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raditional Market Towns and Linpan Settlements in Chengdu Plain: A Case Study of Pi County, Chengdu City

  • Xueyuan Huang ,
  • Lei Zhang ,
  • Lian Zhou
Expand
  • College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engdu 611130, China

Received date: 2020-03-08

  Revised date: 2020-05-19

  Online published: 2020-10-10

Highlights

Linpan is a unique, scattered rural settlement in Chengdu Plain. Linpan residents exchange materials and information in the market town, which is the central node of the traditional era.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raditional market towns and Linpan settlements is developed on the basis of certain natural and social conditions, which are the manifestation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land in Chengdu Plain. This study took Pi county as an example, as it represents 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 of Linpan in Chengdu plain. According to modern maps and relate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this study revealed the changes in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Linpan settlements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market towns in Pi County in 1947, 1970, 1985, 2000, and 2018, using GIS spatial analysis, 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 Euclidean distance, Gini coefficient, and other methods.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First, there are clear spatial differences in the distribution of Linpan settlements in different periods. From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periods, before economic reforms and liberalization, the distribution of Linpan settlements was affected by its political and economic center. Thereafter, the distribution of Linpan settlements demonstrat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omogenization and rapid development. However,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has fundamentally changed the scattered characteristics of Linpan settlements, and its aggregation degree has considerably increased. From the distribution changes over time, the high-density Linpan settlements tend to distribute around the traditional market towns and urban built-up areas. Second, the market radius of the traditional market town is about 3 km, and the traffic condition primarily determines the site selection of the traditional town. Before the en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 location of the market town was affected by waterway traffic. Afterwards, the transportation convenience introduced by waterway traffic was replaced by land traffic. Third, the equilibrium degree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raditional market towns in different periods, is in the following order: 1985 > 2000 > 1970 > 2018 > 1947. The distribution of traditional market towns would tend to be balanced with the self-organizing behavior of Linpan residents and the regulation and control of relevant policies. However, because of an increase in policy intervention in the early stage of economic reforms and liberalization, the market town is no longer affected by the spontaneous activities of Linpan residents. The trading space of the market and town has changed from the traditional streets, squares, teahouses, and clubhouse gates to facilities and indoor fixed places. Finally, Linpan settlements are distributed along the river system. In the traditional perio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npan settlements and the major roads was not significant. However, currently, the Linpan settlements are distributed along the road. Based on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several periods, this study reveals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evolution process of traditional market towns and Linpan settlements and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Moreover, this can provide a new perspective for the orderly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space in Chengdu Plain.

Cite this article

Xueyuan Huang , Lei Zhang , Lian Zhou .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raditional Market Towns and Linpan Settlements in Chengdu Plain: A Case Study of Pi County, Chengdu City[J]. Tropical Geography, 2020 , 40(5) : 856 -867 . DOI: 10.13284/j.cnki.rddl.003274

林盘是成都平原农居与外界环境共同形成的复合型农村散居聚落形态,集生产、生活、生态与景观于一体,且其景观特性集中体现于多个林盘单元的集合(陈秋渝 等,2019)。故在广义上可以将多个林盘单元组成的大型林盘称之为林盘聚落(刘勤 等,2017),亦可称为林盘居民点(席建超 等,2014)。施坚雅(Skinner, 1964)将这种聚落形式称为“分散型”村庄。黄宗智(2000)则认为作为移民者的乡村居民随田散居,乡民之间关系松散,而乡际关系则较为密切。更进一步说,林盘与林盘在平面关系上松散,林盘与上一级市场——场镇在竖向关系上紧密。林盘居民点作为成都平原“分散型”村庄的中心地(马仁锋 等,2019),传统场镇作为林盘居民点的重要中心节点,是乡村居民适应成都平原移民环境的智慧结晶,乡民在生产、生活中的许多方面都依赖于场镇(方志戎,2013;王笛,2018)。
近年来,由于农业产业化与城镇化进程的发展,林盘内部功能的欠缺,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导致林盘空心化、居民老龄化程度增加(杨晓艺,2011),严重阻碍着乡村的发展与振兴。成都市目前在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要求下,开始大力保护和修复深具美学价值、田园价值和具有深厚传统文化的川西林盘,以城乡协调的发展模式(Chen et al., 2011)与产村融合的规划模式(曾帆 等,2017)对林盘聚落体系进行保护与开发。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场镇作为城乡之间的纽带,场镇的发展变化关系到周边林盘居民的整体生活水平,显得格外重要。因此,厘清成都平原“传统场镇-林盘居民点”空间结构体系和特色构成,审视林盘居民点数量与空间格局变化特征,有助于当代城镇建设者们进一步加强对林盘聚落体系的理解和认知,保护和传承林盘聚落特色,促进传统场镇的可持续发展。
一个地区的乡村聚落空间分布与结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其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组织形式和相互关系(任平 等,2014)。近年来,在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的驱动下,部分学者对乡村聚落形态和空间分布规律、乡村聚落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乡村空间重构等方面进行研究,研究方法主要为遥感影像提取与判读技术、GIS空间分析方法、景观生态学分析等定量分析方法与参与式农村评估等定性方法相结合(韩非 等,2011;郭晓东 等,2013;席建超 等,2014;屠爽爽 等,2019)。但是,已有研究缺乏对中宏观尺度,基于传统居住文化特点以及历史文献资料整理进行较长时期的乡村居民点结构体系的研究(张佰林 等,2016;杨忍 等,2018)。现阶段平原农区农业主导型乡村正在走向分化,部分地区通过实施“迁村并居”和改造传统产业,逐渐走上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道路,人居环境、就业结构、地域空间和城乡关系随之发生变化(屠爽爽 等,2019),然而成都市远郊及以外的大多数村域仍处于空间形态与社会经济重构的初始阶段。以往对成都平原林盘聚落的研究只涉及到清末以前(方志戎 等,2011)和近30年林盘聚落的发展变化(郭滢蔓,2017a;张晴,2018)层面,20世纪初到改革开放以来成都平原的经济、社会、文化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个时段乡村聚落怎样及如何发生相应的变动尚不明确。本文拟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通过近现代地图与地理信息,结合历史文献与实地考察,以不同时间断面研究林盘居民点与传统场镇的空间关系与分布格局,客观掌握林盘居民点的分布规律,以期为林盘、场镇的拆并、选址和保护改造提供科学依据,对支持成都平原当前林盘居民点整理规划和统筹城乡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1 研究区概况

