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nning Systems of Tokyo Bay Area and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Perspectives of Development and Space
Received date: 2021-12-28
Revised date: 2022-04-01
Online published: 2023-06-13
Domestic research on the planning of the Tokyo metropolitan area of Japan mainly includes evaluation and comparative research. The former involves the perspectives of planning interpretation, experience summarization, and history evolution; the latter compares and analyzes the three major urban agglomerations in China against the Tokyo metropolitan area. On the whole, most evaluation studies focus on the metropolitan area planning itself, and rarely focus on that of each prefecture and county under the metropolitan area.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se lower-level and metropolitan area planning has received relatively little attention. Comparative studies mostly cover various fields such as economy, industry,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so on, but the discussion paradigm is generally based on "introduction 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 inspiration and reference," with rare objective comparison made under a reasonable benchmark and appropriate framework. At the same time, comparative research on urban agglomeration planning itself is also uncommon. As important spatial representations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and Japan, with what important planning has the Tokyo Bay Area (TBA) and the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GBA) developed to date? How do these plans relate to each other? What ar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differences? What results did thes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ultimately lead to? Answering these questions is not only related to the construction effectiveness of the GBA itself, but also has certain significance for other urban agglomerations in China. In this context, we adopt "development" and "space" as the two perspectives to analyze the planning system of the two major bay areas from the aspects of planning property, background, target area, goal, regional positioning, and main measures. On this basi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are summarized in six aspects: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relevant system, departmental and institutional system, vertical transmission mechanism, horizontal coordination mechanism, planning system characteristics and public participation. This study argues that the following: (1) The two bay areas have played leading roles in industrialization, urban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urban agglomeration planning system construction in each country, but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s and relevant social systems. (2) Under the decentralization of powers, the setting and naming of departments and institutions of TBA are relatively flexible, and they participate in the preparation process of comprehensive planning in the form of "Council." Except for Hong Kong and Macao, the departmental settings of GBA are orderly, clear, and consistent in form. (3) In terms of vertical transmission system, the central-level planning of TBA is self-contained and continuous but that at the county-level is relatively free, and the upper-level planning is not absolutely mandator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upper and lower levels of GBA-related planning is relatively clear but that at the regional-level has some flexibility in execution. (4) In the horizontal coordination system, the TBA has