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tial Patterns and Perception Differences in Slow-Tourism Behavior: Insights from Popular Citywalk Routes in Chengdu, Wuhan, and Shanghai, China

  • Chenglong Han , 1, 2 ,
  • Lingling Li , 1 ,
  • Gang Li 3 ,
  • Li Lan 3 ,
  • Ying He 4 ,
  • Jianying Guo 5
Expand
  • 1. School of Art, Xi'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Xi'an 710128, China
  • 2. College of Resources, Environment and Tourism,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00, China
  • 3. College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Northwest University, Xi'an 710127, China
  • 4. School of Tourism, Lanzhou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 Lanzhou 730000, China
  • 5. College of Tourism and Geographical Sciences, Leshan Normal University, Leshan 614000, China

Received date: 2025-03-19

  Revised date: 2025-05-12

  Online published: 2025-07-21

Abstract

As the pace of life accelerates and the demand for tourism quality increases, slow tourism, which emphasizes experiences, relaxation, and sustainability, has emerged. However, slow-tourism behaviors and perceptions differ widely across different urban contexts. We applied the basic framework of landscape perception theory to popular Citywalk routes in Chengdu, Wuhan, and Shanghai, which were obtained from the Xiaohongshu platform. By integrating spatial, multimodal data, and content analyses, as well as other methods, we explored the spatial behavioral patterns, perceptual differences, and the associated mechanisms of tourists during Citywalk activities in different urban contexts. Th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Citywalk activities mainly occurred within the second rings of cities, representing small-scale urban exploration that emphasizes experiential feelings over conventional mobile tourism. Tourists preferred culturally and artistically vibrant urban destinations. Citywalks are generally free, thereby embodying a subcultural phenomenon that contrasts with the stressful rhythm of life emitomized by "involution" and "996" work culture. Notable differences in cognitive imagery, emotional imagery, and cultural perception were present among the tourists in different cities, which shaped unique urban Citywalk tourism experiences. Based on different models and perceptual differences, Chengdu's Citywalk was defined as "a slow city tour centered around creative cultural districts that blends creative spaces and gourmet exploration," whereas those in Wuhan and Shanghai were defined as "a slow city tour centered around historical architecture, that blends cultural spaces and natural scenery" and "a slow city tour centered around urban landscapes that blends humanities, arts, and modern fashion," respectively. Differing geographical locations, planning concepts, development orientations, and historical backgrounds affected the Citywalk tourism experiences by influencing aspects such as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spatial layout, developmental direction,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city, which created different place perceptions. Geographical location affects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tourism facilities, and cultural atmosphere of a city, whereas planning concepts influence urban spatial layouts, functional zoning, and the mode of tourism resource development, which affect the form and experiences in slow tourism. Development orientation determines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a city, thereby crafting unique attractions. Differing historical backgrounds create distinct urban cultural features, lifestyles, and tourism resources, which affect the direction of slow-tourism development.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present the differences in Citywalk behaviors and perceptions in various urban contexts, filling a gap in comparative studies of cities within slow-tourism scenes. The findings also provide a new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for understanding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tourism behavior and urban spaces and offers reference experiences for other cities to develop slow tourism, enhance urban cultural tourism competitiveness, and promote sustainable urban tourism development.

Cite this article

Chenglong Han , Lingling Li , Gang Li , Li Lan , Ying He , Jianying Guo . Spatial Patterns and Perception Differences in Slow-Tourism Behavior: Insights from Popular Citywalk Routes in Chengdu, Wuhan, and Shanghai, China[J]. Tropical Geography, 2025 , 45(7) : 1136 -1149 . DOI: 10.13284/j.cnki.rddl.20250165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旅游需求的多样化,一种强调慢节奏、深入体验地方文化的旅行方式——“慢旅游”逐渐受到青睐(何蔓莉 等,2024)。慢旅游鼓励游客放慢脚步,通过步行、骑行等低碳环保的方式探索目的地,从而更贴近当地生活,获得更为深刻和个性化的旅游体验(魏宇,2011)。慢旅游作为一种倡导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旅游模式,正逐渐成为全球旅游业转型的新方向(Manthiou et al., 2022),特别是在后疫情时代,人们经历了长时间的居家隔离后,对健康、安全与精神疗愈的需求显著增强,消费行为也从“追求速度与距离”转向“注重品质与体验”,这些因素都为城市慢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契机(Lopes et al., 2021)。在众多体现慢旅游理念的活动中,“Citywalk”(城市漫步)作为一种新兴的城市探索形式,正成为人们了解城市肌理、感受城市脉搏的重要途径(王慧娴 等,2024),特别是自2023年以来,Citywalk强势“出圈”后,迅速成为青年群体追求的新风尚。对Citywalk进行研究,可深化对慢旅游行为的理解,同时也可以揭示城市空间布局如何影响人们的社交活动和社会关系,为城市规划提供参考。
慢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方式,在学术界受到广泛关注,但研究内容多聚焦于慢旅游的概念(Dickinson et al., 2010)、特征(Conway & Timms, 2010曹宁 等,2015)、建设(MI-Soon & WII-Joo, 2009; Chao, 2015)以及对旅游目的地规划的影响(史鹏飞 等,2020Li et al., 2024)等方面,对慢旅游行为的空间模式与感知差异鲜有讨论。研究旅游地的感知是研究旅游发展的本质要求(管婧婧 等,2021),旅游地感知指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整体印象和评价,包括目的地自然环境、文化氛围、服务质量、安全性等方面,反映旅游者对目的地的主观理解和态度,是旅游者行为的重要驱动力(Son, 2005)。旅游地感知的研究多集中在感知的主体(旅游者)与客体(旅游地)2个视角,研究内容包括主体对客体的认知(高伟洁 等,2023)、情感(朱啸宇,2019)、形象感知(陈玉雪 等,2016)等方面。人作为旅游活动的主体,是旅游文化感知的主要接受者(李东晔 等,2020),在不同的旅游场景中,游客感知会受到个体因素、刺激因素等的影响而产生差异(刘建国 等,2017),不同城市中的慢旅游体验也会因城市的地理环境、文化底蕴、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而各具特色。探究不同城市中的慢旅游行为差异与感知差异可以丰富旅游感知的相关研究,也可以为未来城市慢旅游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景观感知理论是结合环境心理学和景观美学研究提出的一种理论(Zube et al., 1982),其核心是探究人类对景观与自然环境的感知、偏好及认知过程。该理论常被应用于旅游领域的感知研究,为理解游客对目的地环境的主观体验提供了重要分析框架。景观感知理论关注个体如何通过其独特的认知、情感和文化背景来理解和评价周围环境。景观感知理论主要包括4个维度,即“人”“景观”“互动”及“结果”。“人”主要指景观感知的主体;“景观”主要指对互动产生影响的各种要素;“互动”指人与景观在互动过程中的各种作用,互动行为主要包括3类:人―人―景观、人―群体―景观、人―景观(陈钢华 等,2024);“结果”指在互动过程中产生的行为。基于景观感知理论,可认为慢旅游行为是人与环境在物理空间与认知维度的双重耦合过程:不同文化背景、行为习惯的个体进入城市中,通过空间游走(Citywalk)、感知解码城市景观,而城市以其空间形态、功能布局、符号系统构建感知框架,引导和制约个体的旅游体验。Citywalk的这种人城关系为研究城市更新提供了维度,理解游客的行走逻辑与行为偏好,可进一步优化城市的布局。
因此,本文基于不同城市的Citywalk热门路线数据,综合运用多模态数据分析、空间分析等方法,将景观感知理论融入慢旅游感知的研究框架中,全面分析城市慢旅游的形成机制、感知差异等,以期为理解慢旅游现象提供新的视角,丰富慢旅游的相关理论研究,同时也为未来中国旅游业转型发展、城市慢旅游建设提供参考。

