕院、土壤科普园、MOMO农场、感官乐园、休闲垂钓区、儿童活动区和美食站等(图3-b、图4-b),实现了撂荒农耕地到市民农园的成功转型。
通过拆棚清垃圾、土壤深松和绿肥种植还田等生态措施,原先撂荒的“城中田”得到了100%复耕。一方乐田以土地流转集中管理为突破口,发展都市休闲游憩农业,不仅推出了田园观光、荷塘垂钓、萌宠乐园、林下烧烤、田园游戏、艺术工坊和蔬菜采摘等休闲旅游项目,还以农业教育、劳动教育及生态环境教育为主,自主研发“农园知旅”“土壤健康”“农耕体验”等系列研学课程活动。其实现了耕地保护、生态建设与农业产业的协同健康发展,还成为中小学生科普教育阵地、农业技术推广和农耕文化生态展示基地,实现了生产、经济、美学、生态、教育价值增效提升。该项目使农民租金收益翻了7倍,直接解决了100多人的就业问题(杨志建 等,2022)。
休闲农业模式的创新性做法主要包括:1)拓展功能,多业态全产业链发展,释放现代农业绿色发展新动能。在保留农业基本生产功能基础上,拓展科普体验、研学教育、农业特色亲子休闲娱乐以及“产、工、购”一体化农业产品研发功能。核心服务是提供体验式农业,在生产环节让市民拥有自己的家庭小菜园,通过自种、托管和采摘的方式收获高品质农产品。在加工环节,研发出一系列如净菜加工、蔬果烘干、植物发酵及植物纯露提炼等农产品初加工体验内容,积极建设线上商场,销售一方乐田品牌的纯天然农产品。同时,结合研学教育的实践需求,重点打造生态农业、劳动教育、土壤探究、蔬菜安全、食育体验、环境教育、自然观察、自然美育以及高畦深沟农业文化遗产9大主题研学课程,充分发挥农业资源及其美育的科普作用和社会功能。2)因地制宜,精准服务客群,策划高价值的市民农园项目。一方乐田规模不大,将几十亩田地划分成若干个20、30、60 m²的家庭小菜园进行出租。充分发挥地处城市中心且拥有庞大客群基础的优势,精准发展“亲子”休闲游憩主题农业,在有限的空间里策划几十项小而精、附加值高、丰富有趣的休闲体验项目,很好地迎合了市民在中心城区享受农业资源以及亲子互动娱乐的需求。3)基于生态友好与健康节约的原则开发,构建农业生态平衡。整治、维护、管理与运营全流程,需注重生态保护和环境健康,以活力农耕耕作方法和设施有机农业生产方式进行引导。通过加入微生物菌群、合理铺设灌溉管道和岭南高畦深沟、绿肥种植还田等农业生态技术手段改善土壤质量,管理维护过程中杜绝使用化肥、化学农药与除草剂,坚持采用生态方式驱虫除虫,有效改善城中核心区的人居环境。4)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共同构建渠道畅通的共营机制。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海珠区分局成立项目领导小组及工作专班,协同区农业农村部门,全覆盖式现场查勘辖区内基本农田,通过土地流转集中管理以及设施农业推广等措施,利用好“城中田”建设市民农园。由广州爱农园农业有限公司负责管理运营、提供技术指导与管家式服务。同时,政府引导银企合作,为企业提供惠农e贷金融产品支持建设。