established two major joint meeting systems to coordinate regional governance and planning formulation, while planning has weakened the positioning to each city's functions. Furthermore, GBA has also established cooperation mechanisms with different levels of cooperation for various issue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lanning for the positioning of urban functions are still obvious. (5) In terms of planning nature, the developmental and spatial planning of TBA have been combined into comprehensive planning, and the spatial aspect has obvious characteristics of stock planning. GBA still formulates planning from three aspects of development, space, and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is in the transition from incremental to stock planning. (6) In terms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TBA has broken through the traditional planning paradigm and has begun to involve micro-fields such as personal value, with a high degree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recent years, GBA has continuously enriched the planning content and has also made progres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mechanisms and awareness training, but there is still room for improvement.
Yuxing Zhang , Pei Li , Guicai Li . Planning Systems of Tokyo Bay Area and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Perspectives of Development and Space[J]. Tropical Geography, 2023 , 43(5) : 837 -858 . DOI: 10.13284/j.cnki.rddl.003685
表1 发展规划与空间规划的关系Table 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velopment Planning and Spatial Planning |
发展规划 | 空间规划 | |
---|---|---|
性质 | 指导性、针对性 | 约束性、基础性、引领性 |
期间 | 中近期(5 a) | 长期(15~20 a) |
作用 对象 | 人力、资本、资源、科技要素配置→生产导向 | 空间资源的利用、调配、整合、引导、保护、管控、修复→资源导向 |
作用 机理 | 适应国内外发展环境和市场变化进行编制。通过其他规划、计划、政策发挥作用。 | 对照发展规划,5年左右评价修订一次。细化落实国家发展规划提出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要求。 |
资料来源:根据文献(董祚继,2019)整理。 |
图2 东京都市圈规划体系 Fig.2 Tokyo metropolitan planning system |
表2 日本首都圈两大国家级规划框架及内容Table 2 Frameworks and contents of the two national plannings on Tokyo Metropolitan Area |
项目 | 首都圈整备计划 | 首都圈广域地方计划 | ||
---|---|---|---|---|
编制时间 | 2016年3月 | 2016年3月 | ||
规划期间 | ①基本计划(2016—2025年);②整备计划(2016—2020年) | 2016—2025年 | ||
对象区域 | 1都7县 | 1都7县+邻接4县 | ||
上位法律 | 首都圈整备法 | 国土形成规划法 | ||
性质 | 发展+空间 | 发展+空间 | ||
主要目标 | 基本篇 | 为提高居住于首都圈或以首都圈为活动场所的经济主体的生活及活动质量,对区域的未来进行展望,站在长期、综合的视点推动地域整备。 | 1. 确定今后一段时期内首都圈应发挥的作用及发展方向; 2. 制定实现首都圈更新的区域战略。 | |
未来愿景 | 1. 人才、文化集聚的创造之地; 2. 兼具高品质、高效率、细致性、亲切度的“精炼首都圈”; 3. 拥抱“共生”理念,区域间形成对流效应的首都圈。 | 1. 人才、文化集聚的创造之地; 2. 兼具高品质、高效率、细致性、亲切度的“精炼首都圈”; 3. 拥抱“共生”理念,区域间形成对流效应的首都圈。 | ||
主要优势 | — | 1. 广袤的关东平原、多样的地形、丰富的自然资源; 2. 4 400万人口的大都市圈;3. 牵引日本经济的中枢职能的集聚;4. 高端技术、尖端学术研究的集聚;5.多彩、富有魅力的文化资源;6.坐拥世界级都市东京。 | ||
主要课题 | 1. 人口减少、少子老龄化、劳动力不足;2. 巨大自然灾害的威胁; 3. 国际竞争环境及日本地缘政治地位的变化;4. 不断扩展的多样化的旅游产业的供需问题;5. 食物。、水、能源的制约及环境问题; 6.飞速进步的ICT技术的利用 | 1.人口减少、少子老龄化、劳动力不足;2.巨大自然灾害的威胁;3.国际竞争环境及日本地缘政治地位的变化;4.不断扩展的多样化的旅游产业的供需问题;5.食物、水、能源的制约及环境问题;6.飞速进步的ICT技术的利用。 | ||
主要政策 | 经济、社会政策:1. 防灾减灾一体化;2. Super Mega-Region构筑及国际竞争力强化;3. 城乡间对流的促进与超老龄社会的应对; 4. 社会体系的优化;5.弹性高效的生产体系的构建;6. 地域环境更新及创造力·创新的推动;7. 青少年、女性、老人、身体不自由人士融入社会的环境体系改造;8. “回归田园”观念下乡镇的振兴; 9.首都圈独有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建设;10. 借东京奥运会之机,向世界宣传首都圈建设及东北振兴的成果。 | 经济 政策 | 1. “基于大数据积累及高端信息通信技术的科学的国土管理及利用”工程(3); 2. “应对巨大灾害、构建强韧首都圈”工程(8); 3. “世界最大经济集聚圈—Super Mega-Region构筑及国际竞争力强化”工程(5)。 | |
空间政策:1. Compact+Network空间结构的构筑; 2. 促进城乡“共生·对流”新局面的形成; 3. 推进与首都放射线联动的多环空间结构的形成。 | ||||
整备篇 | 公路、铁路、机场、港口、通信设施、水资源开发设施、上下水管道、废物处理设施、河流海岸、住宅用地、公园绿地、住宅、教育文化设施、其他。 | 空间政策 | 1. “构筑对流型首都圈”工程(16); 2. “共生首都圈的形成及城乡对流”工程(6)。 |
资料来源:根据最新版《首都圏整備計画》《首都圏広域地方計画》整理;括号内为子工程数量。 |
表3 东京都市圈都县级规划框架及内容Table 3 Prefectural planning framework and content of Tokyo Metropolitan Area |