郫县位于成都平原和都江堰灌区的核心地带(图1),在空间形态和社会形态上保持了传统林盘村落的典型地域特征。2017年郫县更名为郫都区,全区总面积为437.5 km2,辖13个镇,3个街道办事处,户籍人口60.09万人,其中乡村人口28.86万人(郫县党史地方志办公室,2017)。郫县历史悠久,在明朝天顺年间(公元1457—1464年)便已发展为一个较完整的城镇,且在明、清至民国的佃农经济时期,郫县实行的是押租制与货币地租(方行,2012),农民需将农副产品交换为货币用以交纳地租,促进了当地场镇的发展。作为成都平原林盘聚落的核心区,“四川郫都林盘农耕文化系统”已成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现存林盘数量多、变化快,备受政府相关部门和广大学者的关注。
图1 郫都区区位图

Fig.1 Location of the Pidu District

2 数据与方法

2.1 数据来源与预处理

为进一步理解林盘聚落体系的发展变化,并考虑到数据准确性与丰富性,本文选取郫都区档案馆与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室收藏的民国佃农经济末期的1947年《郫县全图》(1∶50 000)、农业集体化经济时期的《1970年渠系改造前郫县旧水系图、地形图》(1∶50 000)、改革开放初期的1985年《郫县地图》(1∶100 000)、快速城镇化初期的2000年《郫县地图》(1∶41 000)所记录的地理信息,以及郫都区农业农村与林业局提供的2018年郫都区林盘布点现状图(1∶1 000)与现代林盘(郫都区农业农村与林业局对“现代林盘”的定义为:现状生态本底条件好,景观形态完整,具有良好的整体规模效应,“田、林、水、院”基本要素齐全,占地规模10亩以上,植被覆盖率大于1/3的林盘)居民点调查资料作为数据来源,以作阶段性典型时间断面进行对比研究。
数据预处理主要为:1)提取地图中的地名信息进行统计,对地名数据进行筛选并将无关地名剔除。2)将镇、场、乡与乡村居民点数据划分为传统场镇与林盘居民点两大类。得到1947年场镇18个与林盘居民点369个,1970年场镇22个与林盘居民点338个,1985年场镇21个与林盘居民点422个,2000年场镇20个与林盘居民点724个,2018年场镇15个与林盘居民点340个。3)在ArcGIS10.5中以郫都区2019年Google earth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为基准,对上述的5张地图进行地理配准后,提取乡镇边界、主干路网、河流水系等信息。4)将传统场镇与林盘居民点抽象为点状要素,在ArcGIS10.5中标注传统场镇与林盘居民点的位置,传统场镇与林盘居民点的定点取其几何中心。

2.2 研究方法

2.2.1 核密度估算

采用核密度估算(郭滢蔓 等,2017b;李淑娟 等,2019)分析林盘居民点的空间分布特征。在核密度分析的基础上,利用不同年份的林盘居民点核密度栅格数据,进行地图代数运算(Yang et al., 2015),得到林盘居民点密度变化率栅格图,揭示其时空动态变化特征。通常用Rosenblatt-Parzen核估算,表达式为:
f x , y = 1 n h i = 1 n K d i h
式中: f ( x , y )为位于 ( x , y )位置的密度估算(个/km2);n为观测数值;h为带宽或平滑参数,本文h设置为1 km;K为核函数;di ( x , y )位置距第i个观测位置的距离。 f ( x , y )值越大, ( x , y )位置林盘居民点密度越大; f ( x , y )值越小, ( x , y )位置林盘居民点密度则越小。

2.2.2 欧氏距离

采用欧氏距离(郭亚琳 等,2016;杨忍,2017)分析传统场镇的市场半径以及林盘居民点与传统场镇的空间关系,其表达式为:
D o i j = ( x i - x j ) 2 + ( y i - y j ) 2 + ( z i - z j ) 2
式中:Doiji林盘居民点到j场镇的欧氏距离;xiyixjyj分别为第i个林盘居民点和第j个场镇点的经纬度坐标;zizj为第i个林盘居民点和第j个场镇点在空间垂直方向上的坐标,以海拔表示。欧式距离可以度量场镇市场半径分布差异的对比,反映了林盘居民点在以场镇为中心的一定活动半径内的空间分布状况,进而找出场镇市场半径内林盘居民点的分布变化规律。Doij值越大,林盘居民点距离传统场镇越远;Doij值越小,林盘居民点距离传统场镇则越近。

