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entity Construc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Zen Tourists

  • Haichao Xu ,
  • Zengxian Liang
Expand
  • School of Tourism Management, Sun Yat-sen University, Zhuhai 519082, China

Received date: 2023-10-30

  Revised date: 2024-06-24

  Online published: 2025-01-02

Abstract

Zen culture, a resort within the heritage of Eastern culture, is uniquely expressed through Zen tourism, which blends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with travel. This study constructs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space-situation-identity" and selects 32 non-religious tourists who participated in Zen tourism for the first time as research samples. Using qualitative methods,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how non-religious tourists construct and transform their identities through Zen tourism. Th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motivations for participating in Zen tourism include four dimensions: religious attraction, physical and mental relaxation, emotional connection, and self-discovery. This study constructs the "space-situation-identity" conceptual framework and applies it to Zen tourism. The framework reveals the following insights: "spatial contextualization" and "contextualization of identity" are two stages experienced by Zen tourists, corresponding to identity perception and acquisition, respectively. During these stages, the unique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Zen tourism sites, regulation and guidance by unofficial organizations, and mutual influence among fellow participants significantly impacted the self-identity transformation and social identity acquisition of Zen tourists. "Identity contextualization" and "contextualization of space" are the two stages when Zen tourists return to the real world, leaving the religious Zen sites, corresponding to individual identity maintenance and identity constraints. In these stages, the identity maintenance of Zen tourists shifts from passive "construction by others" to active "self-construction." This study enriches the research on the identity and role evolution of tourists in religious contexts, emphasizing the need for further exploration of how tourists interact with their environment to form experiences, thereby providing more specific insights and understanding of religious tourism in postmodern society. Furthermore,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Zen tourism experiences of non-Zen practitioners in major cities such as Beijing, Shanghai, Guangzhou, and Shenzhen, responding to and expanding existing theories of space, situation, and identity in tourism experiences. It constructs the "space-situation-identity" conceptual framework, highlighting that the identity transformation of Zen tourists involves multiple factors from space and situation, while their new identities influence the elements of space and situati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space, situation, and identity is prevalent in various forms of religious tourism across different regions. Similar to this study, most religious sites create a series of sacred contexts through spatial designs and social scene construction. These contexts provide tourists with a new life order and inner meaning, thereby enhancing their religious identities. This study offers several suggestions for optimizing Zen tourism in China. First, organizers should select locations with beautiful natural environments, fresh air, and sites far from urban noise for Zen tourism and improve transportation, accommodation, dining, and wellness facilities to provide comprehensiv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ing services. Second, in addition to experienced Zen instructors, organizers should invite relevant mental health experts to offer professional Zen guidance and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to tourists. Third, personalized Zen tourism products should be designed to meet the diverse needs of tourists.

Cite this article

Haichao Xu , Zengxian Liang . Identity Construc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Zen Tourists[J]. Tropical Geography, 2025 , 45(1) : 80 -89 . DOI: 10.13284/j.cnki.rddl.20230829

目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急剧变化的社会环境催生了大量个体焦虑等社会不适情绪,如果不能得到及时释放,将会迅速蔓延至社会层面,损害人们身心健康、影响社会秩序(俞国良,2021)。旅游被认为是一种身心疗愈手段,能提高主观幸福感,因此大力推动旅游休闲产业发展,成为中国当前缓解社会焦虑、促进国民身心健康的主要抓手(杨金华 等,2021)。然而,旅游活动中的组成元素如目的地类型、活动特征、时间长度等特性的差异,会对旅游者的心理资本、社会福祉、整体幸福感等个体利益产生不同影响(McCabe & Johnson, 2013; Chen & Li, 2018; Buckley, 2020贺小荣 等,2022)。禅修旅游是近年兴起的旅游形式,它将旅游活动与中华禅文化深度融合,帮助人们在旅行中找寻自我与心灵宁静,拥有显著的康养意义(Sharma, 2020)。
禅修旅游尚无准确、统一的定义。从旅游者的角度,禅修旅游是以寻找本真为目的,以参与坐禅活动为主要形式,在原真或仿真的氛围中获得独特体验的过程(蒋婷 等,2019)。国内禅修旅游的研究刚开始,目前主要从禅修旅游产品开发、禅修旅游场所设计、禅修旅游地规划等话题进行探索,处于应用研究阶段;而国外已经开始深入挖掘禅修旅游现象,不断涌现出禅修旅游者的旅游动机、精神成长、神圣与世俗视域下的个体体验等研究话题的相关成果(Jiang et al., 2018; Wang et al., 2021)。禅修旅游是世俗与神圣交集的产物,禅修文化元素的注入给这种旅游活动带来精神性体验(蒋婷 等,2019)。禅修旅游要求旅游者遵守特定的原则和规范(Sharma, 2020),同时旅游者也可以摆脱物质世界与世俗世界的束缚,进入一个更纯粹的精神世界,追求真实自我(Sheldon, 2020)。因此,禅修旅游可以重构旅游者身份,表现为:旅游者在特定场所通过感知仪式、活动等具有表演性质的内容,经由模仿、重复实践及角色扮演等过程,汲取并内化特定的价值意义,重塑他们的自我认同与群体认同。(Terzidou et al., 2018)。
前往宗教圣地游览的旅游者身份复杂多样,大致可总结为4种类型:1)Tourists(未来的佛教徒);2)Shinshis(佛教信徒);3)Xiankes(虔诚的佛教信徒);4)Jushis(佛教修行者)(Wong et al., 2013)。因此,宗教旅游者的宗教信仰与行为实践有所差异,具体可分为可分为无宗教信仰与实践的旅游者和有一定程度宗教信仰与实践的旅游者两类(Olsen, 2012; Wong et al., 2013; Nyaupane et al., 2015; Jiang et al., 2018)。研究发现,非宗教旅游者与宗教旅游者的旅游动机与旅游体验存在较大差异,如宗教旅游者更看重宗教场所的神圣性与仪式性,非宗教旅游者可能关注的是宗教场所本身的自然景观、人文底蕴等旅游资源(Fleischer, 2000; Nyaupane et al., 2015)。中国的宗教旅游者与非宗教旅游者在禅修旅游中的体验结果可从内向-外向、世俗-神圣2个维度进行考察(Jiang et al., 2018)。就后者而言,宗教旅游中非宗教旅游者经常会面临诸多禁忌,需暂时调整身份和行为来适应宗教情境,如尊崇、节制与超越(孙佼佼 等,2020)。此外,过度涌入的旅游者也会对宗教场所带来商品化倾向等负面影响(Bremer, 2004)。过去对宗教场所中非宗教旅游者的身份研究大多集中在东道主的态度、非宗教旅游者与宗教旅游者之间的空间协商,旅游者行为对宗教场所的影响等方面,对寻求深度精神体验的非宗教旅游者关注不足(Song et al., 2020)。非宗教旅游者在参与禅修旅游时,会不可避免地遭遇从“世俗”到“神圣”的情境转换,面临身份的探索、确定与转换等复杂问题,而这些议题目前尚未得到学界的充分解答。
鉴于此,本文通过选取32位非禅修惯习者为研究样本,利用深度访谈、参与观察等方法收集原始资料,并利用质性编码法对资料进行理论化处理,探讨禅修旅游中个体身份的构建与转换。具体地,本文拟探讨以下议题:1)非禅修惯习者前往宗教场所开展禅修旅游活动的动因;2)非禅修惯习者在禅修旅游中的空间体验、情境交互与身份感知之间的关系;3)非禅修惯习者在世俗情境与神圣情境转换中的身份形成与保持等。因此,本研究聚焦于个体如何通过禅修旅游在多重情境中实现身份重塑,完成自我认知的重构与心理调适,并在与外部环境的交互中达成自我和谐,旨在为社会文化地理学中的身份建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1 空间、情境与身份

