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缘环境解析的理论与方法”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地缘环境解析的理论与方法
    胡志丁, 葛岳静, 刘建忠
    热带地理. 2021, 41(6): 1-2.
  • 地缘环境解析的理论与方法
    叶帅, 李永宁, 胡志丁, 葛岳静, 王淑芳, 刘玉立
    热带地理. 2021, 41(6): 1121-1131. https://doi.org/10.13284/j.cnki.rddl.003404

    文章将理论建构与案例分析相结合,首先提出地缘介质概念,论证了地理环境的介质属性及其传导权力的效率差异,并阐明不同地缘介质的地缘功能,然后以乌克兰为案例,揭示地缘行为体挖掘并利用地理环境的介质属性进行权力施动的空间实践及其产生的地缘环境效应。结果表明:1)地处地缘战略交汇区的乌克兰,其地理环境的介质属性显著,这为地缘行为体在乌克兰进行权力施动提供了空间中介。2)乌克兰地理环境中各介质要素的地缘功能及其对地缘行为体权力传导的效率差异明显。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具有地缘安全功能,自然资源的地缘经济功能强大,政党和民族的地缘政治功能较强,语言和宗教的地缘文化功能较为凸显。自然资源、政党、民族、宗教的介质属性较强,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的介质属性在逐渐减弱。3)不同地缘行为体(利益集团)争相利用地理环境的介质属性进行权力的空间施动,使其在乌克兰的地缘位势此消彼长,致使乌克兰地缘环境激烈震荡。从地缘介质的视角探索权力施动的空间实践及其效应,对提升中国在周边的地缘影响力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 地缘环境解析的理论与方法
    袁广盛, 安宁
    热带地理. 2021, 41(6): 1132-1141. https://doi.org/10.13284/j.cnki.rddl.003412

    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是一种在社会科学中广泛应用的研究方法。文章主要探讨了话语分析在地缘环境解析中的应用现状和前景。首先,对话语分析涉及的概念、理论和路径进行了辨析,展示了话语分析在人文地理学研究中的案例,重点关注了话语分析在地缘环境解析中的应用。其次,对比了地缘环境解析中的其他常用方法,加深对话语分析方法特点的了解,同时讨论了话语分析在未来地缘环境解析中运用的其他可能。最后,结合当下地理学研究方法不断创新的大背景,讨论了话语分析作为一种相对比较传统的研究方法在地缘政治学,或广泛一点,人文地理学中所扮演的角色和作用。

  • 地缘环境解析的理论与方法
    马腾, 李永宁, 李一杰, 李银河, 杜德斌, 胡志丁
    热带地理. 2021, 41(6): 1142-1152. https://doi.org/10.13284/j.cnki.rddl.003403

    基于地缘环境的“地理位置—地缘关系—地缘结构”分析框架,对北极地区的地缘环境进行全面解析,并进一步分析“冰上丝绸之路”对北极地区地缘环境的影响。研究发现:1)北极地区地缘环境复杂,地理位置上,北极位于地球最北端,蕴含着丰富的资源,拥有极高的战略价值,是世界主要国家争夺的对象;地缘关系上,涉及到的主体与主题繁多,主要包括北极国家、近北极国家和原住民相互之间的关于领土、经济、能源、权利等多样议题;地缘结构上,北极地区地缘结构经历了“美苏争霸”—“破冰合作”—“新一轮竞赛”3个阶段的演变,当前结构呈现出“中心—次中心—外围”的特征。2)“冰上丝绸之路”的提出顺应了气候变化的趋势,推动北极地区区域合作,近北极国家参与北极事务,原住民保护,从而使地缘结构的中心更加稳定,地缘体之间联系更加紧密,并且进一步拓展了地缘关系网络。

  • 地缘环境解析的理论与方法
    李希雅, 杜德斌, 陈俊华, 夏启繁
    热带地理. 2021, 41(6): 1153-1165. https://doi.org/10.13284/j.cnki.rddl.003395