1 研究区域、数据与方法

1.1 研究区域

为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文旅部推动打造“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的战略部署。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等11个省市。本文所选择的案例地为成都、武汉、上海3个城市,这3个城市分别代表长江上游、中游、下游不同地域的典型城市,也是中国不同区域文化的典型代表。

1.2 研究数据

如今互联网高度发达,旅游者通过社交平台分享旅行照片和旅游心得已成为常态,为分析旅游行为及旅游目的地特征提供了丰富多源的数据(诸慧,2016)。本文以网页版小红书平台为数据源,分别输入关键词“成都Citywalk”“武汉Citywalk”“上海Citywalk”,利用八爪鱼爬虫工具获取在检索条件下所有相关的笔记正文、评论、照片。数据爬取时间为2024-11-11—12(笔记发表时间无限制),经过对数据去重、清洗、整理,共获取成都市Citywalk旅游路线193条,旅游目的地268个;武汉市Citywalk旅游路线174条,旅游目的地173个;上海市Citywalk旅游路线212条,旅游目的地378个。

1.3 研究方法与框架

1.3.1 DBSCAN算法

DBSCAN算法是一种基于密度的聚类算法,即通过找出样本空间中密集的区域进行簇的划分,发现任意形状和大小的聚类,对噪声和离群点具有鲁棒性(Shen et al., 2016)。DBSCAN算法的应用非常广泛,包括数据挖掘、生物信息学、地理信息系统等领域,本文利用DBSCAN算法分析不同城市慢旅游目的地的集聚区。

1.3.2 大语言模型

大语言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 LLM)是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技术,通过海量的数据训练,学习语言的语法、语义和上下文关系从而具备强大的语言处理能力,常见的大语言模型有GPT-3.5、GPT-4、Kimi Chat等。2023年OpenAI开发了全新的多模态版本的GPT-4模型—GPT-4 Vision,为与机器进行更直观、更类似人类的交互奠定基础。本文主要借助大语言模型辅助分析数据(图1),调用GPT-3.5turbo模型对旅游评论数据进行清洗与分析;调用Kimi Chat提取笔记中的旅游行为与旅游路线类型;调用GPT-4 Vision模型进行图像识别,而后总结分析不同城市慢旅游行为与感知差异。
图1 基于大语言模型的数据分析方法框架

Fig.1 Framework of data analysis methods based on Large Language Models

1.3.3 内容分析法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在传播学领域广泛应用的方法,通过系统地量化分析文本、图像或声音等传播形式,揭示其中隐含的含义和规律(戴光全 等,2009)。内容分析法结合了定量和定性分析。本文通过内容分析方法对各种模型的分析结果进行整合、概括,通过对不同城市Citywalk路线的属性、类型、空间分布特征的分析,总结不同城市慢旅游行为的异同;通过对不同城市中文化感知、意象感知的差异对比分析,总结不同城市慢旅游感知的异同。综合前述研究问题、资料与方法,本研究的技术路线如图2所示。
图2 技术路线

Fig.2 Technical roadmap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城市慢旅游行为异同分析

2.1.1 属性特征

对不同城市中的Citywalk旅游路线进行特征统计,将旅游路线进行地理编码计算出行距离,出行方式以笔记中推荐的方式为主。结果(图3)发现,不同城市Citywalk出行距离基本都处于10 km以下,出行距离较短,出行方式以步行为主,其次为“步行+地铁”的方式,这说明Citywalk是一种慢节奏的深度体验游,旅游者通过步行更深入地体验城市的细节与氛围。将Citywalk旅游目的地聚类为4类,即自然景观、艺术街区、历史文化与都市风光类(表1)。不同城市中各类旅游目的地占比存在显著差异,说明Citywalk受城市本身资源条件的影响:成都Citywalk旅游目的地艺术街区类占总数的60%以上,历史文化类约占总数的20%;武汉Citywalk旅游目的地艺术街区约占总数的40%,历史文化类约占总数的30%;上海Citywalk旅游目的地艺术街区占总数的50%以上,历史文化约占总数的20%。在都市风光类别中,上海与武汉相当,约为20%;自然景观类旅游目的地中,武汉在3个城市中占比最高。
图3 不同城市Citywalk热门旅游路线属性特征

Fig.3 Characteristics of popular Citywalk troutes in different cities

表1 不同城市Citywalk目的地类型差异

Table 1 Differences in Citywalk destination types across various cities

旅游目的地

类型

成都 武汉 上海
频次/次 占比/% 频次/次 占比/% 频次/次 占比/%
艺术街区类 857 62.83 377 38.55 667 52.85
历史文化类 265 19.43 289 29.55 281 22.27
都市风光类 168 12.32 188 19.22 252 19.97
自然景观类 74 5.43 124 12.68 62 4.91
不同城市各类型旅游目的地的占比也反映旅游者的行为偏好:占比最高的均为艺术街区类目的地,其次为历史文化类,最少的为都市风光类与自然景观类。这表明Citywalk旅游者对于具有独特文化与艺术氛围的地方有强烈的兴趣,历史文化类目的地次受欢迎,表明人们对了解和探索城市历史背景的兴趣,自然景观资源虽然占比相对较低,但在武汉等城市中,自然景观(如东湖)仍是Citywalk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自然与城市的结合。

