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gration between Physical Geography and Human Geography

  • Maolin Tang , 1, 2
Expand
  • 1. School of Geography,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23, China
  • 2. Jiangsu Center for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n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Resourc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Nanjing 210023, China

Received date: 2024-01-02

  Revised date: 2024-01-04

  Online published: 2024-01-20

Abstract

The two branches of physical and human geography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in geography. This division is evident in the choice of topics, the selection of publication journals, and the subjects of academic dialogue. Therefore, this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branches of geography requires discussion. Maintaining the integration and utility of geography can help highlight its advantages and deal with the comprehensive and global problems faced by humankind. Human-land relations and regional geography emerge as specific approaches to mitigate geographical division, with the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as a tool to bridge the two branches. The public's demand for geography is met through regional geography and regional geographic books are essential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public. Focusing on public communication in regional geography writing can contribute to improving the social recognition of the discipline.

Cite this article

Maolin Tang . Integration between Physical Geography and Human Geography[J]. Tropical Geography, 2024 , 44(1) : 36 -41 . DOI: 10.13284/j.cnki.rddl.003806

早在21世纪初,多位学者指出,二战后科学的日益专业化带来了一些问题,表现在伴随“科学的功能专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学术交流、相互理解和知识整合方面出现了诸多问题”(Buttimer, 2003)。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出现了体制性分离(哈特向,1963)。斯里夫特(Thrift, 2002)也曾指出“地理学的首要挑战来自自然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的日益分离”。这种分离大大削弱了地理学科全面处理全球性问题(环境问题、可持续性问题、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等)的能力。如今,20年过去了,这种自然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分离的状况有没有改变?尽管在20世纪后期,跨学科的全球研究项目迅速增加,但制度环境问题仍然存在。地理学的分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是学科深化所需要的,但过分分化却导致地理学研究体现不出应有的综合性,不同分支学科的研究者之间缺乏共同语言,这容易导致学科陷入认同危机(汤茂林 等,2010),最终造成地理学视野的日益狭隘(Goudie, 1986; Thrift, 2002)。尽管这些学者认识到这种分离可能带来的危害,然而笔者感觉这种分离的状况虽有所改变但并没有实质性的改进。信息技术和GIS的进展是否会减轻或再次强化这些问题?在这种背景下,读到克里斯蒂安·凯斯特洛特等(2024)讨论地理学两大分支学科关系的详细历史性回顾文章,在感到很有必要的同时,促使笔者想作一点相关的讨论。

1 综合性是地理学的特征

植根于欧美“文化中的一种两分法就是人和自然的二元论,这是在地理学思想中长期被承认的。从犹太-基督教义中得出的启示是,人应该确立对自然的征服”。“但是对大多数的世界居民来说,这样一种两分法是不存在的。”(詹姆斯,1982465东方文化与此不同,在中国和印度,盛行天人合一的观念。在佛教徒和印度教徒心目中,“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而不是自然的对立面。人在克服了其无知、欲望和对挫败的愤怒反应之后,希望被吸收到宇宙中去。” 1James and Martin, 1981
早在1956年,索尔(2023) 524就在“地理学者的教育”一文中指出:地理学作为对地球的解释性描述,将注意力集中在地球特点的多样性上,并比较这些特点的分布。在某种程度上,地理学永远是对地球面目的阅读。我们专业地理工作者之所以存在,不是因为我们发现了一个探究方向或者拥有一项特别技术,而是因为人类一直都需要地理知识,并在不断收集和分类地理知识。
然而,伴随科学研究的进一步分化,微观研究日益大行其道。在地理学中也是这样,宏观 2、中观研究本应是主体却受到忽视,年轻学者们涌向微观研究,涌向能够快速出文章的那种计量研究。当然,这也是普遍的“非升即走”制度带来的巨大发表压力使然。而且,由于院校的学者绩效考核标准的同一化,上世纪80年代那种人文地理学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不复存在,综合性研究被严重削弱(蔡运龙 等,2004),学人的学术写作和引用几乎日益为单一的论文所取代。
恢复和维持地理学的综合性有助于发挥地理学的优势,以应对人类面临的综合性问题、全球性问题。对地理学而言,这是生死攸关的问题。正如普雷斯顿•詹姆斯(1982)489早在1972年就在《地理学思想史》中指出的:“要使地理研究为年轻一代所吸引,一个强有力的方法就在于清楚地表明它对于解决重要问题时能作出什么样的贡献。抽象的概念需要结合实际的应用;不掌握这一点,就会使地理工作陷入无足轻重的境地。”人类一直面临诸如贫困、饥饿、非正义、暴力和战争等全球性问题。到目前的人类世,人类面临的问题新增了极端事件、灾难治理、气候变化、环境难民、社会韧性、全球流行病等;地理学由于其综合性和跨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定位,在这些问题上正大显身手,引领全球有关“全球旅游、公园和地质公园、地貌学和遗产、自然历史地图学、作为资源或危机的水”的研究(凯斯特洛特 等,2024)。
更进一步,要认清当前所谓去全球化和世界地缘政治格局重组,政治地理学中的地缘政治可以超越国际关系的视角,从“地”的角度提供独特的洞见。地理学的综合性和中国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促使黄秉维(1996)在国际上率先(陆大道,2014)提出地球表层学这一论题的思想基础。

