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地理”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健康地理
    刘晔, 何嘉锐, 王若宇, 李志刚
    热带地理. 2023, 43(9): 1747-1759. https://doi.org/10.13284/j.cnki.rddl.003733

    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作为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绿色空间与公共健康之间的关系亟待深入研究。通过梳理城市绿色空间与居民心理健康的关系的国内外研究进展,梳理绿色空间使用与暴露水平的多种测度方法,阐明绿色空间影响居民心理健康的“减轻环境压力-修复力-建设力”机制,基于“社会-生态”视角揭示绿色空间使用机会、使用动机和易用性的群体差异对绿色空间心理健康效应的调节作用,并指出当前研究存在对不同社会文化群体心理健康增益效果关注不足、地区绿化水平评价方法单一、未解决地理背景的不确定性问题、忽视居住自选择问题和复杂非线性关系尚未明晰等局限性,并在研究内容、研究数据、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上提出展望。

  • 健康地理
    龚胜生, 李春明, 肖克梅
    热带地理. 2023, 43(9): 1760-1776. https://doi.org/10.13284/j.cnki.rddl.003743

    通过Python技术从互联网获取自杀死亡案例数据,采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和地理空间分析方法,对2000—2018年中国自杀死亡案例的时空特征及案例自杀率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自杀死亡案例数总体呈上升趋势;一年之中,夏季5—6月为自杀死亡高发期,冬季2—3月为自杀死亡低发期;一月之中,1、10、20日为自杀死亡高发日;一天之中,77.2%的自杀死亡案例发生在T 06:00—19:00,T 09:00和T 15:00为自杀死亡高峰时点。2)中国90.98%的自杀死亡案例数分布在人口稠密的东南半壁;案例自杀率东南半壁高于西北半壁,南方地区高于北方地区,东部、中部、西部呈梯度下降;大兴安岭至云贵高原、秦巴山区至大别山区、苏北海岸至海南岛,案例自杀率相对较高。3)中国绝大部分地区属于自杀率低等级区,但低等级区有向高等级区转变的趋势;研究期内自杀热点区有由东向西扩散趋势,京津唐、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始终都是自杀热点区。4)中国自杀死亡的时空特征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十分密切。市域尺度上,案例自杀率与人均GDP、城镇化率都呈显著的正相关性,经济因素对自杀率的影响在东南沿海要大于西北内陆。文章得到的重要启示是:贫富差距是导致人心理失衡发生自杀事件的重要因素,只有共同富裕的新发展道路才是人民的幸福之路和健康之路。

  • 健康地理
    周柳青, 周婷婷, 王莉, 王波
    热带地理. 2023, 43(9): 1777-1786. https://doi.org/10.13284/j.cnki.rddl.003739

    以广州市为例,利用人口普查和养老设施数据,以街道/镇为空间单元,分析2000—2020年老龄人口与养老设施空间的时空演化特征,并探究二者的匹配关系及其时空演化特征。结果表明:1)广州市老龄人口与养老设施空间不均衡特征愈加显著,相较于老龄人口持续的“高-低-中”圈层结构,养老设施经历从相对均衡转变为由内向外逐级递减的演化过程;2)广州市老龄人口与养老设施匹配关系虽然得到一定改善,但不匹配现象仍然突出;3)广州市老龄人口与养老设施匹配关系在中心城区、近郊区和远郊区的空间差异逐渐缩小,且匹配关系改善的空间单元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

  • 健康地理
    刘婷, 胡伟平
    热带地理. 2022, 42(12): 1993-2006. https://doi.org/10.13284/j.cnki.rddl.003597

    以广东省为例,采用改进两步移动搜索法测算医疗与养老设施可达性,然后采用自相关分析法、基尼系数分析医疗与养老设施的适老化及均等性,最后运用Spearman相关系数对医疗与养老设施可达性及均等性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改进两步移动搜索法更能准确反映医疗与养老设施可达性,珠三角地区老年人医疗、养老设施可达性相对较好,东、西部沿海经济区相对较差;但珠三角地区养老设施医疗可达性在四大区域中最差。2)广佛都市区、梅州市北部等地区的医疗与养老设施适老化不足,广东省医疗与养老设施可达性存在较大的不均等。3)路网密度、人口密度、人均GDP、公共财政支出与广东省医疗、养老设施可达性显著相关,平均海拔、生态环境状况指数、面积、路网密度、人口密度、人均GDP、公共财政支出与广东省老年人医疗、养老设施可达性的均等性显著相关。