“认识你自己”是苏格拉底毕生提倡的精神法则,而“我是谁”同样是西方哲学的核心内容,身份是社会科学中的重要命题。身份是个体在与社会环境不断磨合过程中形成的内部心理结构,与以往生活经验相关,通过行为和信仰表现,以承诺的方式维持(Kroger and Marcia, 2011)。在后现代主义视角中,个体的身份随遭遇的空间与情境而不断发生变化,这些身份之间并没有严格界限,在互相影响中成为主体的核心特质(Hongladarom, 2019)。旅游活动为个体提供改变固有身份的机会,旅游者在旅途中与其他群体、文化、地方交互后会形成新的身份认知(Tilley, 2006卢松 等,2017刘鲁 等,2018韦俊峰 等,2019)。旅游目的地的空间要素差异给旅游者带来独特体验,为他们的身份形成和转换提供具体情境。(刘鲁 等,2018)。个体身份重塑主要依赖主体与空间、情境互动及其产生的情感、文化等要素的媒介功能,并以外在行为、内在自我意识改变来表征(刘鲁 等,2018韦俊峰 等,2019赵莹,2020)。
旅游世界是由不同旅游情境构筑的(谢彦君,2005)。关于情境,学者有不同看法。行为主义学派认为,情境是行为产生的客观空间,不包含心理因素(Cappelli et al., 1991);而认知-行为主义学派将个体主观内容也纳入情境的范围,并得到社会学习理论相关研究的支持,认为情境不仅包含客观空间,还包括个体对于情境的一系列认知(Tolman, 1951; Bandura, 2002);格式塔学派认为情境偏向于主观,是个体心理上的知觉环境(施良方,1994)。综合3种观点,虽然不同学派下的情境概念有所差异,但多少都存在与空间的关系。本文倾向于格式塔学派的观点,并借鉴已有研究(谢彦君,2005),将旅游情境分为旅游行为情境和旅游氛围情境,强调客观空间中的情境内容是影响旅游者行为和认知的前置因素。旅游情境是基于一定时间、空间、事件和关系形成的四维体,随旅游者行为的产生而生成,结束而结束,具有“权宜”性(屈册 等,2015)。旅游中的差异化情境是旅游者行为、认知与身份建构的基础(谢彦君,2005),如有学者研究背包客时发现,其在旅游过程中通过独特、密集的社交模式构建了新的人际交往情境,而其中的情感联结、信息传递实践共同强化了集体身份(Noy, 2004);Wang等(2021)研究禅修旅游时发现,禅修场所构建的传统文化氛围情境、学习情境对旅游者的性格、观念和身份产生影响;孙佼佼等(2020)发现游客涉入寺庙时所面临的多种禁忌情境表征对其身份感知与行为具有调节作用,他们会重新审视或暂时改变自己的身份来适应宗教旅游情境。总之,旅游者的身份是关于“我是谁”的命题,而对于这样的命题追问,仍需将其置于多元情境中进行探索。
综上所述,对于空间、情境、身份之间的两两关系已有部分成果,但仍缺少一个总的概念框架来厘清它们的关系。旅游世界的空间与主体交互形成不同旅游情境,两者间相互约束;情境对旅游者个体的身份塑造起到了重要的激发作用,旅游者通过活动实践所习得的身份不仅体现了特定时空情境的内涵,同时也与情境特征密切关联(谢彦君,2005韦俊峰 等,2019)。此外,空间作为旅游者身份构建的基础和前提,不仅直接影响身份的形成过程,还通过情境的媒介作用实现与身份建构的双向互动(Olsen, 2012韦俊峰 等,2019)。因此,本文尝试构建“空间-情境-身份”的理论模型,将情境作为空间与身份之间的中介,分析非禅修惯习者的身份建构与转换过程。本文借鉴冯雷(2017)关于空间思想的研究,将空间概念分为物质空间、社会空间和文化空间;情境部分主要借鉴谢彦君(2005)对旅游情境的研究,将其分为旅游氛围情境与旅游行为情境两大维度;旅游者身份建构主要是通过对非禅修惯习者到禅修爱好者的转变进行深描,以展示空间、情境两大要素与身份要素间的关系。空间、情境、身份三者相互关联并相互作用,嵌于禅修旅游者的旅游体验中(图1)。
图1 “空间-情境-身份”概念框架

