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16年, 36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6-03-31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论文
    曾国军,孙树芝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原真标准化”饮食文化生产机制进行研究,以台湾品牌“鲜芋仙”为案例,通过参与式观察与访谈法,阐述鲜芋仙跨地方饮食文化生产的机制和过程,厘清此种机制中“原真性”与“标准化”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第一,原真标准化饮食文化生产是将独特的或者差异化的饮食文化原真性符号化,然后在其规模化过程中进行标准化生产,并不断依据顾客的需求反馈动态调整的过程;第二,在此种机制下,原真性是建构主义的,且应具备独特性,原真性与标准化之间的关系为“标准化是原真性的保障,原真性是标准化的根基”;第三,消费者对于原真性与标准化的感知与企业相一致。

  • 论文
    陈丹阳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现代涂鸦发源于欧美国家,近些年来也在中国的城市街巷空间中大量出现,并带来了一定的社会问题。通过梳理国内外学界相关研究成果,阐明了涂鸦具有建构和改变地方意义的作用。在此基础上运用尺度政治理论分析香港著名涂鸦者“九龙皇帝”曾灶财的个案,探讨了3个时期中香港政府、文化精英和曾灶财本人对其涂鸦性质的不同界定,以及相互之间的博弈过程。分析认为:香港政府在曾灶财去世后对其涂鸦的保护并不意味着对这些涂鸦艺术品性质的承认,而是面对文化精英尺度上推策略的妥协。最后探讨了尺度政治理论在当前中国城市涂鸦问题中的应用前景。
  • 论文
    唐顺英,周尚意,刘丰祥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曲阜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孔子故里”“东方圣城”“儒家文化发源地”等多个文化符号。然而,曲阜今日的景观格局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为什么有些景观保留了下来,且影响日益扩大,而有的却湮没无闻?其背后的运行机制是什么?这些便是文章要探索的问题。已有关于文化景观的研究对景观的层累特性以及形成原因多有涉及,但较少分析层累过程中景观的筛选问题以及具体的机制效应。采用文献分析法,利用历史文物、历史文献和规划资料,以曲阜为例分析了城市文化景观的历史层累过程及其机制。结论如下:1)国家文化认同需要是造就曲阜文化景观历史层累及演变的主要原因。历史上,国家对儒学正统的不断强化,使曲阜与孔子和儒学有关的景观地位被不断抬高,而其他人文景观则被有意无意地忽略,导致最终消失。2)经济动机是当代曲阜文化景观维护与建设的重要标准。在当代,曲阜人文景观建设以服务旅游经济为目的,儒家文化的物质表征成为招揽游客的招牌和被消费的对象。3)鉴于曲阜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特殊地位,其人文景观被贴上了孔子与儒学的标签;但从另一方面看,这也限制了其城市景观多元化发展的可能性。
  • 论文
    刘博,朱竑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全球化使品牌与地方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西方国家的快时尚品牌实行全球同价、全球同款和标准化的经营模式,被认为具有消极的品牌形象,然而却在异源文化背景的中国实现品牌升级。以ZARA为例,从时间和空间2个维度出发,描述其品牌空间发展史,分析品牌源地、空间发展、店铺选址等参与快时尚品牌的文化生产过程。结论如下:1)快时尚品牌与全球时尚城市建立积极联系,将全球时尚城市想象写入品牌发展史中,品牌空间发展史比品牌源地对品牌形象的影响更大;2)ZARA与全球时尚城市互动成功塑造全球时尚品牌形象,“全球”品牌头衔对于中国本土向往全球化的消费者来说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对于其跨国升级有积极影响;3)ZARA在中国大陆的品牌空间发展依然延续“下沉式”模式,利用上海、北京、深圳、广州等地在全国时尚产业中的引领地位影响二级城市消费者的品牌选择,实现其跨国品牌升级;4)专卖店选址于高端消费街区,在跨国过程中重新定位于中高端消费群体,使得ZARA实现跨国品牌升级。
  • 论文