类别 | 东京 | |||||
---|---|---|---|---|---|---|
日文 | 東京都長期ビジョン | 東京都総合戦略 | 都市づくりのグランドデザイン | 「未来の東京」戦略ビジョン | ||
中文 | 东京都长期愿景 | 东京都综合战略 | 城市建设的国土设计 | “未来东京”战略蓝图 | ||
编制时间 | 2014年 | 2015年 | 2017年 | 2019年 | ||
性质 | 发展 | 发展 | 发展、空间 | 发展、空间 | ||
编制单位 | 东京都政策企画局 | 东京都政策企画局 | 东京都都市整备局 | 东京都政策企画局 | ||
主要目标 | 主要城市评价指标超越伦敦、纽约、巴黎,为市民提供最高的幸福指数。 | 1. 引领世界、持续发展的东京;2. 希望、健康、活跃的东京;3. 安全、安心、可持续发展的东京。 | 1. Safe City; 2. Diversity; 3. Smart City。 | 1. Safe City; 2. Diversity; 3. Smart City。 | ||
未来愿景 | 生活愿景: 1. 活跃的青年及女性; 2. 为东京发挥余热的老人; 3. 高品质的生活享受城市愿景: ① 环状都市圈结构(发挥单中心优势); ② 发挥区域个性的集约型区域结构(打造次中心生活圈)。 | 东京与地方共存共荣、 真正的地方创生。 | 1. 社会(全球人口流动与国内外基建便利化、老人儿童的社会参与、价值观多样化与生活工作两平衡的实现、文化创意活动增加、自然灾害的软硬对策); 2. 科技(自动驾驶、新能源与环境技术、AI、ICT、IoT、官民共享的公开化大数据); 3. 全球化(全球商业总部、全球研发据点、少量多类生产的都市农业); 4. 社交(全民自我价值实现、机器人的使用与生活高度自由、活跃的区域间·社区间交流); 5. 生活方式(按需实行的劳动方式、无人居所的再利用与异生活的体验、Satellite Office与职住平衡、共享浪潮下的轻资产生活方式、数字艺术); 6. 自然(市内四季自由体验、水与绿色的市内全覆盖、东京都的岛屿部分与多摩部分的自然环境体验); 7. 安全安心感(互助共助社区、外国人友好型设施、防灾教育活动的自由参与、电杆·电线消灭计划)。 | 1. 市民闪耀的东京; 2. 安全安心的东京; 3. 引领世界的东京; 4. 美丽的东京; 5. 快乐的东京; 6. 日本全国支持的东京。 | ||
主要措施 | 1. 成功举办东京奥运会(万全的赛事准备、无障碍环境、多语言应对的软环境、顶级运动员的培养);2. 高度发达的城市基础设施(海陆空交通物流网、方便快捷的市内交通体系);3. 日本国民的热情与东京城市形象的传播(欢迎世界各地游客的感情、艺术文化魅力的传播);4. 实现城市的安全、安心(灾害应对、公共安全);5. 先进的福祉城市的实现(育儿、老年人、医疗、残障人士);6. 引领世界的全球城市的实现(国际经济中心、强化都心的核心功能、所有人能自我实现、全国人才培养中心、全球城市外交);7. 富饶的环境与充实的基础设施资源(智慧能源、充满水与绿色的环境友好型城市、适应于少子高龄化的城市结构;8. 多摩地区、离岛的振兴(推动城市建设、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提升地区活力)。 | 1. 引领世界、持续发展的东京奥运会准备与遗产继承、国际商业环境创造、创业支援、产业振兴、交通网强化、城市再生、据点整备、多语言应对服务、旅游、艺术文化、国际化人才、城市外交; 2. 希望、健康、活跃的东京育儿、生存能力培养、青少年培养、青年就业、高龄者生活就业、提高女性社会价值、残障人士生活及雇佣、医疗体系建设和充实、健康·传染病应对、非正规雇佣应对、推进工作生活平衡、低收入者对策、运动; 3. 安全、安心、可持续发展的东京灾害应对、提升自助·互助防灾能力、无障碍环境的构建、老朽化基础设施对策、治安对策、消费者权益受害应对、智慧能源城市、水·绿·大气·废弃物、集约型区域结构、住宅政策。 | 发展:1. 增长持续、活力溢出;2. 人·物·信息的自由流动;3. 防灾减灾与环境友好;4. 提供满足所有人需求的生活场所;5. 便利生活与多样社区的创造;6. 四季景色·绿色·水环绕的城市;7. 艺术·文化·体育城市新魅力的创造。 空间:1. 东京都内多核心型城市结构(1982—2000年)→基于基础设施建设的1都3县环状巨型都市圈结构(2000—2017年)→基于《首都圈广域地方规划》的“交流·合作·挑战”的城市结构(2017年—); 2. 基于片区个性·魅力的集约型区域结构(BRT、普通公交、网约公交); 3. 为应对生活方式多样化需求,构建柔软·弹性制土地利用体系;4新的城市功能区划分。 | 20大战略: 1. 儿童笑脸战略;2. 儿童成长支援战略;3. 女性活跃推进战略;4. 长寿社会实现战略;5. 光辉职场战略;6. 多样性共生战略;7. 居住·区域重视战略;8. 安全安心城市建设战略;9. 城市功能提升战略;10. 智慧东京·Tokyo Data Highway战略;11. 需求创造型Start-up城市-东京战略;12. 商业与创新的东京战略;13. 水·绿环绕的东京战略;14. 污染零排放东京战略;15. 文化·娱乐都市战略;16. 运动场东京战略;17. 多摩·离岛振兴战略;18. All Japan合作战略;19. 奥运会·残奥会遗产继承战略;20. 新市政改革战略。 | ||
(表3未完,转下页) |
类别 | 神奈川 | 埼玉 | 千叶 | ||||||
---|---|---|---|---|---|---|---|---|---|
日文 | かながわグラ ンドデザイン | かながわ都市マスタープラン | 埼玉県5か年計画 | まちづくり埼玉プラン | 次世代への飛躍 輝け ! ちば元気プラン | ||||
中文 | 神奈川综合规划 | 神奈川城市总体规划 | 埼玉县5年计划 | 城市建设的埼玉计划 | 飞向新世代 闪耀! 千叶元气计划 | ||||
编制时间 | 2012年 | 2007年 | 2017年 | 2018年 | 2017年 | ||||
性质 | 发展、空间 | 空间 | 发展 | 空间 | 发展 | ||||
编制单位 | 神奈川县政策局 | 神奈川县县土整备局 | 埼玉县企画财政部 | 埼玉县都市整备部 | 千叶县综合企划部 | ||||
主要 目标 | 生命闪亮、有吸引力的神奈川。 | 根据城市发展愿景,综合、有序推进土地利用、社会资本运营、城市建设。 | 在人口减少、东京奥运会举行大背景下,实现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 1. 紧凑型城市的实现; 2. 区域的个性化发展; 3. 城市与自然·田园的共生。 | 保持“生活满足度日本第一”地位。 | ||||
未来 愿景 | 1. 想去、想生活、吸引人的魅力神奈川; 2. 生命闪亮、充满活力的长寿神奈川; 3. 依靠县民总体战创造的神奈川。 | 1. 环境共生(综合城市建成区、城市自然协调区、自然环境保全区、水与绿色网络区); 2. 自立与合作(据点城市自立,据点城市间合作轴)。 | 1. 希望与安心的埼玉; 2. 活跃与成长的埼玉; 3. 润泽与自信的埼玉。 | 1. 生活舒适、有家乡情怀的城市; 2. 工作舒心、充满活力的城市; 3. 城市运营与未来相连接的城市。 | 1. 安全、富裕生活的实现; 2. 千叶青少年栋梁的培育; 3. 经济的活性化与交流·交通体系的构建。 | ||||