2 人地关系和区域地理学是整合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途径

尽管很多学者在理论上都认同统一地理学的必要性(Goudie, 1986汤茂林 等,2010Gregory, 2017),但在学科实践中如何贯彻却是一个大问题。灾害问题的解决需要自然地理学者和人文地理学者共同出力来完成(Donovan et al., 2023)。在此,笔者认为可以从两方面入手。

2.1 人地关系

人地关系是沟通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一个抓手和工具。人地关系是自人类存在以来就存在的关系,但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并非一帆风顺。人地关系论在地理环境决定论和文化决定论两极之间徘徊。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地和谐论或人地协调论成为地理学人地关系的主导思想(李旭旦,1984)。
伴随20世纪50年代以来文化转向的大行其道,地理学受到影响,出现了文化转向,自然地理学也不例外(格雷戈里,2007)。早在1979年李旭旦(1979)5就指出:“现代地理学要求我们重视人的因素(包括人的心理、行为与感觉),要求我们从纯自然地理的方向扩大到人文地理的研究方向,也就是说要‘有人’。中国过去那种谈地不谈人的‘目中无人’状态必须有所改变。”把人作为地理环境变化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自然地理学提出新的论题(格雷戈里,2007),甚至提出“人类世”的概念和研究论题。
与此同时,人文地理学研究也发生了很多变化,除了哲学思潮的此起彼伏(汤茂林,2009Johnston et al., 2015)外,“人”“地”的概念及其研究也经历了不小的变化。“地”的含义发生了从区域到地方、地方到空间、空间到空间尺度的演变,特别是从身体到帝国乃至星球的不同空间尺度的概念(弗林特,泰勒,2016)以及“空间跳跃”的思想,将传统地理环境决定论中的地理因素从静态背景中解放出来,形成强大的阐释力;“人”的概念则进一步系统化,形成从社会到个体的连续谱,并与“非人类”概念关联,使得地理学能够更细致地探讨从身体、性别、性取向到亚文化、种族、移民、后殖民、帝国等与现实密切关联的“主体性”、乃至动物主体性的问题(李蕾蕾,2008)。
鉴于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二分“不是澄清了而是模糊了地理学的性质”(James, 195415,所以地理学者也试图超越这种二分。世界地理学者在这方面作出了努力,如非表征理论和超越人类的地理学(more-than-human geographies),可以看作是地理学界试图弥合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分歧的近今努力之最著名者(王敏 等,2019卢薇 等,2019徐云帆 等,2021郭文,2023)。表征是新文化地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非表征”一词最早则是Nigel Thrift针对表征主义的不足而提出的新概念,质疑了理论与实践的二分,强调身体和非人行动者相互关联、协同进化(徐云帆 等,2021),是一种值得实践的思考方式(Thrift, 1996; 2000),提倡从个体的持续身体参与和展演中挖掘非预期的和不断被转化的社会文化意义,并强调身体与情感、情绪的空间塑造力量(Lorimer, 2005; Thrift, 2008;引自王敏 等,2019)。21世纪以来,欧美地理学兴起“回归物质主义的思潮”(Jackson, 2000; Latham and McCormack, 2004; Whatmore, 2006),受到行动者网络理论、非表征理论与生物哲学的深刻影响,超越人类的地理学应运而生,并成为探索人类与非人类共同构成的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研究议题聚焦于新动物地理学与自然保护、城市社会文化与生态政治、物质性与商品经济、身体与生命健康、气候变化与环境问题等(卢薇 等,20192178