2.1.2 空间分布特征

通过对成都、武汉、上海3个城市Citywalk旅游路线进行地理空间可视化(图4),发现Citywalk旅游路线集中在城市二环范围内,这一区域通常是城市历史最悠久、资源最丰富的区域,也是城市的核心旅游资源区(如城市历史文化街区、商业中心、景观地标等)。进一步利用DBSCAN聚类算法对Citywalk旅游目的地进行聚类(表2),将成都Citywalk旅游目的地聚类为春熙路片区、玉林路片区、青羊宫片区和宽窄巷子片区等4个片区;将武汉Citywalk旅游目的地聚类为龟山公园片区、咸安坊片区、宝岛公园片区、黄鹤楼片区和郝梦龄片区等5个片区;将上海Citywalk旅游目的地聚类为淮海中路片区、武康路片区、南京路片区、徐家汇片区、江苏路片区和陆家嘴片区等6个片区。聚类结果表明,Citywalk不仅集中在城市的核心区域,还通过串联不同的功能和文化特色片区,为旅游者提供短距离、高密度、多样化的旅游体验,既展现了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又融合了现代商业和景观特点。
图4 不同城市Citywalk热门旅游路线空间分布

注:该图基于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标准地图服务网站下载的审图号GS(2024)0650的标准地图制作,底图无修改。

Fig.4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opular Citywalk routes in different cities

表2 不同城市Citywalk旅游热点片区

Table 2 Popular Citywalk tourism hotspots in different cities

城市(片区/个) 热点片区名称
成都(4)

春熙路片区(春熙路、华兴街等);玉林路片区(玉林路、芳草街等);青羊宫片区(青羊宫、杜甫草堂等);

宽窄巷子片区(宽窄巷子、人民公园等)

武汉(5)

龟山公园片区(龟山公园、晴川阁等);咸安坊片区(咸安坊、江汉路步行街等);宝岛公园片区(宝岛公园、万象城等);

黄鹤楼片区(黄鹤楼、昙华林等);郝梦龄片区(汉口江滩、郝梦龄路)

上海(6)

淮海中路片区(淮海路、淮海坊等);武康路片区(武康大楼、常熟路等);南京路片区(南京路步行街、外滩等);

徐家汇片区(徐家汇书院、徐家汇藏书楼等);江苏路片区(江苏路、宣化路等);陆家嘴片区(东方明珠、陆家嘴等)

2.1.3 旅游行为及路线类型差异

通过编写Python脚本接入Kimi Chat大语言模型,将每篇笔记依次输入模型,通过设置提问语句,模型分析输出每篇笔记中旅游路线的类型与旅游者的行为特征。为验证大语言模型的准确性,以武汉Citywalk旅游路线为例,采用传统的LDA主题分析提取笔记中的关键词,并随机抽取10篇笔记,将其结果与大语言模型的分析结果(表3)对比,发现大语言模型不仅可以准确提取笔记中的关键词,而且输出内容相较传统模型更丰富。
表3 LDA模型与大语言模型分析结果对比

Table3 Comparison of analysis results between LDA and Large Language Model

笔记 LDA主题模型输出结果 大语言模型输出结果
1 时尚 时尚与现代
2 步行街 城市探索
3 老街区、街道、建筑、历史 历史与现代的交融、文化艺术体验
4 咖啡馆、茶馆、建筑 文化探索、美食之旅
5 老街、汉派、风情 历史与现代的融合、艺术与文化的交融
6 美食、面包店 美食探索、城市漫步
7 房子、大楼、步行街 历史文化之旅、现代都市探索
8 夜行、鸡尾酒、魅力 夜生活体验、文化探索型
9 文艺、建筑、小店 文化体验、历史建筑
10 社会、烟火、方式 城市烟火气、寻找惊喜
将Citywalk旅游行为聚类为5类,分别为步行游览、美食探索、拍照打卡、社交互动、探索发现与新奇体验(图5-a),3个城市中社交互动行为均占比最低,不足10%,成都Citywalk旅游行为中,新奇体验与美食探索占比最高;武汉Citywalk旅游行为中,占比最高的是步行游览与拍照打卡;上海Citywalk旅游行为中,占比最高的是步行游览与新奇体验。
图5 不同城市Citywalk旅游者行为(a)与旅游路线类型(b)差异

注:数值为占比。

Fig.5 Differences in tourist behavior(a) and route types of Citywalk tourism(b) in different cities

从不同城市中的旅游行为可总结Citywalk的特点:1)Citywalk的核心行为是步行游览,通过步行旅游者可近距离观察城市的建筑风格、街巷布局、市井生活以及当地文化,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体验,这种深度探索的方式让Citywalk区别于传统的观光旅游,更注重对城市内在气质的感知与理解。2)Citywalk旅游行为涵盖多种活动,包括美食探索、拍照打卡、探索发现与新奇体验等,满足旅游者对文化、景观、美食和创意的多样化需求,美食体验是Citywalk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拍照打卡则是Citywalk中的视觉体验,探索发现与新奇体验体现Citywalk的趣味性和创意性。多样化的行为融合使得Citywalk不仅是一种旅游方式,更是一种综合性的城市体验。3)社交互动行为占比最低,表明Citywalk是一种个人或小群体的深度探索活动而非大规模的社交行为,这种低社交互动的特点使Citywalk成为一种相对独立和自由的旅游方式,旅游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节奏自主选择探索路线,不受团队活动的限制。
城市本身的物质条件决定旅游资源与游客感受的差异,从而产生多样化的旅游路线。将Citywalk旅游路线分为城市探索型、浪漫与艺术型、历史文化型、美食体验型、市井生活型与自然风光型等7类(图5-b),不同城市中各类型占比存在显著差异:成都Citywalk旅游路线类型占比最高的前3类分别为历史文化型、城市探索型、浪漫与艺术型;武汉Citywalk旅游路线类型占比最高的前3类分别为历史文化型、城市探索型、美食体验型;上海旅游路线类型占比最高的前3类分别为历史文化型、市井生活型、美食体验型。
历史文化型的旅游路线占比均为最高,表明Citywalk旅游者对城市的历史底蕴和地方文化有浓厚兴趣,无论是成都的宽窄巷子、武汉的黄鹤楼,还是上海的外滩,这些历史文化型目的地都成为Citywalk的核心吸引物,帮助旅游者深入了解城市的历史脉络和文化传承。城市探索型旅游路线反映旅游者对城市多元景观和创意街区的好奇心,这类路线通常涵盖现代建筑、艺术园区、商业中心等,如成都的太古里、武汉的楚河汉街、上海的陆家嘴,旅游者通过这些路线探索城市的现代面貌和创意活力。从Citywalk旅游路线的特征分析旅游者的行为偏好:1)对深度体验与文化沉浸的追求。现代旅游者越来越不满足于走马观花式的观光,而是希望通过深度探索了解城市的文化、历史和生活,Citywalk通过步行游览和近距离接触城市细节,满足旅游者对文化沉浸和深度体验的需求,表现为历史文化型路线和市井生活型路线受到欢迎,旅游者通过探索历史街区、本地市场和小巷,感受城市的真实面貌和文化底蕴;2)对个性化与自由探索的偏好。城市探索型路线和新奇体验行为占比高,表明旅游者希望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节奏选择探索路线,而非跟随固定团队或行程。Citywalk的灵活性和自由度满足旅游者对个性化体验的追求;3)对视觉体验与社交分享的需求。现代旅游中拍照打卡、图片社交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行为,旅游者希望通过拍照打卡记录旅行中的美好瞬间,并与他人分享,视觉体验和社交分享是Citywalk的重要动机之一;4)对低成本与便捷旅行的需求。Citywalk通常不需要高昂的费用或复杂的行程安排,适合预算有限但时间宽松的旅游者。步行和公共交通的结合使Citywalk成为一种低成本且便捷的旅行方式;5)对放松身心与慢节奏生活的向往。在当下“内卷”“996”的紧张生活之外,许多旅游者希望通过Citywalk放松身心,享受慢节奏的旅行方式。步行游览和深度探索为旅游者提供了放松和思考的机会。