主要 措施 | 政策领域: 1. 能源、环境; 2. 安全、安心; 3. 产业、劳动; 4. 健康、福祉; 5. 教育、育儿; 6. 县民生活; 7. 县土、城市建设。 区域建设领域: 1. 川崎·横滨区域圈; 2. 三浦半岛区域圈; 3. 县央区域圈; 4. 湘南区域圈; 5. 县西区域圈。 | 1. 县内5个小都市圈的基本方向(川崎·横滨、三浦半岛、县央、湘南、县西); 2. 基于广域视点下的空间整备(京滨临海部、公园文化交流半岛、相模合作轴、县西区域、相模湾沿岸); 3. 分部门城建工作的方针(土地利用方针、社会资本体系建设方针、建成区整备方针); 4. 城市建设的推进(县与市町村的合作、公民合作、规划的监督)。 | 整体规划(11个宣言): 1. 实现市民结婚、生子、育儿愿望; 2. 确保健康、医疗、养老安全放心; 3. 强化防震体系; 4. 强化地区间交通体系建设; 5. 推进老人的社会再就业; 6. 培育社会栋梁人才; 7. 构建女性价值实现的活跃社会; 8. 提高企业创收盈利能力; 9. 推进农业增收; 10. 构建新能源社会; 11. 以奥运会为契机推进区域振兴。 | 1. 土地利用规划(建成区及建成区调整区域、区域及地区、地区规划、埼玉县土地利用特征); 2. 城市公共设施建设(道路、高速铁路、停车场、供给处理设施、公园绿地、给排水管道、其他); 3. 建成区开发工程(土地区划整理工程、建成区再开发工程、城市再生整备工程); 4. 开发许可制度; 5. 城市规划近期工作成果(田园城市产业园区建设、城市道路规划修订、防火城建的推进、城市复兴的事前准备工作、住宅区防灾、物流效率提升工程)。 | 重点工作及政策: 1. 安全、富裕生活的实现(防灾、治安、健康、希望感、可持续发展);2. 千叶青少年栋梁的培育(可安心育儿的社会、热爱家乡儿童的培养);3. 经济的活性化与交流·交通体系的构建(国内外热点来访目的地、不断挑战与成长的产业、满足多样劳动需求的社会、农林水产业基础地位的夯实、提高城市便捷便利度)。 重点工作及政策推进的组织框架: 1. 团队精神的发挥;2. 地方分权的推进;3. 市町村的自主性提高及合作强化;4. 都县间的广域合作;5. 男女共同参与的推进;6. ICT、loT、AI的活用。 |
资料来源:根据各都县规划整理。 |
表4 珠三角及粤港澳大湾区规划框架Table 4 Prefectural planning framework and content of Guangdong-Hong Kong-Macau Greater Bay Area |
规划名称 | 广东省珠江三角洲 城镇体系规划 |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城市群规划—协调与持续发展 | 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 |
---|---|---|---|
规划开始年 | 1989 | 1994 | 2004 |
规划性质 | 空间 | 空间 | 空间 |
发布部门 | 广东省人民政府 | ||
规划背景 | 1. 珠三角乡镇企业及城镇建设迅速发展; 2. 国家在设立经济特区后,进一步设立珠江三角洲经济区; 3. “民工潮”带来户籍人口统计下的“隐性城镇化”。 | 1. 邓小平“南方谈话”,要求广东用二十年时间赶上“亚洲四小龙”。党的十四大要求广东用二十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2. 中国开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体制建设,珠三角地区迎来经济发展的新纪元。 3. 珠三角经济区经过十几年的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建设取得一定成就。 | 1. 经过二十余年的高速增长,经济增长与资源短缺、社会需求提点与公共供给滞后、城镇快速扩张与环境压力加大; 2. 珠江三角洲的城镇发展各具特色,但受行政区划和管理体制的制约,区域内城镇同构竞争、重复建设的不协调现象较为普遍,不利于区域整体竞争力的提高。 |
区域定位 | — | — | 1. 中国参与国际合作竞争的“排头兵”; 2. 国家经济发展的“发动机”; 3. 文明发展的“示范区”; 4. 深化改革与制度创新的“试验场”; 5. 区域协调发展的“先锋”; 6. 城乡统筹发展的“典范”。 |
规划目标 | 为适应珠三角城镇建设迅速发展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协调、指导区域内各城镇总体规划,加快城镇化进程,建立合理的城镇体系结构,推动大、中、小城市的合理布局,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 — | 促进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提升珠江三角洲整体竞争力,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抓住机遇期,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全面提升珠江三角洲城镇群的整体竞争实力,建设成为世界制造业基地和充满生机活力的世界级城镇群。 |
主要措施 | 1. 提出城市空间规模、职能和等级体系; 2. 以经济特区为增长极,培养广佛、深圳、珠海、中山、江门、顺德、东莞、惠州─大亚湾、肇庆、清远等10个城镇群。 | 1. 一核心(广州核心);两主轴(广深(香港)、广珠(澳门)两条发展主轴)。 2. 三大都市区(中部广佛、东部深莞、西部珠中江)。 3. 四用地模式(都会区、市镇密集区、开敞区、 生态敏感区)。 4. 七拓展轴(广州─肇庆─西江拓展轴、广州─清远─韶关拓展轴、广州─佛山─湛江拓展轴、广州─惠州─汕头拓展轴、珠海─湛江拓展轴、(香港)深圳─惠州─河源拓展轴)。 5. 关注生态敏感区,将规划重点从建设用地拓展至非建设用地。 | 1. 强化中心,打造“脊梁“,增强区域核心竞争力; 2. 拓展内陆,培育滨海,开辟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3. 提升西岸,优化东岸,提高整体发展水平; 4. 扶持外圈,整合内圈,推进区域均衡发展; 5. 保育生态,改善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6. 完善设施,健全服务,提高人居环境质量。 |
(表4未完,转下页) |
(续表4) |
规划名称 |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 珠江三角洲全域空间规划 |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 |
---|---|---|---|
规划开始年 | 2008 | 2014 | 2019 |
规划性质 | 发展 | 空间 | 发展 |
发布部门 |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 | 中共中央、国务院 |
规划背景 | 1. 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与尚未解决的结构性矛盾交织,经济运行困难加大,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进一步显现,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受到严重冲击。 2. 中国仍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后劲;珠江三角洲地区积累的经济基础,为加快改革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 | 1. 进入城镇化成熟发展阶段; 2. 城市间出现产业差异化格局; 3. 交通网络初步形成,需求快速 增长; 4. 生态环境整体稳定,局部恶化; 5. 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丰富多样、分布广泛; 6. 经济进入提质期、中高速增长期。 | 1. 基础: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实力雄厚,创新要素集聚,国际化水平领先,合作基础良好; 2. 机遇: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我国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带一路”; 3. 挑战:世界经济不确定因素增多,保护主义倾向抬头,大湾区产能过剩、经济增长内生动力有待增强、香港经济增长缺乏持续稳固支撑,澳门经济结构相对单一、发展资源有限,珠三角九市市场经济体制有待完善。 |