2.2.3 基尼系数

采用基尼系数分析林盘居民点和传统场镇的空间分布均衡关系(郭凌 等,2015),其表达式为:
G i n i = - i = 1 N P i l n P i / l n N
C = 1 - G i n i
式中:Gini为基尼系数;C为分布均衡度;Pi为空间要素在各分区所占百分比;N为分区个数。基尼系数是以传统场镇市场半径内林盘居民点分布情况,衡量传统场镇分布均衡程度的重要指标;其中, 0 C 1C值越大,表明传统场镇在各个区域的分布均衡程度越高。

2.2.4 缓冲区叠加分析

为了解主干路网与主干河流和各支流、斗渠对林盘居民点在空间分布上的影响,运用Acrgis10.5分析工具提取研究区域5个时期的主干路网与水系等信息,根据研究区的特征,建立多级不等距的缓冲区(方健 等,2017),再使用Intersect工具叠加各时期的林盘居民点要素,统计不同缓冲区内的林盘居民点分布情况,以此直观分析各影响因素与林盘居民点分布之间的关系。

3 结果与分析

3.1 林盘居民点的空间分布特征与演化分析

3.1.1 空间分布特征

郫县林盘居民点的分布密度及空间分布特征如图2所示。1947年,林盘居民点在分布上形成了以县城郫筒镇为核心的集中式分布,最高密度达到10.46个/km2,其他地区分布密度较为稀疏,但大体分布在场镇附近(图2-a)。1970年,林盘居民点的最高密度与1947年相比有所降低,为6.67个/km2,在高密度区斑块分布上呈现出“南密北疏”的特点,有明显向南部偏移的趋势,郫筒镇周边林盘居民点密度较高,但已不再以其为核心,高密度区大多分布在南部的场镇周边(图2-b)。1985年,林盘居民点分布趋于均衡,最高密度为7.75个/km2,高密度区整体上围绕场镇分布,低密度区较1970年有明显减少(图2-c)。2000年,林盘居民点整体密度较1985年有较大提高,最高密度达到11.46个/km2,但在东南部靠近成都市的区域,林盘居民点明显减少(图2-d)。2018年,林盘居民点的分布呈现出“北密南疏”的特点,且林盘居民点的聚集程度较高,林盘居民点的最高密度较前几个时期有显著升高,达到16.76个/km2图2-e)。
图2 郫县林盘居民点密度变化

Fig.2 Density change of Linpan settlements in Pi County

3.1.2 空间分布演化分析

从不同时期林盘居民点核密度动态变化率来看,1947—1970年,郫县南部林盘居民点明显增多,中部与北部则大体呈降势,增势的斑块呈聚集性(图3-a)。这主要是因为1947年为民国佃农经济时期,郫筒镇为郫县经济政治中心,而在1950—1983年,郫县属于位于其南面且相邻的温江专区管辖,反映出林盘聚落分布的外源性影响。1970—1985年,林盘居民点的增势大于降势,且分布均衡(图3-b),造成如此现象是由于土地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极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荒地得以开垦,随田散居的特点使得农民就近建造房屋,从而产生新的林盘聚落,致使林盘聚落扩张。1985—2000年,林盘居民点的增势依然强劲,林盘居民点密度增加最大值达到年均0.67%,但在靠近成都市区的东南部开始呈现降势(图3-c)。2000—2018年,受快速城镇化的影响,靠近成都市区的东南部林盘聚落几乎完全消失,高密增加区在分布上较为靠近城市建成区与场镇发育而来的小城镇,尤其是目前正打造为“国家农业大公园”的唐昌镇,其周边生态本底优良,适合农业发展。总体来说,1947—2018年,林盘居民点密度增长区始终围绕传统场镇及城镇建成区分布(图3-e)。
图3 1947—2018年郫县林盘居民点核密度动态变化率

Fig.3 Change rates of estimated kernel density for Linpan settlements in Pi County during 1947-2018

综合上述分析,传统时期林盘居民点分布均衡度为:1985年>2000年>1970年>1947年,由于近年来受到快速城镇化的影响较大,2018年林盘居民点的分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城市建成区已不存在林盘居民点。对比以上5个时间点林盘居民点分布密度与场镇位置的关系,场镇所在位置林盘居民点密度远低于密度核心区域,说明二者之间存在明显的二元对立空间关系。但林盘居民点的高密度区斑块大多分布在场镇周边,且容易受政治经济中心的影响。林盘居民点与场镇交流密切,经济联系紧密,不容易因外界因素与人口外迁而导致聚落的消亡,其紧邻场镇分布的现象延续到了当前。

3.2 传统场镇的市场半径及分布均衡度分析

3.2.1 传统场镇的市场半径分析

为得到传统场镇的市场半径,对图4各半径内的林盘居民点数量进行统计,结果显示1947、1970、1985、2000与2018年各场镇3 km半径以内的林盘居民点分别占总数的90.24%、90.24%、90.28%、86.33%、93.53%,该半径内林盘居民点数量的比例具有高度稳定性,说明郫县传统场镇市场半径大致为3 km。
图4 郫县传统场镇市场半径分析