2.2 区域地理学

区域地理学一直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学科(地理学在早期经常被称为“地志学”),也是地理学文学传统(詹姆斯,1982486的延续,反映了地理学既作为科学又是艺术的两面性。区域地理著述是当下满足社会大众对其他地方好奇心(詹姆斯,1982Hart, 19821的需要,也是在当下流动性时代地理学工作者服务社会的重要方式。我们不应忽视提供这种服务,否则很难改进地理学在大众中的形象并提高社会认同度,不利于地理学的长远发展。区域地理学曾经长期是地理学的核心。传统区域地理的特征是描述,而现代地理学的特征是解释。描述是把观察到的地面事物和事态转换成符号(文字、图像或数字),而解释是把复杂的系统分析为简单易解的要素,并阐明其间的相互关系(李旭旦,19792,5。D.哈维认为:“解释的目的在于把一个意外的结果变成一个意料中的结果,把一个奇特的事件变成一个当然的或正常的事件。”(李旭旦,19795
正如笔者2018年所指出的,从平时与地理学科以外的学者的接触和交流看,他们期望地理学科的著作多为区域地理或区域历史文化地理(刘云刚 等,2018)。正如约翰•哈特(Hart, 2011)1所说:社会对地理学的期望是区域地理。满足这种社会需求,是地理学者的职责之一。区域地理的写作多种多样,包括理论性著作和教科书,但主体当是普及性著作,我们在这方面的努力还不够。在当下的学术绩效评价体系中,普及性工作最不受重视。实际上,由于地理学者不擅长写作科普著作,良好的科普著作可能比学术著作还要多花精力。通过科普著述和相关工作,宣传地理学理念,改进地理学在大众心目中的地位,提高地理学的社会认同度,并吸引年轻人加入地理学,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3 建议

3.1 着眼学科大局,发挥各分支学科所长,相互学习,相互支撑

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有各自的研究领域和长处,作为地理学从业者,不能自己看不起自己,更不应当相互看不起乃至相互拆台。早在20世纪80年代李旭旦先生(1985)13就告诫我们,地理学要健康发展一定要避免宗派之争。如果从人类中心主义的角度看,人文地理学是自然地理学的归宿,即自然地理学要服务于人文地理学研究,就像克里斯蒂安·凯斯特洛特等(2024)所指出的古典地理学时期那样。相互谦虚一点,可以把自己看作是“盲人摸象”(Hamnett, 1991)中的一员,组合起来才成为整个大象,成就地理学这一我们共同的事业。在此过程中,GIS也可以成为我们的一个重要工具(美国国家研究院地学、环境与资源委员会地球科学与资源局重新发现地理学委员会,2002)。
在从事我们各自的领域研究工作或教育工作时,乃至从事服务工作时,要从地理学学科大局出发,关注科学的大趋势,思考地理学的整体趋势、存在问题及其解决方法,看看我们能够做出什么贡献。方法论之争仍然是中国地理学发展的一种桎梏(Morrill, 1987515。地理学者都应当学习科学哲学,尤其是方法论和认识论,就有可能避免不必要的争论,也只有这样我们在从事研究时才可能做到方法论自觉。自然地理学者可学习后实证主义哲学,了解实证主义方法论存在的问题,在研究中注意避免。因为,有时所看到的真实未必就是个人所认为的那种真实,也可能隐含他人刻意建构出来的因素。人文地理学者要对地理环境因素,尤其是地貌、气候等因素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对人类活动格局的影响和意义,给予更多的重视;也要充分重视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宏观格局的重要限制作用,甚至是决定性作用。人文地理学者可以看看《变化中的自然地理学性质》(格雷戈里,2007)这样的自然地理著作(尤其是第7和11章)或Progress in Physical Geography等期刊上的最新论文,了解自然地理学的新变化或趋势,甚至可能改变对自然地理学的刻板印象(汤茂林 等,2010)。