区域定位 | 1. 探索科学发展模式试验区; 2. 深化改革先行区; 3. 扩大开放的重要国际门户; 4. 世界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 5. 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 | 21世纪海丝战略枢纽与国际性交往中心、国家深化改革先行区和自主创新示范区、我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及增长引擎、亚太地区竞争能力较强的世界级城市群。 | 1. 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2. 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3. “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 4. 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 5. 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 |
规划目标 | 1. 2012年,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初步形成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产业结构明显升级,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生态环境明显优化,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区域城乡差距明显缩小,区域一体化格局初步形成,粤港澳经济进一步融合发展; 2. 2020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基本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形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技创新能力,形成全体人民和谐相处的局面,形成粤港澳三地分工合作、优势互补、全球最具核心竞争力的大都市圈之一。 | 1. 战略地位提升; 2. 经济持续繁荣; 3. 社会包容和谐; 4. 空间永续利用; 5. 生态文明进步。 | 1. 2022年,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粤港澳合作更加深入广泛,区域内生发展动力进一步提升,发展活力充沛、创新能力突出、产业结构优化、要素流动顺畅、生态环境优美的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框架基本形成。 2. 2035 年,形成以创新为主要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大幅跃升,国际竞争力、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大湾区内市场高水平互联互通基本实现,各类资源要素高效便捷流动;区域发展协调性显著增强,对周边地区的引领带动能力进一步提升;人民生活更加富裕;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多元文化进一步交流融合;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显著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一流湾区全面建成。 |
主要措施 | 1.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2.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3. 推进基础设施现代化; 4. 统筹城乡发展; 5.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6. 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7. 加快社会事业发展; 8. 再创体制机制新优势; 9. 构建开放合作新格局 10. 5个配套规划:《珠江三角洲环境保护一体化规划》《珠江三角洲产业布局一体化规划》《珠江三角洲城乡规划一体化规划》《珠江三角洲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规划》《珠江三角洲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规划》。 | 6大战略: 1. 创新与智慧战略; 2. 合作与协同战略; 3. 海丝枢纽战略; 4. 人文引领战略; 5. 优质生活圈战略; 6. 空间重塑。 7大内容: 1. 区域协同与城市群结构; 2. 规模与产业布局; 3. 城市群空间优化; 4. 交通体系; 5. 低碳发展与环境治理; 6. 能源与水安全保障; 7. 政策建议与实施保障。 | 1. 构建结构科学、集约高效的大湾区发展格局; 2. 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3. 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4. 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5.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6. 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 7. 紧密合作共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8. 共建粤港澳合作发展平台。 |
资料来源:根据各版规划及相关论文、报告整理。 |
表5 中日湾区规划体系发展路径比较Table 5 Comparison of development paths of planning system in China and Japan'sBay Area |
粤 港 澳 大 湾 区 | 国家 层面 | — | 《特别市组织法》(1928); 《市组织法》 (1928) | 《都市计划法》(1939) | 《城市规划编制程序试行办法-草案》(1954); 《城市规划批准程序试行办法-草案》(1954) | 《城市规划条例》(1984); 《城市规划法》(1989); 《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 |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2010) | “多规合一”+ “国土空间 规划体系” 改革 | |
---|---|---|---|---|---|---|---|---|---|
珠三角 层面 | 广州成立市政厅(1920); 《广州城市设计计划草案》(1921); 佛山、江门成立市政厅(1925) | — | 《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城镇体系规划》(1989);《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城市群规划》(1994);《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2004) | 《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 《珠江三角洲全域空间规划》(2014) | 《粤港澳大湾区 发展规划纲要》(2019) | ||||
港澳 | 港《维多利亚城 规划》(1842); 澳《城市改善 计划》(1883) | 港《城市规划提案》 (1922) | 港《城市规划条例》(1939); 港《发展条例》(1947); 港《香港初步城市规划报告》(1948) | 《澳门调整计划》(1963) 《香港规划大纲》(1974) 《香港发展纲略》(1979) 《澳门总体整治方案》(1979) | 《全港发展策略》(1984) 《21世纪澳门城市规划纲要》(1999) 《香港2030:规划远景与策略》(2007) | 《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规划远景与策略》(2007) | |||