Fig.1 Conceptual framework of the "space-context-identity"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对象

“本心之旅”是创办于2016年的非盈利性组织,旨在服务对中国传统禅文化感兴趣的城市青年,活动范围主要覆盖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大一线城市,并对周边城市的青年群体有所辐射,是目前影响力较大的禅修旅游组织。在禅修场所,禅修旅游者需要体验传统旅游中的吃喝住行等活动,这些活动因为目的地的宗教要素而具有特殊性,如需遵守严格的禁忌和规章制度、与僧侣在寺庙的斋堂共同享用素食。此外,禅修旅游者将在组织者与地方人员的安排下,开展与禅修活动相关的一系列非日常活动,如早晚课、出坡、过堂、打坐、抄经、诵经、供灯等活动,让禅修旅游者体验到独特的寺庙禅修生活,这无疑对禅修旅游者个体的行为、认知及其原有身份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需要进一步探究。禅修旅游作为宗教旅游的重要子类,其游客身份的分类和认识也可借鉴宗教旅游的相关成果。因此,根据上文提及Wong等(2013)的研究,本文选择的禅修旅游者原本是无禅修惯习、无严格意义上佛教信仰的旅游者,可视为非宗教徒的休闲游客;在禅修情境中,禅修旅游者逐渐掌握了禅修惯习,认同禅修理念并开展实践,成为禅修爱好者。因此,为更清晰地展示禅修旅游者个体身份的转变过程,研究对象的遴选标准为:1)初次参加禅修旅游;2)参加前为非拥有禅修惯习者,即无真正意义上参与过禅修活动;3)在参加禅修旅游之后认同禅修这一爱好,并作为自己生活方式,成为禅修爱好者。研究对象的信息如表1所示。
表1 受访者详细信息

Table 1 Interviewees' detailed information

编号 禅修寺庙 居住地 性别 年龄 出游方式
MT1 兜率寺 广州 90后 团队
MT2 包山禅寺 广州 90后 团队
MT3 佛光寺 北京 80后 团队
MT4 古佛禅寺 深圳 90后 团队
MT5 云台禅寺 广州 70后 团队
MT6 兜率寺 上海 80后 团队
MT7 包山禅寺 北京 90后 个人
MT8 古佛禅寺 广州 90后 团队
MT9 云台禅寺 上海 80后 团队
MT10 兜率寺 深圳 90后 个人
MT11 兜率寺 北京 80后 团队
MT12 包山禅寺 上海 90后 团体
MT13 兜率寺 北京 90后 团队
MT14 包山禅寺 上海 90后 个人
MT15 清泉禅寺 广州 80后 团队
MT16 云台禅寺 广州 80后 团队
MT17 兜率寺 上海 90后 团队
MT18 云台禅寺 深圳 80后 个人
MT19 兜率寺 深圳 80后 团队
MT20 古佛禅寺 北京 90后 团队
MT21 清泉禅寺 广州 90后 个人
MT22 古佛禅寺 深圳 00后 团队
MT23 云台禅寺 北京 80后 团队
MT24 兜率寺 上海 90后 团队
MT25 云台禅寺 北京 80后 个人
MT26 兜率寺 深圳 90后 团队
MT27 古佛禅寺 广州 90后 团队
MT28 清泉禅寺 北京 00后 团队
MT29 古佛禅寺 广州 00后 团队
MT30 云台禅寺 深圳 80后 团队
MT31 兜率寺 上海 90后 团体
MT32 云台禅寺 上海 90后 团队

2.2 研究方法

有学者指出,国内宗教旅游研究缺乏微观深度调研,方法多限于宏观思辨,需通过参与式观察和访谈获取一手资料,揭示其内在规律(谢若龄 等,2016)。因此,课题组先后2次到往广东惠州市的云台禅寺开展调研。期间,课题组通过线下活动参与、社交媒体联系、工作人员引荐等方式获取初始样本,并以滚雪球抽样方式找到其他受访者。课题组共访谈32人,访谈时间在30~45 min,围绕“您为什么会参与本次禅修旅游”“您在禅修场所的体验如何”“在禅修旅游过程中,您的行为习惯有什么变化吗”“在禅修旅游完成前后,您对禅修活动的认知发生哪些改变”“本次禅修旅游您有什么感悟”“禅修旅游对您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吗”等开放式问题展开。在访谈中,事先与受访者沟通确定方便的时间,确保双方都能保持专注;在正式访谈开始前,研究者会进行简短的寒暄,帮助受访者放松并建立信任;在整个过程中,研究者保持中立的态度,鼓励受访者自由表达。接着,将所获得的录音材料和访谈笔记依次转码为文本材料。本文还通过自我民族志、参与式观察等方法搜集数据,如研究者现场体验的笔记、禅修旅游者参与活动过程中的情感、感知等非表征内容。收集完材料后,本文利用质性编码法来进行理论提炼。在理论饱和度的检验上,本文严格遵循定性研究的三角互证原则,通过人工搜集并分析了“本心之旅”公众号2018―2021年发布的219篇禅修旅游心得。结果显示,公众号上与研究主题紧密相关的内容并未揭示出新的范畴或关系,这表明本文关于身份建构与转换机制的相关范畴及理论模型已达到较高的完备性(吴俏 等,2017)。