2.2 不同城市慢旅游感知异同分析

旅游感知是旅游者通过五官感受旅游目的地的环境条件、旅游资源、管理与服务等要素而获得的心理过程(蒋长春,2013),旅游感知按照不同的研究类别分为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文化感知、景观感知、意象感知等(韩雪 等,2019)。文化感知是城市品牌和形象构建的关键因素(曹瑞芳,2017),对旅游者的选择、体验和满意度有重要影响。文化层次理论将文化分为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心理文化(庞朴,1986),结合Citywalk的特点,将文化感知分为物质文化、文化氛围、服务体验3个层面。意象感知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涉及个体对某个对象、事件或环境的主观印象和认知。在旅游学领域,意象感知由旅游者的认知意象与情感意象共同构成(Gartner, 1994),认知意象是基于旅游者对旅游地的直接经验或间接信息形成的,旅游目的地的人文景观、自然景观、旅游配套设施等要素是旅游者主要的感知要素(Beerli & Martin, 2004),认知意象是旅游决策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影响旅游者的选择和期望。参考已有研究(刘彬 等,2015),将所有感知场景分为自然景观场景、人物场景、旅游配套设施场景、人文景观场景4类。情感意象是旅游者对旅游地的情感体验和态度,不仅是对旅游地物理特征的认知,而是包含旅游者对旅游地的情感反应、喜好、期望和价值判断,反映旅游者在心理上对旅游地的主观感受,认知意象与情感意象相结合,共同构成旅游地的整体意象。
网络游记文本、旅游照片是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建构(刘彬 等,2015)。本文利用爬取到的Citywalk游记照片、游记正文及评论数据来分析旅游者的认知意象与情感意象,游记照片反映的内容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客观存在,游记文本、评论反映的是旅游者的主观感情。为了更精准分析图片的内容,避免人工解译的误判,本文采用大语言模型进行数据辅助分析:图像数据利用GPT-4 Vision模型识别图片中的主体,并对主体的认知类型分类;游记正文文本数据通过调用GPT-3.5turbo模型进行分析,首先,对数据进行深度清洗,参考代浩宇等(2024)的提示模版,对源数据去除没有参考意义的评论(指未对旅游目的地的各要素进行评价,如:好、码住、收藏等),然后,深入分析旅游者的评论内容所表达的情感。为了实现自动化处理,通过编写Python脚本接入OpenAI API调用模型,使计算机依次处理每张照片、每篇笔记、每条评论,并将结果保存到本地,文化感知差异部分利用ROST CM6研究(图6)。为便于比较差异,在每个地区随机选取2 000张游记照片进行分析。
图6 不同城市慢旅游旅游者感知差异分析框架

Fig.6 Analytical framework for differences in slow tourism traveler perceptions across various cities

2.2.1 文化感知

利用ROST中的词频统计工具分析不同城市的物质文化、服务体验、文化氛围(表4)。物质文化感知表示个体对物质文化的识别、体验和评价,通常只涉及旅游地的显性文化(潘盛之,1997),将物质文化的高频词进一步分为文化与历史地标、商业区、美食体验、特色街道、城市地标5类。成都的熊猫文化是其最显著的标签,“春熙路”“宽窄巷子”等高频词体现了成都的商业活力和历史文化,成都的火锅是旅游体验的重要部分,“街道”“望平街”“玉林路”等高频词反映了成都丰富的文化探索和生活体验。武汉的黄鹤楼是旅游者的“必访之地”,“黎黄陂路”“昙华林”“咸安坊”等高频词展现了武汉的历史与文化特色,历史建筑是武汉文化感知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江大桥”“东湖”等自然景观与城市地标为旅游者提供了不同的体验。“外滩”“东方明珠”等高频词反映了上海的现代化与国际化,同时“武康路”“安福路”“愚园路”等体现了上海的街道文化与历史风貌,“静安寺”等宗教文化场所为旅游者提供了文化和精神体验。服务体验代表了旅游者对于目的地旅游配套设施的整体感受,对各个城市服务体验进一步分类为旅游活动、审美与体验。可以发现,在成都“打卡”与“拍照”是最常见的旅游活动,“适合”与“好吃”等一些体验性的词也被提及,表明成都的美食文化和适宜的旅游环境受到旅游者的好评,“好看”和“可爱”等一些词可能与成都的自然风光和熊猫等特色旅游元素有关;武汉的旅游服务体验与成都有相似性;而上海的旅游体验中,“好看”是最常被提及的,这与上海的现代化都市景观和外滩等标志性景点有关,“拍照”和“打卡”活动也很重要,这与上海的时尚和艺术氛围相符合。文化氛围指一个地区或社会环境中文化特征的总体表现,通常包括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文化景观等要素(许春晓 等,2016),将文化氛围的高频词进一步分类为文化与情感体验、城市特色。总的来看,成都、武汉的文化氛围有相似性,“感受”“氛围”“文艺”“浪漫”等高频词反映了2座城市丰富的文化体验、浪漫的城市氛围,而上海与2个城市的文化氛围截然不同,“魔都”是人们的固有印象,体现了上海现代化与国际化的特点。
表4 不同城市Citywalk旅游者文化感知差异

Table 4 Differences in cultural perceptions among Citywalk tourists in different cities