称谓 | 自然地理意义上的珠三角 | 1989—2008年: 珠三角经济区 | 2008—2019年:珠三角地区 | 2019年—: 粤港澳大湾区 | |||||
阶段 | 1920年代: 萌芽期 | 1920年代初—1950年代初: 城市规划制度形成期 | 1950年代—1970年代末: 缓慢发展期、发展规划主导期 | 1980年代初—2010年: 发展-空间双轨期 | 2010年—:发展-空间协调期 | ||||
东 京 湾 区 | 阶段 | 1920年代: 萌芽期 | 1910年代末—1950年代初: 城市规划制度形成期 | 1950—2000年:国家主导期、发展-空间双轨期 | 2000年—:地方分权期、发展-空间并轨期 | ||||
东京圈 层面 | 《东京市区改正 条例》(1888) | 《东京市区改正条例》 推广至横滨(1918) | 《首都圈建设法》(1950); 《首都建设计划》(1950); 《首都圈构想草案》(1950) | 《首都圈整备法》 (1955) | 《首都圈基本计划》× 5次(1958—1999) | 《首都圈广域地方计划》×2次(2009、2016); 《首都圈整备计划》×2次(2009、2016) | |||
国家 层面 | — | 《都市计划法》(1919); 《市街地建筑物法》(1919) | 《全国综合开发计划》×5次(1962—1998); 国家经济计划×14次(1955—1999) | 《国土形成计划》×2次(2008、2015) |
1 当前,在日语语境中没有湾区及城市群的概念,本文使用“东京湾区”一词是从中国已开启“粤港澳大湾区”时代,并与之进行名称上的统一这一目的出发的。第二章及第三章的开头部分中会对两大城市集群的具体称谓进行归纳介绍。
2 香港贸发局. 粤港澳大湾区统计数字. https://research.hktdc.com/sc/article/MzYzMDE5NzQ5. 访问日期:2022-02-16。
3 本文在涉及日本的规划名称时,统一使用原有日语汉字“计划”并加书名号《》表记,在一般讨论分析时,则使用“规划”一词。
4 目前,国内学术界并无“湾区规划体系”这一明确、固定表述,“城市群规划体系”也极为少见。但鉴于中日“两大湾区”目前已存在多个、且时间上跨越几十年的规划系列,为方便表述姑且使用“湾区规划体系”这一表述。
5 日本内阁府. 《日本の経済計画一覧》. https://www5.cao.go.jp/98/e/keikaku/keizaikeikaku.html. 访问日期:2021-11-01。
6 日本都市計画学会. 《都市計画とは·都市計画の制度体系》. https://www.cpij.or.jp/com/gp/other/master.html. 访问日期:2021-11-01。
7 北海道庁. 《土地利用の手引き》第一章. https://www.pref.hokkaido.lg.jp/kn/tki/111251.html. 访问日期:2021-11-01。
8 各務原市. 《都市計画マスタープラン2010》. https://www.city.kakamigahara.lg.jp/_res/projects/default_project/_page_/001/008/350/1.pdf. 访问日期:2021-11-01。
9 国土交通省.《国土の利用に関する諸計画の体系》. https://www.mlit.go.jp/common/001120149.pdf. 访问日期:2021-11-01。
10 日本实行“都道府县—市町村”二级行政区划体制。表面上日本的都道府县与中国省级行政单位相对应,但各级行政单位规模较小,并未像我国实行市管县、县管乡镇、乡镇管村的界限分明的区划体制,而是一级行政单位下直接将市、町(乡镇)、村并列,例如从人口上说,市的人口下限一般为5万,町的人口规模下限各个县标准不同,一般为3 000~15 000人,其他未满足以上条件的单位自动成为村。这种划分方法一方面是针对下辖各区域的面积和人口作出的权衡,以减少行政层级、方便管理,另一方面也反映在日本城镇化率达到70%以上后,城乡问题并不突出的现状。
11 土地利用基本规划又包含城市、农业振兴地区、森林、公园、自然环境保护区等5个类别的规划,进行针对性管控。
12 2009年的《大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研究》及2010年的《环珠江口湾区宜居区域建设重点行动计划》虽然是粤港澳三地政府牵头制定的,并不具有强制力,但仍然是中国首次尝试跨越不同制度边界的空间协调研究,是由市场主导的“非制度性”合作向政府和市场双轮推动的“制度性”合作转变的开创性举措。
13 中国的城镇化率于2011年突破50%,2019 年进一步超过60%,但由于观念意识和理念的惯性,整个规划体系中将城镇、城乡关系看得比较重,因而规划除解决发展问题与国土空间问题外,也着重对城市问题予以了关注。这一倾向也可从2008年,《城乡规划法》对《城市规划法》的取代中看出。可以说,“城市、城乡”一轴的属性是“发展—空间”辩证关系的作用对象和载体,中国规划中“城市、城乡”一轴的存在,也是城乡对立关系尚不可完全统一的折中产物。
14 47个都道府县中,未编制国土利用规划的就有4个。国土交通省. 都道府県国土利用計画関連リンク集. https://www.mlit.go.jp/kokudoseisaku/kokudokeikaku_fr3_000005.html(2022-04-01)
张宇星:数据及文献采集与处理、分析与图表制作、论文撰写;
李 培:粤港澳大湾区相关规划的搜集、整理;
李贵才:论文指导、把关及审阅。
北原鉄也. 1998. 現代日本の都市計画. 東京:成文堂. [Kitahara Tetsuya. 1998. Modern Japanese City Planning. Tokyo: Seibundoh. ]
|
常艳. 2014. 日本首都圈的规划建设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启示. 经济研究参考,(59):32-35.
Chang Yan. 2014. The Enlightenment of th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Japanese Capital Circle on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Beijing-Tianjin-Hebei. Review of Economic Research, (59): 32-35.
|
陈水生,屈梦蝶. 2020. 公民参与城市公共空间治理的价值及其实现路径——来自日本的经验与启示. 中国行政管理,(1):135-141.
Chen Shuisheng, and Qu Mengdie. 2020. The Value and Realization Path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Urban Public Space Governance: Experience and Enlightenment from Japan. Chinese Public Administration,(1): 135-141.
|
董祚继. 2019. 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的十大关系. 资源科学,41(9):1589-1599.
Dong Zuoji. 2019. Ten Relations of Territorial Planning in the New Era. Resources Science, 41(9): 1589-1599.
|
杜德斌,智瑞芝. 2004. 日本首都圈的建设及其经验. 世界地理研究,(4):9-16.
Du Debin, and Zhi Ruizhi. 2004.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Capital Region of Japan and its Lessons. World Regional Studies, (4): 9-16.
|
冯建超. 2009. 日本首都圈城市功能分类研究. 长春:吉林大学.