3 禅修旅游情境下的身份建构与转换

禅修旅游者的身份形成和转换过程包含宗教吸引、身心放松、情感联结和寻找自我等多种驱动因素。禅修旅游者通过独特的情境和社会互动,经历了进场身份的获得与离场身份的保持,包括空间情境化、情境身份化、身份情境化、情境空间化4个过程(图2)。此过程不仅彰显了禅修旅游的社会文化价值,还揭示了其如何通过情境与空间的交互作用,重塑主体的行为模式与认知方式,深化了对现代社会中主体身份建构与转化过程的理解。
图2 禅修旅游中的身份建构与转换机制

Fig.2 Identity construction and transformation mechanism in Zen tourism

3.1 禅修旅游者的进场动机

宗教吸引动机包含祈求美好祝福、好奇宗教生活、学习宗教文化。首先,信仰能够帮助个体实现内心安宁,组织者通过预先控制旅游者期望和行动方式,并以舞台化手段来管理宗教表演过程及其带来的心理效果(Terzidou et al., 2018)。此外,部分禅修旅游者将心愿与情绪进行表达和倾诉,通过“神灵庇护”让自己感到安心。其次,对于宗教生活的好奇是旅游者探索旅游世界的重要内驱力。宗教本身的神秘感与各种禁忌,对旅游者有较强的吸引力。最后,宗教文化体验动机也推动旅游者前往体验禅修旅游(Wang et al., 2016)。禅修旅游者在好奇心地驱动下探索禅修理念,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身心放松动机由缓解身心压力和突破个体困境2方面构成。前者指禅修旅游者在日常生活中,面临日益“内卷化”的生存现状,需暂时逃离钢筋水泥的“牢笼”,寻求禅修场所来释放身心压力、抚慰灵魂。后者指由于禅修旅游者在快节奏的生活中,陷入了诸多难以解决的困境,造成个体情绪郁结。禅修旅游者的困境纷繁复杂,既有来自生老病死的困惑,也有来自个体日常生活中拖延、焦虑的身心阻碍,这些都迫使他们跳出日常世界,试图到宗教世界寻找人生法门。
情感联结动机由增进亲友关系与拓展人际关系2部分组成。人是具有社会意义的高级动物,情感联结是其不可或缺的精神需求。人际关系的维持、拓展与实现是旅游的社会功能之一。禅修旅游者希望暂时远离信息轰炸,来到禅修场所与亲友度过几日安静的山中生活,修复、加深与亲友间的关系。同时,禅修旅游者从城市来到环境优良的寺庙,一起修禅、论道,希望通过集体活动结交新的禅修旅游者,进一步拓宽人际关系,满足与他人联结的情感需求。
寻找自我动机由获得成就感和寻求本真自我2部分组成。当下,许多旅游者难以单单通过物质来满足自我需求,他们更关注精神成就与内心造诣。在网络媒体的宣传下,旅游者认为参与禅修旅游能获得掌控感、意义感,实现新的内在体验与自我成就。后者指在禅修旅游者希望找回原本的、真实的自我,通过禅修旅游完成认知重启与升级,实现自我提升与成长。

3.2 禅修旅游者的进场身份形成

3.2.1 空间情境化:身份感知

空间情境化指禅修旅游活动组织者将物理元素以一定规则进行排列、组合与展演,为禅修旅游体验者营造独特的氛围情境与行为情境。更确切地说,禅修旅游情境的生成依赖于部分具有宗教色彩的物理元素,如佛像、佛塔、佛龛等宗教物质景观为禅修旅游者提供了威严、庄重、神圣的氛围情境;同时,禅修旅游场所还包含对个体行为起约束作用的行为情境。禅修旅游者通过与物质空间交互,在不同情境中感知到身份转换。
氛围情境具有较大的现场特性,容易受到旅游目的地的各物质要素的影响,对旅游世界形成一种主题性的统领作用,并与旅游者个体的感官结合,形成一种非日常世界的朦胧感觉(谢彦君,2005)。禅修场所自然环境优良,并与其特殊的建筑风格、神佛雕像、法器等结合,形成独特的空间秩序,给旅游者带来一种与大自然深度连接的感知与印象,正如访谈者MT5描述禅修地点的自然环境:“云台禅院在一座小山上,在宁静的禅寺里,每一个时辰,都能感受到大自然与心的深度链接。”在优越自然物质要素的作用下,禅修旅游者感受到寺庙禅修场所的宁静、安逸等远离世俗的轻松氛围,暂时摆脱了日常生活沉重的“身份”。同时,禅修场所的各物质要素也在营造神圣氛围情境中起重要作用,访谈者MT22描述自己对于禅修场所的初始感知:“禅修的寺庙因建筑气势恢宏,佛像造型威严,环境使人静心养神。因此刚进入云台禅寺的那一刻,就被这里广通庄严、自释悟的氛围震撼。”
行为情境是空间情境化的另一层情境,包含着更具操作性、能对旅游者行为力度与方向进行控制的符码。行为情境与氛围情境并不是完全割裂的,两者都在物质空间中交织而成,旅游行为情境中浮现大量氛围情境的色彩与味道,而氛围情境也通过行为情境进一步对旅游者个体行为施加影响(谢彦君,2005),就如访谈者MT21所说:“印象深刻的是早课,这是一场隆重的仪式,所有僧人们和居士们都在主殿汇集,庄严地站立成几排,前排有僧人手敲铜磬高声领唱,众僧随唱,我感觉非常平和安详。”在禅修场所中,不同于浅层观光的传统游客,行为情境对于禅修旅游者的约束力度更大、方向更加确切,且他们需要接受一系列非惯常行为情境下的新规则。禅修旅游者的基本日常行为包括吃、穿、住、行,非日常行为包括抄经、行禅、礼佛等一系列行为,但这些具象的、可描述的行为只是构成行为情境的一部分,还有许多缺乏计划性、非表征的行为情境也会通过客观物质环境的约束而形成,就如访谈者MT7所说:“夜里古佛寺非常安静,这里可比北京凉快多了,加之这庄重的环境,全身竟然起鸡皮疙瘩、颤抖得厉害。不知道为什么,平日里受噩梦困扰的我,这一夜睡的特别踏实。”
自我的灵活性是现代个人身份的特征之一(Greve et al., 2005)。正是因为个体身份的动态性与易变性,个体有可能在不同情境中形成不同身份。禅修旅游者在多重情境中在“自我”层面对自身惯有身份进行“再识别”“再思考”,并从行为、认知等内外层面上为新身份的到来完成初步的心理准备。