  • 健康地理
    许玉婷, 吴文恒, 李研, 史海金, 杨毕红
    热带地理. 2022, 42(12): 2007-2019. https://doi.org/10.13284/j.cnki.rddl.003592

    文章构建外部建成环境、内部建成环境、社区综合感知、社区凝聚力、个体特征5个维度15个概念变量的分析框架,基于西安市企业社区建成环境兴趣点(POI)数据与社会调查数据,建立多层线性回归模型并进行中介效应检验,定量探究企业社区老年居民幸福感的建成环境影响。研究发现:企业社区老年居民幸福感整体水平一般,李克特5分制量表下平均得分为3.54。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风景类、医疗类、公共设施类等外部环境场所的可达性是老年居民幸福感的促进因子,老年居民对居住条件、社区绿化配置、内部道路和景观的主观感知以及对社区的综合感知正向影响幸福感;社区综合感知在设施POI类型的熵指数、公共设施类场所可达性对老年居民幸福感的影响中发挥中介作用。最后,提出风景绿地空间建设、医疗服务站点完善与公共设施场所服务质量提升,以及居住环境优化、住房条件改善与社区养老护理机构建设等方面的建成环境改进建议。

  • 健康地理
    韦鑫, 尹珂
    热带地理. 2022, 42(12): 2020-2030. https://doi.org/10.13284/j.cnki.rddl.003595

    基于县域尺度下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构建养老服务资源配置综合指数,利用泰尔指数、空间错位指数以及地理探测器,从匹配性角度探讨重庆市主城都市区人口老龄化和养老服务资源配置的协调关系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2020年重庆市主城都市区人口老龄化系数与老年人口数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基本一致,呈现从中心城区到主城新区由内至外增加的圈层结构特征;2)2020年重庆市主城都市区养老服务资源配置空间分布不均衡,中心城区形成养老服务资源配置评价高地,主城新区形成养老服务资源配置评价低值环;3)2020年重庆市主城都市区人口老龄化与养老服务资源配置存在空间错位现象,中心城区资源过剩与主城新区资源不足的矛盾突出;4)政府政策、居民收入水平以及产业结构的区域差异对养老服务资源的协调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市场经济规模的扩大、家庭规模的缩小以及人口结构的变动未能有效推动养老服务资源协调发展。

  • 健康地理
    李红, 塔娜
    热带地理. 2022, 42(12): 2031-2041. https://doi.org/10.13284/j.cnki.rddl.003593

    以上海市郊区为案例地区,综合问卷调查和多源绿地数据,构建有序Logit模型分析高档、低档、近郊、远郊4类社区的社区内外绿地规模与结构对居民心理健康的影响。结果发现:1)不同社区的绿地数量与结构存在显著差异。高低档社区内的绿地差异大于近远郊社区;近郊社区的周边绿地数量优于远郊社区,但公园绿地可达性更差。2)提高社区内乔木和灌木比例、增加社区周边公园绿地可达性对心理健康有正向影响。3)低档社区居民的心理健康受到社区内植被覆盖和公园绿地可达性的显著影响,而高档社区居民对绿地空间的作用不敏感。4)近郊社区居民受到周边绿地规模和社区内植被覆盖的影响,而远郊社区绿地率和公园绿地的可达性对居民心理健康有显著作用。最后,提出对于低档和近郊社区首先需要关注社区内的绿地规划,对于高档和远郊社区应注重社区内外的绿地平衡的建议。

  • 健康地理
    刘为, 罗梓文, 欧阳桢, 杨森彬, 盘咏恩, 陈诗淇, 吴蓉
    热带地理. 2022, 42(12): 2042-2051. https://doi.org/10.13284/j.cnki.rddl.003591

    以珠三角核心城市广州市和深圳市为例,采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个体问卷数据(CLDS-2016)并运用线性回归模型,旨在解析城市流动人口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并对比广州市和深圳市流动人口心理健康影响机制的差异。研究发现:1)工作环境特征、社会交往特征、生理健康特征和社会人口特征均对流动人口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其中,工作环境特征中的工作满意度、工作压力与流动人口的心理健康呈显著相关,社会交往特征中的社区信任以及生理健康特征中的自评健康对流动人口的心理健康具有显著影响。2)对于广州市而言,工作环境特征(工作压力)、社会交往特征(社区信任)、生理健康特征(自评健康、饮酒历史、日常锻炼、因伤救治)对流动人口的心理健康影响显著。3)对于深圳市而言,其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仅体现为工作环境特征(工作满意度、工作压力)和生理健康特征(自评健康、因伤救治)。实证研究表明,相同因素对于不同城市流动人口的心理健康作用机理存在差异,广州城市规划与治理中应注重打造优质社区并完善休闲健康设施配套,而深圳市则应注重通过改善工作环境来提升流动人口的心理健康。