感知

维度

二级分类

维度

高频词

物质

文化

文化与历史地标

成都:宽窄巷子、祠堂街、书店、小店、熊猫、 人民公园

武汉:黄鹤楼、古德寺、巴公房子、江汉关

上海:豫园、东方明珠、静安寺

商业区

成都:春熙路、太古里、望平街

武汉:江汉路

上海:淮海中路、南京路步行街

美食体验

成都:美食、火锅

武汉:美食

特色街道

成都:玉林路、街道

武汉:黎黄陂路、昙华林、咸安坊

上海:武康路、安福路、愚园路、北外滩

城市地标

武汉:景点、汉口、长江大桥、东湖

上海:外滩、武康大楼、陆家嘴

服务

体验

旅游活动

成都:打卡、拍照

武汉:打卡、拍照

上海:拍照、打卡

审美与体验

成都:好吃、好看、可爱、体验、适合

武汉:适合、好看、好吃、方便、漂亮

上海:好看、适合、方便、漂亮、可爱、好吃

文化

氛围

文化与情感体验

成都:历史、感受、文艺、浪漫、氛围

武汉:感受、氛围、文艺、浪漫、好玩

城市特色

成都:烟火、宝藏

武汉:风格、特色

上海:魔都

总结不同城市的文化感知差异,可将其概括为:成都以其熊猫文化、美食体验和悠闲的生活方式产生吸引力,强调历史文化和现代商业的融合;武汉以其历史遗迹和自然风光产生吸引力,同时提供了便利的旅游服务;上海以其现代化城市景观、商业活力和国际化形象吸引游客,同时强调了经典文化传承和宗教文化体验。

2.2.2 意象感知

为了更细致地分析不同城市旅游场景的差异,对相应的一级场景划分二级指标(表5)。
表5 不同城市Citywalk旅游者认知形象差异

Table 5 Differences in cognitive perceptions of Citywalk tourists across various cities

认知形象一级指标

认知形象

二级指标

解释
自然景观场景A 自然风光A1 自然景观、河流、湖泊、植物等

人物

场景B

自拍照B1 游客自拍照
人群B2 当地人是照片主题
旅游配套设施场景C 美食C1 食物特写,餐馆照片等
交通设施C2

车站、道路、交通工具、等设施,

包括道路指示牌

人文景观场景D

特色景观

小品D1

用于装饰作用的建筑、壁画

或其他呈现形式的设施

文创产品D2 具有创意的特色产品,包括文创店铺
城市建筑D3 展示城市风光的建筑
特色街巷D4 具有人文、艺术、历史特色的街区
文化展示D5 博物馆、书法字画等
景观建筑D6 具有文化特色的亭台楼阁,历史建筑
通过对游记照片内容数量的统计(图7),发现各城市在认知形象方面有着显著差异:在人文景观场景中,成都的特色街区占比最高,其次为特色景观小品,成都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独特的城市风貌,成都又是著名的“慢城市”“时尚之都”,成都的特色街区、特色景观小品是主要的吸引地;武汉的人文景观场景占比较高的是城市建筑与景观建筑,体现了现代与历史的交融;而上海占比最高的是城市建筑,其次为特色景观小品,上海是中国国际化水平最高的城市之一,大量现代化的建筑(如东方明珠、上海中心大厦等)是其城市形象的重要象征。在旅游配套设施场景中,成都美食的认知占比较高,而武汉、上海的美食与交通设施占比基本持平;在人物场景中,武汉的自拍照所占比重较高,而成都、上海中人群约为自拍照占比的1/2;在自然景观场景中,武汉、上海的占比比成都高,武汉、上海城市内部有很多河流、湖泊,容易形成慢旅游目的地,而成都位于内陆,城市内部的自然资源多为人工化的城市公园、人工湖等。对旅游者的情感认知进行统计分析,发现3个城市中正面情感的占比远高于负面情感,旅游者对成都的正面意象主要在于成都独特的文化符号(熊猫、文创)与美食文化、慢生活体验感;对武汉的正面情感主要在于景观建筑、美食、城市氛围感;对上海的正面情感主要在于上海的繁华景观、美食文化与多元文化(表6)。总结不同城市旅游者认知形象的差异,将成都市慢旅游定义为“以文创街区为核心,融合创意空间、美食探索的城市慢游”,将武汉慢旅游定义为“以历史建筑为核心,融合文化空间、自然风光的城市慢游”、将上海慢旅游定义为“以都市风光为核心,融合人文艺术、现代时尚的城市慢游”。
图7 不同城市Citywalk旅游者行为认知形象统计

注:数值为占比。

Fig.7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behavioral and cognitive perceptions of Citywalk tourists in different cities

表6 不同城市Citywalk旅游者情感感知差异

Table 6 Differences in emotional erceptions among Citywalk tourists in different cities

城市 情感倾向/% 主要正面特征词 主要负面特征词
正面 负面
成都 75.4 4.9 熊猫;文创;成都美食;巴适 累;隐形消费
武汉 68.8 3.3 好吃;氛围感;出片;性价比 出租车;人多;嘈杂
上海 72.2 3.8 繁华;好吃;惬意;复古;震撼;迷人 热;消费高;累
3个城市中人文景观场景均为旅游者感知最强烈的要素,占总数的50%以上,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该类别二级指标分类较多,另一方面说明城市慢旅游过程中旅游者进行的文化、艺术探索占比较大。慢旅游更注重旅游者内心的感受与文化的沉浸,文化和艺术作为城市生活的核心能为旅游者提供精神享受和情感的共鸣。排在第二和第三位的是人物场景与旅游配套设施场景,城市慢旅游的核心是“人文体验”,在慢旅游过程中,旅游者通过与当地人的交流、参与社区活动、体验当地的生活,可更深入地了解城市的文化、历史、情感。数量最少的均为自然景观场景,这一方面是由于城市中自然景观较少,另一方面因为Citywalk强调亲近城市、体验城市,这与自然景观场景中强调远离城市喧嚣、享受大自然的理念有所差异。

2.3 不同城市慢旅游感知差异的影响因素

地方感知指某地的固有属性和人们对该地的依附感,是对地方特质的主观感知(侯楚 等,2023)。地方感知不仅包含物质空间的演变,而且含有社会、文化的特征。将不同城市中的慢旅游特征差异视为地方感知的差异,进一步将地方感知分为物质空间与文化空间,物质空间由城市的地理位置、规划理念决定,文化空间由城市的发展定位、历史背景决定,构建分析框架(图8),研究城市的不同特质对慢旅游感知的影响。
图8 慢旅游地方感知差异影响因素框架

Fig.8 Framework of factors influencing differences in slow tourism place perception

2.3.1 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影响不同城市自然环境、旅游配套设施以及城市文化氛围等。在自然景观方面,成都位于中国西南腹地,境内湖泊水系较少,因建设“公园城市”的需要,成都修建了一大批城市公园,因此其自然资源以城市公园为主;武汉地处中国中部,又称“江城”“百湖城”,境内有166个湖泊,拥有丰富的水资源,东湖、南湖、长江等形成独特的江河景观;上海位于中国东部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上海水系发达,为其自然景观增添了海滩和海滨风光。在交通设施中,相较成都,武汉、上海由于临江都有轮渡,形成独特的慢旅游体验。地理位置也影响地区文化差异(喻丰 等,2018),成都独特的地理位置赋予其悠闲的生活节奏,成都也是大熊猫栖息地,故在文化感知中有“烟火气”“熊猫文化”“宝藏”等独特的体验;武汉是中部地区的交通枢纽,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文化差异体现在具有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文化地标,如黄鹤楼、古德寺等;上海是位于沿海地区的国际化大都市,拥有多元文化与历史底蕴,上海的文化氛围体现其现代化城市景观、商业活力和国际化形象。