3.2.2 情境身份化:身份习得

情境身份化指非官方的禅修爱好组织通过某些途径引导人们来到禅修场所,使禅修旅游者个体在对其营造的氛围情境与行为情境感知的基础上,通过事先计划好的一系列编排的仪式、活动,让禅修旅游者有目的性、计划性地感知禅修内容,唤起其特殊的体验与感觉(Terzidou et al., 2018)。禅修旅游者在宗教仪式中形成对禅修新的认知,学习、增强与延续禅修惯习,从而完成身份习得。
对人类活动场所来说,不存在完全中立或者仅是作为物质要素而存在的空间实体,其定会承载着政治、社会意义(Nicholson-Smith, 1991)。禅修场所同样是交织着物质、权力、情感等元素的非均质空间。组织者主要在之前构建的物质空间的基础上,通过情感联结、权力控制2方面与旅游者缔结社会关系,如访谈者MT13所言:“圣心师兄前后两三次耐心地给大家讲解寺院的规矩(例如饮食、作息等),对待寺庙、僧人、同伴等都要有一颗恭敬心,要尽量维护寺庙庄严的环境。”严格的制度化环境帮助禅修旅游者完成心理准备,促使其形成禅修的“内在动机”,无功利性地迎接新身份。此外,组织者会安排年长、具有资历的寺庙禅修者,引导个人开展禅修活动。禅修旅游者较大程度地体验僧侣们的寺庙生活,与宗教观光者相比,其宗教仪式参与范围更广、内容更全、程度更深。
在禅修场所东道主的组织与引导下,禅修旅游者通过不同事件与仪式的体验,相互敞开心扉(包括禅修旅游者之间、禅修旅游者与组织者、僧侣之间),构建出以禅修为纽带的社会关系。相对于组织者构建的制度化环境,同行人员交流间形成更随意的非制度化环境,有利于培养简单纯粹、利他主义的情感,促进个体完成对新的自我认同与群体认同。特别是对情感联结型旅游者而言,由于活动功能与其预期设想的匹配,对禅修的认同程度会更深刻。此外,对于具有一定基础的禅修旅游者来说,他们或许能更快建立起与活动的连接,形成更强的身份认同。
禅修旅游者在经过上一阶段的身份转换感知后,在组织者、地方人员(僧侣、志愿者等)、同行人员等不同主体形成的正式与非正式的社会空间制度的催化下,完成自我身份认同。禅修旅游者与多主体共同在场的时间较长,体验相似的生活方式、生活环境和生活节奏,有利于形成群体身份认同。该阶段主要作用于禅修旅游者感知的社会空间,主要是非禅修惯习者在禅修场所通过参与各种事件、活动、仪式与他人联结,是他们成为禅修爱好者的“社会化”过程。

3.3 禅修旅游者的离场身份保持

3.3.1 身份情境化:身份维持

身份情境化指禅修旅游者新的身份涉及到个体对禅修惯习、规范、信仰的承诺,产生一系列影响他们日常行为和认知的新情境。身份情境化主要作用于文化空间,禅修旅游者在持续禅修中,不断加强对禅修文化的认同,进而完成身份维持。
许多旅游者在原有的认知模式与行为惯习的基础上,已无法应对人生的某些结构性压力。禅修旅游提供了一个放松身心、重新调适、发现自我的机遇,并在旅途结束之时赋予他们身心调控的重要“法宝”与新的身份。但新身份也需要借助外在力量,如寺庙开光过的佛珠、经文,这些禅修纪念品像是对其旅途记忆进行刻画后的“提示符码”。此外,组织者还会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与禅修文化有关的内容,进一步影响旅游者个体的文化身份保持。
除禅修氛围情境对身份维持的帮助外,禅修爱好者也通过承诺与自觉的方式维持身份,构造属于自己的禅修行为情境。承诺指个体在一个行动或信念过程中表达的个人投资程度,而身份的认同程度与承诺的力度呈正向关系(Hoelter, 1983; Kroger & Marcia, 2011)。访谈者MT18说:“我相信禅修对我生活的改变,也自愿维持这样的身份,在力所能及中做出相应改变。虽然不能像在寺庙那样严格的修行,但是我仍然会保持一定的生活禅。”更强的身份认同带来更为系统化和规律化的情境构造,具有强烈禅修兴趣的禅修旅游者会在日常生活中将禅修与生活结合得更加紧密,利用禅修活动及其理念指导自己的行为实践。同时,情境构造得越完善,对于身份的维持也更有利,而个人的时间自由与生存状态会影响身份情境化的效果。禅修爱好者继续通过禅修进行身心修复,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并在某些地点、位置以及不同时空,以回忆、构想等心理镜像的形式还原寺庙的清修情境,维持禅修爱好者身份。
禅修旅游者在以上2个阶段中完成身份转变的感知、社会互动中的集体身份习得。在此阶段,他们将新的身份与禅修活动经验内化为自我认知,并在日常活动、行为约束下形成新的情境。远离禅修场所,意味着远离原有的宗教环境与集体,只有禅修旅游者不断地认同禅修文化,才能在外界事物干扰下继续保持身份认同。此外,文化认同带来的个体信念与自我承诺是持续性的、强有力的。禅修旅游者的身份转变并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需要不断地开展相关的文化实践,并催生出有利于禅修爱好者保持禅修惯习的多元化情境。