2.3 “江心岛田”变身“都市田园”——黄埔区“都市锦田”的田园综合体模式

“都市锦田”位于广州黄埔区洪圣沙和大吉沙岛,四面临水,位置相对独立,其于2018年启动,历时一年多竣工,累计投资超2亿元,是广州目前面积最大,集土地整治、生态保护、现代农业、乡村旅游与景观提升为一体的综合工程(郭思琦 等,2022)。都市锦田分为农科试验、生态水稻示范、稻香产业游赏、疍家风情游赏及水上游赏5大区域(图3-c)。主体部分为2020年引进的、由袁隆平院士杂交水稻专家团队打造的4.441 3 km²都市隆平国际现代农业公园(李雪莲 等,2020),是侧重于粤港澳大湾区农业科研培训、学术交流和大众科普的重要基地(图4-c)。
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都市锦田项目2019年建设后已形成约0.866 7 km²高标准农田、新增耕地约0.176 1 km²(全部为水田),整治修复土壤0.67 km²,新增粮食产能264 120 kg(郭思琦 等,2022)。同时对居民区、区外滩涂及提防岸线进行整治修复,建设碧道,不仅保留了“都市田园”的独特风貌,也进一步增强岛上防洪和防汛能力。昔日江心小岛从鱼塘、沼泽地变身为集合粮食生产、农科试验、农业科普、农耕体验的“都市田园”景区,现日均吸引客流近4 000名。自2018年项目实施以来,村民通过集体农地租赁和发展乡村旅游等举措,实现了10倍以上的收入增长(广州黄埔发布,2021广州高新区发布,2022)。
田园综合体模式的创新性做法主要包括:1)求新探索耕地生态保护与高新经济模式相结合。通过农用地整理垦造水田,增加耕地与水田面积,提升耕地质量等别。引入共计0.106 7 km²的袁隆平第三代杂交水稻试验田以及20种以上水稻优质品种进行选种育种(范敏玲,2022),开展虾稻生态种养试验等项目,实现产量提升攻关。以水稻种植为主,辅以油菜、蔬菜与莲藕等粮食种植轮作模式,调节土壤功能并保障其品质。2)科技赋能实现绿色无污染种植,智慧转型打造水稻“无人农场”。园区采用微生物代谢产物和天然植物因子,去除土壤重金属;建设新型农业灌溉技术与排水系统;采用无人驾驶水稻精量直播机撒播稻种以及智能农机应用等科技手段,打造水稻“无人农场”;建设农业科普研学营地。3)保护性开发,“江心岛”变身“田园综合体”。严格限制大规模开发,利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优化岛上生态环境,整体统筹乡村振兴项目、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社区建设3大工作,打造集农业科普、生态观光与文化旅游于一体的现代田园综合体。未来还将发展由生产、观赏、体验等多种功能组成的农旅组合产业,挖掘黄埔军校和长洲岛等景区内具有黄埔特色的文化元素,串联黄埔乡村文化脉络,提升黄埔区乡村旅游品牌影响力。4)政府主导、国企运作、院士助力、村集体经济组织配合,构建“土地整治+”建设平台与运营平台。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黄埔区分局主要负责统筹规划,统一组织流转农户和村集体土地,推进项目建设各环节的实施;街道、居委与文化集团等各方协同配合,访问细致到户,完成集体土地租赁,村社负责协调青苗补偿及后期管护等工作;区政府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大力支持隆平院士港、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建设,引进外部高端资源打造隆平国际现代农业水稻公园,引入社会资本共同发展产业项目,提供就业岗位,增加村民收入,并成立农民合作社吸引人才回流。