    酒江伟,张敏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于不同阶层居民资源获取和选择能力的差异,导致雾霾这种外部环境制约有差异地内化为个人的感知和心理制约,出现不同阶层在恶劣天气环境下的日常生活时空行为差异。通过对南京市老城南地区居民日常消费活动的调查访谈与情景阐释,发现雾霾影响下居民的消费活动随着消费类型以及消费者阶层的差异呈现不同的时空间变化特征。另外,由于不同阶层冲破制约的能力存在差别,致使应对雾霾的消费行为与活动出现差异。低阶层面对恶劣天气影响的能动性非常局限,往往做出被动妥协行为,而中、高阶层则积极主动应对雾霾危害。研究进一步强调,负面环境制约,如消极的天气影响,有可能放大现有的社会经济差异,使不同阶层之间的日常生活空间隔离加剧。
  • 论文
    王硕,张敏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选择南京市3个大型超市,运用现场观察、问卷调查与半结构访谈等方法,结合“社会性”模型,对老年人的社会交往内容、特征、影响因素和机制进行研究。结果发现:社会交往活动是老年人在大型超市的一种重要活动,并受教育程度、家庭结构、孤独感和超市环境等多重因素影响,形成不同的交往类型和特征。发生在购物空间内的交往行为也促成了老年人对购物空间的社会性建构,使其由单纯的购物场所衍生为社会交往空间。在居住隔离加深和适于老年人社会交往空间匮乏的城市中,日常购物空间的社会交往环境建构与社会价值挖掘,对老年人摆脱孤独与寂寞,提高生活质量与幸福感具有现实意义。
  • 论文
    赵美婷,王敏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文献法和访谈法对陈慈簧故居建筑形态演变进行梳理,从建筑地理学视角探析建筑演变与社会文化构建之间的互动关系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故居的建筑形态演变与前美村的社会文化建构间的互动关系存在耦合关联,由于在建设之初、冲突和重构3个不同时期双方作用力量有所差异,因此两者所呈现的形态与关系亦有所不同,宗族意义场所是两者的交汇点,建筑形态表现其场所意义,时代特征推动故居场所意义经历从宣示家族荣耀与权力―试图规训宗族意志―展演宗族与地方文化的重构。侨乡建筑的时空叠合的性质以及由其文化内涵所产生的场所意义是人文地理研究值得关注的对象。
  • 论文
    何峰,李雨薇,陈征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临武碉楼是湘南地区一类独特的历史文化遗存,历史悠久,在临武乡村分布极为广泛,但目前遗存不足10座。这些建筑通常选址于村口下方数十至数百米之处的古道旁或水塘间,被当地人称为“水口”“下守”。临武碉楼外形封闭坚固,四面墙体从上而下布满了排列有序的长方形射击孔,军事防御功能明显。此外,临武人还赋予碉楼宗教神殿、书院私塾、亭台楼阁和风水守护等功能。临武碉楼为研究临武古代军事防御体系、社会文化、建筑艺术、民俗风情等提供了珍贵的实物史料,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 论文
    孔翔,卓方勇,苗长松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旅游业发展的背景下,居民作为文化传承者对传统地域文化的认同是文化保护的重要基础,而对居民经济利益和文化自信的扰动则是旅游业影响居民文化认同的主要路径。为了验证旅游业发展状况、居民文化认同与古村落文化保护之间的内在联系,对旅游业发展状况不同的宏村、呈坎和许村3个古村落进行田野调查。结果表明:旅游业发展如果能显著增加居民的收入,并为居民创造在开放的交流环境中建立文化自信的机会,则能增进居民对古村落文化的认同和保护意识;但如果旅游业发展中的经济利益分配很不合理,甚至明显存在适应“他者”需求的造假行为,则可能降低居民对古村落文化的认同和保护意识。因此,旅游业发展状况对古村落文化保护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不合理的旅游业发展模式将对古村落文化的原真性保护造成巨大困难。
  • 论文
    郑诗琳,朱竑,唐雪琼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旅游地的特色民居被改建为家庭旅馆,家的属性和内涵发生改变,影响着旅游地的文化生态。然而,当前研究仅将家庭旅馆视为“商业机构”,忽视了其具备的原本“家”的属性。家作为人文地理研究的新议题,受到了文化地理学的关注;但相比于国外丰富的家的地理学研究,国内的学术研究仍较为缺乏。以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园傣家乐为案例,通过观察法和访谈法,从“家”的视角出发解读作为“商业化的家”的傣家乐内部空间重构过程和动因,并关注其对空间内涵的影响。研究发现:家空间的重构是旅游活动主体之间互动协商的产物,游客对于家的消费和居民对于家的营造交织作用,共同推进了家空间的重构。傣族园傣家乐主人的家空间重构过程是从空间功能转化―空间扩增―空间异化―空间营销的渐变。游客是傣楼空间重构的主导力量,是家的空间消费主体,其凝视诉求和消费喜好直接推动了家的空间转变。傣家乐主人是家空间重构的建构主体,他们的文化背景和对家的舒适性诉求带来了家的空间属性多元化和复杂化的转变。家空间的变化不仅导致了傣家乐主人和游客在家空间的身份展演多元化和对空间认知多样化的变化,亦让家成为一个兼具有经济、文化消费、社会关系建立及多重身份展演的多元化、复杂化的社会空间。