3.3.2 情境空间化:身份约束

情境空间化指禅修旅游者在维持身份而引发的情境中,接受与新身份对应的惯习、行为、观念,并对环境价值、行为适应以及各种空间秩序产生新的思考。也即,对于禅修爱好者而言,其在禅修旅游后所获得的新身份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这不仅造就了其个体在空间的位置变动,也形塑了一系列新情境下的空间内容。
在禅修活动情境中,身体与物质空间的关系开始变化。禅修活动中的个体会转变原有身体图式,如通过扫描自我的身体空间来提高体感的敏感性、准确性,从而改变个体受外部环境过度影响的状态,恢复与外界的关系平衡。此外,现代社会大规模、高频度的社会交往对于个体而言无疑是一种巨大的心理冲击,造成诸多方面的问题,而调节个体的社会空间行为及情感关系也成为禅修活动的重要作用。禅修爱好者可能会从新的角度、理念看待以往的社会关系,如在生活中不过度强迫和干预他人,仅在通过改变自己来理解、包容、接纳他人的观念与行为。禅修爱好者身份也影响个体对于禅修文化的认同,特别是那些通过禅修解决困惑的个体,更会在日常生活中保持禅修者的身份。在重复的日常禅修中,禅修爱好者开始形成稳定的行为模式,并逐渐对禅文化、佛教文化,以至广义的中国传统文化形成认同。
禅修旅游者已在前面3个阶段完成关于禅修活动的个人、社会、文化三大层面的身份认同,新身份也对重返日常生活世界的主体行为惯习、情感、认知等方面产生约束作用。在禅修爱好者所营造的情境中,主体属性会影响情境空间化的效果。其中,若是禅修旅游者借由禅修活动完成原始动机,其动机不同,对其日常生活空间的约束力度和约束方向也不同。如通过禅修来身心放松的个体,会在日常生活中继续通过禅修应对身心焦虑;利用禅修寻找自我的个体,并没有具体诉求,却能在禅修旅游后全然自发地完成禅修情境构造(禅茶、描经等活动空间),沉浸于禅修活动中。此外,禅修爱好者保持禅修的次数、频率与该活动带来的效益有关,假若禅修活动能不断提供正反馈,那么禅修爱好者就会加强自己的身份认同,保持更长时间和更高频率的禅修惯习。相反,有些禅修爱好者没有将禅修融入生活并实现效益,也就会丧失对于禅文化的兴趣,那么禅修旅游可能只有单次体验的作用,难以继续发挥禅修活动的价值。
总之,那些在禅修旅游中解决了现实问题或困惑的个体,回到现实生活中也更能坚持禅修活动,并保持禅修爱好者的身份。禅修爱好者在身份保持与群体规范的不断内化中,形成对其身份保持有利的日常生活情境,并对其空间形式、空间行为、自我认知等层面产生影响。他们在与不同事件、主体相遇中完成对新身份的意义解构。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本文探究了非禅修惯习者参与禅修旅游活动中身份转换的进场动机、临场感知与体验过程、离场保持与影响等问题。非禅修惯习者主要通过4个阶段习得和保持禅修者爱好者的身份,禅文化重塑了他们在与外界环境交互过程中应对压力的方式。禅修旅游是个体“逃避”原本世界的手段,但本质上也是其通往内心世界的自我旅行。
在禅修旅游缘起方面,禅修旅游者的动机可能包括宗教吸引、身心放松、情感联结、寻找自我4个维度。关于非禅修惯习者如何转变为禅修爱好者,并逐渐习得和保持禅修惯习的问题,本研究创新性地构建“空间-情境-身份”概念框架,并将其与禅修旅游结合,得到以下几点认识。“空间情境化”“情境身份化”是禅修旅游者在禅修场所经历的2个阶段,分别对应身份感知与身份习得2个层面的内容。此间,禅修旅游场所展现的特殊化空间特征、非官方组织的调节与引导、同行成员的互相影响对禅修旅游者的自我身份转变感知与社会身份习得起重要作用。“身份情境化”“情境空间化”是禅修旅游者回归现实世界,离开禅修场所2个阶段,对应个体身份保持与身份约束2方面。在这2个阶段,禅修旅游者的身份保持从被动式地“他者建构”到主动式的“自我建构”,这主要是因为禅修活动在日常生活中带来的疗愈价值,让个体在文化层面对其形成更深度的文化认同,并加深禅修爱好者与禅修惯习之间的联系。
相较于传统宗教观光游客,禅修旅游者拥有更长的“在场”体验时间,他们在寺庙生活,对禅修旅游者行为、认知产生了深远影响。此外,禅修之旅的感悟及其后续的禅修惯习也影响禅修旅游者“离场”后的日常生活,如关于社会关系的认知、自我情绪的调节、传统文化的认同等方面。总之,禅修旅游者借由禅修惯习回到尘世后仍能继续保持修行,而这样的惯习维持不仅是身份认同的象征和表现,也是自我构建的符号工具。