2.4 “城郊闲田”变身“共享农场”——从化区“艾米稻香小镇”的共享农业模式

“艾米稻香小镇”位于广州从化区风云岭森林公园北侧山脚,总投资1.5亿元。2014年底开始建设,2020年6月建成。总体定位为“粤港澳人工智能农业科技特色小镇”,由艾米集团进行土地托管运营,发展生态水稻种植核心产业。核心区规划面积为3 km²,利用“生态+”技术,实现生态农业标准化全产业链控制。采用人工智能及5G技术,探索数字管理及未来农业生产方式,建成稻田景观、鱼稻共生生态湿地、农智谷和艾米乡展中心等,每年生产生态稻谷超700 t,年接待游客近50万人次(洪迎秀 等,2022)。通过人工智能赋能,小镇成为全国领先、全省首个数字农田试验基地,呈现“城中有乡”“乡间有城”的新型城乡形态(图3-d、图4-d)。
艾米稻香小镇有效激活了乡村低效闲置土地,依托自然生态种植方式和土壤改良技术,将荒废闲置农田进行翻新改造,小镇内统一种植高价值的有机农作物,为城市家庭提供健康生态农产品。通过综合整治,提升周边村庄、和设施景观的风貌,修复乡村自然生态圈,为市民提供休闲观光好去处。经济效益方面,实现产业增效350%,带动周边配套服务经营创收超过600万元,农民每人每年增收3万~5万元(南方日报,2018洪迎秀 等,2022)。
共享农业模式的创新性做法主要包括:1)“企业托管+土地入股+村企共享”机制,定制化供给高端有机农产品。农户采取土地入股的方式,将土地交给艾米集团托管,以闲置农田计划,统一经营种植有机胚芽米,生态化标准化全产业链。市民线上下单认购农田收获权、享受定制化服务,参与线下农场体验艾米农场定期为会员举办研学课程、亲子科普课堂以及耕种、彩绘、摄影等交流活动。2)植入科技基因,创造5G智慧农田,人工智能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改造升级。小镇以水稻全产业链数字化改造研发为突破口,依托5G、AI、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为永久基本农田提供整套数字化解决方案,实现田间万物互联。为稻田插上AI智能“芯片”,实现全域基本农田管理“一张图”,进行实时监控与精准管理。掌握环境数据,识别作物长势和病虫草害,协助巡视农田,及时发现隐患,智能推荐农事操作,实现科学种植,建立种植流程工艺智能化方案、病虫草害防治智能系统、农田免疫系统等。艾米管家协助种植户做好农事管理全记录、优质种子和投入品采购,降低种植成本,减少劳动力付出,提高工作效率。3)“企校强强联合”提升品牌价值。打造农业科技集聚和农业人才集聚的中国“农智谷”,建设艾米研究院、千人科研实验室、人工智能农业学院以及院士工作站等。目前,艾米集团与华为、中国电信、大疆、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中山大学和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等头部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建立深度业务和科研合作,开展“5G+数字生态农业”领域的研究和推广应用,建成了全国领先、全省首个数字农田试验基地,搭建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有机水稻种植示范基地,以及多所高等院校实践教学基地。以生态水稻种植为基础,强化农业科研技术支撑,创新技术模式,联手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共建“鱼稻共生生态湿地保育工程”,打造“水稻”与“湿地”发展新模式。4)“三产融合”,创新现代农业产业园。依托水稻生态种植为主导的第一产业,延伸开发生产加工、线上线下销售互动功能,充分挖掘田园风光、乡土资源,开发乡村民宿、创客空间、户外运动和自然教育等新型业态,以艺术创意策划节庆赛事,实现三产融合助力乡村振兴。

2.5 案例比较与模式分析

综上可知,广州都市农业的实践体现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的“四新”特征,4个案例地共同说明广州都市农业在新功能、新技术、新机制和新形态上有所突破,但侧重点各不相同(表2):1)“花城农园”是农业与商业功能结合的尝试,重点运用了电商运营和科技展示等新技术,在机制上强调了商业运营的特点,形态上表现为集约化的立体建筑。2)“一方乐田”体现了农业与市民日常游憩功能的结合,运用了公园景观营建、艺术创作等技艺手法,强调了面向市民的农事体验机制,形态上表现出休闲公园的特征。3)“都市锦田”体现了农业生产与科研活动的结合,综合运用了农田整理和农业生产的新技术,强调了科技引领的新机制,形态上具有孤岛的特点。4)“艾米稻香小镇”体现了传统农业生产与乡村体验旅游的结合,除运用农田整理和农业生产的农业新技术外,还重视物联网新技术的运用,突出了共享参与的新机制,形态上表现为标准化的农田设计。此外,各种都市农业模式在适用区位和发展方向上也存在差异(图5),其中“花城农园”为代表的立体农业模式主要适用于中心城区(CBD),代表都市农业的“新形态”;“一方乐田”为代表的休闲农业模式主要适用于中心城区(非CBD),代表都市农业的“新功能”;“都市锦田”为代表的田园综合体模式主要适用于近郊区,代表都市农业的“新技术”;其中“艾米稻香小镇”为代表的共享农业模式适用于远郊区,代表都市农业的“新机制”。
表2 广州都市农业模式特点比较分析

Table 2 Comparison of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urban agriculture patterns

案例 新功能 新技术 新机制 新形态
花城农园 农业+商业 电商运营、科技展示 商业运营 立体农业建筑
一方乐田 农业+游憩 公园景观、艺术创作 农事体验 休闲农业公园
都市锦田 农业+科研 农田整理、农业生产 科技引领 农业孤岛
艾米稻香小镇 农业+旅游 农田整理、农业生产、物联网 共享参与 标准化农田
图5 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阶段都市农业的发展方向

Fig.5 Develop directions of urban agriculture in high-quality urban-rural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stage