    在厘清空间视角下权力作用机制的基础上,构建地缘位势模型,刻画“9·11”事件后中美俄在伊朗的地缘位势演化特征,结合国别研究尝试解读中美俄与伊朗的地缘关系,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美国在伊朗的地缘位势在负向高位区间频繁波动,俄罗斯的位势在正向中位区间小幅波动,美国和俄罗斯的波动呈现“强-强”机制,中国的位势变化则与其较为剥离,呈“S”型曲线大幅增长。2)中美俄在伊朗的地缘位势是地理位置、地缘外交、地缘经济和地缘文化各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地理位置是基底要素,地缘外交是决定要素,地缘经济是驱动要素,地缘文化是协作要素。3)中伊的地缘战略空间互补性重叠,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双边经贸依赖的加深提升着地缘关系的强度和密度;美伊的地缘关系偶有缓和但总体较差,呈现出的波动性是国内政治生态和国际政治环境下的双重应答;俄伊地缘关系紧密缘于传统地理空间邻近和地缘战略考量,两国间存在着由经济利益、政治选择、安全保障等各种因素构成的稳定却复杂的地缘关系网络。

  • 地缘环境解析的理论与方法
    李鹏, 姚路超, 林郁倩, 封丹
    热带地理. 2021, 41(6): 1166-1174. https://doi.org/10.13284/j.cnki.rddl.003408

    通过对情感地缘政治早期的经典和国际学术期刊论文的梳理,对情感地缘政治的起源、主要议题进行了总结。研究发现,情感地缘政治打破了传统地缘政治理论中情感与理性的二元对立,将情感引入地缘政治分析的中心位置。借用非表征理论,情感地缘政治将地缘政治分析中的个人情感从以往边缘化的角色变成了核心的研究议题。目前西方情感地缘政治的议题主要围绕“日常生活-情感-全球政治”的权力几何关系展开,一方面从宏观上构建不同情感与政治行动的结构关系,另一方面从微观尺度解析不同文化背景中情感如何被地方化的生产并与全球地缘政治事件互动。研究的议题主要包括对于全球恐惧情感的批判地缘政治研究,日常生活与地缘政治的关系,以及情感对于外交政策的影响3个方面。

  • 地缘环境解析的理论与方法
    胡志丁, 顾斐菲, 黄艺丹, 杜德斌
    热带地理. 2021, 41(6): 1175-1187. https://doi.org/10.13284/j.cnki.rddl.003402

    北极地区历来是相关涉域国家博弈的战略高地。特别是21世纪以来气候变化的影响愈发显著,高度敏感的北极地区正在经历海冰的加速消融,掀起地缘政治学科对其的研究热潮。文章通过梳理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98篇北极地缘政治文献,归纳了西方地缘政治视角下的北极研究发展脉络、视角转向和热点议题,并展望未来北极地缘政治研究的发展趋势。结果发现:1)西方学界对北极地缘政治的研究领域广泛,主题丰富,研究规模总体上呈现波动增长态势;2)西方的北极地缘政治研究涵盖了古典、批判、流行、女性主义等多元地缘政治视角,研究内容以政治、经济为主,地缘政治文化研究相对匮乏;3)地缘政治、经济、文化视角的交叉融合趋势愈发明显;4)未来北极地区地缘政治研究将在理论框架研究、跨学科研究和情感文化等非物质领域产生新的研究思路与方向。

  • 地缘环境解析的理论与方法
    彭飞, 胡锦琳, 伏捷, 富宁宁
    热带地理. 2021, 41(6): 1188-1198. https://doi.org/10.13284/j.cnki.rddl.003398

    水产品贸易是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水产品有效供给、维护渔业产业链的重要措施。优化水产品贸易网络对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和扩展国际贸易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借助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选取2000—2019年“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水产品贸易数据,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测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水产品贸易网络结构特征,进而分析沿线国家水产品贸易市场结构和产品结构。研究发现:1)2000—2019年“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水产品贸易变化可划分为2个阶段,其中第一阶段(2000—2008年)为平稳增长期,第二阶段(2009—2019年)为波动发展期。2)水产品贸易网络密度逐渐增大,空间集聚和网络凝聚力逐渐增强,网络的可达性不断提高,呈现小世界的特性。3)水产品贸易网络的核心—边缘结构较为稳定,核心国家的贸易联系紧密,贸易额占整体的一半以上,多边、双边贸易流存在差异,贸易网络的空间非均质性特征凸显;地理区位及距离对其组团有间接的影响,社团划分呈现层级性和地理临近组团的特点。4)水产品贸易网络的空间分异特性较为明显,重要节点国家主要集中在中国和东南亚国家,中间中心度高的国家和接近中心度排名靠前的国家具有趋同性,非洲东部及红海沿岸国家的网络中心性影响力较弱。5)在核心国家的水产品市场结构中,中国占据较大份额;国家间的关系变化引起市场结构发生调整;中国水产品进出口品种结构比较单一,进口和出口产品分别主要集中在冻鱼和水产品制品。