  • 论文
    王凯,李志苗,肖燕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道德动机的价值-信念-规范理论和基于利己动机的计划行为理论,构建游客亲环境行为意向的综合模型,检验游客亲环境行为的深层次影响因素和机制。结果表明:与单一理论模型相比,综合模型对游客亲环境行为意向的解释力度相对较高;后果意识与责任归属、行为态度、知觉行为控制和主观规范正相关,标准化路径系数分别为0.98、0.50、0.70和0.66;主观规范和个人规范是影响游客行为意向的主要因素,标准化路径系数分别为0.70和0.51,而生态世界观对行为态度、行为态度和知觉行为控制对游客的行为意向影响不显著。景区可以通过加强环保宣传和利用环保志愿者的监督、劝解以增强游客的环保意识;游客也应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在旅游活动中增加关注环境行为的旅游体验。
  • 论文
    孙小龙,郜捷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贵州西江千户苗寨为案例,基于“刺激―机体―反应”分析范式的M-R理论模型,提出影响个体游客商业化感知的外部环境因素和概念模型。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实证检验影响游客商业化感知的先决变量及各变量间的影响路径,结果表明:旅游空间环境、居民社会形态与旅游产品附属对游客商业化感知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影响作用,其中,旅游商业环境通过旅游空间环境间接对游客商业化感知产生正向影响作用。在实证分析基础上,从景区管理层面的商业化“刺激―反应”演变过程探讨其驱动机制及利益主体间的关系,认为产权配置不合理及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是民族村寨类景区过度商业化的根本原因,最后提出调控景区商业化的建议。
  • 论文
    任航,杨钿,张振克,蒋大亮,任则沛,谢丽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美国最新的海滩经济和旅游研究的数据资料,分析了其海滩养护的概况、管理、对滨海旅游经济增长的贡献和当前面临的困境,对照分析了中国滨海旅游产业发展所面临的海岸侵蚀加剧、海滩环境污染、海滩养护投入力度不够、政府职能分散、旅游开发破坏公众利益等一系列问题,借鉴美国海滩旅游开发经验并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分别从海滩养护、海滩开发研究与评估、政府管理、动态监测几个层面提出中国未来海滩旅游开发的建议。
  • 论文
    王博,李旭阳,胡志丁,熊理然,李灿松,付磊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2015-02-09果敢冲突后大量缅甸难民进入中国云南省这一事件为背景,结合实地调研所做的问卷和访谈,从交往的基础、交往的形式、交往的频度以及影响交往的因素等方面探讨了中缅边民交往状况。结果发现:1)中缅边民交往的基础有历史渊源、地理空间和政策的支持;2)交往的形式和内容有商贸、教育和情感等;3)中缅边民交往的频度和强度非常高;4)影响中缅边民交往的因素有中缅国家间关系、中缅之间边境贸易政策和两国对外开放政策等。
  • 论文
    杨在月,惠凯,胡志丁,付磊,熊理然,李灿松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调查、深入访谈等方式,并结合GIS及统计分析法,从宏观和微观上对2015-02-09果敢冲突涌进中国的果敢难民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冲突下果敢难民主要受地理距离、政策、社会关系、经济和自然条件等因素影响,难民集中分布在果敢与中国边境交界的中国一侧。从宏观地域格局上看,难民分布的总体特征是沿边境线呈条带状的空间分布,且呈现出向中国境内纵深递减的趋势;从微观上看,主要呈现出集聚型、分散型、集聚-分散型分布的特征。
  • 论文