2.3.2 规划理念

规划理念影响城市的空间布局、功能分区与旅游资源的开发方式,进而影响慢旅游的表现形式与旅游者体验。成都市近年来提出的“公园城市”建设目标,在规划城市时强调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自然景观与城市生活的紧密结合,同时成都的城市规划中,在开发历史文化街区的同时通过更新改造赋予其现代功能,造就了成都在慢旅游场景中,绿地、绿道、特色街区占据很大比重;武汉的城市规划是以长江与汉江为轴线,武汉规划了多个城市中心(如汉口、武昌、汉阳),每个中心都有明确的功能定位,形成多中心、组团式的城市结构。这种城市结构造就武汉在不同区域有不同的旅游体验,如在龟山公园片区以自然风景为主,在黄鹤楼片区以历史建筑为主;上海的功能定位是国际化大都市,其在规划过程中注重现代化、功能化、和国际化,强调与国际接轨,注重吸引全球资本、人才与文化资源,从而形成开放、多元的城市特点,上海的城市规划注重功能分区,形成明确的金融区(如陆家嘴)、商业区(如南京路)、文化区(如徐汇滨江)和居住区(如静安、长宁),各种分区为慢旅游提供了多样化的场景。旅游者可以在陆家嘴感受现代化的金融氛围,在南京路体验繁华的商业文化,在徐汇滨江享受艺术与自然的结合。

2.3.3 发展定位

发展定位决定了城市的发展方向,造就了城市独特的吸引力要素。成都近年来致力于打造“公园城市”和“休闲之都”,注重生态环境与城市发展的结合,特色街区和小品景观成为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汉作为中部地区的重要城市,其发展定位是“国家中心城市”和“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武汉的城市建筑与景观建筑更多体现了其作为经济中心和交通枢纽的功能,注重现代化与功能性;上海是中国最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其城市发展定位是“国际化大都市”,上海的城市建筑风格多样,既有传统的江南风格,也有现代化的摩天大楼,上海的城市规划注重国际化和现代化,城市建筑是其城市形象的核心。

2.3.4 历史背景

不同的历史背景造就不同的城市文化特征、生活方式与旅游资源,进而影响慢旅游的发展方向。成都曾是古蜀国的中心,拥有三星堆、金沙遗址等文化遗产,三国时期的蜀汉文化也在此留下了深刻印记,成都“茶馆文化”历史悠久,市井生活气息浓厚,形成了独特的城市符号,成都还是大熊猫的故乡,熊猫文化是成都重要的文化符号。历史背景赋予成都悠闲、包容的城市性格,成都的慢旅游以“悠闲”为核心,旅游者可以在茶馆、公园等地体会成都人慢节奏的生活态度,历史文化与现代城市的交融(如宽窄巷子、锦里古街)、以熊猫为主题的各种地标(如IFS爬墙熊猫、斌升街熊猫墙绘),为成都慢旅游提供了丰富的场景;武汉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交通枢纽,素有“九省通衢”之称,武汉的楚文化底蕴深厚,黄鹤楼、东湖等文化景观体现了其历史特性,武汉也是近代中国工业的发源地之一,汉阳铁厂、武昌起义等工业遗产与历史事件使其成为中国近代化的重要象征,因此武汉的慢旅游更多地体现在城市建筑、历史遗迹上,如黄鹤楼、咸安坊、长江大桥等体现了其作为历史名城与交通枢纽的独特魅力;上海是中国近代以来最重要的国际化大都市,自1843年开埠以来,迅速成为远东的经济、金融和文化中心,外滩城市群、石库门里弄等反映了其作为中西方文化交汇点的独特历史,于是就造就了上海的慢旅游是以“现代”“开放”“国际化”为核心,强调国际化与时尚感,在慢旅游场景中融入现代艺术与设计元素,吸引追求时尚与文化的旅游者。

2.4 不同城市慢旅游行为及感知差异的影响机制

景观感知理论为研究旅游行为提供了分析框架,将景观感知理论应用于慢旅游行为与感知的研究中,把慢旅游中的要素划分为旅游者、旅游地、互动及结果,结合本研究绘制不同城市慢旅游行为及感知差异的影响机制(图9):在旅游者属性(人)的中,现代都市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在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下渴望放松,希望通过慢旅游来放松身心,享受慢节奏的生活,进而产生慢旅游的需求。旅游地要素方面(景观),不同城市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发展定位和规划理念等因素造就了独特的城市,直接影响旅游者的慢旅游体验。如成都以其熊猫文化、美食体验和悠闲生活为特色吸引追求深度体验与文化沉浸的旅游者;武汉凭借历史遗迹和自然风光,满足了旅游者对视觉体验与社交分享的需求;上海以现代城市、商业活力和国际形象,吸引了注重个性化与自由探索的旅游者。旅游者与旅游地之间的互动表现为旅游者的行为(互动),包括步行体验、拍照打卡、美食探索、社交互动、探索发现和新奇体验等,这些行为构成旅游者与城市景观的主要互动方式。旅游者、旅游地、不同城市互动形式的差异导致不同的感知(结果),包括文化感知(物质文化、服务体验和文化氛围)和意象感知(情感意象和认知意象)2方面,感知差异形成不同城市独特的文旅氛围,反映城市的个性化与旅游资源的特点。
图9 城市慢旅游行为及感知差异的影响机制

Fig.9 Influencing mechanisms of behavioral and perceptual differences in urban slow tourism

