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st Download

  • Published in last 1 year
  • In last 2 years
  • In last 3 years
  • All
  • Most Downloaded in Recent Month
  • Most Downloaded in Recent Year

Please wait a minute...
  • Select all
    |
  • 区域发展研究
    . 2004, 24(3): 265-269,274.
    Baidu(9)
    广东湿地资源丰富,湿地类型多,面积大,分布广,密度高,亚热带和热带特色明显,近数十年来,由于对湿地的盲目开垦和不合理改造利用、环境污染、水土流失、对湿地生物资源过度开发等原因,不少湿地已遭受到严重的破坏.湿地具有重要的生态、经济、社会功能,必须采取切实措施保护和合理利用广东的湿地资源.
  • 区域发展研究
    . 2004, 24(3): 270-274.
    Baidu(20)
    从区域的角度分析北美洲、欧洲和东亚的城市轨道交通与房地产价值的相关研究成果,论述轨道交通所带来的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应.国外关于城市轨道交通对商业物业价值的研究较少,这是值得开辟的研究视角;城市轨道交通对房地产价值的影响具有区域性和时效性;对城市轨道交通与房地产价值的研究非常强调定性与定量的结合.这些成果对我国关于城市轨道交通对房地产价值影响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旅游资源与开发
    . 2004, 24(3): 275-279.
    Baidu(8)
    工业旅游是一类特殊的综合型旅游产品,近年在我国发展很快,表现出都市综合型、特色工业城市、名胜旅游区三大类型.发展工业旅游具有宣传广告、科普教育、带动第三产业、兼备学术交流、优化企业环境、推进城市旅游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等显著的综合效益.广州具有发展都市型工业旅游的资源、设施、区位、市场和旅游发展基础等良好的软硬条件,应当抓住当前广州工业旅游发展的大好形势,着重从工业旅游的景观特色营建和旅游产品优化两个方面入手,从战略发展的高度加以理论探讨和实践引导,让这一新生事物长盛不衰,魅力永存.
  • 旅游资源与开发
    . 2004, 24(3): 280-283,288.
    Baidu(10)
    运用问卷调查、样地监测等方法,开展对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的现状、问题和潜力的分析研究,并进行了旅游承载力的计算分析.结果表明,鼎湖山的游客素质较高,年轻人所占比例大,感觉拥挤度低,发展潜力较大,但也存在着回头客比例较低、停留时间较短等问题,生物多样性也有受破坏的倾向.鼎湖山的生态旅游承载力瓶颈为资源空间承载力,日最大承载量为3 000人.鼎湖山开展生态旅游的努力方向,在于制订科学的生态旅游规划,改善旅游管理措施.
  • 旅游资源与开发
    . 2004, 24(3): 284-288.
    Baidu(1)
    分析梧州市骑楼建筑的形成、风格及特色,挖掘梧州市骑楼街区旅游开发的价值,阐述当今骑楼街区的旅游开发,对梧州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并对梧州市骑楼街区的旅游开发提出了4点建议.
  • 旅游资源与开发
    . 2004, 24(3): 289-292.
    Baidu(4)
    在分析汕头市旅游资源和市场的基础上,认为汕头市旅游发展需采取以商务型都市旅游为主体,以潮汕文化旅游和海滨度假为特色的区域旅游发展模式,提出汕头市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驱动机制:积极培育城市的经济活力,增强城市的综合吸引力,积极转化潮汕文化为旅游产品,加强精品景点建设.
  • 历史地理
    . 2004, 24(3): 293-297.
    Baidu(1)
    分析明清时期有关地方文献中的广州城图认为:1.清初广州城扩筑鸡翼城后,其形制基本定型,由明初"三城合一"后的长方形演化为向北凸的不规则形状.2.广州古城在明清时期主要有3次扩城之举,城区分别向北、向南扩展,清道光年间城区范围已突破城墙界限向外发展,其扩展动力是经济功能的增强、人口的增加.3.城内的布局表现为内城北部为历朝的政治活动中心,经济活动则随城区的扩展作相应的调整,由内城扩展至新城、鸡翼城乃至城外西关一带;城市主要街道由明初的各成体系发展至清初已互相贯通,基本定型,其影响延续至今.最后,建议借鉴古代
  • 区域发展研究
    . 2004, 24(4): 350-355.