    朱其静,汪莹,虞虎,葛履龙,陆林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上海2 156家会展企业数据为基础,借助ArcGIS空间分析平台,研究了上海会展业时空演化过程,并从产业链角度探索会展企业的布局特征,最后探究其演化机理。结果发现:1)2000年以前上海会展业发展缓慢,空间分布差异逐渐减少;2002年之后,空间分布差异加大,集聚态势加强。2)1992年会展业主要集中在黄浦区和静安区,单中心集聚显著;2002年会展业沿黄浦江西岸逐向两侧延伸,形成以上海市政府为中心、徐家汇副中心为次核心的黄浦江西岸会展业发展轴;至2014年底呈现多中心集聚、多轴线扩展的网状分布格局。3)上海会展产业链均值中心主要分布在上海副中心城区徐汇区和中心城区黄浦区,空间分布上具有正的空间集聚现象,下游会展服务企业空间集聚态势更为明显。4)上海会展业空间格局的演化是区域发展战略和方针政策、城市交通和展馆设施、城市功能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重大节事等各个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 论文
    黄日辉,刘韫,王为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风化坑是常见的岩石坑穴地形,但容易被误解或与其他成因坑穴地形混淆。通过对庙湾岛风化坑地貌特征及形态参数进行详细测量和分析,采集风化坑内残积碎屑物、坑外岩石和当地风化壳样品进行粉晶X射线荧光光谱化学主量分析(XRF)和X射线衍射矿物分析(XRD),对风化坑发育的成因机制进行了探讨,并得出以下结论:1)风化坑的发育与地形坡度有关,通常出现在平坦裸露的岩石面上。2)风化坑的形态特征表现为宽且浅,口缘有出水口,底部平坦,侧壁最凹处与出水口高度一致,其口径发育的速度远大于深度,长轴发育速度远大于短轴。3)同一岩石面上的风化坑具有不同的大小和深度,显示了其发育程度不一,其最大、最小深度对比反映了风化坑的发育过程。4)风化坑碎屑物与表岩之间的元素迁移和化学蚀变指数(CIA值)的差异,反映了风化坑的化学风化成因。5)风化坑碎屑物的英长比大于表岩,证明了化学风化导致的矿物差异风化作用。研究表明:庙湾岛风化坑形成和发育的主要作用为坑内积水的化学风化。
  • 论文
    刘旭拢,邓孺孺,秦雁,梁业恒,熊龙海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广东省东江流域2013年地表水功能区水质监测数据和Landsat8 OLI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通过遥感信息提取、GIS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方法,对不同空间尺度河岸缓冲带土地利用结构与水体中的高锰酸盐指数(CODMn)、氨氮(NH3-N)和总磷(TP)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在水功能区中,开发利用区河岸带的城市化程度较高,水质状况相对较差;保护区、保留区、缓冲区河岸带用地类型以耕地和林地为主,水质状况明显优于开发利用区。2)耕地、林地和草地对水质具有正效应,水体和建设用地对水质具有负效应;同时,建设用地对水质影响作用最强,其次是水体和耕地。3)CODMn与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的相关性远高于NH3-N和TP,3种水质指标与水体相关性都较大。4)耕地和草地与水质在小尺度范围内相关性最为显著;林地和建设用地与水质相关性随河岸缓冲带尺度增大而增大,水体与水质相关性随河岸缓冲带尺度不同呈波动性变化。

  • 论文
    汪秀琼,戴光全,吴小节,彭韵妍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现有文献对国内会展研究进展的分析一直停留在2009年之前,对近年来该领域的进展分析较为缺乏。在田言付等研究的基础上,对发表在2010―2014年间旅游地理类15种学术期刊上有关会展研究的112篇文献,运用内容分析和文献计量分析方法,从论文数量、作者、研究机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论文类型和研究主题等7个方面进行评估。研究发现:从论文数量、作者合作、研究机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论文类型等研究基本情况上看,中国会展研究不够成熟,水平相对较低。从研究主题和内容上看,有5大特点:1)研究涉及领域范围较广;2)研究主题在大类上选题均衡、小类上选题侧重;3)交叉研究趋势显著;4)纵深方向进步明显;5)人文关怀有所增加。