Fig.4 Analysis of market radius of traditional Market-towns in Pi County

对传统场镇3 km市场半径外的林盘居民点分布情况进行分析,1947年其主要集中分布在郫筒镇东部与北部(图4-a),且郫筒镇周边的太平乡、何武乡与庆合乡均未形成各自独有的场镇,推断其原因为郫筒镇作为高于“场镇”级别的“县城”,具有更大的市场半径;1970年呈散状分布(图4-b),原因是此时场镇的分布更加均衡,与1947年相比,明显往乡中心位置偏移,形成“一乡(镇)一场”的格局;1985年依然呈散状分布(图4-c),且与1970年相比,变化不明显;2000年转变为集中分布(图4-d),大多分布在县城郫筒镇与县域副中心唐昌镇周边,说明随着城镇发展,相较于其他场镇,郫筒镇与唐昌镇具有更高的级别而具有更大的市场半径;2018年呈散点分布且数量极少(图4-e),随着林盘居民点聚集程度的增加以及与场镇距离的拉近,传统场镇的市场半径愈发稳定。

3.2.2 传统场镇的空间分布均衡度分析

图4中每个场镇3 km市场半径内的林盘居民点数量进行统计(因乡村市场是定期而不是逐日开市,场镇的分布可以更为密集,方便更多的林盘居民在合适的时间赶场,故同一林盘居民点可能同时存在于多个场镇的3 km半径内)(表1),并对其进行基尼系数分析,分区个数分别为N 1947=18,N 1970=22,N 1985=21,N 2000=20,N 2018=15,根据公式(3)(4)可得:Gini1947=0.193 3,C 1947=0.806 7;Gini1970=0.173 1,C 1970=0.826 9;Gini1985=0.091 3,C 1985=0.908 7;Gini2000=0.160 0,C 2000=0.840 0;Gini2018=0.181 6,C 2018=0.818 4,结果表明各时期传统场镇市场半径内林盘居民点分布数量在郫县范围内差异较小,空间上表现为均衡分布。C 1985C 2000C 1970C 2018C 1947,说明传统场镇的空间分布均衡度随着市场体系的不断完善而逐渐提高,但在近年来的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受影响较大,特别是2018年郫县城镇化率高达72.45%,对乡村聚落结构体系形成了较大的冲击,从而导致分布均衡度较低。
表1 场镇3 km半径内林盘居民点数量变化表(1947—2018年)

Table 1 Quantity change of Linpan settlements within the radius of 3 km of the Market-town during 1947-2018

1947年 1970年 1985年 2000年 2018年
场镇名称 数量/个 场镇名称 数量/个 场镇名称 数量/个 场镇名称 数量/个 场镇名称 数量/个
郫筒镇 51 郫筒镇 28 郫筒镇 31 郫筒镇 48 郫筒街道
晨光场 33 晨光乡 30
永定场 41 三道堰(永定场) 15 三道堰镇 29 三道堰镇 61 三道堰镇 34
永兴场 40 永兴场 27 两路口(永兴场) 26 两路口镇 58 两路口(隶属安德镇) 33
花园场 34 花园场 12 花园镇 23 花园镇 25 花园镇 11
三元场 33 友爱场(三元场) 33 友爱乡(三元场) 26 友爱镇 55 友爱镇 21
新场 31 新民场(新场) 20 新民场(新场) 28 新民场镇 62 新民场镇 42
合兴场 30 红光场(合兴场) 24 红光乡(高店子) 30 红光镇 21 红光镇
德源场 26 德源场 21 德源乡(大禹庙) 20 德源镇 43 德源镇 28
马镇场 26 古城场(马镇场) 10 古城乡(马街) 19 古城镇 51 古城镇 31
犀浦场 23 犀浦镇 20 犀浦镇 33 犀浦镇 28 犀浦镇
何家场 19 何家场 25 清河乡(何家场) 28 清河镇 59 何家场(隶属友爱镇) 16
何家场 41
回龙场 18 合作场(回龙场) 18 合作乡(毛家桥) 20 合作镇 22 合作街道
太和场 14

团结场

(太和场、仁义场)

15

团结镇

(太和场)

28 团结镇 45 团结镇 33
仁义场 11
清平场 32 红星场 28 红星乡 26
龙家湾 30 崇兴场 23 崇兴乡 26 红兴镇 52
青杠树 23 安德铺 24 安德镇(安德铺) 25 安德镇 55 安德镇 26
青龙场 22 竹瓦铺 19 新胜乡(竹瓦铺) 23 新胜镇 44 新胜社区(隶属唐昌镇) 34
唐昌镇 19 唐昌镇 17 唐昌镇 47 唐昌镇(西) 31
唐昌镇(东) 31
安靖场 17 安靖乡(下两路口) 23 安靖镇 36 安靖镇 6
唐元场 13 唐元乡(万寿场) 24 唐元镇 63 唐元镇 32
鱼凫桥 14 西园街道

注:表中上标“Ⅰ”为丧失功能的场镇(相对于下一时期);上标“Ⅱ”为新增的场镇(相对于上一时期);上标“Ⅲ”为因区划面积的增大而并入的场镇;上标“Ⅳ”为城市建成区。