Feng Jianchao. 2009. Distribution of Cities to Functions in the Capital Circle of Japan. Changchun: Jilin University.
|
冯文猛,聂海松. 2017. 日本首都圈发展历程及规划变迁. 东北亚学刊,(5):49-54.
Feng Wenmeng, and Nie Haisong. 2017.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and Planning Changes of Japan's Metropolitan Area. Journal of Northeast Asia Studies, (5): 49-54.
|
符天蓝. 2018. 国际湾区区域协调治理机构及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启示. 城市观察,(6):20-27.
Fu Tianlan. 2018. Regional Coordinates Administrative Organization in International Bay Areas and Its inspiration on the Guangdong-Hong Kong-Macau Bay Area. Urban Insight, (6): 20-27.
|
黄征学. 2020. 国家规划体系的演进历程与融合对策. 改革,(4):65-73.
Huang Zhengxue. 2020. The Evolution and Integration Strategies of National Planning System. Reform, (4): 65-73.
|
洪晓霓. 2017. 20世纪90年代珠三角城镇群建设初探. 红广角,(Z5):37-43.
Hong Xiaoni. 2017.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Agglomeration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in the 1990s. Hong Guang Jiao, (Z5): 37-43.
|
李国庆. 2017. 东京圈多中心结构及其对京津冀发展的启示. 东北亚学刊,(2):52-59.
Li Guoqing. 2017. The Polycentric Structure of Tokyo Circle and Its Enlightenment to the Development of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Journal of Northeast Asia Studies, (2): 52-59.
|
刘毅,王云,李宏. 2020. 世界级湾区产业发展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启示. 中国科学院院刊,35(3):312-321.
Liu Yi, Wang Yun, and Li Hong. 2020.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f World-Class Bay Areas and Its Enlightenment to the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Bulletin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35(3): 312-321.
|
罗米,陶仲俊. 2019. 我国空间规划体系:发展进程与优化建议. 中外建筑,(7):98-101.
Luo Mi, and Tao Zhongjun. 2019. China's Space Planning System: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Optimization Suggestions. Chinese & Overseas Architecture, (7): 98-101.
|
平力群. 2019. 日本经济变迁与首都圈规划更迭——以影响资源配置为视角. 现代日本经济,(2):13-25.
Ping Liqun. 2019. Japanese Economic Change and Adjustment of Capital Region Development Planning: From the Viewpoint of Affecting the Resource Allocation. Contemporary Economy of Japan, (2): 13-25.
|
Saito Asato, and Andy Thornley. 2003. Shifts in Tokyo's World City Status and the Urban Planning Response. Urban Studies, 40(4): 665-685.
|
沈子奕,郝睿,周墨. 2019. 粤港澳大湾区与旧金山及东京湾区发展特征的比较研究. 国际经济合作,(2):32-42.
Shen Ziyi, Hao Rui and Zhou Mo. 2019.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San Francisco Bay Area and Tokyo Bay Area.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 (2): 32-42.
|
石崧. 2012. 香港的城市规划与发展. 上海城市规划,(4):113-120.
Shi Song. 2012. An Introduction to Urban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of Hong Kong. Shanghai Urban Planning Review, (4): 113-120.
|
舒倩,周国华,谭卫红. 2005. 基于分形理论的城市体系空间结构研究——对比分析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东京圈. 热带地理,25(2):103-106.
Shu Qian, Zhou Guohua, and Tan Weihong. 2005. A Study on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Urban System on the Basis of Fractal Theory-Comparison between the Changjiang Delta, the Zhujiang Delta and Tokyo Megalopolis. Tropical Geography, 25(2): 103-106.
|
谭纵波,高浩歌. 2018. 日本国土利用规划概观. 国际城市规划,33(6):1-12.
Tan Zongbo, and Gao Haoge. 2018. An Overview on Japan's National Land Use Planning. Urban Planning International, 33(6): 1-12.
|
唐琼,温魁潭. 2021. 国外城镇化过程中户籍制度改革经验借鉴. 科学发展,(9):105-112.
Tang Qiong, and Wen Kuitan. 2021. Experience of Reforming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Abroad. Scientific Development, (9): 105-112.
|
藤田晃大,真鍋陸太郎,村山顕人,大方潤一郎. 2016. 地域サービス機能から見た近年の日本の都市計画論の歴史的位置づけ. 都市計画報告集,15(1):81-86.
Fujita Akihiro, Manabe Rikutaro, Murayama Akito, and Okata Junichiro. 2016. Historical Position of the Recent Japanese Urban Planning Theories from the Viewpoint of Community Service Functions. Reports of the City Planning Institute of Japan, 15(1): 81-86.
|
田村亨. 2016. 国土計画の変遷と今後の課題. 土地総合研究,24(1):53-54.
Tamura Toru. 2016. Transition of National Land Plan and Future Issues. The Journal of the Land Institute, 24(1): 53-54.
|
UN-Habitat. 2015. International Guidelines on Urban Territorial Planning. (2015-09-16). [2021-12-28] https://www.uclg.org/sites/default/files/ig-utp_english. pdf.
|
王景诗,李永洁. 2019. 从珠江三角洲到粤港澳大湾区演变看规划响应. 南方建筑,(6):1-5.
Wang Jingshi, and Li Yongjie. 2019. Planning Response under the Evolution from Pearl River Delta to the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South Architecture, (6): 1-5.
|
Watanabe Kazunari, and Takeuchi Yuichi. 2010. Peripheries and Future Urban Spatial Structures of the Tokyo Metropolitan Area: Correspondence of Regional Planning. DISP, 46(2): 60-68.
|
吴东. 2018. 近代“都市计划委员会”制度研究. 南京:东南大学.