3.2 改进学术绩效考核标准,合作写作区域地理著作

在学术机构,学术绩效考核标准类似于基础教育高中阶段的高考指挥棒。所以制订科学合理的学术绩效考核标准对学术机构的发展至关重要。在该标准中,单位特别重视什么,学者就会在这个指挥棒的指导下重视什么。当下的中国一般学术机构,都特别重视学术研究,轻视教学,而服务还没有纳入考核范围。因而学者们自然重视学术研究,尤其是基金项目、期刊论文、专著和奖项。在学术绩效评价中我们不能顾此失彼,唯(英文)期刊论文马首是瞻,应是教学(课程、教材、讲义、实习、文选)、科研(专著、期刊论文、区域地理著作等)与服务并重,让从业者能够获得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充实感和成就感以及同行应有的尊重。
由于区域人文地理内容涉及面广,而且人文因素比自然因素变化速度快,在流动性时代,人口、信息、产业、政策都在快速流动,区域人文地理面貌变化快。在这种条件下,要满足社会对其他地区人类生活或景观了解的需要,区域地理著作就有不断重写的必要,时间间隔可能是5年、10年。区域地理也应是更新后的区域地理,与过去那纯描述性的区域地理有了很大的不同。通过这种区域地理写作,保证地理学的一元化,并吸引新人加入地理学大家庭,保证地理学后继有人。在吸引后学方面,高端科普著作、区域地理著作、人物访谈类著作,尤其值得重视。学科竞争归根结底也是人才的竞争。

4 结语

人文地理学者和自然地理学者同属地理学共同体的成员。相比于欧美同行,中国的自然地理学者与人文地理学者之间的偏见可能更重一些。
地理学的综合性和跨学科定位给地理学带来了优势,也对地理学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研究和教学中要把这种综合性和跨学科性落到实处,只有这样也才能在解决人类当下面临的重大问题时,作出我们地理学科应有的贡献。
人地关系研究和区域地理研究可看作是实现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一体化的抓手。但是,人地关系的研究领域需要拓展,需要吸纳环境史等相关学科研究的洞见,不能只局限在哲学思辨的层次。区域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传统分支,仍然有社会需求和教学需要,也是改善地理学社会认同的重要途径;区域地理的共同写作是实现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整合的一个很好途径,也是避免学科彻底分裂的抓手和保障之一。
建议地理学者学习科学哲学,以便在研究工作中达致方法论自觉,客观看待各种方法论进路及其支配下的研究和成果。地理学需要历史视角。

1 根据李旭旦中译文,有修改(詹姆斯 等,1989)。

2 欧美人文地理学在向微观化发展的过程中,也有人坚持大理论,走宏观研究的进路,大卫•哈维基于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研究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

Buttimer A. 2003. Human Geography as Social Science: Retrospect and Prospect. Erdkunde, (4): 263-271. DOI: 10.3112/erdkunde. 2003.04.01.

蔡运龙,陆大道,周一星,王缉慈,秦其明,李有利,柴彦威,张镱锂,刘卫东,王劲峰,宋长青,冷疏影,王民. 2004. 地理科学的中国进展与国际趋势. 地理学报,59(6):803-810.

Cai Yunlong, Lu Dadao, Zhou Yixing, Wang Jici, Qin Qiming, Li Youli, Chai Yanwei, Zhang Yili, Liu Weidong, Wang Jingfeng, Song Changqing, Leng Shuying, and Wang Min. 2004. Chinese Progress and International Trends of Geography.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59(6): 803-810.

Donovan A, Morin J, and Walshe R. 2023.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in Hazards and Disaster Risk. Progress in Environmental Geography, 2(3): 202-222.

弗林特C,泰勒P. 2016. 政治地理学:世界-经济、民族-国家与地方. 刘云刚,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Flint C and Taylor P. 2016. Political Geography: World Economy, Nantion-State and Locality. Liu Yungang, trans. Beijing: The Commerical Press.