3 结论与讨论

以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背景下广州都市农业4个典型实践案例为基础,探寻新阶段下都市农业的发展模式,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
1)都市农业是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阶段的农业新形态。随着社会经济巨变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农业在城乡关系格局中的作用不断变化。都市农业不仅需要以保障粮食安全为基础功能,还应拓展生态、经济、社会、文化、景观及休闲等新功能。都市农业在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阶段的内涵体现在:都市农业“新形态”的形成、都市农业“新功能”的拓展、“新技术”引领下粮食生产基本功能的保障和都市农业“新机制”的建立4个方面。
2)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背景下都市农业具备“四新”内涵,即为广州都市农业实践中,形成了“新形态”的立体农业、“新功能”的休闲农业、“新技术”的田园综合体和“新机制”的共享农业4种基本模式。以“花城农园”为代表的立体农业模式,采用立体化的种植经营方式,集农业种植、数字农业、文化旅游、电商展示、教育培训及特色餐饮等多功能于一体。以“一方乐田”为代表的休闲农业模式,利用城中荒田,重点开发了娱乐休闲、农耕体验与研学教育等新功能。以“都市锦田”为代表的田园综合体模式,围绕农业粮食生产的基本功能,探索了农业科研、生态科普和休闲观光等多功能的进入与融合。以“艾米稻香小镇”为代表的共享农业模式,促进了“共享+托管”运营模式的形成。
3)广州都市农业的创新做法主要包括:①强化农业资源转化和多重功能价值。通过协调农业资源和城市功能,实现对土地最小干扰的农业资源转化方式,走集约高效、业态丰富的绿色发展之路。②多元途径,创新融合多种发展形态。摸清土地权属,综合研判区位、土地资源、生态环境和产业优势,“因类施策”选择都市农业的开发模式。③以创新为抓手,科技与互联网助力赋能。利用好科研院校资源、人才资源、创新企业,发展科技农业、数字农业、创意农业、共享农业,探索共享农场、科学试验田、立体农业等新模式,拓展数字化农田、水稻AI智能识别系统、无土、水肥一体农业、智慧物联等前沿技术。④多方参与,形成“政、企、校”智库联合机制。政府优化政策、搭建平台、引导社会关注,企业提供资金技术,科研院校供给智力服务,合力推动科技创新、基地建设、企业建设、市场建设、运营实施,实现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和协同创新。⑤制度保障,助力都市农业项目落地。多部门联合出台系列政策,包括工作指引、用地保障、产业指引、技术创新、人才保障、知识产权及企业服务、行动计划、奖励扶持政策等有效支撑项目落地。
未来在国家深入实施耕地保护政策的基本国情背景下,都市农业将是实践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的重要手段。其在形态、功能、技术与机制等方面的创新发展值得不断深入研究。①形态立新,发展“农业+商业/游憩/科研/旅游功能”新形态,融合商业、旅游业及高新技术业态特征,丰富建筑与平面布局,利用高新科技手段将传统的农业种植基地向综合立体型的农业公园、市民农园、田园综合体、农旅综合体、植物工厂以及综合科技型现代农业产业园转变。②功能拓新,强调农业资源多功能利用及价值提升,由传统单一的种植生产向种业研发、科技管理、教育传播、体验休闲和生态观光等功能转变,发展经济生产、生态景观、社会科普价值兼备的数字农业、智能农业、共享农业与休闲农业。③技术创新,数字化、智能化、生物化高新科技赋能,改变以化肥、农药使用为主的传统种植管理模式,向以生物技术、设施技术以及信息通信技术综合运用为主的模式转变。④机制革新,改变单一主体主导的发展方式,创新政府、企业(农企、科企、银企等)、院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及农民等多方主体共建共营方式,大力培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做好农业种植、农产品加工、研学教育、工程管理、市场营销和现代企业综合管理等综合农业的人才配备,构建技术提升、主体合作、平台运营、人才引入及资金支撑的都市农业全产业链条。
本文提炼了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阶段都市农业的新内涵,为深入理解新时期都市农业的价值提供参考;同时归纳了新阶段广州都市农业的4个基本模式及其创新做法,为全国其他城市开展都市农业实践提供借鉴。限于案例选取的局限性,本文缺乏大样本的数据量化分析,研究结果的进一步推广仍有待实践的验证。

脚注

罗 珂:研究思路和文章写作;

郭雨露:案例整理与分析;

何 可:修改校对,中英文摘要撰写;

叶昌东:分析框架构思;

陈子晗:修改校对,参考文献整理;

凌佩云:修改校对数据。

陈凯,史红亮,续华梅. 2009. 都市农业现代化评价分析——以北京、上海和广州等11城市为例.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6-8,11.