    概述了港珠澳大桥的7个主要方案及分歧,把产生分歧的原因归结为大桥功能定位的差异.通过对1999~2002年往返香港至珠三角的过境客流和车流数据作定量分析,获得未来往返两地的过境客流和车流趋势预测数据,再结合珠三角以及珠三角各部分的经济发展状况得出港珠澳大桥的客流量和车流量的预测数据.根据港珠澳大桥的客流量和车流量预测结果和区域基础设施协调和发展规划理论,认为大桥的功能定位应为客、货运兼备;宜建设铁路、公路两用桥.
  • 争鸣园地
    . 2004, 24(3): 298-封三.
    Baidu(5)
    简要介绍了可持续发展评价的生态踩占模型,并与我国学者提出的基于资源承载力的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在方法论上做了比较.着重讨论了生态踩占模型中Ecologic footprint一词的翻译,认为应根据上下文的意境将其分别译为"生态踩占"、"生态立足区"和"生态足迹"等.
  • 理论与方法研究
    . 2004, 24(4): 301-305.
    Baidu(3)
    一方面当今的全球变化给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另一方面人类对地球的自然过程干扰越来越大,现阶段的全球变化研究的重点是人地关系地域表层系统.文中分别从两者的内涵、哲学基础、演化机制、研究的目标和研究维度等方面论述了全球变化研究和地域表层系统研究的统一,即统一于地球系统科学;同时也指出了两者之间的差异,人地关系地域表层系统研究是全球变化研究的一部分,是其研究的重点.
  • 理论与方法研究
    . 2004, 24(4): 306-310.
    Baidu(123)
    根据<中国植被>的区划,将收集的全国984个样点的森林数据归并到5种气候带类型中,计算了各类型森林以及同一类型森林(分人工林和天然林)的生物量和净第一性生产力,还计算了不同气候带森林各器官的平均生物量和净第一性生产力.结果表明,从寒温带到热带各类型森林的生物量和净第一性生产力逐渐增加,天然林的生物量大于人工林生物量;除热带林外,人工林的净第一性生产力大于天然林净第一性生产力.
  • 理论与方法研究
    . 2004, 24(4): 311-315.
    Baidu(7)
    根据数字林业的基本思想,分析了我国林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与存在问题,探讨了省级"数字林业"建设的原则.从软、硬件的选择、系统的架构、系统的主要功能入手,提出一个典型的省级"数字林业"系统模型及其建设内容与目标.最后还就数字林业信息系统的关键技术进行了讨论.
  • 理论与方法研究
    . 2004, 24(4): 316-320,325.
    Baidu(13)
    探讨了广西弄岗自然保护区不同演替阶段群落不同梯度的气温、湿度、土壤温度、光照强度的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各演替群落的平均气温,最高温度,最低温度,气温上升和下降的速度随着群落演替的进展呈下降趋势,各群落的气温垂直变化一般随高度增加而增加;各演替阶段群落的土壤5cm处的温度变化呈不规则的单峰曲线;随着演替的进展,各群落的空气相对湿度增大,空气相对湿度的变幅随着演替的进展而变小;一般来说,随着高度的增加,各演替阶段的光照强度也增加.
  • 理论与方法研究
    . 2004, 24(4): 321-325.
    Baidu(3)
    通过树轮钻取样及查考历史资料,论证南华寺水松栽种年代分别为明代正德十四年、清代康熙初年及清代同治末年.取水样作化学分析及收集近数十年环境观测资料,分析水松荣枯的原因.认为环境污染及不恰当人为活动是多株水松枯萎的主要原因.
  • 理论与方法研究
    . 2004, 24(4): 332-336.
    Baidu(37)
    随着氮肥的过量施用,农田氮流失容易造成农业非点源污染.农业非点源污染是农业环境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改变了农业环境的生态结构与功能,造成很大危害.农田氮流失主要通过地表径流、农田排水和淋溶途径进入水体形成农业非点源污染,降雨状况、土壤特性、施肥状况、农业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和田间管理方式等因素与农田氮流失有密切关系.通过农田管理制度或立法、农田氮流失的源头控制和农田氮流失的扩散途径,可以实现对农业非点源污染的调控,降低施用化肥的环境风险.
  • 理论与方法研究
    . 2004, 24(4): 337-340,345.
    Baidu(13)
    从吸附、渗漏、光降解和生物降解等迁移转化途径入手,总结了多氯联苯(PCBs)、多环芳烃(PAHs)和多氯代二恶英(PCDDs/PCDFs)等难降解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迁移、转化的研究进展,结合土壤污染发展的特点,把大气-水-土壤-生物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研究难降解有机污染物在不同环境界面上的迁移、转化规律是今后土壤中难降解有机污染物迁移转化的研究方向,加强污染物之间相互作用机理的研究和提高土壤中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降解速率与深度是需要进一步解决的关键问题.