Goudie A S. 1986. The Integration of Physical and Human Geography. 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 11(4): 454-458.

Gregory K J. 2017. Putting Physical Environments in Their Place: The Next Chapter? The Canadian Geographer, 61(1): 11-18.

格雷戈里K J. 2007. 变化中的自然地理学性质. 蔡运龙,吴秀芹,李卫锋,等,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Gregory K J. 2007. The Changing Nature of Physical Geography. Cai Yunlong, Wu Xiuqin, Li Weifeng, et al., trans. Beijing: The Commerical Press.

郭文. 2023. 面向新唯物主义的文化地理学研究. 地理学报,78(12):2922-2938.

Guo Wen. 2023. Research on New Materialism in Cultural Geography.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78(12): 2922-2938.

Hamnett C. 1991. The Blind Men and the Elephant: The Explanation of Gentrification. 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 16(2): 173-189.

Hart J H. 1982. The Highest Form of the Geographer's Art.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72(1): 1-29.

哈特向R. 1963. 地理学性质的透视. 黎樵,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Hartshorne R. 1963. Perspective on the Nature of Geography. Li Jiao, trans. Beijing: The Commerical Press.

黄秉维. 1996. 论地球系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基础(I). 地理学报,51(4):350-354.

Huang Bingwei. 1996. On Earth System Scienc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Ⅰ).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51(4): 350-354.

Jackson P. 2000. Rematerializing Social and Cultural Geography. Social and Cultural Geography, 1(1): 9-14.

James P E and Martin G J. 1981. All Possible Worlds: A History of Geographical Ideas. 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 406.

James P E. 1954. Introduction: The Field of Geography. In: James P E and Jones C F. American Geography: Inventory and Prospect. Syracuse, New York: Syracuse University Press, 1-18.

Johnston R J and Sidaway J D. 2015. Geography and Geographers: Anglo-American Human Geography since 1945. 7th Edition. Abingdon, Oxon: Routledge.

凯斯特洛特K,巴尼奥利L;丁雁南(译),安宁(校). 2024. 自然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的关系:以史为鉴. 热带地理,44(1):1-12.

Kesteloot Christian and Bagnoli Lorenzo; Ding Yannan (Translator), An Ning (Proofreader). 2024. Human and Physical Geography: Can We Learn Something from the History of Their Relations? Tropical Geography, 44 (1): 1-12.

Latham A and McCormack D P. 2004. Moving Cities: Rethinking the Materialities of Urban Geographies.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28(6): 701-724. DOI:10.1191/0309132504ph515oa.

Lorimer H. 2005. Cultural Geography: The Busyness of Being 'More-than-Representational'.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29(1): 83-94.

李蕾蕾. 2008. 翻译《文化地理学手册》,理解地理思想和方法的创新//中国地理学会. 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 吉林:中国地理学会,8-9.

Li Leilei. 2008. Translating Handbook of Cultural Geography, Understanding the Innovation of Geographical Thought and Methods. In: The Geographical Society of China. Geography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Proceedings of the 2008 Annual Conference Papers of the Geographical Society of China. Jilin: The Geographical Society of China, 8-9.

李旭旦. 1979. 现代地理学的几个问题. 地理知识,(9):1-2,5. [Li Xudan. 1979. Some Problems in Modern Geography. Geographical Knowledge, (9): 1-2, 5.]

李旭旦. 1984. 人文地理学//李旭旦. 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学·人文地理学. 上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6. [Li Xudan. 1984. Human Geography. In: Li Xudan. Human Geography. Shanghai: Encyclopedia of China Publishing House, 6.]

李旭旦. 1985. 人文地理学引论//李旭旦. 人文地理学论丛.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14.

Li Xudan. 1985. Huamn geography introduction. In: Li Xudan. Collection of Human Geography. Beijing: People's Education Publishing House, 1-14.

刘云刚,陆大道,保继刚,叶超,汤茂林,刘瑜,赵耀龙,冯章献,黄晓军,郝庆,黄耿志,王丰龙,魏宗财,王立,谢阳,钱丽芸. 2018. 如何回归地理学?我的思考与实践. 地理研究,37(6):1049-1069.