Chen Kai, Shi Hongliang, and Xu Huamei. 2009. Evaluating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Urban Agriculture: Take the Case of Beijing, Shanghai and Guangzhou and Other 8 Cities. Journal of Technical Economic & Management, (2): 6-8, 11.

Dona C, Mohan G, and Fukushi K. 2021. Promoting Urban Agriculture and Its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A Global Review. Sustainability, 13(17): 9609-9609.

窦艳芬,曲福玲. 2021. 我国都市农业的演变规律、演进机理和发展趋势. 农业经济,(6):6-8.

Dou Yanfen, and Qu Fuling. 2021. Evolution Rule, Evolution Mechanism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Urban Agriculture in China. Agricultural Economy, (6): 6-8.

范敏玲. 2022. “隆平田”开耕!今年将引进超20个水稻新品种. (2022-03-13)[2023-06-16]. https://tech.huanqiu.com/article/47AhLuLV82R.

Fan Minling. 2022. "Longping Fields" have Started Cultivation! More than 20 New Varieties of Rice Will be Introduced this Year. (2022-03-13) [2023-06-16]. https://tech.huanqiu.com/article/47AhLuLV82R.

广州高新区发布. 2022. 黄埔这座小岛上,崛起新地标. (2022-06-06)[2023-07-16]. https://huacheng.gz-cmc.com/pages/2022/06/06/b3b422b2767d435cbe320ade21db6d5c.html.

Guangzhou High-Tech Zones Announcement. 2022. The Emergence of Eew Landmarks on the Island of Huangpu. (2022-06-06) [2023-07-16]. https://huacheng. gz-cmc.com/pages/2022/06/06/b3b422b2767d435cbe320ade21db6d5c.html.

广州黄埔发布. 2021. 这个被袁隆平相中的黄埔小岛惊艳升级!“都市锦田”美了美了. (2021-06-21)[2023-08-16]. https://mp.weixin.qq.com/s/S5sEN96M6LTdb2Yf-9rlXA.

Guangzhou Huangpu Announcement. 2021. This Huangpu Island, Which has Caught the Attention of Yuan Longping, has Undergone a Stunning Upgrade! "An Urban Jintian" has Become Even More Beautiful. (2021-06-21) [2023-08-16]. https://mp.weixin.qq.com/s/S5sEN96M6LTdb2Yf-9rlXA.

郭焕成,刘军萍,王云才. 2000. 观光农业发展研究. 经济地理,20(2):119-124.

Guo Huancheng, Liu Junping and Wang Yuncai. 2000. The Study On Development Of Tourism Agriculture. Economic Geography, 20(2): 119-124.

郭思琦,汤铭明,张小悦,刘颖颖. 2022. 春耕正当时!“隆平田”开耕. (2022-03-12)[2023-07-16]. https://news.ycwb.com/2022-03/12/content_40628779.htm.

Guo Siqi, Tang Minming, Zhang Xiaoyue, and Liu Yingying. 2022. Spring Plowing is Underway! "Longping Fields" have Started Cultivation. (2022-03-12) [2023-07-16]. Https://news.ycwb.com/2022-03/12/content_40628779.htm.

韩平阳,汪民. 2021. 基于近20年土地利用变化的武汉市都市农业功能水平研究. 江苏农业科学,49(12):209-214.

Han Pingyang, and Wang Min. 2021. Research on the Functional Level of Urban Agriculture based on Land Use Changes in the Past 20 Years in Wuhan City. Jiangsu Agricultural Sciences, 49(12): 209-214.

贺艳华,李民,宾津佑,周国华,唐承丽. 2017. 近10年来中国城乡一体化空间组织研究进展与展望. 地理科学进展,36(2):219-230.

He Yanhua, Li Min, Bin Jinyou, Zhou Guohua, and Tang Chengli. 2017. Progress and Prospect on Spatial Organization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in China Since 2006. Progress in Geography, 36(2): 219-230.