2000年以前传统场镇空间分布均衡度较高,是由于早期场镇主要服务于当地乡村社会,方便农民之间互通有无,场镇由林盘居民的自组织行为而产生,故而场镇市场半径内的林盘居民点分布数量较为稳定。场镇的状态会随着市场半径内林盘居民点数量而产生变化,如1947年郫筒镇市场半径内存在51个林盘居民点,远大于其他场镇,1970年郫筒镇南部边缘新增的晨光场分担了该范围内大半林盘居民点的市场需求,成为了新的交易场所,直到1985年依然保持稳定,但在2000年快速城镇化初期,晨光场便丧失交易功能,而到了2018年,郫筒镇已完全成为现代化城市;1947年的太和场与仁义场因为距离较近与功能重复而进行合并,合并后的团结场在1985年时市场半径内聚集的林盘居民点较1970年有所增多,并由“场”升格为“镇”,直至2018年依然保持稳定。以上情况均说明,传统场镇会随着林盘居民的自组织行为与相关政策的调控而不断趋于均衡状态。但由于改革开放初期政策干预力度的加大,场镇不再受林盘居民自发活动的影响,场镇交易空间由传统时代的街道、广场、茶馆与会馆门口等地转变为了设施化、室内化的固定场所。

3.3 传统场镇与林盘居民点空间分布变化因素

3.3.1 路网与水系对传统场镇空间分布的影响

陆路交通一直是影响传统场镇分布的重要因素。1947年郫县的道路为旧路与公路混用,至少有4条主干道路通向每个场镇,而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市场规模相应的扩大,以及1964年四川完成筑路计划,几乎把所有城市与大部分场镇纳入公路网,1970年乡村市场更多地出现在乡镇的外围甚至边缘,紧邻汽车道,除崇兴乡外皆有汽车道直通各个场,方便本地居民与外地商贩之间的商品交易。1985年郫县主干路网与1970年相比变化较小,对场镇的影响不明显。2000、2018年与之前相比,主要差别为郫县乡村公路的增加,以及乡村旅游背景下部分景观条件较好的农村机耕道的绿道化改造,这些乡村公路与绿道大多经过场镇,林盘居民通往场镇的交通条件越发便利。
在水系对场镇空间分布的影响方面,水路交通对场镇选址的重要性逐渐被陆路交通所取代。1949年以前,四川的航运成本比汽车运输低廉得多,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航运将成为物资运输的必然选择。1947年郫县主干河流旁的场镇有11个,占总场镇数的61.11%,场镇的商业中心区几乎都是距码头较近或相连的街道。而后,1970年主干河流旁的场镇仅有7个,占总场镇数的31.82%;1985年仅有6个,占总场镇数的28.57%,比例下降明显,说明水路交通已不再对场镇的选址造成影响。原因在于,1949年四川解放后,政府在发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同时,根据四川的地理特点和交通情况,迅速整治、疏通了都江堰各支流,使得水系资源主要为农田灌溉服务,船闸的使用给航运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同时,先后建成了密如蛛网的公路支干线,联通南北的铁路、公路在很短的时期内就取代了航运的历史使命。综合上述分析,对传统场镇空间格局产生重大影响的是交通技术的发展,在其冲击之下成都平原的场镇地位迅速改变。

3.3.2 路网与水系对林盘居民点空间分布的影响

1)距主要道路不同距离内的林盘居民点数量差异显著(表2)。从整体分布来看,交通因素在2000年以前对林盘居民点的分布影响较小。从不同时期分析,1947与2018年林盘居民点的数量随缓冲区距离增大而逐渐减少,而1970、1985与2000年林盘居民点在距道路500~1 000 m区间的分布比重较大,原因主要在于新中国成立后道路等级的转变与交通工具的更新。1947年时的主要道路大多为机耕道,数量较多,统计出的数据较之后的时期有较大差异。机耕道在1970年转变为乡道,且1970年之后的主要道路为新增的汽车道。道路的改变使得场镇之间的交通变得更加便利,而林盘居民点大多距离主要道路较远,说明传统时期林盘居民以场镇为主要对外交流窗口,更在意场镇的交通便捷与货物流通,而林盘与场镇之间主要以机耕道相连,对汽车道的需求不高。但随着时代发展,以及乡村公路的增多以及机耕道的绿道化改造,交通成为林盘居民点选址的重要条件,2018年有80.00%的林盘居民点分布于道路500 m范围内,林盘具有沿道路分布的特点。笔者在2019年9月对德源镇的林盘居民进行访谈,据居住在距德源场500 m处的夏老伯口述:“我们德源这儿逢单号就赶场,鱼凫桥逢双号赶场,现在田里面也不忙,没事儿的时候也去何家场。而且大家都把房子修在马路边了,骑个车子去赶场方便的很。”其他受访居民也一致认为随着车辆与农用机械的普及使用,林盘距离道路较近能够带来更多的出行便利。
表2 不同缓冲区条件下林盘居民点数量表

Table 2 The Linpan settlements under different buffer conditions

缓冲区半径/m 1947年 1970年 1985年 2000年 2018年
数量/个 比例/% 数量/个 比例/% 数量/个 比例/% 数量/个 比例/% 数量/个 比例/%

0~250 185 50.14 52 15.38 93 22.04 238 32.87 189 55.59
250~500 117 31.70 73 21.60 53 12.56 139 19.20 83 24.41
500~1 000 52 14.09 108 31.95 115 27.25 201 27.76 62 18.24
1 000~1 500 13 3.53 57 16.87 81 19.19 111 15.33 6 1.76
>1500 2 0.54 48 14.20 80 18.96 35 4.83 0