  • 健康地理
    龙冬平, 陈再齐, 徐铭恩, 刘丹红
    热带地理. 2021, 41(4): 694-707. https://doi.org/10.13284/j.cnki.rddl.003366

    中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倡导者和建设者,其话语的国际传播需要坚实的理论支撑。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带来了严峻挑战,也严重威胁着全球的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的安全。在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时期,全社会亟需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凝聚国际战疫共识,维护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基于地缘政治学与共同体的视角,笔者从科学内涵、历史演进和时代价值方面,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进行理论解析;采用案例分析法从国内抗疫实践、中国抗疫方案、西方抗疫实践方面,诠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抗疫中的应用,并论证其在传播与实践中的双重价值及困境问题;最后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后疫情时代治理与担当,提出世界各国应当在诸如促进全球合作、维护世界公共卫生安全、防止全球衰退、消除疫情次生衍生灾害、变革全球治理以及重构国际关系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

  • 健康地理
    龚胜生, 莫慧
    热带地理. 2021, 41(4): 708-722. https://doi.org/10.13284/j.cnki.rddl.003367

    以发病数和发病率为依据,利用ArcGIS 10.3软件和地理探测器,探究湖南省2020-01-21—02-28间COVID-19疫情的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疫情演变具有时序阶段性。湖南省COVID-19流行过程可分为扩散期—鼎盛期—衰减期—消亡期4个阶段;所有发病县区中84.47%的首发病例为武汉输入。2)疫情传播具有交通依赖性。确诊患者和高发病率地区集中在铁路干线附近,“地级市早发、主城区多发”特征明显。3)疫情程度具有距离衰减性。邻近武汉的湘中、湘北、湘东北地区发病数和发病率最高。4)疫情分布具有空间集聚性。发病数和发病率集聚水平先增大后保持高位,疫情热点区位于长株潭及岳阳市,冷点区位于湘西州。5)疫情流行具有因子交互性。无风、寒冷、干燥的天气更利于疫情传播;人口密度、路网密度和GDP是影响疫情空间分异的主要因素;自然因子与社会因子的交互作用最强。6)影响因子具有空间异质性。空间距离、人口密度对发病数和发病率两者的影响都有空间异质性,空间距离对湘东北地区疫情的影响最大,人口密度对湘西北、湘北地区疫情的影响最大;人口流动性、卫技人员数仅对发病数的影响有空间异质性,人口流动性的影响程度由北向南递减,卫技人员数的影响程度以长株潭城市群为核心向外围圈层递减。

  • 健康地理
    牛方曲, 辛钟龄, 王芳
    热带地理. 2021, 41(1): 1-11. https://doi.org/10.13284/j.cnki.rddl.003312

    基于中国各级卫健委公布的疫情数据和全国列车数据,结合交通管控措施解析了中国COVID-19疫情扩散的时空特征和危害性,以及湖北“封省”对全国铁路系统的影响,结果发现:1)中国的疫情增长过程高度符合Logistic分布;空间上由湖北往东、南方向蔓延强度较大,各省内部疫情较为严重的地区通常为省会或经济发达城市。基于交通管控对疫情扩散的扰动,揭示了COVID-19的平均潜伏期约为4 d;并基于此测算了疫情的基本再生指数(R0),结果显示:R0整体上呈波动下降趋势,截至2020-04-08全国各地区的R0均趋于1;湖北以外的愈亡比远高于湖北,表明在医疗资源充足的情况下,疫情的危险性可以大幅降低。2)通过湖北“封省”管控前后的铁路网络对比得出,湖北“封省”措施对中心性较高的城市影响较大,尤其是长三角地区,对中心性较低的城市影响微弱;此外,“封省”措施对全国铁路网络整体连通性不会产生根本性的影响。

  • 健康地理
    廖文悦, 孙美薇, 余楚滢, 邓应彬, 李苗, 杨骥, 李勇, 许剑辉, 陈裕婵, 严滢伟
    热带地理. 2021, 41(1): 12-24. https://doi.org/10.13284/j.cnki.rddl.003315