  • 地缘环境解析的理论与方法
    王武林, 龚姣, 林珍
    热带地理. 2021, 41(6): 1199-1208. https://doi.org/10.13284/j.cnki.rddl.003396

    “冰上丝绸之路”倡议为沿线国家贸易发展提供了机遇,可加速经济要素跨国流动,促进全球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基于2019年37个“冰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贸易数据,运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研究37个“冰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贸易网络的拓扑结构特征、贸易社团及节点中心性的地理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贸易网络具有良好的互通性和扩散性,且具有小世界特征和无标度性质,两极分化较为显著;2)贸易网络呈现出明显的“核心—边缘”圈层结构特征,德国、中国、美国、荷兰处于核心圈层,是贸易网络的枢纽;3)贸易网络可划分为1个北美社团、1个以东亚国家为主的社团和3个以欧洲国家为主的社团,其空间分布表现出连续性特征,各社团内部贸易联系密切,中国是所属社团的核心;4)贸易网络呈现出枢纽辐射式和全连通式共存的结构,强度中心性呈嵌入式的单元格局,接近中心性呈集中连片区块状分布特征,中介中心性的极化现象较为明显。

  • 地缘环境解析的理论与方法
    胡平平, 武友德, 李灿松, 曹逸凡, 王敏
    热带地理. 2021, 41(6): 1209-1221. https://doi.org/10.13284/j.cnki.rddl.003413

    以全球恐怖主义数据库(GTD)的研究数据为基础,运用地学空间统计分析方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2000-2018年东南亚发生的恐怖主义事件进行时空演变特征分析及其参与组织的社会网络关联解析,得出以下结论:1)东南亚恐怖主义发展态势呈现显著的阶段性波动增长,在空间上表现为明显的集聚性,由2000-2013年的两极集聚中心转变为2014-2018年的三级集聚中心。2)东南亚恐怖主义组织众多,恐怖组织类型复杂,各恐怖组织及独狼型恐怖主义之间通过情报、资源及人员交流等方式进行联系,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跨地区恐怖组织网络;以伊斯兰祈祷团(JI)为代表的东南亚恐怖组织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利用域外组织的支持建立了一个横跨多国、分工明确的4M活动网络,并利用此活动网络进行资金筹集、人员培训、策划活动等。3)东南亚恐怖主义迅速发展有其深层次原因,既有地区内部社会文化、政治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又有区域外恐怖主义势力的干预。

  • 地缘环境解析的理论与方法
    申玉坤, 骆华松, 洪菊花, 梁茂林, 叶帅
    热带地理. 2021, 41(6): 1222-1235. https://doi.org/10.13284/j.cnki.rddl.003399

    以拉丁美洲33个主权国家为研究对象,从国际、区域、国内3个尺度出发,构建了基于“一带一路”的拉丁美洲地缘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对其地缘风险予以评价,利用地理探测器对拉丁美洲三大地理区域的地缘风险空间分异格局驱动因子群予以精准识别。结果表明:1)基于“一带一路”的拉丁美洲地缘风险空间异质性显著,地缘风险指数、国际地缘风险、区域地缘风险以及国内地缘风险下的政治风险和生态环境风险均表现为南美洲地区最高,墨西哥及中美洲地区次之,加勒比地区最低的空间格局;国内地缘风险表现为墨西哥及中美洲地区最高,南美洲地区次之,加勒比地区最低;经济风险表现为南美洲地区最高,加勒比地区次之,墨西哥及中美洲地区最低;社会风险表现为加勒比地区最高,南美洲地区次之,墨西哥及中美洲地区最低;双边关系风险表现为墨西哥及中美洲地区最高,加勒比地区次之,南美洲地区最低。2)各因子群对三大地理区域地缘风险空间分异格局的作用力各不相同。对南美洲地区作用力显著的因子群主要有政治风险、国际地缘风险和社会风险等;对墨西哥及中美洲地区作用力显著的因子群主要有经济风险、双边关系风险、国际地缘风险、政治风险等;对加勒比地区作用力较大的因子群主要有社会风险、国际地缘风险、政治风险、双边关系风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