4.2 讨论

有学者指出,当前学界在宗教旅游情境中对于旅游者身份与角色演变的探究略显不足,尤其是在旅游者如何与环境互动以形成独特体验方面,还需更深入的探讨(Damari & Mansfeld, 2016)。因此,本研究聚焦于北上广深等城市中非禅修惯习者的禅修旅游体验,旨在进一步丰富和拓展现有空间理论、情境理论和身份理论在旅游体验领域的综合应用。通过构建“空间-情境-身份”概念框架,本研究揭示了禅修旅游者身份转变的不同动因,这些动因源自空间与情境的多方面影响。同时,禅修旅游者所形成的新身份也会反过来作用于空间与情境等要素,形成一个动态的相互作用过程。此外,空间、情境与身份三者互动普遍存在不同地区、不同形式的宗教旅游中。与本研究相似,大部分宗教圣地都通过物质空间设计、社会场景搭建等手段创造一系列神圣情境(Terzidou et al., 2018; Terzidou, 2020)。这些情境带给旅游者新的人生秩序和内心意义。相关研究指出,空间情境化对身份的影响还与旅游者动机及其实现程度有关。假若特定场所未能满足或违背功利型旅游者的期望,他们可能会质疑该场所的意义与价值,从而削弱对该地点及其赋予身份的认同感(Terzidou et al., 2018)。
本研究对中国禅修旅游产业提出以下建议:1)组织者尽量选择自然环境优美、空气清新、远离城市喧嚣的地方作为禅修场所,完善交通、住宿、餐饮等配套设施;2)增加康养设施,如静心房、冥想室、自然疗法区域等,提供全方位的身心疗愈服务;3)除了有经验的禅修导师之外,组织者还可以邀请相关心理健康专家,为游客提供专业的禅修指导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开展自我调适;4)根据游客的不同需求,设计个性化的禅修旅游产品。如为初次体验者提供基础禅修课程,为有经验的禅修者提供深度修行体验。除了传统的打坐、诵经等禅修活动之外,还可以加入禅茶体验、禅绘画、禅舞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丰富游客体验。
虽然本文研究了禅修旅游情境中非禅修惯习者的身份转换问题,但由于研究对象的特定性,对于原本就作为禅修惯习者的旅游者身份与角色问题没有进行探究,如禅修旅游这样的活动是否会加强其本身的身份认同与具体认知?不同身份的禅修旅游者在禅修旅游过程中的体验会有哪些层面的差异等等问题,都需要进一步探究。本研究主要阐述了禅修旅游活动对于个体的积极影响,但为了更客观、辩证看待,后续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分析其负面影响。本研究对象存在自选择效应,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进一步细化样本筛选标准,特别关注那些“参加禅修旅游后认同这一爱好并作为自己生活方式”的群体。同时,也可通过量化分析的方法,对比不同样本在阶级身份认同、生活方式以及心灵生活偏好等方面的差异,深入探讨这些因素对禅修旅游效用的影响。

徐海超:研究选题确定、理论框架构建、论文撰写与修改;

梁增贤:指导论文选题、参与文章修改、提供基金支持。

感谢吴璧君、宁川川、秦俊娜为本研究调研和修改提供的支持和宝贵建议。

Buckley R. 2020. Nature Tourism and Mental Health: Parks, Happiness, and Causation.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28(9): 1409-1424.

Bremer T S. 2004. Blessed with Tourists: The Borderlands of Religion and Tourism in San Antonio. Chapel Hill: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Bandura A. 2002. 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 Englewood Cliffs, N J: Prentice-Hall.

Chen Y and Li X R. 2018. Does a Happy Destination Bring You Happiness? Evidence from Swiss Inbound Tourism. Tourism Management, 65: 256-266.

Cappelli P. 1991. The Missing Role of Context in OB: The Need for a Meso-Level Approach.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3: 55-110.

Damari C and Mansfeld Y. 2016. Reflections on Pilgrims' Identity, Role and Interplay with the Pilgrimage Environment. Current Issues in Tourism, 19(3): 199-222.

Fleischer A. 2000. The Tourist behind the Pilgrim in the Holy Land.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spitality Management, 19(3): 311-326.

冯雷. 2017. 理解空间:20世纪空间观念史的激变.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Feng Lei. 2017. Understanding Space: A Cataclysm in the History of Space Concepts in the 20th Century. Beijing: Central Compilation and Translation Press.

Greve W E, Rothermund K E, and Wentura D E. 2005. The Adaptive Self: Personal Continuity and Intentional Self-Development. Toronto: Hogrefe & Huber Publishers.

Hongladarom S. 2019. Fluid Identity, Freedom and Responsibility. London: Riposte.

Hoelter J W. 1983. The Effects of Role Evaluation and Commitment on Identity Salience. Social Psychology Quarterly, 46: 140-147.

贺小荣,徐海超,刘雪婷. 2022. 节奏分析视域下的漂流旅游体验研究——以广东省清远市为例. 热带地理,42(10):1665-1676.

He Xiaorong, Xu Haichao, and Liu Xueting. 2022. Rafting Tourism Experie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hythm Analysis: A Case Study of Qingyu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Tropical Geography, 42(10): 1665-1676.

Jiang T, Ryan C, and Zhang C. 2018. The Spiritual or Secular Tourist? The Experience of Zen Meditation in Chinese Temples. Tourism Management, 65: 187-199.

蒋婷,张朝枝. 2019. 世俗与神圣的交集:禅修旅游体验的核心. 旅游论坛,12(2):14-19.

Jiang Ting and Zhang Chaozhi. 2019. The Intersection of Secular and Sacred: The Core of Zen Tourism Experience. Tourism Forum, 12 (2): 14-19.

Kroger J and Marcia J E. 2011. The Identity Statuses: Origins, Meanings, and Interpretations. In: Schwartz S J, Luyckx K, Vignoles V L. Handbook of Identity Theory and Research. New York: Springer, 31-53.

卢松,张业臣,王琳琳. 2017. 古村落旅游移民社会融合结构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世界文化遗产宏村为例. 人文地理,32(4):138-145.

Lu Song, Zhang Yechen, and Wang Linlin. 2017. Research on the Social Integration Structure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ourism Immigrants in Ancient Villages: Taking Hongcun, a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as an Example. Human Geography, 32(4): 138-145.

刘鲁,张静儒,吴必虎,Alastair M M. 2018. 身份认同视角下中国背包客的目的地选择偏好研究. 旅游学刊,33(4):80-89.