    利用武汉市人口迁出规模指数与武汉迁入到湖北各市人口比例的乘积(MSI)及市内交通强度(TI),建立时间回归模型,分析各市的COVID-19每日新增病例;利用交通可达性及各市GDP比例,建立空间回归模型,分析湖北省各市COVID-19的万人累计感染率。结果显示:1)基于人口迁徙数据与各市每日新增COVID-19病例构建的回归模型具有显著性(Sig.=0.00),R2达0.715;从标准化系数结果可以看出,MSI(0.85)对各市每日新增病例的影响程度更高;2)累计万人感染率与医疗机构数、GDP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床位数量不相关;3)基于交通路网、社会经济数据与湖北省各市的万人累计感染率构建的空间回归模型亦具有显著性,其标准化决定系数为0.672,各市GDP比例对模型的影响更大。

  • 健康地理
    行腾辉, 王晓峰
    热带地理. 2021, 41(1): 25-35. https://doi.org/10.13284/j.cnki.rddl.003297

    运用大数据文本挖掘和分析工具,对比新冠疫情期间武汉和非武汉地区居民所发布的微文,探究了武汉樱花在不同居民群体间情感效应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本地居民樱花微文的关注点多而分散,非本地居民的关注点少而集中;2)武汉樱花对不同地区居民情感的影响与疫情发展状况紧密相关;3)武汉樱花在疫情期间对武汉居民具有情感支持效应,对非武汉地区居民具有情感凝聚效应;4)疫情改变人的情感和景观解读背景,并赋予景观新的意义,新的景观意义反作用于居民,构成情感闭合回路。最后提出建议,抗疫恢复工作应多关注居民心理层面的缺失,从居民与城市、景观的情感关系入手,向武汉居民传达城市美好生活理念。

  • 健康地理
    朱玮, 陈薪, 王嘉欣
    热带地理. 2021, 41(1): 36-44. https://doi.org/10.13284/j.cnki.rddl.003314

    以上海为例,基于手机网格数据反映的现状职住关系,用多智能体模拟方法模拟传染病病毒从市域9个预设的病源点开始,藉由日常基本活动(居住、工作、通勤)传播的过程;基于过剩通勤测度职住优化程度,分析职住优化与传播的时空关联特征。发现感染人口的比例随时间呈S形发展,通勤时段的传播速度最快,病源点离市中心越近,传播速度越快;0.75的职住优化度是职住空间关系能够显著减缓传播的拐点;职住空间关系优化能稳步减少病毒传播空间的面积,使得传播愈加本地化,传播空间模式由“先面上扩散,再深度感染”向“先深度感染,再逐渐外延”转变,传播范围更易估测。文章认为,职住平衡、中心城区就业疏解、多中心结构等缩短通勤的手法,应作为城市疫情防控的长期战略予以实施。

  • 健康地理
    杨文越, 李昕, 莫樱梅, 陈慧灵
    热带地理. 2021, 41(1): 45-54. https://doi.org/10.13284/j.cnki.rddl.003300

    基于空气污染监测与问卷调查数据,研究了广州中心城区33个社区公园空气污染暴露特征、影响因素及其居民对空气污染感知。主要结论为:1)各区社区公园空气污染暴露风险及其空间格局分布差异较大,低暴露风险公园所占比例较小。2)空气质量指数(AQI)、PM1.0和PM10与社区公园面积呈显著负相关;AQI、PM1.0、PM10和PM2.5与斑块形状指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二氧化碳(CO2)与离城市主干道距离呈显著负相关,但社区公园1 km缓冲区范围内城市道路密度与其空气污染关系不大。3)超过1/3的居民对社区公园空气污染程度的主观感知优于客观测度的空气污染水平。4)可替代活动空间以及社区公园可达性影响居民空气污染暴露风险。由于社区公园面积规模较小,对空气污染减缓作用有限,未来应尽可能规划面积规模较大、可达性较高、形状更饱满且远离交通主干道的社区公园。

  • 健康地理
    朱向东, 朱晟君, 黄永源, 黄海峰
    热带地理. 2021, 41(1): 55-66. https://doi.org/10.13284/j.cnki.rddl.003303

    文章将绿色金融纳入环境规制的分析框架,以2016-2019年中国289个地级以上城市雾霾污染为例,使用空间杜宾模型探讨绿色金融、环境规制、产业结构、技术水平对雾霾治理的影响,侧重分析了绿色金融与其他因素的交互作用。结果表明:绿色金融具有空间溢出效应,本地绿色金融可以降低周边地区雾霾污染;绿色金融能够与环境规制协同互补,以优化产业结构、提升技术水平的方式促成雾霾治理。绿色金融的结构效应弱于环境规制,在中部地区并不显著;绿色金融的技术效应强于环境规制,能够激励不同地区技术创新。文章启示,绿色金融与环境规制能够相互增益,应建立区域间绿色金融合作机制,增强绿色金融的普惠性,助力区域产业转型和污染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