0~200 306 82.93 219 64.79 372 88.15 623 86.05 321 94.41
200~300 45 12.19 70 20.71 26 6.16 63 8.70 8 2.35
300~500 18 4.88 39 11.54 21 4.98 28 3.87 11 3.24
>500 0 10 2.96 3 0.71 10 1.38 0
2)林盘居民点具有沿河流水系分布的特点(见表2)。从整体分布来看,绝大部分林盘居民点均分布在距离水系500 m以内的区域,在数量上随着与水系距离的增加而林盘居民点分布越少。从不同时期来看,1947、1985、2000与2018年80%以上的林盘居民点集中在水系200 m范围之内,显示出当地居民对水系有较强的偏好或依赖关系。1970年的数据反映了50、60年代对渠系改造的结果,200 m以内的居民点数量降低与其他各梯度数量增加的现象同时存在,同上述道路与林盘居民点关系一样,是一种较为机械性的规划,显示出一种平均化的考虑。正是因为这一时期水系分布的不合理,郫县1970年开始对渠道系统进行大规模整体改造(四川省郫县志编纂委员会,1989),改造后的水系分布有序,更加方便了林盘居民的生产、生活用水需求。
综合上述分析,传统时期林盘居民点沿主要道路与河流水系的分布具有差异性,由于郫县是盛产农副产品的膏腴之地,农业的发展需要充足的水源,林盘居民点沿河流水系聚集分布,与主要道路之间的关联性较低,但随着城镇化进程以及林盘居民的居住意愿等因素,林盘居民对出行便利的需求大大增加,林盘居民点在当前具有沿道路分布的特点。

3.4 林盘聚落体系空间变化的驱动过程

林盘聚落体系的发展变化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图5)。林盘居民点作为多个一般林盘的中心地,随着时代的变迁,农民的收入增加,改善居住条件的力度更大更快,林盘居民点的分布呈现出了较大的变化。林盘居民作为林盘聚落的使用主体,受到来自城镇化、全球化、信息化及科技进步的冲击,以人口数量、产业结构、农业技术、居住意愿等因素作为林盘聚落体系演变的内在主导因素,而政府则以“管理者”与“服务者”的姿态,为农村主体提供政策、制度、管理、服务、规划与建设等支持用以发展农村,这些要素作为外在主导因素促使乡村社会的变革,从而导致林盘聚落体系的变化。地形、植被、土壤、水文与气候等要素为林盘聚落提供了基本自然条件,同样是影响林盘聚落空间分布格局及其演变的基本要素,但在本文所研究的时间段中,自然要素除政府主导下对水系与地形的改建外不会发生明显变化,林盘居民更多受到居民的社会行为、政府政策以及经济利益的驱动,传统林盘生活方式不断发生改变从而作用于林盘居民点,从而导致林盘聚落体系空间格局的演变。
图5 林盘聚落体系演变的驱动过程

Fig.5 The driving process of the evolution of Linpan settlement system

在传统场镇更新演替的过程中,会出现功能重复、距离较近的场镇的合并,水利交通节点旁场镇丧失定期商品交易功能,退化为林盘居民点,以及市场饱和地区某一林盘居民点经济地位上升,而形成新的场镇等情况。水文要素对传统场镇的影响仅限于传统水利交通时代,但林盘居民点大多分布在距离河流较近的区域,都江堰灌区丰富的水资源为林盘生产生活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传统场镇的变化原因早期主要为改革开放前的城乡隔离制度,割裂了城乡之间的要素流动,乡村的商品流通具有封闭性的自我循环的特点,从而导致传统场镇在乡村市场驱动下自由放任式发展,受政策影响但管控力度较弱。而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于土地承包责任制经济初期开始对乡村市场进行整治,市场活动逐渐设施化、室内化,市场区域从传统场镇的公共空间中抽离出来,规范于专属场地与建筑设施之中,乡村市场由林盘居民自发活动转向政府干预活动,受限于政府驱动下的固定场所,自此以后再难看到因林盘居民的商品交易需求而新增的场镇。2008年汶川地震后,政府对成都平原乡村聚落进行了重新规划,加上灾后重建的快速发展,部分地区的林盘实施了“迁村并居”,林盘居民迁入了集中建设的中心村与集镇,再一次引起了乡村聚落空间的极大改变。
传统场镇与林盘居民点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二者关系密切,场镇是林盘与城市的连接点,为乡村散居生活提供集中的公共设施和交流、服务场所,以及多样生计方式的选择。在保护农业文化遗产时应从整体性出发,优化空间布局,使得区域空间有序、健康发展,维护传统乡村特色。在乡村建设过程中应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内涵,避免景观的同质化,有效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习俗,建立旅游对传统文化的“反哺”机制,旅游功能应向体验、参与传统文化的方向拓展,塑造特色“林盘-场镇”景观风貌。在经济方面,应该重视林盘产业与场镇发展相结合,应拓展场镇功能面向城市旅游客源,销售农家时令、有机农副产品和乡村特色手工艺品。场镇作为乡村旅游的商品销售部分和文化展示窗口,完善旅游配套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形成乡村旅游与乡村建设良性互动展示区,探索成都平原特有的城乡互动发展模式。