Liu Yungang, Lu Dadao, Bao Jigang, Ye Chao, Tang Maolin, Liu Yu, Zhao Yaolong, Feng Zhangxian, Huang Xiaojun, Hao Qing, Huang Gengzhi, Wang Fenglong, Wei Zongcai, Wang Li, Xie Yang, and Qian Liyun. 2018. How to Revive Geography: Our Reflection and Practice. Geographical Research, 37(6): 1049-1069. DOI: 10.11821/dlyj201806001.

卢薇,尹铎,朱竑. 2019. 西方超越人类的地理学研究进展. 地理学报,74(10):2178-2191.

Lu Wei, Yin Duo, and Zhu Hong. 2019. The Progress of More-than-Human Geographies in Western Geography.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74(10): 2178-2191.

陆大道. 2014. “未来地球”框架文件与中国地理科学的发展——从“未来地球”框架文件看黄秉维先生论断的前瞻性. 地理学报,69(8):1043-1051.

Dadao Lu. 2014. The Framework Document of "Future Earth"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The Foresight of Academician Huang Bingwei's Statement.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69(8): 1043-1051.

Morrill R L. 1987. What Shall We Say, to Whom Shall We Speak.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77(4): 511-524.

美国国家研究院地学、环境与资源委员会地球科学与资源局重新发现地理学委员会. 2002. 重新发现地理学——与科学和社会的新关联. 黄润华,译. 北京:学苑出版社.

Rediscovering Geography Committee, Board on Earth Sciences and Resources, Commission on Geosciences,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2002. Rediscovering Geography: New Relevance for Science and Society. Huang Runhua, trans. Beijing: Xueyuan Press.

索尔C O. 2023. 大地与生命. 梅小侃,余燕明,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Sauer C O. 2023. Land and Life. Mei Xiaokan and Yu Yanmin, trans. Beijing: The Commerical Press.]

Thrift N. 1996. Spatial Formations. New York: Sage Publications.

Thrift N. 2000. Afterwords.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D: Society and Space, 18(2): 213-255. DOI:10.1068/d214t.

Thrift N. 2002. The Future of Geography. Geoforum, 33(3): 291-298.

Thrift N. 2008. Non-Representational Theory: Space, Politics, Affect. London: Routledge.

汤茂林. 2009. 我国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多样化问题. 地理研究,28(4):865-882.

Tang Maolin. 2009. The Diversification of Research Approaches in Human Geography in Chinese Mainland. Geographical Research, 28(4): 865-882.

汤茂林,陆玭,刘茂松. 2010. 统一地理学发展之道:直面危机,加强对话,超越自然-人文二元化. 热带地理,30(2):101-107.

Tang Maolin, Lu Pin, and Liu Maosong. 2010. Unity of Geography beyond Dichotomy of Physical and Human Geography. Tropical Geography, 30(2): 101-107.

Whatmore S. 2006. Materialist Returns: Practising Cultural Geography in and for a More-than-Human World. Cultural Geographies, 13(4): 600-609.

王敏,江荣灏,朱竑. 2019. 新文化地理学中的非表征与再物质化研究进展. 地理科学进展,38(2):153-163.

Wang Min, Jiang Ronghao, and Zhu Hong. 2019. "Non-Representational", "Re-Materializing" and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New Cultural Geography. Progress in Geography, 38(2): 153-163. DOI:10.18306/dlkxjz.2019.02.001.

徐云帆,黄贤金. 2021. 国外地理学对公共卫生问题的研究与启示. 地理研究,40(9):2638-2656.

Xu Yunfan and Huang Xianjin. 2021. Progress and Prospects of Geography in Public Health: A Review of Literature Abroad. Geographical Research, 40(9): 2638-2656. DOI: 10.11821/dlyj020201058.

詹姆斯P E. 1982. 地理学思想史. 李旭旦,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James P E. 1982. All Possible Worlds: A History of Geographical Ideas. Beijing: The Commerical Press.

詹姆斯P E,马丁G J. 1989. 地理学思想史. 李旭旦,译. 修订版. 北京:商务印书馆,472. [James P E and Martin G J. 1989. All Possible Worlds: A History of Geographical Ideas. Beijing: The Commerical Press, 472.]

Outlin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