3 结论与讨论

3.1 结论

本文基于小红书平台上成都、武汉、上海3个城市的热门Citywalk路线数据,综合运用空间分析、多模态数据分析、内容分析等方法,探讨不同城市的慢旅游行为模式差异与旅游者的感知差异,得到的主要结论为:
1)Citywalk主要分布于城市主城区尤其是二环范围内,属于短途旅游的一种,出行方式以步行为主,辅以公共交通。Citywalk是非传统的移动式旅游,强调的是深度体验感,在所有目的地类型中,艺术街区类与历史文化类旅游目的地最受欢迎,表明Citywalk旅游者渴望了解和探索城市的文化、历史背景。Citywalk是一种多样化行为融合的活动,涵盖了步行游览、美食探索、拍照打卡等。
2)Citywalk旅游者与其他类型的旅游者有本质区别。首先,Citywalk旅游目的地多为城市街巷而非传统景区,旅游者强调对城市内在气质的感知与理解,希望通过旅游感受城市的真实面貌和文化底蕴,Citywalk过程通常涵盖美食探索、新奇体验、拍照打卡等行为,增强了旅游过程的趣味性与创意性;其次,Citywalk通常是小规模的探索活动而非大规模的社交行为,这也决定了Citywalk不会受到团队活动的限制,旅游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节奏选择探索路线。Citywalk强调的是放松身心、享受慢生活,这是一种相悖于“内卷”“996”等紧张生活之外的“亚文化”现象,Citywalk的爆火也反映人们对于放松身心和慢节奏生活的向往。
3)Citywalk旅游者在不同城市中文化感知有差异,成都以熊猫文化、美食体验和悠闲的生活方式生成吸引力,强调历史文化和现代商业的融合;武汉以历史遗迹和自然风光生成吸引力,同时提供了便利的旅游服务;上海以其现代化城市景观、商业活力和国际化形象吸引旅游者,同时强调了经典文化传承和宗教文化体验。结合旅游者的认知意象与感知意象的差异,将成都市慢旅游定义为“以文创街区为核心,融合创意空间、美食探索的城市慢游”,将武汉慢旅游定义为“以历史建筑为核心,融合文化空间、自然风光的城市慢游”,将上海慢旅游定义为“以都市风光为核心,融合人文艺术、现代时尚的城市慢游”。
4)不同城市具有不同的地方感知差异,城市的地理位置、规划理念、发展定位、历史背景、等因素从物质空间、文化空间的角度影响Citywalk地方感知的形成。地理位置影响不同城市自然环境、旅游配套设施以及城市文化氛围等;规划理念影响城市的空间布局、功能分区与旅游资源的开发方式,进而影响慢旅游的表现形式与旅游体验;发展定位决定城市的发展方向,造就城市独特的吸引力要素;不同的历史背景造就不同的城市文化特征、生活方式与旅游资源,进而影响慢旅游的发展方向。

3.2 讨论

本文通过整合景观感知理论与慢旅游的实践特征,探讨了不同城市慢旅游行为的感知差异及影响机制,丰富了景观感知理论的研究,构建了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指向的分析框架,为理解城市旅游体验、推动城市空间的人本化设计提供了新理论视角,同时为跨学科研究与技术创新的结合开辟了路径。然而,本文也存在一些局限:首先,在数据搜集上主要依赖于网络游记,缺少实地调研;在样本城市选择上聚焦于成都、武汉和上海3个典型城市,未能覆盖中国乃至全球其他的城市类型,因而结论的普适性有限;其次,主要从旅游者的角度出发,较少考虑当地居民对慢旅游发展的看法及其参与度,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社区视角的重要性;最后,在理论框架构建主要基于景观感知理论,虽然该理论为理解慢旅游提供了有效工具,但未来可引入更多元化的理论视角以丰富研究内涵。
未来仍有可以继续深入研究的方向:1)可增加更多的城市样本,特别是那些具有独特文化特色或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以更广泛地验证现有发现,并探索其他类型的慢旅游行为模式;2)可通过问卷调查或深度访谈,进一步探讨旅游者选择Citywalk的心理动机,如放松身心、文化探索、社交需求等,为城市旅游规划提供更精准的参考;3)探讨Citywalk对城市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影响,探讨如何通过慢旅游促进城市的绿色发展和文化保护;4)探讨不同时间段(如季节、节假日、工作日与周末)对Citywalk行为和路线选择的影响,分析时间因素对旅游体验的调节作用。
Beerli A and Martin J D. 2004. Tourists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Perceived Image of Tourist Destinations: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A Case Study of Lanzarote, Spain. Tourism Management, 25(5): 623-636.

曹宁,明庆忠. 2015. “慢旅游”开发的基本理念与开发路径探讨. 旅游论坛,8(1):81-86.

Cao Ning and Ming Qingzhong. 2015. Exploration on Basic Concept and Development Path about Slow Travel. Tourism Forum, 8(1): 81-86.

曹瑞芳. 2017. 基于文化感知的历史文化名村景观保护与改造设计——以卫坡历史文化名村为例. 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Cao Ruifang. 2017. Cultural Perception-Based Landscape Conservation and Renovation Design of Historic Cultural Villages: A Case Study of Weipo Historic Cultural Village. Xi'an: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Chao R F. 2015. Development of Slow Tourism Challenge and Operation Architecture: A Case Study on Green Island, Taiwan. Acta Oeconomica, 65(2): 351-367.

陈钢华,师慧敏. 2024. 川藏南线自驾游客情感体验的特征与影响机制. 旅游学刊,39(9):117-134.

Chen Ganghua and Shi Huimin. 2024. Examining Self-Drive Tourists' Emotional Experience along the South Section of Sichuan-Xizang Highway: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Mechanism. Tourism Tribune, 39(9): 117-134.

陈玉雪,李娜,陈鹏. 2016. 南京高淳桠溪慢旅游地形象认知——基于游记文本分析法. 旅游纵览(下半月),(8):185-188.

Chen Yuxue, Li Na, and Chen Peng. 2016. Nanjing Gaochun Yaxi Slow Tourism Destination Image Cognition—Analysis Based on Travelogue Texts. Panorama of Tourism(Second Half), (8): 185-188.

Conway D and Timms B F. 2010. Re-Branding Alternative Tourism in the Caribbean: The Case for 'Slow Tourism'. Tourism and Hospitality Research, 10(4): 329-344.

戴光全,陈欣. 2009. 旅游者摄影心理初探——基于旅游照片的内容分析. 旅游学刊,24(7):71-77.

Dai Guangquan and Chen Xin. 2009. An Initial Discussion about Tourists' Photographic Psychology—Based on the Content Analysis of Tourist Photos. Tourism Tribune, 24(7): 71-77.

代浩宇,马国强,汪胜兰,黄银洲. 2024. 基于ChatGPT和ROST方法的敦煌旅游地形象感知分析与对比.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38(12):151-159.

Dai Haoyu, Ma Guoqiang, Wang Shenglan, and Huang Yinzhou. 2024. Analysis of the Image Perception of Dunhuang as Tourist Destination: A Comparison between ChatGPT and ROST Method.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38(12): 151-159.

Dickinson J E, Robbins D, and Lumsdon L. 2010. Holiday Travel Discourses and Climate Change. 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 18(3): 482-489.

高伟洁,朱蓉菲. 2023. 基于慢城理念的历史文化名镇目的地形象优化研究——以朱仙镇为例.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51(5):89-96.

Gao Weijie and Zhu Rongfei. 2023. Research on Destination Image Optimization of Famou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Town Based on Cittaslow Concept: A Case Study of Zhuxian Town. Journal of Henan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51(5): 89-96.

Gartner W C. 1994. Image Formation Process. Journal of Travel & Tourism Marketing, 2(2/3): 191-216.

管婧婧,毕家萍,董雪旺. 2021. 家与途:情境迁移下的旅游地感知重构. 旅游学刊,36(1):112-122.