  • 区域发展研究
    . 2004, 24(4): 341-345.
    回顾广佛都市圈工业发展的历史轨迹,采用工业发展区位商从宏观和中观的角度对其工业类型、工业企业规模和工业行业等分析工业空间拓展基础条件,由此把握圈域内的工业体系结构与空间布局的现状特点,提出了新发展背景下工业空间拓展的新路向.
  • 区域发展研究
    . 2004, 24(4): 346-349,360.
    Baidu(2)
    在分析粤港经济一体化发展现状特点基础上,剖析了新时期粤港经济合作中可能存在的矛盾与冲突因素.指出制定统一的产业发展规划,展开全方位的产业经济合作,营造适宜的制度环境以及促进粤港文化整合等是新时期促进粤港经济一体化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
  • 城市问题探讨
    . 2004, 24(4): 361-365,375.
    20世纪末,经济的全球化以及社会的变革使社会的治理模式发生巨大的挑战.竞争力理论的形成以及发展使城市的重要地位突显,而城市管理模式的变革则成为社会持续发展、更富竞争力的关键.以企业家式城市经营主义为核心的新的社会治理模式--管治模式使城市政府在城市发展中的定位和作用得到重新确定.文中以广州为例对城市管理向管治转型以及所产生的社会影响进行探讨,以政府参与城市管治的重要手段--城市规划为出发点,从行政区划的调整、城市规划创新以及广泛社会互动合作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出当前广州企业家式城市管治模式特点,包括城市资
  • 城市问题探讨
    . 2004, 24(4): 366-370.
    Baidu(7)
    应用城市经济基础理论,计算广州和深圳1997、2001年两个年度区位商,对两市近年来城市经济基础的变化作比较分析.结果发现,广州的制造业实力有所增强,第三产业的服务输出功能却有不同程度下降,总体上广州大部分行业仍具有比较优势;深圳的城市经济基础正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其优势在于高新技术产业及金融业.
  • 城市问题探讨
    . 2004, 24(4): 371-375.
    Baidu(9)
    基于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了深圳市房地产系统仿真模型,在现状条件下,对1997~2010年的深圳市房地产系统进行了仿真和预测模拟,并进行了包括土地、人口、金融、通关等一系列可操作的政策实验.仿真结果表明,深圳市房地产市场总体发展是健康合理的,但在未来2~3年内存在住宅供应压力较大的隐患.根据政策实验结果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和建议.
  • 旅游资源与开发
    . 2004, 24(4): 376-380.
    Baidu(5)
    南沙是广州实施"南拓北优,东进西联"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的重点,未来的南沙将以港口码头为中心,建设临港工业基地发展钢铁、造船、机械、汽车制造、石化等大型工业.南沙的建设强调生态优先,旅游资源合理开发与保护是实现南沙生态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南沙旅游资源开发应强调生态环境保护,显现岭南文化特色,科学合理进行旅游资源配置,景观规划必须与城市设计相结合等,重点突显南沙水乡特色和滨海新城风貌,保护南沙湿地资源,旅游景区的建设应充分考虑可持续发展需要,并依托城市建设与城市总体规划,以及与周边城市协调发展等,提出了旅游资
  • 旅游资源与开发
    . 2004, 24(4): 381-386.
    Baidu(2)
    运用点轴渐进式扩散理论、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阴影区理论对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肇庆开发"千里旅游走廊"的行动进行了探讨,认为这是肇庆区域旅游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有效手段,具有战略意义;分析了其旅游空间总体布局和旅游资源的主要特色,并提出若干开发策略.
  • 旅游资源与开发
    . 2004, 24(4): 387-390.
    Baidu(6)
    西樵山是广东的名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最近被批准建设国家地质公园.西樵山位于华夏板块新生代北东向伸展盆地--三水盆地的西南端,是新生代盆地内粗面质火山,火山机构保存完整.经后期的构造切割和各种侵蚀风化作用,西樵山火山形成了诸多俊秀的山峰,幽深的峡谷、瀑布.西樵山古石器制造场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反映了悠久的历史文化,被考古学家誉为"珠江文明的灯塔".总体判断,遗迹具有极高的科考价值,西樵山地质旅游景观具有优美的观赏价值,可以建成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国家地质公园.
  • 旅游资源与开发
    . 2004, 24(4): 391-395.