黄东佳. 2011. 广东传统农业地区耕地流转案例研究. 热带地理,31(3):293-296.

Huang Dongjia. 2011. Land Circulation in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Area: A Case Study in Guangdong Province. Tropical Geography, 31(3): 293-296.

黄修杰,李欢欢,熊瑞权,黄丽芸. 2013. 基于SWOT分析都市农业发展模式研究——以广州市为例.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34(6):107-112.

Huang Xiujie, Li Huanhuan, Xiong Ruiquan and Huang Liyun. 2013. Study on Urban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Model Based on the SWOT Analysis: A Case Study of Guangzhou City. Chines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Regional Planning, 34(6): 107-112.

洪迎秀,张玉婷,陈月婷,赖晟涵. 2022. 数字农田试验基地:从化艾米稻香小镇调研实录——“中国乡村振兴的广东样本”系列调研报告(三十七). (2022-12-07)[2023-07-16]. https://theory.southcn.com/node_4274ee5d35/4e0f5eb24a.shtml.

Hong Yingxiu, Zhang Yuting, Chen Yueting, and Lai Maohan. 2022. Digital Farmland Experimental Base: Research Record of Amy's Rice Town in Conghua-Research Report Series on "Guangdong's Sampl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China" (Report Thirty-Seven). (2022-12-07) [2023-07-16]. https://theory.southcn.com/node_4274ee5d35/4e0f5eb24a.shtml.

廖靖文,苏韵桦. 2021. 广州海珠有个全新都市农园,主打“生态+幸福”. (2021-08-24)[2023-07-21]. https://huacheng.gz-cmc.com/pages/2021/08/24/ec96d2a1a0b9467c8dad65d6e0fa40b7.html.

Liao Jingwen, and Su Yunhua. 2021. There is a Brand-new Urban Agriculture in Haizhu, Guangzhou, with a Focus on "Ecology+Happiness". (2021-08-24)[2023-07-21]. https://huacheng.gz-cmc.com/pages/2021/08/24/ec96d2a1a0b9467c8dad65d6e0fa40b7.html.

李雪莲,张福伟. 2020. 隆平国际现代农业水稻公园在广州开园.(2020-04-03)[2023-07-21]. https://sannong.cctv.com/2020/04/30/ARTITzrbaEdcAYBx9yFs61wV200430.shtml.

Li Xuelian, and Zhang Fuwei. 2020. The Yuan Longping International Modern Agriculture Rice Park is Now Open in Guangzhou. (2020-04-03)[2023-07-21]. https://sannong.cctv.com/2020/04/30/ARTITzrbaEdcAYBx9yFs61wV200430.shtml.

龙成志,卿前龙. 2014. 基于顾客价值的都市农业发展战略研究. 广东农业科学,41(23):195-200.

Long Chengzhi, and Qing Qianlong. 2014. Research on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Urban Agriculture Based on Customer Value. Guangdong Agricultural Sciences, 41(23): 195-200.

罗珂,郭雨露,何豫,张嘉铭,何微丹,林楚阳. 2021. 国土空间规划乡村规划政策系列研究——耕地占补平衡政策梳理研究报告. 广州: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56-60.

Luo Ke, Guo Yulu, He Yu, Zhang Jiaming, He Weidan, and Lin Chuyang. 2021. Research Series on Land Spatial Planning and Rural Planning Policies-Research Report on Policy Review of Cultivated Land Occupation and Compensation Balance. Guangzhou: Guangzhou Urban Planning & Design Survey Research Institute, 56-60.

李洪庆,刘黎明. 2010. 现代城郊农业功能定位和布局模式探讨——以北京市为例. 城市发展研究,17(8):62-67.

Li Hongqing, and Liu Liming. 2010. Research on Evolution of Spatial Structure of Land Use Intensity in the Market Reform Era: A Case Study of Residential Land in Beijing. Urban Studies, 17(8): 62-67.

刘春芳,张志英. 2018. 从城乡一体化到城乡融合:新型城乡关系的思考. 地理科学,38(10):1624-1633.

Liu Chunfang, and Zhang Zhiying. 2018. From Town-Country Integration to Urban-rural Integration: New Thinking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38(10): 1624-1633.