Guan Jingjing, Bi Jiaping, and Dong Xuewang. 2021. Home and Away: Reconstructing Tourist' Perception of Destination in the Context of Situation Transfer. Tourism Tribune, 36(1): 112-122.

韩雪,刘爱利. 2019. 旅游感知的研究内容及测评方法. 旅游学刊,34(4):106-118.

Han Xue and Liu Aili. 2019. Measurements of Tourist Perception: A Review. Tourism Tribune, 34(4): 106-118.

何蔓莉,卢长宝. 2024. 超越异化的心灵之旅:慢旅游的观念、本质及发展.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5):148-157.

He Manli and Lu Changbao. 2024. A Spiritual Journey beyond Alienation: Concepts, Essence and Development of Slow Tourism. Journal of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5): 148-157.

侯楚,李志文,孙丽,李向洁,李世乾,陈晓倩. 2023. 居民地方感知、地方依恋与农业保护态度的关系——以佛山市典型基塘农业村落为例. 地域研究与开发,42(4):162-167.

Hou Chu, Li Zhiwen, Sun Li, Li Xiangjie, Li Shiqian, and Chen Xiaoqian. 2023. Relationships between Residents' Place Perception, Place Attachment and Attitudes toward Agricultural Conservation—A Case Study of a Typical Kitang Agricultural Village in Foshan City. Geographic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42(4): 162-167.

蒋长春. 2013. 国内游客对红色文化感知的差异性研究——以延安红色旅游为例.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8(4):75-80.

Jiang Changchun. 2013. The Study on the Differences of the Red Culture Perceptions of Domestic Tourists—Taking Yanan Red Tourism as an Example. Journal of Hebei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38(4): 75-80.

Li D Y, Xu D, Zhou Y B, Lv L, and Chen X Y. 2024. Sustainable Rural Development through Slow Tourism Images: A Case Study of Gaochun International Cittàslow in China. Journal of Destination Marketing & Management, 32: 100903.

李东晔,黄震方,叶滨鸿,徐冬,汤傅佳. 2020. 游客慢文化感知维度分异与影响因素研究——以高淳国际慢城为例. 人文地理,35(1):150-160.

Li Dongye, Huang Zhenfang, Ye Binhong, Xu Dong, and Tang Fujia. 2020. Research on Dimensions Differentiation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ourists' Slow—Culture Perception: A Case Gaochun. Human Geography, 35(1): 150-160.

刘彬,甘巧林. 2015. Web2.0时代下的旅游摄影与婺源旅游地形象研究——基于旅游摄影照片的内容分析. 旅游论坛,8(2):54-60.

Liu Bin and Gan Qiaolin. 2015. Research on the Tourist Photography and the Image of Wuyuan under the Web2. 0 Era—Based on the Content Analysis of Travel Photographs. Tourism Forum, 8(2): 54-60.

刘建国,黄杏灵,晋孟雨. 2017. 游客感知:国内外文献的回顾及展望. 经济地理,37(5):216-224.

Liu Jianguo, Huang Xingling, and Jin Mengyu. 2017. Research Progress and Enlightenment of Tourist Perception. Economic Geography, 37(5): 216-224.

Lopes H D, Remoaldo P C, Ribeiro V, and Martín-Vide J. 2021. Effects of the COVID-19 Pandemic on Tourist Risk Perceptions—The Case Study of Porto. Sustainability, 13(11): 6399.

Manthiou A, Klaus P, and Luong V H. 2022. Slow Tourism: Conceptualization and Interpretation—A Travel Vloggers' Perspective. Tourism Management, 93: 104570.

MI-Soon L and WII-Joo Y. 2009. A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Slow Tourism in Busan. Journal of North East Asian Cultures, 1(20): 283-297.

潘盛之. 1997. 旅游民族学. 贵州:贵州民族出版社,88-89.

Pan Shengzhi. 1997. Ethnology of Tourism. Guizhou: Guizhou Nationalities Publishing House, 88-89.

庞朴. 1986. 文化结构与近代中国.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82-99.

Pang Pu. 1986. Cultural Structure and Modern China. Beijing: China Social Sciences Press, 82-99.

Shen J B, Hao X P, Liang Z Y, Liu Y, Wang W G, and Shao L. 2016. Real-Timesuperpixel Segmentation by DBSCAN Clustering Algorithm. IEEE Transactions on Image Processing, 25(12): 5933-5942.

史鹏飞,明庆忠,韩剑磊,刘安乐,韩璐. 2020. 慢山:山地旅游发展的适宜模式研究. 山地学报,38(4):608-618.

Shi Pengfei, Ming Qingzhong, Han Jianlei, Liu Anle, and Han Lu. 2020. Slow Mountain: A Suitable Mode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ountain Tourism.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38(4): 608-618.

Son A. 2005. The Measurement of Tourist Destination Image: Applying a Sketch Map Techniqu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 7(4/5): 279-294.

王慧娴,刘筱喆. 2024. Citywalk何以“出圈”?——青年城市漫步中“三感”的评价、检验及提升.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43(5):43-58.

Wang Huixian and Liu Xiaozhe. 2024. Why Does Citywalk Become Widely Known?—Evaluating, Testing and Improving the "Three Senses" in Youth Citywalks. Chinese Youth Social Science, 43(5): 43-58.

魏宇. 2011. 慢旅游与云旅游的对接——新型自由行与半自由行旅游模式的构建. 中国外资,(16):117.

Wei Yu. 2011. The Alignment of Slow Tourism with Cloud Tourism—Construction of New Independent Travel and Semi-Independent Travel Models. Foreign Capital in China, (16): 117.

许春晓,朱湘平. 2016. 旅游地文化氛围的内涵及其测定方案.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32(1):133-140.

Xu Chunxiao and Zhu Xiangping. 2016. Connotation of Tourist Destination Cultural Atmosphere and its Measurement Scheme. Journal of Hunan Finance and Economics College, 32(1): 133-140.

喻丰,彭凯平. 2018. 文化从何而来? 科学通报,63(1):32-37.

Yu Feng and Peng Kaiping. 2018. Where are the Roots of Human Culture?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63(1): 32-37.

诸慧. 2016. 基于视觉表征的上海旅游感知形象对比硏究——以中西方游客摄影照片为例. 上海:上海师范大学.

Zhu Hui. 2016. Comparative Study on Visual Representation of Shanghai's Tourism Perception—Using Photographs Taken by Chinese and Western Tourists as Examples. Shanghai: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朱啸宇. 2019. 高淳国际慢城游客慢旅游体验感知影响因素研究. 南京:东南大学.

Zhu Xiaoyu. 2019. The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ourist Perception of Slow Tourism Experience in Gaochun International Slow City. Nanjing: Southeast University.

Zube E H, Sell J L, and Taylor J G. 1982. Landscape Perception: Research, Application and Theory. Landscape Planning, 9(1): 1-33.

Outlin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