    Baidu(6)
    在介绍桂林旅游信息化现状的基础上,首先对桂林旅游信息化建设情况进行了分析,概括了桂林旅游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对桂林旅游信息平台的搭建进行了探讨,并进一步提出了桂林旅游信息化发展战略;最后讨论了桂林旅游信息化建设的资金问题.
  • Review
    HAO Zhigang, LI Juan
    . 2011, 31(5): 531-537.
    Baidu(2)
    基于文献分析方法,综合分析了数字地球的概念,总结了数字地球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其主要包括:数据源扩展技术;定量分析技术;公众参与支持系统;动态监测系统;基于云计算模型与时态GIS的城市规划时空展示分析体系;城市规划教育与创新体系.认为凭借其多分辨率、三维动态可视化以及海量数据存储的特点,数字地球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 旅游资源与开发
    . 2004, 24(4): 396-400.
    Baidu(17)
    在回顾旅游扶贫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的基础上,对旅游扶贫概念进行了界定,总结出旅游扶贫开发与一般旅游开发的不同特点,探讨了旅游扶贫开发的两种模式,提出了旅游扶贫开发的操作流程,并以广东省河源市东江画廊旅游区为例,对旅游扶贫操作模式进行了实证研究.
  • 理论与方法研究
    HUANG Zhen-Guo, ZHANG Wei-qiang
    . 2005, 25(1): 1-4,9.
    Baidu(4)
    根据40多个有关气候波动的实例分析,中国热带第四纪几个特征时段比今升温的幅度为1.0~3.0 ℃:降温幅度较大者为3.0~7.0 ℃,较小者为1.0~3.0 ℃.而中国热带地区现代理论雪线高度约为4300m;北半球长年冻土地带南界的年均温为-6.0~-8.0 ℃.因此,中国热带除台湾岛外,第四纪不具备形成冰川或冰缘现象的气候条件.
  • 理论与方法研究
    LI Qiang, SUN Hai-long, HE Shi-yi, JIANG Guang-hui, WU Kong-yun, WANG Jin-liang
    . 2005, 25(1): 5-9.
    Baidu(9)
    岩溶区生态恢复是当前我国重视的焦点和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研究桂林岩溶试验场3个代表性样点的种属组成、区系地理成分、植物生活型谱,结果发现,经过近20年的生态恢复,试验场植物多样性迅速增加,生境获得改善.试验场1号洼地土壤CO2浓度年季变化以及S31号泉的水化学指标进一步证明了上述结论的正确性.
  • 理论与方法研究
    ZHANG Ming-Yang, WANG Ke-lin, HE Ping
    . 2005, 25(1): 10-13,18.
    Baidu(22)
    系统地介绍了生态系统完整性概念的由来,以及对生态系统完整性进行评价的指标必须满足的原则;并从指示物种,结构-功能-组成,压力-响应等方面介绍了生态系统完整性评价指标;进一步介绍了生态系统完整性等级的划分;对目前生态系统完整性评价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的讨论.
  • 理论与方法研究
    HUANG Yong, GUO Qing-rong, REN Hai, WAN Hong-fu, YANG Guo-yi
    . 2005, 25(1): 14-18.
    Baidu(61)
    综述了城市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的来源、含量分布、化学形态、积累的生物效应及污染修复等近几年来的研究进展,以期为相关研究、环境决策和环境管理提供参考.
  • 理论与方法研究
    WANG Ai-min, LIU Jia-lin, YIN Xiang-dong
    . 2005, 25(1): 19-22,27.
    Baidu(93)
    利用连续的动态资料,对深圳土地供给稀缺性、土地供给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土地利用弹性系数、土地供给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及其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深圳建设用地的快速扩张支撑了经济总量和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经济增长与土地供给呈现一致波动性,并表现出滞后性;土地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具有"隐性贡献"的特点.
  • 珊瑚礁与海岸河口研究
    ZHAO Huan-ting, WANG Li-rong, SONG Chao-jing
    . 2008, 28(3): 234-241.
    Baidu(8)
    本区珊瑚礁存在与发展的条件全面优良.首先它自身条件好,拥有丰富的、多样的现生的造礁生物,包括造礁格架生物、充填生物和粘结生物,构成了雄厚的物质基础.第二,它具备造礁生物生长的优良自然条件.本区属北热带,通常其水温、盐度、含沙量与透明度均适宜造礁石珊瑚生长.在全球变暖的情况下,冬季水温更暖,珊瑚免受冻死;夏季琼东上升流影响到本区,水温不致过热,利于珊瑚度夏.本区造礁珊瑚生长率和珊瑚礁堆积率均高于预测未来的海平面上升率,加上本区地壳微弱上升,本区珊瑚礁将随着海平面上升而长高.第三,本区社会经济条件尚好,可以同
  • 珊瑚礁与海岸河口研究
    CHEN Zi-shen
    . 2008, 28(3): 242-246.