Wu Dong. 2018. Research on the System of Early Modern City Planning Commission. Nanjing: Southeast University.
|
小川剛志. 2020. 地方分権下の都市計画における都道府県の役割についてー千葉県における取組を事例としてー. 都市計画報告集,18(1):359-362.
Ogawa Takeshi. 2020. Report of the Role of Prefectures in City Planning under Decentralization-A Case Study of Municipal Support Activities in Chiba Prefecture. Reports of the City Planning Institute of Japan, 18(1): 359-362.
|
许浩. 2004. 日本三大都市圈规划及其对我国区域规划的借鉴意义. 城市规划汇刊,(5):73-76,96.
Xu Hao. 2004. The Study on the Planning of Three Japanese Metropolitan Areas and Its Reference to China's Regional Planning. Urban Planning Forum, (5): 73-76, 96.
|
徐江,叶嘉安. 2009.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规划中的空间重构与区域治理研究. 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3):67-83.
Xu Jiang, and Anthony G O Yeh. 2009. Spatial Reconstruction and Regional Governance of Urban Agglomeration Planning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Planning, 2(3): 67-83.
|
许学强,李郇. 2009. 珠江三角洲城镇化研究三十年. 人文地理,24(1):1-6.
Xu Xueqiang, and Li Xun. 2009. Research on the Urbanization of Pearl River Delta (1978-2008): Review and Preview. Human Geography, 24(1): 1-6.
|
杨保军,汪科,陈鹏. 2019. 城市规划70年. 城乡规划,(5):11-15,19.
Yang Baojun, Wang Ke, and Chen Peng. 2019. 70 Years of China's Urban Planning. Urban & Rural Planning, (5): 11-15, 19.
|
杨保军,郑德高,汪科,李浩. 2020. 城市规划70年的回顾与展望. 城市规划,44(1):14-23.
Yang Baojun, Zheng Degao, Wang Ke, and Li Hao. 2020. Review and Prospect of Urban Planning Development in the Past 70 Years. City Planning Review, 44(1): 14-23.
|
杨雁. 2009. 澳门近代城市规划与建设研究(1845-1999):武汉理工大学.
Yang Yan. 2009.. A Study on the History of Macau Early-Modern City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1845-1999. Wuhan: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
叶玉瑶,王翔宇,许吉黎,张虹鸥,刘郑倩,孙嘉仪,卢秦. 2022. 新时期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的内涵与机制变化. 热带地理,42(2):161-170.
Ye Yuyao, Wang Xiangyu, Xu Jili, Zhang Hong'ou, Liu Zhengqian, Sun Jiayi, and Lu Qin. 2022. The Connotation and Mechanism Changes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in the New Period. Tropical Geography, 42(2): 161-170.
|
游宁龙,沈振江,马妍,邹晖. 2017. 日本首都圈整备开发和规划制度的变迁及其影响——以广域规划为例. 城乡规划,1(2):15-24,59.
You Ninglong, Shen Zhenjiang, MaYan, and Zou Hui. 2017. Changes in Spatial Development and Planning System of Capital-Circle in Japan and Its Impacts: A Case Study of the Wide- Area Planning.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1(2): 15-24, 59.
|
张良,吕斌. 2009. 日本首都圈规划的主要进程及其历史经验. 城市发展研究,16(12):5-11.
Zhang Liang, and Lyu Bin. 2009. The Main Course of Tokyo Megalopolis Planning and Its Revelation to China. Urban Development Studies, 16(12): 5-11.
|
赵城琦,王书评. 2019. 日本地区规划制度的弹性特征研究. 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11(2):76-91.
Zhao Chengqi, and Wang Shuping. 2019. Study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djustability in Japan's District Planning System.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Planning, 11(2): 76-91.
|
赵崧杰. 2019. 19世纪后半叶欧洲城市规划思想的传播与澳门半岛的城市化. 全球史评论,(2):118-131,260-261.
Zhao Songjie. 2019. The Spread of European Urban Planning Thoughts and the Urbanization of the Macau Peninsula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19th Century. Global History Review, (2): 118-131, 260-261.
|
郑泽爽. 2019. 区域协同治理制度的法定化创新——对珠江三角洲两版区域规划条例的回顾与思考. 现代城市研究,(1):48-53.
Zheng Zeshuang. 2019. Statutory Innovation of Regional Cooperative Governance System: A Review and Reflection of Regional Planning Ordinance of the Pearl River Delta. Modern Urban Research, (1): 48-53.
|
周淦澜. 2019. 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能力研究——国际大湾区比较的视角. 科学技术创新,(34):174-175.
Zhou Ganlan. 2019. Research on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Capability of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of the International Greater Bay Area.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34): 174-175.
|
邹涵. 2009. 1945年前香港近代城市规划历史研究:武汉理工大学.
Zou Han. 2009. A Study on the History of Hong Kong Early-Modern City Planning before 1945. Wuhan: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
邹涵,李百浩,薛求理. 2015. 技术与理论的移植——外国专家在香港的殖民主义城市规划实践(1841-1997). 城市规划学刊,(1):113-118.
Zou Han, Li Baihao, and Xue Qiuli. 2015. The Transplantation of Technology and Theory: Practice of Colonial Town Planning from Foreign Experts in Hong Kong(1841-1997). Urban Planning Forum, (1): 113-118.
|
アジア人口開発協会. 1986. 日本の人口都市化と開発. 東京: アジア人口開発協会.
Asian Population Development Association. 1986. Japan's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and Development. Tokyo: Asian Population Development Association.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