南方日报. 2018. 乡村振兴战略获技术青年青睐,“80后90后”到广州从化争当“新农民”. (2018-07-30)[2023-07-16]. http://dara.gd.gov.cn/gz3421/content/post_1500922.html.

Nanfang Daily. 2018. The Rural Vitalization Strategy Gains Favor among Young Technologists as the Post-80s and Post-90s Generation Strive to Become "New Farmers" in Conghua, Guangzhou. (2018-07-30) [2023-07-16]. http://dara.gd.gov.cn/gz3421/content/post_1500922.html.

农都里. 2022. 让您可以在CBD里有块自己专属的“私家菜园”. (2022-01-12)[2023-07-16]. https://mp.weixin.qq.com/s/xBGL6aVECdRRPvey_FtU0A.

Nong Duli. 2022. To Have Your Own Exclusive "Private Vegetable Garden" within the CBD. (2022-01-12) [2023-07-16]. Https://mp.weixin.qq.com/s/xBGL6a VECdRRPvey_FtU0A.

王全辉,刘义诚. 2012. 中国都市农业发展模式研究和可持续发展建议. 中国农学通报,28(32):166-170.

Wang Quanhui, and Liu Yicheng. 2012. Research on Development Pattern of Urban Agriculture and the Suggestion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China.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28(32): 166-170.

王文婷. 2012. 都市型现代农业对城乡一体化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以兰州市为例. 中国集体经济,(30):6-7.

Wang Wenting. 2012.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Urban-based Modern Agriculture on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A Case Study of Lanzhou City. China Collective Economy,(30): 6-7.

王晓君,吴敬学,蒋和平. 2017. 我国都市型农业发展的典型模式及驱动机制——基于14个大中城市案例研究. 农业现代化研究,38(2):183-190.

Wang Xiaojun, Wu Jingxue, and Jiang Heping. 2017. The Development Patterns and the Driving Mechanism of Urban Agriculture in China: A Case Study of 14 Large and Medium Cities.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38(2): 183-190.

新华社. 2019.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 (2019-05-05)[2023-07-16]. http://www.qstheory.cn/yaowen/2019-05/05/c_1124453855.htm.

Xinhua News Agency. 2019.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and the State Council recently released the Decision on Establishing and Improving the Institution, System, Mechanism and Policy Frame Work for Integrated Urban-Rural Development. (2019-05-05) [2023-07-16]. http://www.qstheory.cn/yaowen/2019-05/05/c_1124453855. htm.

杨振山,蔡建明. 2006. 都市农业发展的功能定位体系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5):29-34.

Yang Zhenshan, and Cai Jianming. 2006. Positioning Role and Function of Urban Agriculture.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5): 29-34.

杨志建,赵飘飘. 2022. 一方乐田:广州都市农园的价值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2022-05-18)[2023-07-16]. Https://m.thepaper.cn/baijiahao_18145302.

Yan Zhijian, and Zhao Piaopiao. 2022. Happy Farmland: The Value Innov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Urban Agricultural Gardens in Guangzhou. (2022-05-18)[2023-07-16]. https://m.thepaper.cn/baijiahao_18145302.

杨其长. 2022. 以都市农业为载体,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中国科学院院刊,37(2):246-255.

Yang Qichang. 2022. Promoting Development of Urban-Rural lntegration by Urban Agriculture. Bulletin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37(2): 246-255.

尧珏,邵法焕,蒋和平. 2020. 都市农业新产业和新业态的发展模式研究——以青岛市为例. 农业现代化研究,41(1):55-63.

Yao Jue, Shao Fahuan, and Jiang Heping. 2020. The Development Models of the New Urban Agricultural Industry in China:A Case Study of Qingdao City.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41(1): 55-63.

周灿芳,梁俊芬,黄红星. 2020. 粤港澳大湾区都市农业建设分析. 科技管理研究,40(6):121-127.

Zhou Canfang, Liang Junfen, and Huang Hongxing. 2020. Analysis on Urban Agriculture Construction in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 40(6): 121-127.

周德,戚佳玲,钟文钰. 2021. 城乡融合评价研究综述:内涵辨识、理论认知与体系重构. 自然资源学报,36(10):2634-2651.

Zhou De, Qi Jialing, and Zhong Wenyu. 2021. Review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Evaluation: Connotation Identification,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System Reconstruction.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36(10): 2634-2651.

文章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