4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传统场镇与林盘居民点的空间分布状况是在一定自然、社会条件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成都平原人地关系的核心表现。本文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
1)不同时期林盘居民点的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1947、1970、1985、2000、2018年林盘居民点的最高密度分别达到:10.46、6.67、7.75、11.46和16.76个/km2。从不同时期的分布特征来看,改革开放前林盘居民点的分布极易受到政治经济中心的影响,改革开放后林盘居民点的分布具有均质化快速发展的特点,但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从根本上改变了林盘居民点的散居特征,其聚集程度明显增高。从不同时期的分布变化来看,林盘居民点高密度区始终具有围绕传统场镇及城镇建成区分布的特点。
2)传统场镇的市场半径大致为3 km,交通条件是传统场镇选址的首要因素,民国时期场镇选址主要受水路交通影响,建国后水路交通为场镇带来的交通便利逐渐被陆路交通所取代。
3)不同时期传统场镇的空间分布均衡度由高到低依次为:1985年>2000年>1970年>2018年>1947年。传统场镇的分布会随着林盘居民的自组织行为与相关政策的调控而不断趋于均衡状态,但由于改革开放初期政策干预力度的加大,场镇不再受林盘居民自发活动的影响,场镇交易空间由传统时代的街道、广场、茶馆与会馆门口等地转变为了设施化、室内化的固定场所。近年来,由于城市建成区已不存在林盘居民点,丧失了场镇特有的定期交易功能,整体形成了高于“场镇”等级的“县城”。
4)林盘居民点具有沿河流水系分布的特点;传统时期林盘居民点与主要道路之间的关联性较低,但当前林盘居民点具有沿道路分布的特点。

4.2 研究不足与展望

总体来说,本研究以实证分析揭示了传统场镇与林盘居民点的分布特征,并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二者的结合能为成都平原城乡空间有序、健康发展研究提供一种新的视角。采用多个时期的对比分析,客观揭示传统场镇与林盘居民点的演变过程。但本文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侧重于中、宏观尺度的空间分布及演变特征,而忽略了乡村聚落空间的诸多其他方面的内容,不利于全面认识成都平原林盘聚落体系。未将郫县外的林盘居民点考虑进来,对部分结果造成了一定误差,且对整个成都平原的研究而言,本研究还不够全面系统,若能跳出行政区划的限制,可能更有利于多层次认识林盘聚落体系的空间特征。在未来,一方面利用多个区县进行对比分析成都平原林盘聚落空间格局及其变化特征,充分考虑多种因素在其变化过程中的作用,另一方面尝试通过社会调查与定性分析对成都平原林盘聚落的变化过程进行研究,以期在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的道路上,为促进成都平原乡村景观的发展出谋划策。

Chen Aimin and Gao Jie.2011.Urbanization in China and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Model: The Case of Chengdu.The Social Science Journal, 48: 500-513.

陈秋渝,杨俊熙,罗施贤,孙大江.2019.川西林盘文化景观基因识别与提取.热带地理,39(2):254-266.[Chen Qiuyu, Yang Junxi, Luo Shixian and Sun Dajiang.2019.Identification and Extraction of the Linpan Culture Landscape Gene. Tropical Geography, 39(2): 254-266.]

方志戎,周建华.2011.人口、耕地与传统农村聚落自组织——以川西平原林盘聚落体系(1644—1911)为例.中国园林,(6):93-97.[Fang Zhirong and Zhou Jianhua.2011.Population, Cultivated Land and the Self-Organization of Traditional Rural Settlement—With the Case of the Linpan Settlement System (1644—1911) in Chuanxi Plain.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6): 93-97.]

方志戎.2013.川西林盘聚落文化研究.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Fang Zhirong.2013.Research on the Settlement Culture of the Linpan in Western Sichuan.Nanjing: Southeast University Press.]

方行.2012.清代前期经济运行概述.中国经济史研究,(1):3-6.[Fang Xing.2012.Overview of Economic Operation in early Qing Dynasty.Researches in Chinese Economic History, (1): 3-6.]

方健,杨兴柱,朱琳.2017.黄山市乡村聚落空间格局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热带地理,37(2):277-285,292.[Fang Jian, Yang Xingzhu and Zhu Lin.2017.Spatial Pattern of Rural Settlements in Huangshan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Tropical Geography, 37(2): 277-285, 292.]

Skinner G William.1964.Marketing and Social Structure in Rural China: Part Ⅰ.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24(1): 3-43.

郭晓东,马利邦,张启媛.2013.陇中黄土丘陵区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基本类型分析:以甘肃省秦安县为例.地理科学,33(1):45-51.[Guo Xiaodong, Ma Libang and Zhang Qiyuan.2013.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Basic Types of Rural Settlement in Loess Hilly Area: Taking Qin'an County of Gansu Province as a Case.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33(1): 45-51.]

郭滢蔓.2017a.成都平原林盘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力研究——以郫县为例.北京:中国科学院大学.[Guo Yingman.2017a.Study on Spatial-Temporal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Driving Forces of Linpan in Chengdu Plain—A Case of Pi County.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郭滢蔓,徐佩,刘勤,王可玥,王海雯.2017b.成都平原林盘的空间分布特征——以郫县为例.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42(5):121-126.[Guo Yingman, Xu Pei, Liu Qin, Wang Keyue and Wang Haiwen.2017b.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Linpan in Chengdu Plain—A Case of Pi County.Journal of Southwe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42(5): 121-126.]

郭亚琳,王青.2016.岷江上游山区乡镇单元引力-潜能空间分异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41(3):155-161.[Guo Yalin and Wang Qing.2016.Study on Spatial Patterns of Gravity and Potential of Towns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Min River.Journal of Southwe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41(3): 155-161.]

郭凌,孙根紧.2015.四川省A级旅游景区空间结构分析.统计与决策,444(24):120-123.[Guo Ling and Sun Genjin.2015.Analysis of Tourism Spatial Structure of A-Level Scenic Spots in Sichuan Province.Statistics & Decision, 444(24): 120-123.]