    Baidu(1)
    介绍了砂质海岸近岸地形动力过程的时空多尺度特征及其复杂性,概述了国内外在近岸表面波变形数学模型、长重力波、近岸环流和海滩-碎波带地形研究方面的进展,并简介了笔者等在海滩中、小尺度地形动力过程和海岸长期变化方面的一些研究实例,最后概括了未来需优先探索的地形动力学问题和研究策略.
  • 珊瑚礁与海岸河口研究
    LIANG Guo-zhao
    . 2008, 28(3): 247-252.
    Baidu(14)
    广州是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最重要的始发港之一.由于自然与人为的原因,2 000多年来广州的水陆环境不断发生变化,历代港口码头的位置也随之发生变化.从石门之南的兰湖古码头到今天虎门之南的南沙港码头,港口位置经历了一个大体由北而南、从西向东的迁移扩展过程,这一过程同时也对城市的空间拓展产生引导作用,对城市形态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 区域发展研究
    LIU Xiao-hui, CHEN Zhong-nuan, LIU Miao-rong, XU Hong-yu
    . 2008, 28(3): 253-258.
    Baidu(2)
    从港澳珠三角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功能结构出发,构建其可持续发展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可持续发展协调度3个垂直式指标群和反映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水平式指标群相结合的递阶层次结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选取1997-2005年连续9年的数据,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层次指标的权重,建立综合测算模型,对港澳珠三角可持续发展的演变趋势及结构特征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港澳回归以来,港澳珠三角可持续发展状况总体上是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但就其内部结构特征来看,各准则层和领域层发展状况表现差异较大.
  • 区域发展研究
    YAO Hua-song, XU Xue-qiang, XUE De-sheng
    . 2008, 28(3): 259-264.
    Baidu(20)
    基于广州市典型区流动人口的问卷调查,对流动人口的人口属性、迁移、工作、经济状况特征及空间差异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广州市流动人口中男性多于女性,年龄结构以中青年为主,已/未婚比例相当,文化程度以初中、高中为主,户籍来源以广东、湖南、广西、湖北、江西、河南、四川等7省区最多.迁移特征表现为来广州时间1月至1年居多,以赚钱为主要目的;来广州途径以亲戚朋友介绍为主.工作特征以工人居多,大都就业于私营企业,合同率很低,且工作变动频繁.经济状况表现为以中低收入为主,整体消费水平偏低.
  • 区域发展研究
    CHANG Jiang, LIU Xin-hua, Wu Feng
    . 2008, 28(3): 265-270.
    Baidu(3)
    运用分形理论等方法对娄邵冷城市群的结构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娄邵冷城市群等级规模结构尚处于低水平;职能结构仅处于工业化初级向中高级阶段转变的过渡时期,区域产业结构水平不高;湘黔铁路沿线和320、207国道沿线城镇已初步具有城市和经济发展的空间集聚特征,但城镇分布分散,集聚优势微弱,空间网络框架尚不成熟.针对其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娄邵冷城市群结构优化的基本思路.
  • 旅游资源与开发
    LI Xiu-bin, LIU Shao-he, ZHANG Wei-qiang
    . 2008, 28(3): 271-276.
    Baidu(6)
    以广东第一"旅游强县"清新县为例,阐述旅游发展对清新县域经济的拉动效应,认为发展旅游休闲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出路之一.从经济效益方面看,可直接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扩大旅游乘数效应;从经济结构方面看,旅游发展可直接推动县域经济结构转型;从综合效益方面看,旅游发展还可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文化发展.最后,提出了"经旅互动"发展模式.
  • 旅游资源与开发
    PENG Die-fei
    . 2008, 28(3): 277-282.
    Baidu(3)
    剖析南岳衡山寿文化内涵,针对其"五岳独秀"、"宗教圣地"及佛、道、儒3教共存共生的显著特点,根据现阶段寿文化开发现状,从"明确定位品牌主题,突出品牌形象设计"、"深掘品牌内涵,融合佛道寿文化"、"增强寿岳吸引物,丰富品牌附加值"、"选准目标市场,加大促销力度"和"完善品牌体系,注重品牌质量"等方面入手构建其"寿岳"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