Liu Lu, Zhang Jingru, Wu Bihu, and Alastair M M. 2018. A Study on Chinese Backpackers' Destination Choice Preferenc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dentity. Tourism Tribune, 33(4): 80-89.

Mccabe S and Johnson S. 2013. The Happiness Factor in Tourism: 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Social Tourism.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41: 42-65.

Noy C. 2004. This Trip Really Changed Me: Backpackers' Narratives of Self-Change.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31(1): 78-102.

Nyaupane G P, Timothy D J, and Poudel S. 2015. Understanding Tourists in Religious Destinations: A Social Distance Perspective. Tourism Management, 48: 343-353.

Nicholson-Smith D. 1991.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s Limited.

Olsen D H. 2012. Negotiating Identity at Religious Sites: A Management Perspective. Journal of Heritage Tourism, 7(4): 359-366.

屈册,马天. 2015. 旅游情境:在想象与地方之间.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37(3):14-21.

Qu Ce and Ma Tian. 2015. Tourism Situation: Between Imagination and Place. Journal of Beijing Second Foreign Languages University, 37(3): 14-21.

Sharma N P. 2020. Meditation Tourism, Buddhist Philosophy in Practice: A Case Study of Lumbini, Nepal. The Gaze: Journal of Tourism and Hospitality, 11(1): 37-59.

Song Y and Yan L. 2020. "Who Is Buddha? I Am Buddha"—The Motivations and Experiences of Chinese Young Adults Attending a Zen Meditation Camp in Taiwan. Journal of Convention & Event Tourism, 21(4): 263-282.

Sheldon P J. 2020. Designing Tourism Experiences for Inner Transformation.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83: 102935.

Terzidou M. 2020. Re-Materialising the Religious Tourism Experience: A Post-Human Perspective.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83: 102924.

孙佼佼,谢彦君. 2020. “塔布空间”:一种宗教遗产地的体验营造与文化保护机制——以西藏若干寺庙及其宗教文化景观为例. 旅游学刊,35(11):90-100.

Sun Jiaojiao and Xie Yanjun. 2020. "Tabu Space": A Mechanism for Experience Creation and Cultural Protection of Religious Heritage Sites: Taking Several Temples and Their Religious and Cultural Landscapes in Tibet as Examples. Tourism Tribune, 35(11): 90-100.

施良方. 1994. 学习论:学习心理学的理论与原理.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Shi Liangfang. 1994. Learning Theory: Theory and Principles of Learning Psychology. Beijing: People's Education Press.

Terzidou M, Scarles C, and Saunders M N. 2018. The Complexities of Religious Tourism Motivations: Sacred Places, Vows and Visions.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70: 54-65.

Tilley C. 2006. Introduction: Identity, Place, Landscape and Heritage. Journal of Material Culture, 11(1/2): 7-32.

Tolman E C. 1951. Purposive Behavior in Animals and Men.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Wong C U I, Mcintosh A, and Ryan C. 2013. Buddhism and Tourism: Perceptions of the Monastic Community at Pu-Tuo-Shan, China.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40: 213-234.

Wang Y C, Chen P J, Shi H, and Shi W. 2021. Travel for Mindfulness through Zen Retreat Experience: A Case Study at Donghua Zen Temple. Tourism Management, 83: 104211.

Wang W, Chen J S, and Huang K. 2016. Religious Tourist Motivation in Buddhist Mountain: The Case from China.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 21(1): 57-72.

韦俊峰,明庆忠. 2019. 打工度假旅游者的流动性实践及身份认同建构——厦门马克客栈案例. 旅游学刊,34(10):127-136.

Wei Junfeng and Ming Qingzhong. 2019. The Mobility Practice and Identity Construction of Migrant Holiday Tourists: The Case of Xiamen Mark Inn. Tourism Tribune, 34 (10): 127-136.

吴俏,严艳,刘畅. 2017. 流动视角下生活方式型企业主移民综合感知及归属倾向研究——以丽江束河古镇为例. 人文地理,32(4):15-21.

Wu Qiao, Yan Yan, and Liu Chang. 2017. Research on the Comprehensive Perception and Attribution Tendency of The Immigrants of Lifestyle Business Owne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bility: Take Shuhe Ancient Town of Lijiang as an Example. Human Geography, 32(4): 15-21.

谢彦君. 2005. 旅游体验研究.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Xie Yanjun. 2005. Research on Tourism Experience. TianJing: Tourism Experience Research.

谢若龄,吴必虎. 2016. 30年境内外宗教旅游研究综述. 旅游学刊,31(1):111-125.

Xie Ruoling and Wu Bihu. 2016. Summary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Religious Tourism Research in the Past 30 Years. Tourism Tribune, 31(1): 111-125.

俞国良. 2021. 当前公众心理健康状况与社会焦虑的纾解. 人民论坛,(25):78-80.

Yu Guoliang. 2021. The Current Public Mental Health Status and the Relief of Social Anxiety. People's Tribune, (25): 78-80.

杨金华,章锦河,储光. 2021. 新冠疫情下旅游品质感知与幸福感增强逻辑——基于衡阳居民本地出游的调查及主体间性自省. 人文地理,36(3):167-174.

Yang Jinhua, Zhang Jinhe, and Chu Guang. 2021. The Logic of Tourism Quality Perception and Happiness Enhancement under the COVID-19: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Local Travel of Hengyang Residents and Intersubjective Self-Examination. Human Geography, 36(3): 167-174.

赵莹. 2020. 流动性视角下藏族大学生宗教休闲与认同构建研究. 世界宗教文化,41(5):101-107.

Zhao Ying. 2020. A Study on Religious Leisure and Identity Construction of Tibetan College Students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Mobility. The World Religious Cultures, 41(5): 101-107.

Outlin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