韩非,蔡建明.2011.我国半城市化地区乡村聚落的形态演变与重建.地理研究,30(7):1271-1284.[Han Fei and Cai Jianming.2011.The Evolu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Peri-Urban Rural Habitat in China.Geographic Research, 30(7): 1271-1284.]

黄宗智.2000.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北京:中华书局.[Huang Zongzhi.2000.The Peasant Economy and Social Change in North China.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李淑娟,高琳.2019.山东省乡村旅游景点空间结构及影响因素研究.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27(10):1492-1501.[Li Shujuan and Gao Lin.2019.Spatial Structure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ountryside Tourist Attractions in Shandong Province.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 27(10): 1492-1501.]

刘勤,王玉宽,郭滢蔓,彭培好.2017.成都平原林盘的研究进展与展望.中国农学通报,33(29):150-156.[Liu Qin, Wang Yukuan, Guo Yingman and Peng Peihao.2017.Research Progress of Linpan in Chengdu Plain.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33(29): 150-156.]

马仁锋,金邑霞,周宇.2019.自然地理视角中国乡村聚落研究动态.上海国土资源,40(1):10-16.[Ma Renfeng, Jin Yixia and Zhou Yu.2019.Research Dynamic of Rural Settlements in China: A Natural Geographic Environment Perspective.Shanghai Land & Resources, 40(1): 10-16.]

郫县党史地方志办公室.2017.郫县年鉴.北京:新华出版社.[Party History and Local Chronicles Office, CPC Pixian Committee.2017.Pixian Yearbook.Beijing: Xinhua Publishing House.]

任平,洪步庭,刘寅,周介铭.2014.基于RS与GIS的农村居民点空间变化特征与景观格局影响研究.生态学报,34(12):3331-3340.[Ren Ping, Hong Buting, Liu Yin and Zhou Jieming.2014.A Study of Spatial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Settlements and Influences of Landscape Patterns on Their Distribution Using GIS and RS.Acta Ecologica Sinica,34(12): 3331-3340.]

四川省郫县志编纂委员会.1989.郫县志.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Compilation Committee of Pixian County Chronicles of Sichuan Province.1989.Pixian County Chronicles.Chengdu: Sichuan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屠爽爽,龙花楼,张英男,周星颖.2019.典型村域乡村重构的过程及其驱动因素.地理学报,74(2):323-339.[Tu Shuangshuang, Long Hualou, Zhang Yingnan and Zhou Xingying.2019.Process and Driving Factors of Rural Restructuring in Typical Villages.Acta Geographica Sinica, 74(2): 323-339.]

王笛.2018.跨出封闭的世界:长江上游区域社会研究(1644—1911).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Wang Di.2018.Breaking up a Closed World: The Soci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Upper Yangzi Region, 1644-1911.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席建超,王新歌,孔钦钦,张楠.2014.旅游地乡村聚落演变与土地利用模式——野三坡旅游区三个旅游村落案例研究.地理学报,69(4):531-540.[Xi Jianchao, Wang Xinge, Kong Qinqin and Zhang Nan.2014.Spatial Morphology Evolution of Rural Settlements Induced by Tourism—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ree Villages in Yesanpo Tourism Area, China.Acta Geographica Sinica, 69(4): 531-540.]

Yang Ren, Liu Yansui, Long Hualou and Qiao Luyin.2015.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Settlements and Land Use in the Bohai Rim of China.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25(5): 559-572.

杨晓艺.2011.川西林盘的衰败原因与保护建议.人民论坛,(17):166-167.[Yang Xiaoyi.2011.Reasons for the Decline of Linpan in Western Sichuan and Suggestions for Its Protection.People's Tribune, (17): 166-167.]

杨忍.2017.基于自然主控因子和道路可达性的广东省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地理学报,72(10):1859-1871.[Yang Ren.2017.An Analysis of Rural Settlement Patterns and Their Effect Mechanisms Based on Road Traffic Accessibility of Guangdong.Acta Geographica Sinica, 72(10): 1859-1871. ]

杨忍,陈燕纯.2018.中国乡村地理学研究的主要热点演化及展望.地理科学进展,37(5):601-616.[Yang Ren and Chen Yanchun.2018.Change in Key Research Area and Prospect of Chinese Rural Geography.Progress in Geography, 37(5): 601-616.]

张晴.2018.近三十年成都平原农村聚落形态演变研究.成都:西南交通大学.[Zhang Qing.2018.Research on the Evolution of Rural Settlement in Chengdu Plain in the Last Thirty Years.Chengdu: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张佰林,蔡为民,张凤荣,姜广辉,关小克.2016.中国农村居民点用地微观尺度研究进展及展望.地理科学进展,35(9):1049-1061.[Zhang Bailin, Cai Weimin, Zhang Fengrong, Jiang Guanghui and Guan Xiaoke.2016.Progress and Prospects of Micro-Scale Research on Rural Residential Land in China.Progress in Geography, 35(9): 1049-1061.]

曾帆,邱建,蒋蓉.2017.成都市美丽乡村建设重点及规划实践研究.现代城市研究,(1):38-46.[Zeng Fan, Qiu Jian and Jiang Rong.2017.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Focuses and Planning Practices of the Beautiful Villages in Chengdu.Modern Urban Research, (1): 38-46.]

Outlin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